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精选8篇)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10-17 13:47:23 作者:念青松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心得是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并改进。我想我需要写一份学习心得了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榜样》是个普通的节目,普通到很有可能因为好友小聚、陪亲人聊天而忘记它;《榜样》又是个特殊的节目,特殊在它的主题,特殊在它的主角,特殊在它想表达的内涵。

《榜样》的主题借鉴重要讲话的核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邀请了10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来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其中,既有被誉为“工人院士”的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又有94岁还奋战在手术台前的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既有使流动的党旗成为农民工党员的一面心灵旗帜的固始县驻北京党工委书记苗振水,又有做卧底、毙匪徒还被毒贩视作亲人的娄底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巡逻处警大队大队长李贝。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信仰: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他们都是平凡的党员,平凡到节目之前我甚至都完全不认识他们,但他们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不平凡,因为他们用平凡的经历书写着信念、奉献、坚守、责任、作为和担当,让平凡也能唱出动人的歌谣、绘出宏伟的画卷。《榜样》让我们见识到党员应有的样子,意识到前行的道路还很长,不忘初心方能凝聚前行的力量。

当下,有的青年员工把年轻的资本当成挥霍的本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敷于表面,仅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不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在工作上态度浮躁,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迟到早退,工作期间玩游戏、逛淘宝、聊天。在生活上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找父母帮忙解决。以上这些年轻人正是缺少对优秀榜样的学习和认知,才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方向、失去力量,怎能挑起建设富强民主新中国的使命担当?《榜样》无疑是激发青年人奋进的“新教材”。

“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让青年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了一面“镜子”,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小康社会阶段的今天,我们国网青年更加需要用榜样的力量“保驾护航”,让更多青年投身电网建设,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干好岗位工作,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路生梅5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人民健康,以实际行动践行 “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像路生梅一样,以恒心坚守初心,用执着诠释坚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平凡岗位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一要致敬她“凌寒独放”的坚毅,让青春勤学善为。50多年前的佳县县医院还没有分科,儿科学专业出身的路生梅,为了更好医治患者,从“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广大年轻干部要她“凌寒独放”的坚毅致敬,汲取她勤学善为的精神力量,沉下心、扑下身,提升本领、增长才干,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工作学,既要向同事学,也要向群众学,不停提升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二要致敬她“播撒芬芳”的无私,让青春甘于奉献。多年来,虽然路生梅有机会选择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但是她却从没想过离开,被广大群众和医生称作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她就像是一支甘于忍受严寒的梅花,盛放在万花之前,用暗香浮动引来天地间的万里新春。广大年轻干部要向她“播撒芬芳”的无私致敬,汲取她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始终将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放在心中,烦民之所烦、想民之所想,到乡村振兴一线、基层治理一线等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我、燃烧自我。

三要致敬她“超凡脱俗”的高洁,让青春廉洁自律。路生梅一生行医一身清廉,退休后的路生梅仍选择留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如同傲然独立的梅花般冰清玉洁、不落流俗。广大年轻干部要汲取她廉洁自律的精神力量,养一身正气,塑一身铮铮傲骨。面对低级趣味、歪风邪气,要勤掸“思想尘”,练就廉洁自律的定力;面对贪欲,要坚决遏制、警醒戒惧,划好廉洁自律的界限;面对“心中贼”,要时刻绷紧作风之弦,从根本上守住两袖清风,换一身如梅花般的廉洁风骨。

一心为民不言悔,铁肩柔情担重任。我们要从路生梅身上汲取榜样力量,一“路”生花、如“梅”绽放,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人民群众,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时代楷模张玉滚作为河南省69名拟出席党的 _党代表之一,不仅是河南的荣誉,更是镇平的骄傲。为广泛宣传党代表的感人事迹,9月20——21日,镇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随河南卫视摄制组一行赶赴张玉滚的工作所在地——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用镜头记录下了张玉滚紧张忙碌的一天。

早上六点,黑虎庙小学操场已排起了整齐的长队,张玉滚同孩子们一起跑操,一起锻炼,只见张玉滚佩戴口哨,英姿飒爽,宽大的操场,口哨声此起彼伏,脚步声铿锵有力,孩子们自信豪迈,充满活力。

七点钟是孩子们的早读时间。大山里空气清新,孩子们一改在教室里早读的习惯,把读书活动搬到校园内,张玉滚不时的行走在孩子们之间,一边辅导学生,一边跟学生们一起朗诵课文。校园内书声琅琅,生机无限。

上午第三节,张玉滚需要上五年级的道德法治课,这节课讲述的是主题是“学会沟通与交流”。张玉滚在讲堂上耐心讲,关键之处,他不时走下讲台,与孩子们一同交流,现场探讨,整个课堂既生动活波又不失严肃。下午第二节课是科学课。张老师别出心裁,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把科学课堂搬到山沟里进行实地教学。秋天到了,正是板栗成熟的季节。张玉滚把现场教孩子们认识板栗的生长习性和果实的食用功能作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只见孩子们欢呼雀跃,争相恐后的去捡拾打落在地上的板栗果实,挤着张玉滚问这问那,看此情景,张玉滚满脸欢欣。

晚上,大山里特别寂静,教室里的灯火通明。为了不打扰孩子们的自习时间,张玉滚从教学楼一楼到二楼,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逐个教室进行检查,遇到不懂提问的孩子,张玉滚不厌其烦的一一辅导,现场画面温馨而感动。

晚上九点,住校的孩子们都进入了梦乡,可张玉滚的办公室内灯光闪烁,他一边在忙于给学生们批改当天的作业,一边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张玉滚说,晚上备课已经是他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从来不拖延到第二天。

备完课后,张玉滚总是不忘打着手电筒,把住校孩子们的宿舍认真检查一遍。哪个孩子的被子没有掖好,哪个孩子有不好的睡觉习惯,哪个孩子有晚上吃零食的坏习性,他都要一一纠正。

这就是张玉滚忙碌的一天,他坚守在大山深处二十余年如一日,展现出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那枚备课记录薄上金光闪闪的党徽,他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因为他深信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深知一个 _代表肩上沉甸甸的那一份责任。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来袭,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国家、社会、广大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都积极投入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去。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与看不见的敌人较量。

不管是城市小区还是乡镇街道,不管是基层干部还是一般民众,都出一份力,为尽快战胜病毒做出自己的贡献。各地“硬核”的标语口号,各村大喇叭不间断地重复广播,基层干部时时巡查的场景,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而一般民众蹲在家里坚守不出,也表达着人们对于抑制疫情扩散的坚定决心。

而在此期间,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些为抗击疫情而舍小家的“最美逆行者”——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医护工作者、防控医院的建设者、公安干警、每天奔波巡查的基层干部以及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其他人员。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已经84岁,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当下,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却第一时间乘坐高铁冲往武汉防疫第一线。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托起信心与希望,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挺身而出,愿意走上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线,做最美逆行者。他们离开温馨的家庭,离别家中的亲人,奋不顾身地前往一线。他们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义无反顾,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

战斗在武汉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背,每天只睡2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连水也不敢喝,在接受采访时嗓子都哑了,这让亿万人感动,也让亿万人心痛。

而在火神山、雷神山工地以及其他防疫医院建设工地上的人们,同样远离家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同样是“最美逆行者”,同样值得人们敬重。

灾难来临,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冲锋陷阵,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正是他们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树立起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激发人们不妥协、不放弃、不后退的坚强意志。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所有为防控工作而努力的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请接受我们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礼!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我期盼已久的春节到来了,我和爸爸 妈妈还有妹妹一起开心地回老家过年。可是这个春节过得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正月初一下午,我们听到一个消息,就是有一种怪病叫做人传人的病,村里的干部,还有医生都在村口把守,检查来往的行人。我还听说这个病传得特别厉害,马上就要封村儿了。听了这个坏消息,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就连夜回到了老城,又来到了我们的家。

这次回来之后,我再也没有出去过,就连去楼下扔垃圾,爸爸妈妈也没有让我和妹妹下去过。爸爸和妈妈也很少出去,只有买菜的时候才出去。出去的时候,他们都要戴上口罩。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口罩扔到垃圾桶,洗手。妈妈说在家里也要勤洗手,多锻炼,少出门儿,还要把窗户及时打开通风。

从新闻上,我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来势汹汹,短短几日其病疫的魔爪就伸向了整个中国,其严重性比起17年前的“非典”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这可恶的疫情让人望而生畏,但今日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人不愿再看到无辜的人受伤害,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这场疫情中,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用自己内心微弱的光芒,汇聚成了希望的曙光,携手并肩,砥砺前行。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先生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疫情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全国各地的医生公安保安 环卫工人等一直坚持着一线工作。我们学生也不能正常开课,那么我们就老实地待在家里,跟着老师通过网络上课吧。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看了《榜样6》,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桂梅老师。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拿命拼出出山路,让学生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张桂梅校长的颁奖词。感动张桂梅,感动“张桂梅精神”。我们要学习张桂梅,让“张桂梅精神”照亮自己的人生旅程。

磨难使人坚强,困苦使人坚韧,意志使人执着。苦难是一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砥砺人前行的力量。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怎么做,从张桂梅校长身上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她来到华坪之前的苦难,大家应该都是了解的,重要的是,她是如何以顽强的意志力对待苦难、战胜困苦的。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学习张桂梅,就是通过对她苦难经历的了解,从中感悟她身上那种不向一切困难低头,而是战胜苦难,顽强地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抗击苦难的精神。

人要有胸襟、格局、担当、责任、境界和情怀。人有胸襟才有格局,人有信念才有担当,人有担当才有责任,人有境界才有情怀。大的追求,大的愿望,就会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视野、大的格局。站在高处,才能看得远;俯下身来,才能爱苍生。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我们从张桂梅老师身上,看到的是大胸襟、大气度、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慈悲。没有大慈悲,哪有她悲天悯人的捐助、爬山涉水的家访?没有大格局,哪来的力量用五年的时间集资办学而且要实现“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争取考上双一流大学”的高远目标?“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瞰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豪迈!

人贵有一种拼搏精神、职业操守和高尚品德。张桂梅老师身患多病,行走困难,但疾病没有给她击倒,没有阻止她每天早上5点就准时起床,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的脚步;没有摧毁她寒暑假历尽艰辛走访千家万户的信念。她累计到1550多名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正是她的家访和资助,让大山里想要辍学的女孩儿重新回到学校读书,从而改写了她们的人生。华坪女高,以它拥有张桂梅这样的校长而骄傲,以它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考成绩而名扬神州。在张桂梅校长眼里,看到的不是多年辛苦操劳的成就,而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欣慰,她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仰谱写了贫困山区女子教育的华章,实践着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拼搏精神,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奉献精神,更是令人泪目的职业操守和高尚品德。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位身体多病的老人对教育事业如此地执着?你感动了、感悟了,答案也就找到了!

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国人,感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让“张桂梅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力和工作动力,成为自己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行的脚步和人生的旅程。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黄大发带着数百个村民,用36年时间用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 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连“牛脚窝水”村民都要收集起来。“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黄大发暗下决心。

修建水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要从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过。黄大发二话不说,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像半空中飘飞的鹰。有几次,黄大发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黄大发说,这么长时间的持续施工、拧成一股绳的关键是“党员带起头,大家一起干”。

2015年,遵义有关领导了解到,这位80岁的老支书有个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去省城看一看,于是决定满足他这个心愿。到了贵阳,老支书既没有提出到风景名胜去逛逛,也没有要求去商场转转,而是提出去贵州省委看看。站在省委大门口注视着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石碑,一言不发地站立着……就这样,默默站立了10多分钟,黄大发回身对陪同人员说:心愿了了,可以回家了。

陪同人员问:到别处看看吧?黄大发把头一摇:“党组织信任我,把草王坝村交给了我,现在,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我交上答卷了。”

合格党员的标尺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合格形象,汇聚成蓬勃迸发的向上力量。看了黄大发的事迹,我深受感动,泪水迷蒙了双眼。我为我们贵州有一个黄大发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作为党员干部,应认真学习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扎实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诱惑来临时守住底线,艰难困苦中坚韧不弃,危急关头下冲锋在前,做新时期合格党员,向党组织交上合格答卷。

榜样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这一届,华坪女高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94.3%,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姑娘们能考得更好。”张桂梅心有不甘。其实,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因为,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低分进、高分出,高考成绩常年位居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2年来,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27岁的陈法羽是其中之一。20__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陈法羽说,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放弃读书,回家种地。

后来听说华坪有一所女子高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费用,陈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跑来报名。在女高学习三年之后,陈法羽顺利考入云南警官学院,如今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忆高中三年,陈法羽难忘校长的严厉与坚守。不管刮风下雨,张桂梅每天清晨都会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里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

“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