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初三物理浮力教案大全(23篇)

初三物理浮力教案大全(23篇)

时间:2023-11-13 09:51:55 作者:雁落霞初三物理浮力教案大全(23篇)

初三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融入和实践操作的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kg(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无关)。

测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从大到小取;测量前调平衡用螺母,测量时调平衡用游码;万一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应将砝码减去游码…...)。

2、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即与液面相切)。

固体的体积:采用"溢杯法"。

3、密度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1)f浮=(2)浮力等于视重之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当时悬浮。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直至漂浮当时上浮直至漂浮。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悬浮时有:g物=f浮。

例:将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放在水中,如图,则这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正确的是:()。

cc球所受浮力最小。

若将上题中的体积相同改成质量相同,则f浮a=f浮bf浮c,即选c。

初三物理的热机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热机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径。

能力目标。

用物理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废物利用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思考热机中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讲解了热机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气机的效率很低,内燃机的效率较高.又详细分析了内燃机的能流图,并说明了其中损失的能量是哪些,而有用的机械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对于火电站教材也利用能流图详细的'介绍了各个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而转化为电能的部分也是其中一部分.并指出了造成能量损失的一些原因.

在此基础上,教材联系实际情况,分析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人们利用损失的能量开阔思路用于其他的用途,达到了又节省能源又废物利用改善了环境.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用学生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能流图分析问题还是首次接触,可以结合图解帮助学生想像,提高学生观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节的一个较大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考察了能量在具体过程中的损耗,要注意让学生细致的分析问题,养成缜密的思维形式.注意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要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热电站相比一般的火电站的优点,并结合所生活的社区,思考关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热机的效率。

【重难点】热机的效率及影响热机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方法1、说明热机不能把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利用,其中有一部分散失了,从而得出热机的效率,可以画饼图分析出热机效率的定义。教师提供资料,说明一些机械的效率,例如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等的实际效率。

教材中有内燃机和火电站的能流图,学生观察内燃机能流图,思考哪些是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散失的能量,对于火电站也可以思考哪些是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损失的能量。

方法2、教师在介绍完热机的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燃机和火电站的能流图来画出饼图,从饼图中分析出哪些是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损失的能量。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信息,说明一些机械的效率,并从中分析出内燃机的发展趋势,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并善于控制课堂。

二.热机效率的应用。

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析和探究的参考问题有: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热电站是怎样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汽油机的效率。

【课题】调查汽油机的效率。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汽油机的效率,并就其不合理的地方尽量提供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物理浮力教案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物理浮力教案

1.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2.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铁球,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1.9n,把铁球浸没在水中时,铁球受到浮力是4.9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n.

3.一个铁球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0n,当把铁球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4n,此时铁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当把铁球的一半没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n.

初三物理的热机教案

1、复习提问:请举例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

学生举例:打气时气筒会发热。

用锯子锯木料时锯条会发热。

2、刚才的事例都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那么反过来想内能会转化为机械能吗?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演示实验:水蒸气冲开橡皮塞。

现象:在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橡皮塞被水蒸气冲开。

思考: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回答:说明了水蒸气的内能会转化为橡皮塞的机械能。

械能的效率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内部去燃烧,来获得更大的机械能?

2、介绍书中的实验:酒精燃气冲开盖子。

学生看书中的内容,了解这个实验的做法及实验现象。

理解:这个实验说明了酒精燃气的内能快速转化为盖子的机械能。

理解:这个实验说明了把燃料移到容器的内部去燃烧,可以获得更大的机械能。

二、热机。

1、热机的原理:将燃料燃烧时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热机是热力发动机的简称。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热机的发展史。

蒸汽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1、今天我们来学习热机中的内燃机的代表:汽油机。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汽油机是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为燃料,

2、构造(观看活动挂图,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汽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3、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4、工作原理。(结合活动挂图的演示)。

(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的运动方向、气门的开闭、连杆、曲轴的运动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吸气冲程。

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此时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是第二个冲程,压缩冲程。

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做功冲程。

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排气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5、重点强调能的转化。

在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汽缸中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6、热机的启动。

热机不能自行启动。开始运转时,要靠外力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以后内燃机才能自己工作。

7、热机的应用。

汽油机比较轻巧,常用在汽车、飞机和小型农业机械上面。柴油比较便宜,但柴油机比较笨重,主要用在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上面。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观察、分析、归纳。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 浮力。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第142页1、3、4题。

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第142页5题。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物理浮力教案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初三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一)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学习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初三物理教案

一、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二、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三、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的,还与温度有关。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大多数导体温度升高时电阻增大,少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四、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1)构造;(2)原理;(3)用途;(4)连接;(5)注意。

2.电阻箱:拔插式电阻箱和旋盘式电阻箱,优点是可直接读出连入电路中的阻值。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2、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欧姆定律的表述: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七、数学表达式及变形公式:i=u/r,u=ir,r=u/i。

九、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流(i)电压(v)电阻(r)。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第十五章电功电热。

一、电功。

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

2.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功是电能转化的量度。电功是过程量,电流做功时,总伴随着能量状态的变化。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的数值与该用电器此时消耗的电能数值完全相同。

3.电功的公式及其变换式:w=uit(变换式w=u2/rt,w=i2rt),即电流在某段电流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电功的单位;焦耳(j)、千瓦时(kwh)。

5.电功测量: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

二、电功率。

1.定义及意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电流做功不仅有大小而且有快慢之分。用电器的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只能说明用电器电流做功快,并不表示电流做功的多少。

2.公式:p=w/t=uit=ui,该公式适用于任何电器。

3.单位:瓦特(w),千瓦(kw)。

4.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额定电压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5.测小灯泡的电功率:(1)实验原理;(2)实验电路图;(3)实验步骤;(4)数据处理。

三、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2.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q=i2rt。

四、熟记电学中基本量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电功、电功率和电热的计算。

物理量(符号)公式单位(符号)串联电路特点并联电路特点。

电功(w)。

电功率(p)。

电热(q)。

初三物理教案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准确作出杠杆的力臂;。

3、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感受归纳的研究思想;。

4、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的价值,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杠杆的概念、力臂的概念。

力臂的'概念和作图。

木板、图钉、螺丝刀、扳手、羊角锤、撬棒等等。

一、前提测评:

1、力是xxxxxx对xxxxx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xxxxxxxx的。

2、力一般用符号xx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xxxxxx。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杠杆?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用到某些工具,例如:

1、在开酒瓶时,要用酒瓶扳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

3、用铡刀切纸。

4、用筷子夹住菜。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物理浮力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浮力现象,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2)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3)知道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4)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的丰富多彩。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好处。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木块、石头、乒乓球、皮筋、钩码、铁钉、测力计等。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个动画片:《文彦博树洞取球》。

师:同学们,假如这个容器就是这个又弯又深的树洞,里面的乒乓球就是他们所踢的球,谁有办法取出这个球来呢?师:对啊,这个同学的办法就利用了水的浮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浮力。(板书:浮力,课件同步出现)。

二、新课:

1、猜想物体的浮与沉。

师:请大家看看桌子上的材料,请你猜一猜,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请同学们先把表格填写完,填写完的请举手。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来表示,是浮的我们用拇指向上的动作表示,是沉的我们用拇指向下的动作表示。老师读,你们做,准备好了吗?(好,石头……学生做动作猜想,)。

2、动手验证物体的浮与沉出示实验要求:

(1)、把材料轻轻地放入水中。(2)、实验后把结果填表格里。(3)、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将实验材料分类。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了,那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前面来对这些物体分一分类呢?(课前把这些材料的名字做成磁性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是的,像乒乓球、木块、泡沫这类是浮的物体,我们把他叫做上浮的物体,像石头和铁钉这类的物体叫做下沉的物体。(板书:上浮的物体,下沉的物体。)。

4、举例生活中的上浮物体和下沉物体。

5、学生发表实验疑问。

学生提问题。

6、实验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乒乓球等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上?出示实验要求:首先把泡沫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你有什么感觉。按到水底,然后把手移开,你有什么发现?(谁来把实验要求读一读?)学生实验,师巡视,实验完毕后汇报。

师评价:你们真会说话:会知道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同学们,下面我们以泡沫为例一齐来跟着老师再来感受一遍这股向上托的力,好吗?用手轻轻的按泡沫,感觉,有一股力托着手,我们再把泡沫按到水底,然后把手拿开,发现这个力是向(上)的!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吗?师:也就是说,像乒乓球、泡沫、木块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在水中的物体都受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浮力。(出示板书)师:乒乓球、泡沫、木块是属于(上浮的物体),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电脑上出示: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7、实验3: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电脑出示: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认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认为不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不要紧,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同学们,那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受到水的浮力,或者不受到水的浮力呢?

出示实验3要求:(请学生读要求)。

先称一称石头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放入水中,称一称石头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填写表格后说说你的发现。

师:同学们,听清楚要求了吗?先看老师示范如何称这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

师:对啊,因为石头、钩码、铁球在水中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才会变轻,而石头、钩码、铁球都是下沉的物体,所以说……(电脑课件出示)。

学生齐说:下沉的物体也是受到水的浮力的。

师:所以这个概念能不能只是对于上浮的物体来说呢?是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在原黑板概念基础上板书)。

8、浮力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或哪些事物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的?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请大家欣赏。(播放图片)。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四、拓展:

同样是铁,做成钉子就沉下去,做成军舰就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学生不会说,老师举例:你们猜老师手上的橡皮泥沉的还是浮的(学生猜)老师把橡皮放到水中,有没有办法让他浮起来呢,:同一个物体,那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有的会上浮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回家后自己登录科学网站找答案吧。

《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兴趣。

2、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上节实验课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从表格的数据中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教师展示、学生观察,并引导、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1:加在一段导体(电阻不变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或者: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生2: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或者: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生: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欧姆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该定律的应用。

板书: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二、新课内容。

1、明确定律内容。

板书: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其文字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吗?

生:i=u/r;师:非常正确。

板书: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

师:该式子当中各个物理量所使用的单位有无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电阻的单位是“?”;电压的单位是“v”。如果题目中所给出的单位不是以上的单位,必须先进行单位的换算,再代入计算,最后电流的单位才会是“a”。

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在使用公式时应该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要统一。

板书:3、公式中各量的单位:电阻——?;电压——v;电流——a。

师:或许有些同学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式子就叫做“欧姆定律”,它原来是这么的简单,一节课就可以做出来了,真的是这么简单吗?还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的资料吧。(播放教学资料,全班学生一起观看)。

课件展示:欧姆定律的建立(教师可提前作适当的准备)。

师: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1.00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

例:45m=4.510-5m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s船=v船t=100m/s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s船+s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来计算,切勿利用v=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2.5s。

后半段时间为:t===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5m,则它通过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接下来的15s时间内作速度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时间内作的是__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___km/h。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a.9:1b.1:9c.4:1d.1:4。

6.某同学坐在一辆以速度20m/s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观察路边的电线杆,从第1根电线杆在他的眼前经过算起,经1分钟时间共有41根电线杆从他眼前经过,则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a.30.8mb.30mc.29.3md.28.6m。

7.以乙为参照物,甲作匀速直线运动。以丙为参照物,乙静止不动。那么以丙为参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8.某商厦安装有自动扶梯,当扶梯不动时,人走上去需要2分钟。当扶梯运行时,人走上去只需40秒。当人站在运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楼,需要_________分钟。

9.某物体以8m/s的速度通过全程的2/3,通过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说过程:

1)新课导入:有小游戏导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2)新课讲解:

i.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

ii.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

iii.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iv.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4)归纳总结: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我感觉自己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一上课自己有点紧张导致自己口误比较多,教学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把两节课内容融合成一节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时间把握的不准确训练题没有来得及做,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有的演示实验没有做成功,有硬件上的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总之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还比较多,今后还需向各位同事请教。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的是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经常使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比较熟悉,但大多数并不知道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策略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课后记。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1、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

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

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超声与次声。

1、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

(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则。

—=2解得s=727.6m。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0.14s=727.6m。

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

a.赶快将门窗关紧;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3.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是根据:()。

a.音调;b.音色;c.响度;d.以上都不对。

4.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我们一听便能从声音中区分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音调;b.频率;c.响度;d.音色。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a堵塞感受噪声器官b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c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6.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7.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2秒后听到回音,则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m。.

8.声音要靠传播,登月的人只能靠无线电交流,因为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9.噪声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试举世2个例子。

(1)__________;。

(2)。

10.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你任选器材设计三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

实验目的。

操作过程。

发生现象。

示例: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

用小锤敲击鼓。

11、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问:

若他喊时离高崖是875m,则汽艇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半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1.半导体。

概念。

与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2.半导体材料。

3.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初三透镜的物理教案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了解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生]包括两种:凸和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分钟是什么,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反之则是凹。

(发下一组,其中既有凸也有凹,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

[师]凸和凹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焦距是不同的。

凹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章及其作用。

一、

1.凸和凹。

2.有关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 11-13 挖掘机以租代售协议(热门14篇)
    合同协议的有效性和成立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双方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你需要参考一份合同协议的范本,以下是一些我们精心挑选的供你参考。合伙人:身份证号码:(以
  • 11-13 遗孀生活补助申请书(热门15篇)
    更多申请书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格式,以便让读者更加轻松地理解和阅读。通过对申请书范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申请者的心理和动机,进而更好地评判和选择自己的申请
  • 11-13 举办春节晚会的通知大全(20篇)
    2.通知是组织内部或外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大家可以参考以下通知案例,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机关各部室、各直属事业单位:为喜迎20xx年新春佳
  • 11-13 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用22篇)
    作为职业人,要明断自己岗位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不断提升自我,匹配企业需要获得发展机会与提升机遇。2、忠于职业,终于企业。如果你还对自己的职业存在迷惑与不定
  • 11-13 医院护理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培训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的机会,深化对培训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以下是一些经过筛选的优秀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方面的帮助
  • 11-13 晋升的自我鉴定(精选20篇)
    范本是我们学习和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参考资源,通过模仿和借鉴范本,我们可以不断进步。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希
  • 11-13 二年级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6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自我反思、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参考范文,希望能够为教师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本学期交流到xx小学任教
  • 11-13 宣布处分决定会议讲话(精选17篇)
    决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权衡利弊,考虑长远利益和个人价值观。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决策心理学和思维误区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常见的错误决策。
  • 11-13 幼儿园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方案(专业21篇)
    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牵动着全社会的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下面是一些传统食品文化的探索和解读,让我们回味经典与珍馐。为提高幼儿园食物中毒后的紧急应
  • 11-13 小学期末总结会校长讲话稿(模板22篇)
    学期总结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概括所学所思所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