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通用24篇)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通用24篇)

时间:2023-11-17 05:42:42 作者:ZS文王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通用24篇)

六年级教案是指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要素,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在是时候来制定一份六年级教案了。六年级教案对于教学工作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一、课前预习。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谈话:老师准备去水果超市买一些苹果,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如果我准备买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总价)。

2、出示表格。

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如果买()千克,总价()元……;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买的千克数越多,总价就越高)。

在这里——“买的千克数”和“总价”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学生发现: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补充板书)。

(二)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2、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路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时间=速度(一定)。

4、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反问:在什么条件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呈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反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教案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个)。

10。

20。

30。

40。

50。

60。

……。

时间(时)。

60。

30。

20。

15。

12。

10。

……。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运走的吨数。

10。

20。

30。

40。

剩下的吨数。

90。

80。

70。

60。

总吨数(和不变)。

100。

100。

100。

100。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当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总价(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数。

1

2

3

4

5

6

单价(元)。

1

2

4

5

10。

支数。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略)。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3÷4=()4=()40=()÷12=0.75。

58=5:()。

6:7=()7=()7。

9:()=():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5/8。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成语吗?(板书:以――当――)。

生:以一当十。(指名回答)。

师:那这样的话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当三十,当七当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师:那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几当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当五十,以十二当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下在数学中如何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更多。

1、师:如果要给我们教室画一个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我们以前测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8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展示生的作品)。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4厘米,宽3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

(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4:3。

观点二: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大概形状,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8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生动脑想、动手写)。

引导学生汇报:

(1)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

(2)在图上标出“长8米、宽6米。”

(3)标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认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其实这个问题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

让生自学课本第30页什么是比例尺?

集体交流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其实是一个比,注意谁是前项谁是后项。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生说出自已画的两幅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是如何计算的。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相应比例尺。

2、让学生议一议可以怎样理解比例尺所代表的意义。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多少?(注意单位要统一)。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把图上距离扩大多少倍就是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多少分之一?把实际距离缩小多少倍就是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相当于多少份?实际距离相当于多少份?

(一)基本运用(小黑板出示)。

1、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判断下列几句话中,哪些比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宽与图上长的比是1∶2()。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1/400是()。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5)图上长与实际宽的比是1∶200()。

通过比较判断说理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在学生计算之前先引导学生从倍数的角度回忆比的意义。提醒学生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然后总结方法。

3、深圳到上海的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

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4、生先独立完成课本第30页1至5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拓展延伸。

1、笑笑家买了一个长5米的家具,请同学们算一下在客厅中能放得下吗?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比例尺。

以一当十。

学生的图1:100或分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贴)1:200或分数前项一般为1。

(强调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3、师出示准备的地图上不同比例尺,介绍比例尺的不同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并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做铺垫。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自主学习例2。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解比例的步骤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应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2、把0、3:1、2=0、2:0、8可改写成。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则乙=()。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六年级比例教案

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301510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比例教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90。

2:180。

3:270。

4:360。

5:450。

6:540。

7:630。

8: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关系式:x×y=k(一定)。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年级比例教案

本节课教学的正比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量的关系,它比较抽象、难理解,是今后学习反比例及初中学习函数知识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图表,增强对相关联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学伊始,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在观察中,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及变化规律,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学习正比例知识打下基础。

2.科学调动多种感官,增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习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中,不断探究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因为正比例表示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接下来学习反比例及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设计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结合熟悉的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

(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4:2和28:405:2和10:4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

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2:1/5和5/8:1/4。

(3)1.4:2和7:10。

(4)0.5:0.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3)如果4a=5b,那么a:b=4:5()。

3.填空。

5:2=80:()。

2:7=():5。

1.2:2.5=():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教材复习第4~l0题。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启发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课件。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页正比例图像。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1、49页第3题。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1、借助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幼儿园接小朋友,看见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分饼干,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表中的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吗?(说明理由)。

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师:小明的妈妈要去银行换一些零钱,请你帮忙算一算,各换多少张:

二、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1、独立思考: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详细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虚心求助,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合作过程。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4、教师小结,明确概念,呈现课题。

5、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增加记忆。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给车棚的地面铺上水泥砖,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如下:

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

2、下表中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全班的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4)、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5)、六(1)班学生的出席人数与缺席人数。

4、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订阅《小学生天地》的份数和总钱数。

(2)、小新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正方行的边长与它的周长。

(5)、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5、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这节课你与小组同学合作的怎么样?以后应该怎么做?

相关范文推荐
  • 11-17 教育局短信通知范文(14篇)
    通知的效果与内容的重要性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文风的得当。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常用的通知模板,供大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 11-17 货物销售的合同格式范文(14篇)
    在销售领域中,销售合同是确保订单执行和交易完成的重要法律文件。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销售合同的案例,以供参考和参考。合同号:合同签订日期:合同签订地点:卖方
  • 11-17 检察院司法警察述职述廉报告(专业20篇)
    写述廉报告可以提醒我们注意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做到廉洁奉公,为他人做好示范。这些述廉报告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和层级的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各位领导、同志们
  • 11-17 表态发言开场白说(优秀13篇)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是一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在这些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开场白,它们或激励人心,或幽默风趣。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
  • 11-17 财务年终总结和计划的区别(实用23篇)
    通过年终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汲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下面是一些经过编辑精选的年终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
  • 11-17 村卫生室妇幼年终工作总结(优质21篇)
    卫生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卫生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卫生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 11-17 创建绿色学校演讲稿(热门24篇)
    学校是一个集体,它鼓励着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了我们的社交能力。阅读一些精彩的学校总结范文,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让校园充满绿
  • 11-17 信用社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0篇)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写一篇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了方便大家撰写月工作总结,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
  • 11-17 大学生活动策划书活动(精选22篇)
    活动策划需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提供良好的参与体验和满足参与者的期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活动策划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近日各地爆出多起
  • 11-17 读书研究的感悟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所经历、所学习的心情和收获进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