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精选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通用17篇)

精选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时间:2023-10-27 00:29:33 作者:雁落霞精选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特长和潜力。以下是一位优秀学生的心得体会,通过他的经验和总结,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不同于其他古代哲学作品,论语平实易懂,充满了智慧和人情味。通过研读论语译注,我深刻体会到论语的价值和智慧,对个人的认知和生活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段:理解人际关系。

研读论语译注,我认识到人的交往、人际关系是高度复杂的。其中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有人与自己之间的平衡之法。在《论语》中,有着“朋友之言,善者友之,不善者教之”的教导,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互相取利,更应追求共同成长与进步。我在实际生活中也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使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第三段:追求人生价值。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有着深入的思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使我意识到一个人应该立足于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我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将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社会。

第四段:培养良好的品德。

论语译注中,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只有言行一致,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信任。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通过研读这些内容,我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品德是成功的基础。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培养出积极向上、真诚善良的品德。

第五段:感受智慧的指引。

论语译注中,孔子的言行展示了他的睿智和见解。这些句子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通过研读这些智慧的句子,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我能够受到论语的指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论语译注成为我人生中的明灯,在茫茫人生的旅途中给予我指引和鼓励。

结尾:

通过论语译注的学习,我获得了更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我学会了与他人和睦相处,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良好的品德,感受着智慧的指引。这些都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受益,始终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近年来,我有幸阅读了胡适先生的《论语译注》,从中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通过阅读胡适先生的译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本经典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也为我个人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论语》的思想精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内容。胡适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论语》的翻译和注解,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思想精髓。例如,子曰:“君子苟日新,日新其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获得快乐,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了生活中的不断进取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第三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论语》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这是一种道德伦理的要求。胡适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这些道德修养的意义进行了解读和注释,让我更加明确了这一观点的内涵。例如,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爱不在于言辞的巧妙和表面的美好,而在于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尊重。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意识到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段:教育的力量。

《论语》对于教育的思考和探讨也是至关重要的。胡适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让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能力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培养。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读《论语译注》,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

第五段:古代智慧的现代价值。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依然具有现代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教育观,而《论语》正是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答案。胡适先生的《论语译注》以现代汉语注脚的形式,将这些智慧而又深邃的思想传递给了现代人。通过阅读胡适先生的译注,我看到了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也领悟到了古代智慧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总结: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深入理解了《论语》的思想精髓,认识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明白了教育的力量,也意识到了古代智慧的现代价值。胡适先生的《论语译注》不仅是我对《论语》的理解和领悟,更是我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助力。我将继续阅读并研究《论语》,深化对其中思想的理解,并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和有社会担当的人。

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第一段:译者对《论语》的注释提供了宝贵的解读。在这本《论语译注》一书中,译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批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其对人生的指导。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深感教养和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及家庭观念的建立。

第二段:孔子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论语》的译注中充斥着孔子的经典名言和智慧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这些句子深入人心,让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孔子提倡学习并强调知识的宝贵性,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指导。

第三段:《论语译注》中关于道德和品格的探讨令我受益匪浅。孔子一直以来被尊崇为伦理道德的楷模,在《论语》中也多次涉及关于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的讨论。通过这本书,我明白到品行的塑造不仅仅通过教育,而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践行好的品德,做一个有道德有品格的人。

第四段:《论语译注》中体现出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深深打动了我。孔子一直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亲情则是支撑家庭的纽带。孔子主张尊敬父母和长辈,注重和亲人的沟通交流。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对家庭价值的进一步思考和对亲情关系的深刻体悟,让我明白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的核心。

第五段:总结全文。综上所述,读《论语译注》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经典和注解的著作,更是一本思想的宝库。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地理解到孔子的教诲,以及他对人们的殷切期望。我相信,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论语》,一20xx年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伪书香家庭的后代,我对《论语》的接触还是挺早的,我这个伪字说得还是挺考究的,虽然叔伯那一代并没有出什么读书为官的人,但阁楼上那一箱箱纸页泛黄的书是可以证明的,妈妈家那边,外公是教师,大舅舅也相当配合的当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于论语的只言片语就是从他们楼中得知的。

小时候的自己是相当顽劣的,对学习很是不上心,放学回家便出去寻找小伙伴,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还死要面子,做出一副我早就懂了的样子,当然,知子莫若父,那时候爸爸教训我的话就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不懂这么高深的句子的,什么知知之,知不知的,老爸便耐心的讲解给我听,我对论语的喜爱也是自那一次之后越来越浓厚,没想到那么简洁的几个字竟然能表达出那么多的意思,当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再后来,又慢慢知道了温故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句子,至今,这些语句都深深印刻在脑海里,让我受益良多。

寒假,学校开展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被选为必读书目,在家的一个多月里,便是他给了我一个温暖严冬。

杨伯峻老师的这本书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成为人人都可阅读可理解的日常读物,让论语的精髓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都可以去阅读。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学生们又敬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解释。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夸奖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三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拒绝,使其褪色,我们应该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志而博学,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的熟读经典,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同时孔子也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爱财富,但是取得财富的途径是符合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为人庄重但处事简洁。他们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对于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谨慎。”。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所启发。“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之后,在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若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论语》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经典。在古代,这可是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必读的一本书哦!这本书里编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还有一些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们能够经过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处事,怎样做人。读了《论语》这本书,我就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有一次考试,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题目都挺简单的。于是,我便飞快地做了起来。做完后,发现时间还有许多,我便东张西望起来。我看见有的同学和我一样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学仍在认真地答题,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细地检查。我见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么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时间为什么不检查一下呢?于是,我又认真地检查了起来。没想到,我检查了一遍后,才发现原先有些题目设有“陷阱”,很容易出错。于是,我连忙把它们都一一改正过来。刚改完,下课铃就响了,真险啊!

几天后,考卷发下来了。哈,考得还不错,95分!而那些没检查的同学和粗心大意的同学考得都不太梦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时成绩好的同学这次也考得不怎样样。这时怎样回事呢?这时,只听见教师在批评那些同学:“做得那么快有什么用!一点也不仔细,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太不应当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脑海中出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一下子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须十分认真,十分仔细,这样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这样,学习更是如此。

论语译注心得体会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读孟子译注心得体会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的哲学著作。读孟子译注是拓宽知识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孟子译注,深受启发,颇有所得。以下是我对读孟子译注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孟子思想的价值。

孟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学说之一,对于如何做人、为政、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在译注中,我深切感受到孟子思想的价值所在。他强调人性本善,通过培养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善良品质得到发扬光大,同时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让人了解了如何做人、如何行善、如何与人相处等。孟子的思想对于塑造人的品格、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段: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虽然孟子的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但其现实意义却依然延续至今。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道德风气淡薄、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等问题十分突出。而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正是当下社会需要的精神支柱。通过读孟子译注,我明白了仁爱之道,学会如何真诚地对待他人,学会关心社会公共利益,更加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孟子的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很多宝贵的借鉴。

第四段:对孟子思想的认同。

孟子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译注中关于孟子思想的解读准确而细致,更加深化了我的理解。与孟子一样,我也坚信教育是提高个人和社会素质的重要手段。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孟子的思想精华。同时,译注中还提到了孟子的格物致知,让我更加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智慧。我愿意将孟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推动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第五段:总结。

通过读《孟子》译注,我对孟子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营养。孟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孟子译注时,我深感孟子思想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样也对孟子的思想表示了认同,并积极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读孟子译注,我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加优秀,也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读孟子译注心得体会

读孟子的译注,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悟和启示。孟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深邃博大,尤其对于人性、修身养性、仁爱之道等等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他的译注,我深刻认识到了孟子的思想是如此的适合并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下面我将从孟子的教育观、人性的善恶、修身养性、仁爱之道和谦虚谨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孟子的教育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教育能改变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有可能通过教育来弥补的。这一观点给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孟子还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德育,培养人的德性,让人从内心中明辨善恶,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有时我们过于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其次,孟子对人性的善恶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提出“人之性也,善恶之端则人皆有之”,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而产生了恶的行为。这个观点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坏人,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坏人就否定了整个人类的善良本性。孟子的思想教给我们要以善待人,相信人性的善良,然后通过教育和改造来提升人性的美好。

第三,修身养性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了实现人的完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的修身养性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包括思想的探索,品德的修炼,行为的规范等等方面。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和正能量,使自己更加立志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这个思想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它告诉我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追求和享受,更在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他人的幸福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仁爱之道是孟子思想中的一大亮点。他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他人心怀关切和同情。孟子的仁爱之道是以真诚、宽厚和关怀为原则,他提出通过仁爱之心来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一观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都从仁爱之心出发,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和帮助,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最后,孟子提倡谦虚谨慎。他认为人如果能够谦虚谨慎,就能够减少错误和过失。这个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虚谨慎,就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同时,孟子还指出了一个谦虚谨慎的立身之道,即不放弃追求理想与进步的追求,坚持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个思想对于我启发很大,让我知道了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谦虚谨慎,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

总之,读孟子的译注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给我指导和启发。孟子的教育观、人性的善恶、修身养性、仁爱之道和谦虚谨慎等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人生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参考。我相信只要我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真正地践行孟子的思想,并不断地怀抱善良的心,我一定会有更好的人生。

论语译注心得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译注心得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译注读后感字,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达到,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因为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译注心得

作为一个伪书香家庭的后代,我对《论语》的接触还是挺早的,我这个伪字说得还是挺考究的,虽然叔伯那一代并没有出什么读书为官的人,但阁楼上那一箱箱纸页泛黄的书是可以证明的,妈妈家那边,外公是教师,大舅舅也相当配合的当了一名优秀的人名教师。至于论语的只言片语就是从他们楼中得知的。

小时候的自己是相当顽劣的,对学习很是不上心,放学回家便出去寻找小伙伴,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还死要面子,做出一副我早就懂了的样子,当然,知子莫若父,那时候爸爸教训我的话就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不懂这么高深的句子的,什么知知之,知不知的,老爸便耐心的讲解给我听,我对论语的喜爱也是自那一次之后越来越浓厚,没想到那么简洁的几个字竟然能表达出那么多的意思,当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再后来,又慢慢知道了温故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句子,至今,这些语句都深深印刻在脑海里,让我受益良多。

寒假,学校开展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被选为必读书目,在家的一个多月里,便是他给了我一个温暖严冬。

杨伯峻老师的这本书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成为人人都可阅读可理解的日常读物,让论语的精髓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都可以去阅读。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学生们又敬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解释。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夸奖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三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拒绝,使其褪色,我们应该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志而博学,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的熟读经典,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同时孔子也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爱财富,但是取得财富的途径是符合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为人庄重但处事简洁。他们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对于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谨慎。”。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所启发。“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之后,在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若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这周继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响力,因为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暗示心理会告诉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考。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

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动作,似乎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背了礼的,因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访他,他顿时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一直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的确确的教育家。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天来看,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都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若只谋食,只要靠勤劳的一双总会活自己,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糊口。所以我想告诉自己,让自己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要从学习找生命真正的意义。(李如男)。

论语译注读后感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相关范文推荐
  • 10-27 最新医院拜访心得体会及收获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对所学和所思的自我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应用知识。5.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学习和实践并重的重要性。
  • 10-27 优质整理衣物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
  • 10-27 优质航天讲座心得体会(案例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得与失、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以下是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风格和技
  • 10-27 最新来到新学校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技巧和人生态度。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帮助。
  • 10-27 2023年幼儿园绘画活动心得范文(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1.体验水与墨在玻璃上
  • 10-27 优秀士官病退申请书(模板13篇)
    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编写更多的申请书可能是迈出第一步的关键。范文中的思路和论证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材料和观点。
  • 10-27 最新重建小房申请书(通用15篇)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申请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申请书的写作经验。借鉴一些卓越的申请书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三防镇人民政府:我系
  • 10-27 专业人大代表的述职报告(汇总15篇)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记录和交流工具,述职报告能够帮助领导和同事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以下是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述职报告范例,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 10-27 专业师德师风年终自评总结(案例18篇)
    教师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始终保持师德师风的良好形象。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德师风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 10-27 专业助班申请书个人简介(汇总18篇)
    在撰写转专业申请书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对目标专业的态度和动机,并提供具体的事例和证据。以下是一些转专业申请书的常见问题和解答,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