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8篇)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3-10-31 20:15:45 作者:曼珠最新次北固山下教案(模板18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通过教案,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以下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给您的备课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预习课导学】(自习15分钟)。

预习任务:

1、了解诗歌常识,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并默写全诗。

3、理解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名句。

预习步骤:

1、背诵全诗。

2、了解每一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赏析名句。

【探究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学情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试作赏析。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试作赏析。(提示:赏析角度:炼字、修辞、手法、思想、情感、哲理)。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把《次北固山下》改写为散文(提示:情感真实,语。

言流畅)。

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班级:

【检测矫正】。

(a)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b)默写全诗。

【归纳小结】。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学习目标】1、掌握白居易、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2、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学情检测】。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早莺、、、浅草、,展现了一幅景色、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2)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从炼字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该诗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集中表达了诗人情感。

【拓展延伸】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检测矫正】。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归纳小结】。

惜缘。

次北固山下教案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诵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案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

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次北固山下》教案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

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自主学习,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四、小组交流,讨论疑难:

诗句中景物的特点与思想感情。

五、展示点拨: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六、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七、当堂训练:

背诵这首诗,并试默写。

八、板书设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景:(描述画面)。

情:乐观、积极、向上。

理:时序更替,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次北固山下》教案

了解作家、作品及律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背诵并默写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朗读视频。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一些旅居在外和外出做官的人常常会有故园之思,“乡愁”

渐渐地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二、解释题目: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的意思。泊舟停靠在北固山下。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北边,三面临江,地势先要,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三、作家简介: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跟着朗读视频读两遍,体会五言律诗朗读时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读两遍,然后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有关律诗的知识,学生做相关笔记。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成一个意思的表达,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字数固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个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律诗歌讲究押韵平仄,一般情况下,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在意思、句法、词性、音律等方面相对,因此这两联又叫“工对”。

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予以标记,然后师生交流明确诗歌大意。

5、学生个性化表述诗歌大意,教师适时予以点评指导。

行人旅居的小路还在青山之外,我乘坐的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啊?希望北飞的鸿雁能给我带回洛阳。

6、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五、赏析探究:

师:你觉得这首诗歌哪一联写得最好,试着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学生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也与尾联“乡书”、“归雁”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字炼得好,因为“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船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同时,“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的“江春”做了铺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

师:大家想一想,“海日”和“江春”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问一答,卒章显志,借鸿雁传书,诗情画意般的传达出了对家的深切思年,为全诗歌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乡思愁绪。同时,与首联遥相呼应,整首诗收放自如,整饬统一。

六、背诵诗文:

学生展开背诵竞赛,教师予以点评。

七、学生作业:

默写诗歌两遍,任意选取角度,鉴赏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八、板书设计:

王湾。

首联:铺垫下文,呼应结尾。

颔联:炼字精当,铺垫下文。

颈联:拟人手法,蕴含哲理。

尾联:卒章显志,照应开头。

《次北固山下》教案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诵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

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能力: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分析: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次北固山下》赏析,欢迎阅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常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顺风。

6.悬:挂。

7.海日:海上的旭日。

8.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9.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1.乡书:家信。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赏析。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王湾《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次北固山下翻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

【翻译】。

行客要走的道路呀,就在青青的北固山之外,碧波荡漾的长江之上。江水潮涨,漫平两岸,江面变得浩浩荡荡,辽阔无边;顺风的白帆,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碧蓝的空中。红日从东海上冉冉升起,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陽那边。

【注释】。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客路青山外:行客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绿水前:远行的船却在近前的绿水之上。绿水,指长江。连上两句,大意是说,旅途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的“客路”和“行舟”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潮平两岸阔: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使江面开阔起来。

风正一帆悬:船儿顺风而往,远远望去,开阔的江面上一叶轻舟,船帆好像悬挂在空中。

海日生残夜:海上一轮红日刚刚生起,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还日,指长江下游宽阔满面上升起的太陽。残夜,指夜将尽但还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来早,一年还没有过完,春天的脚步已经迈进了“旧年”的门槛指江春,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入旧年,是说春意在旧年未尽就先新年而来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家书要送到哪里?想托北归的大雁带回洛陽。乡书,指寄往家乡的书信。归雁,指北归的雁,传说雁能传书。

【赏析】。

王湾(6一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说:“王湾,洛陽人,先天中进士,开元中分校祕书,终洛陽尉。”曾经两次参加朝中校理群书工作,后任洛陽尉。王湾成名很早,往来于吴、楚之间,著述很多。公元7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陽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作于此时。这是一首写风景的`诗,作者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即所谓的即景生情。在旅途中,有感于江南春早,旧年将尽,远行未归,触发思乡情怀的一首抒情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山青了,水绿了,天暖了,春来了,飘流他乡的游子舟行于“青山”之外,扬帆于“绿水”之前,清新而又明快,令人赏心而又悦目。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描绘一幅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画卷,与下联的“两岸”、“一帆”对水陆的描写有着密切的联关系,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也为后文触发诗人的乡愁设下了埋伏的一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联完全是写景,积雪融化,汇集了千山万壑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此而愈发宽广,再加高高挂起船帆,使得江面愈加辽阔。辽阔的江水衬托着“一帆”,勾勒出一幅鲜明壮美的大江行船图画。“平”、“阔”、“正”、“悬”堪称为诗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为即景生情之关键,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一由想象的无限空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乡做客日久,自然引起归乡愁思,诗人把浓浓的乡情巧妙地融入于“海日”、“江春”之中,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乡之情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因此自然地引出尾联的盼望托雁传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陽边。”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借鸿雁传书以寄托无尽的归乡情思。这一联是中间两联景物描写所触发的思想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对首联的照应,使作品中所描写的客观景物通通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作品不仅清新流畅,容情于景,即景生情,同时又具有极其鲜明合理的层次性*,诗中的任何两联之间都有着鲜明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调换。

次北固山下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课后习题。

抄写并背诵古诗。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翻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

(一)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

(二)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指导朗读五首诗词。

二.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

(1)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简介古诗朗读停顿的两种划分方法。

1)技音节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小结: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我们现在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

4).教师范读五首诗词,或放录音。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注意读准字音。

车马喧(xudn)见(冲卜南山润如酥(sn。

塞(sdi)土燕脂(ydnzhi)凝夜紫(zt)。

提携(x治)。

5)指名朗读五首诗词,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正确停顿方面作具体指导。

6)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词,要求字音、停顿正确。

二、研读《饮酒》。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避山野,隐居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他的《饮酒》诗。

解题:《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诗句: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4.品味玩赏:

(1)这首诗为什么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诵读,讨论解决)。

——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大体相同而略有变化,偶句押韵,因而读来有缓有急,和谐悦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三)归结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板书)。

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饮酒》诗。

2.诵读余下的4首诗词。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回忆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本课其余四首古诗词。

二、朗读四首古诗词。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四首古诗词,然后指名让四位学生分别诵读,并说明如此诵读的理由。(两种朗读停顿皆可)。

2.请四位学生介绍四首诗词的作者,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注意比较四首古诗词在体裁上的区别。(《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七言绝句。《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l)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质疑,解决疑难问题。

(3)让学生归结四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点拨。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了作者放眼山水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说成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博大的胸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雁门太守行》赞颂了戍边将土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4.引领学生品味四首古诗词。这四首诗词,堪称古诗词中的精品。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诗或哪些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审美诗歌的能力,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此,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尽合理之处,教师要以鼓励的口吻,适时指出。)。

(三)布置作业 。

1.完成“思考与练习th”。

2.背诵四首古诗词。

※怎样阅读古诗。

1.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2.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3.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4.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由王湾创作,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9.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10.风正:风顺(而和)。

11.悬:挂。

12.海日:海上的旭日。

13.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14.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写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评析】。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写冬末春初,作者王湾,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讲解】。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0-31 最优营销工作感悟及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过去工作经验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
  • 10-31 最新生殖健康课程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经历某事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得出的一种认识和领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觉得写一篇心得体会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进步非常有帮助。以下是
  • 10-31 优质底入党转正申请(通用23篇)
    入党是每个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的必经之路,是进一步锤炼自己、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际经历与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敬爱的党组织:我
  • 10-31 最热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汇总17篇)
    一份优秀的一年级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展示思维的任务设计。下面是一些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教案样本,希望能够激发您的教学创造力。1、初步了解本学期所要学习的美术
  • 10-31 2023年大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的收获(汇总20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瑕疵变为优点,将失败变为成功。在这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充
  • 10-31 最优检测实训报告总结大全(16篇)
    报告范文是一种对某一事件、问题或主题进行详细描述、分析和阐述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1.通过实训,培养
  • 10-31 专业买房承诺书格式大全(18篇)
    4.范文范本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议论文范文范本,说明文范文范本,记叙文范文范本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示。
  • 10-31 精选书店的调查报告(汇总16篇)
    调查报告是一种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提升大
  • 10-31 优秀学幼师的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 10-31 优秀对老师讲课的感悟(通用16篇)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初来任润琴老师作文班学写作文,是妈妈的意思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