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最新论语的论文(模板13篇)

最新论语的论文(模板13篇)

时间:2023-10-26 18:17:50 作者:笔尘最新论语的论文(模板13篇)

范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到提升的方向和方法。同学们,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你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论语》的三家注解论文

摘要:《论语》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本文从训诂学、语法学的角度,对《论语·雍也》和《论语·子罕》中的两则记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说解,同时加入语义的照应和上下文的衔接来处理,以求得更加合理的理解,使文义畅通、词顺字安。

关键词:论语,训诂,名词活用,语义照应。

对“野”、“史”、“君子”的看法。

《论语·雍也》有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目前对“野”、“史”和“君子”的具体训释,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主要有几种看法:一是认为“野”、“史”和“君子”为形容词;二是认为“史”为动词,看作是“饰”字的假借;本文持第三种意见:认为“野”、“史”和“君子”是名词。

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的解释是相对复杂的,比如刘氏提到:“当时君子,非质胜文,即文胜质,其名虽曰君子,其实则曰野曰史而已。夫子为之正其名,究其义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非质备,无以为君子矣。”、“敬而不中礼谓之野,礼是文,野人有质无文,故言鄙略。《仪礼·聘记》云‘辞多则史’……”刘氏主要在于说明或者支撑儒家讲求的礼仪之道,有些地方集众家的解释,而最终就“野”、“史”、“君子”的具体所指却没有言明。后来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这句话的译文是“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有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得当,这才是个君子。”我们认为有不当之处:从训诂角度来讲,“野”、“史”和“君子”是应该相互对照来加以解说的,在词类和词义上应有相通之处。杨先生在译文中把“野”解释为“粗野”、“史”解释为“虚浮”,都是形容词用法,把“君子”视作名词用法,这样一来显得对全句的说解不够对称,没能表现出三者的一致性,出现了偏差。包咸说“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包咸的说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后来有人以“彬”做“斌”,有人以“彬”通“份”,指参半的样子。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大致是说“文采”和“朴实”的关系,也就是“文”与“质”的关系问题。而刘宝楠始终未能说明该句的要旨,至少不够明确。而包咸所说的“野人”,我们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加以理解。“鄙略则近于俗”,“野人”是指“偏远之地、目光短浅之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野,郊外也”,根据这些我们才能够理解“野人”并不是在说居住在偏僻地方的人,而是说“质”多于“文”的人:受到拘束,目光不够远大。同理可以理解“史”:“史”就是史官,据《周礼》、《礼记》记载,“史”是当时国家必需的专门人才,以记国之大事,或记帝王、国君的行为、政绩。当然在记载这些事迹过程中,作为统治者不免有标榜自己“德行”的倾向。作为史官,在史书的记载中不免出现虚夸成分,于是“史”自此有了另一种意味。“君子”并非如刘宝楠所说“群男子”的意思,因为与“野”、“史”相对应,“君子”当理解为当时社会上真正有德有识有才之士。据此可以认定“野”、“史”、“君子”是名词,是指具备了“野人”、“史官”、“君子”这三种人各自具备的最明显特征的人。

我们还可从语法学的角度再做分析。上古时期并未有严格的语法规范,名词本身是具有这种用法的',《论语》中还有很多用例,比如:

(1)、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2)、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3)、固天纵之将圣,有多能也。(《论语·子罕》)。

上述例句中斜体部分的词语,我们可以认为是具有了形容词的功能,但它们本身还是名词。这种句子在语法意义上是指前面的本体具备了这个名词(喻体)所具备的性质或状态,这和现代汉语中的比喻很相似,我们把某物比喻成另一物,并不是说这本体和喻体完全相同,而是说本体或本体的一部分具有了喻体的相似性质、状态。所以从语法角度,我们可以对这句话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把“野”、“史”、“君子”理解为名词既不牵强,也符合这几个词语的本来用法和语法性质。这样,从训诂学和语法学的双重角度对这一句话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了说明,词顺而文安,丝毫不致混乱。

关于“子畏于匡”

《论语·子罕》中有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欲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对“畏”字引用《说文解字》的说法,认为是“恶也”,还引用《广雅》中“惧也,恐也”的说法,认为“夫子见围于匡,有畏惧之意”。此处依据孔子曾经被匡地人围困的史实,认为孔子有“畏惧之意”,并把这种理解作为对该句中“畏”字解释,我们认为有不当之处。依据《说文解字》和《广雅》的说法,“畏”应该解释为“惧也,恐也”,那么它就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内动词,“于”如果是被动标志,此处把这句话解释为被动用法是不合适的。因为“恐、惧”意在上古时期直至今天的汉语中,如果不适当活用,是不能用于表示被动的,所以把“畏”解释为“畏惧”是局限于词义训释的,没能结合上下文做更为合理的解释和探讨。依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说法,“孔子(及其弟子)在匡地被当地的群众拘禁,(孔子)便道……”,把“畏”解释为“拘禁”,其注释是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孔子适陈、过匡,匡人囚禁孔子”等史实指出“畏”的意思是“拘囚”。杨伯峻先生并未把“畏”解释为“恐惧”。争论焦点就在于“畏”字上。我们认为把“畏”理解为“围”字的通假字,“子围于匡”是典型的先秦汉语的被动句式。在春秋战国时代,用“于”字作为标志是当时最主要的被动句句式。把“畏”解释为“围”,那么它便成为具有被动意义的外动词,“于”字之后的“匡”不仅是指地方,而转义为“(当时在)匡地的人”,就是被动句式中的施动者。更重要的,在《韩非子·难言》中我们发现“仲尼善说而匡人围之”的记载,两相对照,此处理解为被动句,“畏”与“围”通,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是文献例证和文献训释。

根据下文,在“被匡人围(畏)”之后,孔子十分自信地认为“文王既没”之后“斯文在兹”,虽然说到“天之未丧斯文”和“天之欲丧斯文”两种情况,我们却能体会到孔夫子旨在强调“天之未丧斯文”的情况,孔子并未惊恐,集“道德、仁义、斯文”于一身的孔子针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现实已经习惯了,却又实在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我们可以推断孔子的“道”会时常碰壁,所以即使周游列国,结果却总是不理想,所以孔子及门人经常不被各国执政者理会,甚至被直接驱逐,那么在匡地被围(拘禁)也实在不足惧了。所以把“畏”解为“恐也、惧也”在文中没有明确体现出来。此处解为“围困”之“围”更能使文章通达。从整体的文意、整体的篇章上去把握,更利于准确地分析字义、句义。

参考文献。

1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力.《王力文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浅论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读书的兴趣,对人类文化的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语文标准化试题可以取得很高分数,作文也能不离中心不偏题意,可实际上这些学生往往在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上普遍呈现出无创意性,也缺乏真实感和语言的内在美感,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警醒。语文教学必须下大力气实行变革,否则,语文教学的路子会越走越窄,一头撞进死胡同。

一、语文教学要变教师中心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顽疾。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做到有教案但不被教案所囿,才能最大限度地点亮学生的思想之灯,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

而在我们的教改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曲解这一点,他们在课堂结构上,把教学时间来了个重新分配,比如40分钟,其中30分归老师,10分归学生,或者把一整节课的时间都给学生,似乎这算是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则不然。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的判断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而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时间上的划分或环节是否完整。

二、语文教学变分数评价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在学校中是至高无上的,教师对学生的奖罚,甚至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都与其所在班级学生所取得的分数相关。

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全民皆生活,处处即语文,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不要把充满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不要让鲜花般的少男少女们终日沉浸忙碌于分数之中。从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伊始,我们的语文教学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标准答案,就连最诗意化的诗歌鉴赏也都做起了标准答案。

我们告诫学生必须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否则语文考试得不到高分,否则语文就是没学好没学透没学深!想来这是多么可怕,我们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原本奔放活跃的思维一步步走向僵化,有意无意地让我们中华文化最美的语言蜕变成呆板的八股,没有了形神兼备,没有了意境、体味和语感,无须咀嚼,亦苍白无力!

教师的责任在诱导,诱导并不排除教师讲解,有时还要“畅讲”,但要精当,要讲到学生的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者见不到之处,教师“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给学生启发指点一下,使学生开窍,从而领悟读书之法。

一篇文章当然由许多字、词、句,由句、语段、段落,由各种修辞技巧等部件组成。但是这些部件组合起来,便构成一个意义整体,字词句、语段、段落、修辞技巧等部件由一个统一的灵魂统领,才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当我们告诉学生一大堆多么好多么好的部件时,却常常忽略一个最初、最原始的`问题:这些好部件是在怎样一种动机下完美组合在一起的?这个问题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我们的讲授往往只涉及部件,譬如文章选词的精当、句子的深刻含义、立意的深远、段落划分、中心句及主题思想,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往往失掉了“灵魂”,而只是肢解文章的部件,单独分列讲述部件是如何好,这就难免使学生索然寡味,同时使本来应生气盎然色彩缤纷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没有真性情的肢解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诱导学生去读文章,去读更多的书,为达这一目的,教师分析讲授课文时,应区别不同文体不同时期文章特点,采取不尽相同的诱导方式,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论语课心得体会论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们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被誉为“圣人之言”。在论语课中,我深入学习了其中的精髓,从而对孔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论语课上的心得体会,探讨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之道德修养。

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行为和道德的源泉。在论语课中,我听到了孔子关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强调要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只有个人修养了,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第三段:孔子的思想之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的巨擘,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上论语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才能,提倡以德育为先。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知行合一,让他们真正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这个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

第四段:孔子的思想之仁与爱。

孔子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对待他人要像待自己一样。他追求的是“仁爱”,这种爱指的不只是个人间的感情,而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慈悲和善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待他人时常常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然而,孔子的仁爱观念告诉我们要坚持正义和公平,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只有通过仁爱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通过论语课的学习,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强调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教育从根本上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只有通过仁爱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之,在论语课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所提倡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毫无疑问,论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其次,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多媒体教学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一缺陷。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用四个“有的”描写了四种不同种类鱼的特征。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这段内容。我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了这四种鱼,教学时让这些鱼先后在屏幕中“游”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课文,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马上指出:“这是‘飞答鱼’。”“这是‘气鼓鱼’。”教师再也无须多费口舌了。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访一访,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爬山虎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并不罕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利用它的脚一步步往上爬的,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爷爷植树》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酸的和甜的》《称赞》等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例如《回声》这一课,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可能还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学完这么有趣的物理现象之后,让孩子们在空旷的房子了,车库里去喊一喊,体验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回味无穷。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

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学会生存。

论语中作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从小就吟诵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了“诸子百家”之说,一些在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边各国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学说,吸引诸多的人跟随,从此便成了“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个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士”。他与弟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后人又有将孔子的经历写成书,名为《孔子家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待人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对大家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说:对君子来说,吃饭不求全饱,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错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一个人光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即使他满腹经纶,对待他人不友好,行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欢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人呢?首先,我们要学会真诚待人。我们要把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诚实的对待他们,没有怀疑,没有虚情假意。其次,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真正看待周边的事物,认清事物的真伪,这样才能不至于没有立足之地。最后,我们要放宽心态,以一颗快乐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温暖,这才是人生之真谛。

学会做人吧,那会给你带来好处;学习知识吧,它会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论语》会使你终生受益。

论语心得体会论文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传世至今。其中蕴含的宝贵智慧和道德准则,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也有幸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论语》,在学习中体悟到了很多新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道德观念。

《论语》的核心思想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了孔子提倡的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各个层面的道德观念。孔子主张注重内在修养,强调的是自我完善和理性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观念使我们意识到充满自我意识和充满责任心的生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三段:行为守则。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行为的守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这些守则代表了古代儒家的信仰和哲学观念,教导人们怎样做好事,做合适的事。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教诲化为习惯,并运用到日常的行为中,不仅会在社会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会获得内在的思想升华和成长。

第四段: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孔子是如何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是一位思路清晰明晰的哲学家,让我们理解了古代智慧的思维方式。他的思想远远超出了他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他总能把实际问题和深奥的理论联系起来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读者的分享和交流,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不断地扩展,对我的思维空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段:结尾。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文明和行为方式。通过读书、学习、理解,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使自己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好。总的来说,《论语》让我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导我如何去修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修为,灌输更多更深的智慧。

《论语》的三家注解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书面载体,儒家学派经典之作――《论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是中国人的必读之书。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经学便被提上了一个新高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少人开始研究和诠释《论语》。因此,从古至今,关于《论语》的注解可谓汗牛充栋,且各家对其内容和思想的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本文则尝试着对朱熹的《论语集注》康有为的《论语注》、及皇侃的《论语义疏》中的几处注解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论语集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论语注》:忧,愁也。王充论衡、高诱皆以人子忧父母疾为孝。孝经:孝子之事亲也,病则致其忧。曲礼: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蚓,怒不至罟,疾止复故。马融以父母忧子之疾,是古文家异说,今不从。

关于孔子回答孟武伯问孝的这句话,朱熹的理解是:将“其”理解为人子。具体解释就是:父母爱子女,常常担心子女生病。为人子则应体察父母一片爱子深情,要时时爱护自己,保重好自己的身体,远离疾病,不让父母担心。笔者则认为这种说法的说服力不强,因为按此理解,原文一句其实只表述了父母的爱子之心,对于人子体谅父母且以爱己为孝的说法则只是朱子在注解中的顺势推理。如此说来,原文一句孔子并未正面回答问话人何为“孝”的问题,反而有答非所问的嫌疑。因此,笔者认为朱子的这种理解有不合理之处存在。

而对于此句,康有为在《论语注》中则将原句句读做了改动,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应校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同时他引用了王充《论衡・问孔》的说法,认为“其”指的是父母,整句的意思大致应为:父母得了疾病,为人子女应时时记挂,以父母病情为忧,这就是孝道。从问答逻辑上讲,这种解释方法相比前一种要稍显合理,但是从内容理解上讲却稍显肤浅。父母抱恙,人子应以父母病情为忧,这是最基本的尽孝方式,也是人人都懂的一点,孔子何须多言?因此,我觉得这种说法并未揭示出原有的逻辑及意义。

相比之下,朱熹在其解释后列出的旧说解释得更合理一些。旧说认为:人子应只允许自己因身体有恙而让父母感到忧虑,言外之意是,子女不应该做出非法不义之事让父母忧心操劳,应谨慎自律,怀仁心,行义举。这种说法与皇侃在《论语义疏》中的说法也比较相似:

其,其人子也。言人子欲常敬慎自居,不为非法,横使父母忧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条当非人所及,可测尊者忧耳,唯其疾之忧也。

因此,我认为这种把“仁”和“孝”这个两个《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完美联系在一起的解释更能彰显孔子的育人之道和儒家的理念精髓,相比之下则更完美。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论语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论语注》:包咸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何晏曰: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这句话指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关于此句的理解,难点在于“罔”和“殆”两个字上。各家对“罔”字的解释都大相径庭,都将其做“疑惑”之说。然而对于“殆”字的含义,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朱熹的理解是:只思考不拿出实际行动去学习,就会惶恐不安甚至危险。康有为则引用了何晏的说法,他认为:只思考不学习,会徒然伤神,精神上会疲惫倦怠。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均有不妥之处。我们按着常理去推测,只学习不思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读死书”,会导致学习者不能理解字句中的深刻含义,在实际运用时也会手足无措,也就是会“存疑”会“疑惑”。那么只思考不学习,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空想”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会危险?会疲倦?在我看来,二者显然都不够贴切合理。一味空想,不吸收他人思想的精华,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那么思想终究是一个泡影,是一座完全没有实际支撑的空中阁楼。换言之,自己会一无所获。因此,我认为把“殆”理解成一无所获更加符合此句的语境,也更加符合常规逻辑。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论语集注》: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关于“性”和“习”,朱熹认为:孔子所说的“性”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引用了程子的话,指出天性就是“理”,“理”不分善恶,所以也就不会被后天的“习”所改变。故而,此处的“性”并不是孟子所提出的人与生俱来的“善”性。对于这种观点,我并不是很赞同。《礼记・中庸》中写道:天命之谓性。《说文》则言: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荀子・正名篇》中也有关于“性”的解释: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这些都说明“性”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质,是受于天成的,是无关后天教化的。这一点康有为在《论语注》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论语注》:性者,生之质也,兼魂魄而言之。受于天生,而不关于治教者……习有本与家庭,习有由于师友,习有因于……熏染既成,相去遂远。

因此,这里的“性”和后天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气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生出“气质的性”这样附会的.说法来。

再者,孔子此话之义在于:人与生俱来时的质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人格,是因为后天的环境造成的。换言之,他在强调“后天”的行为养成会对“先天”的自然秉性产生影响。那么“习”是“后天”的,“性”自然就对应的是“先天”部分。因此这里的“性”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性”,是所有人出生时都拥有的。

虽然我对这几家的注解有存疑之处,但毫无疑问,《论语集注》、《论语义疏》及《论语注》都是研读《论语》的经典读本,对后世研读典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对《论语》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

《论语》的三家注解论文

摘要: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

关键词:论语、文学手法、文学价值。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著,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了劳资的《道德经》可与之婢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大论,都不像《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学而不思则辋,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色厉则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窃之盗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不一一列举,语言简练而发人深省。

二、表现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如孔子批评宰于大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治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买了,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意味深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有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因为任务的语言总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先进》篇中有几章写空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笛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而谁为?”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颜回还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的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阅读了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所谓“发之于新,形之于言。”孔子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的工具,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了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在孔子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子路》篇中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成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听了很吃醋,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是以此为骄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心里藏不住东西。他还是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恩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治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却打内心尊敬老师,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除此之外,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出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破口骂人的话。《子罕》中子贡说:“有一块眉宇,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贤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说:“我难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挂在那里面而不给人吃呢?”当时友人认为孔子虽然伟大,很博学,但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从事驾车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宪问》)记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作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了两次,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阳货》中说有一个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便让学生回话,说自己不舒服,不便见客。可就在学生转告孺悲的时候,孔子又是弹琴又是唱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乡愿的表示,孔子还曾经在极端气愤是大骂:“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些话语都表现了空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人性而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谈话也很有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的很戏剧化。《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文字,这样一个个不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记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乃人寻味,可以当作笔记小说来读。

最后,借助林坚在《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中所说:“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动含蓄,读来毫无枯燥,在平易近人,娓娓动听的谈话中,领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这正是《论语》这部说理性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文学价值。

论语中作文

国学经典像一杯清香怡人的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方可品出其中的韵味。

《论语》是我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著,共十二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阐述了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多疑、珍惜时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在书中,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此后,每当我考试后,觉得自满时,就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通过复习,得到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当我学习不想思考时,脑海里的警告会自动跳出来,提醒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让我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我在反省自己时,都会想自己和曾子是否一样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在去世前,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的自我报告,也是我们为其奋斗一生的目标。

每当我手中捧着《论语》时,我都仿佛品的了一杯香茗,在宁静中感受它徐徐升起的芳香。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语文论文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佑很多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变佞。

友便辟,就是专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好话挺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就是两面派的人。当面很和善,让你把他当作好朋友,背后说你的好多的坏话。当你当面质问他的时候,还一口否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是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叫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作为朋友能过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给朋友建议或者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论语心得体会论文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精髓,其中蕴含着儒家思想家教育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阅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为人处事提供启示。本文将针对《论语》心得体会进行论述,探讨《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与其实践。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200字)。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仁人”,他认为,塑造仁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博大的情怀。孔子强调,孔子本人并不是神圣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学理念,鼓励弟子们培养自己的内心,做一名温良恭俭让、宽容大度的人。《论语》中许多名言警句证明了孔子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实践性。

第三段:孔子的言行(200字)。

孔子不仅言行一致,而且道德标准十分严格。他在《论语》中谈论了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强调“君子之道,修身以正。要服从天命,遵循道德准则,从而达到道德的极致,进入天人之境。在孔子的眼中,凡是能够按照仁、义、礼三者互相配合的标准行事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行为,以及其他人的行为,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讲究小事,因为这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

第四段:反思与德行(200字)。

如果要达到孔子的人生目标,一个人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在《论语》中,孔子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反思早期事件的方法,他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反思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引领了后人。为了实现孔子倡导的道德理念,一个人要不断地寻求自我发现,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提高的基础。

第五段:结论(200字)。

本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行和德行等方面探讨了《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并针对自我提升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不断追问自身,思考人生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循着孔子的教诲,让我们每一位都成为内外都兼备的仁德之人,铸就伟大的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论文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论语》中,孔子的道德和人文思想得到充分展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个人的学习感悟和体验,探究《论语》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意义。

第二段:人生观。

《论语》中,孔子强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道德的境界,而不是追求名利和权势。现代社会虽然相比古代过于注重物质和表面的成功,但是这种生命本质的追求依然是不可缺乏的。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我意识的价值,从而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精神,走好人生旅程。

第三段:学习方法论。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只有多加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在领悟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地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学习和更新,才能够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

第四段:社交礼仪。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套周全的社交礼仪,包括做人的根本原则、待人接物的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等等,这些礼仪对我们的社交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我们需要借鉴《论语》中的社交礼仪,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沟通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向发展。

第五段:道德建设与文化传承。

《论语》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情操的协调,为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和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衰退给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认真去研读《论语》,学习并应用其中有益的思想和观点,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第六段:结论。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不断研读和借鉴的重要契据。通过对《论语》的感悟和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着的价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好的方向和理念。让我们共同爱护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传统,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论语作文

很小的时候,我就结识了书。那是布满彩图和拼音的世界。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猿人是人类的祖先,恐龙十分高大可怕;遥远的年代人们钻木取火……原来世界这么奇妙!我觉得书让我一个小小的孩童变得好高大,仿佛举目望去,我就能轻易的发现北极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罗河畔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爱不释手的合上书,脑海中还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我有一种甜蜜的感觉:读书真好。

渐渐地,我告别了娃娃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书变厚了,变深奥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证明了此书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论语》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士子们奉为经典。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处世之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尤,寡悔。”让自己少很多怨尤,少很多后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择友之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经常挑出我学习中的毛病。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学得像今天这样好。感谢你的诚实、正直、广见、博识,你是我的益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这位圣人的态度对我很有启发,只有一点一点的去思考才可以真正做好该做的事。

先贤圣哲的伟大也许就在于他们能以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人生至理。

相关范文推荐
  • 10-26 最新生态保护的心得(模板13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总结,提高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第一段:介绍生态保
  • 10-26 专业监事变更申请书范文(12篇)
    转专业申请书需要清晰地陈述转专业的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推荐信。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转专业申请书样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xx有限公司关于变更企业名称的申请书由
  • 10-26 优质离婚公租房申请书(通用16篇)
    提交离婚申请书是一种行使法律权益的方式,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夫妻双方可以参考下面的离婚申请书范文,以了解常见要求和表述方式。6、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
  • 10-26 最优小学生文明劝导员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使我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表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示例文本三】在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个人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绩
  • 10-26 热门天然气转让协议书(模板14篇)
    转让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如减轻个人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等。转让过程中的合同与协议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范例和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应用。经自愿协商达成一致,甲方将
  • 10-26 实用物业员工廉洁自律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提高自我认知和进步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吧。烟草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
  • 10-26 专业公司名变更协议书大全(13篇)
    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由一群人共同合作组成,从事盈利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公司人才培养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方(出让方):身份证号码:乙方(受让
  • 10-26 专业高中毕业班主任毕业鉴定(通用17篇)
    好的范本不仅可以给予写作者灵感和启发,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请注意,这些
  • 10-26 优质中国航天的心得体会报告(汇总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促进交流和学习。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20xx年的最后一天,我
  • 10-26 专业工程合同含税条款(案例19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约束力强的文件,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买方(以下简称乙方):_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