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大全8篇)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大全8篇)

时间:2023-10-16 15:46:23 作者:飞雪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大全8篇)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稳定的基础。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对于增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手抄民族团结的优秀作品,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表达方式。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整合教材现有的资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值得学习的地方:

徐老师从数学本真出发,从学生觉得最简单的算式出发,以1+2、1+2+3、1+2+3+4这样的算式让学生明确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运算时,从左往右进行运算,从而引出学生的旧知,便于知识间的迁移。然后再以1+2+3+4+5+6+7+8+9这样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通过改变加数位置、有的学生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来进行计算,这时徐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改变可以吗?使学生有了想一探究竟的求知欲。

本节课中徐老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紧紧地围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两个关键点进行教学。为了便于学生探究,徐老师选取了一个最简单的算式:1+2和2+1让学生探究加法交换律。徐老师先利用吸钉让学生摆一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1+2和2+1都表示把两个圆片和一个圆片合起来,结果都是三个圆片。此时追问:1+2和2+1两个算式到底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又一次感受到:“加数位置变了,但和没变。”接下来徐老师让学生再写出几个类似的等式,通过观察这样的等式,从而得出加法交换律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有了前面的加法交换律的探究方式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的有模有样。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明确第一个是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第二个算式是先算后两个数的和,最后结果不变。让学生对加法结合律掌握的更牢固。

在完成练习九的第3题时,徐老师让学生对88+45+12和45+(88+12)这组题进行了分析:哪里变了?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什么没变?从而让学生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区分开来:一个是加数位置变了,一个是运算顺序变了,相同点是和都没变。

总的来说,徐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规律的发现是否过于片面。徐老师只用几个数比较小的算式,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规律,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是否可以多涉及一些,比如:小数加法、分数加法、数目大一点的整数加法等。

2.在规律总结时,徐老师都是引导学生通过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来总结规律,并没有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加以归纳,没有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些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徐老师的课上得精彩、生动,朴实无华,富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热烈,活而不乱,学生掌握知识也很牢固。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二

加法结合律是在前面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庄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并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予以了强调:位置交换。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三个等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学语言简练,问题指向性强。在发现加法结合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计算的顺序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辨析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2.教学过程清晰条理,环环相扣。在教学中,从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到全课总结,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时间和空间。

1.要仔细揣摩新旧教材的编排思路,思考新教材为什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做到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去审视本节课的教学。

2.对于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应如何读,还是要回归正确的语言表述上,与文字题相对应,做好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加减乘除运算。

3.学生对于步骤多一步认为不简便,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明原因,指出问题的所在。

4.对于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要理解教材为什么先用符号表示,再用字母表示的意图,还是要在读懂教材上再下一些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三

1、“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本节课一侧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

2、“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蔡老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得出规律,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蔡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用加法交换律把算式填写完整,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将三个加数相加,可以怎么来交换加数的位置,通过三位学生的计算比赛,进一步巩固了加法的交换律而且引导出了加法结合律。第三层次,简便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算式中的应用,并将两种定律结合,使知识进一步提升。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四

加法结合律是在前面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庄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并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予以了强调:位置交换。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三个等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亮点:

1.教学语言简练,问题指向性强。在发现加法结合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计算的顺序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辨析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2.教学过程清晰条理,环环相扣。在教学中,从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到全课总结,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时间和空间。

建议:

1.要仔细揣摩新旧教材的编排思路,思考新教材为什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做到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去审视本节课的教学。

2.对于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应如何读,还是要回归正确的语言表述上,与文字题相对应,做好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加减乘除运算。

3.学生对于步骤多一步认为不简便,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明原因,指出问题的所在。

4.对于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要理解教材为什么先用符号表示,再用字母表示的意图,还是要在读懂教材上再下一些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五

听了徐老师的课,给我的总体影响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验证,无论是新授还是应用环节,都给他们提供了一定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这节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教师从“谁算的快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概括运算律—实践应用”层次分明,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这节课徐老师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徐老师在教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课堂的引入徐老师就以谁能算得又快又对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有生活的经验,把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徐老师紧紧抓住在这个计算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发生了2次变化。这个的改变可以吗?需要我们去验证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徐老师改编了例题通过举例1+2=,2+1=让学生摆学具操作,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不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思维等他们分别用画图形、画符号、写文字、写字母等形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也仿照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建议:

1、徐老师在导入中紧紧抓住在这个计算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发生了2次变化,这个的改变可以吗?如果换成这样的改变蕴藏着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好。

2、列举是的数据太过简单,应该像例题中有所体现学习本课运算律的意义。教材中的例题是把运算律结合在具体的情景中更能体现加法结合律,改编后可能相对薄弱。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后,加法结合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

3、在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的特点并且学生自己会说这样的算式的基础上,我感觉应再注重找找这些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异同?进而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各自的内容。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六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一共有3个例题,期中教材的处理是例1为第一课时,例2和例3为第二课时。熊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例1和例2两个新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授新。我认为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验算和口算方面的知识,对此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正好也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熊老师这样处理教材也是比较合适的。下面就熊老师的课谈谈我个人的感想:

1、内容充实,节奏明快。在熊老师的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奖品,学生用心的思考,答对了或做对了题就好比获得了一份奖品的喜悦。多样化的题型设计即使是层出不穷的映入学生的眼帘,也不会使学生有疲倦感。自始至终学生都能精神饱满,紧跟老师的节奏进行思维活动,所以孩子们有高频率的课堂练习机会。师生在课堂上相处轻松而又愉快。

2、情境导入,简单、直接,充满乐趣。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位老师和多少位同学,这种来自身边的鲜活例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激情。他们想:“老师到底是想干什么呢?”不同的疑问和猜测充满了学生的头脑。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再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从一环节导入另一环节贴切、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3、题目设计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熊老师在习题的设计上别具匠心,着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能力。不但有各种丰富的题型,鲜明的层次,而且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收获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习题连一连将可以运用运算定律的式子连起来,很多同学开始不加思索的说:45+63与63+54可以连起来,仔细观察后才发现45与54不相等。通过这种习题的练习学生能自然领悟其中的道理,为今后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得好,课无完课,每个老师对同一堂课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个人发表一下不同成熟的看法:本堂课需学习的内容多,练习容量也比较大,但是缺乏训练透彻的重难点内容。由《加法交换律》过度到《加法结合律》这一新内容似乎衔接比较牵强,局限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七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在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时;在笔算加法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遍,所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在理解、运用运算律上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本质,上出彩却是不简单的。

听了徐老师执教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让我感受到了徐老师饱满的激情与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徐老师跳出教材的束缚,去除生活化的情景导入,重组教材,直接利用加法的意义、利用简单的计算来引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本质特征。如:让学生摆一摆原片来表示“1+2”与“2+1”,得出这两个加法算式都表示把一个圆片和两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三个圆片。

徐老师始终引领学生围绕加法运算率的本质特征“加数不变”、“加数的位置变”而“和不变”以及“加数不变、位置也不变”、“运算顺序变”、“和不变”来展开探究活动,在“变”与“不变”中,凸显运算律本质特征。同时,让学生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研究一般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乘法运算律提供了模板。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带有小括号)该如何读,还是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八

有幸去太平实验小学听了徐冬珍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徐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这节课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节课以“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这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经学生为主的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等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知识是一条暗线,而且渗透数学思想比教学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学生将终身受用。

本节课老师注重对学生归纳思想的培养。新授环节探索1+2表示的意思和2+1表示的意思?思考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可以用等式连接?这样的等式你还会写吗?以此为基础,通过举证归纳引出加法交换律。

同时本节课鼓励学生自己运用符号化的思想来描述数学发现。学生思维开阔:用字母a+b=b+a;符号+=+;文字代+替=替+代表示加法交换律。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

本节课共设计了4组习题。

第一组:先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复习巩固。

第二组:两组算式的对比初步感受方法的运用后能使计算方法的简单。

第三组:纠错练习,让学生防微杜渐,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用中的注意点和范围。

第四组:进行延伸拓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课中,学生只通过一、两个例子就轻率得出结论,而且学生给出的例子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这时教师就应该提问: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吗?通过大量的举例带着学生验证,从而得出规律,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们思维的严谨,而且也更加科学。

2.教师对于运算律的探究过程关注较多,在数学思想和方法方面学生都有所提升,但在得出结论方面,除了揭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本质特征外是否还应上升到理论角度。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