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条据书信>最新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优秀8篇)

最新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10-14 22:28:29 作者:念青松最新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优秀8篇)

公益是展现人性关怀和善意的重要方式。公益策划和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如何应对和应对。在这些公益总结范文中,可以看到公益活动对参与者的积极影响和正能量的传递。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教学《质数和合数》,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发言很积极,效果也很好,回顾一下,成功与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课上我给孩子几个数,让学生找出其因数,并分类学生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合作交流,亲历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课中,我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观察数的因数情况,有什么发现与想法可以与同学交流”。丝毫没有把学生生硬拉到分析因数的个数上来的痕迹,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差异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果然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偶数的因数比奇数的因数多),但错误却可以成为一种其资源,让学生大胆的说,成了我面对学生在发现交流中出现问题时的良策,我没有回避和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发表意见,还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在这些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包括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倾听——辨析——归纳中进一步发现了因数个数的三种情况,教师在旁适当引导,让学生对自然数因数个数的特点达成共识,对概念的总结归纳水到渠成,成功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在“自学”、“交流”之后,加入“自我反思”一环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了解到各自的见解,并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对知识有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控的意识。虽然质数与合数的新课教学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学生能理解掌握它们的概念,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问题却特别多:1、素数和合数分辨不清,51,91被许多学生当成素数;2、写50以内的素数,错得太多,不是多写就是少写;3、与奇数、偶数混合后的判断题出错多。为此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断方法,也要让学生背一背素数表,帮助学生快速辨别素数,还要告诫学生要细心,要有耐心和学好的信心。应再额外教给学生判断素数的简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数去除这个数,看有没有余数,如91除以7等于13,121除以11等于11。花些时间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质数和合数是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学习内容的一个转折点,这一知识点上承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下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通分、约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本册后续的重要内容。

教材首先是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分类,把这些数分成若干类,从中找到质数的特征,再找到合数的特征,逐步往下教学的。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然后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概念之后,我纯粹放手让学生找出1——100中的质数,学生以四人一组合作完成,结果:有的组很快就找出来了,而有的组却很慢,而且错了不少,当孩子说出为什么又快又准的找出来时,其他孩子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方法好,这一过程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至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当学生困惑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引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则是鼓励者。由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本周星期三,我在28班上了一堂青年教师竞赛课,结合教学进度,我选了《质数和合数》为教学内容。为了能上一堂比较满意的课,我提前几天开始备课,包括学案设计、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达到如下几个效果:

1.利用学案,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立足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能够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结构,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内容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不但能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能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因数与倍数就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样,研究了一个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如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先列举一些2的倍数如2、4、6、8、10、12、14等等,然后分析这些2的倍数的特征,再归纳概括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最后,给出了“偶数、奇数”两个概念。同样,我启发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一个数(1~12各数和学生任找两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

3.体现活力课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民主和谐、快乐有效”的十六字方针

“小组合作”是天元区课堂改革的最主要形式,是“活力课堂”的关键要素;“自主探究”是在教师“智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民主和谐”,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质疑权、探究权、评价权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师生之间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快乐有效”,要从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改革,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上完课之后,感觉比较满意,感到满意的地方有:1.首次采用学案备课而学生反响比较好;2课件采用了文本框形式,能够和学生互动,吸引了学生眼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理解“质数和合数是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并且与“奇数和偶数”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当然,这堂课还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只要求学生把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评价方式不够积极,学生回答对了,多数是生硬的“个人加一分,小组加一分”,学生回答错了,有时是“不对,换人回答”,极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质数和合数》教学片段与教学反思

[片断]: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1——20每个数的因数。

大屏幕随着孩子的回答展示。

师:观察因数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奇数只有2个因数。

生2:9呢?不是有三个因数吗?

生3:每个数因数的个数都不相同。

生4:应该是有些数的因数个数不相同的。

生5:偶数都有好几个因数。

生6:2是偶数,可它只有两个因数。

生7: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的因数个数。

生8:有些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个数。4有3个因数,15还有4个因数呢!

师:如果根据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1:有一个因数分一类,有两个因数分一类,三个因数分一类,四个因数分一类……

生2:有几个因数就分几类。

师:如果是许多自然数,你准备分成多少类?

生:不知道。

……

生:2、3、5、7、11、13、17、19都是只有两个因数。

师:这些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一个最大的,另一个是最小的。

生2: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师:数学上把这种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着质数。

师:质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除了1就是它本身。

教师引导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质数的概念,理解概念。

生:不止两个因数的又叫什么数呢?

师:数学上把含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叫合数。合数最少有几个因数呢?

生:最少有三个。

师:合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的因数。

生:1呢?它只有一个因数?

师:问得好,它是质数吗?合数呢?

生:不能,质数有两个因数,合数最少也要有三个因数。

师:1到底是属于哪一类?

生:1既不能算是质数,也不能算作合数。

……

[反思]: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摒弃了让学生自主分类的方法,直接把分类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当时课堂上作这一考虑是源于学生的无绪回答。我认为对于按因数的个数分类,能按质数与合数分类标准的进行分类的学生应该很少,除非提前预习了课文的内容,不然,大部分学生都会按因数的个数进行一一分类,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下去,这样的分类将毫无意义,最终都会因达不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师又得重起炉灶,将质数与合数的分类标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没有老师讲得好,最后还得听老师的,不如我一开始就等待。

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单纯的让学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我相信不少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理解概念,对自然数进行正确地判断。既然学生自学都可以完成,那这节课的重点就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分类上,分类这一问题本身就有不同的标准,如果将课堂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不定期探讨不确定的分类标准,意义并不大,还不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认识。本着这一点考虑,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我直接抛出了分类的标准,放手让学生观察质数的两个因数的特点,通过找质数加深理解。可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浓,当学生充分认识质数概念以后,并不满足而是接二连三的提出一些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合数与1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本周星期三,我在28班上了一堂青年教师竞赛课,结合教学进度,我选了《质数和合数》为教学内容。为了能上一堂比较满意的课,我提前几天开始备课,包括学案设计、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达到如下几个效果: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立足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能够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不但能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能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因数与倍数就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样,研究了一个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如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先列举一些2的倍数如2、4、6、8、10、12、14等等,然后分析这些2的倍数的特征,再归纳概括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最后,给出了“偶数、奇数”两个概念。同样,我启发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一个数(1~12各数和学生任找两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

“小组合作”是天元区课堂改革的最主要形式,是“活力课堂”的关键要素;“自主探究”是在教师“智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民主和谐”,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质疑权、探究权、评价权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师生之间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快乐有效”,要从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改革,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上完课之后,感觉比较满意,感到满意的地方有:1.首次采用学案备课而学生反响比较好;2课件采用了文本框形式,能够和学生互动,吸引了学生眼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理解“质数和合数是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并且与“奇数和偶数”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当然,这堂课还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只要求学生把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评价方式不够积极,学生回答对了,多数是生硬的“个人加一分,小组加一分”,学生回答错了,有时是“不对,换人回答”,极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因数和倍数、2.3、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所涉及的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也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正确区分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分类标准。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奇数与偶数的特征及分类标准,即自然数按照2的倍数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奇数和偶数。接着一个非零自然数还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以此引入新课,通过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这些数因数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学生发现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两个以上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因数,那么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为几类,得出三类:质数、合数、1。最后在对比奇数、偶数的分类标准,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2、注重从新知中提取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记忆。在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质数只有几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一个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类,各是什么。在教学100以内的质数表后,让学生重点记忆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通过这样提取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目时能够比较准确的写出正确答案。

不足之处:

1、因为补充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课堂练习时间过少,对知识的巩固有所欠缺。

2、个别学生对于分类的标准还存在模糊现象,导致在做练习时出现填写完20以内的质数后,在填写合数时出现漏数现象,不知道除了1和质数外,剩下的都是合数。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对于这堂课,我的思路是先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再引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认识它们的特征,最后通过反复练习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总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最简便方法。(这是我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中,学生在找1—20的因数用时过长,有些问题提得不科学,学生回答有困难。在教学质数、合数的特征时没有重点强调,在练习时,难度过大,没有坡度。对于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没有让学生来小结。(这是课堂情况)

下课后,我就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现在把它写下来,作为我成长历程中的一笔。

1、1—20各数的因数应该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作为家庭作业),这样就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把1—20各数按因数分类,可以按很多标准进行分类,但老师应该指导(引导)学生把它分为只有一个因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三个和三个以上的因数这样三类。

3、不要把重点放在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关系上以及最小的质数、合数等这些文字游戏上,而是应把重点放在怎样根据质数、合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要反复练习,练习后让学生小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例如: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一个自然数(除0和1外)最少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可以不管,关键是看这个数有没有第三个因数,怎样快速地判断有没有第三个因数。例如除2外,所有的偶数是合数,只要个位是0和5都是合数等。最后老师讲一个数让学生最多5秒内作出判断。

4、把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联系起来说说它们的联系。讲讲一些比较特殊的质数和合数,例如最小的质数2,最小的合数4等。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七

质数和合数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知识点上承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下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通分、约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后续的'重要内容。

教材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但是,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因此,我把找20个数的因数个数放在了课前预习,而把课堂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去探究概念的本质上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充分体会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最简单方法,同时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如:利用学习过的2、5、3的倍数的特征去判断,利用特殊数11的倍数的特征去判断等。

找100以内的质数本来也是这节课的内容,但是这一内容看似简单,隐藏的知识也很丰富,所以我将它划在了下节课,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理解概念。

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顺畅,学生学得轻松,对于概念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准确,但是练习的密度还是比较小,很多题目都还没有做到,看来前面的节奏还是太慢,如果把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的时间节约一些,练习的量就上来了,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八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能够始终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从概念入手来学习知识。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环节,紧紧围绕概念的本质向学生提出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又有什么特点”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向质数,合数的概念逐步逼近。本节课一开始就直面主题,一改传统的从自然数的两次分类入手,而是出示一组自然数问学生:“看到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学生介绍数的特性,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又以“2”是质数,“9”是合数为例,从数的特征入手,提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名称,直面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迫使学生要去主动探究。

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逐步向质数与合数的概念靠近。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将数与形的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直观。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的'拼摆过程,以及由图形到算式再到因数的演变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体验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其他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