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大全20篇)

最新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大全20篇)

时间:2023-10-16 13:38:22 作者:梦幻泡最新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大全20篇)

培训心得是对参加培训活动后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的一种写作形式。在下面,我将分享几篇优秀的教学反思报告,供大家参考。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一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__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二

三月的福州乍暧还寒,街上却已是春风扫落叶,树梢萌新芽。带着问题、困惑,满怀期朌,参加了福建省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两天时间中,我们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王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老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王老师三人分别作的《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课标实施要点》、《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等专题讲座,三位专家老师分别就整体把握新课标、解读新课标、应用新课标等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促,却如春风拂过,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专家对新课标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一、通过培训,了解到新课标颁布的背景。

新课标是在经历了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检验与8年时间的修改与完善才得以颁布的,其意义重大,是对十年课改方向的肯定与坚持,也充分回应了当前社会关切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而制定颁布的。

二、通过培训,对新课标的理念与变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较全面的认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呈现了几大变化,如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这样的改动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的优质、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谐;又如“双基”变“四基”,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变化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变化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任重而道远。再者,核心概念的关键词由“六个”变“十个”,这些核心概念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它们非常重要,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三、通过培训,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这次研修的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王尚志老师教授关于《从算术到代数——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讲座。王教授首先提出了几个主题词:整体、问题、数学、学生与教育。接下来,王老师用了一连串的提问,什么是重要的知识?重要的的根据是什么?课上怎样展示出重要的东西?用什么方式?同时,王教授提出一个让我们所有小学数学老师值得自豪并且倍感压力的观点,即:重要的数学,从小学数学开始;在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将为个人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数学(内容、思想等)都是从小学数学开始;“做的快”不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会、理解、思考才是重要的。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仅对小学教材要全面的理解,也要理解的来源及的影响,所以也要全面了解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知识体系,在今后的每一节课时,都要能认真地去思考一下这些知识的起源,这些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怎样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你才能真正的给学生完整的数学,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才是系统的。

四、通过培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经过两天的培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努力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努力拥有宽厚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的核心知识。进一步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清晰的认识各年级教材的编排体系,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掌握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对知识点的生长点及延伸点有清楚的认识,建立知识树,从较高的观点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形成这些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渊博的学识,掌握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具备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持续学习、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育观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标准,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而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要求,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在应试教育仍然发挥其影响力的情况下,课标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不良倾向起着正面阻拦抑制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改系统的枢纽。20xx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也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不太关注其中所谓“务虚”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示。他们关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实到教学中?比如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课标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20xx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来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又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做比较,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那么义务教育就应当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是想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这十多年常说的一个词:素质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变革。比较一下可以明白,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关注的中心就是知识和技能,而课改希望眼界大开,适应新的形势,着眼于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和这次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新课标的出台,让老师们教学的课程目标意识得到明显的加强。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学大纲”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点,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xx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20xx年了。从20xx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我们应当给予尊重,认真学习和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

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不是那么期盼,也不是那么有兴趣。因为义务教育课改已经实施10多年,大家对语文课标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改效果好像不那么明显,课标的实施,其实很多学校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都20xx年了,可是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为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主要是因为这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而且势在必行。可以说,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没有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坚持下去,稳步推进。

从另一方面看,课改与课标的实施,也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所以这次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现在这个修改后的语文课标,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不过是仅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 “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六,新课标还有哪些亮点?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 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次课标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些话对当前某些教学倾向是有针对性的。

课标还特别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为什么?历来语文教学都习惯于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路子,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可是书没有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特别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课标也格外重视,阅读量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课标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有人认为这个量大了一些。其实9年背诵这个量,是适当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

课标提示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有人认为,因为中考、高考还是指挥棒,课标这些要求虽好,难于实施。诸如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如果连课标都不敢旗帜鲜明提倡健康的教学理念,那还有什么希望。课标作为国家的标准树立起来,就是标杆,要尽力往这里靠拢。相信中考、高考也会逐步配套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挥。比如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办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

七,和实验稿比较,哪些变动值得注意?

这次修订,还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这次适当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八,新课标对教材有什么要求?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卒,也比较粗一些。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做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但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编写还是要守正创新,既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试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去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九,课标是“可爱而不可行”的吗?

一些老师接触新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 “好东西”都很难实施,“可爱而不可行”。老师的担心有一定根据。十年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现实,特别是高考、中考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实施课标的理念与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师们陷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们不应当丧失信念与信心。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课标的颁布与课改的实行,不是“拍脑袋”,是有巨大的现实基础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课标与课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极少人会反对其宗旨与大方向。课标是“向善”的,我们应当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课改尽管成效不大,但已经让全社会形成改革的共识,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扰和矛盾激活。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应当可以做到既让自己的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不至于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没有必要认为课标与课改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想的事业,我们还是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积极支持课改,把那些“可爱”的东西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吧。

2页,当前第212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__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标准,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而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要求,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在应试教育仍然发挥其影响力的情况下,课标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不良倾向起着正面阻拦抑制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改系统的枢纽。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也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不太关注其中所谓“务虚”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示。他们关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实到教学中?比如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课标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16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来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又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做比较,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那么义务教育就应当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是想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这十多年常说的一个词:素质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变革。比较一下可以明白,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关注的中心就是知识和技能,而课改希望眼界大开,适应新的形势,着眼于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和这次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新课标的出台,让老师们教学的课程目标意识得到明显的加强。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学大纲”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点,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__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10年了。从20__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我们应当给予尊重,认真学习和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

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不是那么期盼,也不是那么有兴趣。因为义务教育课改已经实施10多年,大家对语文课标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改效果好像不那么明显,课标的实施,其实很多学校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都10年了,可是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为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主要是因为这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而且势在必行。可以说,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没有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坚持下去,稳步推进。

从另一方面看,课改与课标的实施,也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所以这次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现在这个修改后的语文课标,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不过是仅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 “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六,新课标还有哪些亮点?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 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次课标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些话对当前某些教学倾向是有针对性的。

课标还特别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为什么?历来语文教学都习惯于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路子,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可是书没有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特别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课标也格外重视,阅读量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课标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有人认为这个量大了一些。其实9年背诵这个量,是适当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

课标提示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有人认为,因为中考、高考还是指挥棒,课标这些要求虽好,难于实施。诸如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如果连课标都不敢旗帜鲜明提倡健康的教学理念,那还有什么希望。课标作为国家的标准树立起来,就是标杆,要尽力往这里靠拢。相信中考、高考也会逐步配套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挥。比如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办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

七,和实验稿比较,哪些变动值得注意?

这次修订,还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这次适当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八,新课标对教材有什么要求?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卒,也比较粗一些。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做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但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编写还是要守正创新,既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试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去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九,课标是“可爱而不可行”的吗?

一些老师接触新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 “好东西”都很难实施,“可爱而不可行”。老师的担心有一定根据。十年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现实,特别是高考、中考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实施课标的理念与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师们陷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们不应当丧失信念与信心。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课标的颁布与课改的实行,不是“拍脑袋”,是有巨大的现实基础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课标与课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极少人会反对其宗旨与大方向。课标是“向善”的,我们应当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课改尽管成效不大,但已经让全社会形成改革的共识,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扰和矛盾激活。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应当可以做到既让自己的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不至于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没有必要认为课标与课改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想的事业,我们还是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积极支持课改,把那些“可爱”的东西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吧。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五

通过本次新课标培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全员培训的重要性。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强调教育观念的改变

新课标更加强调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要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低 、 中、 高 年级等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方法,做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

二、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

教学中我们要因人施教,要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采用阶梯式的训练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的外延。

四、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新课标培训给了我一个相互学习和结识同行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一定会倍加努力,积极探索新课标理念,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我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因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六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七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一轮课程标准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为: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结合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即: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快的发展。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运用于教育教学。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给学生有利的指导和引导,精讲精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真的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读自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1、 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在注意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自觉恰当地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思维、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

5、 在阅读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探究性地自主读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书”,还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和多次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体验美感。

6、 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讲真话、讲心里话,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优化学校发展环境

中共中央、来我区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建设进行调查研究。考察结束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是“三个着力”,即:着力推动科学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和谐社会进程;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二是“四个迈出更大步伐”,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迈出更大步伐,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三是“四个扎实做好”,即: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四是“三个切实”,即: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搞好换届工作。

我深入学习了的讲话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个行业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重点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学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下,在党支部这个先锋组织带领下,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构建良好的基础发展环境,奉献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优化基础教育发展环境,促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我忍不住要谏言献策。在今后的实践中可以继续努力创新工作,坚持优点改进不足。

一、抓住银川市一号工程建设契机鼓舞师生的工作干劲,增加意志信念。

宁东化工基地作为宁夏的“一号工程”,对推动灵武市和银川市,乃至宁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工程得到了自治区、银川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作为灵武市人,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动者,深感荣幸。在这项工程的鼓舞下,我们信心百倍将以更加坚定的意志信念,奋力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力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二、以德育教育为首构建良好育人环境,以开放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

德育是灵魂,离开了德育学校教育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拓宽德育环境,我们在三至六年级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全体教师参与的“全员”育人模式,实践了“全员育人”的理念。努力开发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建构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促进“学困生”在自信、自励中成长。采用充满个性化的班级名称,如:巨龙飞腾,超越梦想;聪明屋,指挥星;快乐博士,智慧天使等等。选出两套班委会,在纪律、学习、卫生等工作方面独立行政,在同一班内由两套班子展开相互监督,互相竞争,逐步实现民主化管理。大家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劲,进而形成了合力。

五(3)班的张子龙同学,父母离异无人照看被七十多岁的奶奶收养,与奶奶相依为命,他胆子大贪玩不爱学习,经常旷课跑到外面的游戏厅、网吧混日子,班主任找他多次谈话,都没有明显的效果,学校的党员领导找张子龙谈心了解他不到学校的原因进行说服教育,用爱心和热心感化了他。

三、学校领导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学校行政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持育人宗旨,以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和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贯穿学校一切工作的主线,全面坚持德育首位,认真抓好落实。

四、提高党员领导思想觉悟,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加执着的奋斗工作精神投身本职工作。

领导班子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性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赏、参与、引导和沟通。实施人本管理,缩短了领导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心情愉悦,工作学习有动力,各项工作我们从来不落后,充分体现了领导班子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务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处事态度,高度的政治责任,使学校的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了教职工的一致赞誉。

五、以优秀党员为榜样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群众联系群众。

退休共产党员田颜秋老师七十六岁了,但她对党和教育工作的热爱始终没有减弱。她常年担任两个学校的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精心备课,每学期都要为孩子们上五六次主题班队会课,而且每次上课都要给孩子们准备礼物。她尤其关心学校的贫困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她捐资给贫困留守儿童,鼓励他们要坚强,要刻苦学习。她虽然已经搬到吴忠居住,可是从来不放弃给孩子们上课的机会。今年夏天一个中午她冒着暴雨,从吴忠打车提前到学校来给三(4)班上课,她的事迹在全市家喻户晓,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他们由于家庭贫穷父母不在身边,往往会在外流浪心里缺少别人的关爱,我们需要更多的像田颜秋老师的好党员来扎实的开展工作,更多的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六、开展党员“1+1”活动,结对帮扶,用爱心感化教育思想后进生。

我校有一个好传统,对于思想贫困的学生能够常抓不懈,尤其党员从20xx年开始就与贫困学生结对子,针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农民工子女刘凯丽同学的母亲身患精神分裂症大脑意识不清,常年被她奶奶关在屋子里不让出门。父亲是外来人口靠在街上蹬三轮车养家糊口。家里面有姐姐有弟弟一家五口人生活极其困难。20xx年学校党支部开展党员“1+1”救助活动,把刘凯丽同学作为第一批救助对象。三年来她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性格由内向逐渐变得开朗,而且非常热爱班集体关心同学,爱的种子在她心里已经发芽生根。

学校降低了入学门槛,给外来务工的人员最大的心理安慰,把党的惠民政策送给每一位急需帮助的人们。

七、深化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作为教育的灵魂。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把下一代教育成具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的一代新人,才能使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全体教师把教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的形成作为主要任务。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化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教研日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使教师明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理清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深入开展新教材教法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活动,同时关注新的教研信息和教改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实际,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我校还健全“人人上汇报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教研制度,还要求教师们都要制定出自己的实验子课题,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着手研究小现象、小问题。通过评课,促进全体教师思想上和业务上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教学水平。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能“教”会“评”,还要会“写”,引导教师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后感,上交教案、说课稿和教学论文。

(二)、以制度促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们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完善和认真落实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逸夫小学教职工年终考核细则》、《逸夫小学教职工职称评定考核细则》、《逸夫小学教职工考勤制度》和《逸夫小学安全细则》、《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制度为准绳,学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其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等严格按照要求来完成。夯实课改,积极推进新课标实施进程。学校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普科四个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理念,体会新课标精神,明确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建立并积极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以教导处为中心,辐射语、数等教研组,营造良好教研氛围;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培养名师为目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加强师德学习,弘扬“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师德风范,使教师端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我校努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和新教师跟踪工程,完善教师“以优带新”的辅导制度,在学校课题组的组织下,全体老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课题研究更有实效性和指导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学习--实践--研讨--提高”,我们看到了教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风格日趋成熟,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为了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具备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我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信息技术培训班,学习课件制作和上网查阅资料。通过创设我校特色的教研氛围,努力实现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转变。

(四)、以趣味活动为动力,加快学校的素质教育步伐

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体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精神,我校积极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朗读比赛、数学基础知识竞赛、口算比赛、小制作比赛、广播操比赛、冬季越野选拔赛、书法绘画比赛、电脑操作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了银川市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和宁夏电视台录制校园大挑战、“e代希望之星”才艺展示大赛、元旦文艺汇演,为特长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体现成功的喜悦。

(五)、以特色教学为窗口,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办学思路。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英语和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我们率先开设了英语实验班(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趣味英语)和信息技术实验班。我们聘请外籍英语教师到我校授课,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八、利用“查违纠偏”,及时监督引领做到警钟长鸣。

通过开展查违纠偏活动和建立家长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师生思想工作中的偏差,预防消极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产生。对不良行为进行自查、互查,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九、开展万名教师访千家万户家校联系活动。

加强家校联系,党员教师带头主动上门落实学生家庭背景,征求家长意见。

改进和完善家长学校、家长会的活动形式。各班的家长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召开小型的座谈会,在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改一言堂为群言堂等等。孩子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普遍关注。

十、把当前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作为发展环境的契机,充分利用问题和困难的价值。

目前还有很多居民的居住条件差,卫生习惯差;流动人口扰乱治安现象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存在的等等这些难点热点问题,我们不能逃避,不能推卸。解决了我们在发展中的问题,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发展的过程。

十一、社会各界携手共建和谐社区体系。

通过社区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为流动人口创造一个宜人学习、宜人居住、宜人的环境。只有提高社区和谐度,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卫生,发展社区文化,推进社区就业,强化社区治安,才能切实为广大居民群众和外来投资者创造优良宜居的创业环境。

总之,教育环境的优化离不开党员教师这支主力军,只有靠这支先锋队才能促使和谐校园的建设。一定可以促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全社会各部门只有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宁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按照“三个切实加强”的要求,我人有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保持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不辱使命,大兴创业兴业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兴探索创新之风,为加快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用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xx大胜利召开。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八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小学教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我教的是小学五年级英语,通过读教材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新教材的学习,我们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们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回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活动。虽然培训只有短短两个多小时,却让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并充满了兴趣。

培训之前,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地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2019版]。自己学习的时候总觉得新课标的内容枯燥、泛味,许多概念在脑海中十分混乱。但在朱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我突然发觉新课标上的内容变得生动了,并且十分有道理。小学语文新课标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究。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有一手好字,无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师习惯了用多媒休上课、打印教案,板书也随之减少,字就不那么注重了。许多年轻老师的字与老一辈的老师相比,真是有着天壤之别。一手好字是对一名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

其次,语文老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年轻老师大多历经寒窗苦读,有着较高的学历。个人素养方面不用怀疑,但是知识储备方面呢?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我们老师的知识是否能跟上时代的节拍呢?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看课外书的同时,是否自己也坚持每天学习呢?现在,我们接触的越来越多的是电子书籍,读书也不像以前那样细细咀嚼了,更多的是囫囵吞枣式的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快餐文化”。当然也有的老师沉醉在其他活动当中,早将阅读抛之脑后了,只靠着肚子里仅剩的那一点点墨水去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坚持每天阅读,每天写点教学日记。我们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语文老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漫长、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教授语文时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教育,所以刚开始教语文时总认为教语文和教英语如出一辄。只要教好了生字、词,教会了学写作文和做阅读,学生能听会说就是教好了语文。今天才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语文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而开设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朱老师强调要在言语环境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要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他为我们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例如,对“富裕”一词的理解,他是这样教学的:有房子住,家里有人、有田,人有衣服穿、有饭吃,这样就叫做“富裕”。经他这么一解释,抽象的“富裕”一词就变得具体了。又比如,“如泣如诉”、“悲凉凄切”这两个词的教学,倘若用语言来解释就非常困难,但是播放一段与这两个词语意境相近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那词意就不言而喻了。语文里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只有话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才能明白。所以在教授语文时,老师应该注意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

虽然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探究却是无限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多学习、多思考,多请教,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九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xx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修订内容包括: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认真学习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白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理解了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新课改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跳出传统英语学习的旧框架,千万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接受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迎接新挑战。

对比旧版的新课程标准,新版的做了如下的变化和调整。第一,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培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明确了由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构成的内容结构;第三,围绕六要素增加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互动关联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中的持续发展;第四,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和英语课程性质。

学习完英语课程标准的改革,我认为英语教学应做如下的一些调整。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课堂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注重单元中的每一节新授课的内在联系;深入开展语篇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秉持英语活动组织和实施教学,课外多组织英语活动比如英语戏剧大赛或者英语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采用多种方式和维度的评价方式;提升信息技术使用效益,正确运用新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我们青年教师应该潜心学习,精心钻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大胆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新方法,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

从六月下旬开始,我参加了株洲市新课标培训。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一、规模、力度大

“新课标”贯穿了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发展的理念,必须建立以下几种意识。知识意识:教学的“有效知识”是知识与发展的结合点。发展性教学不是提高教学知识的总量,而是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课程意识:新的课程计划、标准不是教学惟一的资源;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取消了教学指导书、参考书。

学生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变化: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的变化,领导、教师、学生角色的变化,教师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的变化。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改革。

二、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

(3)思想素质方面,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不能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在行动上不落实。否则,教学就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新课改也会是穿新鞋走旧路,有声势没实效,最终只能陷于肤浅。

新课改涉及到诸多复杂关系,需要全方位地协调。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新课改是系统工程,可谓任重道远。但是,我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一

今年假期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农村小学教师新课标省级培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这次培训让我感觉到自己有了明确的目标,让我无论从教育教学方面还是教师成长方面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针对这次培训我谈一谈我的一点心得: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真正读懂学生。儿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唯有尊重、读懂才能使学生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中,同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潜力,但不成熟,作为教师要正确面对他们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多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式,让他们真正的喜爱学习,乐于学习,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第三,教师要读懂课堂。创建高效、学生喜爱的课堂。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次培训中通过听李学红老师的报告,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定位:

1、拼音、识字教学要强调一个字:趣。有趣才有吸引力,才能使学生想学、甚至好学。识字教学要讲究方式的多样化,利用绘本、教材、影像等教学资料,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进行游戏识字时要讲究效果。写字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错误。把写字教学当做语文教学的基础。坚持每天练习10分钟。

2、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重视阅读的过程和阅读的方法,将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大力提倡诵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3、习作教学要以学生生活接轨,不能脱离生活,凭空想象。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注重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次培训张建中老师对如何进行小组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首先,分组时要按照学科、学习成绩进行分组,使小组内能有一个合理的层次,并且要做到动态化管理。第二,组内的分工与互助。小组内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自学,帮助同学。在小组互助之前必须要先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互助,保证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学习。第三,教师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对小组长如何工作还有很多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怎样给同学讲解问题、怎样检查同学的学习结果、怎样进行总结、怎样调动小组同学学习积极性等。只有有了会管理的组长,才会有高效的小组学习。第四,努力培养和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交流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提出并梳理问题,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代表小组同学发言的能力以及向其他小组质疑的能力。第五,小组学习的评价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评价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

第一,积极的心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教师应当承担起引领学生向往美好,走进美好,建设美好的责任。

第二,学习借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向名师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同时必须学会合作学习,共同构建教师合作文化。

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行为、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趋完美。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以上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心得,希望领导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二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每一篇课文都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应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三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行,带来了全新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 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2页,当前第112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四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20__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相较于此前修订的“微调调适”,这次修订可谓是“大刀阔斧”,同样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才能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我认为可以把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尝试梳理出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点、新增点、修改点、负向点等,于细微处见真章、见精神,更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落实到教学之中。

一、把准根本点,始终坚守正确方向

就单个学科课程来讲,这个“根本点”就是这个学科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也是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奔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去、扣着这一任务做,着力把核心素养的`“大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语文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加强。

二、吃透新增点,深刻领悟内涵实质

此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直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新增了很多内容。比如,大的块面上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其他细微处也有增加的内容,比如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内容,在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等等。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这些“新增点”就是“重难点”,必须学深悟透,不仅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这些“新增点”背后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就“课程内容”来说,这个新增点可以说是整个课程标准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的问题。课程内容部分既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又指明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特别是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不同学段分别明确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给予了清晰响亮的回答。再如,新增加的“学业质量”部分,弥补了此前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而无质量标准的缺陷,形成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完整链条,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质量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推动教、学、评三者有机衔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可见可感。

三、关注修改点,准确把握变与不变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幅度非常大,除了上文所说的“新增点”,还有不少内容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为什么有的地方要修改?为什么有的地方不需要修改?修改后给我们哪些启发?都是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能从一词一句中的变化中,读出新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如,在“学段要求”中,新课程标准就将原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修改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高、表述也更加严谨。

如,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将原来“写作”中要求进行了整合,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不是原来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一句之变,体现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观察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四、留意负向点,尽量避免入坑踩雷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除了要关注“要”“应”“重视”“可以”这些正向指示词后面的内容,也要对新课程标准中的“避免”“不要”“不必”等负向指示词后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无论是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是此前的课程标准,其中都有一些禁止性或限制性的表述,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避免”一词就出现了12次。如,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提示”中强调“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强调“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这些表述大都属于底线性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追求“高线”,也要守住“底线”,避免出现“课标”明确“避免”的事项,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五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 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六

20__年7月18、19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暑期线上专题培训活动。虽然短短两日,但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大单元教学,让语文学习走向真实快乐

作为新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但在__老师“基于任务群思想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事实依据及实践案例”的讲座中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在教学中设计具有真实意义的任务情境,打通儿童和生活的联系,解决“学用疏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地任务情境中学习语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儿童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走向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听过__老师的讲座之后,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站在语文育人的高度,凝练单元主题,整合目标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语文情境中,深度学习,自主学习,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等问题。

二、着眼未来,树立汉字教育大观念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所有的老师再次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不管年龄大小,瞬间都成了新教师。”正如__老师说的,面对新课标,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低学段教师,在汉字教学阶段一定要做到“新”。把一个个汉字教活,把汉字的美教出来,同时要把汉字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充分了解汉字的独特构词功能,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通过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会把低年级“识字与写字”和“阅读教学”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课文学习,更体现在阅读中从渗透识字。将汉字教学系统化,如将带“木”字旁的字根据字义分别安排在四组词语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义联系。让学生发现和掌握了某一偏旁所包含的意义,由此及彼。

三、以语育人,以文化人

__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的讲座中,提出建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深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观看蔡老师《我们的手》这一堂优质课,让我对跨学科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蔡老师结合本课主题,在课程中结合美术、音乐、道德等课程素养,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双手的作用,更领会到双手可以带给周围人幸福和温暖。

四、幼小衔接——为儿童、向未来的双向奔赴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__老师针对“幼小衔接”探索积极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提出了具体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年段特点,作为低学段教师需要积极树立衔接意识,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同时,也要树立衔接意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让儿童获得积极地入学体验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

本次《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拓宽了我对语文教学及教师发展的新思路。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要摒弃以前的满堂罐和题海战术。作为青年教师,要积极尝试新事物,重视信息技术与线上资源,要创新出线上资源和线下融合的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积极借鉴网络平台的课,与自己的备课思路相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同时我们也要要坚持终身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立足教学实践,提升自己能力与教研水平,适应时代需求。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教师我要立足新课标,跟上新形势,勇于尝试,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填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七

今天有幸聆听了__教授对于20__版新课标的解读,感慨良多。

新课标中提及,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温教授看来,语言运用是基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把思维训练、文化自信、审美情趣的培养带动起来,这四个方面应当是一个整体,要协调发展。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时又会不经意间出现了割裂,甚至将四个方面孤立看待,这就需要在日后不断强化意识,并将想法付诸实践。

统编教材的设计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展开,在同主题的课文编排中实现单元学习要素的渗透,这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一片沃土。就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是学生首次触及的思维主题单元,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学生与教师均存在着畏难情绪。为此,统编教材编排了三篇横跨古今中外且极具情节性与思辨性的课文,但能否在课堂有所生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让思维在课堂真正“活起来”。我想,我们在授课时,若能将语言运用作为工具,为学生创设实际的情境,也许就能事半功倍。例如“你就是楚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与盾呢?”“假如你是赛马现场的记者,你会如何实时解说?在比赛结束后,你又最想采访哪位角色?”“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情境化问答设计,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余更能加深对角色思维的理解。当然,教学至此,为了让思维逻辑更加清晰明了,我们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推演,让思维实现可视化。也许,一幅精美清晰的.板书设计,或是学生自主绘制的导图设计,都可以成为课堂中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相互融合的呈现,当然,我们的作业本也为教学提供许多辅助支撑,简洁明了的图示题就是一种思维的凝练。

新课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教学途径与模式,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习得语言运用能力,体悟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每个语文人的使命。

与文为伴,与生为友,深耕讲台,何其所幸……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八

学习了《新课标》,我进一步了解到《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十九

趁着五一假期,按照学校安排,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认真阅读了20xx版《英语新课标》。

新课标中的变化主要如下:

1、以前的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英语能力是没有明确要求的,20xx版新课标对低年龄的学生有了明确要求。同时,“一、二、三”出现了“+”级别,这个“+”为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2、新课标规定了每周英语的课外试听不少于30分钟,加大了对于听说技能的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英语,只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家校都要为孩子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3、课程内容中新增主题部分,纳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将英语学习融入主题语境。

4、对语篇学习的重视,强调加强学习者对语篇对话的理解、关键信息的提取与辅助信息的关注。

以上重要变化对于我目前任教二年级英语而言,有以下的`思考与感悟。

第一,在双减政策下,学有余力的同学其实处于“饥饿”阶段,正如新课标为一二三级学生增设了“+”级别,针对本班学情也应划定“+级”学生,并为这部分学习者量身打造难度升级,延迟满足感的视听说任务;在考虑“+级”学生的同时,也应酌情设置“—级”学生,为学习能力较弱,对跟上日常学习任务感觉困难的学生也得适当降级,即任务形式简单化,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与接收该种形式的操练与巩固。

第二,从低年段开始加强对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等的培养。新课标要求三至四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1500—20xx词,五至六年级课外阅读达到4000—5000词,初中课外阅读量达到150000词。因此,在低年段日常教学中,要从简单的系列绘本开始,如我校一二年级学生搭配必读汪培珽allaboardreading系列与泛读兰登绘本一阶使用。但反思这两套绘本的教学过程中,仍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意识地开始引导学生使用scanning、skimming等技巧解决简单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形式。

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创造不断的进步。学习新课标仍在路上,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研读过程中要持续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得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摸索得出适合学情、教况、教师个人风格的方法。

新课标课堂教学心得篇二十

新的数学课标的制定,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更注重人性化。比如说新课标把数学定义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个定义对义务教育来说更为合适。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认识到成功的教学一定要以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多思多想,提高教学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明确提出:“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我觉得“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是在告诉我们要重视“四基”的教学。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等的关键。这就决定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四基”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备基础内容时要重视学生过程的体验,知识的全面掌握,备课要精要细要关注全体学生来备,要重视课堂检测及生成;要务实,要关注全体学生。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条中主要再一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就与“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实现了统一。教学过程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建立一定的课程模型,如: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活动,如更多地设计观察、操作、演算,以及归纳、猜测、简单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对象的认知。除此以外,观察、实验、抽象、探索等活动也是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形式。

苏霍姆利斯基说:“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的课标的提出为我们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发我们对教学新的思考,使我们能够提高教学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 10-16 春季开学教师大会精彩发言稿(模板8篇)
    有时候,写一篇真挚而诚恳的答谢词能够传递到对方内心最深处。答谢词的写作要点是什么?下面是一些建议供参考。根据大家的需求,我们整理了一些简洁明了的答谢词范文,供大
  • 10-16 元宵节音乐游戏教案大班(优质9篇)
    教案是教师按照学校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编制的教学计划,对于初二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教案的一些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元宵节
  • 10-16 2023年给大四毕业生的祝福语八个字(通用8篇)
    典礼是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意义。典礼的主题和风格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符合参与者的期望和需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典礼的意义和价值,
  • 10-16 最新承诺读后感(通用8篇)
    总结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借鉴其写作方法和技巧。接下来,我们将为
  • 10-16 2023年军训代表讲话稿(模板20篇)
    决议的出台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指明方向、达成共识或取得共同目标。决议的通过需要适当的程序和投票,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决议范文,希望对
  • 10-16 2023年医院收费员自检自查报告 医院医保自检自查报告(通用8篇)
    竞聘报告是评估个人能力和潜力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参考竞聘报告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招聘者对于岗位所期望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医院收费员自检自查
  • 10-16 2023年演讲的技巧和要领有哪些(汇总8篇)
    欢迎词是活跃气氛、凝聚人心的重要环节,为整个活动带来亮点和魅力。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教训总结。演讲的技巧和要领有哪些篇一所谓空间,是指演
  • 10-16 2023年猜字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年级猜字谜教学设计(模板8篇)
    一分钟的决断,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走向。如何在一分钟内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与理智。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如何在一分钟内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 10-16 2023年暑假读后感(汇总13篇)
    在撰写欢迎词时,要考虑到活动的性质和主题,以及听众的背景和特点。欢迎词要简洁明了、容易理解,既要展示主办方的诚挚,又不至于过于花哨浮夸。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这些
  • 10-16 2023年丑小鸭读书心得(优质20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启发。来看看以下同学对军训的体会和心得,或许可以给您带来新的思考。丑小鸭读书心得篇一醜小鴨因為自己長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