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七年级语文卖油翁课文(优秀16篇)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课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1-10 07:14:57 作者:笔尘七年级语文卖油翁课文(优秀16篇)

范文范本是对于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后得出的典型案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以下是一些写作专家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1、欣赏课文,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并从文本中感悟生活。

2、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相遇。

1、课前欣赏音乐。

2、许多花草树木中,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3、引出课题《一棵小桃树》。

二、淘金。

2、讨论: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3、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4、从文中找句子探讨:作者与小桃树有哪些关联?作者受到什么挫折?

5、请学生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小结感悟。

三、创造。

学以致用:具体描绘记叙所写物的经历,并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己对所写物的感情(喜爱、厌恶、怜惜……)。

四、享受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丑石》《文竹》。

学生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找相关语句体会把握。

学生把握“反衬”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小桃树是我的“化身”。

学生明确主题,畅谈感悟。

学生课后练笔。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这堂课以探讨文本主题为要旨,通过课堂预设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共同阅读文本,从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并由此及彼从作者的文字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课堂伊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花草树木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学生较容易接受,探讨文本时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时学生的体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课堂中对于“反衬”与“对比”手法的理解太过于执着,以致于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沌,还需斟酌。因为本身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分割,若要细细区分,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案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通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白居易。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设计

重点: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二、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5.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6.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本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主要内容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五、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睨”“微颔”――超然不自傲。

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教案点评: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教师带领学生稍加串讲即可,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当堂表演课本剧。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2.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自矜家圃睨之。

颔之酌油杓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欧阳修(100-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溢号文忠。是文坛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2.导语。

这将笔记小说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

以此:因此。尝:曾经。俄之:之,指陈尧咨射箭。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nbs。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设计

重点: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二、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5.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6.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本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主要内容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五、板书设计 :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睨”“微颔”――超然不自傲。

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教案点评: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教师带领学生稍加串讲即可,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当堂表演课本剧。

教案。

[4]。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一、教材依据: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五、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六、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1912.1.16白色雪原。

1912.1.18南极点。

1912.2.17埃文斯死去。

1912.3.2。

1912.3.21三人无法离开账篷。

1912.3.29帐篷里。

1912.10.29。

1912.11.12。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3.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八、结语。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爱世人之悲。

九、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板书: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白居易。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1.学习小说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2.体会小说设题的精妙。

3.弘扬传承雷锋精神。

一、直接入题,明确目标。

二、精读课文,初识小屋及屋主人。

1.请同学们齐读8--11段,从文中提炼信息,说说这是一间怎样的房屋。

2.从小屋陈设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么特点?

三、略读课文,体味悬念和误会的妙处。

3.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和误会,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说说这些悬念、误会及它们的妙处。

4.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细读课文,品味“梨花”之美。

5.跳读课文,勾画出和“梨花”相关的内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6.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驿路梨花》?

五、总结延读,一花引得百花开。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驿路梨花》领略到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他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到“文明、和谐、友善”,我们的自愿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现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谈谈。

六、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处处开。

爱暖人间。

雷锋精神代代传。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案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的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李祥森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考虑到学情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结合第三单元写作要求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把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对父亲的形象分析两条主线相结合进行备课,力求让学生了解父辈的艰辛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理解、热爱自己的父亲。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于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有所理解。但目前的学情是留守儿童滞留农村和农村荒的问题使得农村儿童不理解父辈的艰难困苦,加之叛逆期的到来使得他们对父辈充满不理解甚至是怨恨。于是我没有对文章中的故事内容和情节脉络做深入的解析,浅尝辄止,而力求在品读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效果的前提下,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突出父亲的责任感和艰辛,以此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词句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品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热爱、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尊重父亲的感情,并学会理解,热爱自己的父亲。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初步使用细节描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课堂随笔练习:描述你的父亲,并找一两个学生起立,现场朗读。

教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刚才听过大家对于父亲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每一位父亲的外貌、体型、职业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份责任心,一份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为了让家人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为了让你们能享有现在的教育资源,父辈们辛苦工作,努力赚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台阶》,虽然名字叫“台阶”可讲的也是一位父亲的事情,下面让我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课,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词句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品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热爱、尊重父亲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教师:首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打开导学案,将学案上的作者简介及生难字词、成语的相关空格填上,并找一到两名同学说说自己的答案。

作者相关:李森祥;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

生难字词。

凹()凼()硌()涎()水揩()嘎()筹()划黏()撬()尴()尬()过瘾()唿()嗒熬()住憋()住门槛()。

成语积累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三.感知课文。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结合你的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一说本篇文章“台阶”有什么特殊含义?本文的故事情节怎样发展的,是否能将这篇文章划分一下文章结构?把答案填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

教师板书:

1.________(1--9)。

2.造台阶的准备(_--_)。

3._________(17--24)。

4.造好了高台阶之后——父亲老了(_--_)。

学生浏览课文之后,和教师一起填黑板上的空。

[文章的脉络:

1.为什么要造台阶(1--9)。

2.造台阶的准备(10--16)。

3.开始建造新屋和台阶(17--24)。

4.造好了高台阶之后——父亲老了(25--32)]。

四.品味细节。

(21自然段“父亲的双手……露出尴尬的笑”)。

(白板展示细节描写定义及相关知识)。

现在相信大家对细节描写有了些模糊的印象,现在我们从这篇课文中找几段细节描写,一起分析一下,这篇文章从内容脉络上可以划分四个部分,现在以排为单位,每排重点细读一个部分,找出你所负责的部分里的细节描写,并前后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这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

1.第4自然段我对台阶的一系列举动。

2.第5自然段对于父亲脚的描写。

……。

第二部分。

1.第13自然段摇摆的树枝,父亲的目光。

2.第15自然段磨穿的鞋堆的超过台阶。

……。

第三部分。

1.第19自然段父亲的头发沾满露珠。

2.第20自然段父亲双手的描写手足无措。

3.第24自然段父亲对台阶的一系列举动。

……。

第四部分。

1.第26自然段父亲在台阶上磕烟枪。

2.第27自然段父亲坐台阶的描写。

……。

(同学来找描写,能找那个说那个,不必找全)。

归纳细节描写,从中总结父亲的形象。

1.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兴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的身上还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谦卑。

五.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出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层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六.作业。

描写你的父亲或母亲,最少采用三次本课所学的细节描写,总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

台阶。

李森祥。

1.为什么要造台阶(1--9)。

2.造台阶的准备(10--16)。

3.开始建造新屋和台阶(17--24)。

4.造好了高台阶之后——父亲老了(25--32)。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反思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体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这节课就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环节设置合理,效果好。学生喜欢诵读,我就采用多样的诵读形式,有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读。在诵读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性格及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体现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以读带学的特点。

能围绕本课重难点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能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做题能力得以提升,并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写作,比如文章详略的安排,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扩展延伸板块,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及相关名言警句,不仅达到对本课主旨的领会,还理解并积累了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节课字词句意落实到位。考试要的是精准,实词、虚词、固定词语、特殊句式,句意一定要落实到位,做到精准。此环节,我设计了ppt,重点字词读音、含义ppt展示。训练的目的是能准确流畅的翻译文章。

小结板块,我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以收获来见证本节课的意义,从学生的收获中我感到欣慰。因为学生又进一步的完善了自我。

这节课我在诵读方面用时较多,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朗读点评,涉及学生参与较多,占用课堂不少时间。在诵读感知文意这一块我可以通过早读来完成,课堂检查即可,发现问题给学生予以修正,这样可节省不少时间。在教学中我安排两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因善射而自矜,盛气凌人,一个身怀绝技却从容冷静、谦虚沉着。分角色朗读的第一组学生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第二组情况就不是特别好了。其实,分角色朗读环节设计一组就行,让学生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进行方面评价,这样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节省时间。另外我总想兼顾到所有在语文课堂上想发言同学的情绪,不想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想让学生思想在自由的空间闪烁,以致于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最后课堂检测没有时间进行,我随机安排成课后作业,所以,达成教学目标和保护学生思想自由空间之间产生矛盾。这是我今后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改进。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反思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设计

重点: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二、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5、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6、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本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主要内容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本文故事生动,文字浅显,可由学生自读,教师带领学生稍加串讲即可,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当堂表演课本剧。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设计

这是一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包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蕴含着熟能生巧的含义,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作者的用词准确,要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的多次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实、虚词,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实、虚词理解掌握。

(3)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是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二是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这样,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采取的具体学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欧阳修(100―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谥号文忠。是文坛诗文*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自矜、家圃、睨之。

颔之、酌油、杓、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尝:曾经。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

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第二自然段:尔安敢:尔,你。乃:于是。以钱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芦。而钱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译: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吗?”卖油的老头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头说:“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可是钱不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3。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讨论并归纳:

1、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本文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突出主题的?

3、本文给人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以“谦虚”为话题,说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二)。

b:将口头作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课后反思】。

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的《卖油翁》,是一篇有趣而又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故事。本以为,在学习了《核舟记》那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基础上,再来带领学生学习这片短小、浅显的《卖油翁》肯定是再轻松不过了,没想到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非常的好。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又在讨论基础上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大概,最后,我讲解了重点实词,整个学习过程都比较轻松。

众所周知,《卖油翁》这个文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但是,在接下来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走。有的同学对于课文当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这一句颇有微词,因为它的解释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走过去,那卖油翁这样斜着眼睛看是否有不礼貌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很高,他的骄傲是应该的。

开始,同学们的疑问使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在我与学生一番争论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的做法也许会和卖油翁一样,因为前面写到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处炫耀。所以这里卖油翁的做法,并不仅仅是针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更重要的是针对陈尧咨的态度。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于陈尧咨,他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毕竟他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精湛的程度。

虽然学生们对于我的最终解释比较赞同,但学生在本课上的表现依旧引起了我的震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实,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应该是学生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的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反思

《卖油翁》是一篇短而精的文言文。本文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了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道理。文章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的故事之中,手法相当高明。而且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陈尧咨是那么骄傲轻狂,夜郎自大;卖油翁却能做到从容稳重,循循善诱。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关键放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上。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求活、求实,既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又讲究实效。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我也尝试作了一些改变:一方面没有沿用课文串译这个惯常环节,而主要通过学生对照注释以及我所制作的课件中相关画面自译,然后教师再强调重点;这样,总体感知课文依然存在,而且文中重点词句也都能一一突破。再方面我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请两位同学分别表演文中两个人物,这时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被点燃了,学生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这两位同学朗读。另方面我在分析这篇课文前还让学生观看了《卖油翁》改编而成的动画片《射箭和灌油》,学生看得不亦乐乎,自然而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说,在上文言文的时候,多用一些另类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就不会厌倦文言文。在看完之后,我还让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则小故事,并能尽量做到形象生动。这样也就能更自然容易地引出文中所要揭示的道理。而且这样引出的道理比教师说出来要深刻很多,学生很容易记住,因为这是他们用心去体会和探察所得到的。重要的是,学生从这篇课文中能真正获得思想上的启示——熟能生巧,正如卖油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当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它还需要我们今后能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地去改进。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反思

《卖油翁》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批评了那种有一点技艺就骄傲的人。故事情节的安排曲折有致,富于戏剧性,很关键的是要弄清宾主分明,主角是卖油翁,陈尧咨的“善射”只是衬托出卖油翁的“善酌”,在两人紧扣“惟手熟尔”进行对话,从而得出“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降低聋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我准备“导读探究,议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抓实预习环节。

在预习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但是聋生对于文言文的预习方法还是渺茫的,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我的课前就为学生列出预习清单:尽量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同学之间讨论或带到课堂中理解);通读课文(读准语气、表情);理解句意(一字多义);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抓住文中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生平等。

二、重点引导学生诵读。

诵读对聋生本身就难,诵读文言文就更难了,但是我还是花多一点时间要求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文本,涵咏文言文的文字,从动作、语言、神态等语句中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表情把握还比较准,在分角色诵读中学生能从语言描写来感悟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

三、抓住重点语句,展开议练。

为了了解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人的人物形象,学生必须读懂“当世无双”“以此自矜”“发矢十中八九”“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等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理解陈尧咨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人生态度;“睨之”“微颔”这个神态描写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能的佩服,等等语句得理解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总的来说,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四、课本剧表演,感悟意蕴。

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采用聋生的特长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组合分为几个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多方位地汲取文本文化营养,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深入理解,也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能力。

但是课文结束后,我还是觉得学生在预习和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特别是一字多义学生难于把握。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反思

首先我按照作者,重点字词,文义的顺序进行课文梳理。重点字词为加深印象,我将主要的字写在黑板上,文章意思我并没有逐句逐句梳理,而是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消化,再进行逐句学生翻译。

这样做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可能关注下一句而没有关注发言学生说了什么。所以我安排了课后翻译作业。接着,我让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从陈尧咨的态度和卖油老人的态度对比,分析二人的形象。得出“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课文并没有到此结束,我引导学生思考“熟能真的能生巧吗?”

七年级语文《卖油翁》教学设计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了解本文字句的意思。培养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

2、掌握文言文实词,积累词语。

3、理解文章中揭示的“熟能生巧”及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4、理解文章运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教学,使学生能了解本文的意思。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理解“熟能生巧”及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熟能生巧”的道理,能从生活中举证“熟能生巧”的道理,能亲身实践“熟能生巧”的道理。

2、体会谦虚的美德,能了解为何要谦虚,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谦虚的美德。

重点:

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难点: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举办飞镖比赛,看看谁的成绩最好,谈谈取得好成绩的秘诀。

2、提问:谁能说出形容射箭技术高超的两个以百字开头的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3、文中陈尧咨非常善射能“十中八九”,但卖油翁却不以为然,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为什么。

(二)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从读音、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来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大意。

3、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三)设问质疑,归纳课文主旨。

1、课文中“而、以、乎、尔”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2、找出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语句,想想陈尧咨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3、这篇课文的主旨是批评陈尧咨的骄傲自满,还是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探讨写作方法。

1、讨论发言。

(1)详略的安排。

(2)对话的描写。

(3)人物的对比。

(4)寓道理于故事的手法。

(五)拓展活动。

1、分别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2、写出两句此类主题的名言警句。

(六)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不要骄傲自满的道理。此外,同学们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好。以后,我们就要懂得运用这个道理去学习和做人。

相关范文推荐
  • 11-10 捐赠仪式上的讲话文章(优质17篇)
    演讲稿是一种为了向听众传递特定信息和观点而进行的口头表达形式,它具有鼓舞人心、激发思考、提供知识等作用,并且常常在各类公开场合被广泛应用。演讲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
  • 11-10 生日领导讲话稿(热门16篇)
    领导讲话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能够引导听众进入主题和理解要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备受好评的领导讲话稿,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 11-10 社区教育工作总结标题(热门14篇)
    社区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社区工作能力和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社区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
  • 11-10 管理人员执行力心得(汇总13篇)
    通过总结,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成长和不足,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随后,我们将分享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 11-10 消防工程专业分包合同(热门19篇)
    合同协议的草拟和签订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其合法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下面是一些行业内常用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使用。甲方(分包方):乙方(承包方):为了明确
  • 11-10 第一季度工作情况汇报材料(精选14篇)
    工作汇报是我们向上级领导和团队成员展示工作成果和努力的重要途径,让大家了解工作的进展和问题。请大家细心阅读下面的工作汇报样本,它们包含了详细的工作步骤和成果展示
  • 11-10 音乐教学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3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关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
  • 11-10 个人校本研修总结报告(优质19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个人总结的要领,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提
  • 11-10 拍摄合同协议书范文(16篇)
    合同协议的有效期限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双方意愿进行明确。准备签署合同协议前,不妨参考以下几个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甲方(委托方):乙方(受托方):甲乙双方根据《中华
  • 11-10 女生部策划书(优质21篇)
    策划书可以作为项目的参考和指南,它为项目团队成员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