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教案和学案的联系(大全8篇)

最新教案和学案的联系(大全8篇)

时间:2023-10-16 02:48:16 作者:薇儿最新教案和学案的联系(大全8篇)

教案中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一

语文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曹刿论战总课时:课型:预+展月日

主备人:高占军学生姓名:督查人

学习

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古今异义词、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法

指导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古人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地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地把它们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

知识

储备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

导入2自读10对子组听读10展读20巩固3

一、背景介绍: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刿()鄙()孚()间()

循()靡()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子组订正读。

4需要注意的停顿: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个性化

设计

高占军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二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预设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我们每天都在爱的包围中,你感受过怎样的爱?在这么多爱中,母爱是最最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拥有它而感到幸福,可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他就是——卡罗纳(齐读指名读)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再读这个名字时,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感受不幸

1、读过课文没有,想不想再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生读课文

反馈:

有不会读的生字词吗?(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我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是从(读一读文中句子)感受到的。(板书:伤心、可怜、痛苦、悲哀…)

预设:

(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读后说说感受,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朗读。

a.你发现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2)我们从卡罗纳的外貌、神态、行动中感受到了他的可怜与不幸。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请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a.卡罗纳的母亲病的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

想像说话:这几天卡罗纳会做些什么呢?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b.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这样的场面,文中还有一处,找出来读一读。

c.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仔细读读(b

c)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理解“放声大哭”“号啕大哭”

“号啕大哭”什么意思?(大声地哭,伤心地哭,痛苦地哭……)他为什么哭?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3)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好好读。

小结引读:是啊,就这样,卡罗纳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间。卡罗纳无比悲痛,只见(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当他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三、感受幸福

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关爱幸福)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仔细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在你感动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开始。

预设交流:

1、体会老师的爱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非常严肃、命令(指导朗读)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坚强哟”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学生说一处,就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的哪个动作哪个称呼让你仿佛觉得就是母亲在身边?(“拉到”“孩子”)再来读。

2、体会“我”的爱

3、体会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同情和怜悯,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么话都没说,其实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样的场面还有一处,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体会“我”母亲的爱

学生说我的爱,还会说到后面,再引导孩子读最后两段,说说最感动我们的是谁?(读了老师、同学和我对卡罗纳的爱,谁还找出谁也给了卡罗纳的爱?)

同学的母亲,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罗纳当时的处境。

根据板书小结

这同情、怜悯、关爱……包含着周围人对卡罗纳深深的爱!

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从哪儿看出来?

齐读(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罗纳真的没话说吗?他似乎说着什么?是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四、总结感悟升华情感

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关爱)这也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再读课题。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他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齐读师打手语)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人的关爱下,在自己的坚强面对下,他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当周围的人遭遇不幸时,同学们会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因为我们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板书设计:

卡罗纳

可怜

怜悯

不幸

关爱

力求简约追求和谐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三

1

课题

渔父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一、导入

请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莞尔()j()其糟而f()其r()汶汶()()泥鼓ぃ)濯()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颜色憔悴()

(2)是以见放()

(3)新浴者必振衣()

(4)鼓ざ去()

(5)举世皆浊我独清()

(6)渔父莞尔而笑,鼓ざ去()

(7)形容枯槁()

三、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内容评述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另一是渔父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回答。“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

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ざ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保留恐怕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有关。

3、艺术特色

(1)对比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

四、问题探讨

1、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2、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五、活动体验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四

教材简析:

《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情: 热爱自然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五

实用现代文阅读技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导学案)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先浏览问题,如有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也要看,然后再看文章。这样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途径,这里指意见。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称“岳父见教的是”,这里是教导。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四、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五、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六、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对有把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李静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自然风景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质疑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山行》。杜牧的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字形“枫”。

3自读,边读边试着理解诗的意思,遇到困难用笔作上记号,再反复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解疑

1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收获,解决疑难。

2师生合作、释疑。

(1) 生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疑。

(2) 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领会全句诗的意思。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坐:因为。

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3根据刚才的理解,读诗句。(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

三、细读品味

1指名读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些什么?

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树林。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时所想到的。

(1)谈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3整体感悟。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深秋季节,从枫叶红可以看出)

(2)读诗,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深秋的景色介绍给同学们。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喜爱之情,边想边背古诗。

四、小结

《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七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歌曲学习中了解小动物冬眠的科普知识;掌握#2的正确音高。

能力目标:

1、学会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能用轻柔甜美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意境;

2、通过歌曲歌词的创编演唱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在歌曲演唱中要表现出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运用轻柔甜美的声音表现小动物们在雪花的呼唤下渐渐进入甜美梦乡的歌曲意境。

2、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2和弱起小节。

钢琴、教学磁带、打击乐器、旋律卡片

圣诞节到了,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音乐《铃儿响叮当》

音乐带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它表现的什么时节、季节?圣诞节——外国人的`新年,据说圣诞老人还会送礼物。冬天当然是美丽的,会有美丽的小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

1、你们看小雪花唱着轻快的歌,飞舞到了我们中间。(出示歌谱旋律)

指示学生读谱。

如果你是小雪花你愿意怎样唱一唱,为什么?

在表情和声音(轻重、强弱)变化上根据学生反馈尝试体验并进行指导。

2、识读乐谱

变1:

变2:

重难点:(唱准#2)

请三位同学到台前扮演2#23,讲同音的意思,然后再黑板上画出键盘图,告诉孩子们#2的位置,反复聆听#2并唱准。

1、师谈话:快乐的小雪花唱着欢乐的歌,跳着优美的舞蹈,从天空中飘落而下,小雪花唱的歌曲名称是《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请认真的聆听,回答老师的两个问题,第一,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歌曲名称的?第二,小雪花都给哪些小动物说了悄悄话,这些小动物都有什么共同点?(欣赏磁带范唱第一遍)

2、(欣赏磁带范唱第二遍)请学生在歌谱上找出刚才小雪花唱的三条优美的旋律,并把歌词填进演唱。

3、完整聆听老师的范唱,请学生为老师的演唱作评价。

4、试唱歌曲: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随着漫天飘舞的小雪花完整唱起歌曲吧!

5、纠正其中演唱的不够完美的乐句,再唱一次。

提问:

1、那你还知道哪些冬眠的小动物?

2、如果你是小雪花,你喜欢哪些小动物呢?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话呢?请你们编一编,唱一唱。

(乌龟、蝎子、松树、蝙蝠、蛇等等)

3、分组展示

用打击乐器碰铃、铝片琴、自制乐器等为歌曲伴奏,并完整演绎歌曲。(喜欢跳舞的同学可以学着小雪花飘舞的动作和老师一起舞起来)

师:冬天的生活是寒冷而枯燥的,我们今天所唱到的小动物们就用冬眠的方式去度过冬天,但我们却也可以通过音乐寻找冬天的温馨和快乐,在这圣诞节日里,让我们再次愉快的唱起《铃儿响叮当》,让我们祝福大家圣诞快乐!天天快乐!

教案和学案的联系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课后练习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精选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