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 咿呀咿呀呦教案(精选8篇)

最新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 咿呀咿呀呦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15 19:48:50 作者:影墨最新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 咿呀咿呀呦教案(精选8篇)

高三教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三年级教案范本,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一

(一)肢体感应节奏“咿呀咿呀哟”

1.幼儿完整地感受乐曲。

2.挥手游戏,再次感应完整乐曲。

师:这个“咿呀咿呀哟”可调皮了,有时出来和我们玩游戏,有时藏起来不见了。现在我们仔细听听,它一出现的时候,就挥挥你的小手。

3.创编动作

师:除了小手,还有身体的哪个部位可以和“咿呀咿呀哟”玩游戏?”

(二)道具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1.运用纱巾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1)出示纱巾,引导幼儿将纱巾变成一把锯子。

(2)用纱巾练习锯木头的本领。

2.通过游戏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1)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听到:“咿呀咿呀哟”的时候,表演手臂,腰,大腿等突然垂落的动作,以此表示木头被锯断)

(2)幼儿开展锯木头的游戏,分别扮演大树和小木匠,伴随音乐合作玩游戏。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二

美好的音乐与幼儿纯真的心灵是相通的,是可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这是由一首有趣的外国儿童歌曲《老麦克唐纳有块地》改编的奥尔夫音乐,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哟”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其中二、四两个乐句的重复,让幼儿的印象深刻。利用这点,设计了这节律动,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基本节奏基本节奏xxxxx—|。

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音乐活动设置真实情境,提升幼儿的兴趣,充分利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另外结合卡通的农场场景,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游戏情境。

1、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哟”,并运用肢体动作准确的表现基本节奏。

2、尝试学习根据歌曲的旋律用动物的叫声来进行编唱。

3、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体验音乐律动的乐趣。

1、电子白板音乐课件《咿呀咿呀呦》。

2、仙女棒1个。

让幼儿掌握基本节奏xxxxx—|。

一、导入课题。

1、播放课件第一个画面,创设农场情景,用律动导入教学内容。

教师:“老麦克唐纳叔叔有一个农场,他邀请我们一起去他的农场玩,请你们仔细的听,有哪些小动物和我们打招呼了”。

播放课件的第二个画面,播放《咿呀咿呀哟》音乐。

2、教师与幼儿一起随音乐入场,听到“咿呀咿呀呦”时,扭动肢体不同的部位,幼儿也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唱。

二、教学活动。

1、教师:“那你们刚才听到了哪些小动物的叫声了?”

教师:“请你们把它找出来吧”。

教师引导幼儿用魔术棒点画面中的蘑菇、大树等图片,使用课件中的橡皮擦的功能,变出小动物。

2、教师:“刚才你们听到小动物都唱了一句什么相同的歌词了?”

3、教师一边唱“咿呀咿呀哟”,一边使用幕布功能,逐一出现长短不一的铅笔图片,让幼儿感知学习基本节奏。

xxxxx—|。

咿呀咿呀呦。

教师说再次拖动彩色铅笔,唱“咿呀咿呀哟”,问“哪一个字的声音长?”

三、幼儿仿唱编唱活动。

模仿十种动物的叫声(或自己编歌词),学习小动物是怎样来唱歌的。

通过各种动物的叫声练习基本节奏:

xxxxxxx|xxxxx—|。

喵喵喵喵喵喵喵,咿呀咿呀呦。

我是一只小花猫,咿呀咿呀呦。

我是一只小花狗,咿呀咿呀呦。

四、通过律动游戏,感应特定节奏。

教师:“小动物们请我们一起参加舞会呢。”

五、通过律动游戏,打击“咿呀咿呀哟”的节奏。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三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1、彩色纱巾、音乐。

2、图谱。

一、初步感受乐曲

(一)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

2、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

(二)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三)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1、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模仿。(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2、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

3、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

4、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

三、结束活动

1、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四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走一走,看一看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来向它们问好吧!先听一听老师是怎样和小动物问好的?(小牛下午好.....等)。

师:你们看明白老师是怎样问好了吗?现在请你们来问好其他的动物。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五

1、通过肢体动作,道具等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2、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3、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4、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1、经验准备:知道锯木头的工具,方法。

2、音乐cd,纱巾,钢琴。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2、难点:能伴随音乐通过肢体动作,道具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走一走,看一看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来向它们问好吧!先听一听老师是怎样和小动物问好的?(小牛下午好、、、、、等)。

师:你们看明白老师是怎样问好了吗?现在请你们来问好其他的动物。

二、基本部分:

(一)肢体感应节奏“咿呀咿呀哟”

1、幼儿完整地感受乐曲。

2、挥手游戏,再次感应完整乐曲。

师:这个“咿呀咿呀哟”可调皮了,有时出来和我们玩游戏,有时藏起来不见了。现在我们仔细听听,它一出现的时候,就挥挥你的小手。

3、创编动作

师:除了小手,还有身体的哪个部位可以和“咿呀咿呀哟”玩游戏?”

(二)道具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1、运用纱巾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1)出示纱巾,引导幼儿将纱巾变成一把锯子。

(2)用纱巾练习锯木头的本领。

2、通过游戏感应节奏短短短短长。

(1)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听到:“咿呀咿呀哟”的时候,表演手臂,腰,大腿等突然垂落的动作,以此表示木头被锯断)

(2)幼儿开展锯木头的游戏,分别扮演大树和小木匠,伴随音乐合作玩游戏。

三、结束

师: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幼儿将手中的纱巾变成浴球,和教师一起随音乐表现洗澡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哟乐句处按节奏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对于上奥尔夫音乐活动,我没有多少经验,在授课之前我自己研究了教学过程,反复听音乐,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才安心。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一节课总体来说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能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短短短短长。在活动中,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气氛较好,活动开展的很顺利。可是教学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课堂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在幼儿开展锯木头游戏时,我没有讲解好幼儿如何参与游戏的方式,只是放羊式的让孩子找同伴,导致这个环节有些混乱,其实我应该用摸头的方式选定幼儿扮演角色。在这次的教学相比以前来说,我的教学程度上有明显的进步,希望以后自己能有更突出的表现。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

2、图谱。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一)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

2、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

(二)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三)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1、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模仿。(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2、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

3、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

4、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

三、结束活动

1、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音箱、ppt。

2、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看看这是哪里?(森林)森林里正在播放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听听看,音乐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师幼一同欣赏乐曲。)

2)说说看,你听到了什么?(他们怎么叫的?)

3)除了小动物的声音还有一句有趣的歌词谁记住了?

小结:你们的耳朵真灵,小动物们听到“咿呀咿呀呦”都来森林里做游戏了!

重点:初步欣赏音乐,尝试分辨音乐中不同的声音。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2)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

4)教师与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小结:我们用那么多身体动作和“咿呀咿呀呦”做游戏,真是有意思!

重点:初步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

二、在锯木头情景中表现固定乐句

2、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3、锯木头的本领学会啦,找找木头在哪里呢?(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扮演大树。)

4、教师扮演大树一位幼儿扮演小木匠,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5、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再次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6、幼儿分别扮演大树和木匠,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1—2遍)

7、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擦汗休息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时,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示。

8、其余幼儿,再次游戏。

小结:小木匠听到了“咿呀咿呀呦”锯了许多木头,真是辛苦!

重点:在游戏情境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锯木头等情景。

三、再次情景表演

1、看看房子造好了吗?今天我们玩的好辛苦呀!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我这里有个莲蓬头,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把你的小浴球变出来,拿好你的小浴球,一起来搓搓搓……想想什么时候搓身体?(幼儿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重点:再次情景表演,愿意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进行表现。

教学反思:

对于上奥尔夫音乐活动,我没有多少经验,在授课之前我自己研究了教学过程,反复听音乐,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才安心。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一节课总体来说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能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短短短短长。在活动中,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气氛较好,活动开展的很顺利。

奥尔夫音乐咿呀咿呀哟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音箱、ppt。

2、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看看这是哪里?(森林)森林里正在播放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听听看,音乐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师幼一同欣赏乐曲。)

2)说说看,你听到了什么?(他们怎么叫的?)

3)除了小动物的声音还有一句有趣的歌词谁记住了?

小结:你们的耳朵真灵,小动物们听到“咿呀咿呀呦”都来森林里做游戏了!

重点:初步欣赏音乐,尝试分辨音乐中不同的声音。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2)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

4)教师与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小结:我们用那么多身体动作和“咿呀咿呀呦”做游戏,真是有意思!

重点:初步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

二、在锯木头情景中表现固定乐句

2、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3、锯木头的本领学会啦,找找木头在哪里呢?(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扮演大树。)

4、教师扮演大树一位幼儿扮演小木匠,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5、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再次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6、幼儿分别扮演大树和木匠,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1-2遍)

7、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擦汗休息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时,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示。

8、其余幼儿,再次游戏。

小结:小木匠听到了“咿呀咿呀呦”锯了许多木头,真是辛苦!

重点:在游戏情境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锯木头等情景。

三、再次情景表演

1、看看房子造好了吗?今天我们玩的好辛苦呀!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我这里有个莲蓬头,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把你的小浴球变出来,拿好你的小浴球,一起来搓搓搓……想想什么时候搓身体?(幼儿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重点:再次情景表演,愿意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进行表现。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