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大全18篇)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大全18篇)

时间:2023-10-15 15:09:41 作者:文锋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大全18篇)

教师在编写高二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初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一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三

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

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四

1、引导幼儿初步知道大自然中几种简单的声音。

2、培养幼儿正确坐姿,并有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电脑区中进行。

与幼儿一同探索声音的不同。

1、与幼儿一同参与电脑区游戏。

王君临:这是什么声音?

孙朴:听听它的声音?

杨润林:让我试一试?水的声音。

2、引导幼儿听到这些声音你会想到什么

蔡嘉皓:树的声音像大灰狼

王君临:我给你们听一听青蛙叫

杨芷一:闪电好可怕呀!

3、用各种方式来表现

江孟奇:画了下雨的场面景

翔:粘贴了下雨的场景

祁源:画了一只青蛙

未未:撕了一朵乌云。王凌翼:闪电人,带头饰

在看电脑神气龟的vcd时,对于雨声幼儿很清楚,了解,但对于瀑布的声音,大树摇摆的声音不太熟悉,但因幼儿的求知欲望,这些声音吸引了全班幼儿有的幼儿听到瀑布声时还想到大海,还有的幼儿想到了游泳,划滑等,从中也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五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六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七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八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九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一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幼儿讨论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二

1.在对画面理解的基础上,倾听,学念诗歌。

2.感受“树叶当邮票”的涵义,体味诗歌文字所表现出的意境美。

3.能够主动认识自己和家人的姓名,并能感知汉字的方块性。

4.认读重点字词:邮票、嫩嫩的.、秋天、土壤、四季、寄、金黄。

通过诗歌让孩子体会四季明显的变化,并认识其中的重点字词。

区分“寄”与“送”的涵义

挂图、音带、录音机、大字卡、诗歌读本人手一册、小字卡。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幼儿有序取书或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教师出示树叶标本,谈话,问题导入。

师: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老师手中的树叶,你们知道在四季变化中,树叶会有什么变化吗?(幼儿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注意提醒并帮助幼儿完整、连贯的语言)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树叶的儿歌。

2.老师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认真倾听,了解诗歌内容。

4.集体阅读。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理解四季树叶的变化,春天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季节以此类推,明白树叶会跟着季节的变化一一对应。教师随机出示大字卡:邮票、嫩嫩的、秋天、金黄、土壤、四季、寄。

(2)为什么说树叶是大自然的邮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季节的树叶可以像信一样寄给人们,让人们知道哪个季节来临了。各个季节的树叶就是每个季节的标志。

(3)学习动词“寄”教师强调“树叶是怎么到小朋友那里的,学习动词寄,并出示大字卡,并让幼儿理解“寄给你”,寄给我、寄给她、并不仅仅指寄给三个人,而是让所有人都知道季节的变化。

(4)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一边看挂图,一边认真倾听,了解诗歌内容。可鼓励幼儿小声跟读诗歌。

(5)阅读完后,幼儿有序收书。

三.回顾所学,结束课堂,播放音乐。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三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六、活动延伸:

1.幼儿回家测量家里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与同伴交流。

2.可以用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进行再次测量。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四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五

1、通过多通道的参与,激发幼儿感谢自然的情感。

2、乐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自然风光图片幻灯;雨伞3把;颜料、画笔若干。

一、听音乐、看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1、听音乐入场:让我们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吧。

4、幼儿相互讨论,个别回答。

5、教师启发幼儿用宣传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想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好的想法画下来并展示给大家看,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乐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感谢大自然。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风景图片,让幼儿通过视觉的美的享受来激发了幼儿内心对美的向往,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赋予了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存根本,从细微处入手,激发幼儿内心对自然的感恩的情感。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合作完成伞面宣传画。

1、出示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伞)今天我们用请小朋友相互合作在伞面上画出我们感谢大自然的行动。

(1)数一数每把伞都有几个伞面,可以邀请几位小朋友来合作绘画。

(2)邀请同伴并围成圆圈坐下。

(3)和同伴讨论决定你们小组绘画的主题。

(4)需要和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作品要完整,每个小朋友分配任务完成画的一部分。

2、幼儿邀请同伴并相互商量合作内容,确定合作主题,合理分工。

评析:幼儿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总是从与同伴的相互启发、讨论、学习中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与特点出发,以合作在伞面画宣传画的集中绘画方式,通过商量绘画主题、确定分工,来达到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目标,同时,邀请同伴并与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又从隐性的'层面,让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

3、幼儿合作完成宣传画,教师指导个别幼儿合理布局。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兼顾了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做,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展示幼儿成果,并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内容。

1、将幼儿完成的作品集中展示。

2、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介绍你们画的主题是什么?想要宣传什么?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民主推荐的方法决定了介绍的代表,让幼儿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了合作、交往的技能。

四、向周围的同伴宣传感谢自然的行动,愉快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撑起这把特殊的感谢自然宣传伞,把我们的行动宣传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吧,让我们一起出发!

评析: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表达是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表达。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促使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感恩自然,告知同伴这些都是与自然、同伴交往的方法,体现出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幼儿的画面与讲述可以看出,幼儿都有着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真切自然的表达方式,童真美好的心灵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从小事做起,珍惜自然资源,关爱自然生物,努力用行动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本次活动处处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先让幼儿通过看、听、说来感受自然界颜色的丰富,再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材料来表现七彩自然,各组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彼此介绍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活动中老师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色展示于幼儿眼前,后与音乐欣赏结合,更加深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最后展示大师的作品又较好地激发了幼儿继续创作的愿望。总之,本活动运用多种手段,巧妙地将各种资源统合在七彩自然这一内容中,使幼儿获得了多元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六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七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内容,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内容就是在研究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了解了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及不同环境里生存着的不同生物的基础上,以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为例研究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重点研究食物链,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做铺垫。

《食物链》是一节建构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初步感知食物链——建立食物联系——建构食物链概念——完善食物链认识——了解食物链若被破坏带来的影响”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师生点拨互动、生生合作互动,学生初步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1.初步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

2.经历建构食物链等科学概念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渗透维持生态平衡的思想教育。

经历建构食物链等科学概念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理解食物链中动植物间的排序及箭头的指向。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食物链模型、剪刀。

学生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人。

黑色大头笔、彩色卡纸条、回形针。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食物链;

二、寻找、发现——建立食物联系;

三、交流、分析——建构食物链概念;

四、归纳、整理——完善食物链认识;

五、拓展与思考——了解食物链若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六、总结;

七、作业。

幼儿园大班自然课教案篇十八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