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优质儿童文学与戏剧课论文(通用22篇)

优质儿童文学与戏剧课论文(通用22篇)

时间:2023-10-30 15:40:35 作者:翰墨优质儿童文学与戏剧课论文(通用22篇)

阅读范本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感觉和审美能力,提高我们对作品质量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写作激情和创造力。

儿童文学论文

暑假期间,爸爸又为我选择了一套杂刊――《儿童文学》。

当然一开始,我对她并不感兴趣,仅仅想欣赏里面的好作文,可是当我阅读她的首卷语时,却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的题目是《开掘自己的金矿》,首先,她提到了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否容易被面对和了解,还着重说了了解自己的长处比了解自己的短处更重要,因为了解自己的短处只能让你知道你不应该干什么,而了解自己的长处却可以让你知道你可以做什么。随后,她要开始引导你开掘自己的金矿,让你坚信自己拥有人生金矿,让你用思考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与财富。待你找到了金矿,还要你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开采金矿。最后,她要告诉你:开掘自己的金矿吧,趁着年轻。

看完一文后,我明白如何开掘属于自己的金矿,一个人生道理。当我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触到着本书的益处:这本书大部分文章会告诉你一些道理,让你了解人生故事,叫你如何面对困难又如何战胜困难。轻松的接受一些知识,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我有着一本书做我的良师益友,相信我的作文水平会进一步的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论文

随着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阶段的学习成为现代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语文这门学科,与我们的母语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学习显得极为重要。在许多人看来,语文就等同于汉语,虽然这样的说法不够科学与全面,但仍然道出了语文这门学科与母语之间关系密切,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极为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因其具备的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儿童文学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主要有:好奇心较强、好动、好玩及理解能力较弱,而语文作为一门富含文化底蕴的学科,学科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小学教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对小学生而言,对于图画的喜爱要超过文字,所以大多数的小学生不喜欢全是文字的书籍,而更加喜欢看连环画。在小学生的世界里,较为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更加为他们理解与接受。儿童文学的设计与制作,主要就是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性格、学习能力等特点来完成,极大的符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帮助教师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儿童文学的存在,是教师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重要帮手。

3.儿童文学是小学生的重要陪伴者。

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是现代人一定会经历的一段道路。小学生在参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儿童文学是重要的陪伴者,一直陪伴在小学生学习拼音、认字、读文章的路上。当小学生接触拼音时,儿童读物中丰富的插图加上拼音注释,在丰富学生文化世界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拼音;当学生跟随自己喜好,走进儿童文学营造的世界中,了解了一个个美丽文化故事,学习了优美的汉字。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文学凭借着对小学生心理认知的了解,按照年龄、喜好的不同推出各式各样的读物,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在不经意间学习了相应的语文知识。

二、儿童文学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1.儿童文学的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阶段,因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小学生接触、了解这个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这也从侧面说明,小学生被误导的几率将大幅上升。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不仅是希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期望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文学的存在,促成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市场上能够得以流通的儿童文学,它营造的世界及宣扬的思想都是更加侧重正能量的,以及能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发展道路的,因此,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儿童文学,学生能够逐渐对这个社会的各类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

2.儿童文学的存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3.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往往精力极为旺盛,具备极强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许多事物,对学生而言都是极为新奇的,所以,一般而言,小学生喜欢提问,而且经常脑洞大开,对于这个世界存在许久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猜想,这就是小学生发挥想象力的体现。在现阶段的儿童文学读物中,蕴含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创造者在创造文学读物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为参照,将有关于我们生活着的世界通过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感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宽了自身认知的视野,事物了解认知的增多,也导致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得到了极大的平台。因此,儿童文学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重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兒童文学,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帮手,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过程中的重要陪伴者,它的存在,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戏剧文学专业论文范文

电影中所展现的老井村是一个封闭、远离闹市的偏僻村庄,在这里,伦理道德规范是每个村民都要遵循的至高无上的法则。在电影中,掌握老井村大权的家长是礼法和伦理道德的践行者和维护执行的代表,也可以称之为整个村庄的首领或者是执法长老。他们在整个伦理道德的推进过程中,充当了践行人、传递者以及推行礼法的人,因此他们已经不自然的进行了“杀人”的行为,阉割掉了鲜活个性。《老井》的叙事框架表现出伦理对婚姻的约定程序:约会——偷情——家长的反对——无法抗争——被扼杀——逃离——伦理的胜利。这样的程序在电影中被重复循环,环环相扣构成了整个电影伦理叙事的多重思想。

电影《老井》并不是简单的去描述一群祖祖辈辈生活在贫瘠的小山村中打井寻找水源的故事,也不是仅仅为了讴歌村民们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整个电影想要去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心理意识,描写了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的苦痛,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历史与现实。放弃了自由,放弃了鲜活的个体生命,开始了每天翻山越岭寻水打井的生活。中国自古是一个尊礼尚仪的国度,礼义廉耻、道德规章是每一个中国人从明事起都会从家长那里收到的教育,但是知理并不代表着盲从,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孙旺泉,更应该有着对礼法清晰的理解。但却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封建文化的压迫下,并没有选择抗争而是屈从其下,成为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凉的结局。

电影是一种艺术的代表,能够称之为一种文化,它并不是单纯的在商店出售的消费品,而是一种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本族文化的载体,独特的民族形象、深邃的文化底蕴赋予了电影更加深厚的内涵。我们只看到了好莱坞电影模式的成功,一味的去进行模仿,这种行为无异于邯郸学步,反而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我们不能在走向电影商业化道路的时候,一步步渐渐丢失传统文化的神韵,现代商业和中国灿烂传统文化完美融合才能真正地亮出中国商业电影的民族品质。

[1]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n],道德与文明,2012,1.

[2]曹小晶.论中国西部电影女性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j].电影艺术,2004,2.

浅谈新时代儿童戏剧的创作论文

1、把多媒体引入舞台。

儿童戏剧创作除了内容儿童化以外与普通的戏剧并无差别,虽然演员表演真实感人,但由于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对戏剧的欣赏。新媒介时代主张将多媒体引入舞台设计,将图像、文字、声音加入舞台背景设计中,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戏剧内容,增加剧情容量,吸引孩子们的目光,锻炼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是一台以儿童为中心的心理剧,主要讲述山村女孩安小花为给班主任王老师治病打工的故事,以安小花与同龄人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的问题为主线,情节跌宕,情感充沛,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倘若将这部剧中主要人物讲述的趣闻,通过视频图像展示在舞台上,更为清晰真实地表现故事情节,更能吸引少年儿童的注意力。

2、把影视手段引入戏剧创作和表演中。

随着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儿童戏剧表演已经无法吸引儿童的目光,此时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十分必要。影视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由于其虚幻宏大的场景、惊险刺激的动作、恰逢其时的音效,儿童戏剧同样可以将这些手段引入舞台表演中。如儿童歌舞剧《狮子王》在美国纽约上演,演出时将影视剧中常用的手段运用于舞台表演中,如三维虚拟布景、计算机绘图、数字影音等,营造了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儿童戏剧主要以童话、科幻为体裁,仅借助传统的道具式表演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借助影视手段使戏剧更为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为孩子们营造色彩缤纷的戏剧天地。

二、造成我国儿童戏剧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1、不能很快适应新媒介时代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影、电视的普及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便可观看儿童剧,体会色彩斑斓的戏剧世界。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领会力,他们崇尚科学,向往奇幻、神奇的科技空间。西方国家的儿童戏剧和非儿童戏剧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他们借助科幻的剧情、惊险的画面、丰富的特技、宏大的场面将西方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给孩子们带来心灵冲击。如《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西方文化的传播使我国本土文化收到强烈冲击,我国儿童戏剧的创作能力不够,多数模仿和照搬西方国家的作品,将科技与文化结合发展的能力较为薄弱,作品制作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呈现出来的儿童戏剧作品比较生硬、刻板,不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适应新媒介时代的发展。

2、远离艺术和儿童。

中国戏剧从整体来看,以参照西方戏剧为主,独创性较弱。儿童戏剧更是如此,独属于中国题材的故事多数被西方创作而风靡全球,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的儿童戏剧过于注重教育和道德培养,沦为教育工具,引发儿童的厌烦心理。如很多儿童剧都是课本剧、英语教育剧,与儿童内心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儿童剧已经远离戏剧艺术之流,成为成人的教育手段。具体来讲,一是倾向于成人化,一些做作的、假儿童化的场面充斥着儿童戏剧舞台;二是倾向于幼儿化,儿童戏剧过于幼稚、肤浅,没有从儿童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出发,根本不能满足儿童的内心需求,无法走进儿童的心灵。

1、赋予戏剧游戏精神,拓展儿童审美空间。

要仔细研究儿童的审美特征,深刻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如感知、情感、想象力等,力求创作出的儿童戏剧能够给予儿童不同的愉悦感。事实表明,儿童戏剧多数是以动作、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感知。要想使儿童分享审美感受,必须营造特殊的观赏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实现,正是源自戏剧、儿童共有的游戏精神。因此,在儿童戏剧创作中,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化的操作规则,赋予剧本更多的游戏特征。在剧本内容、舞台设计、灯光道具等的设计、选择上,要注重实用性、游戏性,而不应过于追求华丽。否则,不仅会给儿童戏剧带来经济负担,而且会限制戏剧的游戏性。如丹麦儿童剧团,堪称世界一流的儿童剧团,正是以“游戏精神”而享誉全球,其写意性的道具、表演,赢得了儿童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优化舞台美术设计,更加注重情趣性和互动性。

在舞台美设计上,要以儿童心理、剧情作为依据,更加重视色彩的鲜明,注重塑造可爱的形象,让儿童有想象的空间。新媒介时代下,互联网迅猛发展,信息大量涌现,儿童戏剧的视觉效果,要立足剧情找寻恰当的形象、舞台情境,力求搭建新奇魔幻的舞台,营造脚色融入、置换的想象空间,而不能局限于鲜花、山石、小溪等的堆砌,单个剧情、旁白的枯燥展示。另一方面,在舞美设计上,注重儿童戏剧的互动性,树立“以适合儿童参与为核心”的新理念,鼓励儿童通过观赏儿童戏剧,锻炼思考能力,丰富感情经历。要让作品能够激发儿童现场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儿童不受任何限制,随时随地参与戏剧表演或者给予演员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戏剧的创作、表演、舞台设计,皆会因儿童的积极参与和意见,而更能贴近儿童的实际需要,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儿童体验到快乐幸福,分享他人的认知,提升自身的判断力。

3、借鉴先进经验,汲取西方优秀儿童戏剧作品的精华。

我们创作儿童戏剧作品,不能闭门造车,盲目排外,必须要认真学习西方优秀儿童戏剧,从中提取精华,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要以营造情趣为核心,把故事内容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促使作品传递美的愉悦,让儿童在身心愉悦的欣赏中,提升品位、获得真知。而不是板着面孔的“教育”,这样反而会引发儿童的抵触情绪。试想,一部无人观看的戏剧作品,谈何“教育”人?结语:儿童戏剧是关系戏剧事业繁荣发展、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进一步反思我国儿童戏剧创作,找出造成儿童戏剧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且加以妥善解决,对于提升儿童戏剧作品质量、促进儿童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儿童文学论文

死亡,包含了黑暗、消极的色彩。但是死亡又和我们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儿童文学作家用他们的作品对儿童进行了死亡观的教育。既避免了直接地说教给儿童带来的烦躁,也符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彰显了人文关怀。

由于儿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对死亡话题的处理上,必须要契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的叙述层次特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作品表现出的美好希望来说明死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关怀。

(一)由“疑惑”“悲伤”到逐步“接受”的叙述层次特点教给儿童积极的生死观。

在阅读中,儿童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他们随着主人公一道疑惑、悲伤、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对死亡的认知。例如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最初的“疑惑”阶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伤心。“狐狸带来了伤心的消息。獾死了。狐狸把獾的信念给大家听。信上说:‘我到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儿童读到这儿,都会产生疑问。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说去了长长隧道的另一端。“长长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饭以后,坐在书桌前写信。写完以后,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地摇,静静地摇,最后,便沉沉地睡着了。”作者用“睡着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向儿童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悲伤”阶段的叙述:那天晚上,土拨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泪水流经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湿了。每一个小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伤心。这也是儿童习得悲伤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体会到书中小动物最初的那种悲痛。书中并未向儿童描述死亡的状态,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叙述:獾死了,其他小动物的生活还得继续。“当雪完全融化时,动物们的忧伤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会一边谈一边会心的微笑。”时间可以治愈伤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会怀念它。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将冲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给儿童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教给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以死亡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这种叙述层次结构,契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作者们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

(二)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优美的景物的描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中,儿童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这种对比同样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天蓝色彼岸》,文中是这样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处是晚霞的颜色,黄色、红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道长长的夕阳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来了!”沉重的话题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读到这儿,就会发现原来另外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什么区别,还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含有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叙述秦大的死亡时,也有一段优美的早春风光,“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这样的景色描写实在让人无法想到死亡的凄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借鉴,告诉儿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儿童认知的冲突,这既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死亡话题中都表达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礼物》中更是以大家回忆獾曾经给予他们的快乐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最后,布鲁诺认为“爷爷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米琪阿姨还生了小宝宝,大伙儿都觉得爷爷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这暗示着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怀。虽然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仅仅需要的是事实,同样也需要理想。

二、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获。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儿童接触到了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这对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有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其次,儿童通过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关于死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都向儿童传达的是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浅显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积极的生命观,这有利于他们看到积极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正确温暖的死亡观,并且把握好表现死亡的恰当方式。这不仅仅是儿童需要的,我们现实社会同样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珊华莱.獾的礼物[m].北京:明天出版社,.

[2]艾利克斯希尔.天蓝色彼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3]曹文轩.草房子[m].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戏剧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要使用到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一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广大教师要结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好好思考如何真正做好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

一、当前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有待提高的地方。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仔细检讨自身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保障。

(一)课堂教学忽视美学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儿童和成人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的美学素养也有待提升,因此利用儿童作品教学促进学生美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将儿童文学作品和其他内容的教学同等看待。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识字程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识字教学。而识字教学只要使用一般的课文即能够达到目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少教师同样将儿童文学作品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来就将作品本身的美感打碎了。同时当前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和成人作品的教学一样的。不少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儿童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目的,也没有办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如何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

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其和成人作品教学区分开。儿童文学作品的想象力更加的丰富,其思维更加的活跃和开放,也更加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品中的童趣是儿童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优点,将其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学《捞月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其中童趣的价值真正的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排演话剧、课文续写等,这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课文,真正抓住课文的核心和重点。

(二)提高教师的素养。

儿童时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的形成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相关素养,因此教师要能够精确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熟悉其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相关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我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其作者都是教师学习和了解的重点。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如何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师们一定要仔细思考积极尝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2]杨细丹.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运用论文

2、微笑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的表情,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微笑有一种魅力,它可以使强者变温柔,困难变容易。微笑是人际交往重要的润滑剂。

3、握手它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貌似简单,却蕴涵着复杂的礼仪细节,承载着丰富的交际信息。标准的握手姿势应该是平等式,即大方地伸出右手用手掌和手指用一点力握住对方的手掌。

儿童文学论文

蕴涵东西方文化精神。人类在世界上有着共同的生存经验,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精神体系。而这些文化精神潜在于儿童故事中,渗透在各国儿童文学的深层。所以东西方文化蕴涵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文学中各种不同的文学元素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特殊性,显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如德国的格林童话,像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等不同的童话形象,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德国的社会环境、民族观念、社会历史、价值观及文学传统等。中国儿童文学也显示出中国特有的民族风貌。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更多呈现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农耕文化色彩,与西方儿童文学中呈现的狩猎文化迥异,如《格林童话》发生的地点大多是在狩猎的森林或者冒险的远方,表现出西方狩猎文化的冒险精神和勇往直前;中国作家叶圣陶、张天翼童话中故事发生地点一般在离家不远处,主人公是农民和道教的神仙形象,表现出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众的农民意识。

满足多元化的儿童审美需求。审美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文学的第一属性。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审美的重要特质。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读者视野,其审美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虽然儿童的生活阅历不如成年人,但是其审美情感的敏锐度不逊于成年人,并由其引发儿童审美需求。首先,儿童对审美对象的偏爱。儿童的审美经验多半带有主观性,儿童的喜好完全是个人爱好的表现。儿童审美总是从个人感性情感出发,熟悉和美好的事物总是他们所喜爱的对象。其次,儿童的审美具有感性特征。具有丰富情感的作品都是儿童审美的优先选择对象。情感是儿童审美活动的基础,作品的情感是否丰富是审美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儿童文学作品感情基调温柔细腻就能引起儿童的审美情感触发。再次,儿童审美情感的发展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培育作用。儿童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个体,审美情感体验获取途径也是多元化的。

儿童在成长阶段的开放心理决定了其审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多层次感知,不断积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自身所需要的主观情感资源,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因此,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儿童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样选择也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涉及到教育领域则体现为文化多元化的对接诠释。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多元文化的诠释问题,要让儿童认识和接受文化的差异性,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课程文化多元化必须辅之以相应的载体,而“儿童文学正是建立在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动多元文化互动,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之上的文学形式”,能够培养儿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他国文化,能使儿童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精髓,而又保持本民族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儿童文学多元化是实现其教育功能多级化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多元化交流是促进儿童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同文化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领域的融合有利于文化的创新,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取长补短。单一的儿童文学会丧失活力和动力。儿童教育领域的文学元素越多,文化多元性就越丰富,儿童文学的选择范围就越广,就越能引发儿童主体的创造性,儿童自身的发展可能性就越大,儿童文学也就具有了广泛的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多元文化教育与一般授课式教育有很大区别。一般课程教育与学生个体意识存在一定差距,而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教育则是另辟蹊径。不是文化的生吞活剥,而是将教育与儿童所喜爱的文学形式融为一体。儿童文学为教育改进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持基础,教育过程又促进了儿童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儿童文学以多元化的人文魅力激活我国儿童的文化情怀,促进儿童形成健全心智。

承载多元文化的儿童文学融汇教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渐入融合,是一种关联性教育,可以避免不同民族国家差异影响到教育的狭隘和误解,构建起发展和通达的`人文教育。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养分,儿童文学的多元化会让儿童终身受益。多元化的儿童文学让儿童在感动、理解状态下达成与世界的沟通,培育儿童审美情趣,与儿童成长相伴。首先,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其愉悦功能。儿童文学提供给儿童读者乐趣和快乐。儿童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体验快乐的同时提升了审美情趣,无形中实现了作品的教育意义。“高尔基说过,‘西方的儿童文学,两三百年磨练,很成熟地确信,把一个故事、一样东西放在孩子面前,有趣在前,含义在后;觉得好玩了,才会跟了往意思里走,去触摸写作人的主题目标’。”

西方儿童文学在幽默和快乐中达到对儿童的启示,东方儿童文学将社会现实教育意义放在首位。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明确了每节故事的教育意义,东西方儿童文学交互融合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其次,儿童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儿童自己意识和情感的培养。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生命意识、人生价值、道德标准有初步接融,多元化儿童文学能让儿童多层面了解社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正面价值和行为的赞叹,对儿童形成积极的引导。多元化儿童文学向儿童开启了通向未来旅程的多扇窗户。作品带给他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审美情感的激发,儿童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和智慧,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代替的。发展儿童跨文化适应能力。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长期教育逐步发展儿童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儿童能够从其他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提供条件。《格林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这种英雄救美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赞美的是骑士的牺牲精神。《格林童话》在我国的流传使我国儿童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认识了悠久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不同的观念、文化精神在儿童文学世界集结,儿童会跨越国界的藩篱,达到对异国文化的认知,并形成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奥兹国的魔术师》是一个优秀的幻想故事,女主人公多萝西被龙卷风刮到神奇的奥兹国。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小女孩开始了冒险历程。故事表现了美国多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处处印证了好奇和冒险的美国民族精神。儿童文学作为文化教育的桥梁,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姿态,通过文学教育的方式塑造儿童思维,将直接影响跨文化的适应力。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儿童发展完整的多元文化观,培养开阔的世界观,从而达到一种对自己的的认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相互沟通成为儿童教育的难点。[5]借助儿童文学,使儿童学会了解、认知不同的文化。在复杂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中,儿童教育重点在于选择文化价值,并保持文化多元与文化本体之间的必要适度距离。以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为载体实现对儿童的开放教育,以便培育我们民族下一代的优秀品质。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通俗易懂,又蕴含一定道理,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尤其在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方面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的文学创作,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正如周作人在其演讲《儿童的文学》中所认为的那样,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儿童文学,具体出现时间已不可考,在古代老子、庄子的作品中,就有诸多以生动形象的比喻,传达一定道理的例子,如著名的鱼与熊掌之喻。《三字经》以其明快的语调、易懂的内容、浅显的道理,为古代孩童初级启蒙读物。

儿童文学内容丰富,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生活故事、自然故事、童话、传说、日记等。

1.儿童文学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

儿童文学既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便必然要怀着一颗热爱儿童的心,钻进儿童的群中去,在思想情感上他们打成一片,知道他们的愿望,熟悉他们的语言,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仔细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物、一切环境,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有思想的故事来。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有浓厚清新的儿童生活气息的。因此,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极其贴近,儿童在阅读时,能够与自身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引起情感共鸣。

冰心在其作品集《儿童文学选》中,收录了大量同学校生活有关的文章。如《小茶碗变成大脸盆》描述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和懒惰淘气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缺点;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看电视》一课,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这是一篇充满“情”和“趣”的儿童诗,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通过充满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诗句,把谦让关爱之情传达,这些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的场景,自然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上语言的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生活,更加融入集体生活。

2.儿童文学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

儿童文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新鲜有趣的故事,更多的是将道理融于故事,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涉及道德品质时,如果直接采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读者接受的真实程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讲故事的方式,间接投射出道德要求,更易使读者――尤其是孩童――接受。以《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为例,笔者在阅读后发现,收录的诸多作品,都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无法行万里路时,文学作品成为他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桥梁。冰心的诸多儿童作品,都以向小读者们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为目标。其作品集《冰心儿童散文选》,收录了《走进人民大会堂》《再寄小读者》等作品,它们为未能有机会迈出家门的小读者们,展示了北京、意大利、埃及等多国风貌,如埃及,“尼罗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右臂斜倚着人面狮身像,侧卧在地上,旁边对着一垛高高的麦穗和葡萄”;意大利是南欧一个富有文化而又美丽的国家。在人教版教材中,除了安排了许多介绍中外名胜、各地特有风俗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外,也安排了对多具有科普性的故事。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视野。但是,正如冰心所说:“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以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当儿童文学家们为我们准备好了食材,作为烹调师的教师,如何将这些食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哺育孩童们的身心成长,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冰心。儿童文学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儿童文学论文

语文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儿童文学来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专门根据儿童的特点创作的,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需求,很受儿童的欢迎。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来自儿童文学,更有一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且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助手。

儿童文学侧重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问题,儿童文学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和小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小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中出现障碍。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找回童心,重燃对童年的热爱。

3、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伙伴。

儿童文学除了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外,更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由于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很大,而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各项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认知作用。

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模糊的阶段,儿童文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的描写,能够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和范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童年时代阅读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创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作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学创作,迎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重视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进行描述,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作品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它不仅在知识积累上影响儿童,还在感情上激励儿童,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例如:苏联有一篇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为《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先进少年铁木儿,这篇小说问世不久之后,成千上万的少年以铁木儿为榜样,在苏联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铁木儿运动”。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性格、理想、意志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审美作用。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尤其要重视对美的诠释和歌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内容,更要有形式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这篇作品时,主人翁艾丽莎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在解救她哥哥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忍辱负重,一直把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艾丽莎的这种勇于牺牲、坚定勇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读者,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展开教学,不断地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戏剧翻译的处理方式探析论文

“戏剧”是个宽泛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它加以定义。在维基百科中“,戏剧(drama)”被定义为“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者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在《大美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意由演员表演表现的文学形式”。戏剧写作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很多戏剧都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这些戏剧的文本,无论以何种形式问世,人们都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中,戏剧翻译对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美戏剧作品的翻译而言,它已经成为我国翻译文学中的重要一员。然而在中国,在学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对研究术语理解不透,以及译者观念陈旧等因素使得国内翻译研究,尤其是戏剧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

20世纪70年代巴斯奈特在相继参加了文学研讨会和翻译研讨会后,发现人们讨论翻译的术语落后、观念陈旧。在国内,人们对于翻译的研究,仍局限在一个价值判断式的讨论和批评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和度量。译者通常只是根据自己对于戏剧翻译标准的理解,将其自身的戏剧翻译规范作为准绳,进而对他人的翻译作品进行比较,指出问题,找出异同。至此,研究就地止步。目前而言,在英美戏剧翻译实践中,每年只有极少数未曾被翻译过的作品问世,大多是译者根据所掌握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实践翻译,通过对文本的中西文化对比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自身对该剧目文本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从实际翻译结果来看,过多注重戏剧翻译方法的研究在推动英美戏剧的翻译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并没有从本质上促进其发展。

此外,戏剧文学作为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中应体现出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然而,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以文学翻译的角度去审视当前我国翻译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对英美戏剧汉译的考察、研究和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关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英美戏剧汉译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也有所忽视。

事实上,英美戏剧翻译作为我国翻译文学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发挥着积极作用。自中国话剧诞生的那天起,西方戏剧(包括英美戏剧在内)就影响着其发展,并随时受到英美文学翻译的'推动和制约。我们有必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上看待英美戏剧翻译,使其成为我们戏剧文化建设乃至文化产业建设的新的发展分支,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三、语用学翻译理论与戏剧翻译。

1、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人们在20世纪末期逐渐认识语境研究是不能脱离对语言意义的研究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一门专门研究语言运用和语言载体相互关系的学科—语用学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学科,随着语用学发展的普及性,人们逐渐将其主要理论框架运用到对戏剧翻译的研究中。

英国哲学家奥斯丁()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得到推广和发展,他对这个理论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看法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哈蒂姆认为,对于翻译而言,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对戏剧翻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通过与针对主要以研究原有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言语行为理论顾及到了舞台表演者所表达的语言即台词在不同层次水平的观众心中形成的不同理解,相对于传统语言研究,其增加了对不同观众内心感受的考虑;它既照顾到了译者对原有文本意义的表达,也考虑到了文本文字下隐含的深意。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何自然指出,进行翻译的第一步应先理解原文。译者对原文理解准确的基础是对原文语境的把握,通过对原文语境的分析研究,发现原文与其所在语境之间的联系,最终体现原文的语境效果。戏剧翻译是双重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即构成了三元关系,由于原作者与译者、读者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的不同,通常使得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语境和内容不能正确的、直观的被译者所体会,因此,读者从译者的作品中体会到的语境就不尽相同。同样,被视为社会文化多元体系和世界文学翻译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翻译文学,在发展中依然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诗学和多元化社会系统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方位对其进行研究。

3、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戏剧翻译。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法国兴起了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致力于对文化结构的束缚性、封闭性进行解除,主张对问题的研究应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其中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学者一直视翻译为研究语言差异的平台,试图运用翻译学多元理论研究语言和哲学。解构主义的思潮不仅影响到了翻译研究,也影响到了戏剧创作。解构主义能够对文本作者、原文本是否具有权威性以及翻译者是否能忠实于原文等内容进行释义。实践证明,在导演掌控整个剧组、“一剧之本”被结构的双重情况下,剧组相关人员对戏剧译本的最终面貌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因此,在我们对世界戏剧文学(包括英美文学)在理解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对文学艺术发展的观察和信息获取,及时掌握国外戏剧翻译发展的动态,并通过对国外优秀戏剧文学的翻译实践提取精华,促进我国本土戏剧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一支劲旅,对翻译文学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戏剧翻译的处理方式探析论文

戏剧学专业论文提纲(一)。

摘要:董每戡师长教师(1907―1980)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戏曲史专家、戏曲实际家和剧作家,他以演剧为焦点的舞台不雅作为其研讨戏曲的重要思惟,并以“剧史家”的身份对中国戏曲史、戏曲作品和李渔、汤显祖的戏曲实际等停止颇具特点的研讨,在学术界标新立异。本文容身于董每戡现存著作,在后人关于董每戡研讨的基本上,对董每戡奇特的剧学研讨做以探析。全文除绪论、结语以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董每戡关于戏剧研讨的史学不雅。重要经由过程对他关于中国戏曲的来源、体系体例、“女演员”汗青和将话剧归入中国戏曲史等成绩的研讨,来不雅照其史学不雅中的“成长史”认识和“通史”认识。第二章阐述董每戡关于戏剧研讨的剧学不雅。重要概述其以演剧为焦点的舞台不雅,并商量在这一剧学思惟的指点下,他关于《五年夜名剧》、李渔和汤显祖戏曲实际、戏剧创作、戏剧不雅众等成绩的精湛研讨。第三章阐述董每戡戏剧研讨的进献与影响。董每戡“以演剧为焦点的舞台不雅”这一剧学思惟是对我国现代演剧传统的继续,同时也是对王国维确立的以“文学性”停止戏曲研讨范式的冲破,并对后代学人与学界形成深远影响,如对陈多“剧坛不雅”构成的影响和对中国现代戏剧形状学研讨的影响就是例证。综文章所论,我们应当对董每戡就戏曲研讨所作出的以上进献赐与充足确定,并确定其在20世纪中国戏曲研讨史上的主要位置。

abstract4-5。

绪论董每戡简介及其研究综述8-18。

一、董每戡简介8-10。

社区群众戏剧的进展思索的论文

(一)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活动较为单一。

国家部委、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对于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也加大投入。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资源提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社区各项文艺活动也日益增多,各类群众文艺表演团体或组织众多,各种群众文艺演出越来越多。但是,在越来越多的群众表演队伍中,基本都是歌舞或器乐为主,戏剧表演类节目很少,在许多社区甚至没有。一搞活动就是组织大家唱歌或者跳舞,一演出就是表演歌曲或者舞蹈,有条件的社区加入几首器乐演奏。然而,再好看的节目,老是这些形式,观众也不愿意再看。参与者倒是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观看者却逐渐产生对歌曲、舞蹈、器乐等表演形式的审美疲劳。因此,就社区文化建设而言,有必要尝试、拓展更多的艺术表演样式和表现载体。

(二)戏剧小品的多样性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戏剧小品可根据主题或表演人员的不同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具体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方言小品、音乐剧小品、歌舞小品等。戏剧小品以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丰富社区文艺活动的节目样式。比如:在2011年以前,攀枝花市文化馆每年所组织、实施的庆祝“建党”“建国”“建市”及节庆等群众文艺活动中,基本都是以歌曲独唱、歌伴舞、合唱、舞蹈表演等样式,少数的戏剧小品节目也都属于数量少,质量不高。在每次的活动中,组织者尽心尽力,参与者热情积极。虽然场面很热闹,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同时,不管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大家都有同样的遗憾,那就是节目的样式和表现形式比较单调。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特意加入了戏剧小品、戏曲选段、情景剧等戏剧节目,结合音乐快板、诗朗诵等语言类节目进行综合演出,两三个歌舞类节目加入一个戏剧或语言类节目,这样的演出组合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戏剧小品类节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戏剧小品样式的加入,丰富了社区文艺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戏剧小品题材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展现内容。

(一)社区情况的复杂性为小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

众所周知,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的情况复杂多变,包罗万象。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群众的呼声、人民的心声、人与人情感的交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对社区不良现象的鞭挞、对好人好事的颂扬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品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对于这些题材和内容,歌舞由于其艺术形式的限制,不能完全表现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的根本表现不了。而戏剧小品以它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经过艺术的加工,以群众看得懂,都看得明白的方式表现出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比如:2012年我们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号召社区居民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给他们关怀和温暖。大部分的歌舞节目都以广义的关爱为主题,对此次要帮助的对象不具体,缺乏特指性。这样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达不到这次活动的目的。由此,我们特意组织创演了戏剧小品《迎春花开》,来表现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春天时一家团圆的向往。这件作品根据社区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演出非常成功,许多群众眼含热泪,唤起了他们对身边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促使社区内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对于社区的种种情况,经过创作人员的发现、挖掘、收集、提炼,就形成了戏剧小品的种种题材。像对于社区中有个别人从楼上扔东西下来的不良现象,我们创演了话剧小品《天降“杯具”》;对社区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创演了喜剧小品《麻辣婆媳》;对社区中单身大龄青年婚恋现状,创演了音乐小品《相亲》等。

(二)戏剧小品以不同的题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演出对象。

正是社区的情况多样,为戏剧小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题材,而这些题材经过提炼加工后,又可以为不同主题的表达服务。戏剧小品通过故事的叙述,将需要表达的主题以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当然,在这个传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艺术的方式和技巧,也不能直白的用宣教、口号、夸大等方式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比如:在2012年春节期间的社区文艺活动中,演出的主题为:“祥和、喜庆、欢乐”。除了喜庆欢快的应景歌舞节目外,我们创演了戏剧小品《龙大叔过年》,小品讲述剧中的主人公“龙大叔”是一名国家干部,姓龙也属龙,生日也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晚辈和亲朋好友为他庆祝生日和拜年,而多数人送礼都是为了求他办事的.故事。这个作品结合了当下一些社会中一些人投机取巧,借着节庆和生日送礼的歪风现状。既表达了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又讽刺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性,更表现出守法平实才能让一家人真正的祥和幸福的深刻含义。

三、戏剧小品创演人才能够充实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

小品这个戏剧艺术样式,最初是作为艺术专业院校的课堂练习和考试科目。如今随着小品艺术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戏剧小品的创演人才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几年前,能够进行小品作品创演的人员基本集中在专业文艺院团和各文化馆之中,各个社区基本没有固定的能够创演戏剧小品的人员。一个生活着几千人口的社区,人员情况形形色色,所从事行业、职业的居民各式各样,那么怎样发动戏剧爱好者、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作演出中去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发现、挖掘、指导、鼓励社区小品创演人才,以改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结构,充实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人员。

(一)建立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相应的人员保障,我们通过张贴通知征集社区内戏剧爱好者的方式,鼓励、号召本社区中的戏剧爱好者报名登记。再将报名人员按照职业、性别、年龄、兴趣爱好、表演特长、可排练时间、文化水平、联系方式等综合情况一一核实记录,编汇成册,形成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搭建基本的社区戏剧小品创演队伍,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每6个月更新一次。

(二)举办戏剧小品创演兴趣辅导班。

在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使用安排中,将“戏剧小品创演兴趣班”同舞蹈、声乐、器乐等其他艺术兴趣班一同纳入社区文艺培训范围。制定符合社区戏剧爱好者实际情况的训练、培训日程安排,邀请专业艺术院团和市、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进行比较系统、比较专业的训练。比如:2013年4月~6月期间,我们在某社区文化活动室举办了“社区戏剧表演辅导班”,通过老师讲课、戏剧作品观摩讨论、老师带学生示范表演等方式,共进行了8个课时的专业辅导。在这期辅导班中,有老、中、青共计14人参加了辅导培训。在辅导期间,社区的戏剧爱好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培训之中,通过辅导培训,增长了学员的戏剧知识水平,提高了学员的戏剧表演能力,增强了本领,增加了自信。在这次辅导培训结束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一共有4部小品作品由学员们自己创作,经过老师的修改,并由学员自己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组织戏剧爱好者参加专业培训,扩大表演队伍,提高表演水平,是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推荐社区创演小品多参加演出和比赛,鼓励社区戏剧爱好者创演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社区戏剧爱好者在提高了水平,增强了自信后,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展示能力、释放能量、展现精彩的舞台。只是关在屋里练是不行的,只是在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亮亮相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资源,利用每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甚至是专业比赛,为他们创造参加更高层级、更大规模演出或文艺比赛的条件。通过推荐社区创演的小品作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或比赛,让社区的戏剧爱好者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学习优点,积累经验,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创演出更多更好的小品作品。比如:2012年,在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某社区在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小品《家有喜事》,通过作品鲜明的主题、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获得了文艺演出比赛二等奖(是所有参加演出节目除歌舞类节目以外的最好名次),2013年,该社区戏剧爱好者再接再厉,又在市文化馆的辅导下,创演的戏剧小品《回家》通过选拔,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与文明同行群众文艺汇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演出突出贡献奖”。

四、戏剧小品能够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

(一)创演戏剧小品,树立社区文化品牌。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文艺活动中,绝大多数情况是观看表演的人比较多,参与表演的人相对较少;在表演的节目中,学演的节目比较多,原创的节目比较少;在参与表演的人员中,舞蹈人员最多,歌曲次之,器乐再次之,而能进行戏剧表演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就算能够排演出一两个小品,作品的质量大多不高。而戏剧小品从所需资源和人员结构上来说,同舞蹈、合唱、器乐等其他群众表演方式,具有所需资源少、所需人员少、事少、效果好的优势。比如:在同等客观环境、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下,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选择“单、双、三”的话,对演员的舞蹈基本功、艺术表现力、演员形象等专业要求较高,一般社区的舞蹈爱好者完成不了。选择群舞的话,由于舞蹈表演基础较差,就需要人员去排阵容,必然牵扯较多人员参与。而小品一般只需要三两个人就能完成;在排练场地的要求上,群舞节目需要较大的排练场地,需要音响设备等。而小品则灵活得多,虽然后期也需要在较大场地合成排练,但使用量小得多;在服装、道具等舞美需要上,群舞的服装必须购买、制作或租赁。而大多数小品的服装都是生活便装,道具都是生活用品,比较简单和容易完成;在表演效果上,不同的艺术样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在群众文艺演出中,小品以特定主题的表现和叙事的结构,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里不是说小品比舞蹈好,仅仅是就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两种艺术样式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当某个社区能够持续创演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小品作品,就能表现其相对突出的文艺演出特色,成为社区独特的演出招牌,进而形成树立社区文化品牌的基础。

(二)通过戏剧小品所形成的社区文化品牌效应,又能产生社区文化建设新的推动力。

当社区中的戏剧小品创演,成为了自己相对突出的文艺演出特色,成为了社区独特的演出招牌时,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更大范围、更高层级演出和推广,并获得更多的资源,激励更多的参与者,从而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品牌,再通过品牌效应将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更怡人。当戏剧小品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后,要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覆盖面,激发更多的社区居民、文艺爱好者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有了品牌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有了关注就可以争取到更多投入,结合国家、省市、区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政策的倾斜、投入的加大,通过戏剧小品品牌效应所形成的新动力,带动社区各项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让群众感受到火热的社区文化生活,享受到丰硕的精神文化成果。

文档为doc格式。

社区群众戏剧的进展思索的论文

在当前,我国戏剧的脚本有很多很多,其中不乏为人们所熟知的,比如说豫剧中的《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京剧的中的《智取威虎山》、《西厢记》、《红娘》、《红灯记》;越剧中的《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婺剧中的《僧尼会》、《断桥》、《送米记》、黄梅戏中的《女驸马》、《天仙配》;等等,这些曲目都被人们所熟知,其中,不仅仅是因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和优美的唱腔,更是因为曲目中的歌词令人或喜或忧,让人听后有余音绕梁之感,并随之和唱,这就是戏剧中脚本的魅力所在。可以说,如果说戏剧中演员的表演是整个戏剧的主导,那么,戏剧的脚本就是戏剧得以流传的基础,它是戏剧的生命之源。再之,从戏剧的组成形势来看,更是多种多样,从古至今形成了各种特色的地方性戏剧,其鲜明的特点无疑是凝聚了各个地方的风土和人情,比如说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婺剧、川剧、豫剧、等等,还有很多还不为人知的戏剧种类。这些戏剧无论是在其组织形式上,还是在其艺术价值上,都是人们所认可的,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艺术的原型。

随着我国对社区文化的日益重视,社区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那么戏剧一起独特的形式,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个精灵般活跃在社区文化大舞台中。但是,从我国目前喜剧的组成形式和表演形式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以人才为依托发展社区群众戏剧。

在当前,许多艺术形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其中不乏有迅速的,也有缓慢的,而其中,制约这些不同社区艺术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艺术人才的引入和纳新是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更是艺术得以流传的动力。从目前来看,我国社区戏剧的发展就存在着这样一个艺术人才缺乏和老化的现象,许多组织社区戏剧表的还是一些老艺术人,他们对艺术的领悟还局限在他们所属的那个年代,和许多新事物还有一些格格不入,无法引进新鲜的血液,艺术人才老龄化是制约社区戏剧艺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随着我国对社区文化的日益重视,需要引进更多、更优秀的`戏剧人才,融入到社区群众的戏剧中来,成为社区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一个推动力量。同时,在引进的基础上要对原有的艺术人才进行相应的培训,使艺术人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吸取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并把这些新鲜事物融入到社区戏剧中来。那么,只有将引进人才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够从根源上促进社区戏剧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戏剧活动为基础。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社区活动可谓是丰富多彩,社区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是多种多样,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着愉悦身心,放松身体的活动,那么,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性对比,社区戏剧活动的类型就显得有些单一。许多社区戏剧的表演形式还是过去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还局限在《花木兰》、《女驸马》、《回十八》、《哭灵》;等这样一些精彩的选段,无疑,这些精彩的选段一直被流传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性,但是,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些相对古老的唱段上不仅仅是使人们对戏剧的认识停留在了一个阶段,更是阻碍了戏剧本身的发展,更不利于社区戏剧的进步。因此,戏剧原有的技术形式和表演方式上增添更多的活动形式,调动全民参与性。社区可以通过休息日来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区戏剧活动,举办文艺节目等等,并将现实中存在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生活元素融入到社区戏剧中来,促进人们业余生活的多彩性和教育性。

(三)以良好的社区环境培养为动力。

无论是任何一种戏剧的表现形式,在其表现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艺术环境,需要有人去欣赏它,去懂得欣赏,就如一个孩子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样,戏剧也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社区戏剧发展环境将是促进社区戏剧艺术发展的动力。在整个社区中,要定期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戏剧表演,进行与时俱进的艺术创作,通过对戏剧艺术在社区内部的不断推进促进本社区内部形成良好的戏剧生长环境,从而促进社区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要适时的进行社区戏剧文化的交流,和不同的社区进行交流,使社区戏剧在带有本社区自身特点的同时容纳百川,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无论是在社区内部还是在社区外部,为社区戏剧营造良好的发展化境都是必须且必要的。

(四)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方向。

社区戏剧随着时代的不同必然需要发生一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原因,都必须保持社区戏剧原有的风范,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改编,需要在尊重传统社区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当前,有的社区戏剧似乎已经脱离了戏剧原有的定义,将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到戏剧中来,使人感到不伦不类。因此,在进行社区戏剧艺术发展时候,要在尊重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说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京歌,其实质上就是对于戏剧的一种改良和创新,比如说京歌中的《兰花赋》就是一种在人们对京剧的创新下而产生的。这才是在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促进社区戏剧的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

总之,社区戏剧艺术以一种极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出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为社区文化活动增添了一种另类的色彩,发展社区群众戏剧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是,随着社区群众戏剧的不断发展,要勿忘在继承传统、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将传统与进步结合起来,才是社区戏剧艺术发展的真谛。

儿童文学论文

毫无疑问,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富有儿童情趣的。《西游记》虽非为儿童而作,但通篇小说却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主要体现在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形象身上。这两个童话形象虽然没有年龄特征,但却都能在孩子们心中唤起一种亲近感。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孩子气。孙悟空像孩子一样活泼、机灵、纯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孩子们从他身上能看到自己顽皮、淘气的影子。取经路上,孙悟空从不安生,三天不打妖精手就发痒;和妖怪开战时还要开开玩笑,还爱搞点恶作剧,捉弄捉弄八戒。猪八戒的某些性格特征很像那些有点小缺点、好犯错误、控制不住自己的少年儿童。猪八戒自私、懒惰、馋嘴、撒谎,这些讨厌的缺点孩子们也会有的,他象镜子一样照出了叫小读者脸红的不光彩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猪八戒又纯朴、憨厚、爽直,往往显出孩子般的天真。这样,少年儿童就很自然把孙悟空和猪八戒当作孩子般的人物,仿佛他们是自己的小伙伴。“富有孩子气”这个性格特点,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思想感情能够与儿童相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使《西游记》产生儿童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喜爱新奇和冒险是少年儿童的共同心理。他们不爱看平淡无奇的东西。《西游记》具有神、奇、险的色彩,对少年儿童产生的吸引力是相当强烈的。《西游记》的神、奇、险是有机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它所展示的幻想世界中。吴承恩以巨大的幻想能力把神的世界、妖的世界,人的世界交融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险恶的事物、景物的幻想世界。在这个幻想世界中,天庭、龙宫、地府、人间、山水洞窟、仙境福地,交替出现,变幻莫测,引人入胜。吴承恩用幻想的彩笔绘出的环境,有的美如画,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理想;有的恶如鬼,象征着困难、灾祸。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水帘洞,生长人参果树的万寿山五庄观,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吴承恩以这样的幻想世界为背景,为上西天取经铺设了九九八十一难,展开了奇游历险的故事情节。

唐僧师徒一行在取经路上所遇之险,所游之奇,并不亚于爱丽丝在地下世界的漫游、匹诺曹的死里逃生,也不亚于多萝茜在巫仙统治的国土上的奇遇、尼尔斯的全瑞典旅行。而且,吴承恩所构思的八十一难,其变化之多端,情节之离奇曲折,又是独树一帜的。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走去,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惊险和奇特的事情,这就引得小读者们无法释手,非一口气看个究竟不可。可以说,《西游记》的环境、人物、故事都具有神、奇、险的特点,它们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有机的吻合。总之,经典名著《西游记》具有明显的儿童文学特征。环境、人物、故事这三者的协调问题是今天童话创作中的难题,这个难题在《西游记》中却得到了完满地解决。我们要重视《西游记》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好伙伴”。

戏剧翻译的处理方式探析论文

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四郎探母忠孝道义。

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

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

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

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

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我们普遍认为杨四郎的行为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认可的基本伦理道德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是大宋的杨四郎与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来的跨越文化习俗的信任。双方都存在于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能够遵守承诺着中国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因此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人格戒律的以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所以在这样的道德体系框架中评价杨四郎,就不能简单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为了番邦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云长可以心在汉,杨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取令牌,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他和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因此才会有“哭堂”一场的感情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昏天黑地的国家惨剧,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的情感冲突时入戏尖锐而令人心酸。佘太君挽留儿子之时,杨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呐!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更为有限的选择。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在伦理观念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矛盾冲突比较好分辨,好取舍。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成为更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环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俱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久唱不衰。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对阿尔比戏剧与荒诞派戏剧释解论文阿尔比派名词解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来分析中国传统戏曲与英国戏剧的发展特点,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发掘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关键词:艺术生产;中国传统戏曲;英国戏剧;异同。

不久前,笔者前往南京博物院,参观了英国“乔治王时代(1714-1830)”主题展厅,了解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乔治王时代的英国经历了伟大变迁,在赢得了一系列与欧洲对手们的战争之后,英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现代政治制度在英国建立,科学、医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英国人口得到较大增长,人们的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催生了消费生活的到来,不仅是物质消费,还有精神消费。笔者还参观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展厅,里面不仅有五彩缤纷的传统戏服、道具的展示,还分板块系统介绍了中原正音、院本杂剧、南国雅乐、民间戏弄、贵族乐舞等,加深了笔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了解。笔者还观看了搭台子的京剧表演,通过唱词念白和表演艺术,笔者感受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精粹。本文笔者将结合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理论来对比分析英国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异同。“艺术生产”的概念是由马克思明确提出的,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创举。“艺术生产”理论给本文研究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1)从艺术的起源看,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英国戏剧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教堂礼拜仪式,因而最初又被称为“礼拜剧”。这些仪式庄严而肃穆。虽然后来礼拜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慢慢世俗化,在公元15世纪出现了“奇迹剧”增加了喜剧的成分,但内容仍和圣经故事、圣徒事迹分不开。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早在先秦至汉代,皇室贵胄就常以歌舞百戏资佐宴饮,自汉延续至盛唐,官僚贵戚狎近俳优风气更胜。但是戏曲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宋元时期才得以成型。二者在起源上相同之处是,历时久远,形成过程缓慢。不同之处是,从起源到真正成型的过程中,英国戏剧是为宗教服务的,充满神圣和庄严;而中国戏曲在形成期间的任何一个阶段,无论是对于市民百姓还是贵族来说,都是为了娱乐。(2)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中国戏曲与英国戏剧的相同之处是,都是舞台表演艺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重写实,一个重写意。英国戏剧重叙事,在舞台上一切行为、布景都要明确地表现在做什么,着重表现戏剧中人物冲突和故事情节。有明确的每一幕的安排与出场人物;一幕一般只叙述一个事件。而中国戏曲重在“写意”,因为舞台布景和道具还有表演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求戏曲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使观众明白他要表达的精神是什么。也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与中、英两国人文情怀不同有关。在中国古代,人们讲究韵律和音乐美,讲究顺应自然。正所谓“天人合一”,从《周易》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开始就能看出中国人偏向不屈服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求达到一种和谐相处的平衡的愿望。中国古代戏曲较少描写人与天的重重矛盾,而重于描写人是如何通过努力、一步步克服困难,获得一个“完美结局”的。在英国戏剧的“悲剧”中,让人感受到的往往是从头到尾每一幕都贯穿着命运的捉弄。这种彻头彻尾的悲剧表达了戏剧主人公的人文理想与残酷现实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表达了作者对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罪恶的反思,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的艺术发展,从根本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英国戏剧发展的第一个春天是在1558年。那时伊丽莎白女王继位,工商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发达。英女王鼓励文艺发展,古罗马戏剧被引进到英国,英国才出现了正规的戏剧形式。而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参军戏则起源于唐朝。唐代社会安定、国家强盛,经济也十分繁荣,所以文化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从宋朝开国到南渡的一百余年内,形成了古代戏剧的演出舞台勾栏瓦舍和歌舞戏。但是,艺术生产理论又告诉我们,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说,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西欧中世纪是个黑暗的时代。基督教会成为当时时代的精神支柱,教会制订了一套森严的规则。任何领域都要遵循《圣经》的教义,若有谁违背,就要处死。文艺复兴运动在这种压抑、停滞不前的社会氛围中产生。而在英国,戏剧的发展则达到了空前繁荣。莎士比亚代表了文艺复兴戏剧的最高成就。同样在中国元代,统治者取消科举,读书人失却晋身之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后来成名的剧作家们,当初没有生计,身处于社会下层,而恰恰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被底层优伶的反抗、挣扎所感染,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元杂剧作品。

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英国戏剧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统治阶级的推广和资产阶级的崛起,所以戏剧作品中的价值观也能体现出它服务于谁的消费需要。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那些被讽刺的对象往往是社会底层人民,小丑、乡巴佬等。比如《皆大欢喜》里的试金石,《仲夏夜之梦》里的波顿等。而受到赞美的往往是统治阶层,比如《哈姆雷特》里的王子哈姆雷特。相反的是,中国古代优秀戏曲中更多的是赞颂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讽刺权贵的自大和愚蠢。比如元代关汉卿《窦娥冤》中讽刺昏官桃杌,明代康海《中山狼》中忘恩负义、平步青云的李梦阳。中国戏曲更多的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反映社会现实。(英国的剧作家多是资产阶级;而中国的戏曲作家大多是处在社会下层。)中国中原人的性子是含蓄的、委婉的。所以在戏曲中即使是表现死亡的画面也会用诗意的表演与道具来美化,以减少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比如《霸王别姬》里只是用一段优美的舞剑来表现虞姬自杀。表现女子惆怅的心情则用水袖来表现就可以。英国戏剧中,在表现复仇的剧情时则充满了血腥与暴力,如《哈姆雷特》中,喝毒酒、被刺死、决斗而死的画面比比皆是,注重于表现剧情的跌宕起伏,刻画人物大喜大悲。这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时代精神的发扬有关,注重人的价值,是一种反叛的社会思潮。总之,中国传统戏曲和英国戏剧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是由两国社会历史和价值观的差异所决定的。但是它们在各自的舞台上,都上演着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书写着多姿多彩的人生百态。

参考文献:

戏剧翻译的处理方式探析论文

关于审美追求与商业尴尬共存——解读“新人文剧”

论文摘要:非功利的艺术与功利的商业这种嫁接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它的内在矛盾,其中的尺度太难平衡。

形式大于内容始终是新人文剧最致命的问题。

商业诉求在客观上总会限制审美在内容上的深化。

随着电视剧似水年华》在央视八套播出,“新人文剧”这一概念浮出水面,并且由于媒体的炒作而迅速成为大众话题。

被归并在这一概念下的有《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似水年华》、《半生缘》等近年来被广为关注同时又备受争议的一些电视剧。

这一概念的出笼和围绕它的褒贬争议很能说明当今电视剧创作和消费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澄清和理解。

关于“新人文剧”的提法,有人说是作品宣传需要而炮制出来的,有人说是客观存在的类型。

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众说不一,一种观点称它渊流于“人文剧”,对立的观点则认为它实质上就是“偶像剧”的变体。

这种两极评价反映了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复杂。

需要一种称谓来概括时,“新人文剧”的名称就这样提出来了,至于它是否妥贴准确,尚待进一步界定其内涵,清理其外延。

以前,我们把那些自觉追求人文精神的电视剧称之为“人文剧”,如《围城》、一地鸡毛》等。

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注重现实人生,注意开掘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追求叙事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切等。

显然,“新人文剧”在现实关怀上与“人文剧”相去甚远,从《大明官词到《似水年华》,

这一类型的电视剧走的都是浪漫一路,把历史个人化,把故事情绪化,把爱情神话化,寄托浪漫温情或者渲泄激扬悲愤。

精致的画面以及偶像作用的发挥等,使它们与商业性的偶像剧瓜葛颇深。

那么,是什么使这一类的电视剧号称“新人文剧”呢?近年市场化的运作,使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向着模式化、规格化发展,在强调大众化、通俗性的舆论中,偶像剧成为新宠。

纯粹的大众叙事,以受众的接受心理为创作前提,以娱乐为要义,一时风头正劲。

“新人文剧”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其不同。

以李少红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导演介入电视剧,将电影创作中对艺术主体性的强调,

对导演个性风格的重视引入电视剧,在创作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艺术追求,以审美为旨归。

通过美的建构提升精神,解放心灵是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因而追求审美的“新人文剧”被认为具有人文气息而得名。

但是仔细分析,这一类型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优雅、唯美、抒情等特征更偏重于形式,

它与时下通俗偶像剧的不同有如当年昆曲与京剧的区别,前者委婉深曲,后者直露浅白,在深层的思想内容上并无重大不同。

这种形式审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人文关怀应该存疑。

介于“偶像剧”与“人文剧”之间的“新人文剧”,最大特征就是令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存于一体,试图协调艺术品位与商业逻辑的关系,围绕它的争议与关注其实都缘于此。

“新人文剧”独树一帜,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节情绪化。

“新人文剧”的领军人物李少红,首先尝试以个人情绪化的方式讲故事,以情绪推动情节进程。

《大明官词》中贯穿着太平公主的内心独白,以她的感受展开历史的述说(似水年华》里,英和文的故事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可寻,全靠人物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向前。

这种做法,就使戏剧所需的矛盾和悬念自外部人物关系的斗争转向人物内心的冲突。

而不象编织的情节那样属于人为制造的好奇心,缺乏感动因而只能是好奇心;作品内涵空虚的话,这种情绪化叙述就会寡淡如水,非但不能激起激情,甚至于不能激起好奇心。

2人物意念化。

人物的魅力一是看他是否来自于生活;二看他是否带着创作者的心灵感悟和体验。

一般说来,寄寓着创作者意念的人物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是个性鲜活的。

但是部分“新人文剧”由于赋予了人物过多的意念,而使人物标签化,角色所代表的含义一目了然。

比如《橘子红了》,大妈就代表一个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的同时又富于人情味的女人,但是剧中既对这种复杂人性的内在依据缺乏交待,对她行为心理的解释又苍白无力。

再如似水年华》中文的形象,对他的外在个性特点可谓反复申明,如一介硕士偏隐小镇修古书的怪僻和认死理等,但对支撑这些个性特点的内在情性却虚晃而过,完全不予说明。

这些人物因此十分缺少现实感,实际上只是创作者意念的产物。

而任何时候,命运的残酷都来自于人性的抗争和无奈,没有真实的人性,悲剧就只能是误会和巧合的结果,这就使一些作品沦落为肤浅的言情剧,而失掉了悲剧的品格和力量。

3、节奏偏缓慢。

舒缓的节奏比较适合古典审美:

一定距离的静观,超越感官的心灵的沉醉,条件是创作者提供了某种意境,把人引向更高更远的外界而非自身感官的快感。

意境的营造并不简单,既需要创作者的人生境界和人生体味出场,又需要内容的铺垫和积聚。

有意境,才有静观和沉醉,人们观看才不觉缓慢,能使现代人浮躁的心清淡下来。

比如《橘子红了》中黄磊坐在廊下看天的意境,时间流逝了而很多东西还在这里——对它的品味确实需要时间和舒缓的节奏。

但没有意境时,大量既无目标吸引力又无情节凝聚力的镜头只为了一点小感受和小情调,就显得松散拖沓。

“当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出现的事物比我们所期待的要少时,就会使我们感到时间本身,从而产生厌倦”。

缓慢的节奏就会变成对观众耐心的考验《似水年华》中大量乌镇的风景镜头即属此类。

会引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追问,对人的精神要求的终极关怀,从而实现审美的最终目的——提升精神、净化情感。

当它们没有深厚的内容支撑时,就只剩下审美形式和表现元素了,没有情绪,只剩下语言和音乐;没有意境,只剩下风光和布景;没有人物,只剩下服装和偶像。

从“新人文剧”的实际效果看,良莠互见,大多数情况下不很理想,美的建构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止于形式,最糟的情况是弄巧成拙,内容完全萎缩在形式下。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审美追求是嫁接在商业诉求上的,商业诉求使审美在内容上作出让步,仅停留在表现形式上,使它的审美追求不能纯粹不能彻底。

电视剧是最早实现市场化与制播分离的电视艺术品种,商业运作迫使它面向市场。

“新人文剧”向市场的妥协表现在:它所包含的商业诉求与它的审美追求一样鲜明:

1、永恒爱情的主题。

“新人文剧”普遍选择爱情这一“最通俗的沟通主题和最安全的审美体验,”。

何为?“以广大市场作为目标,意味着内容必须被化解为可被普遍消费的母题”。

可普遍消费意味着它需要温情脉脉,不会触及人性的某些真正残酷之处以及有意回避某些道德禁区,这实际上妨碍了它对内涵的培植和主题的开掘。

2、偶像化。

“新人文剧”的共同特征就是片中大腕云集,无非是想利用明星效应。

明星的号召力源于他们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能满足受众的心理投射需要。

但树立偶像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务使人物形象在道德上尽可能是善的,以使观众产生认同,这就令人物的复杂和深度大打折扣。

《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纠缠于三段感情中,当创作者用死亡这一简单的不可抗力解决他的矛盾时,保住了偶像纯洁的同时错过了深层次上人性的、道德的拷问。

3、形式化。

为了读图时代的受众需要,“新人文剧”在影视语言的探索上作了多种尝试,美仑美奂的画面和音乐极具视听冲击力。

服装、道具、语言、光效、色彩、音乐都成为卖点,当形式压倒内容时,艺术就成为包装,审美褪变为噱头。

4、虚无情调。

人海中的擦肩而过、命运的无常、红尘中的寂寞,这些伤感显然给平庸的生活带来了某些调剂。

“新人文剧”中有大量类似的虚无嗟叹,实际上是风花雪月的变调,它们也构成了某种生活的消费品,是颇受时下城市小资们青睐的一种情调,人生的复杂体味经常被这些情调轻轻带过了。

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的尴尬共存,使“新人文剧”成了一种很难一语道尽的电视类型,造成了同样尴尬的收视效果——“有人喜欢有人烦”。

受形式包装、偶像号召、虚无情调的吸引;烦的人或嫌它在审美上做作矫情,或觉得它在商业上缺乏看点,情节单一、人物苍白、节奏拖沓。

这种两极评价使每一部新人文剧推出都引起争议。

撇开情绪化的褒贬,从电视剧理论建设的角度来看,“新人文剧”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类型。

对它的客观评价有助于我们澄清对当前电视剧创作中某些问题的理解。

首先,“新人文剧”对审美追求与商业诉求的融合,这种尝试应予肯定。

我们是“在一个技术化的时代张扬艺术,在一个泛审美的时代强化审美,在一个非个性化的时代寻求个性。

”。

这构成了当前电视剧创作的两难处境。

作为艺术的电视剧要追求深层的审美,作为大众叙事的电视剧又必须顺应电视剧制作中的娱乐法则。

新人文剧”的这种努力本身无论得失都应肯定,它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另外,“新人文剧”抓住了形式作为沟通艺术与商业的关节点,对商业诉求与审美追求的融合不乏成功之处。

同时它的精良制作和艺术独创性所建立的标准、提供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电视剧质量的总体提高。

但是,从根本上看,“新人文剧融合审美与商业的努力又使它处于一个两难境地。

戏剧翻译的处理方式探析论文

戏剧展示的剧情与电视剧叙述的“故事”,都是对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选择、提炼、加工艺术化的表现。但电视剧与戏剧在情节和冲突表现手法是有差异的。

首先,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一出戏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时空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

其次,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

二、戏剧与电视剧对演员要求的差异。

无论是戏剧还是电视剧都要求演员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审美价值。在塑造形象时都要求演员“化身成角色”,即演员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

戏剧演员一般是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创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在电视表演中,由于受时间、地点、气候、经济条件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拍摄不完全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来进行的。例如:人物50年前和50年后的如果在同一个外景地,往往就会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拍摄。而在戏里虽然是几分钟之后发生的事,但是由于场景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要停一段时间才能拍摄。在电视剧拍摄中,一个场面或一个镜头最长的也不过10来分钟,最短的甚至只有几十秒钟。但是拍摄的时间往往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时间。每一个镜头拍摄之前都要设置机位,布光照明,把一切保证拍摄成功的技术要求都准备好之后,才可能开始拍摄。但是只要摄像机一开动,演员就要能够马上进入角色,把这几十秒钟或者是几分钟的戏真实生动地表演出来,并且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有时可能要在多次等待之后反复地拍摄同一个镜头。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是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电视表演和戏剧表演一样都是一种“弄假成真”的艺术。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要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尽管电视剧在摄制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例如:即使在真实的环境中拍摄战争场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枪实弹;而雨中的场面,则往往要用洒水车来完成。而且电视剧的拍摄也不可能完全离开摄影棚里的虚假的布景,在一些室内连续剧的拍摄中就更是如此。

三、戏剧演员与电视演员在艺术创作整体中的地位差异。

戏剧和电视作为综合艺术,它们都需要导演与演员等协调合作,多种艺术手段综合运用。但演员的地位是不完全相同的。

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相对地来说具有一种独立性和自主性。一个戏一经排演完成,搬上舞台,演员完全是独立自主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时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

四、戏剧表演与电视表演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不同的艺术品类自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学素质。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电视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的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诚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另一方面,摄像机也可以制造出骗局。例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方位和角度来美化或丑化被拍摄的人与物体;利用光学镜头的不同性能和胶片感光乳剂的化学性质,可以使被摄的物体变形;演员正常的行走或跑动,经过加工,可以变成快速的动作或是慢动作。因此,电视演员要去适应摄像机的独特的创造功能,掌握在摄像机前表演的特殊要求,创造出符合电视审美要求的屏幕形象,是自己的表演在屏幕造型时能够展现出一种“镜头美”。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但差异也是存在的。电视剧具有戏剧因素是客观事实,而戏剧与电视剧存在差异也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戏剧翻译的处理方式探析论文

[1].文化大省建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期.叶志良.邹贤尧.

[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

《大众文艺》.20期.高思春.

[3].非中心地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4期.张默瀚.

[4].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青年文学家》.32期.杨新新.

[5].让理论之花在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音乐探索》.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4期.王慧才.

[6].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性探讨.

《教育观察(上半月)》.期.蔡青.

[7].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语文学刊》.年23期.冯艳.

[8].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教师》.2015年11期.文玲.林茂.

[9].漫谈我国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北方文学(中旬刊)》.8期.徐辉.

[10].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探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期.孟伟伟.

二、戏剧影视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昆剧旦色艺术研究.

作者:周象耕.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学位年度)。

[2].西域女子形象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研究.

作者:许维薇.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疆师范大学(学位年度)。

[3].当代中国电视奇观现象研究.

作者:刘倩.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学位年度)。

[4].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被引次数:7。

作者:郑锦燕.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学位年度)。

[5].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被引次数:7。

作者:周晨.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

[6].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被引次数:10。

作者:杜晓红.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

[7].戏剧影视叙事学系列研究之一试论严歌苓影视剧作品的叙事策略.

作者:吴慧.戏剧与影视学山西大学2013(学位年度)。

[8].金鸡奖获奖影片中国特色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李彩霞.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9].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被引次数:4。

作者:邵雯艳.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0].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被引次数:7。

作者:华昊.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三、戏剧影视文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艺术升级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拓展型教改探索.

贺昱,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2]湖南师范大学影视戏剧文学专业硕士点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岳凯华,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年会。

[3]行通影像的视听语言教学新躔.

吴迎君,2010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4]“影像临摹”的学术建构和知识实践.

吴迎君,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5]论中国电视剧后续文化产品现状及其措施管理.

杨爱君,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6]试论电影中全知叙事的转化以中国电影为例.

于丽娜,2010中国电影博物馆2010学术年会。

[7]论广播影视文化在广西扶贫战略中的作用.

王建平,首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

[8]“前沿不往,后学溯奇”散论电影的数字化革命.

王惠民,2011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

[9]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的“自我东方化”.

周文萍,2014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10]试论电影的空间叙事.

焦勇勤,2009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9年年会。

儿童文学论文

与取得的成绩相比,儿童文学出版工作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对于其中的弊端和危机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儿童文学出版的问题主要是作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个别出版社一味求多、求快,忽视了图书内在的品质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速度和数量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是“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4]再如,我国的一些小学生题材儿童文学小说作品中出现了雷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极为不利,对出版工作更是如此。此外,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逐渐呈现出浮躁的趋势,归根结底是创作者和出版者自身浮躁的结果,如果儿童文学创作者潜心创作而不受外界影响,何来浮躁?如果出版者坚守自身的底限,浮躁之风何愁不散?作家自身的问题也是儿童文学出版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儿童作家与出版社往往难以达成长期合作的默契。如果双方达成默契,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地投入,不必为签约优秀作家而犯愁,可以按照某一优秀儿童作家进行详细规划,其中包括针对该作家作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图书投放市场的力度和节奏。另一方面,作家也可潜心、不浮躁、从容地进行创作,不愁作品找不到“娘家”。这样,出版社和作家的工作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都难以达到上述理想境界。

出版社为了发展,开出各种条件来吸引优秀作家的注意力,如高昂的版税、高频的曝光率以及数量巨大的印数。我们的部分优秀儿童作家因此而逐渐浮躁起来,徘徊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紧盯市场、待价而沽,有时甚至唯利是图,如此不顾长期发展的想法和做法很难使他们静下心来创作。再有,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扩大,图书的销量不断攀升,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资源相当有限,难免会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令人心痛,由于作家的作品数量有限,他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出版社重复授权,有的作品稍加改动便重复出版。版税逐渐增多,合同期也越来越短,但作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他们只有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使儿童文学出版获得健康的发展。儿童文学出版的外在问题主要是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首先,由于市场混乱,造成出版成本攀升,导致出版风险增大,而非专业少儿出版社也试图从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就使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压力倍增。其次,某些儿童文学创作者并未坚守文学格调并形成一己特色,而是出于纯粹的商业考虑,瞎编乱造,损坏儿童文学的名誉。

首先要强化儿童文学作家的定位。作家是儿童文学的主题因素,更是儿童文学出版的源头,离开作家的创作,儿童文学出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层意义上说,作家是儿童文学出版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作家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离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的操作流程再规范、宣传策略再得当也无济于事,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但从长远看,势必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因此,作家需要明确的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争取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并赢得他们的信赖。优秀的作品是儿童文学出版社在市场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作家最主要的精力应放在优秀作品的创作上。在与出版社和编辑的沟通中,作家应牢记自己在儿童文学出版中的地位和使命。力争在自己的环节内把儿童文学的工作做到极致,创作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扩大儿童文学原创作家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另一重要举措。当前儿童文学原创队伍相对较小,导致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成为出版社的竞争对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随着原创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涌现,市场上优秀作家短缺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更多的优秀作品将会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有利于作家之间的良性竞争,彼此之间相互促进,避免市场上出现一家独霸或几家垄断的情况。当然,优秀儿童原创作家队伍的壮大离不开各方关注。社会各界应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提供发展平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的成长,如在专业文学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他们的作品等。只有作家队伍得到壮大,才可能出现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之间才能竞相潜心创作适合儿童口味的文学作品,出版社也会在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对作家和出版社而言,读者至上的原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儿童文学作家的根本任务是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这是检验儿童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作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作品目标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读者至上的观念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名字在青少年中间广为流传,杨红樱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究其原因,她的作品针对性非常强,能写进儿童读者的心理去,也就是说,杨红樱老师的写作的目标性很强。对出版社而言,更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出版图书除了育人这一目的外,还需维系出版社的正常运转和赚取必要的利润,这也是出版社作为商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推向市场的图书如能受读者青睐,销量自然不成问题;读者不买账,再漂亮的宣传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读者至上是一条金科玉律,也是解决儿童文学出版的重要环节。出版社要遵循出版规律。出版社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与作家合作的同时又要面对读者,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出版社和作家合作的目是将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目的。这两重目的既是作者的追求,更是出版社的追求。作家通过创作去影响别人,让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获取必要的版税,这是必要物质追求。他们只有精诚合作才能给读者提供好的文学作品,得到读者认可。作家、出版社、市场和读者之间任何环节都需通畅,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不会达到各自的预期目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社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关爱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儿童文学出版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问题也非常突出,作品、作家、出版社和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儿童文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推进儿童文学出版的快速发展,作家必须在出版社、读者和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创作适合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适合青少年读者口味的优秀文学作品。原创作家队伍的扩大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

加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关注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的共同关怀、监督与配合,只有这样,儿童文学出版工作才能有序地向前推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广大青少年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相关范文推荐
  • 10-30 专业同事互助心得体会(案例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下是来自各界人士的心得体会,其中融入了不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励志力量。第一段:引言(200字)在现代
  • 10-30 最新配电室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总结,提高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文章,欣赏他人的思考和总结。输配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10-30 热门幼儿园大班丢沙包游戏教案(通用20篇)
    幼儿园大班的教育环境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积极互动中主动地探索和发现。以下是幼儿园大班的教学观摩和教研交流活动的相关资料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
  • 10-30 专业食堂食品采购协议书范文(17篇)
    采购决策应该考虑到市场信息、风险控制、成本节约等因素,采取合适的采购策略和方法。最后,小编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思考,期待大家在采购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10-30 专业港澳台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和应用。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
  • 10-30 实用公益活动总结讲话(案例18篇)
    活动总结是我们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它们展示了不同层次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
  • 10-30 实用足疗店合同(汇总18篇)
    合同协议的签订可以有效地避免纠纷和争议的发生,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合同协议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10-30 专业实心球说课稿初(模板18篇)
    教案模板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详细信息,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规划教学过程。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大家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 10-30 精选化学研究讲座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反思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总结和评估,它可以帮助我们发
  • 10-30 最优销售没开单的工作总结范文(14篇)
    销售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竞争对手的销售策略和行动计划,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突破点。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示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销售工作。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