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心得体会(模板18篇)

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心得体会(模板18篇)

时间:2023-10-24 12:34:55 作者:纸韵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优秀案例和经验的总结和分享,与他人互相借鉴和学习。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总结工作心得是我们提高自身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是一些工作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xx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提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也一定是行之有效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而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主席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何才能强起来?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所以,从培养偏重知识能力的“智者”到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强者”,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战略转型。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指出:“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三、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以孝为本、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的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甚至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也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德有大小,即使是孝也有大小之分,“小孝孝身,中孝孝心,大孝孝志”,在忠孝不能两全时,要舍小节而取大义。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党中央领导人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才、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

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如何才能强起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这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说,“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强调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

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材,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3月18日,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20xx年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20xx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20xx年9月,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xx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xx大以来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施策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层级党组织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现在,一些党组织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的问题普遍存在,集中学习多自主学习少,有的抓学习内容空泛、流于形式,只求式样多、方法新、口号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思想宣传范文】三。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的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xx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xx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思想宣传范文】五。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在第__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广大教师如同烛火,他们不辞辛苦,教书育人,点燃了国家和民族的“信念之灯”“科技之灯”“温暖之灯”,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绚烂光芒,指引着我们不断迈向新征程。

广大教师以思政课,点燃了民族的“信念之灯”,照亮伟大复兴之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办学校,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广大教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成绩喜人,未来更可期。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谆谆教诲,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用丰富学识沉淀自己、启迪学生,当好爱护学生的师者和长者,当好学生求学为人的引路者,从而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好家国情怀,让他们志存高远,把爱国情怀根植在内心深处,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革命精神的弘扬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立德打牢根基,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广大教师以科学课,点亮了民族的“科技之灯”,指引壮丽创新征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党中央对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寄予殷切期望,强调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北斗导航到新能源汽车再到5g、物联网、量子通信……在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背后,无不凝聚着广大教师的心血。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广大教师沐雨栉风、砥砺前行,不断用科技教育筑起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家园,他们以心血点燃“科技之光”,勃发出一股股强大的源动力,指引着科技创新的壮丽征途。

广大教师以品德课,守护了民族的“温暖之灯”,护航幸福生活华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和打好思想道德基础的最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心,到厉行勤俭节约,从倡导文明礼让到培育谦虚谨慎的品格……我国广大教师在党的领导下,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他们不辞辛苦,久久为功,在广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点燃了民族心中的“温暖之灯”,更以此护航着幸福生活的绚丽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致敬广大教师,并祝愿他们未来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施策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层级党组织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现在,一些党组织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的问题普遍存在,集中学习多自主学习少,有的抓学习内容空泛、流于形式,只求式样多、方法新、口号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思想宣传范文】三。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的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生命之舟面对险滩,面对激流,弱者会选择逃避和放弃,而强者则会选择面对和挑战。人生中无限的乐趣都在于对人生的挑战之中迸出不衰的光芒。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

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如何才能强起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这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说,“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强调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

励志。

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

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材,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近日,关于教育惩戒的问题成为舆论热点。如何正确运用教育惩戒,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促进学生成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教育机制,帮助教师正确用教育惩戒手段。

应规范治教,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健全教师监督机制。首先,应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门槛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学识、心理素质、道德水平、教育能力进行全面审核。对于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建议增加6个月到3年的试用期,通过实践操作的检验,再次对教师进行资格评估,并对教学效果不达标的教师予以辞退,在源头上把控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应建立严格的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在“分数、人数、奖金数”等“硬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道德品质、教学创新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学生欢迎程度等“软指标”,使教师的评价立体化、科学化。并且,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以保障师生和谐关系为核心,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严防部分教师滥用惩戒权。

要科学治教,完善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抗压能力。教师体罚学生,与教师的抗压能力、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学校如果“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就会为教师的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部分教师有可能将压力“落实”到学生身上,导致急躁性手段——体罚的出现。针对此现象,建议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优化。培训内容朝多样化方向改进,不仅仅要精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要重视对教师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让教师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完善自我,及时化解自身的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保持阳光心态。

要依法治教,建立惩戒教育机制,界定教师惩戒边界。教育离不开惩戒,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解决师生矛盾冲突,建立惩戒教育机制实为恰当之选。一方面,要在听取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惩戒规章,规章中应包含惩戒的明确适用范围、调查处理程序、监督机制,学生的哪些行为应受到处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都要详细列明。惩戒规章的实施要经过学生事务中心的调查后再作出决断,整个流程接受学生家长、师生的监督,依法从严治教。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建立正确、合法的惩戒观,将教师的惩戒权限约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从而在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给予学生适当惩罚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利。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做好规范治教、科学治教、依法治教工作,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建立健全惩戒教育机制,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为学生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xx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提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也一定是行之有效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而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主席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何才能强起来?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所以,从培养偏重知识能力的“智者”到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强者”,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战略转型。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指出:“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三、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以孝为本、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的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甚至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也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德有大小,即使是孝也有大小之分,“小孝孝身,中孝孝心,大孝孝志”,在忠孝不能两全时,要舍小节而取大义。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党中央领导人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才、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近日,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暨中华孔子学会。

国学。

教育委员会20xx年年会在山西晋城举行。论坛以“传承经典,立德树人”为主题,由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组委会、晋城市教育局、中共泽州县委宣传部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一线教师以及国学爱好者200余人参加。

围绕“传承经典,立德树人”的理论和理论构建,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教育部原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强调,传承经典首先要回归经典,敬畏经典,通过厘清经典之本义来认识经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安春研究员认为,经典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应基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传统文化之“精神要义”与立德树人之“发展导向”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之本”相结合。而提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国学素养,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汤用彤学术奖评委会秘书长雷原提出,育人的基本方法包括亲近自然、勤耕精艺、养蒙读经、尊师好学乐群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中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待改善。

“传承经典,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是本次论坛关注的重要内容。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开展国学校本教材研发,并形成了“1+x”全学科国学教育模式。北京星火小学将经典融入校园情境,创办“齐家读书会”,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北京房山区琉璃河水泥厂学校的燕都书院设置了“小水滴”校本课程、入泮课程、国学微课程。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通过网聚名师大家,孵化课程,以此弘扬传统文化。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新会议)胜利召开5周年、同时也是纪念馆成立55周年。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组室支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出发”为主题开展党日活动。会议是党和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也作为我们即将开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提前预热活动。“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通过这次实地学习,笔者感触颇多。

对革命精神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期间,考察了大量苏区老区和红色遗迹,他曾先后19次来到闽西,xx大以来,他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于都等革命老区考察,也对革命精神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从“革命理想高于天”到“不忘革命初心”,20xx年年底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20xx年1月1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98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靠着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时代,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对革命精神的重视与强调,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要素,也为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生动素材。

通过之旅,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都要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大力弘扬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不忘初心,全面阐释会议精神的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素材;要时刻牢记使命,把会议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吃透精神,对照要求,积极组织,力避华而不实、变味走样、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贴近性、针对性、精细化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提升育人境界,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水平,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首先是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我国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会议决议》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对当时红军的性质和任务都有了明确规定,指出了思想建党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了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虽然会议形成的建党理论尚显稚嫩和简单,但它已经初步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其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党的建设伟大征程中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成为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也有多次演变但日渐丰富和发展,既有思想引领的自觉性也有制度规范的约束性。“建国后20xx年”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20世纪80年代是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阶段,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教育方针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教育方针思想;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在20xx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原来“四育并举”(德、智、体、美)的提法上升为“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赋予了全面发展新的。在20xx年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观党的教育方针,其主线异常清晰,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体现出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的辨证关系。

其次是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相统一。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具有政治性、主导性、排他性、统一性等特点,但群众智慧有主观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等特点。会议虽然仅仅在1920xx年12月28和29日两天召开,但其前期背景和工作是不能被忽视的,要把会议的前后和会议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和研究。会议能够成功召开,是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四军党的领导人带头将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加以善用密不可分。陈毅同志带着党性修养,带着红四军的挫折、教训、碰壁后红军发展之路怎么走的疑惑,赴上海实事求是汇报情况,并带回了周恩来同志起草的党中央指示《九月来信》。朱德一旦认识到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便写信邀请已经落选前委书记并到闽西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的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陈毅也亲笔致信毛泽东坦言“陈毅主义是错误的”,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后作了自我批评。随后红四军的领导层坚持革命大局和党及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的党性原则和以人民为师的学习精神深入基层、深入连队召开各种座谈会,找群众干部战士谈心,充分吸取了各种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学习这种把党的意志和师生智慧相统一,并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全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的这次主题党日活动,就是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坚持抓好理论学习“双结合”、集中学与个人学相结合、培训学和研讨学相结合的一部分。学院党政班子把握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实行坚持党的领导、集体决策、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积极融入各支部组织生活,参与双重组织生活会。积极鼓励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提供智力支撑,为政府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院毕业生选择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去发展、到基层去锻炼,将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力量。

第三是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为帮助中央深入全面了解朱毛红军的情况,中央要求陈毅尽快完成书面报告送交中央。陈毅每天在他住的旅馆里,除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找他谈话以外,闭门不出,集中精力赶写。他离开闽西时,为了安全起见,随身没有带文件材料,完全凭着个人记忆,认真搜索每一个历史细节,陈毅以坦诚公正的风格、坚强的党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的精神,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到1920xx年9月1日,将朱毛红军成立一年多来的全部情况,写成给中央的5份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二)》、《关于朱、毛争论问题的报告》、《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农运及党的发展情况的报告》和《前委对中央提出的意见——对全国军事运动的意见及四军本身问题》。这5份报告将近5万字(其中最为主要的前两份报告即长达3万余字)及多次口头报告,为帮助中央了解朱毛红军的历史和各项活动、执行中央政策及其成效,有了较为真实完整的了解,特别是对于红军党内关于人民建设的创造性理论和内部争论的不同意见,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理解。陈毅此行上海协助中央解决红四军问题,日后被誉为陈毅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贡献之一。面对中央的批评,红四军领导人坚持问题导向,坦诚相待,虚心接受。红四军三位领导人从革命大局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纠正错误、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同志之间光明磊落、坦诚相见、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德,终于在如何建设党和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为会议召开做好准备。坚持问题导向,同样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其党建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同时,党建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具有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敢于斗争的责任担当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主人翁的心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主动同一些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做斗争,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理直气壮地宣讲党的政策,促进思政育人、社会育人、活动育人等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要在完成重大任务中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高端引领性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培养和教育引导、学术科研和智库建设、学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协同发展等方面上加强解决和推进力度,形成各方面的合力。

回顾会议,笔者更加直观、立体、更加深刻认识到会议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晶。《会议决议》是我党我军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我党我军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列主义路线。学习精神,既要学习其深刻、历史价值和地位作用,也要学习背后透露出的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相统一、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的重要意义,更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懈追求真理、始终坚持真理、一切以实践为标准的纯粹的革命信仰和赤子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会议仍然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这种革命精神永远吹奏着催人奋进的时代的旋律,会议永放光芒!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如何才能强起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这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说,“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强调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

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材,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思想宣传范文】。

近日,关于教育惩戒的问题成为舆论热点。如何正确运用教育惩戒,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促进学生成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教育机制,帮助教师正确用教育惩戒手段。

应规范治教,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健全教师监督机制。首先,应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门槛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学识、心理素质、道德水平、教育能力进行全面审核。对于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建议增加6个月到3年的试用期,通过实践操作的检验,再次对教师进行资格评估,并对教学效果不达标的教师予以辞退,在源头上把控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应建立严格的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在“分数、人数、奖金数”等“硬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道德品质、教学创新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学生欢迎程度等“软指标”,使教师的评价立体化、科学化。并且,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以保障师生和谐关系为核心,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严防部分教师滥用惩戒权。

要科学治教,完善教师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抗压能力。教师体罚学生,与教师的抗压能力、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学校如果“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就会为教师的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部分教师有可能将压力“落实”到学生身上,导致急躁性手段——体罚的出现。针对此现象,建议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优化。培训内容朝多样化方向改进,不仅仅要精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更要重视对教师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让教师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完善自我,及时化解自身的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保持阳光心态。

要依法治教,建立惩戒教育机制,界定教师惩戒边界。教育离不开惩戒,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解决师生矛盾冲突,建立惩戒教育机制实为恰当之选。一方面,要在听取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惩戒规章,规章中应包含惩戒的明确适用范围、调查处理程序、监督机制,学生的哪些行为应受到处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都要详细列明。惩戒规章的实施要经过学生事务中心的调查后再作出决断,整个流程接受学生家长、师生的监督,依法从严治教。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建立正确、合法的惩戒观,将教师的惩戒权限约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从而在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给予学生适当惩罚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利。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做好规范治教、科学治教、依法治教工作,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建立健全惩戒教育机制,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为学生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提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社团活动、管理评价、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延伸到家庭、社会和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与此相适应,还要完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改革管理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也一定是行之有效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深认识,才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变为行动。

何为“根本”任务?根就是树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质、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为学之道、为人之本。《大学》还直截了当地地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都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升学、就业、收入这些“才”或“财”,而没有对“德”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如今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是正本清源、回归正道。

立德树人也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如今的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而这种“强”决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内在精神的强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各种外在诱惑和人性弱点的内心强大的人。主席说: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何才能强起来?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后富裕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新问题,避免贪欲、空虚、懈怠和“软骨病”,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所以,从培养偏重知识能力的“智者”到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强者”,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战略转型。

美德是事业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说文解字》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孟子更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过诚于良知、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和心灵境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树人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每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力;立德树人不只是对教师育人的外来任务,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内在愿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立德树人才能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

外因是条件,内因守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确实需国家政策、措施、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的“自修”。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反求诸己、内省自修。《中庸》指出:“修道之谓教”,孟子教导我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关键在于“诚于己”,在于“慎独”,只有每个人时时刻刻、随事随处觉察反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

三、立德树人要立志为先、以孝为本、依道而行。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树人同样不可能。立志不是指从事怎样的职业、成就怎样的事业,而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即成为一个有怎样心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志是诸多德行的统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对于修德有纲举目张之效,明确坚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动力源泉。正因为如此,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应该把学生、教师、家长公开立志、不断励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视。德有百千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谦、和、慈、恕、诚,这些都逝人一贯强调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众多的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优先培养的德,《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甚至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孝亲敬长开始,也是立德树人最有效的切入点和着力处。

立德树人应追求“立大德、树大人”。德有大小,即使是孝也有大小之分,“小孝孝身,中孝孝心,大孝孝志”,在忠孝不能两全时,要舍小节而取大义。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业。因此,党中央领导人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才是大德,只有这样才可望成为栋梁之才、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德、树大人应该循大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的所有德行规范应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易经》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万物之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树大人”都必须以此作为根本原则和终身的奋斗目标。

【思想宣传范文】。

近日,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暨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年会在山西晋城举行。论坛以“传承经典,立德树人”为主题,由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组委会、晋城市教育局、中共泽州县委宣传部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一线教师以及国学爱好者200余人参加。

围绕“传承经典,立德树人”的理论和理论构建,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教育部原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强调,传承经典首先要回归经典,敬畏经典,通过厘清经典之本义来认识经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安春研究员认为,经典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应基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传统文化之“精神要义”与立德树人之“发展导向”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之本”相结合。而提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国学素养,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汤用彤学术奖评委会秘书长雷原提出,育人的基本方法包括亲近自然、勤耕精艺、养蒙读经、尊师好学乐群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中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待改善。

“传承经典,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是本次论坛关注的重要内容。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开展国学校本教材研发,并形成了“1+x”全学科国学教育模式。北京星火小学将经典融入校园情境,创办“齐家读书会”,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北京房山区琉璃河水泥厂学校的燕都书院设置了“小水滴”校本课程、入泮课程、国学微课程。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通过网聚名师大家,孵化课程,以此弘扬传统文化。

【思想宣传范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x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x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新x会议)胜利召开5周年、同时也是x纪念馆成立55周年。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组室支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x再出发”为主题开展党日活动。x会议是党和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也作为我们即将开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提前预热活动。“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通过这次实地学习,笔者感触颇多。

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期间,考察了大量苏区老区和红色遗迹,他曾先后19次来到闽西,十八大以来,他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x、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于都等革命老区考察,也对革命精神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从“革命理想高于天”到“不忘革命初心”,年底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什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靠着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时代,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的重视与强调,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要素,也为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生动素材。

通过x之旅,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要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大力弘扬x会议精神,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不忘初心,全面阐释x会议精神的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素材;要时刻牢记使命,把x会议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吃透精神,对照要求,积极组织,力避华而不实、变味走样、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贴近性、针对性、精细化和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提升育人境界,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水平,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首先是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x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我国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x会议决议》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对当时红军的性质和任务都有了明确规定,指出了思想建党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了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虽然x会议形成的建党理论尚显稚嫩和简单,但它已经初步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其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党的建设伟大征程中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成为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也有多次演变但日渐丰富和发展,既有思想引领的自觉性也有制度规范的约束性。“建国后29年”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20世纪80年代是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阶段,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教育方针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教育方针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在20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原来“四育并举”(德、智、体、美)的提法上升为“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赋予了全面发展新的。在20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观党的教育方针,其主线异常清晰,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体现出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的辨证关系。

其次是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相统一。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具有政治性、主导性、排他性、统一性等特点,但群众智慧有主观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等特点。x会议虽然仅仅在1929年12月28和29日两天召开,但其前期背景和工作是不能被忽视的,要把x会议的前后和x会议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和研究。会议能够成功召开,是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四军党的领导人带头将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加以善用密不可分。陈毅同志带着党性修养,带着红四军的挫折、教训、碰壁后红军发展之路怎么走的疑惑,赴上海实事求是汇报情况,并带回了周恩来同志起草的党中央指示《九月来信》。朱德一旦认识到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便写信邀请已经落选前委书记并到闽西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的毛泽东重返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陈毅也亲笔致信毛泽东坦言“陈毅主义是错误的”,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后作了自我批评。随后红四军的领导层坚持革命大局和党及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的党性原则和以人民为师的学习精神深入基层、深入连队召开各种座谈会,找群众干部战士谈心,充分吸取了各种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学习这种把党的意志和师生智慧相统一,并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全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的这次x主题党日活动,就是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坚持抓好理论学习“双结合”、集中学与个人学相结合、培训学和研讨学相结合的一部分。学院党政班子把握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实行坚持党的领导、集体决策、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积极融入各支部组织生活,参与双重组织生活会。积极鼓励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提供智力支撑,为政府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院毕业生选择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去发展、到基层去锻炼,将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力量。

第三是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为帮助中央深入全面了解朱毛红军的情况,中央要求陈毅尽快完成书面报告送交中央。陈毅每天在他住的旅馆里,除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找他谈话以外,闭门不出,集中精力赶写。他离开闽西时,为了安全起见,随身没有带文件材料,完全凭着个人记忆,认真搜索每一个历史细节,陈毅以坦诚公正的风格、坚强的党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的精神,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到1929年9月1日,将朱毛红军成立一年多来的全部情况,写成给中央的5份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二)》、《关于朱、毛争论问题的报告》、《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农运及党的发展情况的报告》和《前委对中央提出的意见——对全国军事运动的意见及四军本身问题》。这5份报告将近5万字(其中最为主要的前两份报告即长达3万余字)及多次口头报告,为帮助中央了解朱毛红军的历史和各项活动、执行中央政策及其成效,有了较为真实完整的了解,特别是对于红军党内关于人民建设的创造性理论和内部争论的不同意见,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理解。陈毅此行上海协助中央解决红四军问题,日后被誉为陈毅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贡献之一。面对中央的批评,红四军领导人坚持问题导向,坦诚相待,虚心接受。红四军三位领导人从革命大局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纠正错误、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同志之间光明磊落、坦诚相见、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德,终于在如何建设党和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为x会议召开做好准备。坚持问题导向,同样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其党建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具有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敢于斗争的责任担当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主人翁的心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主动同一些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做斗争,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理直气壮地宣讲党的政策,促进思政育人、社会育人、活动育人等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要在完成重大任务中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高端引领性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培养和教育引导、学术科研和智库建设、学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协同发展等方面上加强解决和推进力度,形成各方面的合力。

回顾x会议,笔者更加直观、立体、更加深刻认识到x会议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晶。《x会议决议》是我党我军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我党我军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列主义路线。既要学习其深刻、历史价值和地位作用,也要学习背后透露出的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相统一、党的意志与群众智慧相统一、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统一的重要意义,更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懈追求真理、始终坚持真理、一切以实践为标准的纯粹的革命信仰和赤子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x会议仍然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这种革命精神永远吹奏着催人奋进的时代的旋律,x会议永放光芒!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有“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自觉担当,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追求。近年来,学院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弘扬乐教善育、精益求精的教风,组织开展“最美教师”评选表彰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立德树人是第一责任”意识,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传播先进思想、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新风;要强化师德监督,引导广大教师把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提高师德践行能力;要注重师德激励,引导广大教师立足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当好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和守护者。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夯实意识形态基础。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全过程。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着力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小落细落地落实。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德树人。对于高校而言,坚持立德树人不是抽象的,必须体现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上。近年来,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内涵得到提质,教与学的精神状态得到提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上,坚持“立足地方、贴近社会、产教融合、服务发展”办学宗旨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办学理念,推进专业优化、课程实用、科研创新、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上,认真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健全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功能,建设一批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群,设立学生创业启动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推进学院党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只有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才能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才能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加强和改进学院党的建设,为学院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学院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强化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全面提高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广大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学院、服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考核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显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院将深刻认识“为谁培养人”、深入探索“如何培养人”、深度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保持昂扬竞进的奋斗姿态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潜心静气,埋头苦干,一以贯之,真抓实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奋斗,把学院办优办强、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向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优质高职院校目标奋力前行,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在第__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广大教师如同烛火,他们不辞辛苦,教书育人,点燃了国家和民族的“信念之灯”“科技之灯”“温暖之灯”,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绚烂光芒,指引着我们不断迈向新征程。

广大教师以思政课,点燃了民族的“信念之灯”,照亮伟大复兴之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办学校,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广大教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成绩喜人,未来更可期。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谆谆教诲,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用丰富学识沉淀自己、启迪学生,当好爱护学生的师者和长者,当好学生求学为人的引路者,从而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好家国情怀,让他们志存高远,把爱国情怀根植在内心深处,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革命精神的弘扬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立德打牢根基,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广大教师以科学课,点亮了民族的“科技之灯”,指引壮丽创新征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党中央对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寄予殷切期望,强调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北斗导航到新能源汽车再到5g、物联网、量子通信……在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背后,无不凝聚着广大教师的心血。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广大教师沐雨栉风、砥砺前行,不断用科技教育筑起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家园,他们以心血点燃“科技之光”,勃发出一股股强大的源动力,指引着科技创新的壮丽征途。

广大教师以品德课,守护了民族的“温暖之灯”,护航幸福生活华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和打好思想道德基础的最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心,到厉行勤俭节约,从倡导文明礼让到培育谦虚谨慎的品格……我国广大教师在党的领导下,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他们不辞辛苦,久久为功,在广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点燃了民族心中的“温暖之灯”,更以此护航着幸福生活的绚丽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致敬广大教师,并祝愿他们未来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作为人民教师,立德树人是每一教师的根本任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我的十几年教学生涯,我不敢说自己具有很高尚的师德,但我深深意识到,师德规范的主旨,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

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20xx年,我接手的是三年级,这个班数学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别说应用题,计算题都成问题,孩子们厌学情绪严重。于是,我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一遍乘法口诀,对学生的作业,精心批改,在课本的每个知识点上,注明未熟练掌握的学生,在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于调皮生更是注意教育方法,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而是鼓励、安慰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并利用周末时间到他们家里去谈心、辅导功课,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良好的回报,期末考试时,我所教数学获得了全学区第一名。我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一份回报。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能影响和感染学生,无非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思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有效教学,也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充满关爱,尽到自己最大能力去培养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调了教师“育人”的职责。我们教师要确切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以高尚师德影响学生,以风范学识感染学生,作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年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20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施策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层级党组织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现在,一些党组织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的问题普遍存在,集中学习多自主学习少,有的抓学习内容空泛、流于形式,只求式样多、方法新、口号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思想宣传范文】三。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的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18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7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老百姓的一件大事。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改革开放大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向新的更高境界。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要全面、准确地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化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指引教育教学层面改革,我认为其重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切实推进'三爱“教育活动形式机制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落实这一要求,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根据时代要求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模式。其中,'三爱“教育活动,将成为新形势下践行立德树人历史使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形式。

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提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由此,'三爱“成为依据宪法提炼的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点要求。教育部同年8月就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三爱“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现在,'三爱“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而且,'三爱“要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密切结合,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通,才能收到更好实效。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将更加重视从教育制度和教学环节入手,形成'三爱“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帮助和促进青少年打牢思想基础、砥砺高尚品德、养成优良行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正好我校育人目标培养'精神饱满、品德高洁的明理少年“相一致。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福祉的康庄大道,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月18日,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20xx年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20xx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20xx年9月,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的xx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xx大以来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口号。

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xx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xx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

责任书。

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同志们:

今年元月中旬我局收到文件后,局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局党组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订活动方案。我局将分为动员部署、组织落实和参加表彰奖励三个阶段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我局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根据局党组研究的意见,我就如何开展好我局干部职工创先争优活动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局作为推进全州畜牧水产发展的业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阁局,是州委、州政府协调各县市畜牧水产发展、联系群众的枢纽和桥梁,在落实中央、省委、州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促进全州畜牧水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局深入开展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深化拓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全州畜牧水产系统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举措。我局干部职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争创“十佳百优”(十佳领导班子、百名优秀干部)为主要内容,围绕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作风、创一流业绩,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大胆试、大胆闯、敢为人先,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增比进位、你追我赶、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着力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上取得新成效,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中走前头、作表率,为实现我州畜牧水产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畜牧水产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保证。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在州直机关深入开展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认识。要围绕转变作风统一思想认识。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大力弘扬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大力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着力解决我局在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迟到早退、脱岗离岗等。要紧紧围绕实现“”奋斗目标,始终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在转变作风中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务求实效,着力形成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共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促进我州畜牧水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上来。

(二)转变机关作风。针对在我局干部职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群众观念意识淡薄、服务群众意识不够强,庸、懒、散等方面的问题,要切实围绕提高效率转变机关作风。一是要严格考勤,认真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离岗、有事先请假;二是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遵守局机关各项工作制度;三是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四是要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办事环节,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干部执行力和落实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三)确定活动主题。要围绕服务基层确定活动主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基层反映的热点作为我局服务的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着力为基层和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使创先争优成为我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全面完成州委、州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内在要求。要紧紧围绕我州畜牧水产“”奋斗目标,紧密结合我局履职要求和机关实际,开展以“深入调研、优化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的活动,努力争创“十佳百优”。

(四)夯实基层组织。要围绕推动跨越夯实基层组织。要把加强局机关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提高党员素质,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提高局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增强局机关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转变机关作风,努力提高基层和群众的满意度,着力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机关。

(五)发挥示范作用。要围绕狠抓落实发挥示范作用。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出表率、狠抓落实,以党员领导干部带动广大党员、以党员带动广大干部职工,着力在全州畜牧水产系统中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对制定的目标、承诺的事项,要逐项快速推进。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要制定具体整改措施,逐条整改落实。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步骤。

这次创先争优活动,从现在起到今年底结束,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按照文件要求,第一阶段应从年x月x日到x月x日结束,但因我局收到文件时间为1月中旬,因此,结合我局实际,我局第一阶段开展时间为年月至月底。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动员部署、查找问题、制定工作目标、向社会公开承诺等。

(二)第二阶段:时间是月到月,本阶段主要工作是,结合我局制定的创先争优工作目标,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落实。

(三)第三阶段:时间是今年月底,为总结表彰阶段。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为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保障。

(一)成立领导机构,落实领导责任。按文件要求,局党组负责全局的创先争优活动,局党组书记负总责,按照创先争优活动部署,紧密结合州委创先争优主题,认真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局班子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指导创先争优活动。为此,我局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对全州畜牧水产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领导小组组长由我担任,副组长由局党组成员和副局长担任,各站、所、室、科、中心、支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王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局机关党支部、局办公室人员组成,负责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推进。

(二)强化教育。局党组将结合本单位职能职责和“”奋斗目标,紧紧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这一总要求,及时在我局进行动员部署,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xx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最近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全面把握我州畜牧水产“”奋斗目标的具体内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州委的要求上来。

(三)查找问题。我局要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自我剖析、征求意见、交心谈心等方式,对思想上、工作上、服务上存在的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入排查、深入分析,尤其要认真查找在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影响和制约我州畜牧水产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公开承诺。我局要结合查找出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位的思路和打算,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等方面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要通过报纸、网络、党务公开栏、政务公开栏、手机短信等平台进行公开,接受监督。

(五)增比进位。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要认真组织我局及本系统的党员干部职工全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在促进我州畜牧水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生动实践中创先争优、增比进位。对查找出的问题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

(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宣传栏、州草地畜牧业简报、农业网州畜牧局子网等,大力宣传我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做法和实际效果。组织学习国家、省、州英模劳模先进事迹,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七)开展群众评议。要采取电话调查、网络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调查统计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州“两代表一委员”等对我局在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承诺办理事项,以及工作作风、服务群众、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八)评选表彰。按照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积极向上级党组织推荐全州畜牧水产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参加省、州表彰奖励活动,进一步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比超先进的氛围。

(九)领导点评。领导点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的评价、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重点围绕促进畜牧水产发展、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等情况进行点评;二是对党员的点评,包括对参加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的评价、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重点围绕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开展公开承诺、联系和服务群众等情况进行点评。点评采取集中点评、个别点评和现场点评三种方式。

同志们,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开展此次活动,重在坚持、重在深入、重在落实。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头脑,把“创先争优”活动当做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局党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立足岗位实际,创先争优,带头示范,为推动我州畜牧水产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出力添彩,向建党周年献礼。

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自古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都是高尚而神圣的。学生们总是用这样诗句形容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都是赞美老师对教师职业无限的付出和努力。得这些赞美的原因,正是教师最平凡的职责,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教师最美丽的语言。它诠释了一名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重视。

爱岗敬业就是爱学生。曾经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自己的“甘为渡口一只船。”老师就是学生的渡船,把学生摆渡到幸福的彼岸。我认为,老师爱岗敬业,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因为自己的教育得到幸福。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品德,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言行和教导中找到他们需要的创造幸福的能力。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是不完善的,老师的职责除了传授以外还包括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惑的时候,作为老师应该耐心的为学生解决,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通向幸福的道路。如果说爱学生是爱岗敬业的重要部分,那么加强自身的修养就是完成这一部分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也是爱岗敬业的表现。在工作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借鉴其他老师优良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更有利于推进教学的进展。

而品德是教师的灵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总是比他在课堂上讲的更多。所以爱岗敬业的老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我也享受到了付出带给我的快乐。看到学生微笑着朝自己走来,打招呼;看到学生们在绿茵的球场上奔跑,射门;看到学生们校运会的时候冲刺,拼搏。所有的时刻,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我而言,为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而幸福,也是爱岗敬业的一部分吧。

爱岗敬业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而我会让教师的光辉在自己身上绽放,诠释教师的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师立德树人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立德树人。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立德树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感恩等优秀品质。我会通过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我也会通过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

其次,立德树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快乐。我会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会通过家校合作,鼓励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形成教育合力。

最后,立德树人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会通过团队活动、团队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价值。同时,我也会通过课堂上的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团队合作的习惯。

总之,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确保学校的办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在学校得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学校坚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校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把教学改革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学校树立一流课程建设新理念,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实施“传统农林类专业+品牌课程”“涉农交叉类专业+特色课程”“理工文类专业+通识课程”分类建设计划,探索“传统精品+升级改造”“教学名师+名课优课”建设路径,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生产实践等成果引入课程,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

目前,学校共有36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地方高校首位,全国高校31位。其中,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全国并列排名第2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全国并列排名第12位,线上一流课程全国排名第28位。学校获评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首批“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和“慕课+教学实践奖”。此外,有1门课程荣获首届中国大学慕课“最美慕课”评选一等奖(全国仅20门),15门课程荣获国家林业局、草原局主办的生态文明教学成果奖,4门课程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共有40多所省内兄弟高校选修我校课程,学分课选课人数达4万人次,省内供课量、选修量第一;为郑州大学等省外院校的11万人次学生提供选课,并为67个国家的学生提供选修课程,为62万多人次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输出水平。

在一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和“高教22条”的文件精神,锚定“质量文化”这一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坚持高质量培养体系建设和一流本科项目建设协同推进,厚植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沃土。在高质量培养体系建设方面,着眼于“立柱架梁”的改革工程,共有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4个新农科、新工科专业,持续实施“严家显班”、“乡村振兴班”等4个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一流本科建设项目方面,36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超过本科招生专业数的50%。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有2项本科教学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并列位居全国农林院校第二;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斩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奖项45项。在第三方机构最新公布的2016-2020年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相关指标中,我校位居全国农林院校第四。学校作为非“双一流”农林院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数量,跻身入选数量最多的高校前十名;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数量统计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均有30项以上获奖数量的出色表现,育人成效广受认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相关范文推荐
  • 10-24 热门吊顶装修合同书(通用15篇)
    通过签订装修合同,可以明确装修材料的品牌、型号和数量,避免后期出现纠纷或不必要的费用增加。阅读保密协议范文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保密意识和能力。
  • 10-24 热门家风助廉演讲稿大全(15篇)
    致辞致谢的目的是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尊重,以及我们对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感激。每一篇讲话稿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特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主题演讲的策略和技巧
  • 10-24 专业招待的心得体会和感悟范文(12篇)
    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工作心得:如何做好工作计划和目标设定作为一名校友管理工作人员,招待校友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不仅关
  • 10-24 实用诈骗防范意识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学习心得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我们更有目标地去学习和探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希望对大家进行教学思考和反思有所帮助。诈骗是一种以欺骗手段获取他人
  • 10-24 专业员工死亡赔偿协议范文(17篇)
    甲方:天津高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法定代表人:张三乙方:李四,系死者王五之妻(以下简称乙方)乙方与死者王五均系甲方工人,20xx年11月13日下班后
  • 10-24 专业市级课题结题申请(模板17篇)
    离婚申请书是一份正式书面文件,用来表明夫妻双方决定终止婚姻关系。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低保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课题名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
  • 10-24 优秀计算机教师工作总结(汇总15篇)
    党委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面领导下,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单位。小编为大家精选的税务总结范文,涵盖了各个行业和纳税情况的不同案例。
  • 10-24 热门思想品德鉴定大全(19篇)
    每一次就职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总结自己的就职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充分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我。入职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求。以下
  • 10-24 2023年党史清廉故事心得体会(案例18篇)
    在工作心得中,我们可以提出对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建议和想法。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实习心得分享,供同学们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和创新。4月1日晚机械系组织
  • 10-24 最新抓好作风建设心得(汇总14篇)
    军训心得是在军训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进行评估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制定更好的健身计划。下面是一些同学的实习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