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柏继明小统计教案(优秀13篇)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优秀13篇)

时间:2023-10-15 02:28:29 作者:薇儿柏继明小统计教案(优秀13篇)

初中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小班教案的范文,希望对您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和借鉴。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一

统计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随机现象的方法。就本单元来说,各种动物的只数、各种花的朵数、喜欢几种水果的人数都是数据,这些数据都包含在生活事件和现象中。收集、整理数据,并用图或表的形式呈现,对这些事件和现象的了解能更清楚,把握更准确。安排本单元教学,就是让学生参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活动,感受数据的意义和统计的功能。

本单元教学的统计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材安排了三个统计内容,以突出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为编写主线。

学生有没有统计的热情,能不能主动应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很大程度上受需要的影响。有统计的需要,就会积极介入;没有统计的需要,就不会自觉参与。教材编写十分注意这一点。

例题呈现了许多动物到大象家做客的场景,各种动物混杂在一起,不容易看清有几种动物,更不容易看清各种动物的只数。为了知道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需要理一理。有些动物手捧鲜花,花的颜色不尽相同,为了知道每种颜色花的朵数,需要分颜色排一排。为了知道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需要统计。教材为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学要尽力营造这些需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学生有了统计愿望,就会主动地分类、计数、比较。为了让学生学到初步的统计知识,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教材不失时机给予指导。

(1)整齐地排列成象形图。为了知道狗、猴、猪的数量,学生很可能在情境图上看和数,虽然能得到数据,但离统计的要求还有距离。教材里把三种动物从下往上、纵横对齐着排列的图画,让学生体会这样整理能防止遗漏和重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先分类排列,再数个数。

把附页里的花分颜色排一排,留给学生多样化的空间。可以按颜色横着排,也可以竖着排;各种颜色的次序,可以从多到少地排,也可以从少到多地排,还可以不考虑数量多少随意排。

(2)填表呈现数据。象形图把各种物体分类排列,每种物体有几个还需要数。如果把数据都写出来就方便了,表格是表达数据的一种方式。例题的前半部分,三种动物的象形图下面写出只数,让学生知道获得数据是统计的一项任务。例题的后半部分,把各种颜色花的朵数填入表格,让学生知道表达数据是统计的一件工作。

(3)通过调查获得资料。例题里的统计活动,是把已有的资料(各种动物、各种花)加工整理。想想做做增加了统计活动的内容,首先调查每人最喜欢吃的水果,获得资料,然后分类计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 在附页中剪一个自己最爱吃的水果并集中起来。这种方法便于操作。

获得数据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制作图表不是统计教学的惟一任务。分析研究数据,掌握事物的主要情况,把握现象的发展态势,才体现出统计的价值。例题的前后两部分都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这是引导他们利用图、表里的数据进行思考。学生的回答大致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出各类物体的数量,如来了4只小狗,带来5朵红花另一种是对数量进行比较或综合,如来的猴最多、猪最少,猪比狗的数量少1,红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从本质上讲,两种回答的差别在于对统计获得的数据的利用程度。前一种回答是重要的,后一种回答更有意义。要在肯定前一种回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有意义的再加工,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

想想做做用数据反映小组里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后,可以以怎样为小组里的同学买水果为话题,组织学生议论,体会怎样利用统计获得的数据。

另外,教学本单元时还要注意两点: 一是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是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顺序不能颠倒。如果先数出各种动物的个数,再进行排列,看图填数就没有意义了。二是不要出现象形统计图、统计表等名词,更不要讲图表的构造。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是教学的重点。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二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课前预热: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思考: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尝试练习:

3、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三

认识中位数

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多媒体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四

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编排特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平均数

1.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比较熟悉,教材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异同点: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还能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

这一点是编排内容编排的共同特点,因为统计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在编排时都注意提供学生熟悉了解的现实情境作为统计的素材。

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

“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引入2003年北京市非典疫情的数据,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这一单元,我上学期就已经教了,

三、总体感觉:

1、知识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学生掌握较好.

2、与生活联系紧密,信息量大,学生乐学。

四、温馨提示: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五、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例1及做一做

例2及练习十九的2、3两题

练习十九

练习十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生活中那里用到折线统计图。

2、教师准备一周天气预报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去过科技活动中心吗?喜欢去吗?

到科技活动中心不仅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看,这些同学也喜欢参加科技活动,他们正在参观科技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二、教学折线统计图。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2、师: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从

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同样各表示什么?(课件横轴、纵轴闪烁)

这图怎样表示各年的人数的?(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还能发现1998~1999年参观人数有什么变化?

以后各年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图中怎样表示参观人数变化情况的?(线的方向)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五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把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1.出示图片,问: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

师: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例题折线统计图)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1.你能从这张图上了解到什么呢?

(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答:

从7时到19时,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气温;

在13时气温最高是24℃,在19时的气温最低是10℃。

从7时到13时这一段时间内气温在上升,在13时到19时这段时间内气温在下降。)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2.师:我们以前学过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为什么这些数据不用条形统计图二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用条形统计图)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请况。学生点不到位时,教师加以引导:你觉得这张图更能反映什么情况?)

3.教师小结:看来刚才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在统计图中都能反映出来,并且我们还可以从图上很明显的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4.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体温情况图、股票分析图等。)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优势。

完成“试一试”

1.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表。请学生简单介绍从表中知道的情况。

2.制作统计图。

你认为在制图时应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注意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顺应学生回答,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日期的前后;

(3)制表日期和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指名演示,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

3.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问请同学回答。)

师: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呢?(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

师:比较统计图、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一种变化请况。)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也有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得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情况,出示图。

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

你能预测之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80―90左右。)

2.想想做做第1题。

师: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让学生尝试说说。)

出示小明的身高情况,及空白统计图。

请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横轴与纵轴的情况,并说说这份统计图与前几幅有什么不同点(纵轴的数据0―110间有一段折线,并且格子图上用虚线表示)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同桌间讨论后再交流,这些数据中的最低数据高于110厘米,如果将单位长度定于5厘米并且将0―110厘米全部画出的话讲比较浪费纸张,而且也不美观。

学生独立制作并且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后更正。

同桌间统计分析,交流自己从图上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互相提问回答,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情况。

3.出示两张某商场衬衫、毛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说说那张是表示衬衫的销售情况,哪张表示毛衣的销售情况,并说说如果你是商场经理,准备怎样组织进货。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有什么特点或优势?

2. 布置作业:

(1) 补充习题

(2)将自己6岁至今的体重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几年的体重情况。

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算完后,说说你想说什么?(节约粮食方面的话题)

你还很想了解哪些有关一亿的知识呢?

1、一个人的寿命以80年来算,可以算得一生大约有25亿秒

2、一分钟如果是90次心跳,一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六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七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90―91。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设计理念:课堂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猜测―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故事导入,复习旧知1、教师讲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气的巴依不想付工资给阿凡提,于是想了个歪主意。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这儿这两张纸条让你抽,分别写着“付工资”和“不付工资”,如果你抽到哪一张,我们就按哪一张上写的办,你还是有一半机会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怎样想?(引出“可能”)

2、复习“一定”“可能。”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一定摸出是红球)

2、小结并揭示学法

1、摸球游戏

(1)猜测出示透明袋子:袋子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遮住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多少次?学生自由猜测。

(2)验证: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1、摸前先把袋中球搅一搅,然后转过脸去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回头看一看,给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这样,大家轮流摸,一共40次。

2、组长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4、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

怎样用画“正”的方法来记录,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教师在黑板演示一下。

2、小结: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可能性是相等的。

(1)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的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2)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可见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通过试验和统计得到什么结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猜测――――验证――――结论过渡:想不想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做第二个游戏?二、抛小正方体教师出示两个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体。

1、上抛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时“1”“2”“3”朝上的次数,大家轮流抛,一共30次。

2、组长派一人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抛完后,派一人填写记录表和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各组汇报,学生上台填入数字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在每个数字个数相同的情况下,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越接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学生回答(摸一摸验证)

学生分组试验,填写统计表,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八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近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习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自制课件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十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蔬菜鱼类肉类豆制品

总计13

第一组10331

第二组406

第三组4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十二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重点: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一、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练功房。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2、智慧树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题,先集体分析题目,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还有什么疑问?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

柏继明小统计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2023年销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军训心得是在军事训练中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体验和反思进行总结和展望的一种文章材料,它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提高自身能力,我觉得多写一些军训心得是很有意义的。军训
  • 10-15 2023年梦中班教案音乐(汇总8篇)
    初二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精心准备的教学工具。我们找到了一些针对不同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初中教案,供大家参考。梦中班教案音乐篇一1)老师小结上课的内容和主题
  • 10-15 2023年五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模板8篇)
    一分钟,是时间流逝的瞬间,但却蕴含了无穷的可能。如何在一分钟内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分钟实践,欢迎大家一起尝试。五年级数学总
  • 10-15 初中春季教研计划(通用8篇)
    大学规划的核心是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力,以及各个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初中春季教研计划篇一一、学
  • 10-15 最新医学生工作计划书(优秀8篇)
    医院工作计划是对医院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文件,它能帮助医务人员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看看以下医院工作计划范文,或许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思路。医学生工作
  • 10-15 学法规制度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军训心得是我们将自身经历与学习成果结合的一个产物。下面是一些教学反思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学法规制度心得体会篇一法制学习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制意识
  • 10-15 大班语言活动比尾巴说课稿 小壁虎借尾巴大班语言教案(汇总8篇)
    一分钟的时间,对于身心放松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如何在一分钟内提高效率,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下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利用一分钟的经验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大班语言活动比
  • 10-15 最新人教版电子教案官网(模板8篇)
    教案是将教学设计具体而细致地展现出来的重要教育工具。接下来是一些大家分享的六年级教案案例,供大家共同学习和进步。人教版电子教案官网篇一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2
  • 10-15 2023年讲座主持词开场白及结束语 专家讲座主持词开场白(汇总9篇)
    优秀的标语应能够独特而生动地表达出所要传达的信息,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针对不同的宣传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不同的标语策略。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标语范文也展示出了不
  • 10-15 高一老师年度工作总结(优秀8篇)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服务月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高一老师年度工作总结篇一一、学生情况分析我班是高一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