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三年级全册数学说课稿范文(17篇)

三年级全册数学说课稿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0 05:34:44 作者:BW笔侠三年级全册数学说课稿范文(17篇)

教案模板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有效指导教学过程。在下面的教案模板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施步骤,帮助你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教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学内容:

本课时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中第一教时。p100~101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万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本课内容包括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并认、读、写小部分是一位的小数。这部分内容是小数初步认识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为再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数及货币单位元、角,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了解多于米与分米,而且对小数也有所接触,为此教学一开始以一些商品的价格引入,不回避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反而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对教材稍作修改,先学小数的读写法,再通过学生的合作、自学、讨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再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是教学中的关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物品的价格,把你收集到告诉同学。

多请几位学生说说一些商品的价格。

二、实践讨论,学习新知.

1、读、写小数。

(都有小圆点,都有零)指出,小数中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怎样读?怎样写?

2、理解小数的含义。

分三方面进行。

a以元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b认识以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c借助分数的意义认识小数。

每一方面都配以一定小练习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自然数、整数及小数是由哪几部组成的。

三、自学“你知道吗?”。

通过“你知道吗?”来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首先起源于人类的需要,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4时记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时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时计时法的含义。对于怎样理解与运用24时计时法,其教学应把握两点:(1)要利用时间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明白24时计时法是怎样得来的;(2)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设计理念:有位科学家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教学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瞧瞧。(课件出示课本52页图)

2.谁来告诉大家百货的营业时间?(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这两种计时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庆百货的营业时间。(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们平时习惯的说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时间的词,这是普通计时法。

(指9:00—21:00)是用什么方法计时的?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请学生说说。)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24时计时法又有什么优越性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利用钟面来认识24时计时法。

1.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你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引起一天的开始是1:00和夜里12:00两种答案的争论)

(2)出示倒计时的场面: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4)咱们一起将时针、分针拨到0时,听清老师的要求,第一: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什么时候你在做什么;第二:请思考:时针在一天里走几圈,一天共多少小时?另外:拨钟时只拨时针,分针不动。(学生拨钟,师巡视)

(5)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谁来拨给大家看看?请你拨给大家看看,说说哪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6)对,一天里时针走了两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时?那你能在钟面上把24小时数出来吗?(请一生上来拨、数。)

2.课件演示和老师讲解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咱们也来数一数。(课件演示一日里时

针走动的情况,同时师生共同数出一天有24小时。)

(2)一天一共是24小时,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3.研究两圈数的关系,得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1)孩子们通过拨钟知道了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那仔细观察,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2)抽生汇报。(钟面外圈的数字表示中午12时到夜里的24时,是时针走第二圈时对应的时刻。问:第二圈的数具体表示什么?你能找一个数举例吗?(时针从0时起共走了几小时)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内圈多12)

(3)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咱们又怎样利用刚才找到的两圈的关系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呢?(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候?(学生引起争论:上午9时和晚上9时)师:这个时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时,也可以表示晚上9时。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4)上午9时和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抽生回答,求证:你们也这样认为吗?怎么想的?)(板书答案)

(课件演示)上午9时是时针时走第一圈所指的时刻,表示一天过去了9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直接说9时。(板书:9时)

(课件演示):晚上9时是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从0时起,时针走过了中午的12时,进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时,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时就等于21小时,表示一天过去了21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时。

(6)讨论、提炼方法:我们用24时计时法表示了上午9时,晚上9时,还用不用说上午几时,晚上几时?(就直接说几时)。那么怎样用24时计时法准确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

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7)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几时?怎样算的?(板书)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

4.(1)p53的“做一做”:认识了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方法,现在咱们就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连一连。

(2)书p54第1题

5.教学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2)师:孩子们想一想,24时计时法的优点在哪一点?(简洁,不易出错)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课件出示)24时计时法的简洁、不易出错的特点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计时法。

6.教学p53、例3(计算经过的时间)

(2)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让学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讨论讨论。(板书:下午2时40分------19时45分)

(3)谁来说说你怎样解决?

(3)学生回答,师:对,你的方法可以用图来表示:(出示线段图)。师在线段图上说详细点:出发时刻是14时40分,到达时刻是16时45分,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14时40分到16时45分中间这一段经过的时间,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4)你能算出百货商场全天的营业时间吗?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评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1、知道乘的顺序。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三、实践联系,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3、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材料。

4、学生自己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小结反思。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4时计时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教材涉及的另一个内容是,通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计算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习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习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这一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2、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能够准确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应作以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表模型学具。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nbsp;15:45是几时几分?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等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15:00是几时?”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看懂吗?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好吗?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这一环节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认识24时计时法

结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达成共识,得出“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名称。并说说为什么不叫25计记时法或26时计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适时结合钟面,结合学生的作息习惯,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计时法的记时规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并让学生在对喜欢哪种记时法的讨论中明白,使用两种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记时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规律

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计时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3、学习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结合提出的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寻找解决方法。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计算出正确的时间,都给予肯定。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由于直接计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这一算法,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

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体的智慧,探究到解决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自主练习”,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即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相转化以及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力求简洁明了,体现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梳理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为此,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感受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整体状况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这三条目标中,第1条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第二条是数学能力与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第3条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和计算平均数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平均数的教学是立足于统计,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是在统计意义上理解和认识平均数。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谈话法,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开展讨论,真正做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异性原则,组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新知,在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

本节课按以下五大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三)谈话交

流,深化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五)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教学过程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课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策第六章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中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建立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整百乘以一位数,也为后续节次进行铺垫,如末尾为零的乘法、两位与三位数乘以一位数时看成整百、整十来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非常重要。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思维上显得更加活跃,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们的思考往往不够全面;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懂得偷懒了,日常作业出现拖欠现象。对基础知识,学生的主要问题,还是灵活运用的问题,而往往当学生碰到几次难题后,学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惧情绪,一提笔就觉得难。有几个后进生前面抓得不够,与自学性强自学能力好的学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师担心。三年级的学生在心里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课时应经常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知识与技。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口算算理。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整十、整百的计算虽然不难,但是如何深入理解并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教师以情境引导法、讨论指导法,创设一个生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再通过适当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教师:我们平时是如何帮妈妈忙的,都帮什么忙?

例如:帮爸爸买香烟,爸爸给了我30块钱,买两包香烟。

今天小明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帮小明一个忙。

1、学生探讨如何得知是否足够。

2、得出先计算三袋洗衣粉的准确价格,然后跟25元进行比较。

通过设计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情境,使学生这样一个贴近生活情境当中,开展学生的联想,快速的融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结果:1×2=2推出10×2=20。

10×2=20(元)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所得,教师引导让学认为是他们自己的讨论结果)。

答:乘旋转木马需要20元。

练习:p69、做一做,通过练习对以上的探讨结果来进行巩固。

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设计好的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学生的共同探讨,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从而突破重难点,并在后设置几个简单的练习,树立学生的信息,使学生相信自己已经学会、掌握、理解该项知识点。

学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样提你想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50人坐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练习:50×9=900×9=。

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开动学生脑筋,深化知识点,并适时进行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由于在家里受到娇惯,独立做事少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时间观念淡薄,不知道珍惜时间,学习、生活懒散、松懈。然而,这些学生面对的社会,将是越来越讲究效率,快节奏运行的,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保持课内与课外教育的一致性,特意结合第五单元时、分、秒的内容设计珍惜时间这一节课,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把道德行为进一步深化。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班队活动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活动的目的,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本次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亲身体会,自主发现。

(三)依托生活,自主探究。

(四)实践应用,寓练于乐。

(五)文化熏陶,情感升华。

注意从学生的出发,因此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再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行为知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活动过程。同时,课堂教学流畅、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氛围,渗透守时、惜时教育。抓住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动手、合作、体验学习等学生比较感觉兴趣的活动,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达到活动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1、活动开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2、通过故事《一分钟》提出问题,鲜明地揭示教育主题,指导学生讨论完成,引起共鸣,深化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对于他们来说,一分钟也很珍贵。从小树立时间观念,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成为时间的主人,养成惜时的好习惯。

4、让学生在积极、多元的评价中建立信心、感受成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亲切的鼓励、由衷的赞叹能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探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给予他们肯定的暗示、无穷的力量。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与着教学活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习才是真学习,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习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习,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中国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习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中国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习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习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当学习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习的量有多大,学习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x5=?》。

《0x5=?》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学生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0x5=?》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得0,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和加法混淆,乘积怎样写也容易出现错误;几乘0得0后,很容易忘记加进位上来的数。为了分散难点,教材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安排在学生学会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一般运算方法之后进行讲练,这样可使难点分散,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在乘的过程中,0的具体处理方法。学习《0x5=?》,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连乘乃至于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课件情景为背景,通过探索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的过程,计算苹果总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试一试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导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复习,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全课总结五个环节。

一、复习。

二、问题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

(1)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然后每盘苹果顺次减少至0,都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义,整数乘法的意义。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理归纳。

根据0x5=0想一想:0x6,0x7,0x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x3=0,7x0=0,0x26=0)。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3)小结、深化。

再次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目的是强化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规律。

三、建立模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让学生初次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解释应用。

1、课本第35页练一练。(要求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21x3、43x2。

20xx3、403x2。

210x3、430x2。

全班完成后交流,把你的算法告诉其他同学,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3、练习设计。

我买20枝铅笔和30本书,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会用学过的方法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会解决涉及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54~55页“分桃子”。

1.探索并掌握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懂得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猴山上有件喜事,猴王给小猴子们分桃子了,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展示48个桃子和两只猴子)。

让生充分读取图中的信息,并说出要分的桃子的数量,为了公平要平均分等信息。

师: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1:我知道有两只猴子。

预设生2:我看到一些桃子。

师:那么有几个桃子?

生:有48个桃子。

师:那么他们怎么分才公平?

生齐说: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展示题目的一半: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师展示全题)。

师:说的真好,请坐!

生齐读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48÷2的算法和算理。

1、动画激趣,引导分法。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怎么把这4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桃子,在桌面上将这些小棒平均分成2份,现在动手分一分吧。

生汇报分法:

生: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两篮桃子,然后再分单个的每只猴子分4个桃子(生汇报师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他说的好不好?

师:那你们都同意先分整篮的,再分单个的,对吗啊?

生:对。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那这道题目怎么列呢?

生:48÷2=(师板书)。

师:同意吗?(同意)。

师:为什么用除法呢?

生:因为除法表示平均分。

3、生用口算的方法表示出分桃子的过程。

让学生明白口算过程正好与分桃子的顺序对应。

师:那这个怎么算呢?会算吗?

生:会。

师:赶快动手,看看谁的算法最多。

生探究算法,师巡视,生解说自己的算法师板书。

师:好了。算出来了吗?

生:算出来了。先40÷2=20(个)再8÷2=4(个)最后20+4=24(个)(师板书)。

师:对吗?

生:对。

师:她算的过程跟我们分的过程一样吗?

生:一样。

师:他也是先分整篮的。再分单个的。然后再把它们合起来。

4、尝试探究列竖式。

教师讲解48÷2=24的竖式计算过程及算理:

(在分析算理的过程中,合理地把分桃子(分两次)-口算(两步算式)-竖式(两层)三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列竖式计算除法的想的过程跟分桃子、口算的过程是一样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写竖式的方法。

师请生说出写除法竖式的顺序(师板书)。

生:先把除号写好。再写被除数。再写除数。

生:先算十位,2商在十位。再算个位,4商在个位。

(竖式计算算法: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2个10,,所以在十位上商2,接着分个位上的8,每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2×4=8,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所以最后写0。)。

师:说的真好,太棒了。他把我们分的过程和口算的过程用什么记录下来了?

生:用竖式。

师:竖式的计算过程有两步。跟我们分的过程一样的。

师:那么你们的竖式都是先算的十位再算的个位吗?

生:是。

师:那么如果他们不告诉你分的过程,你们从竖式上一眼能看出先分的十位再分的个位吗?(能)。

师:列竖式更能看出我们分的过程。不正确的同学请改正过来。

师:答:每只猴子分24个桃子(生说,师板书)。

总结竖式:孩子们。我们刚才用竖式计算了除法,那么竖式计算的时候先算什么位?(十位)商写在什么位上?(十位)。再算个位。个位上的数字对齐落下来。商写在个位上。

5、完成试一试,集体订正。

48÷4=69÷3=86÷2=。

三、情境延伸,深入探究48÷3的算法和算理。

1、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师:猴王正想按你们的方法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时候,这时候,又来了一只猴子,他也嚷嚷着要分桃子。猴王只好把桃子分给3只小猴。

师:每只小猴分多少个呢?想一想。他们每个人还能分24个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来分桃子的猴子多了一只。

师:那我们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出示第二个问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出示题目)。

师请生列算式:48÷3(师板书)。

2、探索分法。

师:那我们先帮猴子分一分。拿出你们的小棒代替桃子。想一想,怎么分。请开始。我看看那组的小朋友合作的。

生操作分桃子,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

生:分好了。

师:哪个小朋友上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上前演示。

师:听清楚了吗(清楚了)。

生说过程,师(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每只猴子先各拿一篮。拿走了3篮。把剩下的一篮10个,和8个合起来再分。每个猴子拿6个。(课件演示)。

3、研究算法。

师:谁能把你分的过程用除法竖式写出来呢?

生汇报竖式步骤,师板书并解释每步的含义。

师:余数1是什么?(1用红笔描出)。

生:表示1个10,余下的1个10和8合起来再分。

师:这样做的请举手。师评价(1在十位上表示1个10,)。

4、巩固练习。

65÷5=84÷6=。

四、总结竖式除法计算方法。

1.观察,对比48÷2和48÷3这两道题竖式的不同。

提问:请生观察两个竖式,请问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个十位都除的尽。第二个十位上有余数。

2、小结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

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被除数十位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

师小结:我们今天研究的是什么竖式呀?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师板书副标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再看看这两道题448÷4=和726÷6=。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也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补齐副标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其实他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位数不同。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方向。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数学》第五册第146—14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什么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

6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出来的。

麻烦。

不能。

爱学!

[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毕]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楚,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

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说,教师摆]。

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3排。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见图14)。

一共有15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算的?

5×3=15(平方厘米)。

对,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又出示一个长方形](见图15)。

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

对!

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两排。

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两排呢?

因为宽是2厘米。

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面积是12平方厘米。6×2=12(平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0xx年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书第60—63面。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而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学生在此之前。己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本节课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突出重点(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并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在主动探究应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验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

2.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选择学生身边的可视可触摸的物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表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重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数学书;练习本;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学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学生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块。

数学书;练习本;水彩笔;尺子;4人用的大学俱袋装有: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小学俱袋装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邬老师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作为三年级的小主人,应该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一下对我的欢迎吧!谢谢,大家的掌声很响亮,你们个个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有序地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请再像老师一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感受一下数学书侧面的大小。摸好了吗?请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练习本的封面,请问同学们,我们摸的3个面中,哪个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比哪个面小?(师边演示边让同学们摸,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观察一下这块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请问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师点名回答)。

那课桌面与大屏幕面相比呢?(师点名回答)。

2.揭示物体的面积概念。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比较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师指着黑板表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积,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点名说)你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点名学生说)。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脐橙,它的表面面积在哪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摸给大家看?(点名学生上台摸)。

师追问:什么叫脐橙的表面面积?(点名说)。

3.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区分面积和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是他们的面积,还有什么有面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点名说)同学们知道的图形真多!

那三角形和圆相比,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

前面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认识的面积。(师板书:面积)。

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具体指哪里呢?你能涂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吗?下面两人小组合作,请拿出练习纸,两人同时快速地涂色表示图形的面积,看哪组同学涂得又对又快!

师巡视并收集每种图形的涂色作品,全班讲评。

师首先展示长方形和心形面积的涂色表示图:我们来看看这组同学涂色表示的图形面积,这组同学把这整个长方形和心形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看看这组同学的,三角形和圆整个图形也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老师也同意这两组同学的涂法。请看大屏幕,(然后师在上展示。)老师给这些图形涂上了绿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再请同学们仔细看到这些图形,老师用红色线条表示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点名回答)对,是周长,它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看来同学们能够区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了!

4.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图形,(师手指大屏幕),他们中谁的面积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师多点2到3名同学说)?你们其它同学呢?哦,大家都一致认为三角形面积最大。看来面积相差比较大时可以直接观察出面积的大小。

5.小组合作,用测量法(数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用这些方法都不能很确定地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还想到了重叠后切割多余的部分,再重叠比较的方法,在这确实可行,你很会开动动脑,有没有不破坏原有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老师这有一些学具(师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如果利用这些图形学具来摆一摆,拼一拼,能否检验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哪位同学想到怎样摆吗?(师点名说)这位同学说选用一种正方形学具,这张上摆正方形,这张上也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有不同意见吗?(点名说)你认为选两种学具,这张上摆三角形,另一张上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到底哪种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呢,选一种还是选两种呢,下面进行4人小组讨论并合作,看哪组能很快讨论合作出正确结果,别着急,讨论合作之前请看清合作要求(师出示合作要求,点一名同学读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从学具袋中拿出要比较面积的红色和绿色长方形卡纸,再拿出三种学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

2.小组4人商量选定用哪种学具摆,把不用的学具放回学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摆一个图形,以最快速度摆好。

4.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组选用了()形学具,绿色卡纸上摆了()个,红色卡纸上摆了()个,所以()色卡纸面积大。

同学们,看清要求了吗?好,开始吧!

看哪组摆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确结果!

师巡视小组探究情况,并做指导!

师根据汇报结果贴出摆的图形。

(用正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摆了1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上摆了9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用圆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大约摆了10个圆形,红色卡纸上大约摆了9个圆形,所以大致比较出绿色卡纸面积大。用三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可以摆2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可以摆18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

生回答原因后师追问:在选用学具测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得出:要选用一样的学具来摆,这样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再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出示图):大家想一想,是拼摆了6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大吗?(师点名回答)得出正确结果:不能,因为选用拼摆的正方形学具大小不同。

(点名回答得出):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面积要一样的学具进行测量拼摆。

师:我们知道了测量时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指要用统一的标准。这里统一的标准就是指统一的面积单位,像刚刚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一个面积单位。同学们在测量这张卡纸面积的时候摆了10个正方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0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测量这张卡纸可以摆18个三角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8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里摆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所表示的面积单位是邬老师给定的.,当然还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状,那请问通过刚才的拼摆,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认为哪种形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为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讨论得出:圆形没铺满,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摆时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横着摆还是竖着摆都不受限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把刚刚摆的学具和两个比较面积的卡纸放回学具袋中。

6.学习3个常用面积单位。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方形最适合做面积单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的,为了方便测量和比较,规定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时出示,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学们,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里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纸片,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对,就是这一个,(师举起纸片)这就是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量完后请举手!

生:边长是1厘米。

师:每条边长都是1厘米吗?(是)。

师:说明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师:也就是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并贴上学具)。

现在用你这个1平方厘米量一下,你的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量一量,有的同学已经量出来了。(至少点2名学生说)。每个同学指甲盖面积大小有差异,其实同学们每个指甲盖面积都很接近1平方厘米。

谁来说一说,生活里面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师讲解并出示图:小奖贴,电脑按键,田字格等)。

点名学生说: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板书贴上学具)。

请同学们用你的手掌面和这个1平方分米的学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数学练习本的封面,估计一下大约有几个平方分米。看出来的请举手。点名学生说!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请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学具量一量。谁来边演示边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我们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那怎样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谁来说说看。点名说。

师引导:边长是多少,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平方米?生得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板书)。

请同学们张开手臂,请问你两个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几米?(师请4位同学伸直手臂并围成近似的正方形)那这四个同学张开手臂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再请同学们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这块布,它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计一下:如果老师请同学站到1平方米面积的布上,大约能站下几个?点名说。到底能站下几名同学呢?咱们就按同学们说的站一下。师点一小组(8个)同学上去站,不够就再点。

我们来数一数站下了几名同学。(大约12个同学)。

师对估计的情况作评价。

7.新课小结:

师小结:通过刚刚地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完善板书)。

三、拓展应用。

同学们,你能用所学的三个常用面积单位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吗?谁来回答第一个:

出示检测练习:

一.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

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50()。

4.昌北二小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7000()。

四、归纳提升。

师: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同学们都填对了,下面再来个难点的,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那请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怎样不同的物体表面面积呢?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师出示让同学填空),点名学生说。

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1.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橡皮檫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2.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3.测量一般大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课桌面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五、全课小结。

接连几个问题都没有难道大家,看来同学们学已经和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成为好朋友了!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呢?(点名学生说)。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在数学书第60至63面,课后请同学们温习并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希望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们将收获更多的知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 11-20 小学生孝心演讲稿三分钟范文(20篇)
    在演讲过程中,小学生要注意声音、语速、语调的控制,保持自然而流畅的表达。小学生们的演讲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活力四溢的精神风貌。
  • 11-20 公司采购业务员年终工作总结大全(14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良好的月工作总结成为了职场人士必备的技能之一。以下是小编整
  • 11-20 商品房地下车位转让协议(优秀15篇)
    在转让中,双方应该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转让可以为您带来巨大的利益,下面是一些转让成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
  • 11-20 药房述职报告开场白范文(23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不足之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实用的述职报告范文集,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经理、各位同事:
  • 11-20 教师帮扶指导个人总结(专业18篇)
    个人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个人总结例句,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一年来,广州市与白云区小数科领导一向倾
  • 11-20 学生家庭困难救助申请书(优秀14篇)
    优秀学生乐于助人,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领导能力培养经验和实践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发展有所帮助。尊敬的各级领导,
  • 11-20 检讨书违规违纪(汇总19篇)
    检讨书是一种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为的重要方式,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检讨书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尊敬的领导:我今年xx岁,我是
  • 11-20 新人教师培训总结报告(热门18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必备环节,可以不断推动自己的教育教学发展,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师总结,供大家在写作中参考和借鉴。
  • 11-20 开学校会主持词范文(16篇)
    欢迎各位嘉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的活动即将开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够让我们的写作更加出色。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根据区
  • 11-20 小学割麦劳动活动总结(优秀17篇)
    在撰写活动总结时,应注重客观分析和明确整理,以准确反映这次活动的真实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活动总结的样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这是七月之初,我来到了杭州河道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