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17篇)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4 07:41:16 作者:文轩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学工作计划的成功与否,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1、《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1、第1段。

2、第2段。

3、第3--4--5段。

探究案。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

2、作者是怎样写几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几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4、总结: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解题: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四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

渗漉()修葺()垣墙()栏j()冥然()老妪()先妣()。

呱呱()象笏()长号()扃牖()凭几()偃仰()瞻顾()。

五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

六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

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

下名次作状语向下上名次作状语从上。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旧时栏j,亦遂增胜()。

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胜沛公不胜杯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何可胜道也哉()。

此时无声胜有声()。

方丈:一丈见方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七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

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

八小结。

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我教《项脊轩志》

摘要:明代归有光写有一批家庭琐事类散文,与前代“大业”散文、史传散文和哲学类散文大异其趣。如何教学这类散文,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归有光辨主旨品细节明手法。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他们往往出现在市井小说中、戏剧文学中,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冲击了散文创作,促使散文向小说学习,而完成这种转向的第一人恐怕正是归有光了。归有光把母亲、妻子甚至婢女寒花这些市井细民,平民百姓写入散文,并且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言行归入笔下,一变严肃庄重的散文面孔为轻松活泼,自由洒脱的面容。同时,归有光大胆借鉴了小说常用的白描,细节刻画人物等手法。使散文更接近广大民众,更为人民所喜爱和接受。这种转变对当时和后人的启发和影响都很大,稍后的袁宏道、张岱等人又把它发展为刻画市井细民的群像及细民风俗生活的描写。三十年代中国散文文学领域兴起了一场小品文运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文作家,象林语堂、周作人、冰心、梁实秋等,尤其是梁实秋,写下《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谈吃》、《雅舍怀旧》等一系列小品散文,凡朋友聚会、品茗聊天、下棋娱乐、无不入文,笔下生情,语中藏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赢得广泛的读者群,真正达到“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这正是发扬归氏散文风格的结果。

作者邮箱:wjsfzhyumi@。

我教《项脊轩志》

南邮吴江学院语文教研室张月明。

摘要:明代归有光写有一批家庭琐事类散文,与前代“大业”散文、史传散文和哲学类散文大异其趣。如何教学这类散文,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归有光辨主旨品细节明手法。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1、《恰似无意却有意》(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课件《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

愉惨恻”的情思。

二、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

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

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

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

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

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

构成数量短语。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

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问。)。

四、翻译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李课学习的重点词句,导入新课。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悲”之事联结成一体。

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脉络和感情基调。

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其感情基调是“悲”,也可理解。

为以“喜”衬“悲”。

三、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

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2、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读文章必须理解的。

《项脊轩志》精品教案设计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4]。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4]。

《项脊轩志》教案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学习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1.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学习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地写作风格。

一课时。

朗读完了以后,老师提问学生,看读懂了多少。

明确:记述了归有光的家事、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主要涉及了祖母、母亲、妻子,还有自己。(初步感知下,学生的回答是很浅很泛的,但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解读,使认识变得明晰起来。)。

问:作者通过记述,仅仅想告诉我们他家有个项脊轩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吗?

明确:不完全是,还为了把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表达出来,项脊轩只不过是作者用来流淌情感的一个河床。

问:那大家能说说本文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吗?

明确:对家人的思念,对项脊轩的喜爱。(学生这样回答是很粗糙的,也很片面。“思念”太泛,“对项脊轩的喜爱”不够准确——文章是处处着意写轩,但处处意在怀人,因而,在接下来的课文解读中应重在分析作者怎么由轩而人,表面上看是写轩,怎么从写轩的语句中看出对人的情感。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当就着课文的句子来纠正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可能学生能回答到“有忧亦有喜”,这说明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句)。

要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生活遭遇,以及这间书斋——项脊轩的来历,因为项脊轩的来历不凡,使得身处其间的归有光时时都能感受来自家族与亲人的关爱与期盼。

项脊轩:

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

归有光和他的仕途: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他的散文集叫《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是昆山人,明代昆山就是现在的江苏昆山县。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举业,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开始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这以后直到35岁才乡试中举,以后连续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授县令职。后因抗拒上司命令,转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管理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66岁病死于任上。一生郁郁不得志。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项脊轩是作者发奋读书的地方,也是作者通家人朝夕相处的地方。作者在写第一部分的时候,是他迈向功名的开始;续写的时候,他已经在考举人的路上走了十二年而未果。虽然前后两部分看起来浑然一体但抒情的基础不太一样,因此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太一样。

字词的解释可以放在赏析的过程中,边赏析边通过联系上下文解释。

1.给文章分个大致的层次,理清大致的脉络(关键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或语句)。

可以有两种:

一种按写作时间来划分为两个部分,标志性的句子是“余既为此志”。

一种是按照感情的不同来划分。标志性的句子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上一部分写的是“喜”,接下来写的是“可悲”之事。

后一种的划分比较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虽然续写的部分是在若干年以后,但与前文浑然一体,格调好无二致。

2.“多可喜”:集中在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看一遍课文,给这个自然段做一个大致的划分:

这一段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是一间破陋不堪的老屋;第二、“我”对它进行了修缮;第三、修缮后的老屋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

那作者对它的感情是不是由厌恶到喜爱呢?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在交代项脊轩来历的同时,一下子就显示出恋旧的质朴的情感。接着文章从几个方面勾勒出项脊轩的旧貌:“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房间窄小,一丈见方,仅能供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这房子很古老,已有百年历史,陈旧破漏。“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下”,向下。“案”,书桌。这里上接前文,从晴天到雨天,从泥灰的渗漏到雨水下流。环顾四周,竟然无处放桌案。可见,这间陋室太小了,难以住人。“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前面写了房子的破、漏、小,这里又写房间昏暗。“北向”,朝向北。过了中午,室内就昏暗了。

这样一间破、漏、小且暗的房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这很值得玩味。

这间小房子只稍加修缮,面貌就大不一样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这是解决屋顶不漏雨的问题。注意本文“余、予、吾”三种第一人称的不同用法。“上”,从上面。“前壁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是解决昏暗问题。“前”,在前面。“周”,围绕着。“当”,正对着。“反”,同返。“然”,词尾。这几句说,在庭院的四周砌上短墙,并在北墙开了四扇窗户,窗户面对着墙壁能让阳光反射进来,使室内显得开畅明亮。

接着美化房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杂”,错杂,交错之意。然后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花木,为旧时的栏杆也增添了光彩。“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房间修好了,环境美化了,作者不由自得其乐。“积书”,在《四部备要》里,是籍书,即书籍的倒写,书籍的意思。“满架”,看出作者好学不倦,书籍摆满了书架。“偃仰”,安居之样。“啸歌”,长啸高歌。看出主人十分得意。这是从动态入笔。“冥然”,安然无声、静而无声。“兀坐”,端坐。“万籁有声”,“籁”,窍孔。是说从许多小孔里传来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说明安静极了。这是从静态入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写庭院安静。啄食的小鸟竟然看见人来了也不飞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墙的半边,在月光的笼罩下,桂树的影子显得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吹而动,摇曳的样子实在可爱。

这几句在全文最具文采,写项脊轩经过修缮已成为优雅舒适的读书好地方,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后文说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谐和就是美!

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但作者着意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3.“亦多可悲”:

接下来的,才是文章的主体。

文章第二部分峰回路转,仍以项脊轩为中心,记述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这部分落笔便写“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意思是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如后面的吾妻“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快乐事,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用“然”字(然而)转折,使文章气氛从读书、三五之夜的欢乐,一下子转到分家、丧母、亡妻上来,给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首先是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分崩离析的衰败和混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两个“是”字,第一个“是”,在此以前。第二个“是”,这样。“异爨”,分灶。“爨”,灶。这几句说,原先南北庭院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等到叔父、伯父们分家各起炉灶,里里外外就设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这样。“东犬西吠”,省略了“西犬东吠”,是说东边的狗,西边的狗叫来叫去。

“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庁。”是说客人要穿过厨房去赴宴,而鸡居然栖在大庭里。这三句,作者把犬、客、鸡穿插在一起,就突出了这个大院里的嘈杂、混乱不堪。与那“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形成鲜明对照。“庭中始为篙,已为墙,凡再变矣。”由于分家,庭院中先是用篱笆分开,继而改为竹墙。“凡”,总共。“再”,两次。这里说总共变化了两次。我们说在这吩吩嚷嚷之中,那美好的人或事就更显得清纯可贵,令人思念不已。于是归有光回忆起已故的母亲、祖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老妪”,是已故祖母的婢女。有抚育两代人的功劳,所以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先”,已死。“先妣”,已死的母亲。“厚”,深厚,指待遇好。”

归有光八岁丧母,幼年丧母是人生一大不幸。他通过一位曾经住过项脊轩的老婆婆的口,从侧面追述了母亲生前对子女们的关怀和疼爱。“室西连于中阁”,是说项脊轩的西部与内室相通,母亲曾到过此陋室。“妪每谓余曰:某所币母立于兹。”“每”,时常。“而”,同“尔”,都指人称代词“你”。“兹”,指这、这里的意思。这两句说,老婆婆常常深情地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你母亲站过的地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又说:我抱着你姐姐,她一呱呱啼哭,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打着门板问: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应答……老婆婆话还未说完,作者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们看他们的伤心之状历历在目。

然后写对祖母的怀念,文章忆追了这样一件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束发”,男孩从十五岁开始要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表示已长大成人。“经”,经过。“若”,你。“若影”,你的影子。“竟日”,终日、整天。这是一段祖母对作者说的话。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自从成年后,就一直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到项脊轩来看他时说:“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影子,怎么不声不响整天呆在这里,像个大姑娘似的。”“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又是祖母的话。“去”,离开。“比去”,临走时。“成”,成功,成名之意。“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执此物,笏上记载事情以备忘。两个“此”字都指这象笏,看出祖母对这东西的重视。“执此以朝”,拿着它上朝。这里“朝”是动词,上朝的意思。“他日汝当用之”的“之”,代指象笏。看出祖母对孙儿登科成名寄予让着厚望。这几句是说,临走,她一边用手轻轻地关上门,还自言自语的说:“我们归家读书人已经好久没有取得功名、做官了,你这孩子总该有希望了吧!”不一会儿,她拿来一块象牙做的笏板对我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将来你会用得着它。”“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将珍藏多年老祖宗的东西给了他,可见这位老人对孙儿的爱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可作者自己在科场上屡次失利,非常痛苦。看看这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但祖母终于没能等到自己使用象笏的那一天就与世张辞了。想到祖母的疼爱和期待,也想到自己还没有成就功名,情不自禁地痛哭不止。

这部分还写了两件事:“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说作者在轩中呆久了,听到脚步声就能判别出是谁。“扃牖”,关闭窗户的意思。这是说,小阁子的东边,先前曾做过厨房。来往行人从窗前经过,时间长了他竟然能凭脚步声,分辨出是谁从房前经过。我们看,作者对这间小轩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有感情。

另一件事是:“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是说,项脊轩曾四次遭火灾,却没被烧毁,大概是神灵在保护着吧!他产生这种感情,不能说是迷信,因他对这房子的感情太深之故。以上两件事可看作是对项脊轩的一段插叙。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回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项脊轩志》的原文本来到此就结束了,是归有光在19岁时写的。

过了十多年,作者又为《项脊轩志》续写了一段“补记”,记述了他与妻子共同生活及他对早夭妻子的眷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把“补记”与前文连在了一起。

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与魏氏结婚。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层仕宦家庭,两人感情极好。文章写到:“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描写。功名初就,恩爱新婚。但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六年,妻子就去世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归有光的悲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但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之用“室坏不修”四个字。这看似伤感,读起来却十分的沉重。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内在、委婉地。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祖母死了,母亲沒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写妻死后自己的寂寞悲凉,亦可见出悲。先喜后悲,越发令人惆怅伤痛,而悲喜之意与全文意脉是完全一致的。“补记”在形式上也承接全文,扣着项脊轩回忆伉俪生活。诸小妹语中提及“阁子”,又直接与篇首“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相呼应。因此,这一段“补记”虽写于十多年以后,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上文相统一,并不显得割裂。“其后二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补记”部分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作者却忽然添上了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了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借枇杷树的亭亭如盖妻亡至今岁月流逝的无情,而无情岁月足以映衬出作者通过回忆流露出的深情。不断逝去的岁月,无论如何也不会冲淡作者对昔日甜蜜的伉俪生活的记忆;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怀念。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离前一部分写作的时间已经十三年了,前一部分虽然有一些悲痛,但还属于归有光最有自信的时期,第二年他就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但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依恋的人一个个地不在了,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言的痛,上对不住祖母和母亲(祖母赠笏表达对归有光的期待,而归有光在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里曾记“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乃喜”母亲望子成龙可见一斑。)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同时又面对上面十三年前的踌躇满志的文字,自然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平添了几多痛苦。

“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归有光的散文特点就是形式上素朴清淳,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归有光作品的整体风格。让我们来一起归纳一下他是怎样做到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的。

在刚才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细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的一段,“妪每谓予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鏡头。项脊轩中老保姆怀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母随声应答着,尤其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又如写祖母一段,“一日,大母过余曰:……他日汝当用之!”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写妻子一段也有三个细节: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有情有味。写出了妻子的温良好学,表现出夫妻间的和乐美满,以及相亲相爱的情景。“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话虽短,也很通俗,而且连一个字也没说对妻子的怀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阔的想象空间: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那种树的身影,那到此搁笔眼含双泪,无声长叹的作者,让人隐隐约约似有所见。此时无声胜无声。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为什么呢?因为情感是蕴藉于心的,它依托于心灵而不是依附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过是情感的外衣。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过于华美,那么读者容易被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语言所吸引,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正在传达出的情感;而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不事雕琢,就自然会使读者把注意力投放到去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上。所以,真正能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些不动声色、款款叙来的淡雅之文。这也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淡而远。

在这篇散文中,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子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实如话中显露真情。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其实,对于叠字的“助”情作用,我们并不陌生。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密密”和“迟迟”既表达了针线的细密与孩子此行路途之远、时间之长,又深切地让人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对于孩子的远行,母亲不能阻拦,但把千万的嘱咐都缝到衣衫里,对孩子的担忧、祝福、叮咛就如这密密的针脚,“迟迟”也让人感受到母亲从孩子出发的那一刻起就寄希望孩子此行能有所获又盼着孩子早日归家的复杂心情。

从全文布局看,先介绍项脊轩及其整修情况,继而追述与轩有关的人和事,再就项脊轩阐发感慨,末尾补记也是记述妻子来轩中及此轩后来的'变化。很明显,作者始终扣住项脊轩来行文。而文中那些不相连贯的生活琐事,看上去颇为平淡无奇,作者就是用项脊轩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了而深挚情感也借此一以贯之。

1.阅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进一步感受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2.模仿作者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运用景物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来状、叙事抒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抒发你对故居或亲友的眷恋、怀念之情。

项脊轩志教案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3课时。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学习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学习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地写作风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所蕴藉的情感。

朗读完了以后,老师提问学生,看读懂了多少。

明确:记述了归有光的家事、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主要涉及了祖母、母亲、妻子,还有自己。(初步感知下,学生的回答是很浅很泛的,但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解读,使认识变得明晰起来。)。

问:作者通过记述,仅仅想告诉我们他家有个项脊轩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吗?

明确:不完全是,还为了把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表达出来,项脊轩只不过是作者用来流淌情感的一个河床。

问:那大家能说说本文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吗?

明确:对家人的思念,对项脊轩的喜爱。(学生这样回答是很粗糙的,也很片面。“思念”太泛,“对项脊轩的喜爱”不够准确——文章是处处着意写轩,但处处意在怀人,因而,在接下来的课文解读中应重在分析作者怎么由轩而人,表面上看是写轩,怎么从写轩的语句中看出对人的情感。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当就着课文的句子来纠正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可能学生能回答到“有忧亦有喜”,这说明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句)。

二、老师介绍归有光的仕途及项脊轩的来历。(可以有幻灯)。

要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生活遭遇,以及这间书斋——项脊轩的来历,因为项脊轩的来历不凡,使得身处其间的归有光时时都能感受来自家族与亲人的关爱与期盼。

项脊轩:

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

归有光和他的仕途: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他的散文集叫《震川先生集》。归有光是昆山人,明代昆山就是现在的江苏昆山县。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举业,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开始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这以后直到35岁才乡试中举,以后连续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授县令职。后因抗拒上司命令,转通判,管理马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管理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66岁病死于任上。一生郁郁不得志。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项脊轩是作者发奋读书的地方,也是作者通家人朝夕相处的地方。作者在写第一部分的时候,是他迈向功名的开始;续写的时候,他已经在考举人的路上走了十二年而未果。虽然前后两部分看起来浑然一体但抒情的基础不太一样,因此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太一样。

三、赏析课文:

字词的解释可以放在赏析的过程中,边赏析边通过联系上下文解释。

1.给文章分个大致的层次,理清大致的脉络(关键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或语句)。

可以有两种:

一种按写作时间来划分为两个部分,标志性的句子是“余既为此志”。

一种是按照感情的不同来划分。标志性的句子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上一部分写的是“喜”,接下来写的是“可悲”之事。

后一种的划分比较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虽然续写的部分是在若干年以后,但与前文浑然一体,格调好无二致。

2.“多可喜”:集中在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看一遍课文,给这个自然段做一个大致的划分:

这一段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这是一间破陋不堪的老屋;第二、“我”对它进行了修缮;第三、修缮后的老屋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

那作者对它的感情是不是由厌恶到喜爱呢?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在交代项脊轩来历的同时,一下子就显示出恋旧的质朴的情感。接着文章从几个方面勾勒出项脊轩的旧貌:“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房间窄小,一丈见方,仅能供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这房子很古老,已有百年历史,陈旧破漏。“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下”,向下。“案”,书桌。这里上接前文,从晴天到雨天,从泥灰的渗漏到雨水下流。环顾四周,竟然无处放桌案。可见,这间陋室太小了,难以住人。“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前面写了房子的破、漏、小,这里又写房间昏暗。“北向”,朝向北。过了中午,室内就昏暗了。

这样一间破、漏、小且暗的房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这很值得玩味。

这间小房子只稍加修缮,面貌就大不一样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这是解决屋顶不漏雨的问题。注意本文“余、予、吾”三种第一人称的不同用法。“上”,从上面。“前壁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是解决昏暗问题。“前”,在前面。“周”,围绕着。“当”,正对着。“反”,同返。“然”,词尾。这几句说,在庭院的四周砌上短墙,并在北墙开了四扇窗户,窗户面对着墙壁能让阳光反射进来,使室内显得开畅明亮。

接着美化房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杂”,错杂,交错之意。然后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花木,为旧时的栏杆也增添了光彩。“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房间修好了,环境美化了,作者不由自得其乐。“积书”,在《四部备要》里,是籍书,即书籍的倒写,书籍的意思。“满架”,看出作者好学不倦,书籍摆满了书架。“偃仰”,安居之样。“啸歌”,长啸高歌。看出主人十分得意。这是从动态入笔。“冥然”,安然无声、静而无声。“兀坐”,端坐。“万籁有声”,“籁”,窍孔。是说从许多小孔里传来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说明安静极了。这是从静态入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写庭院安静。啄食的小鸟竟然看见人来了也不飞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墙的半边,在月光的笼罩下,桂树的影子显得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吹而动,摇曳的样子实在可爱。

这几句在全文最具文采,写项脊轩经过修缮已成为优雅舒适的读书好地方,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后文说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谐和就是美!

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但作者着意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3.“亦多可悲”:

接下来的,才是文章的主体。

文章第二部分峰回路转,仍以项脊轩为中心,记述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这部分落笔便写“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意思是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如后面的吾妻“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快乐事,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用“然”字(然而)转折,使文章气氛从读书、三五之夜的欢乐,一下子转到分家、丧母、亡妻上来,给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首先是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分崩离析的衰败和混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两个“是”字,第一个“是”,在此以前。第二个“是”,这样。“异爨”,分灶。“爨”,灶。这几句说,原先南北庭院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等到叔父、伯父们分家各起炉灶,里里外外就设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这样。“东犬西吠”,省略了“西犬东吠”,是说东边的狗,西边的狗叫来叫去。

“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庁。”是说客人要穿过厨房去赴宴,而鸡居然栖在大庭里。这三句,作者把犬、客、鸡穿插在一起,就突出了这个大院里的嘈杂、混乱不堪。与那“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形成鲜明对照。“庭中始为篙,已为墙,凡再变矣。”由于分家,庭院中先是用篱笆分开,继而改为竹墙。“凡”,总共。“再”,两次。这里说总共变化了两次。我们说在这吩吩嚷嚷之中,那美好的人或事就更显得清纯可贵,令人思念不已。于是归有光回忆起已故的母亲、祖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老妪”,是已故祖母的婢女。有抚育两代人的功劳,所以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先”,已死。“先妣”,已死的母亲。“厚”,深厚,指待遇好。”

归有光八岁丧母,幼年丧母是人生一大不幸。他通过一位曾经住过项脊轩的老婆婆的口,从侧面追述了母亲生前对子女们的关怀和疼爱。“室西连于中阁”,是说项脊轩的西部与内室相通,母亲曾到过此陋室。“妪每谓余曰:某所币母立于兹。”“每”,时常。“而”,同“尔”,都指人称代词“你”。“兹”,指这、这里的意思。这两句说,老婆婆常常深情地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你母亲站过的地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又说:我抱着你姐姐,她一呱呱啼哭,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打着门板问: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应答……老婆婆话还未说完,作者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们看他们的伤心之状历历在目。

然后写对祖母的怀念,文章忆追了这样一件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束发”,男孩从十五岁开始要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表示已长大成人。“经”,经过。“若”,你。“若影”,你的影子。“竟日”,终日、整天。这是一段祖母对作者说的话。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自从成年后,就一直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到项脊轩来看他时说:“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影子,怎么不声不响整天呆在这里,像个大姑娘似的。”“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又是祖母的话。“去”,离开。“比去”,临走时。“成”,成功,成名之意。“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执此物,笏上记载事情以备忘。两个“此”字都指这象笏,看出祖母对这东西的重视。“执此以朝”,拿着它上朝。这里“朝”是动词,上朝的意思。“他日汝当用之”的“之”,代指象笏。看出祖母对孙儿登科成名寄予让着厚望。这几句是说,临走,她一边用手轻轻地关上门,还自言自语的说:“我们归家读书人已经好久没有取得功名、做官了,你这孩子总该有希望了吧!”不一会儿,她拿来一块象牙做的笏板对我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将来你会用得着它。”“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母将珍藏多年老祖宗的东西给了他,可见这位老人对孙儿的爱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可作者自己在科场上屡次失利,非常痛苦。看看这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但祖母终于没能等到自己使用象笏的那一天就与世张辞了。想到祖母的疼爱和期待,也想到自己还没有成就功名,情不自禁地痛哭不止。

这部分还写了两件事:“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说作者在轩中呆久了,听到脚步声就能判别出是谁。“扃牖”,关闭窗户的意思。这是说,小阁子的东边,先前曾做过厨房。来往行人从窗前经过,时间长了他竟然能凭脚步声,分辨出是谁从房前经过。我们看,作者对这间小轩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有感情。

另一件事是:“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是说,项脊轩曾四次遭火灾,却没被烧毁,大概是神灵在保护着吧!他产生这种感情,不能说是迷信,因他对这房子的感情太深之故。以上两件事可看作是对项脊轩的一段插叙。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回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项脊轩志》的原文本来到此就结束了,是归有光在19岁时写的。

过了十多年,作者又为《项脊轩志》续写了一段“补记”,记述了他与妻子共同生活及他对早夭妻子的眷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把“补记”与前文连在了一起。

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与魏氏结婚。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层仕宦家庭,两人感情极好。文章写到:“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描写。功名初就,恩爱新婚。但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六年,妻子就去世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归有光的悲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但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之用“室坏不修”四个字。这看似伤感,读起来却十分的沉重。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内在、委婉地。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祖母死了,母亲沒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写妻死后自己的寂寞悲凉,亦可见出悲。先喜后悲,越发令人惆怅伤痛,而悲喜之意与全文意脉是完全一致的。“补记”在形式上也承接全文,扣着项脊轩回忆伉俪生活。诸小妹语中提及“阁子”,又直接与篇首“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相呼应。因此,这一段“补记”虽写于十多年以后,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上文相统一,并不显得割裂。“其后二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补记”部分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作者却忽然添上了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了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借枇杷树的亭亭如盖妻亡至今岁月流逝的无情,而无情岁月足以映衬出作者通过回忆流露出的深情。不断逝去的岁月,无论如何也不会冲淡作者对昔日甜蜜的伉俪生活的记忆;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怀念。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离前一部分写作的时间已经十三年了,前一部分虽然有一些悲痛,但还属于归有光最有自信的时期,第二年他就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但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依恋的人一个个地不在了,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言的痛,上对不住祖母和母亲(祖母赠笏表达对归有光的期待,而归有光在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里曾记“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乃喜”母亲望子成龙可见一斑。)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同时又面对上面十三年前的踌躇满志的文字,自然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平添了几多痛苦。

四、一篇作品的成功往往有它独到的显示而形成它特有的魅力。

“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归有光的散文特点就是形式上素朴清淳,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归有光作品的整体风格。让我们来一起归纳一下他是怎样做到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的。

1.细节“撩”情。

在刚才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细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的一段,“妪每谓予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鏡头。项脊轩中老保姆怀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母随声应答着,尤其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又如写祖母一段,“一日,大母过余曰:……他日汝当用之!”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写妻子一段也有三个细节: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有情有味。写出了妻子的温良好学,表现出夫妻间的和乐美满,以及相亲相爱的情景。“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话虽短,也很通俗,而且连一个字也没说对妻子的怀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阔的想象空间: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那种树的身影,那到此搁笔眼含双泪,无声长叹的作者,让人隐隐约约似有所见。此时无声胜无声。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2.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为什么呢?因为情感是蕴藉于心的,它依托于心灵而不是依附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过是情感的外衣。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过于华美,那么读者容易被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语言所吸引,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正在传达出的情感;而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不事雕琢,就自然会使读者把注意力投放到去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上。所以,真正能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些不动声色、款款叙来的淡雅之文。这也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淡而远。

在这篇散文中,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子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实如话中显露真情。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3.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其实,对于叠字的“助”情作用,我们并不陌生。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密密”和“迟迟”既表达了针线的细密与孩子此行路途之远、时间之长,又深切地让人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对于孩子的远行,母亲不能阻拦,但把千万的嘱咐都缝到衣衫里,对孩子的担忧、祝福、叮咛就如这密密的针脚,“迟迟”也让人感受到母亲从孩子出发的那一刻起就寄希望孩子此行能有所获又盼着孩子早日归家的复杂心情。

4.结构“关”情。

从全文布局看,先介绍项脊轩及其整修情况,继而追述与轩有关的人和事,再就项脊轩阐发感慨,末尾补记也是记述妻子来轩中及此轩后来的变化。很明显,作者始终扣住项脊轩来行文。而文中那些不相连贯的生活琐事,看上去颇为平淡无奇,作者就是用项脊轩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了而深挚情感也借此一以贯之。

五、作业:

1.阅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进一步感受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2.模仿作者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运用景物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来状、叙事抒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抒发你对故居或亲友的眷恋、怀念之情。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师:呵呵,很好。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且欣且奔。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

【题目讲解】。

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生:狭小。

生:破漏。

生:昏暗。

生:明亮。

生:安静幽雅。

生: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生: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生:悲。

师: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生: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生: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生: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艺术特点一﹚。

生:a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生: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生: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可是现在呢?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蟹,六跪而二螯”: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如“范增者,亚父也”。

b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者,……也b……者,……: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也d……,……: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附:板书设计】。

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前:狭小、破漏、阴暗。

后:明亮、安静幽雅。

可悲事一。

颓败、衰落、混乱不堪。

前:南北相通。

后:多置小门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课前老师提示,学生齐背:

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属于青春的,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毛泽东说,情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是属于爱情的,刘兰芝说“君当做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情是属于事业的,曹操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辛弃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情是属于天下的,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情是属于磨难的,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归有光说,情是属于日常生活的。

一间陋室、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参考:

情在何处?

情在那百年老屋剥蚀的斑斑痕迹里,在那渗漏的尘土与雨水里,在那环视四周而无可置放几案的情景里,在那一过中午就昏暗的光线里。――此情为的是反衬修葺之后的喜悦,又暗含家族没落之伤感也。

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砖瓦、窗户、垣墙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亲手种植的兰桂竹木里,在那朱颜已改的栏杆里。--此情乃辞旧迎新之情,又暗含修整房屋之后发奋苦读、重振家业之志也。

情在那堆满书架的书籍里,情在那或仰或卧或歌或啸的自在里,情在那万籁有声而静坐或偶尔还别有风味的小睡里,情在那小鸟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情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图画里。――此情是安静读书之乐啊。我们可否仿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布置为课后作业。

小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其旧之哀是为了衬托新之喜,要注意的是,它暗含了作者重振家业的理想也。

情在诸父分家的伤心往事里,情在那到处是门到处是墙的混乱和对立的现实里,情在那客人要穿过厨房去吃饭而鸡栖息在厅堂的难堪里。此乃家族衰败之悲也。

情在母亲站立过的方寸土地上(角落里),情在母亲的轻叩柴门的声音里,情在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里。――此乃母亲的关切之情也。

情在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疼爱与兴奋里,情在大母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里,情在大母拿来的那块象笏里。――此乃大母的疼爱、兴奋与期望之情也。

情在那轩四次遭火而不焚的感叹里――上天要让我受一些磨难而终究是会保佑我科举有成的。此乃自我安慰之情也。

情在那吾妻来归之后时至轩中向我问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笔一画学练字的认真里,在妻子学着诸位小妹的口气转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开心里。情啊,在妻死之后破败而无心修整的小阁子里。此乃与妻生活幸福而短暂之情也。

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举无成,重振家业无望,因而无论关爱、兴奋、期望,投影在作者心头的,都是深深的伤感,是为皆悲也。

这种深深的伤感最后化为一树亭亭如盖的枇杷,所有之情均在那枇杷树上也,哀哉哀哉……

1、仿照第一段,用较为整齐的名句式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

2、写一段话,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欢愉惨怛,乃因老屋渗漉,悲辛交集,却为物是人非。”归有光将对世道人心的洞彻、人情冷暖的感喟,掩映在一悲一笑、一草一木里。兄弟异爨,家世变迁。凝神细听,我们窥见一个敏感的灵魂。君不见,轻叩门扉的声音,虽历几百载,仍然清晰可闻;君不见,如盖枇杷树,从古代开到今朝。交相辉映的,是他寂然读书的身影;萦绕于心的,是娓娓的真情!那就让我们走近它,接纳它,抚慰它,触摸它吧!

二、类文关联式。

清朝的袁枚在他的《祭妹文》中抒写了对于亡妹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请听此文的配乐朗诵,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

三、联系生活式。

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那笨拙肥胖的背影不仅使作者泪流满面,也使我们每当想起便心潮起伏,不能自已。师生齐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穿着深青色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几十年来,打动着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的心。是啊,亲情就是在这些日常生的小事中缓缓渗透出来,也许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尚不能感悟,一旦我们在事后回忆时,便会禁不住热泪盈眶。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对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项脊轩志》教案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他们往往出现在市井小说中、戏剧文学中,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冲击了散文创作,促使散文向小说学习,而完成这种转向的第一人恐怕正是归有光了。归有光把母亲、妻子甚至婢女寒花这些市井细民,平民百姓写入散文,并且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言行归入笔下,一变严肃庄重的散文面孔为轻松活泼,自由洒脱的面容。同时,归有光大胆借鉴了小说常用的白描,细节刻画人物等手法。使散文更接近广大民众,更为人民所喜爱和接受。这种转变对当时和后人的启发和影响都很大,稍后的袁宏道、张岱等人又把它发展为刻画市井细民的群像及细民风俗生活的描写。三十年代中国散文文学领域兴起了一场小品文运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文作家,象林语堂、周作人、冰心、梁实秋等,尤其是梁实秋,写下《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谈吃》、《雅舍怀旧》等一系列小品散文,凡朋友聚会、品茗聊天、下棋娱乐、无不入文,笔下生情,语中藏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赢得广泛的读者群,真正达到“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这正是发扬归氏散文风格的结果。

项脊轩志教案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关范文推荐
  • 11-24 护士实习心得五官科范文(15篇)
    实习心得是在实习期间对所从事工作、所面临问题和所取得的收获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实习经验。实习结束了,是不是该写一份
  • 11-24 热爱工作的妈妈大全(16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需要具备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技巧。都怪我太贪睡了,昨晚睡觉太早,还没有最
  • 11-24 不自由的人(实用17篇)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和有条理的内容,还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精彩的词语。以下是一些写作大师的经典语句和优秀作品的片段,与大家分享。看了《生儿生女不
  • 11-24 黑桃A舞蹈主持词(汇总17篇)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这些总结范文既有简短精炼的,也有详尽深入的,希望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舞蹈大赛主持词-女:各位老师,各
  • 11-24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范例(模板19篇)
    在编写大班教案时,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大班教案案例,教师可以参考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升自
  • 11-24 水浒传读书体会(实用13篇)
    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津津有味;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惊喜万分;每一个故事;都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故事,都让人交口称赞。是什么书本中的故事如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就是
  • 11-24 真诚的酒店员工辞职报告(汇总12篇)
    辞职报告是员工对公司和同事的告别,它可以表达感激和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回顾。查看下面这些辞职报告样本,看看是否能给你一些写作灵感。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我们酒店工
  • 11-24 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计划(优质18篇)
    卫生工作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卫生宣传教育、疾病防控、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安排。对比几个不同的卫生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找出一种最适合的方案。学校卫生工作的对象是
  • 11-24 合同终止合同通知书(精选19篇)
    通知的撰写需要注意语言规范,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者含糊不清的词句。根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要求,随机选择一条语句:本单位与你于xx年xx月xx日签订的期
  • 11-24 班主任工作考核总结(优秀21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接着是一些关于如何写好述职报告的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琐,但却是很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