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观舞记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5 14:16:34 作者:文锋观舞记的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教学计划的设计应该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范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详细说明。

《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鲁滨孙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二、重点难点: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在学习过程中继续练习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鲁滨孙是谁?漂流到哪儿?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介绍鲁滨孙及作者。

(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默读课文,看每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的生活?(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3.第一自然写的是什么?(介绍鲁滨孙)。

4.第二至第九自然,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怎样分层?

起因(第二自然段):被冲到荒岛。

经过(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战胜困难,生存下来。

结果(第九自然段):回到英国。

5.经过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依据是什么?

(1)解决暂时困难。

(2)解决住的问题。

(3)解决吃的问题。

(4)抵御野人的迫害并教化一名野人。

分层依据:不同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鲁滨孙给你什么印象?(碰到危险不畏惧)。

2.用上两组关联词语,把这一段连接起来。

(四)自学讨论第二段。

1.鲁滨孙漂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荒岛上?如果是你,怎么办?(没有人居住、找不到任何食物。)。

2.鲁滨孙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从船舱中找可用、可吃的东西。)。

3.为了应付长期的漂流生活,鲁滨孙要战胜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要求:自己默读、在文中批画、与同学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

汇报自学情况。

找住的地方。

解决吃的问题。

防御野人。

救下并教化“星期五”。

你认为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

鲁滨孙遇到困难不悲观,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在这个没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开拓了这块处女地,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五)朗读课文,谈感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我们现在虽然不会去航海和冒险,将来也不一定会遇到像鲁滨孙这样的事情,但是困难我们都会遇上,而且人人有,时时有,我们要学习鲁滨孙对待困难的积极态度、顽强精神,要有勇气去战胜它。此外,我们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要多学知识,多长本事。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木偶奇遇记的教学设计

 还记得那个鼻子长长的小男孩的故事吗?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木偶奇遇记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我为你们感到高兴!)

除这些之外,你还看过哪些书?

你们看了这么多经典作品,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我这里也有三部经典作品,你们有没有兴趣来猜一猜。

2)《小红帽》;《小红帽》是外国的童话故事,像这样的故事你还看过哪些呢?

1.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阅读视野真的很广阔,所读的书可以说是涉及到了古今中外。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看来你们已经领悟到了这一点了。

《木偶奇遇记教案|教学设计》就像昨天,你们在购买梅子涵爷爷的作品时,面对这么多的书,是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挑选出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的?(自由说)

说了这么多,这本《木偶奇遇记》已经让我产生了阅读的欲望。

1.当然,这些仅仅是我们初步认识作品的一个方法,作为优秀的作品,真正吸引我们的应该是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中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去阅读作品了。

《木偶奇遇记》大家已经读过了,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它吧。尽管每个人看书的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但故事中的人物个性始终不会变,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木偶奇遇记》中的人物。

2.我想听听,故事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3.谈得真好,我这里也选择了一些人物,让我们通过作品中的一些语段来印证一下你们眼中的这些人物个性。

4.同学们,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互相之间的阅读交流,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物,口味经典。

说到阅读交流,像刚才口头交流仅仅是一种方法,其实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进行阅读交流,比方说……(读后感、读书笔记)

我这里有一篇其他学校孩子在读了《木偶奇遇记》后的感想,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好书不厌百回读”,每一遍读都会让我们有新的感受,我建议同学们回去再好好读一读它,然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三、分类感受。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深入讨论。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八、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陶渊明。

美的旅程。

幸福的旅程。

拓展阅读:解读《桃花源记》。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业绩。《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了“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6。在陶之前不是没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武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仍旧穷兵黩武;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刚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换成晋朝旗号。

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腐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东晋的重臣刘裕为例,未发迹时是一无赖,好赌,借大族刁氏钱不还,刁氏将其绑在树上用皮鞭抽。有一叫王谧的富人可怜他,便代为还钱。刘发迹,就扶王为相,而将刁家数百人满门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建宋。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六个孩子,公元4时他已42岁,不得已便又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离看透了政治。东晋从377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穷。陶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他从清查户籍入手,先拿本县一户何姓大地主开刀。何家有成年男丁200人,却每年只缴20人的税。何家有人在郡里当官,历任县令都不敢动他一根毫毛。

更多。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

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学生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学生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

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五、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六、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春和景明(日光)而或(有时)一碧万顷(一片)皓月千里心旷神怡长烟一空(全)。

难句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四、抽查提问后归纳内容和结构(5)。

1.第三段作者由“若夫霪雨霏霏”至“虎啸猿啼”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由“至若春和景明”至“此乐何极”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明的画面,一暗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2)。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板书3)。

3、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8之3(1)(抽中下生提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________”,喜则“__________”。二者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而生。

五、提问:这两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一差生回答)(1)。

参考答案:排比段,并列结构,描写和抒情(板书4)。

六、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5)。

1.本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语言是十分精妙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是人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声音、颜色、外形、味道、动态、静态)。

2)这一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与孟子二章比较来理解)。

写景有声有色---渔歌互答、郁郁青青、跃金。

有形有味---岸芷汀兰。

有动有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句式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对偶句的运用(板书5)。

六、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7之3,p128之3(3)。

下面是对偶句的是(adefgh)。

抽查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立即批改。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b.心旷神怡,宠辱偕忘c.以己、以物。

七、小结(1)。

这两段作者选取了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二者虽形态各有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属自私心理。由此转入下一段的议论。(板书6)。

八、作业:完成《掌握语文》p127之3、5(1')。

板书。

迁客骚人。

览物(写景)之情(抒情)(理)。

阴冷画面(暗)去国怀乡……感级而悲(悲)。

阴森可怕。

晴明画面(明)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悦)。

春光明媚。

教学目标:。

1.识记第5段的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及意图。

3.学习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投影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2'。

叫一中下生背第三段。

二、分析第五段:15'。

1.学生齐读第五段。

2.教师讲解难字词句。

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嗟夫: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句。

吾谁与归:倒装句。

进:入朝做官。

退:退隐江湖。

何哉:为什么呢?

3.学生自译课文,不懂的举手发问。

由明白的学生答或教师解答。

4.随机抽二人翻译(每人一半)。

5.学生齐读此段。

6.优生根据提示试背诵这一段。

三、讨论:(abc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d由小组内讨论解决)。

1.出示问题:

a.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c.古仁人之心跟什么有关系?他们有无快乐的时候呢?

d.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何用意?

2.生独立思考自拟答案。

3.组交流。

4.题抽签答。

5.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补充纠正。

6.教师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情况。

四、总结全文。

五、堂上练习。

投影文段阅读。

板书。

叙事:缘由。

景:――人(迁客骚人)。

描写:阴――悲。

晴――喜。

议论: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诵5段(a类)。

2.预习《醉翁亭记》。

3.写第5段(b类)。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预习任务:

1、对照课下注释,能翻译全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课外搜集有关“古仁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讨一纸文章天下传的奥秘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小组合作完成译文。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如: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3、各小组展示自己翻译课文的成果。(2-6组)对应段落展示,开火车的方式。1组读课文(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

四、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1、(1-5)组展示对应段落的段意和文中发现的闪光点。6组展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教师总结: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缘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情感,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他们悲与喜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究竟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学生稍作思考,立即举手回答)。

学生: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与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乐是在人民快乐之后才快乐啊!

(学生分小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到班上交流)。

学生: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阳楼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其实,作者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他想以《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学生:其实作者想让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同学们感到很吃惊,唏嘘了一下)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查阅有关资料的。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这位同学能引经据典,见解精辟,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学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他的“忧君”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师: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敢于陈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大家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用到学习上。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请大家谈谈。(学生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答很积极)。

学生: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学生:现代歌手丛飞,为了让西部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竟然贷款捐助,而自己却一贫如洗,乃至得了绝症无钱医治。

……。

教师: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的思想精髓,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当代公民。

五、品读,析语言。

教师:范仲淹不愧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他忧国忧民,具有远见的卓识和博大的胸襟,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之作,以其规范、典雅、精致的语言被世人所喜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划)。

教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

(学生自由说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来品味,因为课文是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

学生:也可以从音韵方面来品味。因为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学生: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

学生:我觉得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也行啊!

教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就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3分钟后,再到班上交流)。

学生:我很喜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说完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我最喜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我最喜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它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学生:我尤其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学生:我很喜欢“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学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最富有诗意,我最喜欢。“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学生意犹未尽,还想说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同学们不愧是个诗人,对语言有很强领悟力和感受力,老师被你们绝妙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希望大家在写作时,学学这样的写法,运用这些经典的句子。

六、诵读,重积累。

(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句子)。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下课!

八、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通过课文,从文学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艺术,丰富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揣摩文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句段,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印度舞蹈的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给人以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语言技巧,把卡拉玛姐妹优美酌舞蹈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人体悟形体语言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关于中国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教学步骤。

同学们,印度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谓文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彩的服饰,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传达出神奇绚丽的民族风情,给人以审美愉悦。今天,我们将在冰心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这来自异域的飞动的神韵,共鸣于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

(板书文题、作者)。

二、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颦蹙粲然嗔视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雏凤花鬘。

斗薮浑身解数妥帖褶裙。

(2)释义。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解数:旧指武术的架势,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静穆:安静庄严。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妥贴:恰当;十分合适。

2.教师感情范读全文,学生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如“深深地低头合掌”“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印度舞蹈,展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用飞动的“美”概括。

3.学生自由诵读,批注自己喜欢的语句(段)。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学生批注的精彩句段有:

13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如“光艳”“秀丽”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7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舞蹈的特点。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明确:

卡拉玛姐妹是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的:(1)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2)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3)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三、合作探究,深透领悟。

1.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提问,师生交流,探究释疑。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课文的开头“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提示:

(1)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2)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4)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2.迁移延伸。

教师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则尽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使人领会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2)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学习冰心用优美的词语、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的语言技巧,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观舞记》的引领,使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飞动的艺术熏陶中,充满喜悦。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艺长葆芳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内指导自读。

一、介绍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某种舞蹈艺术,可适当进行模仿、运用。如:杨丽萍的孔雀舞。

(2)课外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

(3)以《水浒传》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作材料,品评其武打场面的精彩描写。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目标: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舞蹈美。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播放印度舞蹈视频)。

这段舞蹈美不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常常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三、品味语言,感受舞蹈美。

1、冰心在本文中表现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飞动的美。

2、这种飞动的美在文中哪些语段得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明确:11—18段,直接描写舞蹈的语段主要集中在16—18段。

3、速读课文,思考具体从什么角度来这种飞动的美。

回答归纳:绚丽的服装、苗条的身形、多变的神态、优美的舞姿……就好像我们亲眼目睹她们的表演一样。

4、本文又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冰心奶奶特别擅长把这些视觉的形象用她那只传神的笔写成优美凝练的文字,那么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老师摘取了课文第18段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文中勾画标注。

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这段文字对莲花、小鹿、孔雀这些形象的描写,哪个词语用的精妙?

学生回答,老师勾划:

如:花开瓣颤——同学们想象到什么?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表现了舞蹈什么特点?

作者写的这些形象,我们看得见当时舞蹈者的情态吗?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妙用词。

(2)除了词语用的好,一个句子,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如,比喻,其实舞台上并没有莲花、小鹿、孔雀,这些都是舞蹈者模拟出来的,表现了她们生动传神的动作特征。

4、分别针对16、17两段,进行语言分析,感受语言美。’。

五、朗读训练,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第17段: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安排。

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1、齐读。

2、小组自由试读:女生读单句,男生读双句。

3、指定小组齐读。【点评:还可以加进去表情。】。

4、再指定小组,希望听到更完美的朗读。

【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让我们总结一下。】。

六、拓展训练,模仿创造美。

1、明确一下,把握欣赏的角度,化视觉形象为文字,“多角度”。技巧方面,主要是“巧修辞、妙用词。”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精妙吧。请欣赏《千手观音》(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舞蹈,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要求:看到的可以用怎样的视觉形象来形容?用精确的词语或生动的修辞,写一句优美的话。)。

生写作3分钟后,朗读展示。

七、课堂小结。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描写,老师也很受感动,冰心已经离开我们了,如果她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觉到她的优美的语言终于找到了知音,有了同学们这样深入的理解,她的描写技巧也终于有了我们这些传人,她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希望大家用心的去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畅快淋漓的写出来吧!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习重点】。

1.学习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知识链接】。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7.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2、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3、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如有条件,教师、学生可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为上课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三、研读课文:

《史记》的教学设计《史记》教案

目标预设: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地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首先通过默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着通过研读,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最后在一遍又一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高大,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设计思路:

课题的题眼为“发愤”,因此,我紧紧抓住“发愤”一词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发愤”,其次寻求“发愤”的原因,然后感受“发愤”的过程,最后感知“发愤”的结果。整堂课让学生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理解“发愤”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齐读)-——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老师故意把“愤”写成“奋”)。

2、(学生质疑后提问)这两个词读音完全相同,你觉得可以换一换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由“奋”和“愤”你分别想到了哪些词?(勤奋、奋力、努力……;愤慨、愤怒、气愤……)。

4、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对!这个“发愤”不仅可以理解为努力写《史记》、勤奋写《史记》、坚持写《史记》,还可以理解为满怀义愤地写《史记》,所以决不可以换,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题,读出“发愤”的味道。

二、紧扣“发愤”,研读课文。

(一)感受“愤怒”的心情。

1、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异常愤怒,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句话。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联系司马迁受处罚的`起因、结果以及上一课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资料小组内讨论讨论。

3、交流。

4、同学们,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再也抬不起头来。何况这种屈辱本不应该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仅仅是说了一句公道话,谁知却得罪了汉武帝,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愤啊!难怪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一死了之。

5、指导有感情地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比一比,谁能读出悲痛、愤慨之情。指名读,齐读。)(一读)。

出示:《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中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7、同学们这种耻辱何等残酷,何等悲愤,就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再去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司马迁那遍及身心的伤痛吧!(二读)。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8、你从这里的“几次”、“残”读懂了什么?

9、把你的感受再加进去读一读。(三读)。

(二)感悟“发愤”原因。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画下来,并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的旁边。

3、交流。

(1)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a、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英雄的影响)。

b、他从小可能听过哪些英雄的故事呢?这些英雄的故事又给了他哪些影响呢?

(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遭遇坎坷能坚持住,我也能挺住,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一读)。

(2)出示:父亲司马谈是汉朝掌管修史的官员……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a、你从这一段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板书:受父亲的影响)。

b、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酷爱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不坚持写下去,就会前功尽弃,满腹才华就会付之东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二读)。

(3)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a、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板书:父亲的嘱托)。

b、父亲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会怎么安慰父亲呢?

c、是啊!这是父亲一生的愿望,临终之前他最牵挂的就是这本史书,所以他对儿子千叮万嘱,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指导读)。

d、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时刻提醒着司马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三读)。

(4)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

a、“泰山”、“鸿毛”分别指什么?

b、从他的想法中,你感受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他要死得比泰山还重,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写完《史记》,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

板书:人生价值观。

c、司马迁,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信念支撑着他,所以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下定决心忍辱负重写完《史记》。(板书:忍辱负重)。

(三)想象“发愤”过程。

1、引读:所以——(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2、练笔。

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1)冬天,司马迁……夏天,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3、交流、点评。

(四)感受“发愤”结果。

1、不断地研读、整理、走访、查对、书写,就这样——(引读最后一小节)(板书:完成《史记》)。

2、这里有很多数字,你从这些数字读懂了什么?

3、仅仅吗?《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读读最后一段。

三、畅所欲言,提高认识。

2、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呢?你想对司马迁说些什么呢?

四、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史记》里的故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

相关范文推荐
  • 11-25 观看建党伟业的心得体会(实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不同场合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建党伟业》这部电
  • 11-25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汇总20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时用来规划教学内容和过程的重要工具。这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
  • 11-25 幼儿园教师教师节座谈会发言稿(实用17篇)
    发言稿的撰写要注意选用恰当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并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小编特地整理了一些经典发言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演讲能够有所帮助。
  • 11-25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发言稿(优质17篇)
    发言稿的语气应该积极乐观,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和共鸣,使他们更加认同和支持演讲者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为深入推进教育
  • 11-25 代理会计记账实习心得(专业18篇)
    实习心得是在实习期间对于工作经验、职场感悟和个人成长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字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实习的过程,掌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实习,我提升了自
  • 11-25 秘书实习工作总结(模板16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份对上个月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文件,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表现。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1-25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汇总15篇)
    事迹材料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学习动力和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下面是一些令人敬佩的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 11-25 植树节活动心得体会范文(18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身经历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对于心得体会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我们的绿化应该是全
  • 11-25 辅警学党史发言材料(专业19篇)
    发言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发表的讲话稿,它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每一篇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分析它们,我们可以汲取到写作的灵感和思路。辅警,以下简称辅警。
  • 11-25 班级校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范文(21篇)
    班级活动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们在集体中一起参与的各种有益于全体成员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愉快、和谐和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氛围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