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优创新模式下的钢琴教学的论文(模板18篇)

最优创新模式下的钢琴教学的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0-30 22:09:15 作者:影墨最优创新模式下的钢琴教学的论文(模板18篇)

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并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和建议。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思考论文

(一)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原因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仅仅只是键盘上几个音符的组合,教师不仅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感情,也不能把自己对音乐的情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演奏当中去。这也就造成了演奏出的曲子不能完全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曲子听起来完全没有情感,所以对钢琴教学的改革是未来钢琴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音乐的培养和教学中,讲究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创造力,而钢琴就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发掘学生思想创造力的一种音乐形式,但是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并没有把学生的这种思想创造力发掘出来。钢琴的演奏中不单是要把乐谱呈现出来,更多的是要把作曲人的情感和自己对音乐词谱的理解表达出来,呈现出不一样的、有感情的音乐,换句话说,演绎的过程即是对音乐的.第二次创作,对原音乐创作的不断丰富和加深。未来钢琴的教学能够达到何种创新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更大的帮助就取决于未来钢琴教学模式能够获得多大的创新成果。

(3)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更为放松,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要求都很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要一起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还要互相积极配合,团结协作,不断的磨合。教师应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去,能够积极地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想要积极探究的欲望,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的去学习,这样才达到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目的。

(一)重视引导性和启发性教学模式想要成功地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就必须先从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授课,学生也只是完成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缺乏创新性,这也是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所在。新的钢琴教学模式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目的是希望将专业知识、技巧性知识和学生本身的创造力相结合,从而演奏出具有个性的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首先要从理论基础开始,注重对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不同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进而更好理解演奏的目的与方式。除此之外,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对陶冶学生钢琴艺术的情操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让学生在美感与情感上对音乐产生一定的感悟,进而为自己以后的创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模式中对音乐的选择在钢琴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一方面,对音乐的选择则是另一方面。教师对音乐选择的不同,会使得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音乐教师能够正确地对音乐进行选择,那么教学就会相对变得更加容易。这就要求学生对音乐钢琴的理解程度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身的因素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音乐的设计,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表现力的提升与演奏风格的创新。

(三)钢琴教学模式与钢琴创新活动一直以来,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都被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更加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中也同样适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与钢琴教学有关的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独立演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表现的舞台,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同时更应注意的是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

三、总结。

总而言之,钢琴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专业的钢琴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钢琴能力和素质,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完善自身条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未来的钢琴教学模式应该不断更新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钢琴教学不断前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思考论文

在目前的很多高校钢琴教学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体授课模式比较普遍,在集体授课教学中偶尔会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教师常常以教师自己为中心,进行机械式的讲解,讲解内容也仅仅是指法练习、音阶练习、曲目练习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学的考核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学期结束之时利用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测试,考试的内容通常是让学生弹奏几首钢琴曲目,然后由钢琴教师自己评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新时期背景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设置多元化的钢琴课程。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每周一课或者两课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音乐人才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钢琴演奏能力。单一的课程设置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限制了学生学习多元化知识的过程,也使得钢琴课变成一堂机械生硬的技能课。因此,要改变高校钢琴课堂设置,结合钢琴学科的特点和高校音乐学生的优势,采用集体课与小课结合的模式,注重集体课中教授基础理论与钢琴技能,在小课中针对部分学生疑难问题强化学生钢琴演奏水平及即兴伴奏能力,两者形成一种合力,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和艺术修养,推动课堂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二)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钢琴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得到提高。首先,要促进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钢琴集体课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因而要关注到哪些演奏知识与技能较差的学生,在授课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乐理知识、视奏、即兴演奏、节奏等一体的综合课程。在集体课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集体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功能性和声练习,强化学生的键盘运用能力和伴奏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及电脑技术平台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视奏能力和即兴能力得到训练,促进全体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提高。其次,要促进小课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传统的钢琴小课教学中,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校钢琴小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高校教学的特点,注重综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小课教学要增强学生弹唱基本功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弹唱意识和弹唱能力培养,通过运用一些简单的乐谱训练学生的伴奏能力,提高学生的弹唱技能,观察和指导学生改正弹唱中出现的错误,增强学生的伴奏经验。最后,要促进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多元化。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钢琴教师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演奏能力逐渐提高,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钢琴乐曲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素养,实现音乐创作。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认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处理好钢琴弹奏、伴奏与即兴伴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即兴伴奏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展开有计划、分层次和分阶段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同时保障学生个体,促进学生全面掌握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和技巧,实现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

(三)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高校钢琴教学的考核方式与内容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高校钢琴教师应该努力转变学生应付考试的心理,促进他们积极参加考试的心理,以有效改善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其次,高校钢琴教师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平时学分制与期末考试制相结合的方式,且二者比例应该趋近于合理,在考评内容上要选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的内容体系,不仅注重对学生演奏能力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的乐理知识、视奏能力、即兴演奏能力等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其他学生和学生自己,以防止评价片面化,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认知自己,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能和音乐文化修养。

总之,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改革教学模式,要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扬,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钢琴演奏是一项高级的、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具体的说就是高级思想与情感表现以及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很重要,也就是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通过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来实现的,是通过“心理”来控制的,钢琴演奏也不例外,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艺术中非常重要、关键的环节。本文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演奏教学实践出发,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培养学生兴趣,克服学习中的畏惧心理。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钢琴弹奏的先决条件,培养他们对钢琴弹奏的浓厚兴趣,对学习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对钢琴弹奏能否感兴趣,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加之鼓励和培养。钢琴弹奏中的纯技术、纯技巧练习是必要的,但我们要反对那种枯燥的、机械的、刻板的纯技术训练,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乐曲的形象、音乐美感的表现这方面来,使这些练习充满乐趣和吸引力。教学过程中,教材要有趣多变,教学要活泼灵活,集听、看、想于一体。

二、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如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上舞台锻炼的机会等等,既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所必需,又是学生深化对钢琴演奏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另外,小提琴家梅纽因曾说过:“如果长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会使学生反倒压抑和痛苦,从而缺乏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不是在于能够在学生的演奏中挑剔出千百处毛病,而是在于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已经掌握和还未掌握交界点,使学生在每次课后都满怀信心地找到自己继续前进的起跑点。我们在学习进程中始终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发展,使其无论在知识的获得和技巧的掌握上都取得圆满成功。

三、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帮助获得成功信心。

记不住曲子,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动摇学习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在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弹奏完整的曲子中获得成功感,进而消除学习中的畏难心理。一首曲子往往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才能成功。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常常感到诸多的不满意。有时是手指弹奏不灵活:有时力度掌握不好;有时是速度掌握不准,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生动的乐曲内容。这时千万不要气馁,要认真思索、分析。当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领会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时,千万不能放松,同样要认真思索、分析,抓住那美妙的瞬间,把这种好的感觉记住,加以巩固、再记忆、再巩固、直至熟练。并且使这种好的感觉能在以后的练习中,尤其是在回课、演出中再现。

四、掌握练琴要领,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

掌握要领,熟能生巧,这是学习钢琴弹奏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学生学习钢琴弹奏的最大障碍,一是不得要领,入门难,提高更难,二是练习不够,不能持之以恒。由此造成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钢琴弹奏这门艺术。对此,教学中既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弹奏钢琴的技术要领,特别是一些学生易于掌握的要点和方法,又要鼓励和督促学生多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钢琴是多声部乐器,练习过程比较复杂和困难。只有在我们真正学会练琴,并能将钢琴中的各种奏法用起来得心应手,才能对演奏充满信心。这些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学生音乐心理与动作心理协调水平提高的过程。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其次克服马虎心理、分手练习;第三克服急躁心理、快慢结合练习;第四克服畏难心理、攻破重点难点,保持音乐的完整性。

五、钢琴教学注重营造艺术氛围,调节学生心理情绪。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在教授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的艺术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情绪和自身反应的灵敏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世界中的愉悦效果,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并且通过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表现出来。这种环境不仅刺激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本身的文化素质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诱导的方法要求学生对作品做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以调动学生音乐情绪。当进行一个新曲目练习时,教师不光要提醒学生技术难点,而且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曲目的相关内容,如作曲者简介作曲时的背景,作曲者想要通过这首曲目表达的主题思想等等,让学生感受作曲者当时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思想,以便演奏时充分地表达出来。

六、多种形式维护学生学琴的热情和信心。

钢琴学习进入真正地练习阶段,相当多的时间是花费在钢琴技能技巧的练习上,而大量重复的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失去自信心和耐心,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学琴的热情。当学生意志消沉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进度让学生参加一些有关的活动,例如欣赏一会儿音乐会表演使学生放下紧张的情绪投入到美的享受之中;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室内音乐演奏会,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勇气。如果教师能掌握住学生心理,积极引导,那么学生学琴成绩就会上升;如果教的不得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丧失学琴热情。然而很多教师往往在教课时不太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情绪,总是采用一成不变地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琴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琴的热情,开拓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以上仅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总结,为了更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有待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任筱敏.论音乐心智技能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j].交响,,(1).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就钢琴演奏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结合统一的过程,它要求演奏者各感官间默契地配合,以达到钢琴演奏中所谓“琴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然而,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钢琴演奏本身所需要的各感官之间的联系配合,把艺术化、科学化的钢琴教学引入了单一技术训练的歧途。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在对上述现象感到悲哀的同时,也试图运用科学的理论对钢琴教学法进行改良,并希望通过对学生钢琴演奏中听觉、触觉、视觉协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弹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演奏质量。

协同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运动,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在钢琴教学协同性问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协同效应原理”和“自组织原理”。

协同学认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动,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自动地服从于整体,产生协同效应,这时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根据协同效应原理,笔者认为,要培养全面而高素质的钢琴演奏者,其关键是加强各感官之间的协调合作,使之产生协同效应。为此,我们要分析钢琴演奏中各感官的作用和特点,激发其潜能,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优化钢琴弹奏系统的`整体功能。

自组织原理是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资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根据自组织原理,笔者认为,要提高演奏者的弹奏能力,必须提高各感官之间的自组织能力,即听觉、触觉、视觉之间形成一种弹奏的默契,在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各感官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对音乐作品的演奏与表达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1.演奏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主要包括外在听觉和内心听觉两个部分。

外在听觉能力是指运用耳朵听辨外在音乐音响的能力。

内心听觉能力是一种预知听觉,是建立在演奏者对声音的积累和存储基础之上,它类似于绘画中“胸有成竹”,即演奏者在弹奏之前内心已经听到了自己将要弹奏出的声音。

2.演奏触觉。

钢琴演奏触觉的发力部位从指尖开始,包括了腕、肘、臂、腰在内直至全身整体运动的综合。演奏触觉包含以下内容:即,触键种类(高抬指垂直触键、贴键法触键、冲击式触键、手腕摇动式触键等)、触键力度与速度、触键深度等。

3.演奏视觉。

钢琴演奏中的视觉可分为以下三种:(1)读谱视觉: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对谱面上所标示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符号产生的视觉感受。(2)键面视觉:在钢琴演奏中对键盘位置的视觉感受。(3)记忆视觉:在背谱演奏过程中在脑海回放原谱的视觉感受。

1.通过“三觉”的协同形成理想的音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形成理想的音色呢?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风格、和声的色彩、力度的起伏、速度的变化等特征因素都是音色变化的内在依据。而这一系列信息的输入必须通过演奏者的视觉器官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大脑指挥触觉器官协调运动,完成与谱面信息相对应的触键。在整个过程中,听觉器官必须起到“调色”和监控的作用,即:将视觉获得的谱面信息转化为内心听觉,再与弹奏出来的实际音色效果(外在听觉)逐渐调和统一,从而达到运用听觉、触觉、视觉三者的协同形成理想音色的目的。

例如,学习弹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时,我们应该从作品标题和谱面旋律的特点得到内心听觉的信息,并指导手指来表现这样一幅幅图画:一群群野蜂飞舞而来,一会儿集中(渐强的蜂鸣音色),一会儿又分散(渐弱的蜂鸣音色);有时来势凶猛(和声织体加重),有时又有趣地围着野花采蜜(运用手腕转圈运动带领手指做“橄榄形”力度变化)。这样一来,音乐中的音色会更加生动自然、富有表现力。

2.通过“三觉”的协同完成各种演奏技巧。

任何音乐作品的演奏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弹奏技巧得以体现。从表面看来,弹奏技巧的完成仅仅依赖于演奏者的触觉器官。然而,这种错误的观念也正是一些学生练琴无效率、无效果的主要原因。

在练琴的过程中,学生们最初获得的音乐信息全部来自于乐谱,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音符看成连续不断的声音模式符号,而不是孤立的单元。这样完整的视觉信息将有利于触觉器官对相应弹奏技巧的连贯与把握。与此同时,“自我鉴听”也是准确完成演奏技巧的重要环节。钢琴演奏的技巧可谓是品种繁多,有力度、速度、和声、触键方法等方面的。这也注定了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耳朵要对弹奏出来的音乐技巧“批判性”地听、有鉴别地听、有对比地听。只有通过这样反复的推敲和调整,使听觉、触觉、视觉产生协同效应,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

3.通过“三觉”的协同表达音乐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中包含了作曲家的情感体验。演奏者通过演奏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其中也融入了演奏者对该音乐作品的理解及自身的情感表达。好的演奏者能够充分地表现作品的情境及内涵,准确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力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例如,弹奏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就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标题、音乐形象等谱面信息发挥想象,如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种景象:宽阔的河面上,一叶两头微翘的小舟,后面拖着一道长长的波浪,船儿随着波浪轻轻地摇曳着……音乐中的情感自然地从心里流出,演奏者的触觉也会自发地配合情感进行演奏,特别是当看到谱面上一串串波音记号时,更会情不自禁地在听觉和触觉上对“水波荡漾”这一情境进行诠释。

总之,演奏者的听觉、触觉、视觉是完成钢琴弹奏的主体与核心,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协同学的科学理论,加强学生听觉、触觉、视觉的联系与配合,使之产生协同效应。这必将优化钢琴弹奏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学习钢琴的效率和演奏的质量。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思考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教学、学习理论以及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这个模式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学大纲的目标,通过相应的主题来构建相应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让具体的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合理的钢琴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1艺术思维的引导效应。

在音乐教学中,钢琴教育模式能够对其他音乐形式的教育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那些跳动的音符会深刻的感染学生,并促进他们音乐修养的提升,由此可见,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极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关键在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水平。音乐能够给听众带来意境之感,在演奏时,必须要对音乐的内涵和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够让自己的演奏被良好的驾驭,而且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注重这些领域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够展现出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价值。

1.2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可以对音乐中的旋律密度、和声色彩、布局等环节加以引导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对这些知识进行认真分析,进而促使他们能够基于音乐产生相应的意境,从而让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将情感和思维植入其中,再加上持续的训练,就能够利用娴熟的技巧来将自己的情感弹奏出来。

1.3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钢琴教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反复练习时,必须要时刻重视指法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加强旋律训练,另外还需要对乐曲的内涵加以揣摩并得到充分理解。比如在《小星星》这个初级钢琴练习教学时,学生首先要对该乐曲的意义进行了解,然后对其旋律和弹奏指法进行熟悉,接着将自己的感悟通过相应的演奏流淌出来,而不是呆板的演奏。钢琴教学离不开感情思维,因此极具抽象性,作为演奏者,必须要对乐曲有着深刻的感悟才能够让自己的弹奏打动别人。为此作为老师,就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感悟和情感充分的带入到演奏中,从而提升让他们的学习能力。

2.1在教学时没有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的钢琴水平都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不注重学生技能个体的差异,认为学生之所以选择钢琴作为自己的专业,那么他们的基础技能基本上得到良好掌握。于是就按照这个基础来进行教学,此时一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难以适应。虽然艺术类学生在考学之前都需要经过技能评测,可是统一的测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如果老师不能够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就很容易让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出现负面影响,并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和热情。

2.2教学内容单一乏味。

当前,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不少钢琴老师的教学理念及其方法都相对落后,他们都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这让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于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难以提升。另外,老师在选择教学曲目时,更多注重名人作品,这必然会对学生的练习范围带来负面压制,于是学生只能够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很难实现自我创作,学生的钢琴艺术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

3.1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的钢琴教学改革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构成,老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它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良好的钢琴教育也能够促进社会音乐水平的提升。高校的钢琴教育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和高水平的演奏者。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注重自己教学理念的革新,积极的培养艺术类的通才,可以掌握多种艺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比如在钢琴教学中还加入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这是因为大学钢琴是一种基础性的学科,主要是为乐理等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尽量运用集体授课模式,钢琴技法要求可被适当调低,注重和声、演奏、识谱等综合技能的培养。

3.2实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教育改革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被有效扩大,学生逐渐在教学中转变成主体。这种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钢琴教育。传统的钢琴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老师纠正,再到正确演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可是学生的创造力却被扼杀,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也变得十分严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变得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更多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外音乐知识,鼓励他们对乐谱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知,并让他们能够科学的把握音乐的构思和风格,在学生和老师面前,能够将自己的感悟和对乐谱的理解进行展现。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和鼓励对传统作品进行二次创新。另外,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音乐文献和工具,并帮助他们主动的总结经验,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的音乐课程中,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丰富自己的音乐系统知识。

3.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直觉和即兴思维无疑都属于创造性思维。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在灵感迸发之际,就能够将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即兴演奏和创作,并提供给他们一定的即兴表演空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导入可被学生掌控的一首乐曲,然后让他们进行即兴表演和演奏,而且给定的时间较短,让他们利用自身的直觉,将自己的情感灌入其中进行弹奏。另外,老师可以结合乐曲中的情感,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伴奏,然后让学生感受这些不同方式对乐曲情感的演绎。并激发他们也采用多种方式来对该乐曲开展即兴演奏。另外在班级上,还可以组织一些即兴演奏的比赛,比如为某些歌曲进行配弹,并引导学生给出自己的创意。

3.4课堂知识和实践的融合。

激励学生开办个人演奏会,此时学生是这个演奏会的核心领导,他需要完成曲目选择、舞台交流和策划等一系列工作。作为老师可以担当学生的引导者,或者是这场演奏会的参与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并对相关的节目进行审定,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视频等数据引入其中,从而引导观众进入到音乐构成的意境中,进而实现和听众心灵的交流。让学生主导这些活动,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沟通和组织能力,拓展他们的事业,并在相互交流中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2]李硕,肖洒.大学钢琴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合理构建刍议[j].音乐时空,(04).

[3]周晓凡.探析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0).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1.听觉训练。不管是歌唱的音乐还是演奏的音乐,皆是通过听觉感受的。若是学生只重视技术或是单一的模仿,是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为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听觉训练便是把音乐调整成从无到有的听觉,在明朗条件下开展。听觉训练中,不单单只是辨别声音那么简单。还包含学生心理性能训练,实际就是让学生通过大脑进行训练。基于此,钢琴演奏过程中可以说听觉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需受到高度重视。在日常练习中时常利用耳朵去辨别作品,弹奏、研究钢琴作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听力能力,还能为学生日后学习更加有深度的'钢琴曲做铺垫。2.读谱。在钢琴基本练习过程中读谱是最为简单的,也是一件音乐作品完成的基本因素。视觉认识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寻找、输入信息。在演奏钢琴时需利用眼睛去观察自己的手型、手指等,其能将信息及时的提供给大脑,进而判断弹奏错误。可以说,钢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演奏钢琴时,学生需要眼、耳、口、脑、脚协同应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牢牢注意这一点,分步指导学生。3.手指练习。第一,高抬指为基本的按键动作,其常利用在抒情曲与哈农的弹奏中,基础动作为手指抬高,之后下落,要保证手指放轻松。端正坐姿,双臂自然垂落,手腕要放轻松,整套动作都以轻松为主,身体一定不能僵硬。高抬指动作需缓慢弹奏,此种方式有助于手指放松,但是着重注意的是保证手腕平稳;第二,高抬指练习方法。若想高效完成高抬指弹奏法需从基础高抬指入手。这便要求学生在弹奏中先高高抬起一个手指,其余手指紧贴琴键。手指在触碰琴键时一定要保证轻松,这是主要为了练习手指的独立性;第三,钢琴技巧练习。可以说,钢琴是一个十分奇妙的乐器,其能够同时演奏多个声部,要求学生手脑同用,具有较强的肢体协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复杂的钢琴曲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首先,学生一定要认真练,此种练法虽然会耗费诸多时间,但是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学生在熟悉节奏与音型的问题中,无形的提升了自身演奏能力,慢练过程为一种减负大脑的过程,逐渐提升速度,直到恢复最初的速度。

二、素养培养。

1.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冷静。若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依据个人情况利用下述方式:首先,通过深呼吸将一些干扰因素消除掉,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严格控制,基础动作为,保证双腿直立,双臂下垂,紧密双眼,不去想任何事情,去听空气的声音,之后深呼吸,这个动作一定要慢,尽可能让自己的全身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直到心情平复,如此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处于最放松也是最佳的状态下;其次,切入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好转移自身目光,减少烦躁的情绪,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体会音乐带来的魅力,将演奏之前的紧张情绪变成开心与兴奋,若想让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能够通过休息片刻或是展开四肢运动的方式。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若想熟练且全面的掌握钢琴弹奏技巧一定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基本功训练力度,如果学生的钢筋技术不强,学生便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钢琴演奏上,就会十分担心出错问题,进而致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只有在日常练习中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更加专注的演奏,消除一些紧张情绪。为此,在日常练习中一定要有所针对,对于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反复训练,熟练的演奏技巧为学生流畅演奏的关键点,如此才会减轻内心压力。3.调整好心态。做到钢琴面前,学生需将板凳调整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若是在不合适的状态下演奏,一定会使演奏效果受到影响,在实际演奏中,演奏速度是由演奏者的心态决定的,学生在弹奏钱可以深呼吸,让心态趋于平稳,缓解演奏压力,在实际演奏中,学生还需对自己的呼吸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均匀呼吸,如此才能让肌肉放轻松,保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把中心放在演上,需要通过规范且合理的额学习,外加学生对音乐的深入认识,如此才会将钢琴演奏的魅力展现出,进而为提高学习钢琴演奏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钢琴演奏从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钢琴艺术以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在世界各地引发了许多的欣赏者和追随者。从世界范围来看,钢琴是发展最为普及、认可程度最高的一种乐器。但对于无论是钢琴演奏的初学者,还是经过了长时间训练并拥有多次演出经验的乐师来说,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影响。钢琴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将视觉、听觉、触觉乃至运动觉进行综合运用,并通过演奏者娴熟的技巧不断地将演奏者想表达的情感进行演奏。因此,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拥有强大的心脏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不良的心理素质会影响钢琴演奏表演的质量。所以,在培养钢琴演奏者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应培养演奏者全面的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技术技能的建立,只有将技术技能提升到一定阶段,感情才会得以控制,若演奏者在演奏时担心自己的演奏技巧会不会出现问题时,心理素质的坍塌更为容易。钢琴演奏是艺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演奏者在演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的过程中,才能让观众体会到演奏者所想表达和传递的钢琴情感,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得到观众的青睐和认可。钢琴演奏者应在每一次小型演奏会上充分体验并展现自我,以此练习自己的心理素质,防止日后表演的过程中出现怯场、紧张等情绪心理。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主要主要的两个方面是对钢琴技术的认知技能技术和演奏者对于所进行演奏的乐曲的情感所想表达的希望。钢琴演奏技巧熟练程度在于演奏者对于所演奏的乐曲的理解程度以及练习时的熟练程度;而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影响心理因素的方面主要包括对于乐曲内在的想象能力以及直觉能力。钢琴演奏是将乐谱上的内容和自身对于乐曲的理解进行结合,并配合作者原本所想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将钢琴演奏者对乐章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性通过演奏表现出来。钢琴演奏是个人情感和原作者情感相互交织碰撞后的情感表达,因此,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演奏过程中。钢琴演奏艺术是时间和技巧性相结合的艺术,钢琴演奏艺术要使音乐创造性地被演奏者演奏出来。音乐作品和演奏者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某一种单一的元素而决定的,一个作品的完整程度,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高于音阶、旋律和情绪的相结合的整体效果。

钢琴演奏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演奏者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应达到内心、手和音准做到一致性。在演奏表演舞台上,演奏者应该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对空间的认知程度较高,并且对音乐技巧拥有较准确的掌控能力,演奏者较高音准性和较高的听觉能力为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提供良好的帮助,从而让钢琴演奏者通过内心的指引带动手指进行钢琴乐谱的正确表达。优秀的心理素质是钢琴演奏情感的流露和流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丰富情感的展示,钢琴演奏的过程是一种听觉的盛宴和情感体现的艺术情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应全身心地将自身投入到所进行的表演中。这样进行的表演才可以更好的引起公众的共鸣。与此同时,拥有良好心理素质更有助于钢琴演奏家创新意识的激发。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演奏者对于乐曲的弹奏,而是对作品含义的解读后的二度创作。因此,钢琴演奏者随时客观地以端正的心态聆听自己的演奏,才能对其进行再构建。

四、培养调节心态的方法。

(一)保持随机的应变能力。

在钢琴练习过程中,演奏者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并且放松自如,但在舞台上进行钢琴演奏表演时演奏者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紧张和兴奋的心态,许多钢琴演奏者在练习时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演奏过程也稳定自如,但站在舞台上,台下坐着无数观众和评委,面对与平时练习相差悬殊环境状况,容易产生失控情绪,造成乐曲音符弹奏出现错误的情况,更有甚者因为紧张过度中止了自己的表演。相反,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也有人拥有高涨的情绪,过分的想要在舞台上发挥自己,情绪过于兴奋造成了兴奋和抑制相互制约出现了偏差。因此,这些问题应在平时的心理素质训练中得到改善和解决。应将钢琴的教学过程与演奏过程相结合,培养钢琴演奏者在训练过程中寻找演奏的感觉,尽多可能的面对观众进行演奏,提高钢琴演奏者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曾经的演出经验教训,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一次重大表演任务,钢琴演奏家应很早就对演奏曲目进行练习和准备。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对作品的乐谱乐章达到了如指掌的状态。对于乐谱和乐章的熟悉可以让钢琴演奏者站在台上时不会对乐谱乐章产生紧张的心态,没有过多的顾虑和负担。钢琴演奏者在表演时可以将演奏时表达的情感充分释放。只有在表演者技术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时,表演者的表演无论是动作还是心态都可以充分的放松,做到对于舞台的表演无拘无束。钢琴演奏者不应该过于看重某一次表演的结果,钢琴表演者在学习、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会参加大大小小几十次甚至上百场的演奏活动,因此钢琴演奏者不应看重每次演奏的结果,应该认真吸取每次一表演时的经验,将优秀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以后大型演出做好准备。当然,如果在表演中有失败的经验也不应放弃演奏或者从此对钢琴演奏产生抵触心理。一次的失败不会对一个人有过大的`影响,但应该针对这次失利吸取教训,让经验和过程更好地帮助日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毕竟钢琴演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钢琴演奏者的职业生涯中,平衡好每一次演出的心态,每次演出的结束又是一次新的开始。如果过重看待演出成绩必定会影响下一阶段的练习乃至下一阶段的演出效果。因此,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总结好经验教训,这对于钢琴演奏的效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

在完成上场前的心理准备后,还需要培养钢琴演奏者在实际演奏时的心理素质―以完形为目标的演奏心理。拥有以完形为目标的演奏心理使钢琴演奏者拥有最佳的状态和超强的意志力去控制、掌握自己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钢琴演奏者拥有平和的心态可以让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来,使钢琴乐曲的演奏达到和谐的美感。与此同时,钢琴演奏者不应单一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钢琴音乐素养、提高钢琴乐曲的欣赏水平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钢琴演奏者拥有超高的钢琴演奏水平与其自身拥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若想取得钢琴音乐演奏的圆满成功,演奏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钢琴技巧以及自己超强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华菲.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j].音乐生活,(09).

[2]李琳.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02).

[3]王祖越.钢琴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j].艺术评鉴,(12).

[4]李卓姝.钢琴演奏者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19).

[5]杨泽.论钢琴演奏者的修养[j].四川戏剧,2015(01).

[6]王旭东.钢琴演奏者心理因素对演奏的影响[j].戏剧之家,(01).

[7]孙晓杨.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小议[j].黄河之声,2016(20).

[8]黄卓.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与状态调控[j].长沙大学学报,2015(01).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凯瑟琳・古德森1872年生于英国,1958年去世。她幼年即开始学习音乐,并于12岁前在全国各地演出。她的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被送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她师从当时最著名的钢琴教师奥斯卡・贝林格(oscarbennger),六年后,她在维也纳跟莱谢蒂茨基学习四年。

回英国后,古德森在音乐公众中产生的深刻印象,使她成功地建立起一位出色演奏家的声誉。她在英国、德国、奥地利和美国巡回演出,取得极大成功。《格罗夫大词典》中写到她的演奏:“她有着充分的活力和生气,这在年轻的钢琴家中是十分难得的。她对声音的渐变有极好的控制,具备令人钦佩的完美技巧、独特的音乐情趣和值得重视的个人风格。”

分析音乐名作。

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哲学即可领悟到,一切科学和艺术的进程都建立于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之中。我们把东西拆开,以寻找它们用什么做成并如何做成,我们再把它们放到一起,以显示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音乐性的衡量标准是实践的能力。分析的过程虽然重要,但有时可能做得过分极端,以致忽略了构建引向真正成功的过程。

学生应该能够判断一首他正在学习的乐曲的结构,并使这成为他的某种第二本能。如果这首作品是一首奏鸣曲,他应该可以辨认出主题和副题,无论它们如何出现或部分地出现。学生应当对曲式有足够全面的认识,并熟知乐曲所分成的段落。他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时,不能不观察到它的轮廓――也就是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乐曲时所制定的“建筑计划”。学生对他所要演奏的作品,永远不要拖延这第一步的分析。

尽管流行着一种印象,即音乐是模仿性的,并能再现不同的画面和不同的情感,事实远非如此。作曲家通常写作音乐只是为了它作为音乐的价值,而不是具体的景色。许多教师试图以想象出的故事来激活有些学生迟钝的想象力,这也许是对的。然而,即使一首乐曲有某种设计使它暗示某种想法,并可以有趣地看到一种特定的画面,但永远不要忘记作为一首美好音乐作品的真正的美。

懂得和理解一种节奏是一回事,但在实际弹奏中保持它却是另一回事。节奏依据在一两小节中音符和重音的安排,给予整首作品一种具有特点的摆动。好的节奏感显示出音乐家具有精确平衡的能力,他知道如何拥有完美的自我控制。

律动不同于节奏,但和它有关联。要想把握它――这种推动力,学生必须弹奏过许多能倾向于发展律动的乐曲。

有能力清楚地、即时地看到一首作品中乐句的构成,能极度的简化对一首新作品音乐解释方面的研究。经过正确的训练,学生应当能第一眼就看到乐句,如同一位植物学家在观察一种新的花朵时,在他内在视觉中会把它分成不同的.部分。他不会把花萼误认为花瓣,而且他立即可以认定每一部分的特点。除了曲调性句子外,学生应该能看到在乐曲形式之下的小节划分。他应该可以告诉你,这首作品是八小节的段落,或是四小节的段落,或是不规则的分段。

对幼小的儿童,如果在他们最初的几节课中,就能使他们愿意去观察旋律乐句,将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教师们往往非常强调手形,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手处于完美的状态。但为什么不能注意一下头脑的形成?它比单纯的手指工作离真正的音乐目标要接近得多。世界上最完美的手形,对于音乐家有时是毫无价值的,除非对手起作用的头脑具有真正音乐性的训练。

每一个钢琴学生应该具有和声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必须是实用的,也就是――一种和声知识――对耳朵和眼睛是同样熟悉的。有些学和声学的学生,他们可以像一位数学专家那样熟练地解决一些和声上的问题,但他们却从未想过他们的音符可能产生的音乐。

能够认识一个在纸上写的和弦,相比于能认清被弹出来的同一和弦,几乎算不得什么收获。一个学生如果一眼就能说一个减七音程或一个增六度,但却不能通过他的耳朵来分辨它们,就是有严重的智力缺陷。训练耳朵应是所有学习中首要的。

钢琴本身对于学生在学习和声时是极大的帮助,要学生在弹奏中时刻在听。所有儿童应该享有一个训练听觉的课程,不应只是单独训练音高和音准,同时也要训练听音乐的性质。可以补充一些音乐听写的练习,直到学生可以只听到一次,即可从容地写下一些短的乐句。

一位在键盘上夜以继日工作的艺术家会发现,有些细致的触键效果使他总是和某一段音乐联系起来。他这样做也许没有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而只是他的艺术直觉要求这样。他极可能并没有遵守什么规则,而只是根据他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听觉。就是这一点,能比任何其他方面,使不同大师们的演奏更具有个性。

不可能准确地表明某些触键是如何产生出某种效果。然而,耳朵能听到这些效果,而如果学生能正确的坚持,他会不断地工作,直至再创造出他所听到的同样效果。这时他会发现,他所用的触键和他所听到过的那位大师所用的,是非常相似的。对于为了提高音乐知识的目的而经常听音乐会的学生,高度发展的听觉是有巨大价值的。

全世界从事初级钢琴教学的教师有极重大的责任。如果他们轻视自己教儿童的工作,而渴望去做大师们所从事的那种授课,就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整个结构的基础,虽然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塔尖那样引人注目,但他们无疑是同等重要的。

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钢琴作为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主要是通过乐曲通过钢琴弹奏的展现形式净化倾听者的心灵、传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充分的表达出表演者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所要抒发的情感。钢琴教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钢琴演奏技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钢琴教学时高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技能而钢琴表演主要就是将演奏者的舞台表演及钢琴本身的完美融合进行在创作。因此,学生在未来进行再创作时就需要教学中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中的审美水平对于钢琴教学是尤为关键的,音乐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钢琴教学必须要结合相应的音乐审美教育,高效钢琴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要重视这一关键点。

在任何一项课程教学中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和接纳新鲜知识的一扇大门。从音乐教育的层面来讲,钢琴具有强烈的情感抒发的特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因此,应该充分的重视情感抒发在高效钢琴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在平常的钢琴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应该领会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在赏析钢琴作品时首先关注演奏作品中所抒发的情感,这样能够有效的减轻课堂的紧张的气氛,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环境。钢琴教学中,教师们还可以运用教师示范弹奏或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并通过这两种方式方法挖掘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们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自身的理解体验,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更快的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把握自身发展方向。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上,要充分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主观创造性得到体现,师生间充分沟通交流,渗透审美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钢琴教师的音乐教育水平。

对于音乐审美观念的关注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根据不同的时期背景学生将体现不同的审美观点。当前一些高校的钢琴教师音乐审美观念没有做到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教学思维和技巧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发展规划,这样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教学观念守旧。因此,高效钢琴教师要做到不断突破自己的专业技巧,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相关方面的培训组织和进修,让自己的钢琴技巧更加的熟练,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加牢固,不断提升自己的弹奏水准。教师还要充分了解相关的琴键控制这一弹奏技能,运用灵活的琴键作为琴谱的载体生动的表达自我和乐曲之间的情感共融,让学生充分的领悟到乐曲之美。这样才能让乐曲所包含的内容和流露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提高学生的乐曲审美观念,采用这种形式在钢琴教学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渗透。一个钢琴教师的教学水平代表着自身的审美水平,为此高校钢琴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音乐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进行钢琴表演强化音乐审美教育。

钢琴表演活动能够真实的向听众展现学习成效。钢琴教学要想持续的发展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依靠钢琴表演形式。然而根据表演艺术的形式来看,教学本身重视的就是钢琴技巧和弹奏水平。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弹奏水平的强弱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同时,音乐审美教育也要结合学生耳朵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在进行钢琴教育过程应加强结合实际应用,强化教学目的,进一步的使学生钢琴表演得到完善,强化音乐审美整体教育。例如,在钢琴教学课堂上,为强化音乐审美教育,教师可以进行钢琴表演前的详细指导,有效的帮助学生整理表演乐曲的各类信息,在进行钢琴表演时能够更真实的弹奏出音乐作品内在的情感。这不仅能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曲目赏析能力。因此,要想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高效钢琴教师就要有效的开展一些对外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的接触乐曲作品,创造更好的渗透音乐审美教育的条件,让学生在体验美的同时向外界传播美,强化学生的自我审美水平。综上所述,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它不仅仅能够完成音乐教学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推进音乐审美教育。高校钢琴教师要充分认识钢琴教学过程中渗透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重要性,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做到“不求其深,但求其正”,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相应教学改革的号召,把日常钢琴教学活动与音乐审美教育互相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育在现实生活以及日常工作中具有相通的现实意义,音乐审美教育的渗透有力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推进了学生的全局性发展,在高效钢琴教学中应重点关注音乐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渗透。

参考文献:

[1]郭晓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黄河之声,2017,(05):47.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培养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素养。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在一瞬间,将乐谱上的东西通过视觉反映到脑海,大脑马上会指挥手指在键盘上弹奏,耳朵还同时对演奏的声音进行检查,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具备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懂得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培养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

一、基本技能的训练。

1.识谱训练。识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整、高效地视奏程度适合的乐曲。我们要让学生在表演的状态下弹奏钢琴,而不是来回重复地进行简单练习。在教弹一首新曲子时,一些视奏技巧好的学生能以惊人的效率来迅速完成你所教的新课。而一些识谱和视奏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弹奏时的吃力。实际上,学生在弹奏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乐谱和键盘。进一步说,读谱和弹奏都是识谱训练中的重要方面,不能有所偏废。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学生的基本技术训练。钢琴的技巧有很多,我以音阶、琶音的训练为例:第一个音是弹下去;弹后面的音时手指应提前做好触键准备,指端与键面不能过近。大指触键要独立,在移位时依赖手腕转移力量。在弹奏中,大指要寻求独立触键的空间,而手腕要有意的配合手指,自如、灵活地为手指提供最佳触键的位置,通过练习,找到手腕合理的动作状态。两种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要慢练,渐渐地就可加快速度。

下面特别说一下“慢练”:

著名钢琴家雅科夫・弗莱尔认为:“慢速弹奏法犹如钟表匠手中的放大镜,它可以使练习一部作品的音乐家更仔细地看和听他们所弹的音乐,并能深入浸润作品中的每个细节和组成部分之中,从而完全知道并掌握这部作品。”因此,在初学一首曲子时,必须分手练、慢练。有的学生练琴经常不动脑筋,纯粹是机械般的弹奏,在练习一个难的乐段时表现更为明显。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时需要演奏者很慢地弹奏一首乐曲,以便巩固对某一部分的记忆。慢奏同样能帮助演奏者检查音符的准确性及句法:慢速弹奏时,如同看到慢放的电影一样,你能看到每一个细节,并同时加强了记忆,更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曲式与和声的组合等。慢练是钢琴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一种科学的练琴方法。

二、乐感的培养。

1.乐感的内涵。钢琴学习中的乐感培养是激发演奏灵感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乐感,演奏出的音乐就会平淡无奇。乐感其实就是在对音乐的体验中表现出来的强弱处理。

2.让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好的作品。我们要让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听不同的曲子。现在网络很方便,随时可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曲目――当然,也可购买碟子。钢琴是敲击发声的乐器,不擅长于歌唱性的发声,但钢琴又必须解决歌唱性的问题。多听歌唱家的演唱和弦乐演奏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乐感。像歌唱家一样地思考和感觉是很重要的。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所谓“聆听”,就是精神高度集中地用心去听,听时要充满对音乐的追求与想象,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可在弹琴时将自己弹奏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感受,找出问题。(论文范文)此外,还应重视视唱练耳课。这样能更全面、系统地提高听力水平,对弹琴大有益处。有机会的话,要多看现场演唱、演奏的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舞台表演更能加深乐曲的感染力,特别是在指挥家富于变化和激情的手势下带动出的绚丽音乐,更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提高观看者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上获奖的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指出:“学习钢琴只是一种手段,学到音乐知识、理解音乐、热爱音乐、表现音乐才是根本。”其实,在钢琴练习与表演中,呼吸的作用同样重要。合理处理好作品乐句,安排好音乐中的呼吸有利于音乐极富感情的表达,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强调乐句气息的重要性,解决好演奏时呼吸与乐曲的吻合。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弹琴和说话、唱歌一样,有呼吸、语气,有句子的长短,无论是活泼、欢快,还是婉转、优美、如歌的乐曲,都需要表现一定的内容,即使是简单的几个音也不是没有意思的。有的声音坚定有力,有的轻快、跳跃……乐句也有肯定及疑问等多种语气。当学生懂得这些以后,就会从他所弹奏的乐曲中找到这些感觉并尽力去表现出来。例如:弹《解放军进行曲》时,联想到队伍前进,就要弹得有精神、节奏鲜明,就不会慢吞吞、软弱无力地弹一些音符。弹不同风格的曲子,就要表现不同的意境,因此必须避免机械练习,毫无要求。

总之,钢琴演奏需要乐感与适当的技巧相结合,以情带声,融声以情。音乐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技术是基础,音乐表现是最终方向。钢琴教师的全部工作,实际是培养学生很有激情地演奏作品、表现音乐,要通过演奏把情感表达出来,做到人琴合一。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学生,把握钢琴教学的变化与规律,才能使钢琴教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也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广仁、莫蕴慧主编:《钢琴艺术》。

2.周彦:《人声与钢琴的完美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学报,01期。

3.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3)。

4.曹静:《钢琴弹奏技巧与音乐表现间的关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期。

5.曹云:《浅议幼师钢琴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05期。

6.李远彬:《论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培养的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08期。

7.林振纲:《论钢琴学习(一)》[j],北京:钢琴艺术,2008(10)。

8.陈海龙:《论钢琴乐感与演奏灵感的培养》,《黄河之声》,3期。

9.陆晨曦:《如何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新课程研究,期。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1.学生之间缺少互动。

大部分教师认为互动仅限于师生之间,因此常常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多表现为小组讨论,这种单一的互动模式,使得学生的参与程度较少,交流机会也因此变小,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之间的互动较肤浅,学生很难找到教学重点,很难深入到问题的深层,因此比较浪费时间,影响了高效课堂的实现。而由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常常导致学生之间的思想得不到交换,学生的想法得不到交流,从而不利于和谐教学氛围的形成。

2.互动内容缺乏深度。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部分教师认为互动就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然而这类互动不但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反而无法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还有另外一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课堂进度,常常根据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考方向受到限制。因此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常常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3.教师起不到主导作用。

每一堂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包括课堂上的互动,都需要教师设计好互动内容。部分教师虽然把握住了课堂上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但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没有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在互动期间缺乏主动性,常常有部分学生借此机会与同学讨论一些与内容无关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参与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互动效果。

二、提高互动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提前做好互动的准备。

教师的主要工作不仅是上好一堂课,更重要的是课前备课,发现课堂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前准备好互动内容,并采用多种方法使互动形式多种多样,增加互动的趣味,来激发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并对一些有情节的历史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某一历史角色,并根据自己的扮演经历来发表自己对某一历史现象的看法。要达到在课堂上的互动效果极佳的目的,首先必须让教师做好备课工作,从而提高互动效果。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在引领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问题以及想法,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事物的看法,敢于提出质疑,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另外,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

3.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

由于初中学生较特殊,这些学生比小学生有更强的思考能力以及独立性,但是他们由于经历较少、知识不完善等原因常常考虑问题不全面。因此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置互动内容,采用多种互动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知识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另外,由于历史科目的特殊性,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让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使课堂的互动过程更加有效,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4.增加互动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置互动内容时需要考虑如何让互动变得丰富多彩,除了师生问答,生生讨论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互动内容。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问难度逐渐增加,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另外,在生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参与到小组内进行指导,了解小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不偏离正题。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效果,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互动的一系列准备,包括具体的互动内容等。另外,教师还需要设置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互动热情,并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保证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历史课堂中,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到知识以及能力得到了提高。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2.1树立师生平等观念: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是开展师生互动的必要前提,教师并不应该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要和学生站在一起,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应改变说教者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看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完成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只有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改变学生为教师是从,盲目遵从和附庸教师的话等现状,使学生敢于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真正起到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师改变单向教学模式:在素质教学的观念下,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从教学向导学转变,学生要从接受向自学转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重视,更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便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教师也要耐心倾听,想方设法开发学生思考的思路,让学生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切勿直接打断学生的想法。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设定,使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启发者,同时要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向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2.3应以互相理解为师生互动基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意味着一个双边教学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不仅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的互动上,更应以日常情感和沟通的互动为基础。教师需要在与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充分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才能顺利的进行互动。如果学生和教师两者间缺少必要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很难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会认为教师的观点太过专治,不易理解。所以,只有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总结。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利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璇,刘晨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亚太教育.2016(04)。

[2]闫峰,盛春玲.中小学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3]赵丽昕.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4]张萌.初中数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利用和推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育工作者们大力倡导高效课堂、互动课堂,强调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互动性。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师生合作,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在互动过程中,推进了教与学的融合,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增强师生互动十分必要。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师生互动。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长期以来被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最为缺乏趣味的课程之一,这就导致学生们缺乏对语文学习浓厚的求知欲。而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农村中学60%以上的教师教法陈旧,学生学习消极被动,语文课堂学习效果堪忧,进而致使学生学习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提出的种种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中学语文教学仍受“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成绩”思维的错误引导,把成绩视作教学的唯一目标。

(2)困于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尚不能采用多元化教学,使得部分学生“偏向走”。

(3)部分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思想落后,未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来规划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这就使得教学实施与教学检验之间出现分歧。

(4)教师一味地单向输出,忽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影响学习的效果。

(5)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有失公平。过分偏袒成绩优等生,不重视学习欠佳学生,甚至对待学习能力不足者态度恶劣。易于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

师生互动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动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教学过程,这对于新课改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落实意义重大。针对以上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适时纠正错误教学行为、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我们提出新课改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个关键点。

(一)学生主体性。

传统教学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以教定学,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输导致学生逐渐地失去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也就习惯于被动接受。但是,新课改强调的是交流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甲方传授者、以学生为乙方接受者的模式。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革性的转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二)民主平等性。

民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征求学生意见的方式方法,使“传教”与“受教”能够相互衔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能一味的自我以为式的觉得“该怎么教”,而应当充分地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听听学生怎么说。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学生所期盼的`方式教学,不仅给学生得到重视的感觉,更加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相互学习、共同研讨、共同提高,成就了良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尊重差异性。

无可避免地,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个性、爱好、学习能力等方方面面存在差异性。然后,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在备课过程中,过分强调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作业统一等等,整齐划一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可能阻碍部分学生的潜力的开发。因而,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私人订制化的辅导,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提高。

(一)师生互动要改变传统课堂的角色定位。

传统意义上,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导者,并对教学成果承担责任。而学生,是教师实现教学任务的对象。显然,这种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学生缺少话语权。有时,即使出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冲突,当事人双方也无法进行即使沟通和交流,一味地错误下去。我们强调师生互动,首先应当转变传统课堂的角色定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主动学习的群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二)师生互动要进行交流互动式教学设计。

(三)师生互动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得语文课堂也能变得生动起来。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性,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让其进行自由探索。

(四)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后师生感情的培养师生互动,不仅在乎教学,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课堂上,教师用大把的时间忙于传授知识,完成教学安排。那么,课后时间便是师生之间交往的有效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大可不必继续谈论今天课堂上的那道题该怎么解的问题,谈谈有多少人爱好乒乓运动,又有多少人喜欢深夜看小说,学校的饭菜合不合胃口,最近谁又表现得相当活跃,等等。也许这些事项看起来微乎其微,可是对于师生感情的培养却很有效。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感和追逐情怀,那么课堂内容也会被更多的学生深刻接纳。师生互动,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朝朝夕夕。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教学转变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用心和情去维系。当然,不同教学风格也可以有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将课堂效果和新课改要求完美结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论文

喜爱美的事物是人的天性,音乐审美思想的形成是基于主观思想的,客观理性思想则是其次。音乐的本质是一种表演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它需要用表演形式来让世人体验音乐的美。音乐不像语言艺术,语言本身是具有语义性的,而音乐则不是,单凭纯粹地看谱,几乎没人能了解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只有表演出来才能使人了解情感色彩渲染下的思想内涵及背后隐藏的故事。

有不少为世人喜爱并广为传颂的钢琴音乐作品,如《梦中的婚礼》等,都具有艺术美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有一些共性:首先,它得符合大众的审美,旋律简单明了,让人回味无穷;其次,需要人们的审美观逐渐发生改变,从不接受到接受。演奏者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不断地重复去模仿,直到渐渐成熟,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不断磨合、碰撞,有意识地去分辨演奏的好与坏,学会如何控制整首曲子的感情色彩。在具有这种思维意识后,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的美,形成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审美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演奏中美的二度创作表现。从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表演实际就是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既不能脱离原作,又要在原作中适时地加入自己的东西,使之更加富有情感色彩,能打动人心,引发人的共鸣。创造的同时必须兼顾音乐的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实际上就是指认真对待乐谱。演奏者在接触到新乐谱时,首先要先视谱,然后再视奏,但是很多演奏者往往只是机械地练习,忽略了作品背后隐藏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例如作品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作者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进行创作的。

(二)二度创作的运用。二度创作的含义是在不脱离本质的情况下锦上添花,以《悲怆》为例,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最早期的作品,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还未全聋之前创作的,并且是他亲自加上的标题。这首作品中渗透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色彩,当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悲怆》的第三乐章时,感觉它是欢快的,大众也觉得它是一首欢快的快板。但笔者通过翻阅各种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到贝多芬的故事之后,才渐渐体悟到第三乐章在欢乐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微微的不安和内心的骚动,所以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既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关键的。

二、演奏中如何运用音乐的美。

(一)演奏中的情感色彩。演奏不同的作品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去演奏,这可能是令所有的演奏者都感到困惑的事情。同一首作品由不同的人弹奏出来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每一个人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带入的情感可能是沧桑的,也可能是激越的,但都会影响整个表演情绪的波动。每一位演奏者的表演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表演技巧是表演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掌握好技巧,就根本无法呈现出完美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二者必须统一,这也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

(二)演奏中的.心理情绪。仅仅了解和掌握演奏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最基础的演奏技术还远远不够,因为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往往是最难控制的。人的心理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音乐家之所以能完全控制住整个场面,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自身情感的流露能收放自如,而很多演奏者往往缺乏心理调控能力,演奏过程中形成的音乐画面感并不强,缺乏自身情感的投入,只是机械地演奏完作品,听众完全感受不到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为演奏本身就是呈现给听众的一场听觉盛宴,是为了让听众被你的演奏所折服,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醒甚至暗示自己要注意把控和调节情绪。当然,情绪的流露与演奏者本身的经历也息息相关,经常听人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什么叫有故事?这样的人一定是经受了许多事情的历练,对世界的看法比常人更透彻,整个人的气场也和常人有所不同。可见,每一位音乐家的风格都既受到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心理素质和情感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美的认识要与钢琴的演奏相结合,不能机械式地演奏;不能有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就满足,一味地追求技术和炫技,忽略了自身情感的融入;对于作者的了解要透彻,若没有亲身体就无法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及魅力;此外,还需要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暗示对大脑的控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演奏者对自身情感的掌控达到收放自如的程度,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不适,培养坚韧的承受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起。

文档为doc格式。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更加提倡在受教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来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在受教育阶段,钢琴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与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此,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钢琴、提高钢琴弹奏水平。对此,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好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钢琴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生互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钢琴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更加趋于对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创造等方面的培养。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摒弃原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喜爱钢琴课程。通过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提升教学成果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师生互动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当学生是课堂互动中的一方时,学生可以以小组、个体或者是整体的形式出现,这样才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形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整体的互动,严重缺乏互动形式的种类。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小组与学生个体等多种互动形式。其次,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层次相对较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师生之间的课堂氛围看似非常活跃,教师提问,学生机械性的回答,实际上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缺乏思考。另外,还可以经常看到,当面对教师的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很多雷同之处,学生之间缺乏辩论,没有反驳,表面上看似很统一,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统一。最后,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角色不平衡。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角色进行分析时,教师常常会受到传统钢琴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主、客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无论是学生是主体还是教师是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的。在很多的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师生互动当中占据了比较强势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交互的、非对立的,教师应该在这样的互动中作为普通的参与者,与学生形成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师生互动关系[1]。

二、师生互动策略在钢琴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应该使用生动的、简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活跃的钢琴课堂学习场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和教师的语言要形成一定的比例,合理安排师生之间对话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对钢琴课堂教学的调控。

(二)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的最终结果。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使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有趣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最具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出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和控制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可以将这种学习潜力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2]。另外,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多关心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在学习上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钢琴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提问。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在钢琴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但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积极勇敢的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表达出来,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疑问可以提出相应的评价和质疑,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钢琴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状况做出良好的评价,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可以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和鼓励“回答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太棒了!你简直就是天才!”等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师生互动就没有钢琴课堂活动中的对话和沟通。目前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还存在着形式单调、角色安排失衡和层次较低等一些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在提出问题之后给予一些激励学生的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有效提升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钢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钢琴教学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独立学院钢琴教学的论文

[摘要]传统钢琴专业课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既不利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钢琴专业课的教学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历出发,首先阐明了有关内心听觉的概念和特征,以及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相辅相成的关系,把内心听觉和钢琴的常规教学相结合,探索通过学科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来丰富钢琴教学的方法,并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策略,希望能够打造高效钢琴教学课。

钢琴技术的掌握与提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是一段漫长而系统的过程,几乎每个专业人员都希望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真正达到技术顶端的人才少之又少。钢琴的学习是需要相关方面的天赋和悟性的,但练习方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笔者把内心听觉和钢琴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学科的渗透和学习,研究了钢琴教学法的创新思路。

一、内心听觉概述。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可以称之为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活动离不开听觉的感受。当我们聆听音乐时,最先感受到的是音乐语言,其次是音乐情绪或形象,最终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思考。音乐信息以直接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耳朵,却以迂回的方式感染我们心灵。钢琴艺术从属于音乐艺术,同样离不开听觉。因此,如何做到有智慧地聆听音乐,把从聆听音乐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到个人演奏中,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听觉可以分为外部听觉和内心听觉。外部听觉即我们实际听到的声音,它是声音刺激我们耳朵直至大脑的直接结果,它是指:“外部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1]因此,外部听觉可以理解为耳朵听到的实际音响,即实音听觉。而内心听觉虽然称之为听觉,但它完全来源于我们的内心,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是声音传到耳朵后通过大脑储存、分析、加工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内心听觉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知,外部听觉是从生理上进行音乐感知,而内心听觉则是指从心理上对音乐进行感知,是对音乐更为深层次的理解[2]。

(二)内心听觉的特征。

从心理学的解释来说,内心听觉是音乐心理学中的一种独特解释,随着音乐学专家对乐器教育的研究日益深入,很多问题都得到了系统性的解决,同时音乐心理学中的很多问题也被发掘了出来,作者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内心听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必须区分内心听觉和外部听觉的关系,内心听觉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行为。第二,产生内心听觉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外部听觉,这也是区别内心听觉的一大特征[3]。第三,在音乐指导的过程中,内心听觉会起到协助作用,在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者的.技巧有严格要求之外,还需要对演奏者的内心听觉活动有着自身的把握。这一点在大型音乐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内心听觉是基于大脑记忆对音乐弹奏要素和形象进行想象的一种内在音感,其在各类器乐学习的过程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不注重听觉训练而只在学生弹奏手法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造成弹奏者缺乏良好的乐曲感知能力,从而使得音乐演奏表现力不足而显得过于机械化。所以,注重培养学生钢琴练习中的内心听觉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诠释乐曲的深层含义和提升其自身音乐综合能力[4]。在钢琴学习中,学生的演奏技巧是否准确到位,除了要依靠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建议外,更需要其自身内心听觉去感知和判断乐曲音色、速度及力度等要素。当学生内心听觉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度,其在钢琴演奏前内心已经建立即将演奏乐曲音响的想象,继而在演奏时将自身对乐曲形象和意象的认识和想象融入到内心情感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演奏效果,从而为听者呈现出准确完美的乐章。

1.读谱对内心听觉的影响。

钢琴读谱与内心听觉是相辅相成的,在读谱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并指导着乐谱的学习和研究。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读谱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环节,但是却有不少学生仅仅注重苦练钢琴的技巧,忽视了对于乐谱的学习和研究。更有甚者,根本不顾及乐谱本身所要表达、传递的情感,只是凭借个人想象进行演奏,致使许多对音乐有很深研究的听者听完其演奏之后,不明白其究竟想表达什么音乐情感。如果演奏者所表达的作品风格和以往作曲家本身的音乐风格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听者往往不能辨别其演奏作品的具体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每一位钢琴演奏者而言,乐谱不只是一张填满音符和旋律的纸,精准地把握乐谱的情感,能够为今后的演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想象不仅可以指引学生更细致地处理乐谱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钢琴技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说想象能够作为一个纽带,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相互转化。总体而言,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想象、意象作为内心听觉中最核心的心理过程,具备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钢琴读谱和内心听觉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内心听觉在研读乐谱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研读乐谱必须依靠内心听觉帮忙。

2.背谱对内心听觉的影响。

背谱的心理过程与钢琴读谱非常相似。其中,外显和内隐记忆不仅是记忆所划分的类型里相对比较重要的分类,而且也是内心听觉当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但是了解此两者的人甚少。对于音乐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而言,他们比较擅长长时间的记忆,而不是短时间的记忆,他们能实现听觉、视觉以及动觉记忆三者的完美结合,其背谱的方式则以音乐逻辑记忆为主[5]。然而不管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听觉记忆都是在背谱过程中占据相对高的地位,至于动作记忆,它会伴随着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增强而慢慢减弱。

三、培养内心听觉的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

音乐专业素质的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乐曲的内心听觉感受。钢琴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弹奏技巧的教授,而不向学生讲解作品创作的背景等相关理论知识,那么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演奏方法,也不能演奏出符合音乐原创内涵的曲子,更不能让听者正确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作为情感寄托的音乐作品,不同的国家、民族及流派的创作者对其诠释各具特色,所以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学生欣赏不同乐曲的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仅仅喜欢某一类乐器和音乐是不够的,应培养学生对各类不同乐器和乐曲进行广泛且有意识地学习和鉴赏,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乐器发展、乐曲创作相关的书籍,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乐器演奏作品以及名家专业讲座等,让学生从乐器和音乐的文化根源出发,不断拓宽音乐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乐曲内心听觉对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引导学生聆听钢琴乐曲。

钢琴弹奏的听众不仅仅是台下的观众,演奏者本身也是一名聆听者,聆听乐曲过程对演奏者显得更为重要。在钢琴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乐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听觉的刺激,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乐曲进行内在听觉记忆。[6]长期反复地进行乐曲听觉积累,学生对乐曲记忆不断加深,同时其内心听觉中所形成的多种色彩效果为提升乐曲感知能力奠定了基础,多次的聆听,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甚至能触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有意义地模仿和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在聆听了大量其他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的有所感悟,从而形成内心听觉,结合自己的情感以及创作意图而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是内心听觉养成的前提,更是进行钢琴深入教学的必备条件。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三乐章,就有片段模仿琵琶演奏效果,钢琴曲《绣金匾》许多地方模仿扬琴的效果,钢琴曲《梁祝》模仿多种民乐、打击乐效果等等,体现中国的民族气韵;许多外国钢琴曲几乎也是交响化,如钢琴曲《邀舞》,有单一乐器音色,也有乐器组合音色。内心听觉中千变万化的色彩效果,来自于多听交响乐,这是获得良好音乐感知的关键,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音乐基本语要素,构成作品特定而丰富的内涵、形式、场景和画面,只有这样,大脑里才有丰富的音色想象力。

(三)给予学生正确的钢琴视谱弹奏指导。

视谱是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基础,正确有效的视谱习惯有助于钢琴学习快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视谱想象有助于内心听觉水平的提升。在没有外界音效的情况下,学生拿到乐谱后,应指导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乐谱和旋律结构的视觉观察并通过低声哼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全面分析和认识,然后引导他们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在脑中对乐谱音响和情感进行新的思考,加强学生对乐谱以及对所要表演的音乐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内心思考和歌唱的过程,学生读谱和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例如,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2no11末乐章时,首先要求节奏准确,讲究句子,并注意每一个力度、速度、表情标记,按谱面弹工整,触键细腻。再次是分析介绍作品:这是贝多芬早期作品,是明朗温存的回旋曲,通过内心听觉找出细腻的触键来表达音乐歌唱性情感;速度平稳,似小行板,通过内心听觉控制三十二分音符弹奏均匀,否则会是杂乱无章;表情标记中,贝多芬所特有的cresc以后直接进来的突然p任何时候都必须准确地做到,sf不要破坏整个p的音响,pp和p要有明显的区别,乐章的中段是复调性的,它的内容中出现了俏皮的、恶意的幽默等因素,还有喜剧高涨的地方,与整个乐章的基本情绪有着强烈的对比;小提琴式的分解八度奏法、如管乐一样的低音以及朝气勃勃的尾声结束。这里都要靠内心听觉助一臂之力,表现音乐中所要求的语气、复调声部中的色彩、情绪的变化等等,来完成贝多芬的戏剧性乐章。此外,对学生听觉意象的培养也是提升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有效方法。钢琴演奏者对和声和旋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常常造成其对乐曲的旋律表达不当,从而不能给听者带来悦耳的听觉盛宴。听觉意象有助于改善钢琴和声及旋律间的不和谐,这有利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为听者呈现出清晰分明的音乐旋律以及引人入胜的音乐氛围。

(四)训练和提升学生背谱弹奏能力。

背谱演奏已经成为一场合格钢琴音乐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奏过程,通过听觉记忆的反馈,演奏者能够自如地将音乐的旋律、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肢体动作中去,从而呈现出人与音乐和谐一体的演奏画面。可见钢琴背谱中所建立的内心听觉是演奏者出色地把握音乐的前提。在钢琴的学习中错误的背谱方法,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内心听觉记忆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背谱能力的提高的方法,但是内心听觉记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视觉上的形象感知、听觉上的想象领会及后期反复弹奏,在其形成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拿到一个乐谱,首先应指导学生在视觉上熟悉乐谱的结构、旋律走向、强弱标记等要点,并举例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记忆。[7]然后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播放cd,反复多次地让学生置身于乐曲钢琴弹奏,培养学生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描绘和想象能力,并逐渐建立乐曲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乐曲听觉感知的训练,学生能将脑中牢固的乐曲弹奏要点灵活地运用到手指弹奏练习中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练习,学生不仅能正确离谱弹奏出符合音乐作品内涵的曲子,而且其内心听觉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结语。

从以上内心听觉和钢琴教学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音乐素养、乐曲聆听、读谱及背谱等多方面探索对策,并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方的教授和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心听觉素养,从而增强其对钢琴乐曲的感知能力。同时结合必要的弹奏技巧的训练,最终达到理想的钢琴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 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 ,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互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就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地址:浙江嘉兴三中。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热门仓储代管协议(汇总17篇)
    合同协议是重要的法律文件,有助于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接下来是一些行业内常见的合同协议文本,可供大家参考和参考。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 10-30 精选窗口民警心得体会(案例15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些写得极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指导。窗口民警是警察
  • 10-30 精选技工学校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9篇)
    工作计划范文的主要目的是规划和安排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任务和计划,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目标的目的。工作计划范文是一种对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
  • 10-30 实用家长周报读后感(汇总15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巩固阅读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分享给他人,促进交流和深入思考。下面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 10-30 最新关注音乐心得体会大全(17篇)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他人,促进共同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一起来看看吧!
  • 10-30 实用县委领导讲话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铝线车间电工班全体成员组织
  • 10-30 实用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读后感范文(15篇)
    3.读后感是通过对书籍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近期热门书籍的读后感,欢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元宵节是快乐的,连天上也显出元宵节的
  • 10-30 实用招标采购合同的特点有(通用14篇)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采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着企业的成本、质量和效率。采购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和运营需要,通过资源配置和交易活动从供应商处获取所需资源的行为。
  • 10-30 优质开展学习活动心得体会(汇总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个学校师德教育的整体氛围,会影响到每一位教师的
  • 10-30 精选台球课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对过去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成长,还可以激发我们更进一步的动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