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调研报告(优秀12篇)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调研报告(优秀12篇)

时间:2023-11-15 07:56:59 作者:碧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调研报告(优秀12篇)

调研报告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和撰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可信度。通过学习范文中的研究和论证过程,大家可以提高自己的调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疽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赣榆县妇联的高度重视,从20xx初至今,县妇联在多次调研后,决定把黑林小学作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试点学校,用心呵护留守儿童,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黑林小学位于苏北偏远山区,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为了寻求致富门路,大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许多儿童因为家长不在身边,长期缺少亲情照顾,性格孤僻,缺少合作的精神。据统计,黑林小学有留守儿童718名,其中孤儿24名。这些孩子在家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隔代监护人不能完成最基本的家庭启蒙教育。面对这些问题,20xx年初,县妇联积极鼓励黑林小学爱生模范柏纪荣、校长王汉华、师德标兵吴彩花、师德模范陈芳利、谢修红、尹世成、韩华善等家庭率先行动起来,各自“领养”一名留守儿童,当起了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几个“爱心家庭”的带动下,黑林小学又有十几位教师家庭争相报名加入“爱心之家”行列。待条件基本成熟后,20xx年6月xx日,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留守儿童一句句发自肺腑渴望母爱的表白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县教育局副局长岳进明出席仪式并作了讲话,指出此项活动的开展必将在学校、社会引起深远的影响。仪式上,校长王汉华向每位牵手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对家心家庭的所作所为进行大力表彰。28个爱心家庭作出承诺,一定做到“五个一”:每天能与留守儿童见个面,检查一次作业;每周陪留守儿童吃一次饭,谈一次心;每月督促留守儿童读一本书,并指导、查看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给留守儿童代开一次家长会,和其监护人沟通一次;每年帮留守儿童交一次生活费,或买一次生活、学习用品。从这天起,28个双职工家庭、56名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28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实行一对一帮扶。

爱具有感染力。自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仪式启动后,又有一些教师陆续申请加入。如今,全镇已有近90名教师、45个家庭自愿加入“代理家长”的行列,参加人数已超过全镇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新加入的教师家庭中,有单职工家庭、有两地分居家庭,有些教师本身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们依然投身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之中。正像一位教师所说:“虽然我们的家庭不算富裕,虽然我们条件也不好,但一年为贫困留守儿童分担几百元的费用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教师有条件为留守儿童检查作业、谈心聊天,这些是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45个爱心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代理家长的职责,校园内外他们留下了一串串朴实而感人的故事。

黑林小学探索代理家长制实施两年多以来,从最初的零散几家,到初具规模的28家,现如今已发展到45个教师家庭。这是一个强大的爱的团体,他们中有校长,有学校中层领导,有普通教师。他们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面对山区大量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他们自愿形成“爱心之家”,实行一对一帮扶,当起了4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镜头一:“我也要牵手一名儿童”。学校发出牵手留守儿童的倡议,其初衷是双职工家庭,一个家庭牵手一个贫困留守儿童。民办教师转正的孙传朴老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股骨头坏死),听到牵手留守儿童的消息,立刻找到学校领导说:“在我生病的时候,学校领导很关心我,现在病情好转,我也要牵手一个,没有别的,我可以免费给他们补习功课呀。”就这样,孙老师牵手一个贫困儿童,补习功课,代交书本费,俨然成了真正的爷孙俩。

镜头二:留守儿童吃上了免费午餐。由于布局调整,许多孩子离家较远,中午只是带煎饼充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留守儿童餐厅,让留守儿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45个“代理家庭”积极开展给留守儿童缴纳一个月生活费活动,一周至少陪孩子吃饭、谈心一次。如今已有5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吃上免费的午餐。看着留守儿童开心的笑脸,每个捐助者无比自豪,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也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镜头三:一段视频成全一个家庭。“大树小学熊景怡同学的妈妈回来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无人不晓。邻居纷纷赶来道喜,熊景怡幸福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爷爷熊传仓更是乐不可支。话还得从黑林大树小学说起。早在五年前,景怡的妈妈就和爸爸离婚远走他乡,一直杳无音信。爸爸成年在外打工,撇下了姐弟俩跟着爷爷生活。去年,大树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感恩父母演讲”,在主讲人韩华善老师的感召下,该校六(1)班学生熊景怡登台,这位女孩声泪俱下的演讲和跪下呼唤妈妈的场景,令台下师生情流泪淌,深深感动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千名观众。没想到就是这段视频通过网络传播,让熊景怡远在新疆打工的妈妈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母爱情怀受到了极大震憾,回家。怎么回家?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妈妈不能舍弃孩子,最终她还是决意回家复婚。于是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了传播乡里的一段佳话。

镜头四:“孩子多了热闹”。黑林小学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他们很朴实,也很可爱。张一强一家牵手了两个留守儿童,有人问他:人家都牵了一个,你怎么牵了两个?他高兴地说:“多牵一个好啊,一大家子在一起干啥事都热闹,对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一次很好的榜样教育”。朴实的话语,留给大家的是感动。是啊,当教师的,没有多少钱,发挥自身优势,奉献一份爱心,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温暖足够了。

镜头五:午间图书室,让留守儿童享受精神大餐。“留守儿童餐厅”解决了孩子们午间就餐难的问题,但午饭后离下午上课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于学生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专门组织爱心爸爸、爱心妈妈轮流排班,每天中午为这些就餐留守儿童开放1个小时的图书室,让孩子们午餐后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享受着一道道鲜美的精神大餐。此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镜头六:办起留守儿童希望班。面对大部分暑假仍然留守的孩子,黑林小学的“代理家庭”成员们决定暑假在大树小学和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服务——开办留守儿童希望班,让留守儿童“亲情有依、兴趣有助、玩乐有所、安全有护”。“留守儿童希望班”开班以来始终坚持“两不”原则:不收一分钱,不上文化课。“希望班”的开办,弥补了孩子们心灵中缺失的那份亲情,让孩子们不再孤独地期盼父母的归来,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微笑着面对每一天。黑林小学暑假“留守儿童希望班”活动受到了当地干群的广泛赞誉,为此,赣榆信息网、连云港新闻网、连云港市网上家长学校、中国教育新闻网、《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教育报》先后给予多次宣传报道。

镜头七:特殊的节日,特别的关爱。近年为了让留守儿童欢度国庆、中秋佳节,黑林镇中心小学及早准备了月饼、苹果,和全校留守儿童一起联欢,共度中秋。牵手教师家庭分别与牵手的留守儿童坐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温暖的氛围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学校还安排留守儿童和家长视频、通电话,让留守儿童尽情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20xx年9月28日下午,“情系中秋,温暖童心”留守儿童专题联欢会在大树小学操场盔行,情到深处,学生、老师,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很多来宾几乎跟着表演者一起同时落泪……县关工委主任张庆爱感慨万分,连连说:“这就是素质教育,这就是有效的德育”。中秋节的晚上,尹世成等几位老师还特意把留守儿童领到家中一起过节,餐桌上祝福留守的孩子节日快乐。熊景怡同学含着眼泪说:“老师,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中秋节!”

黑林小学“代理家庭”成员是一群朴实的山区教师,他们爱岗敬业,富有爱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幸福。他们坚信,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去关爱留守儿童,就一定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明媚的蓝天。他们的做法对于探索留守儿童亲情弥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今后,赣榆县妇联还将以黑林小学为试点,进一步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主要将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孤儿档案,有计划地对他们资助帮扶。二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积极整合资源,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三是畅通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监护人、代理家长等培训工作,让他们习得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xx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工作,**新区充分利用“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通过正常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学校、家庭一起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这一难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近日,**市**新区妇联对“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创办背景。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缺失、教育缺位,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和孤僻,容易养成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据不完全统计,**新区共有留守流动儿童135名,这些孩子迫切需要文化辅导、心理关爱、品德教育、法治宣传、安全学习、文化娱乐、家校联系等各类服务。

(二)登记成立。20xx年,“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创办成立,与**社区校外辅导站合并办学,为当地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义务帮扶。20xx年7月18日,留守儿童之家在**市民政局成功登记注册,希望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

(三)场地功能。“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位于**新区**社区**北路3号,建筑总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一楼图书阅览区,面积70平方米、室内活动区,面积50平方米;二楼学习辅导区,面积55平方米、电影放映区,面积40平方米、心理咨询区,面积35平方米、艺术培训区,面积40平方米。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局合理,能满足留守儿童所需的各项功能,为儿童的学习、成长服务。室外活动总面积是120平方米,空间基本满足儿童户外活动需求,地面平整,孩子们可以进行转呼啦圈、跳绳、打羽毛球等室外活动。

为了让“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为当地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有效的帮扶作用,**新区妇联坚持积极宣传、爱心奉献、多彩活动、家校联系、制度保障等做法,逐步探索出一条留守儿童之家的运作模式。

(一)积极宣传。留守儿童之家创办成立之后,为了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之家进行教育,新区妇联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将留守儿童之家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愿景表达出来,获得家长的广泛认同。同时,也定期组织留守儿童的家长亲临儿童之家,进行观摩和指导工作。对留守儿童之家正常开展的各种帮扶和关爱行动,都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通过微信群、认证微博对家长和社会发布,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奉献爱心。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更加需要爱心的关怀,“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一直坚持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给空巢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在周末和节假日,留守流动儿童快乐地相聚在一起,和志愿者叔叔阿姨们一起读书、做游戏,其乐融融,性格也变得开朗和乐观起来。对于学习成绩基础薄弱的孩子,留守儿童之家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学习成绩进步了,孩子也更加自信了。对家庭贫困的孩子,还向他们赠送图书、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在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都会给孩子送上一张亲手制作的饱含浓浓爱意的生日贺卡,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温暖中,幸福成长。

(三)活动多彩。在留守儿童之家,**新区妇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有学习辅导、图书阅览、心理关爱、道德养成、安全教育、法治宣传、文化娱乐等等,每个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收益。需要学习辅导的留守儿童参加“做学习的小主人”活动项目,由志愿者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各门功课,确保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对于法律意识淡薄的孩子,通过开展“漫画普法”活动,让孩子看漫画学法律,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其他“做最美品德少年”“安全在我心中”“快乐读书迷”等活动也正常开展,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给自己一个多彩的童年。

(四)家校联系。为了即时了解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情况,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流动儿童的动态成长档案,记录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同时将这些资料与家庭、学校共享,建立“立体”的帮扶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共同帮助这些孩子扫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让他们健康成长。

(五)制度保障。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来园登记制度、服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管理建设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做好家园的日常管理,确保其长期有效运行。

“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成立至今已经8年多,得到各部门和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总体工作质态较好,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帮扶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也颇具成效,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项资金不足。“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是非营利性组织,且对留守流动儿童全部免费,而开展各项活动均需要资金支持,包括场地建设、教材教具、活动组织、志愿者补助等等。目前,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的专项资金不足,将会对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

(二)专业志愿者不够。留守儿童之家需要开展的活动有学习辅导、图书阅览、心理辅导、品德教育、法治宣传、文化娱乐等,目前,专职人员一名,兼职志愿者8名,对于开展的比如学习辅导、法治宣传、心理疏导等活动,还缺少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队伍,因为志愿者不够,也会活动开展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三)地区辐射还需加大。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能帮扶到的留守流动儿童仅能辐射到的区域是**社区和周边村组,对于其他社区(村组),因为宣传和接送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区域的留守流动儿童没有到留守儿童之家在获得帮扶和教育,今后还需通过扩大宣传、建留守儿童之家分站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地区辐射,让更多留守儿童受益。

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是长期的,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对留守孩子进行爱心关怀、心理疏导和学习上的辅导,以及思想品德和法治观念的熏陶和教育,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培养乐观、积极、自信、开朗的性格。如何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绚烂绽放,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一)坚持运作、从不间断。“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已有8年多,虽然有一些困难,但是在创办人吴兴芬和志愿者们的努力下,一直坚持运作,从未间断,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也落在实处,效果明显。今后工作中,将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奉献爱心,将这份“爱”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二)开展活动,长效实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做学习的小主人”、“漫画普法”、“做最美品德少年”、“聆听花开的声音——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希望书吧”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熏陶,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收获,让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建设等发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也才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好的影响和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寻求帮助、不断推进。一直以来,“天使心语”留守儿童之家得到妇联、关工委、团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继续寻求得到各部门的帮助,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让富有爱心、爱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角色,引导他们成长。同时,也希望能获得企业的支持,以及让更多的志愿者和义工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来,不断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

(四)构建网络,加强监护。着力建立“三网防护”: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重点搞好在校中小学生的安全常识教育,对日常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整治社会治安,搞好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地区警力巡逻,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的犯罪分子,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完善的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消除安全漏洞;进一步明确监护人安全职责,提高他们防范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平安的生活、学习和发展。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据统计,仅20xx年上半年,本县有序劳务输出就达8.3万人。劳务已成为我县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途径之一。但随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帮扶和关爱。为切实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团县委组织2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乡(镇)和学校团委的配合下,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于20xx年7月开始,在全县11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开展了专题调研。

基本情况。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地带,幅员面积144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总人口37.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3万人,农村劳动力16.55万个。耕地面积42.42万亩。我县以农业经济为主,作为十年九旱的老旱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x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52元。

目前,县留守儿童达20xx9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44%,其中,男生10121人,女生9908人;单亲教养6059人,占30%,长辈教养3081人,占15%,隔代教养9537人,占48%,寄养1352人,占7%。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差。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文化知识对下一代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潜意识里就自暴自弃,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目光短浅,自己的孩子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心安理德了,更多的是想让孩子和他们一样外出打工。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太少,或者不够,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事实上,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多是他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这些人自己的文化水平就十分有限,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代沟,也没有能力关注和指导小孩的学习。而留守学生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逃学、辍学。在与老师的交谈中他们大都认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在学习上不刻苦,成绩普遍不好。

缺乏双亲最直接关爱,导致性格和心理缺陷。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是在广东、北京、新疆等地区,离乡背井,常年奔波,而且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或者经营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大多要等到春节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要几年,而在家也就只待上几天或者十来天时间。平时只能与孩子在电话里联系,这里有一段家长与孩子的原始记录:华华,班上排名没有下降吧!,嗯!,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哈!,嗯!,爷爷、奶奶身体都好吧!,嗯!,哦,那好好学习爸爸以后回来给你买好东西哈,嗯!,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吗?(一阵沉默)那没事就这样吧,华华挂了哈!,嗯。总共不到1分钟。与子女联系少、沟通少、接触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没有男子汉的气概。性格趋向非常极端,要么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好冲动,遇到情况,首先想到或者采用的就是吵闹打架等手段;要么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

监护不力,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暑期,小孩很容易发生私自下河游泳溺水或交通等事故。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结对游泳,在水池边玩耍等现象。

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比较严重的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监护人不知道怎么管,甚至管不住,导致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有的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甚至还学会了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社会上负面影响,导致留守儿童形成扭曲价值观。父母外出务工,的的确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改善了生活条件,一些父母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给予小孩充足的物质进行精神上的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产生了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思想。据公安部门透露,上半年在一些打架斗殴事件中,就有留守学生参与的情况。

工作措施。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流动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是指农村未成年的子女不在父母身边而在城镇或在旗县政府所在地就学,而父母又不能承担日常管理监护责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留守流动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流动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现在是到了该“救救”留守流动儿童的时候了。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奈曼旗妇联于20xx年5月至9月期间,在全旗14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全面开展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问题主题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通过召集全旗部分乡镇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参与调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了解情况,听取各地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填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表、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对全旗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和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据调研,目前,全旗共有17岁以下儿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动儿童共有16147人,占全旗儿童总数的12.19%。留守儿童1355人,占总数的0.1%;流动儿童14792人,占总数的11.17%。其中0—6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48人,7—12岁的留守流动儿童5776人,13—14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817人,15—17岁的留守流动儿童7306人。在留守流动儿童中,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902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6人,由其他雇佣人员照顾的有15029人。

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他们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四是雇佣式的监护方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或者是忙于农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客观上想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就讲孩子托管在学校周边小饭桌叔叔阿姨家里,家长出钱,小饭桌负责人全面负责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学校上学及作业辅导,这种是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一种重要被监护方式,流动儿童以这种被监护方式为主。

五是监护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对留守儿童,旗妇联已初步对全旗1355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地址等内容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组建了200多名的“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了助教、助学、助养活动,全旗549名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爱心人士救助。旗妇联还积极争取到内蒙古妇联香港爱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学项目。项目用于救助我旗56名贫困孤残儿童,每年度10万元,三年共计30万元。为呼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制作了《留守儿童留守的爱》专题片,并在旗电视台《奈曼纵横》栏目播放。同时,在旗第四小学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家园内设电子阅览室、心理亲情室、音乐绘画室、体育活动室、周末影院等,配备了17名“爱心妈妈”,1名心理教师。家园建立以来,有50多名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

(一)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年龄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这是形成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主要原因。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还有现在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宽裕了,对子女的教育也重视了,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从5、6岁开始就离开父母,送到镇内或旗政府所在地读书,交给小饭桌监管。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流动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从调研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流动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流动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同时也是留守流动儿童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相隔不是很远,但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一个月只见一两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亲情的缺失。

(二)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流动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三)意外伤害问题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南部山区的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高出很多。

(四)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五)身心健康亟待关注。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动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流动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建议近期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关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积极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切实摆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程。

(二)扎实推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和建设中,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没有改变,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更应该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

(三)强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关爱资源。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具有面广、量大、困难多的特点,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托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妇儿工委)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政府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县及苏木乡镇政府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在各村设立专门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组,在社区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发挥社区功能。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流动儿童管护责任制,列为对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人员、任务和责任,对每个留守流动儿童都要做到责任到人、监护到底、关爱到位。可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到留守流动儿童的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抚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四要巩固和完善“代管家长”等制度,加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注,努力构建以留守流动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四)学校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力争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全旗各中小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儿童登记备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教育提供详实情况;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利用假期召开留守流动儿童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要重视对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设立“留守流动儿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发现和疏导留守流动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早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等的投入。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化投入,切实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留守流动儿童家园、留守流动儿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流动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减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要积极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农民工创造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本地或附近找到工作,和他们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创业潮,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外出务工。此外,应积极推动国家立法,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入城市后能够尽快入学,接受具有一定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义务教育。

儿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惟有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来引领好我们的孩子,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期盼!

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报告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腹地,国土面积2845平方公里,下辖32个乡镇(街道),550个行政村,总人口142万人。全市中小学校456所,其中完小204所,初小167所,教学点39个,初中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1所,特教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218770人,其中小学生139353人,初中生58886人,高中生20531人。丰城人向来走南闯北,今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39万人,全市留守儿童共有35208人,其中小学留守儿童19317人(男生10776人,女生8541人),初中留守学生15891人(男生8599人,女生7292人),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2万多人。

主要做法和经验。

坚持政府主管,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日趋成为社会问题。丰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密切关注并高度重视全市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管、教育主导、教师主力、学生主体的原则,逐步实现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同享一片蓝天,共同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一是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三集中(即农村小学向中心区集中,农村初中向乡镇集中,农村高中向城区集中)。举办寄住制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创造条件;据统计,自20xx年秋季实施三集中以来,累计投资2.96亿元,兴建改造校舍49万平方米,建立寄宿制学校39所,接收寄宿制学生17000人,其中留守儿童12600人,占74.1%。二是大力开展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创优环境。重点加强了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三是明确乡镇村组在留守儿童工作中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要求乡镇、村组党员、干部了解本乡镇、村组留守儿童和家庭的情况,建立档案,为每个留守儿童落实联系人和代理家长,经常走访,进行义务辅导和监督,履行管理保护的职责,把对留守儿童的管护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四是要求教育、文化、公安、司法、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我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由市政法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不受侵害,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教育主导,创建留守儿童亲情之家。

留守儿童是广大中小学生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教育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阵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是我市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把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开展个案研究。我们在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同田和蕉坑两乡开展留守儿童亲情之家试点工作,并及时将取得的经验向全市推广。因此在20xx年,我市各中小学校均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之家。20xx年秋季,市文化教育局统一制作了一套留守儿童亲情之家工作制度,印制了一套留守儿童亲情之家工作档案,提出了全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亲情之家的建设标准、工作任务和要求。各校留守儿童亲情之家均做到八有,即有牌子、有专用教室、有场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志愿者队伍、有活动;九种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教育管理和管理制度、活动制度、作息制度、值班制度、活动记录制度、信息卡制度、心理咨询制度。二是各中小学校都成立了留守儿童亲情之家领导小组。做到学校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抓,学校党支部、共青团、工会、综治办、政教处、少先队等组织直接抓,层层签订留守儿童帮扶教育工作责任状。我市各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做到每月都有研究留守儿童工作的内容,每周都有活动安排部署。抓住目标要求和活动实施步骤,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以突出关爱为教育帮扶的核心,为留守儿童搭建了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平台。三是加大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市教育主管部门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各校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教师主力,切实负起关爱责任。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据统计,仅20xx年上半年,本县有序劳务输出就达8.3万人。劳务已成为我县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途径之一。但随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帮扶和关爱。为切实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团县委组织2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乡(镇)和学校团委的配合下,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于20xx年7月开始,在全县11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开展了专题调研。

基本情况。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地带,幅员面积144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总人口37.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3万人,农村劳动力16.55万个。耕地面积42.42万亩。我县以农业经济为主,作为十年九旱的老旱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x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52元。

目前,县留守儿童达20xx9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44%,其中,男生10121人,女生9908人;单亲教养6059人,占30%,长辈教养3081人,占15%,隔代教养9537人,占48%,寄养1352人,占7%。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差。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文化知识对下一代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潜意识里就自暴自弃,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目光短浅,自己的孩子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心安理德了,更多的是想让孩子和他们一样外出打工。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太少,或者不够,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事实上,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多是他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这些人自己的文化水平就十分有限,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代沟,也没有能力关注和指导小孩的学习。而留守学生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逃学、辍学。在与老师的交谈中他们大都认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上进心不强,在学习上不刻苦,成绩普遍不好。

缺乏双亲最直接关爱,导致性格和心理缺陷。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多是在广东、北京、新疆等地区,离乡背井,常年奔波,而且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或者经营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大多要等到春节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要几年,而在家也就只待上几天或者十来天时间。平时只能与孩子在电话里联系,这里有一段家长与孩子的原始记录:华华,班上排名没有下降吧!,嗯!,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哈!,嗯!,爷爷、奶奶身体都好吧!,嗯!,哦,那好好学习爸爸以后回来给你买好东西哈,嗯!,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吗?(一阵沉默)那没事就这样吧,华华挂了哈!,嗯。总共不到1分钟。与子女联系少、沟通少、接触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没有男子汉的气概。性格趋向非常极端,要么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好冲动,遇到情况,首先想到或者采用的就是吵闹打架等手段;要么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

监护不力,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暑期,小孩很容易发生私自下河游泳溺水或交通等事故。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结对游泳,在水池边玩耍等现象。

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比较严重的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监护人不知道怎么管,甚至管不住,导致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有的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甚至还学会了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社会上负面影响,导致留守儿童形成扭曲价值观。父母外出务工,的的确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改善了生活条件,一些父母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给予小孩充足的物质进行精神上的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产生了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思想。据公安部门透露,上半年在一些打架斗殴事件中,就有留守学生参与的情况。

工作措施。

梓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将此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多种关爱举措,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关爱行动。

一是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充分发挥学校、村(居)委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对全县20xx9名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和细致登记,做到情况准确,心中有数。

二是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队。队员由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和镇村干部、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等350余人构成,发出了《关于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落实了省、市、县级青年文明号优秀青年维权岗集体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涉及到6个乡镇200余名留守学生;以乡镇为单位,责任到人,切实加强辖区留守学生管理和关爱,编织了惠及全县所有留守学生的关爱网络。

四是部门各司其职,整体联动。县上成立了以县委、工会主席马理惠任组长,团委、公安、教体、精神文明、妇联、工会、民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切实加强配合,切实开展了警校共建,文化市场整治取缔黑书店、黑网吧、黑音像厅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五是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丰富留守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举办了梓潼县首届中国电信杯少儿才艺电视大赛,吸引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将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宣传、学习林强精神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了四川省第三届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活动,鼓励他们给父母说心里话,报告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父母的交流沟通。

通过努力,我县关爱留守学生已经基本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互动的关爱体系。切实做到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从思想上关注、心灵上关怀、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呵护。

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促使更多的人们走出家门创新业。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6个乡镇、1个工业区,332个行政村,总面积948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17岁以下儿童25.6万,占总人口的30.8%。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中,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儿童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孩提时代的生活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和无忧的,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却远走他乡,生活在没有父母庇护的天空下,他们被形象的称为“三缺”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缺少辅导,行为上缺少管束。“三缺”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包括生理、心理、人格、品质等多个方面)的明显障碍。为深入了解偃师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xx市妇联分别于20xx、20xx、20xx年通过发放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分四次对偃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排查摸底,进行了深入调研。

偃师虽然是农业大市,但由于交通便利,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形成了钢制办公家具、摩托车、制鞋、针织等几大产业,就地解决不少农村劳动力。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偃师共有外出务工人员17.8万人,留守儿童1533人,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这个群体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跨地域经济发展,这个数字将会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偃师留守儿童的分布呈区域性特征:围绕xx市区周围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偏少;东南部顾龙公路沿线乡镇,留守儿童较为集中;其余乡镇基本持平。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缺位。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代理监护人,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一部分孩子由叔叔伯伯姑姑等家属照顾。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回家次数很少,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进行浅层次的了解。xx市城关镇共有13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出国务工,务工地点有韩国、日本、西班牙、美国、新加坡等,回家的机率非常低。有的父母虽离家不是很远,但受工作限制,也不能经常回家。留守儿童的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其基本的监护职责实际上没有履行也无法履行。

(二)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监护人不是年龄大,身体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这些都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成绩较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意志坚定,比同龄孩子成熟。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诸葛镇杨村小学六年级的王娜,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父亲早亡,母亲在郑州打工,王娜与外婆相依为命。但该生品学兼优,爱好写作,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们在顾县镇中心学校与留守儿童座谈时,有不少孩子表示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三)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问卷中,留守儿童的最大心愿一项,所有的孩子都用稚嫩的笔,写下了“希望见到爸爸妈妈”,对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现出极大向往。诸葛镇苏沟村的常丹丹,父母分别到温州和杭州打工,奶奶去世后,爷爷住在远处的婶婶家。丹丹在日记中写到:我每天自己做饭、料理家务,有事才去找外婆。她还画了一幅画,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手拉手唱着笑着,题名为“幸福的家”,流露出孩子内心对家的渴望。

(四)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幼儿期的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内向、拘谨、怯生等特点,对陌生的人和事抵触情绪很重。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封闭自我,不与人交流。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极易成为“问题儿童”。据调查,留守儿童中,30%的留守儿童存在厌学心理,10%的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存在违纪行为。

(六)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非常贫困。贫困原因一般是父母或代理监护人疾病、婚变、事故等造成的。偃师153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留守儿童224人,约占15%;其中特困人数最多的是寇店镇,73名留守儿童中,特困儿童61人,占84%。翟镇宁南村的段鑫萌,今年11岁,是个残疾女孩,父亲常年有病,全靠母亲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顾县镇安滩村的李迎飞,父亲违法进了劳改所,母亲病故,跟着祖父,生活非常艰难。我们在顾县镇座谈时,看到孩子们写的基本情况,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纸引起我们注意:“我叫高义可,7岁,上一年级,妈妈死了,爸爸出去打工,爷爷死了,跟奶奶生活。”读起来让人满怀心酸。特困留守儿童的状况,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经济条件来看,留守儿童数量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有很大联系。

一方面,在经济发达的乡镇,能就地消化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民就少。如城关镇、岳滩镇、翟镇镇和工业区,以制鞋、三轮摩托车制造和针织为支柱产业,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留守儿童数量就相对较少,分别为13、11、11、12人。另一方面,务工信息发达的地方,人员流动快,留守儿童则多。如庞村镇、李村镇和缑氏镇,经济虽不算非常落后,但务工信息很发达,农民意识有所转变,外出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数量随之增多,分别为388、264、215人。李村镇袁沟村的田林栓夫妇,由于在钢制家具方面技术熟练,到昆明务工已三年,家中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生活仅靠爷爷一人照顾;庞村镇的10岁男孩陈永真的父母,也是熟练工人,在上海铁箱厂打工。类似情况在偃师,特别是前面提到的顾龙公路沿线乡镇不在少数。经济状况和务工信息发达程度,直接冲激着传统的小农意识,激发了农民求变求新求好的思想。

3、从家庭认识来看,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虽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更为贫乏。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使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目前,偃师正在积极推行户藉制度改革,给留守儿童带来很大希望。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与照顾,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调适;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记录留守儿童日常表现,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完善留守儿童家访制度,保存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并把家访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学习管理规范。留守儿童家庭要把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放在首位,通过书信、电话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适时进行科学引导。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留守儿童工作与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纳入纲要实施监测评估体系。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我市有关部门的重视,20xx年以来我市启动了由市委组织部、妇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卫生局、团委等七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力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起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爱心网络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2545”,即:开展“2”项活动;实施“5”个一建设;组建“4”支队伍,形成“5”大关护网络。

开展“2项活动”。一是在“以城带乡帮扶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以城带乡,携手共建,情系留守,共享蓝天”活动,由市直委局和部分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村结成帮扶对子,为这些孩子们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精神抚慰、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经常看望或电话联系,捐赠生活和学习用品,从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关心和帮助。

二是于20xx年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春暖行动”,通过援建“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阳光操场”、“结对帮扶卡”等项目,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奉献爱心提供平台,发动全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实施“5个一建设”。具体讲就是成立一个组织: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建立一所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组建一个家园:留守儿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各项工作制度;编发一本教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组建“4支队伍”。即一支管护队伍,由村委、妇代会、学校教师、司法等力量组成;一支教师队伍,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师资力量;一支辅导员队伍,由学习、心理、教育、卫生等方面人士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在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的社会人士构成。

形成“5大关护网络”。即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努力,逐步形成一个由家庭监护、学校帮护、社会呵护、法律保护、组织管理五级联动的关护教育网络体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并将长期存在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承担了本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为从根本上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经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梅河口市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35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2760人,占总数的63.4%,大多数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人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中。

由于失去父母庇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与沟通,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亲情缺失,成长过程处于长期放纵状态,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为失控”等困难和问题。

1.社会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

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选择进入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学或应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农村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老师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农村学校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师资还是放在了追求升学率上,升学必考科目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却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失去了学校对他们思想行为梳理和引导的机会。

4.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针对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儿童普受惠、受实惠,如配新校车、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医保实行覆盖、寄宿食堂卫生监管,以及市委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儿童社工队伍,结对帮扶等。市妇联为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设定专人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加强了阵地建设,在全市303个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山城镇大湾村和大安村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学校,配备了乒乓球桌、电脑,手风琴、学习机等促进儿童成长的设施,选拔责任心强、热爱留守儿童事业的人员作为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组建自愿者队伍,组织有爱心的党员、教师、离退休老同志等担任志愿者,以“爱心、自愿、就近”为原则,开展了“春蕾女童”捐资助学、“送温暖”、“手拉手,心贴心”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电视、报纸发出爱心倡议,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教职员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家庭大走访、“大手拉小手”、亲情对接等活动,通过学习辅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教宣传活动、家教讲座等,着实提高监护人教育辅导儿童的能力。民政部门针对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及开展了节假日慰问活动。卫生和计生部门组建了志愿者医疗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村屯,为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体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支持的同时,还经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专门用于对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奖励和慰问。三是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四是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建立教师队伍补充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师资短缺及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一是家长联系机制。农村党支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与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有条件的村部或学校要开设亲情免费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书信等形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二是监护人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村部中设立的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访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长、义务联络员的招募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弥补家长教育空白以及纠正监护人的不正当教育。三是心理疏导机制。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活动;开设心理教育课,聘请专业教师为他们授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方倾诉,有的放矢,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点,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阳光生活。

3.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一是政府尽快出台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实施“回归工程”。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通过摸底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用工、工资待遇、项目信息、致富门路等备受农民工关注的问题进行疏理,并将疏理结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乡镇(街)发送到外出人员手中,鼓励农民返乡择业。三是积极引导,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给予亲情照顾,给孩子创造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查到的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及特点;第三部分,提出对缓解留守问题的一组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老人留在农村,并且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随之衍生出了庞大的留守群体。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造成大量农民工一个前提性的因素。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

(1)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父母监护的缺乏、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

(2)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

留守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农村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

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自身难保,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同时,由于农村家庭中性别偏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守女童获得来自家庭内外和社会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体所忽视。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由于外出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拉大、现有监护人劳动负担的繁重等因素,留守儿童对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的深层需求往往被忽视和掩盖,使得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情感上的距离逐渐拉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部分甚至不想跟任何人说话,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监护人在学习辅导与监管等方面的力不从心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中的作用得以凸显。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在“地方教育地方办”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大部分农村学校面临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

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a、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b、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c、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d、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

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

方式。总体上,留守儿童积极好学、学习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群体并未形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存在种种弊端,影响和制约了儿童的发展。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以漠不关心和物质补偿两种方式为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打骂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尊重、鼓励和认同。老师对待学生使用体罚、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一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以成绩优劣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从而导致心理上受挫,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此外,部分留守儿童处于动态监护中,生活环境的变动和监护人教育的不连续易使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断裂。

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渠道,而家庭和学校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正在成为影响儿童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闲暇活动存在闭锁性,83%的留守儿童放学之后会在家中看电视,45。9%的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中最多的就是看电视。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由于其对受众的读写要求较低,以及监护人监管的缺乏,使留守儿童更易受其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中不适宜内容的传播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甚至造成行为规范上的偏离。另外,当下的功利社会所风行的娱乐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响着留守儿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

另外,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中落后的风俗习气,如赌博风、人情风等正在影响着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1、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农民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相应地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2、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尽管城乡二元制的藩篱在逐步拆除,但不可能在可见的时间内全部撤销。因此,农民工群体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3、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就他们的“家庭”而言,他们都有个特殊的小环境。当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问题时,我们可分析出他小环境的缺失、缺陷。但当问题没有出现时,家庭外的社会如何有效预防,是个操作难度较高的.问题。

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生活简朴艰难。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很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8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会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但对小孩教育方面,老人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外。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老年人看护小孩。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4、精神缺少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则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孤苦寂寞的生活。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应该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密的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重拾关爱。社区应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和行动空间。村委会应积极发挥组织倡导职能,对留守家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切实帮助,并应有效地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帮助留守儿童的具体活动。学校是留守儿童最集中的地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帮助外出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留守儿童外出父母及监护人除了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经常与儿童谈心交流。学校可设立知心信箱、安排知心老师等来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的形成,鼓励学生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帮扶与关爱,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留守女童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应给予她们更多关爱,通过社区互助、自助等形式缓解留守家庭面临的生活负担,保障留守女童的权益。父母在外务工期间应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让子女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社会各界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宣传普及家教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引导外出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给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同时通过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行业应担当起社会文化引导者的职责,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力度,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生活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通过多种形式更多地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沟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加强人格教育、性格教育等,并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管理方面给予具体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并通过书信、亲情电话等形式,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__县妇联、县教育局、县关工委于20xx年4月25、26日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龙海乡、中枢镇、芳华镇、三岔河镇的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监护管理不够强。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儿童远离父母。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日益突出的心理、社会等问题,寻求救治良药,我们对全镇18个行政村1个社区的留守儿童进行系统调查。

目前全镇共有2589名外出务工人员,416名留守儿童。调查了260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童130人,女童130人。调查中,我们感到缺失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从而导致其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不健全以及人身安全度不高等问题。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本身素质不够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而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主要是学习自控力较差以及心理问题干扰造成的,80%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根据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大好。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次数也普遍较少,仅在春节回来的占45%,还有11.4%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调查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下滩村一组的孙某夫妇告诉我们,他们夫妻走的时候孩子还是抱在怀中,回来时已是满地乱跑,孩子连爸妈的模样都不记得了。两年甚至长时间不照面;我们在走访中还接触到康宁社区的一个名叫王甜的女孩,她的父母也是常年在外,她几乎是独自一个人生活,姑姑偶尔会过来照顾一下她,她自己平时经常是吃点冷菜冷饭,身体极度瘦弱,跟人接触也都是怯生生的,低着头不言语,这些孩子往往感情漠然,不与人交往,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创伤,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心灵的伤痛。

监护状况不容乐观。

监护人情况:根据调查,88.3%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照看,他们的年龄基本上在50岁以上,行动不很方便,做三顿饭都感到困难,孩子衣物难洗,对于照顾孩子,只要不冷着、饿着就行了;由于存在代沟,孩子的逆反心理、懒惰心理、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根本不听长辈的话。留守儿童中10.7%由亲戚代管,1%由别人托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

家庭教育是监护的重要部分,父母在家庭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它对人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儿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以形成个性、个人理想和发展志趣。在留守儿童身上,这一部分被无情地遗漏。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严峻的现实使务工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主要是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他们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建议和对策。

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滑坡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建议父母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

建议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及教育问题。各中小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分类管理。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等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并建立成长记录卡,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对农村学校教师的特殊培训。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学龄儿童。在这些留守学生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承担起一部分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些直接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减少生活风险、提高他们发展能力的家庭功能。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不够。所以,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并把这些培训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训的重点一是关于提高儿童生活技能的培训。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相关范文推荐
  • 11-15 采购物品验收管理制度(模板23篇)
    采购需求的合理规划和准确预测,对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是一些关于采购流程优化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1、采购人员须认真学习《合同法》及有
  • 11-15 疫情期间错峰就餐管理制度(实用17篇)
    规章制度的修订应该及时进行,以适应组织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看看下面这些规章制度的提案,或许能够解决你们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部门: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
  • 11-15 体育新课标教案(精选17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可以使教师更加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请大家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和分享,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假期,我阅读了《体育新
  • 11-15 公务员转正考察意见(精选24篇)
    公务员转正是对公务员在面临实际工作情况下应对能力的检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公务员转正申请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申请有所帮助。1.**自如当以来,认真学习党
  • 11-15 保洁经理工作计划(模板18篇)
    工作计划书是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达成工作目标。在下面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中,您可以看到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常见的工作挑战。
  • 11-15 商场消防安全工作汇报(优质16篇)
    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需要及时总结并记录下自己的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汇报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011年,我市消防工作紧
  • 11-15 图书馆志愿活动方案(实用18篇)
    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参与者的问题和需求。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活动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活动策划有所启发。
  • 11-15 青年人才培养个人工作总结(模板16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内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对自己工作的回顾和反
  • 11-15 保证金管理制度内容范文(18篇)
    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以及对违反规定的处罚和惩戒措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规章制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为提高公司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
  • 11-15 清廉家风演讲稿一等奖(优质13篇)
    演讲稿范文是演讲者在特定场合、特定目的下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撰写的一种文字材料,它可以用于演讲者在公众或学术场合进行演讲时的参考和辅助。通过演讲稿范文的撰写和运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