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总结(模板13篇)

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总结(模板13篇)

时间:2023-10-30 18:27:10 作者:温柔雨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总结(模板13篇)

通过总结范文范本的共同特点和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写作规律和技巧,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1.1基础知识不扎实且良莠不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独立学院迫于自己的生存压力,对生源质量的看重远不及生源数量,导致学生层次良莠不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就西方经济学而言,知识体系抽象,数理模型较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由此带来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

1.2对基础理论型课程不够重视。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强调动手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实践技能,忽视了理论教学的必要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相对抽象,难于理解,表面上看实用性不强,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询问老师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缺乏社会经济实践。

按照本科院校文管类教学的要求,学生应该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动态,熟知社会经济现象。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目前绝大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很少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从客观上影响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和效果。

2.1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

按照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有的设置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授课一个学期,有的是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在一起,在一个学期讲授。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从西方经济学的学时分配来看,实践学时偏少,有的院校干脆把实践学时设置为零。在这种学时安排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只重视基础理论的讲解,忽视或忘记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有一个共性的特征,就是办学时间短。在这种大背景下,任课教师普遍较为年轻,好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上课,缺乏实践背景和教学经验。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普遍采取“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格局,按照教材及备课内容从头讲到尾。加之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相对较多,对教学进度要求较高,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学生疲于应付,课堂缺乏活力,效果普遍比较差。

2.3教材选用存在问题。

目前,有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及审核机制简单,甚至出现教材在网上随机选取的现象,教材质量差,内容体系不完善。另外,由于师资结构相对单一,教师普遍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在选取教材时存在经验主义,较多选取国内权威经典教材,此类教材的编写科学完整,理论讲解透彻,是很多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选取教材的不二选择。但这些教材未必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这些教材理论内容讲解深度大,课后习题难度大,容易导致学生感觉接受吃力、理解难度大等,进而有厌学情绪,也容易给青年教师的备课及讲课过程带来压力。

2.4教学内容方面,理论与实际缺乏联系。

3.1合理整合课程学时分配。

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上课方式,不是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适宜把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学期讲授,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地取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学时设置比例,西方经济学就应该是理论讲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偏强在情理之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和自然科学比较起来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实践环节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者走出校门做市场调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多层次、全方位地看待实践环节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总之,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该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并且提高要求,改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就是纯理论的僵化定论。

3.2创新教学方法,敢于突破。

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讲,学生听不听无所谓,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西方经济学枯燥、抽象的形象。

3.2.1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经济现象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根据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个理论模块的现实意义,平时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搜集相关案例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像近期国际石油价格的十几连跌现象,房地产行业由火爆转入平静等热门经济话题,应该在课堂中引入,进行讨论研究。在讲到“边际效用”时,应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对人类来说,水比钻石重要,而价格差别那么大?在讲到“价格歧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公司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和售后服务内容等。总之,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无论讲解哪部分内容,首先应思考该理论可以解读哪些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务必突出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2.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老师都采用满堂灌、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不合适。这种院校的学生可能学科基础差些,但普遍比较活跃,兴趣爱好也较为广泛,自我意识比较强。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向课堂要质量,即大胆翻转课堂。对于纯理论的易于理解基础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分解学习目标,采取分组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课下搜集素材,总结学习心得。等讲解相关理论时,让学生分组或选学生代表进行讲解,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最后由任课教师点评优缺点。顺便重新讲解那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展示任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3.2.3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材。

没有任何一本教材适合于所有层次的学生,应该结合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合理选取教材。西方经济学全面进入我国的大学课堂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来年,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的探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层次差别较大,很多教材互相抄袭模仿,不成体系,选择教材要谨慎。笔者认为,对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应该尽可能选取自编教材,可能由于自身师资等因素,教材编写的质量比起那些权威经典教材存在差距,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无疑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2.4充分利用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教学手段。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精品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自主学习,延伸学习的空间。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新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建立西方经济学课程论坛、微信群、qq群、微博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沟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也可以在网上解惑答疑,既增加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论文摘要: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与创新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原则与注意问题,以期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西方经济学中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的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而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最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采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理论,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其繁琐的假设条件、抽象的概念与内涵、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使得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因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保证其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重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决路径。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合成处理并组成一个交互系统的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得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局限,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已成为高校教师包括经济学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要想使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优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明确一个关系、遵循两个原则,注意一个问题。

一、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然而无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多么优越,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其优势在于信息的大容量与影音图像的动态表现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是由于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而产生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固定化的.弊端,对教师的思维是一很大的束缚而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课件仅是辅助性的工具,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完善,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传统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尤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广泛、理论抽象,有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两者充分结合、优势互补,方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两者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应用时不能绝对化,应注意遵循两大原则。

1.内容决定形式原则。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内容决定形式。用不用课件什么时候用课件是由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演示、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播放,构成了两大内容体系:一是以文字为主的理论体系(包括案例),二是以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为主的模型体系。内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

(1)理论内容课件具有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文字性的教学内容时具有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更能通过文字、影音、图像的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较之传统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课件设计上,首先,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把教科书搬到课件上,其次课件层次要清楚,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特点之一是内容广泛且前后内容关联性强,因而在课间制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超链接功能,实现各内容板块的适时转换,实现逻辑结构的清晰。再次,课件设计应追求简洁明快,色彩要搭配合理,既增强视觉刺激,要避免课件太花太过凌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模型部分板书具有教学优势。

数学模型的推导与几何图形模型的演示方面板书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教师的板书功力较高的话,可以通过一遍讲解一边书写、画图的形式带动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用多媒体,教师一定要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使其服从于教学需要。例如在利用图形讲解某一内容时,最好是对图形进行几何分解,讲一条曲线,就现“画”一条曲线,一边“画”,一边讲,这样将一幅图分解完成,同时也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示给学生,效果会比较好。

2.以人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贯彻以人为本为本的原则。

(1)注意节奏,忌放电影模式,跟着课件走。

新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完全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点击鼠标完成所有工作,教师的思维限制于课件中。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部表情呆板茫然、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领会该部分内容,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节奏、必要时重复梳理教学内容,不注意这一点,即使课件做得很新颖,效果亦未见得好。

(2)充分发挥教师得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备课、制作课件是一次创作过程,那么讲课就是教师的二次创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会有即兴激发的灵感与火花进发出来,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优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前备课的作用,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思路连续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有机整体,如此方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尤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管能动性;艺术性表现在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知识积淀的展现与个性的张扬,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正如一千个人教师就有一千种西方经济学。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匹配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有其他许多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的匹配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力求将探究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经济学实验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它们在教学中产生1+12的效果,也是我们今后应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各学科中有典型的特质,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采取以文献为辅助手段,取得较好成效,今后仍有完善的空间。

一、“国际经济学”的性质与学生的特点。

1.国际经济学的性质。“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域性。“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资本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国际资本运动至目前至少包括三大领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所以,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包括这三大领域,如教材的结构分为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要素流动、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等五篇,[1]但各篇之间没有显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二是理论性。在目前,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已分别形成相应的学科,国际贸易领域有“国际贸易”或“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领域有“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国际金融领域有“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与这三门学科之间有区别,主要体现为前者属于理论经济学,更强调理论教学,后三者属于应用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兼备。三是融合性。由于前述两个性质,国际经济学还具备融合性特征。这体现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融合,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原因的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投资的应用;这也体现为理论变迁的融合,特别是国际贸易基础一篇,实质是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变迁,把理论史与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这也体现为历史背景与理论的融合,如国际金融的汇率理论,必须介绍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学生的特点。“国际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为刚进入大三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首先,已于大二下学期上过“国际贸易”,同时“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也于这学期开课,而这三门课的有些内容与国际经济学是交叉的,为了不让授课对象形成“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误解,必须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课程的特质。其次,学生在大学入学时的起点不高,学习自觉性与课外知识开拓性都不强烈,经了解,在过去的两年大学生涯中,几乎没有阅读过学术文献,因此在关于学术论文的语言、规范、逻辑、目标等方面的积累极其薄弱。第三,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和理论写作能力,为此,除了要求学生在大四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学校根据本校生源的特点,还形成在大三时写学年论文的制度。但是,由于在前两年,学生几乎没接受过学术论文的熏陶,结果在刚进入学年论文的准备或写作时,很茫然也很曲折。因此,基于国际经济学的性质及授课对象特点或遇到的问题,三年来,为了提升“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探索出以课堂授课为主、以体悟文献为辅的教学方法,即除了课堂授课外,课后仍布置相应文献让学生阅读,并写心得体会。

二、以文献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基本环节。

1.选择文献。选择文献遵循四个原则:权威性原则。即所选文献的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语言规范,结构合理,论证深入。如《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自由化理论及其启示》《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析》《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思想》等都具备这些品质。匹配性原则。即所选文献与刚完成的教学内容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教了李嘉图的理论,挑选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三点质疑》《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等文献;教了国际贸易政策,让学生阅读《财富观的演进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及对我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与中国政策选择——基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分析》等文献;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部分,配套选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轨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及其发展路径》等文献。可读性原则。即文献难度适中,让学生能看懂。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尽可能选纯文字阐析的文献,或者如果有数学模型也仅限于初级数学模型的文献。这样学生即使第一遍没看懂,再多看两三遍也基本能领会文章的写作目的与写作精神。目的性原则。即每次布置阅读的文献必须能让学生获得某些收获。一般是结合已教或正在教的内容,每周布置2~3篇文献,让学生更好理解或深化理解所学内容。比如,讲授国际货币体系之后,布置学生阅读《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背景——兼论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全球化》等文献。根据这些原则,从cnki或维普网站,挑选相应的文章,组成文献库,同时也进行动态调整。

2.要求学生。经过认真阅读后写体会文献选好之后,每周布置2~3篇让学生阅读,由于学生的自觉性较弱,为了提高文献阅读效果,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的基本思考视角是:从文献中知道哪些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对文献中的某一观点是否产生质疑;是否从某一方面丰富了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某一描述或揭示是否反映了现实的实际;文献中的某一观点、某一原理对现实是否有启示;是否从某些方面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3.交流互动。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在每周上课之初,利用几分钟时间,随机挑两三名学生把上周文献的心得说出来,并给予适当点评,甚至有时也谈笔者自己的阅读体会,努力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效果。

三、效果与规划。

1.效果。读文献、写心得的举措一开始对大部分学生是一项难题,这方面他们几乎一片空白,但经过两三次的启发和引导,部分认真的学生逐渐悟出了其中的机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认知程度更深化。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学生反映“之前对一些经济学家半知半懂,现在更加了解他们的理论和想法,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去想很多问题,不再像之前一样被动地输入”;“第一次接触经济学文献,以前书本中的一些理论虽然知道,但是并不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几周的文献大都与贸易以及经济中的理论概念相关,发现经济学中一些基础性概念是通过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非常不易”。从学生交来的心得体会看,确实可看到部分同学的认识在深化。二是知识结构更系统化。比如,教材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主要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对自由贸易的倡导及自由贸易的利益,未涉及比较优势理论中的“陷阱”问题,但通过向同学们提供两篇关于“比较利益陷阱”的文献,同学们阅读之后普遍有了全面的认识,如一同学说:之前读了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受比较优势理论而获益的文章,而今天读的这篇则对“比较优势陷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三是写作能力得到初步培养。通过写心得体会,虽然只要求每篇大约200字左右,但强调必须言之有物,而不是简单介绍文献的内容,这迫使学生至少读两遍以上,使他们学会了思考,逐渐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也“能够有意识地学习他人的论文是怎么写的”(某学生的体会)。比如从最近交来的心得体会,不少同学都能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在一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进与当代多层次格局》的读后心得中,某学生即作了独到点评“一个国家企业、产业间各种分工是有好处的,多层次分工,可以避免单一分工体系一旦面临崩溃带来的不良后果”。

2.今后的规划。以文献为辅助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虽尝试了几年,但详细总结,仍觉得有不完美的地方:一是给出文献的同时,没有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导致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不强;二是授课过程中文献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度不高,这降低了学生吸取文献营养的效果;三是对文献的利用率单一,只纯粹作为心得体会的工具。因此,通过分析,对此教学手段还应进一步完善与规划,重点是突出四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即在给出文献的同时也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二是共享导向,即对一些更有价值的文献应让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再形成讨论报告,真正在学生之间形成思想共享的氛围;三是能力导向,即在半学期或快到期末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已读文献写文献综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写作的能力;四是教学导向,即把文献内容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冯德连.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西方经济学》是电大财经类本专科财会、工商管理等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通过大量图形和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整个西方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针对电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适合电大《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师生从问题背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疑问是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例如,在讲解弹性理论时可提出下列问题:哪些商品可以“薄利多销”,为什么说“谷贱伤农”?又如,在讲解教材成本理论内容时可提问: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业?经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二、比较教学法。

比较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罗列比较。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西方经济学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对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可能性曲线,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等进行比较。

三、引导教学法。

引导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在讲解教材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者以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各种商品时,如何购买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学生陷入迷惑,经过思考,发现关键在于确定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最终判断购买各种商品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否相等。

四、讨论教学法。

这是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相关商品问题时,两种替代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而两种互补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学生容易混淆。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苹果价格下降对梨的需求量有何影响、剔须刀片价格下降对剔须刀的需求量有何影响”等等,在讨论中及时给予指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电大《西方经济学》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征,例如在讲解教材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理论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讨论“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代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经济学原理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样,学生听起来,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贴近经济生活的实例。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电大学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2]马良生.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

[3]陆小民.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j].科技资讯,2007,(22).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随着一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转型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开设本科层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时间较晚,9月,至第一批本科生进校以来,才开始正式完整系统地向本科学生授课,发展过程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到选择使用的一个过程。

基于对南通理工学院西方经济学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所在的课程课题组进行了内部教学研讨,并对学院2014级和级物流管理专业共12个班,合计约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材的选用方面有困难。

第一学年使用的教材为湖南师范大学高强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书难度适中,但在使用过程中才陆续发现,部分内容在表述上以及课后习题题目内容上存在若干处微小错误,需要进行后续完善。鉴于这一不足,笔者所在学院在后一轮的教材选用上,改为启用本科经济类经典教材,即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但通过实践,发现该教材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内容太过详尽,且有一定的深度,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删减一大部分内容,结果除了少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常规的教学进度和难度。

最近几年,适合民办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内容都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国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院原理》、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虽然趣味性较强,但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分散,并且,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的差异,案例取材于西方国家经济生活,部分案例难以在中国现实中得到印证。因此,编写适合民办学院的教材对于提高西方经济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64课时),课堂诸多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会逐渐累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

由于学生中大多数人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普遍对定性知识,如经济学家的介绍等感兴趣,对需要一定数学基础的定量知识却兴趣不高。此外,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有高考失利的惨痛经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在目前的学校就读只是一种“苟且”的选择,他(她)们在入校之初就对高校学习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特别渴求成功,但是某些课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的积累和方法论的形成,学生在短期看不到即时的利益和成功的前景,所以一旦碰到疑难问题,就开始出现学习畏缩情绪。

(四)教学配套有限。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教师数量的局限性,除专业课以外,其他常规课程往往一个授课班级涵盖两个平行班(80人左右),从而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控制受到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现实背景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工科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投入,而对经管类实验建设的投入较少的现象,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仅能在课本中了解到一些经济类知识,很难有具体的实践机会。

(一)群策群力编写本土化教材。

各个民办高校,可由资深教授牵头,组织一批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各个民办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

在教材编写的内容方面,可以以目前的国内外经典教材为蓝本,合理删除或弱化一些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可以缓解听不懂、没学会等所产生的学习畏惧心理。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容量有度,注重实践,与时倶进。例如:就微观经济部分而言,可以从供求理论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消费者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含市场失灵部分)等典型内容,而对福利经济学、要素市场等问题,可安排较小的篇幅简略介绍即可。

(二)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

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互动教学既定的目标,可以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互动方法,把互动教学方法贯彻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复习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在学生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把课程相关案例通过qq群或其他方式提前发给学生,并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在课程授课阶段,教师可按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增补或勘误;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或信息资料的搜集,并定期进行集中反馈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基本理论的实践价值。

1.分组讨论,强化学生内部互动和教师管理效率。教师可按照宿舍或学号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一个组长,上课时要求各组同学坐在一起。组长可以在组员内部轮流交替,教学的开展可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演讲甚至辩论等形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更顺畅。

2.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可将平时供学生使用的教学ppt、试题库、案例、参考文献等资料放至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供请假的学生进行自主补课,还有利于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畏惧心理障碍。

1.改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惧心理。就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较难掌握的是图形和数学模型板块的内容。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经历发现,适当地运用板书教学,会带来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一边指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以及图形的绘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授课的节奏,有利于学生跟紧教师的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增加使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例子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比如在谈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问题上,大部分课本一般以吃馒头为例,但是对于江浙区域民办高校来说,学生对于这种题的现场感并无太大的共鸣,不妨以大学生中的恋爱牵手为例,来探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去思考问题。

(四)多渠道突破教学配套瓶颈。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更好地加强师生互动,分组教学需从教室的布局、座位的编排、教学设备的配备入手,逐步打造和分组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就实验基地方面,一方面,需根据学院发展情况,有选择地适度追加实验实施和设备;另一方面,可积极同社会企业合作,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三、结语。

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本科教育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外学术性高校或国外典型高校的基本做法。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需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编写本土化教材、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教学配套瓶颈等方面,逐步提高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水平,建立民办本科教育独有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所采用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多种多样,除了实验策略、对比策略以及模型策略,还有近几年新课程所推崇的情感策略和认知冲突策略。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为了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选择适合本班级学生学情的策略,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先行组织者”;教学效果。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基于心理学视角下所提出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他们熟悉且具有高度概括性内容的引导性材料,然后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目的是为了把旧知和新知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高中化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就是教师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石,给学生提供含有高度归纳的公式、定理、形象模型等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在既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呈现“先行组织者”,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督促学生从辨析定义、举例解释、理清教学线索三个方面对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笼统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先行组织者”的带领下,能够发现且体会到原来认知框架中的有关概念和形成经验,有助于在学生旧知和新知之间搭建过渡台阶,降低学习化学的难度,减轻认知的负担,进而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比如,教师在“金属元素”教学中,以元素周期表的第二主族碱金属元素为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要知道金属元素的差异性和递变性。因此,化学教师就可以针对每个班级的学情来呈现“先行组织者”:镁和钙的化合物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属于碱金属元素,所以,由“镁和钙的化合物”到“碱金属元素”的认知过程可称为上位学习,在学习第二主族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时,用铍设计“先行组织者”,从而可以使得学生对be、sr、ba等元素的原子结构获得清楚的认知,而且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第二主族中的元素随着核电数的增多,电子层数也依次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层的束缚力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少,导致碱金属元素愈来愈容易失去电子。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课堂上,首先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导入学习目标,其次利用引导性的材料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阶段,进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选择“先行组织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性。奥苏泊尔一度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层次,都是建立在每个学生的`化学学科基础和既有的认知水平上的,有效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给学生呈现恰当、合适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及章节都能够洞若观火,从而和已知知识的学习接轨,且能够更好地说明、解释和联系新的学习任务[1]。然而,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在已知知识结构和新学习任务之间,建立对应的逻辑关系,就必须懂得给学生提供有序、完整、有组织内容的学习材料。比如,在学习“钙和钙的化合物”时,我已经指导学生明确且掌握了钙的颜色为银白色,沸点和熔点都较高,钙的原子序数是20,有四个电子层,它比镁元素的原子半径大,更容易失去电子。常见的钙的化合物有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和熟石灰”;碳酸钙,俗称“石灰石”。钙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与水、盐酸、硫酸都能发生反应,并且放出氢气,而且还可以和第七主族的元素化合生成卤化物。所以,我根据学生对“钙和钙的化合物”的掌握呈现学习材料,进而可以去轻松认知同一主族中锶、钡的原子结构,原子的递变性规律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可以为学习其他主族的元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课堂设计艺术的优劣取决于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材料联结的牢固程度,而选择合理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优化课堂设计艺术的首要工具,也是准确把握学情和提高化学素养的重要法宝。

三、建构“先行组织者”,不断加强认知水平。

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是不相同的。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许多化学家都借助实验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学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验策略、模型和对比策略等先行者组织策略,帮助学生在化学核心内容的学习中理解得更加直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得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加强。比如,在学习第二主族的元素时,我先组织学生画出be、mg、ga的电子结构图。在分析这些元素的电子层、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大小时,我采用了对比策略。在学习《碱金属与水反应》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钙与氧气”的实验反应,感受钙的性质:取一小块钙,用纸擦干净表面的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并且和钙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二者实验现象不同的直接原因。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预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碱金属与水的反应”。同时我以“镁与水”的反应作为实验“先行组织者”,代表“碱金属和水”这一类反应。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策略来建构“先行组织者”,对于第二主族元素性质的差异性和递变性理解得也更加透彻和明晰。四、检验“先行组织者”,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先行组织者”策略之所以可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有助于学生解决当前遇到的学习任务,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清晰把握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认知迁移,内化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核心素养。为了能够全面而深入地认知与理解“碱金属”元素的特性,教师还需设计一系列的课前练习和课后作业来检验先行组织的成效,以此来达到预期的学习迁移的教学目标[2]。比如,学生在学习“钙和锶”的焰色反应时,对它们之间的辨析往往是一个难点,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拿一根干净的铂丝浸在无色的溶液中,几十秒后拿出并且放在无色火焰上燃烧,发现火焰呈砖红色,提问学生在这个溶液中存在哪些金属离子?(1)溶液中只有钙离子;(2)可能钙离子和锶离子都存在;(3)确定钙离子存在,可能也有锶离子;(4)钙离子一定存在,但可能存在大量钾离子。学生在完成这个练习之后,不仅对于“钙和锶”的焰色反应现象和原理掌握得更加深入,而且还能实现对“先行组织者”高效迁移的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

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教学是一个明智的举动,既能让自己挖掘出多种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发展和强化学生的类比、分析、迁移、内化的逻辑思维,推动学生借助实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化学是一种有意义、有魅力的科学探究,为以后我国的科学和经济建设塑造一大批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化学人才,为我国工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鲍召忠.多媒体――化学实验教学的“催化剂”[j].高中数理化,(10):59.

[2]杜军.高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10):33.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一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本科的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富有创新的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促进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需要。然而,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探索研究。鉴于此,本文则将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研究对象与问卷发放。

本课题组调查对象为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抽样访谈等。共发放10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排除信息不完整以及填写不真实的问卷后,共得到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0%。

2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所用的调查问卷表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参考相关问卷、征求专家和部分青年教师意见等一系列过程编制而成的。问卷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以问卷设计为基础,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教学设计评价。

3.1.1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学生高达63.3%,其余则不支持。34.4%的学生认为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11.1%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47.8%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经济专业人才。12.2%的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很满意,32.2%的学生比较满意,40%的学生觉得一般,只有15.6%的学生不太满意。综上,做法可行,当学生不明确开设目的,要通过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2教材选择。

本课程选择萨缪尔森撰写的《economics》英文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只有8.9%的学生赞成选择纯英文教材,12.2%的学生希望选用国内教材,78.9%的学生希望选择国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辅导书。16.7%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的难度很大,35.6%的学生觉得稍微偏难,47.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62.2%的学生认为目前教材专业词汇太多,48.9%的学生认为课文篇幅太长,50%的学生认为语言太过晦涩,11.1%的学生认为习题难度太大。

3.2学生学习能力评价。

3.2.1英语水平。

基于目前的英语水平,13.3%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只能听懂不到20%的授课内容,26.7%的学生能听懂20%-40%,37.8%的学生能听懂40%-60%,16.7%的学生能听懂60%-80%,而只有5.6%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此外,有41.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双语学习明显不够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3.2.2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集中注意力时,高达53.3%的学生都在玩手机,还有22.2%的学生在发呆,只有18.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看书。在课堂学习之外,平均每周用于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只有7.8%,在1-3小时的学生占56.7%,但仍有35.5%的学生不超过1小时。此外,在课程学习中只有3.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37.8%的学生从来不会预习;同样,只有6.7%的学生有课后复习的习惯,38.9%的学生从来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10%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查阅相关的中文参考书,34.4%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去查阅相关参考书。可见,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3.3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3.3.1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方面,26.7%的学生觉得授课内容丰富、有趣;46.7%的学生觉得内容较多,大部分时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但还有6.7%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够,缺乏趣味性。另外,87.8%的学生认为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在课堂互动方面,58.9%的学生觉得教师与学生互动良好,36.7%的学生觉得互动一般。

这门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是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所用ppt大多数都是同步配有译文,或者在重难点之处配有译文,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1.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的ppt同步配有译文会有利于保证课程学习效果。另外,有34.4%的学生希望双语课程的授课方式尽量用英语,大家听不懂的地方再用中文;27.8%的学生希望ppt等文字材料用英语,口语以中文为主;24.4%的学生希望先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讲一遍;只有13.3%的学生希望用英文讲授核心内容,辅以中文举例。

3.3.2教师自身能力评价。

84.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错,88.9%的学生觉得这门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相关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82.2%的学生对这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但仍然有17.8%的.学生觉得一般。

4分析总结。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改进。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加长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专业的国际经济人才,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错误的英语教科书当做阅读理解来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实行分班授课,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考虑将西方经济学课程分班授课。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授课方式,而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选择中文讲解或较低比例的英文讲解。同时,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案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选择某个专题或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在上课之前作演讲,以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加强对负责双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对其自我提升意愿的激励。由于双语授课要求授课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承担更大量的工作和压力,而且还可能会因为教学效果不太好而面临较低的学生评价,最终影响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工作晋升等现实问题。因此,要想使双语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知识和专业水平。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应的双语教学的规章制度、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以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学校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积极鼓励其多参加双语教学讨论会,或者出国深造,以帮助教师提升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在晋升职称方面给予双语教师更多考虑,以淡化学生评分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一是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这类教学模式首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然后再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社会收入分配、大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也可以采取《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办法。《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是对实际经济环境的一种模拟,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来做出不同的经济抉择。比如通过市场均衡价格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相关经济理论,这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进行《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学生增强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其团队合作能力、口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二是注重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沟通抽象的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生活热点,广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案例讲解中融入有关经济理论。比如“公交车让座”问题近来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热点,教师可以从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角度去分析。年轻人是纳税人,他购买了车票,理应有座位;老年人免费乘车,如果将座位给老年人,似乎有悖于效率原则。但是长远来看,老年人为社会做了一辈子贡献,如果不让座给他,似乎也不公平。二是所选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比如讲商品效用时,可以讲大学生看电影的效用来的快,时间短暂;而努力学习的效用来得晚,时间长久。将机会成本时,可以给大学生算一下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提高其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自问世,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层次超前但内涵滞后等同质化问题。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稚嫩的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国家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怎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首先就要对大学教育的基础单元—课程—进行变革,包括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意识到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同,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及应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说,主动去做,把大学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1.2授课方式单一,缺少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模式沿用国际一流学校和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注重理论教学,50分钟“填鸭式”大学高中化教学,而忽略了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基础差、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不强的特点,课下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跟不上,导致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大规模的普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引进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但是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实行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学习评估、课程管理的效果和影响力有限,只发挥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作用,并没有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

1.3课时压缩,实践性不强。

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时,甚至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直接将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成一门经济学原理。在有限的被压缩的课时内,要达到讲授完庞大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培养的目标,无疑增添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别提增加实践内容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只能通过作业和考试单向交流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

1.4信息滞后,更新成本大。

西方经济学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目标和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三四线城市,对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局势敏感度差,教师的西方经济学课件和教学内容中案例可能是几年以前的。即使教师有心更新,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且对于崭新的经济活动,教师受到阅历和视野的限制,又怕举例不当,“驾驭不了”终究放弃最新实时案例,教师尚且如此,学生自不必说。

1.5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理论知识不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弱,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教师的传道和授业,缺乏对学生“惑”的引导和解惑的途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麻痹倦怠,缺乏激情和动力。

1.6教材迥异,经济学原理抽象。

目前,虽说西方经济学是各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都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现有西方经济学教材五花八门,各个教材共有的特点都是用公式、函数、图像和模型解释抽象难懂的专属语言及基本原理,即使有一些案例也都是与理论知识衔接不上的人物传记、企业介绍等,而且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侧重的知识点不同,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跨学校考研究生的学生学习。

针对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共性的问题,需要改变西方经济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

2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增加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m)其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教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下面根据美国课程论之父tyler(1949)提出课程的框架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着重阐述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由此可知,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理论和原理,重点包括供求论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研究、市场结构分析、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的解释;(2)原理应用技能,包括分析国际及国内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运行规律;(3)继续学习深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三项内容均被揉进教材枯燥的模型、公式和文字中,通过课堂教师讲解举例,辅之课下学生做作业,查资料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不明显。

kathleen认为学习的本质包括两个层面,即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而传统的课堂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是否内化关注较少。

(2)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反复观看,不受授课人数、课堂时空的限制,适应个性化学习;(3)如果采用名校慕课资源进行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名家,通过网络上的经济学优势资源为地方本科院校所用,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达到与全国最高水平“接轨”的目的。

教学组织层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室里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授知识的节奏,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可以随时看到一个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有一种仪式感和不容侵犯的感觉,但迫于课时较少的压力,课堂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赢”的目标。

翻转课堂较之传统课堂可以弥补其实践教学这方面的缺憾。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组织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1)在线,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在线进行及时的互动,帮助学生完成以往在教室才能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除此以外还要及时查看哪些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哪些学生没有学习,哪些学生做了练习题,做了几遍,哪些学生参与了讨论,言论正确吗?这种在线的理论学习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也方便学生将课上没有想到或者羞于启齿的问题随时发问,使得学生不会独立思考的毛病慢慢改观,但是也需要教师在方向上和理论应用上的引导;(2)在课堂,教师的组织教学要让学生多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多思考现实的经济问题,让学生更有紧迫感和课堂主体感。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平台、学生和学习资源有机组织起来,这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国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的根本区别和进步。

教学评价方面。传统西方经济学课堂受到课时限制,学好学坏具有不可逆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试卷不能完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翻转课堂中,且不说在线课后习题和讨论题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结果,被微视频解放出来的课堂成为学生讨论实时经济和说出自己观点的“天堂”,教师不光可以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督促学生课下“查漏补缺”,及时找到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1搭建和寻求西方经济学网络学习的平台。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分开来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个别专业整合成为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西方经济学在线教学的平台有中国三大慕课平台,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微观经济学”,收费100元;学堂在线的“宏观经济体制与核算”;好大学在线的“创意学经济”等。

国内外moocs平台虽然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有具体的学期限制和开课时间区间限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也并不太理想,所以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中网络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开发建设,组建西方经济学教师团队,集体讨论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录制音频和上传检测习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课程课时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课程容量,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种方法是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同一种教学平台,减少成本,方便交流和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

3.2翻转课堂模式。

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也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模仿传统的学习过程,但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为:选课—听课—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参加平时、阶段和结课考试—获得课程成绩。

(1)选课。翻转课堂体现灵活性,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在选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辅导,讲解翻转课堂的学习和结课方式,告知利弊,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余的学生仍采用传统方式学习西方经济学,这样,既是对广大学生负责,以免有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完不成该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比较两种授课方式的效果。

(2)预习。每门网络课程都由若干课时组成,将西方经济学原理录制成若干段视频,每一个视频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方便学生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设有留言区,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此外,课程开发者还会定期更新课程信息,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建议和帮助。在一定的课程学习之后设置有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核者可获得该门课程的预习自学部分结课成绩。

(3)听课。但是,预习的质量要有保证,因为学生在学习在线课程时候不能保证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课程学习,可以统一学习每一节慕课,一个行政班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实验室或者机房集体完成学习、提问、讨论以及交电子作业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也是慕课的初衷,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性和持续学习能力有限,并不能放任自由。

(4)课堂汇报、讨论。这是颠覆传统课堂模式的关键,与传统课堂相比,课堂不再是讲理论知识,但可以简单的复习,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复习归纳总结,保持课堂的仪式感,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慕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干好几件事情的缺陷。此时要求进行翻转课堂方式授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要有高度的经济敏感度和责任感、提高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学生所要讨论的问题了如指掌,能够准确给出点评和指导,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传授。

(5)成绩。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成绩由网络平台、其他同学、本校课堂教师多元评分主体给出,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综合考查学生自学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理论学习成绩被弱化,实践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选择翻转课堂方式的学生对经济要有浓厚的兴趣,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按时按量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时刻保持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学习习惯。

4结论。

翻转课堂与传统单纯的网络课程不同的是,它除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文本材料之外,还能实现针对课程的在线答疑。翻转课堂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突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契机,改变教师和学生懒散,一成不变的状态,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的课程提供了变革的方向和捷径。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的需要。当前,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师资匮乏、教学手段有待提高和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本文提出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

一、导言。

双语教学指的是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言。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用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指的是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手段,通过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的科学知识来达到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语言的目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很多高校开展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推进措施。

(一)有利于培养国际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要素跨国界流动加快,一国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满足本国范围内的人才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前,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需要培养大批熟知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化复合型国际人才。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做出新的调整,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西方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综合提高经济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水平,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从20世纪初对美国、日本等国经济学教育的介绍和模仿、20世纪五十年代对前苏联经济学教育模式的全盘照搬、八十年代以来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的学习与借鉴,到现代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有一个“西学东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我国加入wto后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类教育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经济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国际化趋势,又要坚持本土化原则。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促进学生掌握了一定量专业词汇,而且还利于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了解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还能帮助学生从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经济问题,从中西思维方式融合的角度观察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为经济学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空间。可以说,《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必要。

(一)西方经济学双语师资比较缺乏。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双语师资比较缺乏。双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外籍教师、本土留洋教师、土生土长的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语言优势的外籍教师具备开展双语课程的良好的语言条件和专业知识基础。但外籍教师汉语水平往往有限,在双语教学中,师生沟通难度较大。同时,普通地方高校引进外籍教师。本土教师熟悉本国的国情、专业能力且教学能力较强,但由于受到外语水平的制约,授课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本土留洋教师则兼具外籍教师和本土教师的优点,是双语教学教师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展的时间不长,还处于摸索阶段,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部分专业教师有到国外高校访问的经历,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出国访问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开设双语课的意愿良好,但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文的双语专业教师非常缺乏。

(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合适教材有待开发,教学手段有待提高。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西方经济学双语教材质量将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西方经济学双语课教学需要采用合适的双语教材,以保证质量。目前,较为通用的西方经济学英文教材主要有格里高利・曼昆主编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编著的《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编著的《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编著的《经济学》等。这几种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地道、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初学者使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这些原版英文教材英文原版教材非常厚,一般都在六七百页左右,对于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来说难度较大;其次,原版教材成本较高。原版教材价格非常昂贵,对于学生来说,价格偏高,一些学生难以承受;第三,英文原版教材的案例虽然生动,但都来源于国外,没有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上,有的老师沿用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没有采用针对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激励机制有待优化。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适合于本校实际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就双语教学评价机制来说,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未成体系。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使得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效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致使双语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认可。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资料、给学生答疑、制作课件等都要付出多于母语课数倍的劳动。然而,与双语教师的付出相比,多数学校对于双语教师的激励模式较为单一,仅是增加一点工作量而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上双语课纯粹是双语教师的自愿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双语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一)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所以,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着力建设一支既有纯熟的外语口语能力,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队伍,切实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提升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师素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外语口语水平。选拔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业务骨干,进行双语教学培训试点,培训内容包括: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加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技巧和方法等。

2、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师。近年来,在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专业和外语都优秀的教师作为双语教师的培养对象,鼓励开设新的双语教学课程。此外,通过引进在国外高校任教的中国籍教师或留学生作为客座教授,让学生感受到国外双语教学课堂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氛围,提高他们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3、利用各种国际交流机会,提高师资教学水平。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加大了国内高校教师和博士生出国留学和访问的支持力度。国内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支持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培养一批教学和科研骨干。

(二)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有着与中文教学不同的特点,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摸索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以团队教学法为例,传统的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及人际间交往的能力,团队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教学法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强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以课程专题为主线,以团队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团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在团队教学中,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简单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发地通过信息共享、成员间的相互沟通、积极合作、取长补短等方法最终完成“使命”。团队教学法不仅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注重完成“使命”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颠覆了他们在传统教学中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一些教学实践证明,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采用团队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重点:

1、课前预备。精心设计课前预备内容、课前预备形式、课前预备方法、课前预备检查四大方面。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力求内容少而精,一般只要整理出脉络和思路即可,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2、教学模式。力求从灵活到稳定,逐步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从小到大,逐步增加学生的自学压力;从师到生,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少到多,逐步增加外语授课比例;从讨论到实践,设计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评价体系;从低到高,逐步培养学生的外文阅读和表达技巧。这样,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既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读、听、说、写的技能,从而改变英语学而不用的不正常状况。

3、目标激励。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立一些明确的、鼓舞人心的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学生完成每个小目标后都及时给予强化。通过这种激励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不断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双语课的开设是以教学质量工程的提高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工程包括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团队等方面。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强化西方经济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打造经济学双语课程群、创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团队,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和建设网络电子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精选双语教材、探索新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经济学双语课程群方面,加强经济学双语课程群建设,保证双语课程的连续性,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以上的系列双语课,通过双语课程群的建设继续扩大巩固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最终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团队方面,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双语教学团队项目,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西方经济学中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的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而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最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采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理论,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其繁琐的假设条件、抽象的概念与内涵、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使得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因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保证其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重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决路径。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合成处理并组成一个交互系统的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得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局限,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已成为高校教师包括经济学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要想使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优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明确一个关系、遵循两个原则,注意一个问题。

一、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然而无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多么优越,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其优势在于信息的大容量与影音图像的动态表现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是由于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而产生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固定化的弊端,对教师的'思维是一很大的束缚而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课件仅是辅助性的工具,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完善,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传统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尤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广泛、理论抽象,有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两者充分结合、优势互补,方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两者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应用时不能绝对化,应注意遵循两大原则。

1.内容决定形式原则。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内容决定形式。用不用课件什么时候用课件是由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演示、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播放,构成了两大内容体系:一是以文字为主的理论体系(包括案例),二是以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为主的模型体系。内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

(1)理论内容课件具有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文字性的教学内容时具有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更能通过文字、影音、图像的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较之传统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课件设计上,首先,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把教科书搬到课件上,其次课件层次要清楚,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特点之一是内容广泛且前后内容关联性强,因而在课间制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超链接功能,实现各内容板块的适时转换,实现逻辑结构的清晰。再次,课件设计应追求简洁明快,色彩要搭配合理,既增强视觉刺激,要避免课件太花太过凌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模型部分板书具有教学优势。

数学模型的推导与几何图形模型的演示方面板书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教师的板书功力较高的话,可以通过一遍讲解一边书写、画图的形式带动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用多媒体,教师一定要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使其服从于教学需要。例如在利用图形讲解某一内容时,最好是对图形进行几何分解,讲一条曲线,就现“画”一条曲线,一边“画”,一边讲,这样将一幅图分解完成,同时也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示给学生,效果会比较好。

2.以人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贯彻以人为本为本的原则。

(1)注意节奏,忌放电影模式,跟着课件走。

新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完全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点击鼠标完成所有工作,教师的思维限制于课件中。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部表情呆板茫然、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领会该部分内容,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节奏、必要时重复梳理教学内容,不注意这一点,即使课件做得很新颖,效果亦未见得好。

(2)充分发挥教师得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备课、制作课件是一次创作过程,那么讲课就是教师的二次创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会有即兴激发的灵感与火花进发出来,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优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前备课的作用,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思路连续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有机整体,如此方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尤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管能动性;艺术性表现在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知识积淀的展现与个性的张扬,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正如一千个人教师就有一千种西方经济学。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匹配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有其他许多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的匹配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力求将探究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经济学实验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它们在教学中产生1+12的效果,也是我们今后应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自1999年问世,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层次超前但内涵滞后等同质化问题。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稚嫩的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国家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怎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首先就要对大学教育的基础单元—课程—进行变革,包括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意识到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同,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及应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说,主动去做,把大学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1.2授课方式单一,缺少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模式沿用国际一流学校和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注重理论教学,50分钟“填鸭式”大学高中化教学,而忽略了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基础差、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不强的特点,课下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跟不上,导致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大规模的普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引进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但是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实行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学习评估、课程管理的效果和影响力有限,只发挥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作用,并没有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

1.3课时压缩,实践性不强。

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时,甚至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直接将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成一门经济学原理。在有限的被压缩的课时内,要达到讲授完庞大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培养的目标,无疑增添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别提增加实践内容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只能通过作业和考试单向交流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

1.4信息滞后,更新成本大。

西方经济学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目标和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三四线城市,对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局势敏感度差,教师的西方经济学课件和教学内容中案例可能是几年以前的。即使教师有心更新,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且对于崭新的经济活动,教师受到阅历和视野的限制,又怕举例不当,“驾驭不了”终究放弃最新实时案例,教师尚且如此,学生自不必说。

1.5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理论知识不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弱,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教师的传道和授业,缺乏对学生“惑”的引导和解惑的途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麻痹倦怠,缺乏激情和动力。

1.6教材迥异,经济学原理抽象。

目前,虽说西方经济学是各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都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现有西方经济学教材五花八门,各个教材共有的特点都是用公式、函数、图像和模型解释抽象难懂的专属语言及基本原理,即使有一些案例也都是与理论知识衔接不上的人物传记、企业介绍等,而且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侧重的知识点不同,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跨学校考研究生的学生学习。

针对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共性的问题,需要改变西方经济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

2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增加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m)其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教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下面根据美国课程论之父tyler(1949)提出课程的框架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着重阐述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由此可知,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理论和原理,重点包括供求论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研究、市场结构分析、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的解释;(2)原理应用技能,包括分析国际及国内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运行规律;(3)继续学习深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三项内容均被揉进教材枯燥的模型、公式和文字中,通过课堂教师讲解举例,辅之课下学生做作业,查资料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不明显。

kathleen(2012)认为学习的本质包括两个层面,即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而传统的课堂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是否内化关注较少。

(2)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反复观看,不受授课人数、课堂时空的限制,适应个性化学习;(3)如果采用名校慕课资源进行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名家,通过网络上的经济学优势资源为地方本科院校所用,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达到与全国最高水平“接轨”的目的。

教学组织层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室里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授知识的节奏,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可以随时看到一个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有一种仪式感和不容侵犯的感觉,但迫于课时较少的压力,课堂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赢”的目标。

翻转课堂较之传统课堂可以弥补其实践教学这方面的缺憾。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组织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1)在线,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在线进行及时的互动,帮助学生完成以往在教室才能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除此以外还要及时查看哪些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哪些学生没有学习,哪些学生做了练习题,做了几遍,哪些学生参与了讨论,言论正确吗?这种在线的理论学习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也方便学生将课上没有想到或者羞于启齿的问题随时发问,使得学生不会独立思考的毛病慢慢改观,但是也需要教师在方向上和理论应用上的引导;(2)在课堂,教师的组织教学要让学生多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多思考现实的经济问题,让学生更有紧迫感和课堂主体感。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平台、学生和学习资源有机组织起来,这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国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的根本区别和进步。

教学评价方面。传统西方经济学课堂受到课时限制,学好学坏具有不可逆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试卷不能完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翻转课堂中,且不说在线课后习题和讨论题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结果,被微视频解放出来的课堂成为学生讨论实时经济和说出自己观点的“天堂”,教师不光可以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督促学生课下“查漏补缺”,及时找到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1搭建和寻求西方经济学网络学习的平台。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分开来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个别专业整合成为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西方经济学在线教学的平台有中国三大慕课平台,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微观经济学”,收费100元;学堂在线的“宏观经济体制与核算”;好大学在线的“创意学经济”等。

国内外moocs平台虽然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有具体的学期限制和开课时间区间限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也并不太理想,所以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中网络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开发建设,组建西方经济学教师团队,集体讨论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录制音频和上传检测习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课程课时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课程容量,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种方法是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同一种教学平台,减少成本,方便交流和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

3.2翻转课堂模式。

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也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模仿传统的学习过程,但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为:选课—听课—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参加平时、阶段和结课考试—获得课程成绩。

(1)选课。翻转课堂体现灵活性,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在选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辅导,讲解翻转课堂的学习和结课方式,告知利弊,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余的学生仍采用传统方式学习西方经济学,这样,既是对广大学生负责,以免有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完不成该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比较两种授课方式的效果。

(2)预习。每门网络课程都由若干课时组成,将西方经济学原理录制成若干段视频,每一个视频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方便学生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设有留言区,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此外,课程开发者还会定期更新课程信息,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建议和帮助。在一定的课程学习之后设置有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核者可获得该门课程的预习自学部分结课成绩。

(3)听课。但是,预习的质量要有保证,因为学生在学习在线课程时候不能保证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课程学习,可以统一学习每一节慕课,一个行政班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实验室或者机房集体完成学习、提问、讨论以及交电子作业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也是慕课的初衷,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性和持续学习能力有限,并不能放任自由。

(4)课堂汇报、讨论。这是颠覆传统课堂模式的关键,与传统课堂相比,课堂不再是讲理论知识,但可以简单的复习,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复习归纳总结,保持课堂的仪式感,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慕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干好几件事情的缺陷。此时要求进行翻转课堂方式授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要有高度的经济敏感度和责任感、提高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学生所要讨论的问题了如指掌,能够准确给出点评和指导,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传授。

(5)成绩。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成绩由网络平台、其他同学、本校课堂教师多元评分主体给出,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综合考查学生自学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理论学习成绩被弱化,实践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选择翻转课堂方式的学生对经济要有浓厚的兴趣,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按时按量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时刻保持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学习习惯。

4结论。

翻转课堂与传统单纯的网络课程不同的是,它除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文本材料之外,还能实现针对课程的在线答疑。翻转课堂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突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契机,改变教师和学生懒散,一成不变的状态,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的课程提供了变革的方向和捷径。

探析电大《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论文

(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按当下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于看重的是理论的灌输和模型的推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缘故,西经的内容涵盖知识面广泛,包括的知识重点相当的多,原理比较抽象难懂,以上原因必将加大教学难度。授课老师在讲解理论时,在冗杂的知识点中很难做到每个都能用经济学的角度给予深度讲解,而且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本身存在缺陷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思路。其次是大量西经中的数学知识构成了当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困扰,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些学生大多数学方面的底子薄,这些因素必将制约着学生偏向于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最后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国内的西经教材没有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量身定做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国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是教材与学科能配套的却相差甚远。目前,国内院校的西经主流教材还是高鸿业主编的(微观部分及宏观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版本。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这些教材都是贯彻的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过于偏重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前沿介绍甚少,更是没有将中国的当前经济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案例出现。另外,结合大多数国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本科学校的西经课堂依然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奋力地讲课,满黑板的大篇幅的'图表、公式、模型推理过程,殊不知学生能理解的少之又少,教学质量低下。这种“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学习意识,最终学生还是不能掌握理论并运用到实践的技能。

(二)考核方式单一、激励管理缺失。

据研究显示,考查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成效时,学生的成绩是用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的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平时成绩一般由作业和出勤两个方面所组成,占期末总评的20%~30%;期末成绩占总评的70%~80%,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不重视上课秩序以及上课质量,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书或课堂笔记,学生在追求的只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这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应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效率。

(一)财经类院校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院校不仅具备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广泛的行业背景。同时,财经类院校的教育资源使用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益趋势,在校学生人数及其培养的优秀经济管理人员总量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类教育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与财经类高职院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等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职业性;与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中的财经系科相比,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还是在学校的综合实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很难得到凸显。因此,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财经类院校应该在整个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做到准确定位,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经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表现为层级多样化,这便要求高等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做到合理确立层次,扎实提高培养质量,从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教育体系。综上所述,财经类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将综合性重点大学的精英教育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大众化职业技能教育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人才教育应该坚持以培养宽厚品质为基础,通过交叉复合培养,增强迁移和转换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发展后劲和潜质,从而培养出理论功底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财经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不同的教育要求,结合实际,开设“重点各异”的《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通过教学大纲,界定不同专业教育内容的不同基本点和侧重点。例如,专科层次的应主要选择主流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而本科层次则可以在这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适度的增加难度较大的前沿理论,同时增加不同经济流派理论的介绍。其次,合理化教学内容,将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课时量等与其实际情况想结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转变原本“一本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传授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和开拓学习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需求和供给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内容,而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则应侧重于学习不对称信息理论与对策论等内容。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直觉和思维能力。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而初级教材比较缺乏,因而,当前的任务主要应该是加大力量编著能够很好反映有关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学材料。另外,在编制各类初级教材的同时,应对各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修完初级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而为了使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一个较好的感官能力以及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则只需要学习经济学的初级课程。教学方法上,完备已有的实际案例教学、激发式教学和商讨式教学,开拓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形成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库及设计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鼓励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开发并使用网络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分组的个性化教学,组织老师在线答疑,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来交流。探索双语教学,从英文原意出发精确理解经济学专业术语,用于我国的经济实际并指导实践。转变教学手段及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场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固化的授课模式。引用某些学者的观点将经济学的教学分成“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数学语言),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缔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家的思维。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将现实的例子和晦涩的理论能够有效结合,达到了经济学语言的现实切换,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形象、直观的例子。其次再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变思维,把经济学中的抽象经济变量用生动的图形和函数表达式体现出来,从而学生的经济学建模思路就水到渠成了。

(三)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普遍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评估方法过于单调,难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尤其是平时发言、讨论、实践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体现。应建立适当的考评方法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将学生在平时发言、讨论、实践中的表现计为考评因素,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来进行自由教学和学术研讨。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期末考核时,最重要的考试形式就是笔试,为了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应建立题量大、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标准化题型,要合理确定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考核方式。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期末的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往往造成学生酿成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后果,教学效果不能从卷面体现出来。而且,闭卷考试的弊端就是答案唯一,学生往往会拘泥于标准答案,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点来答题。换句话说,考试的结果却本末倒置,变成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基于以上的现状,任课教师应当在试卷的设计上要侧重一下利用创新思想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试卷更要突出对学生多方能力的测试重点。所以要想达到以上理想的目标,教师在讲授经济学时要注重学生对课下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尽其所能的发挥做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偏重于对学生的平日学习成果检测,比如说,对学生课后作业加以批注,再反馈给学生。同时制定出与阶段性教学任务考核相配套的教学成果检验机制。例如,为了达到应用经济学理论工具实践化的目的,令学生把课堂所学转换成论文案例分析的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从而形成了考察形式多样化;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目的,给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这样学生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很大程度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热门安保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到的感悟和体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 10-30 热门心得体会月(汇总14篇)
    经验和教训都蕴含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之中,总结是将这些经验和教训提炼成有价值的智慧。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 10-30 优秀申请当领班的申请书大全(17篇)
    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申请职位,一封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竞争力。下面是一些顶尖学府的申请书范文,可供申请者作为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 10-30 最优乡情体验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方式。请您阅读以下这些心得体会的例子,相信会对您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帮助。教师乡情体验是指教师通过实地走访农村、
  • 10-30 最热联合投标协议书(模板16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约定双方权益和责任的法律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所有成员单位名称)自愿组成(联合体名称)联合
  • 10-30 最优叉车的心得体会报告(模板20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和感受的一种总结和概括,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10-30 专业学习孙思邈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是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
  • 10-30 最优争当新时代好少年演讲稿三年级(模板19篇)
    在撰写演讲稿范文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以保证观点的清晰和易于理解。演讲是一种艺术,而好的演讲稿是其重要基石。请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它们定
  • 10-30 最热保健品代理合同(汇总12篇)
    代理的核心是责任和效率,一个好的代理必须具备专业能力和诚信。以下是一些代理业务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甲方:乙方:为保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
  • 10-30 精选感恩节幼儿园活动方案(案例15篇)
    活动方案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针对性和实施性,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要素。阅读以下精选的活动方案范文,了解如何制定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