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实用19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6 07:09:11 作者:文锋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实用19篇)

编写初一教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初一教案范文是经过教师实际教学检验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意义。

初一语文课文《伤仲永》课后习题答案

一、略。

二、1、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3、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4、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5、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三、1√2√3×4√5×6√。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深刻灵活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五、作业。

六、反思: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遗憾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

3、讨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源于勤奋和汗水。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最终沦为庸才、蠢材,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让悲剧重演。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点拨明确】(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点拨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没有将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

(二)走进写法。

1.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一阶段呢?

【点拨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点拨明确】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

(三)走进主题。

课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寓理于事,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仲永的父亲为了谋利不让仲永学习,对仲永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感想?

启示:和仲永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我们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多学知识,造福社会,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

方法朗读法、引导质疑法教具。

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2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导入。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问题。

研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投影]。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4)检查自学效果。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5、贤于材人远矣。

6、或以钱币乞之。

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译课文。

教师纠正、点拨。

七、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八、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九、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教师明确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倾听、理解、感悟。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

由学生提出刚才范读时不当的地方,和老师一起共同纠正。

伤仲永初一语文教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一、注释。

伤仲永伤:_____。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书具:_____。

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之_____。

父异焉异:_____。焉____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收族:_____。

收_____意:_____。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就:____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_____。理:_____。者_____。

邑人奇之奇:_____。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宾客:_____,宾,_____。

或以钱币乞之或_____以_____乞:_____。

利其然:_____。利,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扳:_____。环:_____。

谒:_____。邑人:_____。

从先人还家从:_____。先人:_____。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语文课文一夜工作预习教案

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预习教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预习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课文一夜的工作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又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第一课时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课文一夜的工作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又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审阅稿件目睹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

教学。

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

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第二课时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目睹了周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另外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了周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4、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内容进行感情朗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在读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读的指导性。读的形式也让学生自己选择:可自己读,同座对读,小组交流读,可找学习伙伴比赛读,可向全班展示读。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

总结。

全文: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语文课文马的预习教案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1、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整体感知。

1、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

2、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评价中小结,重点以学生的概括为结论,肯定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重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不必过分强调结果。

3、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参及专家们的整体把握分析,供学生参考,重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和专家们不约而同的想法,使学生体验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鼓励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精神。

4、学生根据上述三方面,用自己的话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笔记。

投影或小黑板上供参考的内容:

一.文体:既是科学小品,又是优美散文。

二.内容:用文学笔调,描绘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三.艺术风格:人性化描写。

小结提示:结构划分时,学生倾向于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人类驯养的马的品质,第二部分(3-4)天然野生的马的品德,第三部分(5)通过对比介绍马的外貌特征。这种划分言之成理,不要否定。

局部探究: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表扬优秀,鞭策落后。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师生交流。

a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疑难词句)。

b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写作方法)。

c学生丙: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现实困惑)。

d养马人给马戴项链时,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见解)。

e你也不喜欢七种动物吗?

f怎样解释现实化妆现象?(求异思维)。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5、小结学习情况,启发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参与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体验是独特的;探究是多彩的。

布置作业。

围绕学生乙的问题:“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

(一)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目标1、2、3。

目标2。

1、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聆听():。

肆意():。

咆哮():。

嬉戏():。

徘徊():。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2、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作者,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教师评价:优良可劣。

时间:。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xx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xx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第2课时)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5、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6、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17、说说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1)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2)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18、全诗押什么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9、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20、搜集古诗词中写雨的诗句。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1、略。

2、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3、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4、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5、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6、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7、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8、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9、“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11、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

12、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13、示例:我想对雨说:“谢谢你,春雨。我会将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接受您的洗礼。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又快乐,自由而幸福,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会更加珍爱他人的生命并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贡献自己的一生。”

14、示例:《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5、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16、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17、(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18、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19、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生命状态。

2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潮带雨晚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

语文课文马的预习教案

1.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师配乐朗诵: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作家毕淑敏这样感悟幸福。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2.想知道侯老师对幸福的理解吗?我也写了一首小诗,愿和大家一起分享!(师生配乐共同朗诵老师作的诗《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侯长缨。

幸福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

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

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畅游书海,

去寻找真善美的生活。

和孩子们一起发现春的颜色。

幸福无处不在,

幸福就是快乐。

幸福是一种感觉,

找寻幸福更需要心的平和。

3.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a、要求:四分钟时间,不抬头,不停留,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一会儿我们找同学来汇报。(学生配乐写)。

b、找个别学生站起来汇报。没机会说的人,同桌互相分享自己的幸福。

4.师总结:孩子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随着一首歌曲《我们多么幸福》,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

语文钓鱼的启示课文预习教案

一、读课文5遍,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并查字典。

二、字词:

1.填一填:观察插图,然后填空。

()的湖面()的月光()的涟漪。

()的鲈鱼()的父亲()的孩子。

2.抄一抄: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

3.背一背:背诵父亲告诫我的话。

4.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5.同音字。

(1)qi()示()讨()业()床。

(2)ju()烈()大()体()子。

6.给下面生字注音并组词:

()()()()()()。

捞()饵()溅()钩()翼()纵()。

()()()()()()。

啪()鳃()皎()唇()沮()诱()。

()()()()()。

诫()践()鲈()抉()翕()。

7.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启示()突然()熟练()。

迅速()永久()告诫()。

语文课文马的预习教案

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二画圈儿。

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

三画需认字儿。

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画翘舌音儿。

是针对我们曲阜市区口语中平翘舌音不分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两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调查证明,采用这种方法的班级的学生,其读书的正确率大大高于不采用此法的班级。

五画疑难处。

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

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使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虽然下半学期有总复习,但由于初三新课进度快,初二暑假就成为备战中考最难得的查缺补漏时间。学生可利用开学前几天做好两大块工作。一是背诵默写初一、初二4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因为初三总复习时很难有空余时间来背诵古诗文。在背诵时,学生要重点找一些往年常考的名篇,而一些比较冷门的篇目大略通读一遍即可。二是阅读名著。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可以让准初三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名著的范围可以从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找。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好读书笔记。

预习初三语文课本,学生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识,而且还能通过总结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反复推敲或请教老师,增加语文学习兴趣和语言理解能力。现在的中考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积累,例如语言在生活中、在各种情境里如何恰当使用。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对一些社会问题要懂得思考分析并有所感悟。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自主学习】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1、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

襁()褓()。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5、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文马的预习教案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有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收获才最大。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需要发扬质疑的精神,动脑思考,以巩固和获取新知识。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查找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真正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学方有所得。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用循序渐进预习法进行预习时,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通读课文。看新课题目,想问题,之后初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不理解之处。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会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3)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将课文读熟,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一般情况下,文章经过这样反复、用心地阅读,学生对文本会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和感悟,对进一步的听讲有很大的帮助。

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要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寒浅禁锢踪迹留滞喑哑温声细语。

喧嚷知悉抗拒洗礼油膏襁褓安息。

三、再读诗歌,评点诗歌写作思路。

1.提出评点要求。

在学习《梅岭三章》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评点的方法,对评点应该不感到陌生。因此,此处教师不必对学生传授关于评点的知识,只需提出评点的相关要求即可。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

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2.学生活动。

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

五、深入理解,评论诗歌内容。

1.教师提问:

(3)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4)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5)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令人喜爱的仙人指范文(18篇)
    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涵盖了各种主题和风格,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 11-26 国庆节的收获与欢乐(精选15篇)
    国庆节,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小编整理了一些国庆节特别活动的信息,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作文是经过人们的思想思考和语
  • 11-26 建筑风水论文(热门23篇)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和权衡。建筑艺术不仅仅停留在纸上,通过以下建筑项目,我们可以看到实际的建造成果。为大家带来的是工程建筑承包协议书
  • 11-26 街道领导班子工作总结(专业2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首先,我代表街
  • 11-26 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模板19篇)
    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学期计划,小编搜集了一些学习资料和相关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 11-26 学生网络安全演讲稿(模板19篇)
    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有深度和广度,既要注重思想的独立性和独到性,又要关注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
  • 11-26 分钟梦想演讲稿(模板17篇)
    梦想是一个人的期待和向往,是引领我们向着未来奋力前行的力量。以下是几个梦想实现的案例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在追梦路上一些指导和帮助。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
  • 11-26 安全的演讲稿大学(优秀13篇)
    演讲者的鼓舞和警示能够激发听众主动参与安全事务的热情和责任感。在下面的内容中,你将会看到一些优秀的安全演讲稿,它们表达了对安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 11-26 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记录(模板13篇)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根据局党委安排,经过大家充分准备,今天我支部召开
  • 11-26 道路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优秀16篇)
    写心得体会是提升自我认知和增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