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泉城第二课时教案(汇总8篇)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10-16 06:49:43 作者:GZ才子泉城第二课时教案(汇总8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反复推敲和修订,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六年级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可以启发教师思考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一

胡老师今天执教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习作内容二选一,写景或写事,写景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写事相比而言,好一些。但胡老师是艺高人胆大,呈现出来的是两者的融合。关于习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学生常常呈现的是无米之炊的状态,而老师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窘况。生活本来是丰富的,但因为这个时代让很多学生成为了电视抑或电脑、手机的奴隶,他们不喜欢阅读,不喜欢看课外书籍的同时,殊不知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媒体,在让学生看到直观形象的画面的时候,又悄无声息地消磨了学生的时间,学生的生活空间变窄了,自然而然生活就变得单调起来,没有什么经历,因而习作时便不知写什么,老师教起来很费劲。今天,胡老师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先开展活动后进行习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称之为活动作文,他这样诠释活动作文:活动作文是一次革命,它既是一种开放的作文教学观,也是一种习作教学模式。今天这节课,胡老师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种模式。

今天这节课,习作之前,胡老师就精心组织了春游活动,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经历,学生便有了“米”,即有了写作素材。因活动过去一段时间了,学生的体验在慢慢淡化的时候,胡老师在开课伊始,设计了“分享本学期最快乐的是哪一天”这一环节,并借助多媒体形象地再现了春游活动中学生从出发到返回的精彩瞬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记忆闸门,此时的学生精神上是放松的,心里是快乐的,亲切、愉悦、和谐的氛围也因此应运而生,为调动学生的写作愿望和激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接下来胡老师围绕着“怎么写”进行习作指导,他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明确要求——范文引路——分段指导——现场作文——美文展评——开头结尾指导。

“范文引路”这一环节,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题目的拟定,二是明确写作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重点又放在了“分段指导”这个环节上,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把内容写具体这一问题。学生在习作上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内容写不具体,哪怕这件事是自己经历过的,今天胡老师在这个环节上,按“出发——进入——深处——活动”的顺序,同时借助图片依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做,并把重要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还不断地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这和课标的要求是吻合的,这样就解决了大多数学生无法下笔和内容写不具体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现场作文,这个环节,胡老师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分组合作写一个片段,且每个小组只有一人执笔。记得第一次试教后,我和胡老师聊过,这样设计会不会有点冒险,因为这样做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只是整个游记中的某一个片段,而不是全部,不是一篇完整的习作,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写的。胡老师当时说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完成这样的任务,而他想呈现给大家的是一节完整的习作教学。从学生展示的习作来看,无疑这样的设计自有它的妙处。

总之,胡老师今天为我们呈现的习作课,犹如一场及时雨,对于作文教学还在云里雾里的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雨。这是一节高质量的习作引领课,值得我们大家去模仿、借鉴、探索和进一步研究。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二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环保”。这是一首融合了深深的情、浓浓的趣,韵味十足,充满意境的儿童诗。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红领巾、小鸟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

z老师执教此课,学习目标还是挺明确的,就是熟悉课文,流利的朗读课文,并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教学过程比较清晰,一开始让学生们整理好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明白谁就是“红领巾”,并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自己就是红领巾,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等。并设置了“知道这群可爱的红领巾是谁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这样乐意融融的情境中,开始学习课文。

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象的木牌上的宣传标语,直接引入第三小节的课文,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说话练习: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木牌上还可以写些什么?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的前提下进行说话,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然后,我要学生互相讨论:为什么红领巾们呀去保护小鸟?让学生从文章找出答案,并和同桌互相讨论,得出结论,红领巾们是因为小鸟可爱、快乐、机灵、活跃才去保护小鸟,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了第一,第二节的课文学习。

不足之处是朗读的训练时间安排还不够。朗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朗读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语文新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安排充分的朗读,也就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引领孩子在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体验中理解课文,体味情感。教师的课件制作很精美,但有时出示不够及时,学生贴近文本时间较少,过多地依赖课件,应把课件和教材的位置摆正。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教师也采用了很多方法来激趣。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课文一、二两节讲述的是清晨小鸟的快乐、活跃,第三节是写红领巾的爱鸟行动。如何把文字所传达的开心快乐转为学生的快乐,变成学生的直观体验,从而读出快乐呢?形象的画面,逼真的音响,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将浓厚地渲染气氛,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景。这一点教师做了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建议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最理想的。可是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谭老师在此方面注意训练,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高效课堂教学。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三

今天蒙老师上的《麻雀》一课,是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文中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蒙老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将三维目标有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堪称一次精彩的课堂演绎,一次生动的爱的教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蒙老师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力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堂课,蒙老师通过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猎狗是那么得可怕和凶恶,麻雀是那么得弱小,可是老麻雀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地飞了下去。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爱的伟大。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蒙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蒙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品读“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学生有的回答“无可奈何的小麻雀”“无助的小麻雀”“可怜的小麻雀”学生回答出什么感受,就让他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读书是语文课的根本,蒙老师这节课落实了这点,而学生也正是在品读中理解了老麻雀是怎样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拯救自己的孩子,使在场的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亲子之情的伟大。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一句时,蒙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摒弃了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补充理解“此时的老麻雀,明明知道(),但它还是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学生通过补充句子,体会到老麻雀那着急、担心、害怕却又坚定的复杂心情。当我们注意到学生正在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珠时,我们一定也是感动的。感动于老麻雀的爱,感动于学生的举动,而这些感动,正是蒙老师和一群可爱的学生给予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选读课文的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徐老师始终是一个鼓励者、引导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通过她的循循善诱,课堂的主体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整个课堂老师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学生显示的是活跃、积极、轻松。

《麻雀》一文,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78年4月写的散文《麻雀》译写的,作者生活在俄国农奴们饱受剥削、倍受压迫,没有人生自由的时代。他出身贵族,但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却非常不满。其原译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这是对《麻雀》写作目的的最明确的阐述。当然,对于小学生这样的背景及意图,徐老师给学生点到即止,学生能理解到这篇文章不仅歌颂了圣洁无私的爱,而且极为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作者对那些备受欺压与摧残而又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小者的无限同情及对残暴势力的极大厌恶。彰扬了老麻雀不畏强暴、反抗邪恶的大无畏精神。最后,蒙老师还利用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感受人间处处都有爱,只有人人献出爱,世间就变得更美好,深化主题“母爱”的伟大。

瑕不掩疵,蒙老师在学生自主习得后交流有感触、扣人心弦的词句时,可以有效的引领,如当第一位学生读到句子“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一处时,在交流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引领“你还从哪体会到了老麻雀带给你的震撼?”在体会了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之后,继而再引领“为什么老麻雀面对庞大凶猛的猎狗,可以如此奋不顾身呢?”再引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加以解读,抓住“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一重点句深入挖掘深意,体会老麻雀那深深的母爱。这样同样也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又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同时使猎狗的凶猛与老麻雀的弱小及与小麻雀的无助对比更鲜明,使老麻雀的拳拳母爱之情更显丰满。

总而言之,蒙老师整堂课脉络清晰,构思新颖,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尝试选读课文的阅读引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引发了我们对于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教学上的差异和具体措施的思索。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四

听完张老师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真是有很大的收获!自己以前学过的平平常常的一篇课文,竟然还能以如此鲜活生动的形象出现,让我赞叹张老师教学艺术的同时,身不由己地又做了一回“小学生”,融入课堂去思考、去朗读。

在听课过程中,张老师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

4、注重方法的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的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方法的学习,张老师在上课过程不断在向学生潜移默化着学习字词要用字典、读文章要注意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这样能让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知识,以后在没有老师或者独自读书时也能够自己完成,完成方法的迁移。

同时对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也有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4、本文是少年周恩来,写的是周恩来十二岁左右的事情,与学生年龄相差不远,可以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去想想如果自己生活在周恩来的年代,自己会怎么样,从而深化周恩来少年时即身怀大志的爱国形象。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这堂课很珍贵,珍贵在不仅仅她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教学艺术,也还有大家集中讨论时思维碰撞时火花,都让我受益良多。希望在以后能够多多听张老师和各位老师们的课,多多有这样讨论的机会,让我多多的学习!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五

听了王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涵很深奥,并且时代背景较远,对我们现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经过王老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展现、灵活引导,确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王老师一上课就出现了一幅周恩来年青的画相,抓住画相为切入点,如“这是周恩来,今天我们就学习周恩来青年时期的故事。”板课题《这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画相直奔课题。抓住课题中“崛起”“之”的解释,让学生理解了课题,点明了课文内容的中心。接着老师从课题中质疑如:从课题中想知道些什么?这时,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高了,提出了一连窜的问题。发“a.周恩来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b.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c.周恩来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样一来,老师趁着这美好的时机,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走进了文本,这一环节的教学,老师善于把握好时机,从问题直奔文本很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急于教课文,而是把这空间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但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如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遂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老师巧妙地抓住一内存隐线,即“中华不振”,因为中华不振,伯父担心,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妇女惨遭欺凌……这些都是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租界……”老师从句子中抓住中点词,深入解读。学生虽然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从中知道中华不振的每个字都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王老师在知识的延伸这一环节,播放了当时租界的录象,增添了对课文的理解,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周恩来也是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了这一点,并有了让中华崛起志向。这一环节也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从而展开学生想象力,延伸了知识这个环节很有价值。

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老师指导很是到位,因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如:点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朗读课文很流利,很有感情。这是跟老师的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老师的语言生动、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用赞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因此,课堂教学的气氛很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体现了教学的可效性。

以上是自己听了这堂课的一些见解,是否准确,请多指教。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六

今天,邱多老师她给我们带来了《普罗米修斯》一课。《普罗米修斯》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二是激发学生读神话故事的兴趣。从邱多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课堂有以下优点:

一、抓主要人物,理清脉络。

邱老师先直接导入引出“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给人类带来火种的神是——普罗米修斯,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火种,因此受到宙斯严厉的惩罚。”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体现了老师的智慧:使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课文中的人物不多,,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人物串起来就能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一种简便的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简练,线索更清晰,达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目的。

二、走进画面,感受痛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文5~8小节是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为了让学生得到自主感悟,我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普罗米修斯遭受痛苦的部分,边读边写下体会。

画面一:铁环锁崖

1、提取文本语言,感受英雄壮举

细心体会重点句,在学习普罗米修斯铁环锁崖一部分时,有些词语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比如“死死地”,我让学生感受地是“死死地”地锁是怎样地“锁”?“死死地”地锁之后,他还既不能怎样也不能怎样?锁住了什么锁不住的是什么?再比如“风吹雨淋”,从这个词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普罗米修斯?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2、个性解读语言,感受英雄壮举

在此基础上,师生再次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想象: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用你手中的笔记录被死死锁住的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小练笔)

出示句式训练:

春天大雨滂沱,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烈日炎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寒风呼啸,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画面二:鹫鹰啄食

1、调动生活体验,感受英雄壮举

然后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普罗米修斯绝不屈服?学生再次回到普罗米修斯的话,紧紧围绕这句话,层层推进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感受他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的决心,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识,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2、语言表达转换,感受英雄壮举

当宙斯大发雷霆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普罗米修斯经受折磨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发挥,体会人物情感。在这里老师扮演宙斯的角色与普罗米修斯对话,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反复体验,对文本的解读越多,对人物形象的领悟越深。

这样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句子中又抓住重点词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想象,体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多次设计了关联词语填空练习,此刻普罗米修斯只要(),就可以(),但是,他宁可(),也不()。通过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遭受各种各样痛苦的画面以及普罗米修斯顽强忍受各种痛苦,不顾个人安危的画面,还有普罗米修斯心里所想的,进一步体会他的坚强、勇敢与献身精神。在教学普受到惩罚的时候,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普的痛苦。例如:当烈日炎炎,太阳像火一样照在普的身上,他会怎么样?学生马上说:“他大汗淋漓,多么希望能有一片树荫呀!”当暴雨打在他身上,普罗米修斯会怎么样?学生说:“大雨像鞭子一样抽打在他身上。”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普除了受到肉体的折磨,还要经受心灵的煎熬,那就是孤独。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普的痛苦,更进一步体会普为了人类甘愿受苦的献身精神。

课堂中的亮点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例如,在处理“决心、决定时”,提出的问题有点突兀,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普坚定的信念,然后说说决心能换成决定吗?先让学生说说,再出示两个词语的概念,分清楚两词之间的区别,这样处理更好一点。

全文学习围绕普罗米修斯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学语文,语言永远是首要的。作者的灵感、激情、思想都融在语言中,语文还是拿着“语言”去影响学生情感、情趣、情操,积淀成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邱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立足于语言,从语言中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得语感,读懂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这永远是语文课最真实最有效的追求。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七

本周学校的督导组对于四年级的课进行了督导。我带四年级的科学,因此本周二老师们听了我的——航海家的发现。下面我就听课老师的评课总结如下:

1.“预习提纲”问题,这个活动的用于还需要再思量,可换个其他的名称。

2.上课时学生汇报后的总结点评应及时,材料的补充应该随着每个专题的内容,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放到后面一起总结就会有割裂的嫌疑,影响学生的接受。

3.学生的听课,听汇报的能力需要培养。虽然学生都搜集材料准备进行汇报,但是学生的听习惯没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有相当大意部分学生没有听,在其他的事情。

4.学生进行汇报的组织原则。可以在每个小组进行代表主汇报,成员补充汇报。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原本打算的是每个同学都进行汇报,使每个同学都进行锻炼。我想以后是否两种方法进行结合。

5.学生的任务具体。分配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更加的具体,细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些学生在汇报中就会有的放矢。

6.学生的小组进行讨论时,老师进行指导的时候,注意明确学生的问题,及要点。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讨论要点和结论。

7.语言表述要精确。不要太罗嗦了。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篇八

认真听完李志秀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有一种情感的震撼,更有一种精神的享受。一节课,简简单单有方法,扎扎实实有提升,平平淡淡有激情。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李老师的教育语言、机智很有特色,尤其是文本的情感在读中悟中不断升华,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我在这儿就自己听后的粗浅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教师在让学生回忆本课的主要内容时,当发现很少学生能真正表达清楚与明确时,教师及时给予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这样给予学生先行组织者的形式降低了问题难度,这样的方法学生也喜闻乐见。并且教师讲第一件事情,让学生进行自学探究时,让学生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角色,让每个人都承担自己的任务,安排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两个人读对话,一个人读旁白,剩下没有被选中的认真听。教师在讲第二件事情时,也是让学生仔细研读自学要求,此间将默读、找句子、体会句子、简单记想法全部融入,带着任务读书,很好。

从伯父的中华不振开始,周恩来进行了诸多思考,进行了诸多探究。教师从周恩来的疑问和探究入手,从文中抓重点词句。如中年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事件中,教师让学生从中体会哪些词语能够感受的中华不振,学生指出“原指望”、“不但不”、“反而”、“谁知”、“训斥了一通”等让学生体会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中国人的被受欺负而只能忍气吞声。去租借地看的时候,教师抓住“闯”字,教师指出“为什么中国人的地方中国人不能进去,还需要闯着来?”让生体会中国人的愚昧与中华不振。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铿锵有力的回答等都体现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与博大的胸怀。

中国妇女哭诉的是什么?哭诉与哭泣的区别?如果是妇女白发苍苍的母亲,她会说些什么?如果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又会说些什么?如果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又会哭诉些什么?此刻的洋人却在得意洋洋,他又在得意什么?相信在有了这些问题与思考后学生的思想境界会有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思考会更多更广更有力。

最后对周恩来的一辈子进行了介绍和概括,又问了学生“你是因为什么而读书?”引出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我想此刻的学生内心是激情澎湃的,此刻学生的思想是汹涌激荡的。

建议:在讲述租借地不欢迎中国人的时候,可以引入你自己的家却不让你进去,你只能在外面站着,住着,什么感受?学生的体会会更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