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专业16篇)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专业16篇)

时间:2023-11-15 09:35:46 作者:紫薇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专业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明确写作目标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工具。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范文范本,并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曹范镇薄壳核桃产业发展简介

2.4万亩,薄壳核桃生产专业村35个。成立农产品综合服务公司,注册了“曹范”商标,薄壳核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试验示范基地”、“济南市十大林果生产基地”、“全市经济林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香玲”核桃在首届中国核桃大会上被评为“金奖”,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上被评为“银奖”。

确定主导产业。曹范镇自2003年开始,坚持尊重民-意、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薄壳核桃确定为山区开发主导产业:曹范属于青石山区,土质疏松,雨热同期,适宜薄壳核桃的生长;薄壳核桃属优质干果,耐贮存,价格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深受群众欢迎;广大群众有种植核桃的传统,产业基础较好。

制定扶贫政策。制定完善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薄壳核桃的实施意见》,良种苗木由政府无偿提供,自建小型蓄水池按每方50元给予补贴,防治病虫害的农药补贴二分之一。鼓励农户自行改接核桃实生幼树,接活每株每芽补助1.5元。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兑现承诺,大大调动了果农的`热情积极性。

增强科技服务。制定了《曹范镇核桃生产执行标准》,加快推行《绿色核桃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督促指导农民群众严格依照绿色食品要求生产操作。镇成立核桃协会、种植户自发组成专业合作社,作为果农活动的有效载体。定期举办讲座,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使果农都能拥有熟练掌握核桃种植、管理、嫁接等技术。村统一组织浇水、施肥、嫁接、进行病虫害防治;核桃进入成熟期,组织人员统一看管、统一收获。

拉长产业链条。建立了南曹范、井泉、邓庄、黑峪等8处优质核桃苗源及采穗供应基地,每年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成立农产品综合服务公司,注册了“曹范”商标,薄壳核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做好薄壳核桃开发与三王峪景区建设相结合的文章,加大销售、宣传力度,进一步拉长了核桃产业链条。

创新提高增效。坚持产业扶贫开发建管并重,加大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科技培训、服务指导力度,加快推行薄壳核桃标准化生产管理规程,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提升质量效益,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二〇一一年七月

2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花木网资讯:摘要:核桃是我省产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干果树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因此,抓住时机,在核桃适生区进行良种化栽培,产业化开发,对提高核桃产量、品质和知名度,对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范品种、营建采穗圃、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综合管护、加大投资力度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

规范品种,适地适树。

栽培核桃分实生核桃和品种核桃2大类,20世纪90年代以前栽植的核桃都属于传统的实生苗栽植,挂果迟,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交口县开始了引进国内推广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近10年来品种核桃得到了大面积的发展,农民开始重视核桃园的管理,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优质核桃苗木的短缺的现象,再加上交易方式的不规范,核桃苗木穗条产销过程中的欺诈之风也屡有所闻,有的中介商贩,将混杂苗当品种苗,将乙品种冒充甲品种,甚至将剪砧萌蘖苗当嫁接苗出售等。这种假劣苗木和穗条就为良种核桃的发展埋下隐患。针对这些问题,一要开展高接换优营建核桃采穗圃;二要严格按照核桃采穗圃的作业设计要求高标准建园,资金上可采取县财政补助与个体老板自筹相结合的形式,由私人个人营建核桃采穗圃基地。这样既解决了穗条不足问题,又解决了调运种苗运输战线长,苗木质量差,品种纯度无保证,生产成本高,种植成活率低的问题,对促进核桃规模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市场化运作。

由于核桃种植、管护、销售多以个体形式为主,果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与加工、销售严重脱节,各环节的经营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严重阻碍了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所以要积极创办农村经济林合作社组织,成立核桃经济林协会,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加强与相关部门及核桃大户的协调和沟通,切实解决核桃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核桃产业的快速推进献计献策。抓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报纸等媒介优势,及时向社会发布核桃产品信息,增加产品销售量。

抓好核桃园区的建设和综合管护。

随着核桃产业的不断发展,产量和品质将会不断提高,产量的提高更加要求质量标准化,而质量的标准化是建立在核桃园标准化建设管理基础之上的,所以抓好核桃园区的综合管护直接影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一是狠抓培训,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农户为单元的科技服务体系,采取召开会议和工作队进村入户、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给农民把发展核桃的前景讲明,把种植核桃的效益帐算清,使农民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掌握核桃改良技术和提高群众自觉管理核桃的积极性。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以示范园为基地,开展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高接优换等技术环节培训,使多数农户能够熟练掌握核桃经济林栽培管理实用技术。二是坚持原则,科学种管,保证质量:坚持3个原则:即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施工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五个不栽”,即不是核桃发展适宜区、次适宜区的不栽;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栽;当地老百性积极性不高的不栽;没有落实所有权的不栽;没有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的地方不栽。三是加强基地灌溉、电力、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推广节水灌溉,促进基地化、园区化建设,确保栽一片、绿一片、富一片的良好效果。以现代品种、现代技术、现代经营管护理念,全力打造现代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

县、乡要从培植和壮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培植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出发,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农户投入、信贷补充”的原则,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投入和项目投入为辅、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级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的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科技支撑及示范推广工作经费;二是加大农户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发展核桃产业,增加产业发展投入;三是积极争取省、市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及时做好核桃基地建设项目的编制、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省、市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

宁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

山核桃产业是浙江省名特优经济林果业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大产业。然而,目前的山核桃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还存在盲目性及无序性,难以满足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山核桃主产区临安市为研究对象, 从农户层面分析了山核桃种植的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水平,以该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为研究重点,在对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适合山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以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山核桃 产业 可持续发展 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

续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从临安市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山核桃经营粗放,收成受气候天气等自然因素很大,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对山核桃生产构成了威胁,科研薄弱,销售局限,山核桃的无序管理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山核桃加工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那么,如何使农民增收的同时,又能实现临安市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临安市各级部门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以临安市如何实现该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一初探。

一、 临安市山核桃产业的特点及现况

山核桃属胡桃科山核桃属,全属共有18个种,3个变种。其中我国有5个品种,即临安山核桃、湖南山核桃、贵州山核桃、大别山山核桃和越南山核桃。在全球18种山核桃中,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佳、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当首推昌化山核桃。1989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山核桃林18.88万亩,1996年,山核桃增至24.6万亩。2000年,全市有山核桃面积30.3万亩,占全国总面积57%;常年产量50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8%。平均亩产29.4公斤,最高亩产222公斤,均为全国之最。2017年,作为临安林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的山核桃,经济效益继续平稳增长。全市山核桃总产量达到6800吨,一产产值2.8亿元。

1、山核桃是良好的生态经济树种。大家知道,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容易淋溶而形成喀斯特地貌,适合这种土壤的造林树种十分少。过去在造林时许多地方因树种选择不当,致使植被破坏而很难恢复。山核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地,它是少数可供选择的树种中既有经济价值,又能保护环境的生态经济树种。在西部地区,山核桃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山核桃是临安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山核桃是投工少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树种,通过对临安山核桃产区调查,三产中从事林业的占93%,林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7.4%(2000年),而山核桃的收入占林业的收入的70%多,山区农民依靠山核桃摆脱了贫困。临安市2001年有22个村平均户户山核桃收入超万元,收入超百万元的村有39个。素有“中国山核桃之乡”之称的岛石镇,山核桃面积达8万余亩,1991-2000年10年间人均年山核桃收入达1335.7元,2000年人均收入达2618.9元(不含加工增值),2001年人均收入达2671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8.7%。

44.8kg(1997年),干果0.57kg,干果的发展具很大的潜在空间,尤其是特色干果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山核桃是干果中的佼佼者,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价位一直较高。现山核桃的销售市场基本上仅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南北市场还没有很好开发,市场容量十分大。

使低产林产量提高了30%到1倍以上,小面积示范林亩产由原来不足30公斤上升到150公斤。现主产区多数实行了施肥、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综合措施,增产效果显著。

表1 临安市山核桃发展面积统计

年度 面积 增加面积 统计年限 年增加(亩)

(万亩) (万亩)

1957 10.68 \ \ \

1983 17.06 6.38 26 2453.8

《关于宁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意见稿)。

核桃是我县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2号《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我县列为全省核桃产业发展重点县,同年,**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意见,以//发(2010)60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给予我县核桃产业多项支持。为了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核桃这个特色产业,特制订本方案。

一、现状与问题。

截止2011年底,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38.4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2万亩(良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10000吨,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4.7亩,人均核桃收入16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山区主产乡镇达50-60%,棋盘镇高达60-80%,核桃已经发展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水平较低。

全县核桃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现有良种园10万亩,占总面积38.46万亩的26%,但良种园中能达到规范化管理的不足1万亩,占总面积的2%左右。管理粗放较为普遍,品、一村一品(一个主导品种)”的思路,逐步纯化良种园,嫁接改良实生园,实现核桃产业的良种化、品种化及商品化。

3、目标责任考核中核桃园地管理比重较轻。

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重点在栽植方面,在核桃园地管理方面考核力度较小,分值小,没有引起乡镇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乡镇领导、干部根本无视核桃园地管理,不能有效地组织、督促群众开展有效管理。

4、小机构与大产业的矛盾。

核桃产业办公室仅有7人,负责38万亩核桃生产的技术培训及服务指导;负责核桃产业建设的业务调查、信息服务、检查验收及档案管理;负责规范核桃供销市场管理;负责核桃良种引进、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科技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工作,并对核桃产业化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管理;还负责核桃协会、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少、机构小,难以推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紧紧围绕省政府“关于加快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中思路,面对我县核桃产业的现状,今后,我们应适度控制新建园规模,重点抓园地管理、低产园改造,推广核桃生产六项关键技术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加强设施建设,提质增效,进一步加速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步伐。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地上无杂草、地下肥力足,并配备必要的灌溉、病虫害防治设施,将示范园建成带动全县、辐射全省的高标准示范园。

四、目标任务。

2012年建成新建核桃园15000亩,其中:新建示范园2000亩;全面推广良种建园;提质增效园20000亩,其中:提质增效园示范园3000亩。对列为示范园的给予连续三年的政策、资金支持,重点支持霜冻防治、嫁接改良、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病虫防治、商品化处理。继续聘任50名农民技术员开展服务工作。

五、示范园的园地标准及申请程序。

1、乡镇政府、村委会支持示范园建设;

2、群众积极性高,自愿建设示范园;

4、示范园各户劳力、经济实力好,有实力投入园地管理;

5、示范园要求管理规范,技术应用率高,其中30%的核桃园地已应用核桃园地六项管理技术。

6、示范园要求全部为良种,政策对示范园连续扶持三年,经过三年后的扶持有明显的示范效果。

7、申请示范园的户主以集体形式统一通过村委会向乡。

七、投资概算。

建设的示范园三年内总投资834.5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643.42万元,群众自筹191.11万元。

1、新建园总投资268.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94.48,群众自筹73.92。(苗木费24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76万元,群众自筹66万元;肥料费26.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8.48万元,群众自筹7.92万元。)。

2、提质增效示范园连续两年总投资566.1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448.94万元,群众自筹117.19万元。

﹙1﹚补栽补植平均按30﹪实施需投资178.19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27.52万元,群众自筹50.67万元。补植的苗木费130.6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94.25万元,群众自筹36.43万元);肥料费47.5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33.27万元,群众自筹14.24万元)。

﹙2﹚提质增效示范园肥料费221.7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55.22万元,群众自筹66.52万元。

﹙3﹚整形修剪90万元全部由财政补贴。﹙4﹚嫁接改良接穗费16.2万元全部由财政补贴。﹙5﹚烘干炉补助30万元(三年每年10万元)。﹙6﹚农民技术员服务补贴30万元(三年每年10万元)。

八、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建设取得实效。

(五)加强政策宣传,调动果农积极性。

各乡镇要将各项政策和县级方案宣传到广大农村中去,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政策,从而调动农民发展和管理核桃园的信心和决心。过去,党和政府好的惠农政策被滞留、掌握在县、乡和村委会,被关系户、亲属所享受,应该享受政策的人民群众大多数不知晓、不能享受、阻碍了产业发展。实践和事实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和果农是渴望科技和政策支持的。因此,2012年的核桃产业发展政策要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到群众中去,为我县核桃发展打好群众基础。

(六)加强督察,严格考核。

县委、县政府今后将加强对乡镇抓建核桃产业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县政府将核桃产业的各项目标任务作为乡镇工作考核的重点,适当提高核桃产业建设(尤其核桃的规范管理)在乡镇、部门全年目标任务中的分值,考核结果与乡镇、部门班子和领导个人考核挂钩。部门和乡镇要对包村干部加强管理和考核,将群众对各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作为包村干部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七)创新工作方法。

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7年,黎城、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决定》,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县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但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并日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绊脚石。袁纯清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意识。核桃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大项目。为了促进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入手,对我县核桃产业发展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

竞相发展的局面,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6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多人。公司总资产1460万元(固定资产860万元),拥有有机核桃生产基地3000余亩,主要生产经营核桃、核桃仁、苦杏仁、核桃油、苦杏仁油等农副产品。2017年1-6月份,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户。“三泰”牌商标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三泰”牌核桃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公司连续几年被长治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先进企业”,是山西省“513”重点工程企业;2017年2月“黎城三泰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被中共长治、长治市人民政府评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延伸产业链条,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拟建成总投资3004万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核桃1800吨,生产核桃油800吨,核桃蛋白粉1000吨,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借助沁县佳利食品有限公司、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利条件,全方位开发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核桃收购、加工、出口一体化,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外向型企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企业货源组织难、核桃树管护工作不到位、核桃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方面。

(一)企业货源组织难,生产发展严重受限。

1、流动资金不足,本地货源组织难。在核桃采收季节,交易市场异常火爆,我县农户普遍要求现金支付核桃收购款。受制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不能及时组织足够货源,核桃购储量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供货断档。

近期,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沃尔玛公司、深圳海王星辰药业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急需流转资金和技术设备改造资金共400万元,以保证与上述两家公司的顺利合作,把我县核桃产品推向国内高档消费市场。

2、本地核桃外销,异地调货成本高。据县核桃产业办统计,我县年产核桃6000吨。其中,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加工包装,被涉县等地商贩以初级农产品价格收购。加上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外销的核桃(四通公司年外销核桃500吨,副食品公司年外销核桃300吨),我县核桃加工企业的货源已相当有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本地收购的核桃很快完成加工转化,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从异地高价调运核桃来补充货源。在收购旺季,每斤核桃十元左右;现下(淡季)从异地调货,每斤高达十五、六元,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微薄,严重削弱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二)核桃树管护不到位,基地发展难度大。

对核桃树进行了除草、施肥、树干涂白等基础管护,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工作还有相当差距。而由于没有科学管理技术和经验,广大农户无法及时有效对核桃树进行管护,今年我县较大范围出现核桃树挂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的现象。

《关于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11.

科技创新助推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

目前,义乌虽然已形成针织、服装、拉链、饰品、毛纺、印刷、制笔、工艺品、化妆品、玩具等产业集群,但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义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严重的瓶颈,并严重影响到集群和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体制上的制约、企业创新战略的普遍缺失、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外部环境等原因之外,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较多倾向于“各自为营”的创新模式,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成本过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正如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公司负责人坦言“我们也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没成功,而且成本太高”。因此,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值得研究和探索。义乌企业的发展基于产业集群,但群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忽略了集群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加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系统的比重,利用产业集群这一载体,聚合众多企业的创新资源优势,是提升义乌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产业发展评价研究论文

[摘要]智慧被赋予了太多理想与完美的期许,智慧城市的生态性是基于智慧城市的本质与内涵,从技术、经济、信息化应用层面来实现高度智能的、具有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面对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上,对于“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认知还存在片面性,还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构建城市公共服务环境中,还遭遇诸多不相适应的困境。坚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多极性,需要从智慧生态城市的决策、规划、绩效考核等方面来满足城市“公共利益”诉求,破解各类难题,促进城市建设的智慧化、生态化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内涵;规划建设;制约因素。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而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却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智慧生态城市是在智慧城市基础上,突出智慧城市的生态水平。如何界定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必然需要从“智慧生态城市”视角来全面审视其内涵、特征。结合对智慧生态城市的各个定义的归纳与提炼,所谓智慧生态城市,是建立智慧城市核心特征基础上,实现与生态核心特征的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多元交互,并通过系统学、结构学、关系学、心理学、环境学、美学等理念来营造人居、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任何一种城市类型与城市规划,都需要建立在相应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上,同样,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智慧理论从生命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看,生态智慧是延续环境的适应性、生存理念及生存策略基础上,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生态智慧强调对人的生态观及生态规律的认识,强调正确理解生态问题,结合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中来营造生态群落。如从气候、地理、人文等生态关系上来运用生态和谐理念,处理人居环境的协调性;从改造城市规划与布局上,结合技术、经济手段来充分发挥环境要素的作用。2.自律理论从“律”的解释来看与哲学上的“理性”具有相似性,自律理论是基于个体的理性,自律与道德关系紧密,也是道德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与体现。从一般意义来看,个体的自律与其道德准则相一致,不受外在力量的强制。智慧生态城市的自律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行为强度来遵循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格局,来调控城市生态性,促进城市的自组织、自抑制、自调节、自发展,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3.公共利益理论对于智慧生态城市中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多的体现在利益壁垒上。真正的智慧是超越自身利益,努力实现多方利益平衡的智慧行为。如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在平衡中,牺牲自我利益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属于智慧行为。同时,在智慧生态城市的公共利益实现上,要通过智力、知识、创造力来实现长期利益、短期利益的平衡,要实现个人与个人之外利益的相互平衡。事实上,公共利益是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彰显智慧性、生态性,实现城市各主体之间协调有序的基础。4.集体智慧理论集体智慧是通过众多个体的相互协作来实现的智慧共享,也可以归结为智慧融合的结果。从概念上来看,集体智慧将松散的个人、企业、组织集合在一起,以集体成员间的相互融合来实现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解决。其产生必然具备个体数量、密度与智慧所形成的关系。王殿华通过对信息效用的分析,指出由多个生物个体所形成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集体,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整体效用,将集体智慧理论应用到智慧生态城市的构建,可以实现集思广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建设宗旨,更能够从挖掘多元化智慧元素中来体现生态城市的人本性,如通过借鉴和引入多个层面、多个集体组织的协作来强调智慧城市的集体智慧。

智慧生态城市作为优化公共物品供应与协调的总任务,在立足城市空间资源布局上,其核心不在于加快城市进程的发展速度,更不是在于对某些具体建设项目的评价,而是对城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协调。对于制约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多是偏离城市公共性的发展轨道。1.城市决策者意志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大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由政府主导下实施的,对于政府决策者来说,由于受政绩观、晋升诉求的影响,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中易受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干扰,偏离应有的价值趋向。如地方政府决策者会围绕gdp增长来强行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进度,对智慧生态城市的构建目标与政府在其中的职能产生扭曲,严重制约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轨迹,甚至带来重大社会发展难题。城市规划本身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重要规划节点上,如公路、机场、商业圈等公共设施上,一旦陷入政府决策意志范畴,将带来项目建设重复、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图”的恶性循环。2.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缺乏经济化、效率化综合评价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推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秩序的协同发展。从城市规划与建设效率上来看,公正、效率是两个极点,而城市规划终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公正。弗里德曼提出,城市公共领域的规划与市场理性观念无关,而应该基于社会理性来展开。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是为了满足城市市场效率最大化。事实上,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多遵循效率性目标,利用城市规划工具性特点,冠以“规划跟着项目走”“根据投资需求来调整和修编”思路,以致对城市规划陷入了对效率与技术的不懈追求,而忽视了城市社会效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当前,城镇化、工业化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主题,对于多数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上,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城市自身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城市规划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速的工具。很多不切实际的城市规划与扩张,高新区、房产热、cbd热、旧城改造等不仅破坏了城市原来的人文环境,也背离了城市规划发展的公共性目标。3.对城市公平性的缺失严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首先要强调对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公共服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如城市医疗、必需住房、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既是保障个体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城市整体化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多数城市规划中,将高端的文化艺术中心、cbd、高精尖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准,而忽视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淡化了城市社区公共建设及公共环境的营造。以住房为例,在政府决策导向下,住房建设空间存在不平等,住房阶层化现象严重,公共政府空间被商品房所挤占,广大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高价住房空间却大量闲置,由此带来的城市空间阶层不平等问题,制约了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4.城市规划主体的单极化和利益错置问题突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的主体以政府为主,专家、社会公众参与形同虚设,尤其是广大社会公众监督缺乏制度化,导致城市规划陷入政府决策者的主观倾向中。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对城市规划经济指标的要求更高,在利益驱动下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对于旧城改造与规划,缺乏规范与制约,项目审批草率,随意变更规划,如对于原来城市规划内容进行重大变更,无法兼顾公共利益的应然要求。我国《城市规划法》在保障城市主体利益上也给予了规定,如“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并规定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和其他方式听取公众意见作为规划的必要程序”。但对于社会公众的参与听证来说,操作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序性较强,无法通过社会公众监督来防范强权主体的利益偏置。

三、结语。

通过对智慧生态城市“智慧”的全面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停留在智能城市或信息城市阶段。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理论,从制约因素探析中来梳理“智慧”城市的构建思路,明确“智慧”城市的生态要素,并从智慧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以促进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当然,在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还需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背景实际,从当前存在的因素入手,全面理解和正确解读其内涵,坚持城市智慧性、生态性的融合,促进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产业发展评价研究论文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是一套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约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为核心,包含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评价测算方法的有机整体。

(一)概念阐释。

生态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提出了“生态”要求,产业既是生态城市的构成要素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生态城市产业系统是以城市为单位,从城市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承载力出发,以实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为目标,形成的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的能量多级流动系统,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组成,具有运转持续性、转化高效性、系统平衡性特征。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多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有机综合整体,具有综合、整体、动态的特征。它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在生产、生活领域通过产业链、技术的优化创新以及产业管理的逐步加强,体现出的产业进化程度。其本质是产业在实现构建生态城市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发展能力。产业是包含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社会系统共同构成城市集合。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管理是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前两者反映产业自身,是评价的主体。产业管理是影响产业结构和组织的外部因素,内容复杂、难以量化,通常在定量评价中不予考虑。产业结构发展的评价,是研究产业与外界的联系,因而需要表征母系统(即生态城市)的功能和信息,进而需要满足自然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要求。产业组织发展的评价,是研究产业内部经济实体的发展水平,即研究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与依据。

在选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过程中,除了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规范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遵循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统一、可获性和可比性相统一四项原则选取指标。并且,借鉴oecd环境效率测度的相关指标、我国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08)、《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中的相关指标,在前文概念解析模型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设计及其权重确定。

本文首先以“多而全”的初步指标设计思路,构建了包含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65项的初步指标体系。进而,从指标的可获性、差异性、独立性角度,应用极小极大离差法筛除、极大不相关法筛选指标。最终确立了包含25项三级指标的测度体系。

(三)评价标准体系设计。

评价的结果往往反映相对水平,而得分的大小取决于参考系的选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标准体系作为衡量产业是否满足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杠杆,是评价过程中应用于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本文在多数学者“最优标准”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初、中、高三级评价标准,使得标准体系更具层次性。初级评价标准代表了起步要求,选取的是国家各项指标的现值平均值;中极评价标准代表了国内的领先水平,选取的是国家相关文件中已有标准的最高值,以及全国各省市的现值最优值;高级标准反映了世界的领先水平,选取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法国、德国、荷兰、新西兰、南非、芬兰13个国家各指标对应的均值。具体标准限于篇幅,此处省略。

二、实证分析。

(一)测度对象及数据采集。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包头市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需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根据包头市研究的现实需要,本文选取包头市作为评价体系的应用对象,用以了解包头市当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而为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规划做铺垫。本文的数据采集来源于经验数据和调查数据两部分。经验数据是指客观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包头统计年鉴》(-2011)、《包头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1)和包头市统计局、环保局、科技局、农牧局等内部统计数据。

(二)测算结果。

包头市自以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国内平均水平标准下,包头市产业发展水平于已达到102.59的分值,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分值增长至305.37分,是国内平均水平3倍以上,具有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优秀资格。与国内领先水平比较,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从2044.35分上涨至20的63.20分,达到及格水平,在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具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与世界领先水平比较,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水平依然保持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6.82分上涨至2011年的49.45分,增长幅度小于前两套标准化的得分,仅增长34.3%,离世界典型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总体上说,包头市早在“十一五”初期就超越了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区域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在“十一五”末期,即达到了国内领先的及格水平。未来包头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首先应当实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向世界领先水平逐步靠近。

(三)结果分析。

1.包头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资源消耗,经济效益不佳。

包头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不均衡,产业部门与生产能力不协调,生产网络复杂度低,稳定性差。类比于生态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产业部门的数量涉及各产业的生产能力,是产业系统平衡程度的重要表征。包头市的shannon-weiner产业多样性指数仅为0.79,未达到产业均衡多样性指数的最低标准1。其次,包头市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2011年,包头市工业废气排放量达6402.84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1万吨。资源、环境受到威胁。另外,资源能源的消耗并未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国内、世界领先城市相比,包头市的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并不充分。2011年包头市的人均gdp为11.16万元,与国内领先水平17.5125万元、世界领先水平19.36766万元尚存在一定差距。包头市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包头的可持续发展。

2.包头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

包头市的产值与劳动力的偏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就业偏离度是反映就业与产值的不对称的重要指标。包头市的就业偏离度为0.52,高于我国领先水平的就业偏离度0.3和世界领先水平的0.1328。包头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尚未达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其次,包头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足,尤其缺乏高科技人才。2011年,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9%,是国内领先水平值的1/2,是世界领先水平1/7。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比例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及高层人才严重缺乏,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另外,包头的市场竞争能力处于劣势。2011年,包头市专利申请量仅有930项,授权量539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gdp的19.9641%,与国内领先水平49.68%和世界领先水平72.21%存在一定差距。包头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受到制约,产业结构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和影响力不强。

3.生态农业发展较缓,经济效益还待提高。

包头市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地处西部偏远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3%左右。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包头市的农业依然存在“低、粗、散、弱”的传统农业特征,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矛盾。2005年至2011年,包头市生态农业的总体水平仅上涨10%左右,上涨势头不如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产业功能、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使得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不足。在国内领先标准化下,包头市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为67.76分。

4.生态工业固废污染突出,技术知识普及率低。

包头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生态工业的建设既是产业组织生态化的重点又是难点。在国内领先标准化下,生态工业总水平得分4.57分,比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水平分别低3.64分、3.10分、2.64分。在世界领先标准化下,生态工业总水平则为1.02分,与其他三者相差6.93、6.25、3.99分。生态工业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生态组织建设。通过对比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效率发现,包头市的固废排放效率显著低于国内领先及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世界领先两套标准化下,包头市生态工业的固废排放效率均不满1分,与工业废水、废弃排放效率得分相距甚远。另外,通过对工业工作者的调查,有72%的人对生态工业基本不了解或者仅为一般了解。生态工业知识及技术的宣传力度弱,不利于企业自发性生态化发展。

5.生态服务业建设重视程度欠缺。

2011年,包头市服务业产值占三产总产值的41.93%,三产从业人员占比57.12%,服务业整体产能较弱。2005年以来,包头市以加快节能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公共管理服务为重点,生态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稳步上升。但在生态旅游、生态物流、生态交通、生态住宅餐饮、生态教育文化方面建设力度不足。包头市居民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六大生态服务业建设方面中最不重要的项目。在物流方面,包头市建设初步启动,“小、散、乱、弱”缺陷明显,物流业的生态化发展尚未涉及,包头市大部分居民对生态物流尚无概念。生态交通、住宅餐饮在包头市刚刚起步,开展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但企事业单位的生态教育、生态宣传工作重视不足。

6.环保产业后续发展乏力。

包头市环保产业虽已初步形成,但包头市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次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排名第三。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在2005年至的快速增长之后,发展水平出现回落并且再未上涨,环保产业发展陷入瓶颈,建设形势堪忧。具体问题主要包括:配套产业政策不完善,针对包头市环保产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未出台、产业门类单一以及资源、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较弱。目前,包头市环保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水平较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水平与国内、世界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经验证明,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性能较好,评价结果符合包头城市的特点及现状。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普遍适用性、易操作性的特点。针对目前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推动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为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需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的转变。通过构建“煤―电―电解铝”、“电解铝―合金铝―铝合金制品”、“煤―电―钢铁及其深加工产品”等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速传统产业的高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利用能源。另外,在工业不断现代化、清洁化的同时,第三产业的兴起有助于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一方面,落实政府的目标责任制、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坚决淘汰产能、强化环保工程措施,迫使高耗能产业结构转变;另一方面,提供节能减排项目支持,运用财税、价格、金融等手段,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同时加强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合作交流,扶持服务业高速发展,引导、鼓励引进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二)以人才聚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

包头市首先需要打造稀土、冶金、装备制造等人才高地,利用人才集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其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强稀土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发挥包头的稀土优势,提高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产品的经济效益;深化高端制造技术,促进汽车、铁路用车、风光电设备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提升发酵、细胞工程等产业化进程;加快生产、加工机械的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废物循环利用。另外,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政府科技研发的投入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效提升高新技术产能。

(三)加大设施建设,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突破现有农业“低、粗、散、弱”的传统缺陷。发展农业设施化。引进及改造农牧业现代装备,扩大设施种植业和养殖业范围,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业组织形式。农产品的流向通常包括加工和直销两种。为提升生态农业加工流向的经济效益,需构建产、加、销结合的组织链条;为提升生态农业直销流向的经济效益,需有效开发生产与市场的流通渠道。另外,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亟待加强。由于包头市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因而要加强耕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节药、节种、节能为重点,实现种植、养殖结合,沼气、有机肥等循环利用和发展。在生产过程内部消化废物,逐步推动农业的清洁化、生态化,增加产品的安全化和优质化。同时,发挥政府、协会、公众等多方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消费需求带动生产方式转变。

(四)减少固废排放,加强环保技术推广,加快生态工业建设。

从产生源头和末端控制两方面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固废综合利用、保证固废贮存安全、加强固废处置能力。其次,加强环保技术引进和推广,构建重点行业循环经济链条。另外,通过生态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来说,在钢铁行业建设方面,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为示范,推行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利用的循环生态链条;在铝镁有色行业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包铝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制新型复合材料,开发采选冶炼技术,利用废弃物循环工艺,改造传统有色生产流程,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的潜力,提高余热、余压、余气和冶炼渣、尾矿的综合利用水平;在装备制造业、电力建设方面,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改造技术减低火电煤耗推行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的生态建设;在建筑业方面,以建材生态化发展为核心,通过非金属新材料加工的循环深化、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消纳煤矸石及电石渣等工业废弃物水泥再造、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措施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发展生态建筑业。

(五)以生态物流建设为核心,促进生活服务生态转型,逐步构建生态服务业。

发展生态服务业应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生活服务业为辅。重点建设生态物流,并通过生态教育文化提升包头市整体居民的生态意识。在生态物流建设方面,包头市应当推进标准化物流包装循环共用、鼓励技术低碳化改造,实现低碳仓储、运输以及流通加工。同时,以工业园区为骨架“就近筑园”、构建绿色环保的物流设施体系,实现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在居民生态意识建设方面,深化生态教育文化,落实中小学环境教育,拓宽成人环保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活服务业建设方面,充分运用包头市草原、黄河湿地、民俗、军工等特色,将生态保护理念纳入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另外,通过高新科技和规划设计推行清洁能源车辆、生态轨道运输等生态交通建设,利用自然景观设置和使用清洁能源建设生态住宅餐饮。

(六)依靠政府引导,科技带动,平衡环保产业领域发展。

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完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利用政策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向环保产业移动,使得环保产业达到有效需求。其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从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逐步发展,利用产业集聚力量,形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开拓产品和服务市场。另外,依靠重点工程,提高农业废物资源化水平、环保装备制造能力、产品市场及服务质量。推广秸秆制作生物培养基、秸秆能源化、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等技术,提高农业废物的资源化水平。以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提升为重点,优化膜处理、渗滤液处理、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等技术。通过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产品市场。以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弃物及医疗废物处理为重点,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环保服务新措施,创新环保产业的服务模式,构建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包括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法律诉讼等环保服务体系。

核桃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特色产业这个关键环节,有特色才有优势,有规模才有效益。近年来,临城、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薄皮核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政府培育、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发展薄皮核桃9万亩,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支柱和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发展现状

1999年,该县在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的帮助下,从山东引进了香玲和丰辉两个薄皮核桃品种,经过多年来的示范推广,形成了以绿岭、绿蕾、新惠通等公司为中心,辐射全县8个乡镇、220个行政村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薄皮核桃栽培面积达9万亩,产量56万公斤,产值达42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县、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薄皮核桃示范基地。随着薄皮核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核桃深加工项目也逐渐发展起来。绿岭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投入生产,年可加工核桃1000吨,产核桃油200吨,烘烤核桃5吨;投资1.4亿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正在实施阶段,现已完成征地工作。绿蕾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

二、主要做法

企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规模化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优,鼓励群众在自愿基础上进行规模种植,确保到2012年全县薄皮核桃达到15万亩,到2017年达到20万亩,实现人均1亩核桃园的目标。三是抓加工。注重产品深加工,提高薄皮核桃的附加值,制定了《关于核桃深加工财政贴息工作的暂行办法》,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核桃深加工项目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有力地促进了薄皮核桃深加工的发展。四是抓市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去年成功举办了临城薄皮核桃推介会,提高了我县薄皮核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申报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措施,着力提高临城薄皮核桃的知名度。五是抓保障。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部门、大户以及先进个人进行公开奖励,在今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政府对在薄皮核桃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公开表彰,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同时整合农业资金重点支持,几年来农口部门共投入各类资金7000余万元,支持薄皮核桃产业发展。2017年6月,该县被省财政厅确定为整合农业资金发展薄皮核桃试点县,连续两年省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

业合作社,全县共成立兴农等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23家,共栽植薄皮核桃0.9万余亩。目前,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三)科技支撑,标准生产。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该县经过考察市场、请教专家、深入研讨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品质上。一是成立了县薄皮核桃研究所,对薄皮核桃育苗、种植、加工进行研发。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岭”牌苗木已批量生产,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与河北农大联合成立了薄皮核桃产业协会,编印了《优质薄皮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书籍1万本,全部无偿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了农民培训力度。2017年全县共举办有关薄皮核桃的培训班40余期,培训人员2万余人。三是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普遍推广了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新技术,成方连片的园区还使用了黑光灯杀虫技术。四是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形成规模的成片林,铺设地下送水管道,全部实施单株根部滴灌。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开发项目。经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许多科技开发项目落户临城。目前已承担了“绿岭核桃产业化技术开发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研究”、“绿色核桃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和“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快了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进程。

《核桃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科技创新助推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

面对全球严峻的能源形势和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均将新能源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产业迎来了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全球光伏发电新装容量16.6吉瓦,较增长129%,近5年的年均增幅达到63%。在全球光伏发电需求大好形势下,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长,最近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7.6%。到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已达27.2吉瓦。据权威机构预测,到全球年新装光伏系统将达到43.9吉瓦。

光伏产业链从桂料、桂片/桂旋、电池、电池组件延伸到应用系统等全环节。德、日、美等国占据硅原料生产核心技术,中国已突破世界万吨级高纯硅技术壁垒。硅片/硅锭生产技术主要分布在挪威、德国、英国和日本,但江西赛维ldk成为全球首家硅片产能跨入兆瓦门槛的光伏企业。2010年,伴随着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剧增,中国大陆2家企业电池产量并列全球第一。在发电应用方面,欧洲还是全球光伏产业最重要的市场。截至2010年底,欧洲光伏发电累计容量为13.2吉瓦,占全球总量的79.6%。从主要光伏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财政激励政策是启动光伏市场的主要动力。其中上网电价法(feed-in-tarifd与直接资金补贴法是推动世界光伏市场强势增长最重要的途径,得到了多数发达国家的认同和采纳。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遍布29个省市,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江西等省市。国内光伏企业已经跻身国际大型光伏企业行列,其中12家海外上市,15家国内上市。中国光伏产业强劲的增长势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快速形成。我国光伏产业经过爆炸式发展,已经形成了江苏、河北、江西、四川等几个光伏产业聚集区域。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13吉瓦,占全球总产量的47.8%,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二是光伏产业技术取得显著进展,设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多晶硅料产能超万吨的企业就有两家,分别是保利协鑫和江西赛维ldk。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外国领先的设备,硅碇/硅片生产薄弱状况得到彻底扭转。光伏生产设备30%?40%已替代进口或部分替代进口。三是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产业政策开始补位。20以来,国家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年7月,国家多部委印发《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然而,与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相比,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然存在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机制不够灵活、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当前,机遇与挑战同在(见表一),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国际市场,狠抓技术创新,化危为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2光伏专利分析和技术展望。

2.1光伏技术领域专利分析作为新兴技术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处在高速持续发展之中,产业技术日益受得国内外企业、个人和科研院所的重视,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加紧该领域的专利布局。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已成为光伏产业的主要技术,而伴随着光伏并网发电的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迅速趋热。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已经显现。由于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强于中国企业,国内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2.1.1强国加紧在中国进行光伏技术专利布局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本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而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正加紧光伏技术的专利布局,竞相占领我国专利技术市场。曰本三洋、夏普、佳能,美国应用材料和德国默克公司都加强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涉及产业链的多个领域。特别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近几年的专利申请非常活跃,仅就申请专利231件之多。日、美等国在华专利数量分别占到中国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专利总量的16.6%和12.5%。

从专利申请的'应用领域分析,当前国内光伏专利技术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太阳能电力、半导体加工工艺、半导体基板、聚合物的光电应用方面。光电器件技术依然是国内光伏产业技术中最主要的热点技术。

2.1.3国外企业光伏专利技术整体强于国内在华申请光伏技术专利的企业排名中,国内仅江苏常州天合光能公司挤入前十强,其余均为外国企业。国内企业整体技术实力落后于美、日、韩等国。

2.1.4长三角成为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专利技术集聚地区。

国内申请光伏技术专利前三名的企业分别位于常州、上海、无锡等地,这表明长三角是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技术专利集聚地区。

2.1.5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明显强于企业中科院是国内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研究机构,其专利数量达201件,是国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常州天合光能的3倍以上;其次为南开大学52件,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44件,排名第三。因此,国内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

2.2太阳能光伏技术展望。

加大光伏领域的研发投入,促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突破,扩大太阳能发电应用领域,是当前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即使在全球经济低迷,整个光伏产业及技术研发造成极大冲击的情况下,光伏技术领域依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未来各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记录将不断地被刷新。

(1)光伏发电成本将持续降低。依靠目前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就可以实现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未来光伏发电将会有经济竞争力。但对于何时能够达到和常规能源电力成本相当的水平,各研究部门之间差别很大,乐观的估计是到20左右,保守的估计是2025年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可以下降到1.5美分/千瓦时,和届时的电力销价相当(仍高于煤电电价,但差别不很大)。

(2)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推陈出新。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原材料成本一多晶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转而寻求技术创新,从而使得研究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术成为近期太阳能电池产业新的热点。如利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硅技术,利用硅藻类生命结构开发太阳能电池,以及铜铟镓硒电池技术。

(3)光伏发电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发电目前是一种较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己经逐渐从过去的独立系统朝大规模并网方向发展。

(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降低硅片厚度是减少硅材料消耗、降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成本的有效技术措施,是光伏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进步,太阳能电池硅片厚度从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00?180微米,厚度不及原来的1/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这对太阳能电池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5)电池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在1954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转换效率最高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为4.5%,而现今光电转换效率纪录被新南威尔士大学提高到43%。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晶体硅片生产为基础,在光伏产业链中游崛起,产业规模取得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已具备雄厚的实力。我省的光伏企业有50余家(2家海外上市企业),建立了“硅料一硅片一电池一组件”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投入也逐步增加。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光伏产业投资总量在1200亿元左右,10多家光伏企业项目投资数额过亿,科技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投资领域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硅料、硅片生产,以及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领域,产业链下游领域相对较少。我省还成功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我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一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建立了“中国光伏交易市场”,光伏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3.2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光伏科技投入总量小。“十一五”期间,全省仅2009年光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0.91亿元,而科技投入仅为2000多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9%。。河南、四川、江苏等省科技投入较大。

(2)光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通过对中国光伏技术专利分析可知,从1983年至今,在国内申请的光伏专利总量中江西仅5件,占国内专利总量的0.19%。,涉及江西企业2家(表二所示)。

(3)光伏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光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懂得科技知识、经贸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4)光伏产业链需进一步完善。迄今为止,江西光伏产业链涉及上游硅原料和硅片生产环节,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设备领域仍较弱,下游光伏应用领域正在布局,表明整个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

科技创新助推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

1正确判断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采伐运输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生产力水平呈下降趋势、对木材生产依赖性严重;国有林区木材加工及林产工业(尤其是人造板)规模小、效益差,缺乏统一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趋同化严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运行,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制度资金;缺乏统一的产品营销系统及网络等。

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现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森工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

(3)重复建设,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4)企业管理粗放。究其种种原因,其根源主要在于森工企业发展战略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没有多少变化,只是被动应对,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错失了许多大好的发展时机。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的产业,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传媒、歌舞演艺、手工艺品、风俗娱乐,节庆会展等行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优势,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指特定产业中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资金持有者筹集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指生产和提供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满足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筹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产业的血液”,融资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产业融资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兼并等需要,有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建和生产都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在实际中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以及少量的银行信贷,且信贷规模很低。据统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信贷总额不到民族地区信贷总额的0.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从各级政府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中获得的资金总额和比例也远小于主流文化产业。目前资本市场上真正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只有两家“西藏旅游”与“丽江旅游”两家旅游公司,融资额度也很低。至于债券融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活动踪迹难觅。

(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差异性较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区域垄断企业、事业单位等具有“公有”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更多,融资额度大;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隘,获得融资数额很小。从企业规模分析,在我国无论是政府扶持资金,还是银行、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都更偏好支持大型企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机构青睐。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信贷,据估计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普遍高10到2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除利息外的.融资交易费用,如资本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审计费、抵押评估费、担保金等,核算下来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高达13%至15%,其中利息费用占总融资成本的60%至70%,融资交易费用占30%至40%。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平均的融资成本要高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因此很难依靠长期融资来推动产业发展。

(一)产业高风险特性导致融资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高风险特性,经营收益很不稳定。文化产品研发过程是人的思维创作过程,主观性较强,生产过程很难统一控制,产品质量波动相对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属于非生存必需的小众文化产品,其需求受市场口味、经济形式、政府政策、推广渠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销量很不稳定。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投入成本较高,而消费成本与复制成本较低,很可能因为盗版、仿制等问题导预期产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大幅降低。除了经营风险较大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轻资产较多,以民族元素为内容资产价值很难评估,而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这都使产业吸引外部资金能力不足。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融资途径狭窄。

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差,自筹资金能力很弱。从产业整体发展程度分析,产业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企业大都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产业流程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类型雷同,产业内部大量企业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产业间缺乏联系,依存度很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对民族地区经济辐射性推动不足。弱小的企业实力、较低的产业化水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很难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

(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阻碍产业融资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种类、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在民族地区,产业融资高度依赖政策性融资、大型国有股份银行、农村合作性质银行、信用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资本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股权与债权融资效率低下;产业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互联网等金融组织稀缺;融资中介与服务组织严重不足。此外,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也很滞后,金融人员素质较低、设备技术不足。落后的金融环境直接阻碍了产业融资效果。

(四)融资政策难以支持与保障产业融资。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融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基层具体融资扶持政策稀少,缺乏差异化的融资扶持措施,中央精神难以落实;其次,现有的融资政策在扶持对象,条件、覆盖范围、扶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其合理性有待改进。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差,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宣传力度小,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混乱,资金投入效率低等各种问题。

(一)增强产业对融资的吸引力。

政府合理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打造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特色企业,又要因地制宜培养大量“小、精、尖”文化企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信贷产品,引入或者创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信贷产品,因地制宜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入质押、融资租赁贷款、小企业集合贷款、产业链集合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来支持不同的类型、行业的文化企业。加大资本市场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债券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众筹、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金融资源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政策。政策重点是落实中央文化支持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融资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张岩.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思考——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11,06.

[4]袁家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6.

[5]中国人民银行哈密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王月玲.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亟需引导和扶持——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10,08.

核桃种植园改造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或者应用产生。

其中又属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为迅猛。

提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

那么到底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呢?大多数的人一提到多媒体,就很自然地认为电影、电脑、电视、收音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多媒体技术的范畴。

然而,多媒体技术其实是专指于电脑程序中处理图形、图像、影音、声讯、动画等的电脑应用技术。

1多媒体技术主要特点。

(1)集成性。

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2)控制性。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3)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4)非线性。

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

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textlink)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5)实时性。

当用户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都能够得到实时控制。

(6)信息结构的动态性。

“多媒体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征重新组织信息,增加、删除或修改节点,重新建立链。

2多媒体的发展前景。

目前多媒体技术比较成熟的应用有:影像处理与传输,交互式学习,工程设计,建筑设计,美术设计;正在进入实用的应用有新闻采集,视频会议,点播电视、智能化家电、识别网络通信,企业管理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

电视节目点播和电视购物处于初期应用阶段。

在商务和医疗领域的应用仅局限于培训,教育以及一些较小范围的应用。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前景是无限的。

2.1多媒体与通信系统。

多媒体技术使通信更加方便。

人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利用多媒体同亲友,客户通话。

通话者之间不仅能闻其声,见其面而且还可以把图像保存下来。

人们也不必分别购置电视机,录相机,个人电脑,电话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只需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就可以把这些功能都包含在内。

2.2多媒体与教学。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众所周知,它可以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与学生形成操作的情境,形成学习乐趣,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在这方面多媒体更存在更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互动;使多媒体发展得更适合数学的教学。

2.3多媒体与工业领域。

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可以使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从而提高了工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多媒体与医疗影像诊断系统。

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以现代物理技术为基础,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医疗影像进行数字化和重建处理。

随着临床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一代具有多媒体处理功能的医疗诊断系统。

多媒体医疗影像系统在媒体种类、媒体介质、媒体存储及管理方式、诊断辅助信息等方面都使传统诊断技术相形见绌。

这必将引起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使远程医疗从理想变成现实。

当前,多媒体医疗影像系统的研究正在进行,各种先进的系统层出不穷。

这必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

4多媒体设备的展现。

现在,大多数学校基本都在用这些设备,它不仅轻松地享受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起来不费什么劲,学的更轻松,对学习也充满了兴趣,因为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把空洞的东西讲的更加生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了。

从图片中得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所以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目前有更多创新元素的添加,可能现在的教学更多的不是局限于教学中,而是从一些小游戏中得到启发,开发学生们的大脑,在上课时可能有的老师会先从一些游戏入手,然后抛砖引玉,这样不仅让学生的大脑开发了,而且也更加深刻的知道了它的含义,所以创新是新时代教学的一个新的手段,它可能以后还会更加的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所以这是一个时代的新元素,我们值得学习。

创新本来就是这个社会提倡的主题,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社会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我们要从创新中学到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

现在可能很多老师很注重同学之间分组讨论,这样也不再局限于只是老是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而是大家都参与了进来,这样感觉学习气氛也会很浓,大家也就沉浸在这氛围中,学起来当然就不会那么无聊枯燥了,有时还可能会让学生胜任一下老师的职位,让他们感受老师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学不到的知识。

5结语。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全方面的实用体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不仅在生活领域突出了他的重要性在军事领域也同样的关键,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让这块跨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总的来说,对我们国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对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j].企业报导,.

[2]张佳楠.浅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j].企业报导,.

[3]谢冬艳.对多媒体设备的展现进行分析[j].企业报导,2011.

核桃种植园改造技术的研究论文

1.1绿色化学反应技术。我国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而绿色化学正好符合这一政策,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绿色化学就是利用一些化学方面的技术或者是方法,将那些对人们有害的、妨碍安全、破坏环境的一些化学原料或者溶剂等减少或者消除掉。这种绿色化学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新反应技术,它能够深入解决污染,从源头彻底解决,不留下任何的隐患。绿色化学是包含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它生产出来的材料能够回收循环利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新的分离技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分离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产的需要,只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创新。所以,国内外一起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的新分离技术。由于这些新的分离技术刚刚研究出来,刚刚投入到化学生产中,所以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项研究的相关分子蒸馏在理论上的探讨比较少,也没有深入研究、设计刮模式分子蒸馏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后来,逐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了分离技术当中,产生膜分离技术、超临界分离技术、超声提取等先进的新型分离技术。

1.3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是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作为化学反应介质或反应物的新反应技术。因为这种反应物与临界点相当接近,所以其反应速率相当快,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化学工业、生物工程、食品生产等领域当中,对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传热过程中的新研究。

2.1传热理论研究进展。近几年来,由于滴状冷凝的实现与增长冷凝表面寿命等相关问题的影响,研究人员至今未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实际的化学工业生产当中。现在的机械、石油化工以及航空航天技术仍然在使用沸腾传热方式,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工业生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液体发生核态沸腾原因的探索,因为沸腾的形式多变又复杂,所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尤其是在计算方面,更是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使得计算的准确率极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除此之外,水沸腾时会产生一些气泡,这些气泡会影响到加热器的表面,使得计算的难度再次加大。这都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

2.2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微细尺度作为现代热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热学的一些规律以及微细的探讨,研究前景非常广阔。在研究微细尺度传热学的过程中,如果所研究的物体尺寸远远比承载粒子的平均尺寸大,我们所假定的观点依旧成立。但是由于我们研究的`尺度比较微细,所以原来假定的那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些改变,导致液体流动的规律发生变化。随着近几年来纳米技术不断进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产中的诸多领域都在引用尺度微细传热学,如高度集成的电子设备、微型热管等。

2.3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要想优化传热过程,就必须从换热设备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优化设备,从而提高传热效率。换热设备主要就是进行热量的传递,热量传递有逆流、顺流、交差流、混合流等四种方式,其中逆流过程中产生的温差是最大的,顺流产生的温差是最小的。我们应该想办法改进换热设备,使其能够持续对外放热,以此达到本次研究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发明一些新的换热设备,采用新的传热材料应用到设备当中;改进原有的传热设备生产工艺;参照原有的设计方案,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对方案进行优化等。

3化学工程未来发展动态。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大量的科技产品及技术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且被广泛的应用,这就给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如何给新技术的引用提供一些良好的服务及体系,并且将新形成的理论完善,使化学工程不断进步,朝着新的目标发展。其次,现在主张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研究一下信息、生物、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将这些与化学向结合,为化学工程的发展做出良好的铺垫。

4结语。

化学工程技术对化学生产非常的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化学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化学工程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加大对化学工程的研究,不断完善化学工程技术,并且不断融合新的技术,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范文推荐
  • 11-15 晚会工作总结不足(模板19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报告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
  • 11-15 托班家教工作总结(模板19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回顾,更是制定下一个月工作计划的基础。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 11-15 物流运输服务承诺书(优秀17篇)
    服务月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旨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志愿者参与服务月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
  • 11-15 工作调动请示报告大全(17篇)
    请示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获得新的思路和观点。请示是向上级或者权威人士征求指示或者允许,请求决策或者克难解困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避免盲目行
  • 11-15 护士道德品质自我评价(热门13篇)
    在每个阶段的学习和工作中,自我评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写自我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篇范文,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做法。道德品质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就这方面
  • 11-15 银行保险渠道工作总结大全(22篇)
    保险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借助以下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保险从业者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的写作有所
  • 11-15 偷钱检讨书(精选17篇)
    它是一个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之道。通过阅读这些检讨书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尊敬的妈妈:妈妈
  • 11-15 收费站标准化管理制度(专业14篇)
    规章制度的修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为了促进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小编整理了一些操作指南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 11-15 物流仓储工作计划(热门19篇)
    工作计划书是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计划书范文,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工作计划
  • 11-15 地摊经济调查报告(汇总22篇)
    调查报告是对某个问题或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关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便捷获取,以下调查报告范文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全新的视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