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名人传序教学设计(精选24篇)

名人传序教学设计(精选24篇)

时间:2023-11-27 09:13:11 作者:紫薇儿名人传序教学设计(精选24篇)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明确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能力,以及教学的时序、内容和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省察人性

张晴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名人传》教学设计

2、学生对名人(英雄)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和领略作者写做《名人传》的意图,了解领悟作者的英雄观。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领悟本文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说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为什么?

二、本文写的是哪位名人?这篇文章是自序,还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了解复习自序)。

三、作者谈名人:

(1)、先读小序: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担当英雄。”

如果我们只用6、8个字概括这段话内容:应该是:患难、善良担当高尚。

(利用学案,筛选信息,理清思路,印发讲义)。

阅读小测试姓名:得分:

(2)、请先看一遍问题,然后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填在问题下面:

(1、社会环境。因为平庸的社会充满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呼唤英雄。第一自然段)。

(2、人的因素。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唤英雄的人,孤独奋斗的人,使英雄的种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唤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没有光华,没有幸福,贫穷,没有希望和欢乐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帮助,孤独奋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且有伟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作者认为,最伟大的英雄是谁?原因是什么?

(是贝多芬。因为他英勇、坚强、纯洁。第六自然段)。

(满分100分,每小题25分,请同座同学轮换打分,看看你的听读能力如何?)。

四、互相讲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间,打开书订正对方的答案,打出分数,这就是我们的听读能力的测评。通过再次阅读课文,对答案,我们已经充分了解文章的内容。)。

六、 小结。

朗诵品名人提问:同学们,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价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进行朗诵指导,老师示范,学生自读,老师点拨,单个同学读,学生齐读,读出英雄对我们的影响。在朗诵中体会语言对我们的滋养。

七、 作业。

写作学名人写作指导:[以下两道题任选一题]。

题目1:英雄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题目2:做英雄,从今天开始。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重点)。

3、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提问、点拨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

3.通过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联系自身实际,获得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三、预习检测,掌握重点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完善学案。

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出示。

教师补充。

四、整体感知,明确文章论点、论据。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学生概括回答。

4.教师小结。

五、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2至3自然段,回到历史现场,为庄宗李存勖填写一份履历表,并试着分析庄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败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庄宗的父亲晋王去世是在908年。

2、继续诵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文中庄宗盛衰(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体会语言。分析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4、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5、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圈点。

6、同桌间讨论。

7、找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8、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

1、欧阳修认为庄宗的“忧劳”使他的国家兴盛,“逸豫”使他的国家败亡,在庄宗的人生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运掌握在谁手中?上天还是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兴趣爱好?)。

2.学生发言。

3.教师谈感悟。

七、结束语。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史学家欧阳修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也体会到了他在文章中表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古人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学们,我们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牢记:满招损,谦得益,”戒骄戒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要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牢牢记住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断前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精彩。

八、课后作业:

本文为一篇史论,探讨了后唐灭亡的教训,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九、板书设计。

欧阳修。

盛对比忧劳。

人事。

衰逸豫。

文档为doc格式。

《名人传》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

一、 师生说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为什么?

二、 本文写的是哪位名人?这篇文章是自序,还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了解复习自序)。

筛选示范:先读小序: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担当英雄。”

如果我们只用6、8个字概括这段话内容:应该是:患难、善良担当高尚。

(利用学案,筛选信息,理清思路,印发讲义)。

请先看一遍问题,然后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填在问题下面:

(1、 社会环境。因为平庸的社会充满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呼唤英雄。第一自然段)。

(2、 人的因素。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唤英雄的人,孤独奋斗的人,使英雄的种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2、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唤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没有光华,没有幸福,贫穷,没有希望和欢乐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帮助,孤独奋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且有伟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4、作者认为,最伟大的英雄是谁?原因是什么?

(是贝多芬。因为他英勇、坚强、纯洁。第六自然段)。

(满分100分,每小题25分,请同座同学轮换打分,看看你的听读能力如何?)。

四、 互相讲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间,打开书订正对方的答案,打出分数,这就是我们的听读能力的测评。通过再次阅读课文,对答案,我们已经充分了解文章的内容。)。

六、 朗诵品名人提问:同学们,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价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进行朗诵指导,老师示范,学生自读,老师点拨,单个同学读,学生齐读,读出英雄对我们的影响。在朗诵中体会语言对我们的滋养。

题目1:         英雄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本文可以沿着“真远——不远——确实有距离——我感觉到我行走在英雄的路上”这条线索,写自己对英雄的崇拜——向往——清醒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平凡的工作这一认识过程。我们也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的人生感情经历,写出一个青少年,一个高中生,在多梦爱幻想生命季节的情思履痕。比如我们可以想到佛家说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盲目崇拜),看山非山(狂妄赶超),看山还是山(明确距离、树立榜样),当然,第一次看到的山(英雄)和第三次看到的山(英雄)不是同一个山(英雄)。那么,学完《〈名人传〉序》,写完《英雄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之后,相信你心中的英雄概念和英雄意识也有变化。

参考例文:                       心灵的变奏。

湖北/一考生。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唱着唱着韩磊的歌,我感到“逃亡”不是悲壮,而是浪漫。

我爱好音乐,有我自己的方式:我能观察音乐的形状,触摸音乐的“质地”,品尝音乐的“韵味”。音乐融进了我的血液,我的体内流淌的就是音乐。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长大了的我,父母对我的期望。当16岁的我感到这已成为难言的痛苦时,我选择了流浪,以逃避希望。我终于可以摆脱那不堪重负的期望,能轻松快活地度日了。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流浪的我却无法找到工作。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行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我很无奈。走在异地的大街上,我觉得我是一匹年轻而老迈的狼,无力地走在刚刚开始的人生之路上。我迷茫地抬头望天,看大片的乌云低低地压在头顶上。雨,快要来了。

“别让我在这冷冷的天空,独自地走在生命的荒凉里;别让我在这寒冷的天空,独自走在这生命的荒原里。”

默唱着《独行》,我感到生命的孤独。

酝酿已久的雨说下就下,肆无忌惮而又酣畅淋漓。也好,雨正好掩盖了我决堤的眼泪。成为雨中风景的我忽地想起了秦腔,那来自厚重的黄土地、在沟沟峁峁吼出来的声音,不正是对生命痛苦的发泄吗?此时,我听见秦腔撞击我身体发出的金属声。就在雨中的大街上,我用秦腔吼出了成长痛苦的体验。没有人能听得懂我奇怪的声音。

“我背负着幸福,却追寻着痛苦;回家,也许是爱你的唯一路。”“随身听”里齐豫唱道。

夜晚,我躺在地下室里,让自己死去,让音乐醒着。

许久之后,我觉得自己的血液流动加速了,我听到美妙的音乐由外而内响起。那音乐撞击着我的身体,流入我的血液,钻进我的灵魂。那就是从我的头顶上传来的萨克斯乐曲《回家》。我甚至能听出那是凯丽金炉火纯青的演奏。我被音乐带到了美丽的原野上,我看到凯丽金手持萨克斯站在金色的瀑布前,而瀑布流泻进了我的眼里。音乐在原野中升起,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流荡。它轻柔——如母亲的手轻拂着我;它缥缈——如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父亲爬满希望的额头;它悠长——如他们永不消逝的爱。我自然想起了父亲、母亲。接着是一段明亮的音乐,如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我。我放眼四望,鸟巢在夕阳中闪着金光,牛舍披着晚霞静卧在原野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原本幸福的家。

一夜无眠,醒着《回家》。

第二天早上,我义无返顾地踏上回家的路。是音乐结束了我的流浪生活。

“握在手心的票根,是我唯一的方向。回家的感觉就在不远的前方。

天好像要晴了。

简评:本文写音乐,实际上是写自己的流浪生活中的无奈、孤独、想家思念亲人的不同感情,构思新颖。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行文方式来表现我们对英雄的不同感情。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用音乐来讲述感情,化无形的感情为可以寄托想象的音符,使文章文采飞扬,我们当然也可以借某种外物来写对英雄一波三折的感情。另外,用歌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题目2:                     做英雄,从今天开始。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可能首先想到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我们有这种语感和情感就能很快地进入写作状态。我们知道,海子的意思是说,那么今天呢,只有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在平白温暖、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着忧伤。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每一段开头都说,“做英雄,从今天开始,我们如何如何”,写自己的行动,写像“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细小温情的动作,写像绒毛一样细小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发现,做英雄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就是一件最普通的事情,一件最有情趣的事。

参考例文:(2003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转折。

——十个海子的复活。

2003年3月26日  晴。

“献祭的黑毛羊死在三月四月的中间/众人的身后你活在三月四月”这两句诗献给你——消失在三月四月中间的大地之王——海子。

每年的今天,都会想起你,和你所有的诗。“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这是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短诗,然后,你就离开了,带着你一生不变的坚持,到天堂,继续唱你的夜歌。

但是,我想,假如你真的还活在天堂,那么就不得不承认你的死亡,是你生命中的一处转折。因为我看到了,我真的看到十个海子在春天的复活——你的诗,连同你的精神,活生生地出现在这个世界,并照亮了它。

但幸好,你留下了你的诗,和你一生不变的坚持。社会被震撼了,文学界被震撼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试着理解你。你成了文学界的神话,诗歌的烈士。于是,我看到十个海子在春天复活,看到了你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每一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但却不是每一个失意人的死亡都会为生命的转折点。唯有用心生活,用心去爱,用生命追逐理想的人才会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

说死为生命的转折点未免有点悲凉。但也许,有价值的死多少会冲淡这悲凉吧——就像是屈原,或是王国维。海子,你一生追寻梦想,死亡后精神长存于世间,这,便是永生啊!

海子,活着的时候你定没有想到自己死后会被人赏识吧。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消逝之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如你红头发的瘦哥哥梵高,一生静默地守侯,也换来了死后的又一次重生。死亡,是你们共同的转折点啊!

小小的星从不被人注意,但当它化为流星,面对死亡时,去倍受关注。很多时候,转折只在生死之间,一线的距离,却相隔甚远。因为逝去的美好,往往弥足珍贵。

人生并非越灿烂越美。许多人一生荣华,死后却被人唾弃。花一样盛开的必将花一样凋落,这是自然的法则。一生默默无语精神永存世间的,死亡,成了他们重要的转折点,将他们的思想,变成一种别样的美。

人生处处可遇转折,而最重要的转折莫过于死亡——它,将给你的一生,打上一个公平的分数,或使你从平庸变得受人瞩目,或使你从显赫变得万人唾弃。

海子,今天,我再次怀念你。希望这篇日记,为你精神的复活作证,为你生命的转折作证。

14年后的今天依旧春暖花开,我在这里怀念早死的海子……   。

简评: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名人传序》教学设计2

一个寒假就要过去了,实在话,真不过瘾,还没过够呢,不过时间也不会等我,不管我怎么想,这第三本书,我也读完了,说真的,我真不想的玩这本书,寒假真的太短了。

米开朗基罗,只闻其名,也知道他是个雕塑家,不过我这人虽然复古,却对艺术方面实在没有多大兴趣,我总是觉得有些无病呻吟的味道,可能是我这人太“通俗”了,不过我觉得,确实没有什么可看的,因为那只是给一小部分人看的,有些脱离了大众,所以我在这方面总是没有多大的兴趣,对这方面的人也没有多少兴趣,不过我还是读完了它,因为他的坎坷经历并不是件简单单的一个艺术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也蕴含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道理,甚至是哲理,这位雕塑家不单单只拥有精湛的雕塑技术,还有着顽强的意志,奋斗的决心,者不得不让我佩服,他六岁,母亲就离开了他,这样的打击下,他仍然坚强,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值得我学习的东西也是弥足珍贵。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这个名字,我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他的作品,他的'事迹,我也是早有耳闻,这一次通过《名人传》,这更深刻的了解了这位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身贵族,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这种感觉在伤心不过了,然而,他并未屈服,坚强的与恶势力进行“搏斗”,他的精神,同样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虽然读完这本书很不情愿,因着这本书读完就意味着快开学了,不过我还是收获颇丰,我觉得读完这本书很值,其中三大名人的各种故事经历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也势必会鼓舞我的生活,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他们,也就觉得没什么了,他们给了我精神上的影响,也一定会使我进步,我相信,他们的精神,一定会影响着我,走完我的一生。

(中国大学网)。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对名句的理解。

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名人传序》教案策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作为应用文的特色,进一步了解“序”的作用和种类。

(2)、把握警语秀句,探究作品的精髓。

(3)、了解作者,关注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

自读与讨论为主,先揣语言,再理清思路,概括文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3、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情感。

教学方法:设问导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作者与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划出疑难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对电影《英雄》的讨论导入,与学生交换这部影片中谁是英雄的看法,进而提问1、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2、你认为什么情况下最需要英雄?导入本课,看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二、正文阅读设问导读:

(一问)作者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1、默读课文,简要概括初读之下认识到的作者给英雄下的定义。

2、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加以评析。

3、分小组讨论交流评析内容,大组汇报,

4、明确作者给英雄的定义,并与同学的答案简要对比。

(二问)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何在?

1、明确序言的种类与作用,

2、从第一、二、三三个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

3、明确: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和自己一样“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的生活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孤独的他们还“彼此隔离”着,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谁来援助他们,谁来安慰他们,谁来带领他们走出沉闷,摆脱平庸,得到光明和幸福?时世需要英雄!

(三问)作者为什么将英雄的首席给予贝多芬?

明确:因为贝多芬最符合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仁慈,伟大的人格,命运的磨难,作为音乐家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

作者把英雄的“首席”赋予贝多芬,正因为他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独特的见解。(题记的明证)。

三、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罗兰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四、小结。

1、本文作为一篇序言,鲜明的阐述了作者创作《名人传》的目的,介绍了他关于“名人”(即英雄)的认识与界定。

2、对作者的观点,要辩证的加以认识,既要认识到英雄的重要作用,又要认识到凭英雄的个人主义,是无法救治整个社会的,革命需要全民的苏醒与参与。

四、拓展。

3、傅雷的《译者序》。

4、课外阅读罗曼·罗兰介绍与《名人传》中的分序。

5、课外阅读书籍推荐。

6、课外习作《英雄》。

伶官传序

温淑娜。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书》曰:,。

(2),,自然之理也。

(3),,岂独伶人也哉!

二、基本知识了解。

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三、给以下字词读音:

伶()官有的放矢()盛()以锦囊仇雠()已灭。

四、学习新课。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之迹:()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岂非人事哉:()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至于誓天断发:()。

(3)仓皇东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函梁君臣之首:()。

(4)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5)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

(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翻译句子: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3)而告以成功:;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思考与讨论: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

过渡:

3.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4.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明确:

5、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6、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

七小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温淑娜。

第一册《名人传》序

2、学生对名人(英雄)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生说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为什么?

二、本文写的是哪位名人?这篇文章是自序,还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了解复习自序)。

筛选示范:先读小序: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担当英雄。”

如果我们只用6、8个字概括这段话内容:应该是:患难、善良担当高尚。

(利用学案,筛选信息,理清思路,印发讲义)。

阅读小测试姓名:得分:

请先看一遍问题,然后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填在问题下面:

(1、社会环境。因为平庸的社会充满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呼唤英雄。第一自然段)。

(2、人的因素。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唤英雄的人,孤独奋斗的人,使英雄的种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2、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唤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没有光华,没有幸福,贫穷,没有希望和欢乐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帮助,孤独奋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且有伟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4、作者认为,最伟大的英雄是谁?原因是什么?

(是贝多芬。因为他英勇、坚强、纯洁。第六自然段)。

(满分100分,每小题25分,请同座同学轮换打分,看看你的听读能力如何?)。

四、互相讲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间,打开书订正对方的答案,打出分数,这就是我们的听读能力的测评。通过再次阅读课文,对答案,我们已经充分了解文章的内容。)。

六、朗诵品名人提问:同学们,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价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进行朗诵指导,老师示范,学生自读,老师点拨,单个同学读,学生齐读,读出英雄对我们的影响。在朗诵中体会语言对我们的滋养。

七、写作学名人写作指导:[以下两道题任选一题]。

题目1:英雄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本文可以沿着“真远――不远――确实有距离――我感觉到我行走在英雄的路上”这条线索,写自己对英雄的崇拜――向往――清醒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平凡的工作这一认识过程。我们也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的人生感情经历,写出一个青少年,一个高中生,在多梦爱幻想生命季节的情思履痕。比如我们可以想到佛家说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盲目崇拜),看山非山(狂妄赶超),看山还是山(明确距离、树立榜样),当然,第一次看到的山(英雄)和第三次看到的山(英雄)不是同一个山(英雄)。那么,学完《〈名人传〉序》,写完《英雄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之后,相信你心中的英雄概念和英雄意识也有变化。

参考例文:心灵的变奏。

湖北/一考生。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唱着唱着韩磊的歌,我感到“逃亡”不是悲壮,而是浪漫。

我爱好音乐,有我自己的方式:我能观察音乐的形状,触摸音乐的“质地”,品尝音乐的“韵味”。音乐融进了我的血液,我的体内流淌的就是音乐。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长大了的我,父母对我的期望。当16岁的我感到这已成为难言的痛苦时,我选择了流浪,以逃避希望。我终于可以摆脱那不堪重负的期望,能轻松快活地度日了。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流浪的我却无法找到工作。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行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我很无奈。走在异地的大街上,我觉得我是一匹年轻而老迈的狼,无力地走在刚刚开始的`人生之路上。我迷茫地抬头望天,看大片的乌云低低地压在头顶上。雨,快要来了。

“别让我在这冷冷的天空,独自地走在生命的荒凉里;别让我在这寒冷的天空,独自走在这生命的荒原里。”

默唱着《独行》,我感到生命的孤独。

酝酿已久的雨说下就下,肆无忌惮而又酣畅淋漓。也好,雨正好掩盖了我决堤的眼泪。成为雨中风景的我忽地想起了秦腔,那来自厚重的黄土地、在沟沟峁峁吼出来的声音,不正是对生命痛苦的发泄吗?此时,我听见秦腔撞击我身体发出的金属声。就在雨中的大街上,我用秦腔吼出了成长痛苦的体验。没有人能听得懂我奇怪的声音。

“我背负着幸福,却追寻着痛苦;回家,也许是爱你的唯一路。”“随身听”里齐豫唱道。

夜晚,我躺在地下室里,让自己死去,让音乐醒着。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伶官传序》教学视频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名人名言教学设计

通过此次语文活动课,认真贯彻新课标,执行语文的教学观,拓宽学生的阅读欣赏区域,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写作手法,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学生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老师是表演美、分享美。

教师用常用的名言作为导入语,直接导入新课。

1、导入:我知道同学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许多名言,那么让我们快来展示一下吧:

爱国篇。

惜诗篇。

读书篇。

友谊篇。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真使人大开眼界呀!这都是你们认真观察生活,努力读书的结果。老师真是为你们感到高兴。

1、导入:既然是名人名言,那么在每一条名言的后面肯定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愿意听这些感人的故事吗!请你认真听下面的这两个故事,想一想你从中又知道了那些名言。

2、让我们怀着对这两位名人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齐读)。

1、看到一条条名言写得这么好,这么精彩,你想不想自己试着写一写呢?(愿意)今天大家的学习兴趣真高呀!

2、仿写句子。

时间好比清风,它能帮助我们驱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如同细雨,它能帮助我们洗去心灵的杂质。

(1)指名读句子。

(2)让我们细心的品位这两句话,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3)仿写句子。

书籍好比——————————,——————————————。

书籍如同——————————,——————————————。

3、小结:是的,书籍就像你们说的那样,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老师真是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创作格言并不难,只要选择的内容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些启迪,再加上一些适当的修辞方法,我想你们也能写出来的。让我们快来写一写吧!

4、创造——我的格言。

5、你愿意让大家知道你创作的格言吗?全班进行交流。

1、听了你们创作的格言,给我的`感触很深,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好的名言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这怎么能不让我们喜欢呢!前两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周记题目是《我喜欢的名人名言》。在这篇习作中,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下面这几位同学表现更是突出,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杰作吧!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是的,老师和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都是一番风顺,但是,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挫折,记住失败乃成功之母,我想我们会成功的!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习作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这些名人名言陪伴你一生,愿你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a、在课堂上,教师的过渡语、总结语,力争简短、优美,为学生树立了应用语言文字的典范。

c、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表现的机会,关爱每一个学生。

名人的故事教学设计

1、选一个课外的名人故事讲给学生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学生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的感想。

2、对名人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搜集报纸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运用能力。

1、搜集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并进行交流,谈体会。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一、图片导入,复习与激情兼顾

在这些可爱又值得尊敬的名人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举办一个“名人故事会”活动,评选出“故事大王”和“最佳评委”。

二、师生互动,制订评选标准

1、教师讲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3、结合学生发言,制订评选标准。

板书:

“故事大王”——条理清楚、语气亲切、仪态大方

“最佳评委”——认真倾听、文明提问、公正评判

三、动漫激趣,赛前热身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曹操。大家知道他吗?我们现在来看看他的一个小故事,边看边想:这里的曹操给你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播放动漫《望梅止渴》)

2。学生交流。

预设:聪明、机智

3。学生自由练习讲成语故事“望梅止渴”。

4。学生讲故事,教师当评委。

四、召开名人故事会

1。分组练习讲自己准备的故事,各组根据评价标准选出讲故事能手。

2。选手参赛,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委都有一个小笑脸的举手牌,如果认为谁说得好,就把笑脸举得高高的。如果认为有不足之处,就不举牌。

3。评委对讲故事的选手进行评价。

4。评选出“故事大王”和“最佳评委”,请获奖学生谈一谈获奖感言。

五、课堂总结

师:是的,在这些名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管是他们崇高的品质还是无穷的智慧,都是留给后人的财富。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诗,希望大家永远记住这些可爱又值得尊敬的人们,你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名人写入诗中。

课件出示:

赞名人,说名人,夸名人,名人的精神放光芒。

宋庆龄,守信用;李四光,爱研究;高尔基、列宁爱儿童。

说名人,夸名人,名人的事迹说不完,名人的故事永相传。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市师宗县高良壮苗瑶族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张艳

第一册《名人传》序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既没作理性的分析,也没有平实的记叙,感情是非常丰富的。

大家能否将《〈名人传〉序》改写成简短的平实的记叙语言?(开始改写:5分钟左右)。

3、学生改写展示(可叫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投影出来)。

《〈名人传〉序》教学设计5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名人传》序

2、学生对名人(英雄)的理解。

一、师生说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为什么?

二、本文写的是哪位名人?这篇文章是自序,还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了解复习自序)。

三、作者谈名人:

筛选示范:先读小序: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担当英雄。”

如果我们只用6、8个字概括这段话内容:应该是:患难、善良担当高尚。

(利用学案,筛选信息,理清思路,印发讲义)。

阅读小测试姓名:得分:

请先看一遍问题,然后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填在问题下面:

(1、社会环境。因为平庸的社会充满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呼唤英雄。第一自然段)。

(2、人的因素。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唤英雄的人,孤独奋斗的人,使英雄的种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2、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唤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没有光华,没有幸福,贫穷,没有希望和欢乐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帮助,孤独奋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且有伟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4、作者认为,最伟大的英雄是谁?原因是什么?

(是贝多芬。因为他英勇、坚强、纯洁。第六自然段)。

(满分100分,每小题25分,请同座同学轮换打分,看看你的听读能力如何?)。

四、互相讲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间,打开书订正对方的答案,打出分数,这就是我们的听读能力的测评。通过再次阅读课文,对答案,我们已经充分了解文章的内容。)。

朗诵品名人提问:同学们,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价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进行朗诵指导,老师示范,学生自读,老师点拨,单个同学读,学生齐读,读出英雄对我们的影响。在朗诵中体会语言对我们的滋养。

本文可以沿着“真远——不远——确实有距离——我感觉到我行走在英雄的路上”这条线索,写自己对英雄的崇拜——向往——清醒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平凡的工作这一认识过程。我们也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的人生感情经历,写出一个青少年,一个高中生,在多梦爱幻想生命季节的情思履痕。比如我们可以想到佛家说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盲目崇拜),看山非山(狂妄赶超),看山还是山(明确距离、树立榜样),当然,第一次看到的山(英雄)和第三次看到的山(英雄)不是同一个山(英雄)。那么,学完《〈名人传〉序》,写完《英雄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之后,相信你心中的英雄概念和英雄意识也有变化。

湖北/一考生。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唱着唱着韩磊的歌,我感到“逃亡”不是悲壮,而是浪漫。

我爱好音乐,有我自己的方式:我能观察音乐的形状,触摸音乐的“质地”,品尝音乐的“韵味”。音乐融进了我的血液,我的体内流淌的就是音乐。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长大了的我,父母对我的期望。当16岁的我感到这已成为难言的痛苦时,我选择了流浪,以逃避希望。我终于可以摆脱那不堪重负的期望,能轻松快活地度日了。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流浪的我却无法找到工作。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行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我很无奈。走在异地的大街上,我觉得我是一匹年轻而老迈的狼,无力地走在刚刚开始的人生之路上。我迷茫地抬头望天,看大片的乌云低低地压在头顶上。雨,快要来了。

“别让我在这冷冷的天空,独自地走在生命的荒凉里;别让我在这寒冷的'天空,独自走在这生命的荒原里。”

默唱着《独行》,我感到生命的孤独。

酝酿已久的雨说下就下,肆无忌惮而又酣畅淋漓。也好,雨正好掩盖了我决堤的眼泪。成为雨中风景的我忽地想起了秦腔,那来自厚重的黄土地、在沟沟峁峁吼出来的声音,不正是对生命痛苦的发泄吗?此时,我听见秦腔撞击我身体发出的金属声。就在雨中的大街上,我用秦腔吼出了成长痛苦的体验。没有人能听得懂我奇怪的声音。

“我背负着幸福,却追寻着痛苦;回家,也许是爱你的唯一路。”“随身听”里齐豫唱道。

夜晚,我躺在地下室里,让自己死去,让音乐醒着。

许久之后,我觉得自己的血液流动加速了,我听到美妙的音乐由外而内响起。那音乐撞击着我的身体,流入我的血液,钻进我的灵魂。那就是从我的头顶上传来的萨克斯乐曲《回家》。我甚至能听出那是凯丽金炉火纯青的演奏。我被音乐带到了美丽的原野上,我看到凯丽金手持萨克斯站在金色的瀑布前,而瀑布流泻进了我的眼里。音乐在原野中升起,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流荡。它轻柔——如母亲的手轻拂着我;它缥缈——如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父亲爬满希望的额头;它悠长——如他们永不消逝的爱。我自然想起了父亲、母亲。接着是一段明亮的音乐,如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我。我放眼四望,鸟巢在夕阳中闪着金光,牛舍披着晚霞静卧在原野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原本幸福的家。

一夜无眠,醒着《回家》。

第二天早上,我义无返顾地踏上回家的路。是音乐结束了我的流浪生活。

“握在手心的票根,是我唯一的方向。回家的感觉就在不远的前方。

天好像要晴了。

简评:本文写音乐,实际上是写自己的流浪生活中的无奈、孤独、想家思念亲人的不同感情,构思新颖。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行文方式来表现我们对英雄的不同感情。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用音乐来讲述感情,化无形的感情为可以寄托想象的音符,使文章文采飞扬,我们当然也可以借某种外物来写对英雄一波三折的感情。另外,用歌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可能首先想到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我们有这种语感和情感就能很快地进入。写作状态。我们知道,海子的意思是说,那么今天呢,只有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在平白温暖、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着忧伤。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每一段开头都说,“做英雄,从今天开始,我们如何如何”,写自己的行动,写像“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细小温情的动作,写像绒毛一样细小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发现,做英雄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就是一件最普通的事情,一件最有情趣的事。

——十个海子的复活。

20xx年3月26日晴。

“献祭的黑毛羊死在三月四月的中间/众人的身后你活在三月四月”这两句诗献给你——消失在三月四月中间的大地之王——海子。

每年的今天,都会想起你,和你所有的诗。“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这是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短诗,然后,你就离开了,带着你一生不变的坚持,到天堂,继续唱你的夜歌。

但是,我想,假如你真的还活在天堂,那么就不得不承认你的死亡,是你生命中的一处转折。因为我看到了,我真的看到十个海子在春天的复活——你的诗,连同你的精神,活生生地出现在这个世界,并照亮了它。

但幸好,你留下了你的诗,和你一生不变的坚持。社会被震撼了,文学界被震撼了。

伶官传序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

伶官传序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用幻灯显示)。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伶官传序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省察人性。

张晴晴。

伶官传序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甘肃第十四次党代会心得体会(专业16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 11-27 三八妇女节放假规定通知(汇总23篇)
    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我们需要通知大家,公司将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接下来是一些写作通知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通知的要领。20xx妇女节放假吗?三
  • 11-27 人大政协两会心得体会(优质1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经历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喜迎人大政协两会顺利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
  • 11-27 重温入党宣誓(专业16篇)
    入党是一个人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要求党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小编整理了一些入党申请材料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今天,是伟大的中
  • 11-27 高二观潮教案设计(专业20篇)
    高二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指南,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通过查看这些高二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
  • 11-27 自我介绍的英文简历(实用15篇)
    自我介绍有助于建立互相信任和建立人际关系,它是我们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桥梁。自我介绍可以是一种自我展示的良好机会,以下是一些范例供大家学习。我是__大学航运学院航
  • 11-27 事业单位工作体会和心得(实用16篇)
    工作体会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亮点和闪光点,进而挖掘自身的潜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写工作体会的好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 11-27 金融行业辞职申请书大全(16篇)
    辞职申请书是向公司或组织提交的一种书面申请,表达个人辞职的意愿和原因。通过阅读下面的辞职申请书范文,可以了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写作技巧。尊敬地产领导:您好!面对房
  • 11-27 青春理想追求演讲稿(汇总17篇)
    青春是我们体验生活的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充满了无限可能。青春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 11-2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案(优质19篇)
    教案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下面是一些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的高中教案,希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