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岳阳楼记教案(模板15篇)

2023年岳阳楼记教案(模板15篇)

时间:2023-10-22 11:25:57 作者:QJ墨客2023年岳阳楼记教案(模板15篇)

一个好的安全教案应该具备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岳阳楼记》教案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

(六)、写一写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1、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事迹。

2、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们,结合自己的志向联系实际试着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对古仁人:万家忧乐。

淫雨霏霏即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春和景明则喜。

1、教案的设计,即注重了文言文基础字词的积累,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岳阳楼记》教案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登岳阳楼教案

一、导语。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4)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岳阳楼记》教案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

(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登岳阳楼教案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岳阳楼记》教案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淫雨心旷神怡忧谗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宠辱偕忘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

登岳阳楼教案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课件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点拨归纳。

学法:朗读领会法合作讨论法。

1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谪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六)、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七)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课下翻译5—6段。

3、课外收集一些写物的古诗名句。

《岳阳楼记》教案

1.有感情地品读并背诵课文。

2.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1.疏通文义,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检查预习。

三、作者和背景简介。

四、朗读课文。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五、默读课文。

参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教案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岳阳楼记》教案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2课时。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诗两首》。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甫《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象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1、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2、完成《伴你学语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题(作业本)。

散文一篇:(散写实)。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岳阳楼记》教案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3课时。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读准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霪雨霏霏()。

潜形()薄雾冥冥()岸芷汀兰()心旷神怡()。

皓月()宠辱偕忘()樯倾楫摧()阴风怒号()。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作文胜状大观。

一湖涯备极得无异乎迁客骚人。

2、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小结:

一、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把--动词,持,握。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心或异为以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是然则微斯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岳阳楼记》教案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登岳阳楼教案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

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提示:“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有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自主赏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相关范文推荐
  • 10-22 实用病理医师进修总结(模板15篇)
    通过写考试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接下来是一份精彩的学习总结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优质护理: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服务内涵,落实
  • 10-22 实用幼儿游戏观察感悟(汇总14篇)
    运动会宣传是塑造学生健康向上形象和良好学风的重要手段,让大家看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果。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更加精准的运动会宣传?激情四溢的助威声,让赛场如火
  • 10-22 最新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汇总16篇)
    营销策划的关键是全面考虑市场趋势和竞争形势,制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项目策划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项目策划的要点和技巧。
  • 10-22 热门百日宴邀请函范文(17篇)
    创造绿色,呵护蓝天。环保标语的内容应该紧扣环保主题与意义。推荐给大家这些环保标语,相信可以激发起大家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各位朋友:明天是小女筱筱的百日大喜,
  • 10-22 优秀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学习心得可以促使我们反思和思考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接下来是一些学习心得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
  • 10-22 实用安保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通用16篇)
    在工作计划书中,我们可以明确目标、确定策略、安排时间等,以达到高效的工作效果。希望以下药师工作计划范文对大家的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为了给业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
  • 10-22 热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工作总结(通用19篇)
    行政后勤需要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发工作,确保相关部门和个人能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个团日活动的好点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 10-22 专业危化安全培训心得(模板15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期间所经历的种种经历和成长的记录和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请继续阅读以下培训心得范文,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
  • 10-22 2023年自评报告格式要求(案例12篇)
    通过整改报告,我们可以对之前的不足和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是一些辞职报告的样本,它们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辞职报告的写作技巧。(一)对六个调研小组的全体成员进
  • 10-22 专业预防近视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制作一份详细的实习心得可以使实习期间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内化和消化,使之成为我们职业发展的助力。下面是一些关于实习心得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写作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