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伯牙绝弦读后感(热门20篇)

伯牙绝弦读后感(热门20篇)

时间:2023-11-24 06:37:59 作者:温柔雨伯牙绝弦读后感(热门20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人更全面地了解这本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伯牙绝弦读后感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读了这组课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熏陶和启迪也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也应正了海頓说的那名话:“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伯牙想到什么、弹到什么,子期都能答出来,而且子期等到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他就真心的夸赞或鼓励他。伯牙琴技出神入化,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只有子期能真正听懂他琴里的故事和情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心心相通。伯牙与子期的交友真情成了千古典范。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一句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绝弦读后感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鼓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鼓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鼓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伯牙绝弦读后感,伯牙绝弦读后感范文

我们几天前学习了感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

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

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这多半是课堂之上的成就。结尾是课下续写完成的,但从情感上来看,我没有感觉到生硬与牵强,秋天的心中满是对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感动与崇拜。这样的语文学习,对于他,这不只是学习一篇文言文,更是一次美丽的人生际遇,他在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一个人物,他觉得事情的结局还有n个选择,但是伯牙的选择仍然是最具有震撼力的。语文之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功德无量的呀!

《伯牙绝弦》读后感【】

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象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彩

友谊是什么,友谊是童年一阵阵奶声奶气的欢笑。友谊是有了一个好东西愿意和朋友分享。友谊是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愿意帮助朋友。友谊不分大小,也不分轻重,之分诚信和虚伪。

《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也写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伯牙来到了山上,躺起了音乐。可是,在山上还有一个人。叫钟子期,当然,伯牙也感受到了有人。果然看见了这个打柴人,伯牙便把他请来做,就这样,它们结识了。

伯牙即兴有弹了一首《高山》子期说:啊,巍峨的样子像泰山。伯牙有弹了一首流水,子期说:啊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又佩服又激动,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可是一日,伯牙前来拜访子期时。却闻进了噩耗,子期死了。

伯牙一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文章伯牙绝弦读后感

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伯牙与子期。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酒已没,世上无知音。都是描写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

现今有穿越剧《步步惊心》中的若曦和十三爷,《甄嬛传》中的甄嬛和十七爷。他们都是知己。尽管不真实,但他们的知己情让我深深感动。

人间得一知己足矣,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一个知己的,得到一个知己是多么的珍贵和幸运。我终于明白伯牙绝弦的道理。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是讲知己的可贵和稀有。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种境界让我感叹。

我多么想得到一个知己,但是却那么的难。祝愿有缘人成为知己。

伯牙绝弦读后感

我学了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故事情节非常感人。

记叙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当伯牙把感情融汇进音乐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像大海一样的高尚情操,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怎样弹奏,子期都能一一解读伯牙的心意,两人成为知己,后来子期死了,伯牙便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心意。于是便砸破琴弦,在有生之年不再弹琴。

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敬佩。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主要内容: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辨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心得感受: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伯牙绝弦》读后感

琴断心断,心琴本为一体,伯牙子期也本为一体,若分开其中一方,必定无法再弹。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一个能真正理解自己、体贴自己的知音,那么在这世上会很难过。正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我如果有像子期一样的朋友相伴,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他这个知音。当然,如果换做我的知音失去了,我当然也会心碎,从此隐居山林,再也不想触碰与知音有关的东西。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读了这组课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熏陶和启迪也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也应正了海顿说的那名话:“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伯牙想到什么、弹到什么,子期都能答出来,而且子期等到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他就真心的夸赞或鼓励他。伯牙琴技出神入化,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只有子期能真正听懂他琴里的故事和情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心心相通。伯牙与子期的交友真情成了千古典范。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一句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象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

北风呼啸,冰雪窗外暖炉旁,打开那千古流芳的良言佳话,领悟《伯牙绝弦》的琴声境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擅长弹琴,对音乐深有造诣,许多人崇拜他的琴技,但真正能听懂他的音乐,领略他思想的并无一人。远离宫廷,他独自一人携琴而来,独坐山水间,寻觅灵感。山高而不险,群山环抱之中,嫩绿与苍翠相间的树木在风中摇曳,令人心旷神怡;近处的小溪蜿蜒而下,清澈透明;远处的瀑布飞流直下,溪潭珠串。伯牙细细感受,开始演奏。悠扬的琴声随着袅袅的炊烟,飘向辽远的地方……偶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停下了脚步,他被这音乐深深地陶醉,不能自拔。他能从这音乐中读懂伯牙的所思所想。一曲未了,他们一见如故,促膝谈心,互诉衷肠。是啊!千觅万觅不如知音难觅,千寻万寻不如知己难寻!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朋友,但能彻底读懂自己的却寥寥无几。可惜,无妒英才,不遂人愿,子期先伯牙而去。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毅然决然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奏。可以想到,伯牙这一摔琴谢知音,他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啊!这一摔琴,摔碎的是他与音乐的缘分,摔碎的是他的第二条生命!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物质与精神的根啊!

我们不禁感叹: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伯牙遇子期的欣喜转眼化为泡影;我们不禁感动:伯牙为知音竟可以把自己的心血毅然摔碎;我们不禁感慨:伯牙与子期知己情意的根深蒂固。转念一想,难道伯牙只能用摔琴来表达对失去子期的悲痛吗?不!他完全可以创作更多优美的乐曲,这样天堂的子期也会十分欣慰;茫茫人海,只有子期一人懂音乐吗?伯牙也可以继续,可以用音乐感化那些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都能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自己的同道。他可以传授音乐,将自己的音乐和故事流芳千古。这样岂不是更好吗?我想,很多方式都比摔琴这一极端的宣泄明智,伯牙不应为个人情感而断送他的卓越的音乐才华!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兮(xi)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生:断。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如何写的?

齐读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琴”“听”,还有“伯牙”与“钟子期”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释为什么?(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擅”是如何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这个“鼓”,是什么意思?(弹),今天说“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注意,在这里,“善鼓”与“善听”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样写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师:有个词语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当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哉”与“兮”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巍峨”,巍与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与“峨峨”连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若无其事”,那个“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洋洋”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浩荡”更好。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善鼓”,因为,钟子期总说“善哉”!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善哉”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善鼓”。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善听”,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知音”。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绝弦”举动,作了铺垫。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却说“伯牙所念”。我想将“念”改成“志”,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知音”。

生:“念”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志”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志”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念”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晓得,都理解。

生:有影响。“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善哉”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兮”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峨峨”“洋洋”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志在高山”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伯牙绝弦”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绝弦”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伯牙绝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觅”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师:“死”字该怎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死”字如何读。

师:这里有个“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谓”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对……说”的意思。

生:就是懂得音乐,懂得琴声。

师:懂得琴声就是懂得心声。

生:不是。这里的“破”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生: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善听”之后要分开。这里是“总写”。“必得之”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如何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生点头)。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多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

生:我想起过年时那种欢快的氛围,一群人在那里载歌载舞。

生:我想到了竞争,想到了划龙舟,敲锣鼓。

生:我想到的舞龙灯热闹而欢快的场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马儿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马,他们在竞赛,一会又在休息,准备下一轮冲锋。

师:你告诉我,此前是否听过这支曲子?

生:(摇头)没有。

师:(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

生:肯定。

师:那你是了不起的“钟子期”

五、背诵。

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读后感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这短歌出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指的是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摔琴祭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主要讲了春秋时代琴师俞伯牙与知音钟子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文中子期和伯牙荡气回肠的友谊令人感动,但我觉得伯牙不应该绝弦。

看,文中第一句提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指出,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之所以能遇到知音,正是因为他的琴声扣人心弦。知音和琴师互怜互赏,才造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倘若伯牙终身不弹琴,世上就少了一个技艺高超的琴师,少了一段优美绝伦的音乐。对于热爱音乐的钟子期来说,他不仅不会感到欣慰,也许还会为伯牙做出如此决定而感到悔恨。

再者,我觉得伯牙的做法不理性。在他成名之前,一定摔过不少跟头,花过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好不容易才练就了炉火纯青的琴技,这时候放弃梦想,不是有点可惜吗?而且,人生不像林黛玉,不会因为多愁善感而风情万种。我们总不能因为一点地波折而悲观厌世,日渐沉沦。伯牙这样的做法的确有不妥之处。

就以上五个理由,我认为,在情在理伯牙都不应该绝弦。

《伯牙绝弦》读后感

(1)

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读后感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弹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弹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2)

感动《伯牙绝弦》

我们几天前学习了感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

2、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马诗》。

2、闭目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问,脑海里出现什么?(学生随意谈)。

3、师:这首曲子来自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千古流芳的故事。

二、读顺。

1、板书题目,指名读,齐读。

2、自由读课文,问:读后觉得古文读起来怎么样?(难读难懂)指名读。

3、师带读。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读懂。

1、师:故事中主要写两个人物,出示图片(伯牙、钟子期)。

2、学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指名读,师问:你读时突出“善”字,能讲一下,“善”字是什么意思吗?(喜欢、擅长)板书:善鼓、善听。

2)齐读。师:下文何处可见“善鼓、善听”,请画出来。

3、学第二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指名读,你突出“志”字,“志”字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齐读。

2)指名读,“曰”是什么意思?“善哉”的“善”和“善鼓、善听”意思一样吗?“善哉”是什么意思?(不一样,是好啊的意思)齐读。

3)指名读,你为何重读“峨峨”,(读出高山高大挺拔样子)齐读。

4)指名读,“兮”字和“峨峨”应连起来读,你做到了。“兮”是什么词?“哉”呢?短短的一句话,连续用了两个叹词,你体会到什么?(钟子期对伯牙的欣赏)齐读。

5)指名读,你为何重读“泰山”?(泰山巍峨挺拔,应该重读)“泰山”后面用的是什么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要重读)注意感叹号。指导:所以呀,想要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雅气,就要注意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和标点符号中蕴藏的情感。齐读。

4、学第三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为何突出“洋洋”?(读出江河宽广无边的感觉)齐读。

2)拓展:

5、学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述:高山也好,流水也罢,不管伯牙弹奏什么曲子,念在何处,志在何方,钟子期都能理解,都心底里表示欣赏和赞叹。于是有……学生齐读第四句。

2)指名读,“所念”是什么意思?(弹琴时所想)板书:所念。

指名读,为何强调“必得”?(突出钟子期的“善听”,突出对伯牙的理解与欣赏)板书:必得(理解、欣赏)  齐读。

3)述:做为当时的音乐家,做为楚国的宫廷乐师,但自己的琴声一直得不到楚王真正的欣赏,到不到大臣们真正的理解,想不到在宫外山野里却遇到以砍才柴为生的钟子期,并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赏。他此时的心情如何?(激动不已,惊喜若狂,喜出望外,高兴万分)。

述:伯牙立刻站了起来,紧紧地握住钟子期的手说:(知音、知己、奇才,我们做朋友吧,我们结拜吧……)。

6、学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述:曲终,伯牙抽刀刮断琴弦,高举瑶琴在钟子期墓前砸碎,从此一直到死,再也不鼓琴。

3)指名读,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能算是自己的“知音”?板书:知音  齐读。

四、悟情。

1)对于伯牙绝弦,你有何看法?(于音乐琴艺谓可惜,于个人情操可敬,于纯洁友谊可歌。)。

2)为了赞颂他们,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高山流水》,听《高山流水》,齐读全文。

3)人生苦断,知音难觅。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请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记住俞伯牙和钟子期,记住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

五、作业。

1、理解古文大意,会讲故事。

2、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理解、欣赏)。

谢知音。

蓬莱移情。

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之后,成连对他说:“我只能教会你弹奏琴曲,如果进一步要做到把感情贯注在演奏之中,还必须向我的老师方子春请教。”成连用船把伯牙带到了蓬莱山上,并对他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吧,让我去为你请方子春老师。”成连划船去后,只剩下伯牙独自一人留在荒寂的海岛上,只听到风声和波涛的声响,他恍然醒悟道:“原来这就是老师在教我移情啊!”于是抚琴弹奏起来,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曲终之后,成连驶船而来,把他带了回去。从此,伯牙的琴艺誉满天下。

对马弹琴。

楚王派人把伯牙召进宫,让他做了一名宫廷乐师。

伯牙闷闷不乐地退出宫外。满腹心事地踱到马厩。几匹为楚王驾车的马正在那里吃料,看见他来了,一齐抬头亲热地嘶叫了几声,好象在和他打招呼似的。伯牙见马,心里有所触动,他想:既然人不懂琴,我就为马弹奏一曲吧。他很庄重地焚香操琴,席地而坐,边弹还边唱:“琴艺再高啊无知音,知音难觅啊奈我何!”一位马夫听见了他的歌,就牵了一匹马,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儿不是你久留之地,快到别处去吧!”伯牙被马夫一指点,翻然醒悟过来,随即收琴上马,直奔晋国去了。

子期听琴。

伯牙投奔到晋国做了官。有一年中秋之夜,伯牙出使楚国,归来的时候,被风所阻,路泊汉阳江口。不一会儿,风停雨住,江浪平息,月光照得江面波光粼粼。伯牙不觉琴兴大发。他焚香取琴,调弦定音,弹了一曲《叹颜回》。正巧,被岩下躲雨的子期听见了。子期是一个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的人。他因不愿做官,隐居打柴为生。

伯牙开始瞧不起子期,以为在这荒山野岭的偏僻地方,未必有真懂音乐的人。但子期振振有词地辩驳说:“大人错了,如果荒山野岭处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更深夜静的大江边,又怎么会有弹琴之人呢?”伯牙见子期出言不凡,就有心试他一试。他把子期请到船中坐下,让他听琴发表议论。伯牙闭目凝神,弹了一支曲子。子期听了说:“好啊!就象站在巍巍高山之上。”伯牙暗暗点头,这首曲子正是《高山》。伯牙不动声色,接下去又弹了一曲。子期听了说:“妙啊!这回就象那滚滚不息的江水。”伯牙惊讶了,因为他弹的正是《流水》。伯牙推过瑶琴,和子期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两人意气相投,互相敬重,就在船中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仍在汉阳江口相见。

一年过去了,伯牙前来赴约。不料却听到子期的死讯,伯牙悲伤已极。在江边子期坟前,他弹琴而歌:“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而后,他抽刀断弦,把琴在墓碑上掼成几截,发誓至死不再弹琴。因为,世上再无人能够欣赏他那美妙的琴音了。

《伯牙绝弦》读后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段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伟大情怀,简简单单的77个字却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我在六年级上学期时学的,到现在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反复阅读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情。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读完这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两个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出于好奇便借助书下的注释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只是一个低微的'樵夫,他怎么能了解连著名艺术家都费解的《高山流水》呢?而他却和宫廷里人人知晓的奏乐师俞伯牙成为了知音。就好像是现在的艺术家和平民成为了知音一样。放下语文书,我走到了窗前,轻轻的晚风与我擦肩而过。我想,什么是知音呢?是湛一杯酒,一抱拳,说一句关心的话?还是知人知面,知己知彼?我想知音更多的指的是知心,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钟子期一定也是一个音乐奇才。是音乐把他们二人连在了一起;是音乐架起了他们心灵的桥梁;是音乐给他们开启了这扇知音大门。音乐是没有边界的,没有贵贱之分的。

我又重新坐到了书桌前,翻开语文书,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很感动。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曲子;也可以再寻找第二个知音。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摔琴来祭奠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悲痛,而又用不弹琴来忘却吧。

俞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共鸣。真是举世知名,却不如一个知音!

《伯牙绝弦》读后感

我们非常有幸聆听了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我深受感动,心潮澎湃,听完课之后更觉余音绕梁,激动不已:伯牙绝弦兮,妙哉!我想就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在课堂上罗才军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罗才军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如果你就是伯牙,假如能再见到子期,你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写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罗才军老师注重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整堂课,教师反复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刚开始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自愿读、范读还是通过填空帮助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课堂中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并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如:听了学生精彩的朗读后,及时夸奖:“好一只百灵鸟,真动听”;“读出了泰山的高,同时你的朗读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读着下文,念着上文”;“能想着画面,读出韵味”……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也幽默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叫人感到无比佩服。

同时,它也源于老师对于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源于老师“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而这又是罗才军老师所具有的,正源于此,课堂上掀起了情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通过这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我将不断努力,把自己的所感所获运用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伯牙绝弦》读后感

我们几天前学习了感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

俞伯牙是古代的音乐家,他琴弹的特别好,可是他为什么要绝弦呢?他为什么要放弃弹琴呢?他因为什么要放弃弹琴呢?别急,我下面就给你们讲讲吧!

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把感情都融入了进乐曲当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向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伯牙产生了共鸣。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是它千百年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培根说:没有真正知己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罗曼-罗兰说: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真正的价值。爱迪生说:友谊能增涨友谊,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减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痛苦。知己,不是人人想有就有的,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就像伯牙和钟子期一样,我在班里也又两个好知己。今后,我会和好朋友互相信任,做真正的知己!

相关范文推荐
  • 11-24 以二十年后的故乡为(优秀17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只是一篇文章,更是一种思维的展示和思想的碰撞。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并体会其中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在飞快的时间流逝,我们纷纷来到了
  • 11-24 克雷洛夫寓言小学生读后感(精选19篇)
    小学生读后感是孩子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小学生读后感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热爱和思考
  • 11-24 环保记心中演讲稿小学生(热门15篇)
    演讲是培养小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让我们一起写一篇充满自信和魅力的演讲稿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 11-24 小学生环保两人演讲稿大全(18篇)
    桂冠并非唯一目的,演讲过程中培养的自信心和勇气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小学生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 11-24 体育之星自我介绍(精选15篇)
    在正式场合,自我介绍需要注意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再介绍自己的职业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
  • 11-24 水浒传读后感小学生(实用24篇)
    读后感是通过阅读后的个人感悟和思考来表达自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以下是一些小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悟和思考,供大家欣赏和学习。《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他是
  • 11-24 让生活更美好学生(优质17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逻辑清晰的结构和连贯的表达,还要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集锦,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感和思绪的开拓。
  • 11-24 守护清明祭英烈个人心得与感悟(优秀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目标和需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清明节快到了,扫墓早已成
  • 11-24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他人分享,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交流圈子,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见解,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以下是一篇关于人生感悟
  • 11-24 养殖技术的培训总结(优秀15篇)
    培训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培训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07年以来,我局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