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精选11篇)

最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精选11篇)

时间:2023-10-15 15:33:31 作者:曼珠最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精选11篇)

理想是人们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中塑造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创造出一篇完美的理想总结,需要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的合理运用。以下是一些关于理想实现的思考和探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一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在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时,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举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在自我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规律,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较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到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说的较多。今后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二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11页。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7∶4≠5∶31∶5=0.8∶480∶2=200∶5

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外项、内项)。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同学们在窃窃私语: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

师:同学们,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你能发现吗?

大家默默地观察着上面的几个比例,不一会儿,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开始转身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教室里的气氛有点热闹起来。

这下,学生们又静了下来,认真地思考着老师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纸上写着比例进行着验证。

师:现在,请前后四人为组,将你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积极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生: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的乘积与两个内项的乘积是相等的。我们还自己写了比例,发现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3/8=6/16,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教师的这一问,还真把一部分学生给吓着了。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老师把比例写错了。

生:(机灵地)老师,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有学生回答“因为3与8两个内项的积不等于6与5两个外项的积,所以,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教师对此引导学生展开严密的思考,假如6:3和8:5是能够组成比例的,则两个外项的积必定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而现在3与8的积不等于6与5的积,所以,假设是错的,也就是6∶3和8∶5这两个比是不能够组成比例的。

对于这一反例的判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就事论事,而是不断地让学生就事论理,在说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比例性质的理解,同时进行较为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积极地尝试着写比例,不一会儿,学生争着要在投影上展示自己所写的比例。有趣的是,学生将数字移来移去,有的比例重复出现,有的比例则被遗漏,台下的学生不停地为台上的伙伴出主意,有些学生忍不住喊着“我来”,教室里气氛热烈……针对学生用尝试的方法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教师激发引导说: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但仅凭热情往往还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象这样一个一个举例写出,难免会有重复或遗漏,怎样思考才能很快地一个不漏地写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若把2放在内项的位置上,那么,9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把2和9同时放在内项位置上,共能写出几个比例?2和9只有同时放在内项的位置上吗?学生受到启发,写出了所有的比例。在学生经历这样一番尝试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体验:用尝试的方法去一个一个地写,还是从比例的基本性质出发进行有序思考,你们觉得哪种方法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自然体会到后者更好,并表示会这样思考问题了。

师: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基本性质出发进行思考作出判断给予充分肯定。

师: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许多学生凭籍直觉很快把“5”换成“6”,教师在给学生肯定后继续追问:若要换下其中的任意一个数,你行吗?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经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大家将要换上的数用字母x表示,由比例的基本性质建立多个不同的方程,求出各方程的解,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师: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三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四

比例的基本性质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理解比例的基本质性。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成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5和8:200.5:0.4和2:25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例如:外项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2:4=3:6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2.4:1.6=60:40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2.460如:=1.640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6:1.8和0.5:0.25

(1.8)×(0.5)=(0.9)

(3.6)×(0.25)=(0.9)

3.6:1.8=0.5:0.25

1.填一填。

41.6(1)=0.50.2

4×0.2=()×()

(2)0.8:1.2=4:6

()×()=()×()

(3)4×5=2×10

4:()=():()

2.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五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国旗,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六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发现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什么是比例的意义?

2.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10和9∶15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活动一(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在24:16=60:40中,()和()是比例的外项,

()和()是比例的内项。

活动二(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把24:16=60:40改写成分数形式是:

接着把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3.()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活动三(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0.2∶2.5和4∶506∶9和9∶12

完成p34做一做。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七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国旗,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八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九

师:同学们,王老师要开车去省城了(课件演示老师开车的情景)。我们的省城在哪儿?

生:(异口同声)长沙

师:你们一定想知道老师开车的速度快不快。请看:(出示课件)王老师开车去长沙,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师:你们能根据题中所给的两个量写出一个比吗?

男生甲:老师第一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为80:2

女生甲:老师第二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为200:5

师:看样子我们的男生与女生在暗暗地展开比赛了。好!老师要看看男生和女生谁能根据这两个量再说出不同的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男生、女生积极讨论)

女生乙(抢):我还知道第一次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为2:80

男生乙(抢):我还知道第二次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为5:200。

生(齐答):比值相等。(学生欢呼,老师露出惊讶的神色。)

男生:我发现2︰80=5︰200。(学生再次欢呼,老师报以欣慰的目光。)

女生:还有其他的比相等吗?什么情况下两个比就相等呢?

男生:相等比有什么特点呢?

师:好,大家提的的问题很多,象这样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比例,你们想到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女甲:我给男生出一道判断题,比就是比例,对吗?

男甲:不对(男生、女生紧张地出题,应答神态煞是可爱。)

男乙: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男丙:比只有2项,而比例有4项。(学生边答,教师也用课件进行演示)

男丁:我给女生出一道判断题:两个比一定可以组成比例,对吗?

女甲:不一定对!

女乙: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则不能组成比例。(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男生甲:比例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再掀学习高潮)

生:喜欢!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答题纸,做一个数字接龙游戏。男生求下列比例的外项的乘积,女生算出下列比例的内项的乘积,看谁做得快!

男生甲:老师,我帮女生也做了。

师:我班的男生挺会照顾女生的。(适时对学生进行怎么做人的教育)

女生乙:老师,我们帮男生也做了!(女生当仁不让)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说说你们的答案。(教师幽默的语言让课堂气氛变得又热烈又轻松)

师:观察你们的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生:两外项的乘积与两内项的乘积相同!(学生一个个快蹦起来了!)

师:你们再看书,书上给我们的结论取了一个名字。

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把知识规范化)

生(齐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尝试引申

师:老师这儿有12、15、4、5四个数,你们能用这些数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比例呢?(每个学生都被老师彻底的吸引了,跃跃欲试)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合作方案:一组4人,组长分工,甲写12开头的、乙写15开头的、丙写4开头的、丁写5开头的;独立写比例;相互检查、统计汇总人人获取答案;代表汇报)

男甲:12:15=4:5

12:4=15:5

女甲:15:12=5:4

15:5=12:4

男丙:4:5=12:15

4:12=5:15

女丁:5:15=4:12

5:4=15:12

(学生们争着抢着答,谁也不甘落后)

师:你们观察这些比例,还发现什么秘密没有?

男甲:我发现15和4好象一对亲兄弟。15是外项时,4也是外项,15是内项时,4也是内项。(老师露出惊奇,高兴的神态!)

男乙:每个数字开头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师:(赞许点头)想象得真好。

女生:5和12也是一对好姐妹!

(紧张地讨论、交流)

师:你们谁先答?(老师能讲究民主)

男甲:女士优先!

师:有绅士风度,女生先来。(渗透如何做人的教育)

女甲:2:1=4:2

男乙:6:3=80:40

女乙:100:50=0.6:0.3

男生:

………………………

男女惊呼:老师,可以组成无数个比例。说不完的!

师:真厉害!秘密又被你们揭穿了!无数个比例,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出来?

生:省略号。

师:同学们,你们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评析:把课堂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回顾一节课中的学习所得,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余力无穷。

生甲:明白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生乙:学会了如何组比例。

生丙:如何用简便方法组比例。

生丁: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组成无数个比例。

…………………

师:我们的收获真不少!我们全班男女同学都登上了今天的数学山顶。下课,谢谢同学们!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十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文档为doc格式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说课稿篇十一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