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模板18篇)

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1-23 07:29:19 作者:笔砚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模板18篇)

范文范本可以提供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范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接下来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启示。

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对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关系重大。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的宏观发展环境及趋势,深入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已有基础与存在差距,对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突破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通过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中央明确提出农业发展方式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如何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总体稳定向好。

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近年来农业部针对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例行监测数据,合格率一直稳定在高位。共监测全国152个城市5大类产品108个品种94项指标,抽检样品45081个,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7.5%,较增长0.4%。其中,蔬菜、水果、茶叶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6.2%、99.4%和95.9%,较20分别高0.7%、0.6%、1.8%和0.4%;而20畜禽产品的监测合格率为99.4%,其中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为99.9%,与年持平[1]。我国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十二五”期末,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0.7万个,约占产地40%,农产品商品量的40%,较“十一五”提高了37.7%[2]。截至2015年底,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3.5万个,约占耕地面积的13.7%;无公害农产品7.8万个,总量达2.3亿t,约占全国同类农产品产量的12%[3];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579家,产品总数达到23386个[4];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792个,已创建“三园两场”9674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县185个。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

体系逐渐健全,理论不断丰富经过10余年的建设,全国范围内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专业机构网格化体系基本形成。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继成立了专业的研究所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地方层面看,29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成立,部分地市级农科院也开始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中心),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食品安全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体系逐渐建立。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发展。自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已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作为院九大学科群之一进行建设,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调整确立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框架的3级学科建设体系,将质量安全与加工作为八大学科集群之一。

农业部按照学科群部署建设了一批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30个学科群之一于“十二五”期间建设了包括综合性实验室和专业性实验室在内的9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以共性技术研发为主学科群内不同实验室的职责和任务各有侧重。“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正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科研项目立项、关键技术突破以及重大成果凝练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继“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公共安全领域优先主题后“十二五”期间国家及部门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都有重点加强。

公益类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也遴选了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速测与监控方面的项目,支持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也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助力度。通过近的研究,在农兽药及生物毒素等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在双低油菜全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一系列国家奖及省部级奖项的获得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十三五”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

重要发展机遇期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计划,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投入。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已将食品安全、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作为农业领域的优先合作方向,投入19亿欧元,其中营养健康和食品制造作为食品安全领域投入的重点方面。在我国,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随后相继出台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国家和部门重大规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均给予高度重视,经历了筹划期和建设期后,“十三五”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重要发展机遇期。

《“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设置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工程”、“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能力提升项目”等9大专项,提出要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估转化,严格源头治理,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农业部《“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11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指明了在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重点。《“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指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战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重点。此外,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十三五”新增了多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研究岗位科学家;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中,“十三五”新增了1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20启动的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作为10个学科领域之一被纳入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中心1个,国家农业科学试验站若干,长期开展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奶产品、水产品、特色产品、热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品质鉴定、污染物残留评价及预警分析[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重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理论与方法、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农产品中危害因子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及消减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预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有所突破.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趋向集成化、快速化。

随着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现代质谱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同学科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和集成,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通量、检测速度与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快速溶剂提取(ase)、凝胶渗透色谱(gpc)、固相萃取(sp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以及免疫亲和层析(iac)等样品前处理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对农产品危害因子的提取分离,而这些前处理技术的多维融合、集成与自动化,使得对农产品中微量、痕量成分提取净化更加简化和快速。此外,新型材料包括功能化石墨烯、金属有机骨架(mofs)、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微孔有机聚合物(mop)、磁性纳米材料等的发展[6],在解决现有农产品复杂体系痕量分析特定目标物样品前处理的瓶颈问题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快速检测方面,高性能识别材料的制备、不同标记增敏体系的研发,并结合芯片及传感器等技术,能够提升对农产品中目标物质的精准识别能力,实现多残留同步检测。核酸适配体、受体、重组抗体等识别材料在农药、兽药、激素检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7~9]。

而基于类特异性识别原件实现对多个目标物的同时检测以及利用芯片或传感器等技术集成不同污染物的检测反应,是实现不同污染物同步多残留快速检测的两个重要思路,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确证检测方面,基于多维色谱-杂交质谱技术的多类别污染物的综合分析技术也成为近年来确证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10]。多维色谱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如二维液相色谱、二维气相色谱及全二维气相色谱等与质谱技术的联用,已成为解决同源复杂组分检测的有效手段;而通过融合多种类型的质量分析器如四极杆、轨道阱(orbitrap)及线性离子阱(lit)等集成杂交质谱,为实现复杂农产品基质的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在未知物筛查方面,高分辨质谱具有质量范围宽、分辨率和质量测量精度较高的特点,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化学性非靶标物质快速筛查的重要手段。而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无破坏性、无偏向性、高灵敏度以及测定快速等特点,结合模式识别在非法、恶意添加物的筛查识别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前瞻性[11]。集成质谱、波谱及成像技术,对未知化合物结构进行定性推断和确认,发现食品中未知风险物也是研究的重要热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趋向系统化、精细化。

当前风险评估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发掘技术的发展和不同数学模型软件的开发,促进了风险评估技术的系统化与精细化[5]。纳米技术、组学技术、计算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化学物质暴露评估中的应用促进了风险评估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精准性[12~13]。如动物替代毒理学新方法的应用,提高了风险评估的速度;基于人源细胞的机制通路研究,提高了健康效应评估的精确性;而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的应用增强了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从而降低了评估的不确定性。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如逻辑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贝叶斯方法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从海量的数据中发掘关联信息,并将分割的数据关联化,提供系统化的评估方案。

基于不同需求和国情,开发的模型软件和应用也是风险评估技术不断扩展的方向。如美国和荷兰依据临界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建立的基准剂量(bmd)模型均已开发相关软件;基于生理模型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bpk/pd)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和其不同制剂经静脉、口服、口腔、眼部、鼻腔和肺部给药后,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行为,目前开发的商业化软件已在风险评估中广泛应用;暴露边界(moe)法相关技术和软件在不断推进,这些风险评估相关软件的研发能够增加评估技术的准确性,必将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趋向精准化、定向化。

基于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总体上适于农产品的安全管控,但由于农产品的生物活性属性,自然生产特征以及供给的时效性等因素,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关键技术上,结合污染物代谢、迁移和消解等行为,防止污染物防控二次污染;通过解决关键控制点与风险预警阈值,预测模型和评价模型,有效生物的选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生产、收储运过程中混合污染的综合防控技术是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发展方向之一[14]。

围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危害因子的污染途径与过程控制技术开展研究.包括农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降解规律和机理、产地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及危害等开展精准化研究;针对特定环节典型农产品关键或典型危害因子开展定向化研究,形成定向化控制技术,也是实现精准农业,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趋向智能化、集成化。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主要分为信息追溯技术及真实性识别溯源技术研究两个方面。在以生产档案记录为基础的信息追踪与溯源技术方面,可追溯系统应用研究成为热点,主要依托传感网及数据处理、电子标签(rfid)及无线应用、数据库与并行计算等技术的建立,实现对每一个过程的流通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目前,该技术在高附加值农产品物流仓储的追溯环节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物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溯源技术日趋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以产品表征分析为基础的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基于dna指纹分析建立的鉴别技术由于分析精度高,已成为农产品品种鉴别的一项关键技术。同位素质谱技术发展迅速,除目前常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外,氢、氧、硫、硼和锶同位素技术的应用有效性也日益凸显[16],通过分析不同地域农产品中同位素组成特征、差异,建立溯源数据库或绘制溯源地图,可以实现对不同农产品的产地溯源。近年来,在溯源技术发展方面,一是利用锶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对农产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性日益凸显;二是重视溯源指标在加工农产品过程中的变化;三是将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代谢指纹图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以及矿物元素指纹图谱等多项溯源技术集成,形成综合溯源技术系统,集成后的综合溯源系统能够提高农产品溯源的精准度[17~18]。

三、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有科技基础与存在差距。

(一)检测技术。

截至“十二五”末,我国共研发出500多项残留确证检测技术,其中农药多残留确证检测从最初的不到30种发展到700多种,兽药多残留确证检测可覆盖20大类300余种,建立了主要以农药和兽药残留为主的多项确证检测技术及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在快速检测方面,我国已经具备制备各种农药、兽药残留、违禁添加物抗体近300种,研发快速检测产品600余种,快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十五”末期的不到10%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19]。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仍有一定比例我国已登记和有限量的农兽药残留无检测方法,农产品中环境污染物及与农产品品质营养相关的内源物检测方法缺乏;自主开发的检测设备少,设备成本高[20];农药抗体少,快检产品灵敏度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风险评估技术。

在风险评估共性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剂量-反应评估中基准剂量评估技术,建立了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特别是农药)累积性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和阶梯式暴露评估方法[12];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建模技术研究,已形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数据上报系统、分析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面,我国已经针对农兽药残留等危害因子,开展连续动态立体式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和专项评估,获得风险监测数据23万余条,形成23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报告。我国还缺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一些基础数据,如现有的危害因素本底含量数据、毒理学数据等基础数据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需要;在技术上,人源细胞替代动物毒理学测试及暴露组学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生物监测尚未纳入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内容;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型不多[13]。

(三)过程控制技术。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以及对农业投入品及内源毒素的消减控制技术研究[20];我国已经形成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区边界划分的技术方法及水产生产区域划分方法。如,我国参照欧盟法规制定形成了《20海水贝类生产区域划型工作要求》。针对农药和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主要依据毒理学数据和残留消除规律制定出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经制定了433种农药的4140项最大残留限量。而在毒素的消减控制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形成的相关管理规范或标准有《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术规程》等。

尽管我国目前在农产品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产地环境污染物(农兽药、助剂、持久性污染物等)与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性方面的研究缺乏;农兽药面源污染阻断和评价技术缺乏;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和新投入品所带来的危害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研究方面还很少。

(四)产地溯源与真实性识别技术。

在信息追溯方面,我国已发布了《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及《热带水果分类和编码》等规范文件,建立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谷物、蔬菜、畜禽肉等主要农产品。在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我国近年来也建立了一系列方法,包括dna标记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稳定同位素法、矿物元素法等,在牛肉产地溯源、有机猪肉溯源与真实性识别及鸡肉、茶叶和蜂蜜溯源技术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现有溯源体系仅仅是建立在信息记录溯源上,与质量溯源相关检测技术、质量安全溯源的检测装备、食品加工和储运过程质量溯源支持技术等还没有集成形成技术体系。

由于缺乏统一的追溯标准和规范指南,各部门建立的追溯系统仍存在信息不互联互通,很多产品追溯码的作用与普通的食品标签相类似,未发挥有效的追溯管理作用,且由于缺乏农产品种植、养殖等环节的化肥农药、兽药及生产管理等信息,信息记录成本高,也造成了源头追溯信息采集困难。而在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单一溯源方法存在溯源准确性不高,溯源库存在样品代表性差,综成溯源系统研究应用还较少等问题。

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突破点。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围绕服务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目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战略需求,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关键问题的突破,确定如下优先发展领域。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优先领域。

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农产品中营养品质、功能成分以及农兽药、生物毒素、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等分析新理论、新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高效前处理新技术、农产品品质形成及无损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新方法、生物监测及非定向筛查技术。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优先领域。

开展对化学和生物等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控制与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剂量-反应评估理论、暴露评估方法优化与模型、混合污染物联合暴露综合评估风险排序与模型、农产品累积性暴露评估方法与模型、主要农产品中危害因素风险评估模式及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整合与构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优先领域研究。

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的污染途径、成害机制及控制措施,构建农产品安全、清洁生产理论和典型模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污染物在产地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规律,农业投入品面源污染阻抗、钝化、消减技术,典型污染物生物修复理论和机制,典型污染物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农产品产地污染物阈值及产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优先领域。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矿物元素、同位素技术、生物组学技术的溯源新方法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农产品溯源技术,加工农产品溯源技术;综合溯源系统的构建。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和标准物质研究,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农兽药残留限量制定,小宗作物农药残留及风险排查,动物源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制定,产地环境污染物限量标准与安全评价分类,农产品安全与品质评价相关标准物质研制。

(六)农产品营养组分作用机制及分离基础研究。

农产品组分的营养与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组分分离新技术,建立农产品品质营养功能解析与利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功能成分影响人体健康的分子营养学机制,农产品功能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吸收方式与作用机制,功能成分在农产品中的存在形态、结构及分布,农产品组分高效分离与重组关键技术,绿色、循环、多组分提取的理论和方法。

中学生科学小论文

科学往往是很吸引人的,而且科学还是永远探索不完的,永远新鲜有趣的。比如,就拿漂浮的鸡蛋这一实验来说,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做实验的过程远比听说的要新颖。

实验很简单,材料只有四样:大玻璃杯、食盐、勺子、鸡蛋。虽说简单,却可以从中收获无限知识。

首先,我拿起水壶,在玻璃杯里倒进大半杯水,接着轻轻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在杯中沉入底部后就不动了,似乎在休息。

接着我放了1勺盐,鸡蛋没有动静;我开始放第2勺盐,鸡蛋仍然安安静静的躺在杯底;我一气之下放了6勺满满的盐,鸡蛋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上升的一点;最后,我不服输的放了2勺盐,鸡蛋上升指数又高了些。

我听说别人的鸡蛋可以漂浮的水中间,就把鸡蛋拿出来,用勺子搅拌了一下未融的半成品盐水,待杯子底部的盐化了,才慢慢把鸡蛋放进去,这时,鸡蛋不停地上下浮动,我等了一会儿,鸡蛋不动了,挣扎着浮出水面。

最后,我把剩余的2勺盐倒入水中,鸡蛋逐步上升到水面,如戴着泳圈在自在的游泳,我淘气的用手指把鸡蛋往下压,松开手指,鸡蛋又很快飘回到水面。

为什么鸡蛋会飘浮起来?我从电脑中取得了收获:鸡蛋刚放进清水里时,由于鸡蛋的比重比水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本身的重量,所以它会沉到底部;放盐后,水把盐溶解了,水的比重增加,当盐水的比重等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水的中间;再继续加盐,当盐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的时候,鸡蛋就会浮在盐水的上面,并且鸡蛋顶部露出水面。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水里都会受到浮力,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重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也叫浮力定律。其实科学就与长大要学的物理差不多。

我很惊奇这个小小的实验居然蕴含了如此丰厚的定理,这才明白科学除了用来放松用来玩,还对我们有很深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决心在往后的日子里好好学物理,好好研究这有趣的科学。

小学生科学论文

学习到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纸,而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但由于人们盲目的砍伐。此刻树木也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纸,人人有责,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用纸”对我们来说,比起节约水电来似乎遥远了一点。很少清楚节约用纸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用纸,用各种各样的不一样类型的纸。那么你统计过吗?你每一天要用多少张纸?你一星期要用多少纸?你一个月至一年要用多少张纸?结果是惊人的。一张纸从何而来?纸是由树“变”来的。一棵树往往需要长几十年才能被人类利用。人类是无情的,电锯声中,几十年长成的大树轰然倒地。那些木材,运往造纸厂,变成了一张张纸。纸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给森林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树木不仅仅能够用来造纸,还能够带给木材。大面积的森林能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如果没有树木,就没有氧气,那我们也就无处安身。森林的消失危害巨大:黄土高原上原本覆盖着成片的森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林海,泛着绿色的波涛。但是,由于人们的破坏,此刻黄土高原已真正成为只有黄土的高原,大地脱去了外衣,裸露出了黄色的皮肤,是那样令人痛心。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我们都拎着工具去植树。我国此刻的森林覆盖率已上升。这是人类改过自省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虽然森林覆盖率上升,但仍然很低。所以,植树造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永远的任务。此刻已步入冬季,虽然已经过了植树的最好时节,但我们能够在心中播散“节约用纸”的种子,种植“植树造林”的树木,等到来年春天,这些树木已发了芽,长高了。我们能够拿着工具到户外去,将树木的种子播散到土地上,精心呵护它们,让祖国大地充满绿色!为我们遮风挡雨。节约纸张,从我做起。

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对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应试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科学中考命题走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大比例的出现开放性试题。因此,初中科学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目前中国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是为了高考而教育,而不是为了教育的本身意义,这就是教育失去的原本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的情况下,教育变革巨大,变革速度很快,许多教师难以跟上改革的步伐仍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通过引导去培养学生自身思考的能力和通过自身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内容,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变革前的思想死角中,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创新能力的意识。

3.硬件设施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受教学力量和资金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基础建设并不完善。许多学校不具备为学生提供相应课程的实验器材,导致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而科学学科中,实践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缺乏这一重要环节就会严重影响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并且,许多培养学生的手段都无法实施。

1.初中科学创新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教师应当具备创新教育的意识。

只有教师意识到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的潜能,并且通过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创新教育,获得创新方面的成绩,才能在未来使学生成长为某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才能够针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熟练掌握课堂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当能够掌握课堂教育的方法,能够在课堂纪律以及作业未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和谐、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只有教师给予学生这样轻松的环境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只有在轻松平等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环境下,提出良性竞争的规则,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断学习吸取先进的教育技能与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2.初中科学教学的环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许多老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书面成绩的提升,使课堂氛围沉闷、沉重,过于以教师为主,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过于被动,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因此初中科学教师现在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当为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保障,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舒适、平等、民主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条件。教师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但是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不断地动手实际操作,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手进行检验,才能充分理解与掌握,这就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有着一定的要求。学校应当规划出部分经费,购置所需实验品与设备,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完全理解与掌握的部分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联系理论与实际,掌握知识,并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结语。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作为学校与教师应当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软硬件的条件;另一方面,初中科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适合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环境。但是最重要的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的锻炼他们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他们愿意去学习,愿意去思考,去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才能最大的发挥我们教师队伍努力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最好的培养。

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

1.1是学好环境科学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基础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科学专业综合了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才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根本,因此,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尤为重要。

1.2是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素养的必要途径实践创新培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创新性科研训练等,是培养环境科学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必要途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实践是加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1.3是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办法实践创新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通过参加实践、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教学,学生可以科研领域发现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同时,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和创新思维[2]。

1.4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也不仅仅再是毕业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备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和较广的岗位适应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复合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3]。而实践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2如何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1完善实践教学,强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教学实习(课程实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生研究计划(srp、参与教师科研等)。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大实验仪器设备投入,并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适当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提高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建立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平台,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平台,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硬件的建设。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保障制度建设。每年定期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保障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学校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给与专项支持,激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校外产学实践教学产学合作是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缩小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长效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确保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另外,应该充分利用企业奖学金奖励实习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学生去实践创新。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发展提高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同时,加强各类大学之间的经验交流,只有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利于开拓眼界,促进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使培养的环境科学类人才真正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实行引进高水平人才策略和有目标、有计划地将环境科学专业教师送到国内外进修,建设一支以高水平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环境科学学科队伍。另外,通过教学内容研讨、优秀教师教学观摩、青年教师竞赛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

我家有一把紫砂茶壶,上面雕刻着一些黑色的字,看上去很精致,但盖子上有一个小洞,我觉得很奇怪,我问爸爸:“你怎么买了个破茶壶呀?”爸爸说:“茶壶没有破,你别小看了这个小孔,它可有着大用处呢!这里面还藏着科学道理,不信你可以自己做实验研究一下啊!”

爸爸解释说:“茶壶盖上的小孔之所以那样重要,是因为它是空气进入茶壶的唯一通道,如果没有这个小孔,水在向外流时,就会受到外界向相反方向的空气压力,由于这个空气压力大于茶壶里面的空气压力,这样就阻碍了水的流出,所以很难把水倒出。如果有了一个小孔,水在向外流的同时,就会从小孔里会新进来一些空气填补到茶壶里面,茶壶里面的空气压力和外界的空气压力就一样大了,也就不会阻碍水的流出了。

看来,茶壶盖上的这个小孔的确不能小看了它,这里面藏着空气压力的科学道理呢!

中学生科学小论文范文

光是个调皮爱忘事的孩子。太阳就是其中一个。它早早得起床,灵魂就飘散到各处。可是它忘了看不见也是有地方的。于是世界有一半在光明,有一半在黑暗。黑与白,异常分明,世间颠倒。

怎么说呢?是说光是影的追随,还是影是光的追随呢?应该是光是影的追随吧。在暗无天日之时,黑是遍布爬行的。它像一堆恶臭的软泥,蠕动着腐蚀的身躯,缓缓地爬行。它所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黑色的痕迹,越积越黑,不可磨灭。可当光一到来,黑就像是个娇羞的女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它缩成一团,躲在房屋的背后,树叶的呵护下,白云流过的大地上这时候,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影”。当光好奇地想见一见影时,影紧张地不知所措,它慌得烟消云散。光也慌了。所以以后的以后,一直以来的以后,光都不敢见影了,于是光和影总是隔着一种不透明的东西,不可逾越。那种影对光的爱慕和崇拜,去了一代又来了一代。光和影隔着墙壁,树叶,白云在交流。

我站在光下,也成为了光与影的阻碍。可投下的影子里,分明长着硕大的双翼。难道我们真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使吗?或是影子对我说的谎,还是光对我开的一次玩笑。

一瞬间,光与影都变得非常可爱了。于是世界也因此而可爱了。

上帝创造的东西,都是爱调皮的物种。

小学生科学论文

1题名题名又叫题目、文题、标题,是科技论文的中心和总纲。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忌讳皮大馅小、盲目拔高、词语重复、语序错乱。

1.1准确恰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与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1.2简明扼要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的繁琐题名如:“关于饮用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凡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饮用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2个安减少为13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1.3醒目规范便于检索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题目中使用的词语要尽可能地使用关键词表中的规范词语,以便于论文传播中的摘引和检索。

科技论文除总题目以外,一般还有层次标题。层次标题是指除题名之外的各个级别的标题。通常将其分为章、节、条、款几个层次。层次标题在结构形式上可使整篇内容层次分明;从内容上是对每章、每节中心内容的概括,其实就是所谓的“提纲”。灵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个构思阶段。构思是从整体上对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构思简单地说就是整体思索,“想”文章。提纲是构思的外化和成果,实际上相当于用序号和文字符号所组成的一种图表。提纲的作用在于指导起草,使构思视觉化,以便作者从总体上更为准确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论文写作都要编写提纲。编写提纲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一篇文章的初稿。

2署名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著作权、愿意文责自负,同时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有时为进行文献分析,要求作者提供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电话号码、e-mail等信息。

3摘要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注意:摘要中不列举例证,不描述研究过程,不做自我评价。

小学生科学论文

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看道家之“道”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本源的认识越加困惑,却找不到合适的哲学思想加以诠释。然而,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不但没有随科学的发展而变得苍白,反而因科学的发展而愈发生动。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本,而现代自然科学正可予“道”一个很好的注解。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来看“道”的本质、“道”的性质、“道”的运动和发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视角,又是新的发展。

关键词:道家;道;自然科学。

很多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道家思想。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科学发现同老子的“道”相联系,并称从道家思想处获益匪浅。例如,著名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对道家思想不吝笔墨,仅《道家与道家思想》这一章就约15万字。并在其引言中说:“道家思想中属于科学和‘原始’科学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94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也曾声言,“他正在对三十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到底是什么而为难”时,由于想到《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时才想到这基本的物质可能就类似于混沌。“它可以分化为一切基本粒子,但事实上还没有分化”。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则指出:“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最基本的结构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另外一种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是连续性的。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观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不清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钟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笔者之见,正如英国当代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学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3]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向人类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自然奇观,另一方面也让大多数原有的哲学思想变得苍白无力。特别是现代物理学,过去100年间将原有的理论大厦推倒又重盖,对“万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对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却找不到可将其加以诠释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对“道”的阐述不但神奇地可以与科学前沿相挂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愈发清晰。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于古人对自然哲学的伟大成就。以下笔者试着以自然科学的观点,对道家的“道”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庄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很明显,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然而,纵有一万个人读《道德经》,恐怕也会有一万种对“道”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来表示产生万物的精神力;还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道理”,类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产生物质的是唯心的“理”。“唯心论”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现代科学的逻辑,“唯心论”却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我们先从科学之“理”来说起。

首先讲什么是科学。《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以霍金的解释,科学其实就是人企图通过一系列规律及定律来解释世界。这与宗教有本质区别,因为科学之理超脱于神而存在。说上帝创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谁创造的问题而已”。在西方,一般认为最早企图为自然立法的是爱奥尼亚人(属古希腊文明)[3]。而中国则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阴阳八卦等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5]而对于道家,至少有两个论点是贯穿始终的:第一,对于“道”这一世界规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信,否定宇宙由神权支配;第二,天地万物和人类虽然纷繁万端,但皆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统一性[9]。也就是说,道家与科学的观点一样,都主张自然之本是通过客观规律对世界进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笔者认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注意,老子认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既然生万物的是道,有生于无,而不管“一”、“二”、还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无”。

在一些人看来,“无”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似乎与道是“物”的观点相矛盾。但是,若以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则不难找到解答。第一,“无”本来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就算我们能抽走一个密闭容器内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会有各式各样的辐射和能量,还有无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们能抽走这个容器内的所有物质,那么这个容器内的空间依然会不断地出现不停互相湮灭的正负粒子,即“真空涨落”。另一个例子,我们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远镜望见色彩斑斓的猎户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实地探查一番的话,必定会发现那里什么也没有,因为那里物质的密度比我们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还要低。第二,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认为“无中生有”并非不可能。霍金认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个膨胀超过临界点的混沌粒子[4]。以m理论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个,事实上有无限多种可能性“合成”了现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维“膜”上,“膜”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物质[3]。多重的宇宙本来应该是无限,然而它们却并不为实体所见,正是有无相生关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虽然是“无”,但它依然是物质,好比数字零表示“没有”,但作为一个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有了“路”的意思。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无”也会有“路”吗?以现代物理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很难解的效应,即两个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对其中一个粒子施加作用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而不论两者的距离dd即使是相距上百亿光年也一样。这种“不可理喻”的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现在来看,这种“幽灵”不正是一种无形的“路”吗?而这种“路”存在于不确定性主导的量子领域,正如老子所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何况现代物理还认为万物的信息都储存在超维“全息图”中,即使物体落入黑洞信息也不会丢失[3](霍金为此打赌还输了一本百科全书)。如此,这样的“全息图”还真是通往万物奥秘之“路”,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道的性质与运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令笔者想起了《易经》中的数理变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没有“道生一”这句,确实颇有毕达哥拉斯“数即万物”的意味。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家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然而要形成万物,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数理变化,也就是“道”通过“理”来实现自己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说的“道理”,应该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实上,《道德经》中将道的功能称为“德”)。《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们将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将科学看作“可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道=客观世界;可道=科学。这个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另一方面,这种同时包含了客观与主观属性的“可道”又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别无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联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说科学可以认识世界却又不能订立普适稳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认为人的认识有一个限度,科学也一样,它不是全能的。相对于爱因斯坦毕生都致力于寻找可以解释万物的“大统一理论”,量子力学领域则接受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告诉我们还不曾被测量的量子系统处于一个真正不确定的状态,说它处于一个特殊的未知状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粒子的行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确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无常”理念。难怪曾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量子力学另一个颠覆性的理论是其主观性,也就是说,观测者可以影响到客观实验的结果。用海森堡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我们与自然的科学关系中,当我们必须处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进去的那部分自然时,我们本身的活动就变得很重要了。”对此,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觉得无所适从,甚至陷入到主观唯心的怪圈当中。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自始至终都没有陷入物我两分的僵化境地,这点在道家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在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道家往往可以给今人以深刻启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类世界里存在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相对事物,对此我们都习以为常,但老子却认识到这些现象的本质。假设有一座十层楼房与一座平房,无论是否有人看到过它们,它们仍然会实实在在地矗立在地面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认识不会对外在世界或称作实在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然而当我们用高和矮去认识它们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尽管“高楼房”与“矮平房”仍然客观地存在于原来的处所,与它们被认识之前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高”与“矮”却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观因素[10]。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来就在“道”之内,而且人本来就是一种“测量工具”,何况我们观测时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精密仪器,这就注定我们不可能纯粹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谛吧。

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随任何主客观事物而改变,它不断运动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几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看起来晦涩难懂,而且随各人理解不同译法不一。那么,这个“大”、“逝”、“远”、“反”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给“道”下的定义,也就是“强为之名曰大”。上文说过,道虽是“无”却无所不包,独立于天地而延展至无限,所以说“大”,一点都不为过。但是,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用形容词来命名“物”,不太恰当,实非不得已,故称:“强为之”。后面好几个“曰”字,应该可以理解为逻辑递进,但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考虑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这句应该说的是道的本质,道的逻辑衍生关系。“大”这个词,本来形容的是物质与空间,从现代自然科学角度来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质就是空间,上文提到空间貌似无物而实际上却也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物质,是无限的“大”。不过,光有空间却是无意义的。自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以来,人们知道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试想,如果没有空间事物的变化,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子曰:“逝者如斯夫。”“逝”字明显指的是时间,有了空间的变化,才会有时间的意义。时空一体,永恒发展,延伸至无穷,故曰“远”(“远”字既可以形容空间也可形容时间)。时空无限发展,于是我们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反”是道的动力。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这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动力。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物质都会向从有序到无序、由低熵向高熵发展。现代宇宙学也认为,宇宙初始阶段是低熵有序,而终结于高熵无序,两者互为反面。这正是任何事物都会向其反面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时,“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周而复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头”,道便成了螺旋状行进的力量。纵观整部《道德经》,处处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肯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也就是“四大”之一,但是这“四大”却并非平级。其中,“四大”最高一级的是“道”,上文说过,道是万物本源,所以万物必须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道”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正是科学的精神。回过头来,我们或许会问: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现在能掌握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不知道地球外还有什么。但是,身处农耕社会的古人会更深刻地意识到人对于土地的依赖,而且在低污染的环境下会体会到其它生物对大地的依赖。笔者认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现代名词“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对生态系统的意像。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主张生物与环境是协同进化的关系;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破环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响应。同样,身为生物圈一员的人类,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随意破坏,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强烈反弹。人改变不了自己的生物属性,那么人就必须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须遵守生态学规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须先顺应自己所处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气象、天文等),因为“天”的影响,是通过“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现的全球变化问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类未来应该怎样做,才是“顺天应道”呢?道家主张人应当“返璞归真”。庄子曰:“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也就是说,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强求妄为。那么,人究竟应该怎样守卫“本真”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莫里斯认为:“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进化的速度,以至于人类根本来不及去适应它。”[8]莫里斯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随现代环境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适应于我们经过千百万年进化的机体。于是,无怪乎现代人多半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我们的本性并不适合坐办公室看电脑,并不适合坐在铁皮里开车……我们的身体更适合山野间奔跑,丛林间采果……总之,我希望人类未来的发展能更多照顾我们的自然属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自然母亲,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本真”。

综上,以现代科学思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道家思想,道家这个古老的思想体系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出来。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家之“道”,会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来理解“道”之精髓,体味“道”之奥妙,并在当今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发扬“道”之精神。因为“道可道”正是科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华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务印书馆,1977.

〔6〕周德丰,陆信礼.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国内哲学动态.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m].科学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9〕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哲学研究,,(4).

〔10〕韩吉绍,张鲁君.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与道家[j].青海社会科学,,(3).

〔11〕丁原明.道家对于科学的价值[j].人文杂志,,(4).

学生科学创新小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力度,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对教学的要求,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尤其是对初中科学课程,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国家的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初中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师没能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课程中的很多难点对于学生来讲,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消化知识的能力不同。因此,面对课程中的很多难点知识,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在讲授科学课程时,只有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实际的举例子,对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其想象出来,在考试时,学生对于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考题,容易失分,为考试造成障碍,也为学生的科学学习造成障碍。除此之外,教师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只是一味地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将其理解和消化。而对于教学中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进行仔细的讲解,对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新的问题,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指导,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损失。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科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探究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研究。

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其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解决,改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还要改变科学课程的教学思想,因为教师的.教学思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思路,总结教学方法,并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思路运用到科学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让学生快速地提高科学学习成绩,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的一些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这些现象又运用于实际生活,两者相辅相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当讲到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让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让知识点更加得形象与直观,也更具体,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

2.教师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

所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好的心情,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挥。科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因为科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思路来实现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及时地发现并解决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从而为科学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大家一定都写过科学小论文吧,当然,大家的题目肯定是不一样的,而我今天的题目是: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这是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在思考。但我又不想上网查,因为我想通过我自己的能力把这个谜题给揭开,于是我采用了做实验的方法。

我先准备几个不倒翁,在旁边使劲的推它,可它就是不倒。于是我又推了几下,发现它每次在我推开时都会回到它的中间,也就是中心点,于是,我准备把所有的心思都贯注到这个中心点。

我又轻轻摇了这个不倒翁几下,发现这几个不倒翁的中心点非常的重,当时,我怀疑是不是这个中心点重才使不倒翁不倒的。最后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解开了这个谜题。不倒翁就是因为有重心才不倒的。

今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了不倒翁不倒的谜团,非常高兴。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摘要:小学生好动好说、似懂非懂的特点要求老师不但要正确解读他们的言行举止,还要根据他们的言行举止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实施教育引导。通过两个实际案例,以作者亲身经历,有感而发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教育;案例。

案例一:“他是全班最不听话的”

这是在一年级的一个班上上音乐课发生的事情。那天唱完问好歌后,孩子们刚坐下,我还没来得及离开琴凳,就听到有讲话的声音。一转身,刚好逮到一个讲话特起劲的小男孩,我很严肃地让那个小男孩站起来,批评的话语还没有出口,班上一个女生的声音就响起“他是我们班最喜欢讲话、最不听话的一个……”随着,全班大部分的同学都开始附和,甚至带着控诉,那个小男孩却不以为意。不管是控诉方还是被控诉方的表现都让我很诧异,一年级的孩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通过了解,原来他确实喜欢讲话,基本上每节课都会讲话,每节课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些老师也会说些“你最喜欢讲话、最不乖、老师最不喜欢你……”之类的话,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是老师、同学眼中“最不乖”的学生了,而他自己更是变本加厉,有种不负你们“所望”的感觉。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孩子”的潜质,我告诉他,老师并不觉得你是你们班最喜欢讲话、最不乖的孩子,其实你能管好你的嘴巴……在后面的课上我特别留意了这个小男孩,一节课下来都表现非常好,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孩子在跟着老师的引导专注地学习,哪儿还有时间去讲小话。下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告诉同学们他在这节课中种种好的表现,他不是最不乖的孩子,而是一个好孩子……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批评学生时千万不要使用诸如“你太笨了”“你就是个死脑子”“你哪节课不捣乱呀”“你就是我们班最烦的”“你要是按时写作业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等带有打击式的批评语言,特别是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这样的话语不仅从语言上伤害了孩子,还以老师的身份无意识地当众给该孩子下了定义,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其他孩子自然就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不自觉地按照老师所批评的.话语去塑造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愿意和“坏孩子”做朋友,甚至刻意孤立“坏孩子”。毕竟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没有独立的判断力,老师作为他们最尊敬和最信任的人,自然就成了他们判断的标准。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批评学生时,应当“就事论事”,不能“上纲上线”,只批评学生的具体不良行为,切记不要借机贬低学生的品质和能力。

案例二:“老师,我们也想发书”

这是四年级一对双胞胎的声音。这对双胞胎让我“头痛”了很久,我使出了很多“招数”对付他们,y果都宣布失败了。他们依然会在进教室的时候在地上爬,上课的时候下位、讲话,甚至打架……简直就像两个问题学生。“我们也想发书”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呀,我该答应他们吗?他们会做好吗?经过一番交谈和约定,他们俩取代了科代表,做了我的小助手。其实,也就是收书、发书、组织学生进音乐教室等琐碎的事情。我以为收书、发书,这么简单的事情,想必对两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我错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根本收不好,也发不好。他们不能将书整齐地收回书柜,每次发书的时候不是这组多了几本,就是那组少了几本。看着他们放在书柜里凌乱的一叠书,我有些生气,有些无奈,但不能就此止步。我给他们示范怎么一组一组地收书,指导他们一遍一遍地练习。几周过后,我发现他们不仅会收好书了,而且还能有序地组织同学进入音乐教室、下课后不忘整理板凳等。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在课上坐得住了,讲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后他们还会提醒周围讲话的同学认真听讲。我甚是欣慰,其实他们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多了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在班上有了存在感而已。

其实每个孩子在班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太过关注学习好、表现好的孩子,从而造成了不受关注、不复存在的错觉。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寻找所谓的存在感,他们不惜剑走偏锋:上课讲话、随意走动,甚至拌嘴打架等。所以我们老师不但要关注学习好、表现好的孩子,还要关注学习一般、表现平平的孩子,更要关注学习差、调皮捣蛋的孩子。要让孩子们知道,在老师眼中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有他们存在的价值,整个班级缺一不可。只有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有了这种意识,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会更快地成长。

所谓教书育人,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教会孩子读书写字,还要鼓舞学生的心灵、体察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有信心、更顺畅地走向目的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要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许跑步前进,也许缓慢而行,也许边走边停……但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出这样的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我们老师都应该牢记:教育是满足孩子的需要,我们要关注、观察每个孩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指导者的作用,给予孩子最大的帮助,而不是使之流于空话。

参考文献:

[1]陈宁.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雷爱华.论课堂问题行为[d].广西师范大学,2001.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生科学小论文范文

当我们观察蝌蚪之际,经常发现有后腿而无前腿。因此人们一向以为蝌蚪是先长后腿而后长前腿。果真是这样吗?出于好奇,我对蝌蚪的成长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实它们的前后腿几乎是同时生长的,只不过后腿生长在体外,易被人看到,而前腿则先是隐身于体内的,不易被发现罢了。

五月份,我从池塘中捉来一些小蝌蚪放在家中的小盆内养。一段时间后,小蝌蚪的后腿就长得差不多成形了。放一只小蝌蚪在手掌上,它就能靠两只后退笨拙的蹦跳了。

一天,我又捉了一只小蝌蚪,让它在我手掌上跳,并仔细观察,忽然发现小蝌蚪腹部的两侧都有个东西一动一动的,我惊奇地把它翻过来看,在应长前腿的地方各有个小黑点,并有点突起。我用牙签碰一碰2个突起,竟动了起来,看上去好象1个被布袋蒙住的人在奋力挣脱布袋。那2个奇怪的东西也立刻让我想到了人的手。我正思考着,原先小蝌蚪腹部的黑点处冒出1个小东西,我很快反应过来,那就是小蝌蚪的前腿呀。很快,另一只前腿也从小黑点处伸了出来。

以前,我养蝌蚪总是发现它的前腿是突然冒出来的,现在才知道真正的答案。原来蝌蚪的前后腿是同时生长的,只是在生长的过程中,后腿在体外,前腿在体内,当后腿长成之后,前腿也长成了。而这时蝌蚪腹部前面的两侧会出现2个小洞,蝌蚪的前腿也就从小洞中伸了出来,再过几天,它的皮肤就和腹部的皮肤长到一块了。一只小青蛙就初步长成了。

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也为了保证我观察到的现象不是个例,我又捉了几只后腿发育成熟的蝌蚪,再进行观察,竟然每只蝌蚪的生长都是如此,不由我大为感叹,大自然的生物真是太神奇了!

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

我常常在想:生命是什么呢?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渐渐懂得了生命看似渺小,但同样伟大。后来,从小动物身上,我明白了生命是一种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一天晚上,我来到花店,里面有玫瑰、风信子……店员看我犹豫不决,就给我推荐了水仙花,他说水仙只要放一点水就能活很久,生命力很强。我就拿起一个像蒜头一样的东西,带回家了。

到了家里,我就把水放在了一个瓶子里,再把水仙花放在瓶子上。前几天,我对它细心照顾,过了几天我发现它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变,有些没有耐心了……因为上学,课外班把这件事给忘了。

我差不多一个月没有浇水,我一觉醒来看见了水仙冒出了一丢丢绿色的小尖,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过去了,水仙花长出了很高的小绿叶,又过去了几天,绿色的小尖上长了一朵朵美丽的白色小花朵,还有一点点淡淡的清香,我为这朵倔强而坚强的水仙花而感到震撼。

这朵水仙花早已经谢了,但它的模样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一朵花面对困难都能如此坚强、乐观面对,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它学习。生命中的任何困难我们都应该有花一般的坚强,花一般的乐观,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摘要: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为了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有效地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加强全员参与,探索协作指导的路径与方法;明确师生职责,恪守学术道德。

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不同学科教师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围绕某学科科技创新活动,在课堂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实践过程中,共同拟订指导计划,依据教师各自专长,共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大多数普通高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主要是本学科教师,很少组建跨学科教师指导团队。而在项目指导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问题,仅凭自己阅读资料很难深刻理解,亟须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帮助。明确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内涵和内在机理,构建有效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自身发展需要:整合、优化与提升内部资源。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二级学院(系部)分别负责组织、培训和指导本学院(系部)学生参加各级别科技创新活动,学院(系部)之间往往很难共享培训和指导资源,比如竞赛场地、培训资料等。借助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时机,每个学院(系部)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内部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共享、整合和优化,提升内部资源使用的效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中指出的,“取得优异成绩的机构,正是那些善于以灵活方式和合作精神开展跨学科界限的教学的机构”[1]。因此,加强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由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将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合理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力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整体功能”[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受益者,都能完善自己原有的创新素质结构,获得新的创新技能。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是跨学科合作研究,在填补学科微观化后空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并不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传统学科群为基础,需要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理念、方法、技术、理论和范式等内容。根据研究问题需要,“以不同的集合方式将学科群连接成网状学科结构,并形成以某一学科(群)为主体的组织体系”[3]。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的过程,亦是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拓展彼此的学术视野,不断探索知识前沿问题。

(三)学生创新素养发展需要:践行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

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共同交流,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和方法等内容,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有机整合,指导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融合贯通,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4]学生时刻感受着跨学科教师教学合作创新的精神,并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这种精神,促进自身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

1.提升观念意识,重视协同指导的意义。建立校级指导委员会,各学院(系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委员,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指导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只有校长、院长(系部)、教务处长和教研室主任等各级领导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工作和课程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与配合,才能保障协同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协同指导的教育价值。

2.组建教师团队,建立协同指导机制。校级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教师团队:遴选各学科优秀教师,确定团队负责人;评估协同指导过程中各位教师的表现,按照相应的办法给予奖惩;监督协同指导的运转,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的支持,例如提供场地设施和安排课程等,保障协同指导机制的正常运转。

3.完善激励措施。协同指导的过程伴随着协同代价[5],即“人与人在价值互动中为了实现协作所费的时间,包括组织时间、协调的时间、激励的时间、沟通的时间等”。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往往仅能驱动少部分教师协同指导的内在动机,多数跨学科教师更加在意协同代价的补偿机制。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跨学科教师参与协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关激励措施必须完善并且奖励力度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的相关激励措施一定要全面、科学、合理和细致,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式的激励力度,要让参与协同指导的教师获得有尊严的、恰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二)全员参与:探索协同指导的路径与方法。

1.协同开设培训课程。协同开设一门课程,讲授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如何分析和解答同一个问题。以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几乎每一年的竞赛题目都包含着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2011年“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2012年“机器人避障问题”,2013年“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2015年“‘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显然,在对大学生开展数学建模培训时,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至少应当包括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教师,协同开展各种赛前的培训工作。当然,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上述数学建模问题也有自己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也可以吸纳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进入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密歇根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参与跨学科协同教学课程的学生在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整合能力、协调复杂差异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6]。因此,指导教师团队应当围绕某一项或几项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式的课程体系,有序安排衔接课程,讲授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协同指导创新项目。高校普遍设置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每年都开展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包括校、省市和全国等不同级别的科技创新项目。这类科技创新项目一般允许有两位指导教师,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协同指导,指导对象是由学生自由组建的团队。围绕同一创新项目,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位指导教师展示和发挥各自的学术特长,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入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创新项目。这是一个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最终目标是更好地完成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协同组织创新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积极学习创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与实践平台,也是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效果的重要检验平台。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和组织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参加这些竞赛,通过竞赛促进协同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国内的科技创新竞赛主要有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竞赛、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国外的科技创新竞赛主要有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和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三)明确职责:恪守学术道德。

学校在促进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协同指导工作中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教育师生恪守学术道德,谨防学术违规。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时,要强化赛前的指导工作,杜绝教师在赛中的违规指导。一般地,竞赛都要求指导教师不能在竞赛期间针对竞赛试题给予学生帮助,只能做一些组织性的工作。指导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更好的竞赛成绩而违反学术道德。

参考文献:

[2]李明善.教师专业发展论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07.

[3]邹晓东,陈艾华.面向协同创新的跨学科研究体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64.

[5]蔡剑.协同创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0.

[6]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有一天看到电视里的潜水员正从海里出来,看到他很累。我问爸爸是为什么?爸爸说:是因为水压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实验吧!”

爸爸让我找来的材料是:1个2l的汽水罐、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

我放好汽水罐,用钉子在离瓶底2cm、4cm、8cm和10cm的小孔。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汽水罐中加灌水水,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离底部2cm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离底部4cm的水,喷得最近的是离底部10cm喷出的水。

爸爸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离瓶底2cm的小孔射的最远,离瓶底10cm的小孔射得最近。”

为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

水压无处不在,不管是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还是小河里的水都有水压。如果没了水压我们现在就没自来水喝了。所以说水压无处不在!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我正疑惑时,爸爸发话了,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拿出说明书,仔细的研究了一下,便开始拆修剪器。我先把修理器的开关关闭,再把最外层的外刀网旋开,拔出来,然后再把最主要的圆刀拿出来,上面有着极其锋利的刀片,再往下就看见了风叶,上面有着四块竖起来的板,打开开关就会飞快的转动,在风叶的.最下面,还有着一个巨大的缺口,毛球就是从这里掉下去,掉进储物仓,保存在里面。

原来,这个修剪器,由一个马达转动风叶,风叶连接着圆刀,风叶一高速转动,圆刀也高速转动。外面的外刀网隔开了衣服与圆刀,防止直接接触衣物造成的破损。外刀网上有许多小孔,在接触衣物时让毛球伸进外刀网,被圆刀直接割断。被割断的毛球从圆刀的旁边掉入下面的风叶上。风叶上的四块竖起的板子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象打羽毛球一样,把毛球“打”进储物仓。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一把外刀网旋下来,这个修理器就不再转动。难道是没电了?那为什么刚才还转的这么快?经过我多次试验,发现风叶旁有一个按钮,就象冰箱上的灯一样,有个下压按钮。外刀网旋紧后,会把这个按钮往下压,压到最底部时,保护功能就会关闭,修剪器就会正常工作。

原来一个毛球修剪器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呀!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护和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师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1.围绕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所获得的发现、解释。

2.对自然事物、现象的观察分析报告,

3.小发明、小制作,自己设计的小实验.。

学生自愿参加竞赛。由老师集中组织进行电子投稿,清老师将所有参赛作品按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分类,将学生姓名、作品名称、初评结果制作成小论文竞赛初评表(在表后注明指导教师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手机号码和电子信箱),和小论文一起发到小关于举办竞赛的通知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护和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师的崇高使命。

相关范文推荐
  • 11-23 经开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精选19篇)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各种工作挑战和机遇,需要用总结来回顾和反思。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具体的写作思路和方法。xx年,商务局
  • 11-23 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优质22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文风和个人特色,让人一读即可辨识出作者的独到之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好,我是陕西省宝鸡市新福园
  • 11-23 大学集体请假条(精选19篇)
    通过编写范文范本,可以加深对某一类文体和写作风格的理解和掌握。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尊敬的____老师:您好!您的学生
  • 11-23 财务会计的实习报告范文(18篇)
    写实习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对实习期间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们。会计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
  • 11-23 社工年度总结会字(通用19篇)
    通过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成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阅读下面这些年度总结范文,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年度总结的写作方式和内涵。我叫-x,是星海
  • 11-23 祭扫烈士墓(模板16篇)
    写作是一种艺术,只有不断练习和探索,才能真正写出优秀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受益。这天,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
  • 11-23 员工工资方案(优秀19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实现我们的目标。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些计划书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方法,写出一份优秀的计划书。
  • 11-23 西游记新编(热门17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还要展示出作者独特的观点与表达能力。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看看它们是如何通过结构合理、论证有力和语言精彩呈
  • 11-23 音乐节策划方案(汇总20篇)
    策划方案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制定的具体步骤和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成功的策划方案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项目名称:“年轻的领域音乐的
  • 11-23 学雷锋活动工作计划(精选21篇)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有效的工作计划书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呢?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编写出令人信服的工作计划书。三月份是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月,为丰富和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