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优秀8篇)

2023年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0-14 18:39:21 作者:紫衣梦2023年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优秀8篇)

初三教案需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它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我们应该加强对教案编写的研究和提升。接下来是几份初一教案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指导。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一

1. 知识目标

信息技术知识目标:学会电脑中日历时钟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设置;能打开计算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学知识目标: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及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 情感目标

设置电脑中的日期、时间,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时间的设置,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准备申奥专题片(4分钟)、申奥成功一瞬全国各地欢庆的录像片段(半分钟)、趣味数学题(课前写在纸上,藏在学生的电脑键盘下)、奥运小知识,并了解哪些学生已会在电脑上使用“计算器”和设置日期、时间。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课始播放申奥专题片。激情导入: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段难忘的时光,全中国都在为申奥而努力。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在莫斯科,萨马兰奇一声雄浑的宣告声“beijing”,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全中国立刻成了欢腾的海洋,全球华人都沉浸在巨大的狂喜中,这一天因此成为中国人记忆中美好的一天。

有谁还记得这一天是星期几吗?(有同学会说是星期几,也有同学会说不知道。)到底是星期几老师也不知道,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会说可以上网查找、查看日历等。)

二、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任务一:打开日历和时钟窗口,查看2001年7月13日是星期几。

你们身边有日历吗?(学生回答。)其实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身边都有日历,在哪里呢?在电脑里。如何打开? 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师机上作示范操作,介绍打开日期/时间窗口的几种方法。然后让全体学生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开日期/时间窗口,并查看申奥成功那一天是星期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学生调整年份为2001年,月份为7月,日期为13日,结果是星期五。)

学生练习:1.查看2004年的2月份有几天。2.查看2004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3.查看2004年的母亲节是几号(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

任务二:将电脑的日期和时间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22∶08∶00点。

学生尝试将电脑的日期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时间设置为22∶08∶00。(有些学生会,也有些学生不会,可能有学生想到用“帮助”,有学生会找同学请教)。

教师肯定学生尝试中的成绩和好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操作演示,提醒需注意的问题,同时复习删除键、退格键的使用,强调两者的区别。

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吗?申奥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引出时区的概念)莫斯科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时差是4小时,当时的莫斯科时间应是18∶08∶00。对时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网查资料或寻找有关书籍阅读。

学生练习:设置计算机系统的日期、时间为当前时间。

任务三:打开计算器。

在电脑里有位好帮手——计算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它在哪里呢?

学生尝试练习:打开计算器。

任务四:练习计算器的使用。

三、自我反思,小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小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日期/时间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调整,计算器的使用。

教师补充:我们还懂得了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会时可寻求帮助,并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听了就忘记,我看了就记住,我做了就理解。”希望小朋友们在实际生活中多动手、多动脑!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二

1、能辨认出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能将数字有序的排列。

2、帮助幼儿知道计算器是一种方便的计算工具,并能了解一些其他的'计算工具,激发幼儿对计算的兴趣。

认识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按照0-9的顺序排列

计算器、0——9的数字卡片,放大的计算器样板

幼儿操作的计算器纸样、数字卡片、糨糊

一、引出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

老师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想为小朋友表演一下它的本领,老师演示使用计算器。

二、简单的认识计算器。

1、初步了解计算器的各个版块。(功能键显示屏运算符号键数字键)

2、辨认数字键上的数字0——9,说说数字排列的规律

三、请幼儿做做计算器

请幼儿按照计算器上0——9的顺序,摆放数字卡。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三

教材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先让学生讨论“在计算器上,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数?”通过交流,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按法,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试一试则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第2题是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

练习九第6题和第8题是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9题是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1、使学生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会使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2、让学生在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过吗?昨天晚上李芸同学也去超市购物了,想看看她采购了些什么吗?(出示购物单)

2、提问:

(1)从购物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2)你能算出李芸买这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吗?应该怎么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要把这么多的小数加起来,如果笔算,你感觉怎么样?

3、揭题:在生活中,有时遇上比较多个数的`计算或大数目的计算时,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忙,这样就省事多了。今天我们就利用计算器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从而自然地引出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内容,简洁而直切主题)

1、获得简便按法。

(1)提问:你还记得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吗?想一想买铅笔的钱可以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他们的按法)

(2)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按出0.80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一:按照0.80的次序在计算器上一一按键。

方法二:0不按,直接按.和8。

(3)比较:你喜欢哪种操作方法?为什么?

(4)教师小结:在计算器上按数时,有不同的方法,虽然结果相同,但运用简便的按法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

2、计算器计算

(1)谈话:现在你能运用计算器算出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2)学生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3、交流操作感受

(2)学生说说操作的注意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操作时读数、按键的细心。

(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注重有序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讨论“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交流按法,获得“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用计算器计算“小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在一个有序、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活动中来,并获取了相关的本领,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三、

1、完成“试一试”

(1)教师谈话:如果李芸付出100元,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元呢?(出示试一试)

(2)学生列式,用计算器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可以直接利用例4的计算结果计算也可以用100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4)检验。

提问: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后就让他们再利用计算器来进行检验。

(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巧妙追问,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并注重让他们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2、完成练一练1。

(1)谈话:现在大家都能利用计算器来快而对地计算题目了吗?

(2)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换核对。

(3)反馈学生计算情况。

教师注重让学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操作的好习惯。

3、完成练一练2。

(1)谈话: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个小数相加减,如果三个小数相加减,你还能算得又对又快吗?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

(2)学生操作计算器

(3)反馈计算结果。

表扬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针对有错误,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正确操作方法,还得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提高操作计算的速度,因而以上的练习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并注意让学生对自己计算错误的反思,形成仔细、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

1、练习十九第6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4)教师提问:根据题目里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吗?

(5)学生提问,教师选择部分板书,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2、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表

(2)示范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教师提问:9月1日小明缴费后还有多少余额呢?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填入表格,汇报核对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填写好表中9月2日到9月10号的金额。

(4)汇报反馈填写结果。

教师注重针对其中9月5日的余额、9月7日的余额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是怎么算出来的。

(5)思考:最后合计这栏各要算哪些部分的合计?各应该怎么算?

(6)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核对。

(以上两个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练习十九第9题。

(1)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计算器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

(2)出示题目,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3)汇报答案,教师板书结果。

(4)观察规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三个题目以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5)独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学生根据前三题得数的规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此练习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既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推理等能力,又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对数学学习的盎然兴致)

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可以同桌交流或全班交流)

可以先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

(1)假如只是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那得数比正确结果怎么样?

(2)假如只是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那么得数又有什么影响?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题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思考题的设置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探索计算规律。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1、抢答

456×23=60+80=250–130=

100÷25=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五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一、复习解决问题: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

信息技术知识目标:学会电脑中日历时钟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设置;能打开计算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数学知识目标: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及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情感目标

设置电脑中的日期、时间,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时间的设置,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准备申奥专题片(4分钟)、申奥成功一瞬全国各地欢庆的录像片段(半分钟)、趣味数学题(课前写在纸上,藏在学生的电脑键盘下)、奥运小知识,并了解哪些学生已会在电脑上使用“计算器”和设置日期、时间。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课始播放申奥专题片。激情导入: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段难忘的时光,全中国都在为申奥而努力。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在莫斯科,萨马兰奇一声雄浑的宣告声“beijing”,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全中国立刻成了欢腾的海洋,全球华人都沉浸在巨大的狂喜中,这一天因此成为中国人记忆中美好的一天。

有谁还记得这一天是星期几吗?(有同学会说是星期几,也有同学会说不知道。)到底是星期几老师也不知道,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会说可以上网查找、查看日历等。)

二、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任务一:打开日历和时钟窗口,查看2001年7月13日是星期几。

你们身边有日历吗?(学生回答。)其实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身边都有日历,在哪里呢?在电脑里。如何打开?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师机上作示范操作,介绍打开日期/时间窗口的几种方法。然后让全体学生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开日期/时间窗口,并查看申奥成功那一天是星期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学生调整年份为2001年,月份为7月,日期为13日,结果是星期五。)

学生练习:1.查看2004年的2月份有几天。2.查看2004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3.查看2004年的母亲节是几号(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

任务二:将电脑的日期和时间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22∶08∶00点。

学生尝试将电脑的日期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时间设置为22∶08∶00。(有些学生会,也有些学生不会,可能有学生想到用“帮助”,有学生会找同学请教)。

教师肯定学生尝试中的成绩和好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操作演示,提醒需注意的问题,同时复习删除键、退格键的使用,强调两者的区别。

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吗?申奥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引出时区的概念)莫斯科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时差是4小时,当时的莫斯科时间应是18∶08∶00。对时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网查资料或寻找有关书籍阅读。

学生练习:设置计算机系统的日期、时间为当前时间。

任务三:打开计算器。

在电脑里有位好帮手——计算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它在哪里呢?

学生尝试练习:打开计算器。

任务四:练习计算器的使用。

三、自我反思,小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小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日期/时间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调整,计算器的使用。

教师补充:我们还懂得了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会时可寻求帮助,并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听了就忘记,我看了就记住,我做了就理解。”希望小朋友们在实际生活中多动手、多动脑!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七

1、能根据教师示范问句,合着曲调唱出答句。以问答式的唱歌形式学会演唱歌曲。体验问答式歌唱的乐趣。

2、理解歌词内容,会进行简单的创造。

3、在探索活动中,运用逻辑思维完成歌唱活动。

4、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5、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1、音频《动物问答歌》。

2、课件:灵巧的工具和聪明的人。

3、计算器实物。一些比较常见的工具:卷笔刀、橡皮擦、剪刀……

1、引趣:

以唐老鸭的动物问答歌节选段调动幼儿的兴趣。

师:你们看,谁来了。唐老鸭今天想给我们出难题了,你们会吗?

什么两条腿,什么四条腿,什么六条腿,什么八条腿,什么没有腿?

鸡鸭两条腿,猫狗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螃蟹八条腿,蟒蛇没有腿,蜈蚣肚子下面全是腿。

2、练声:

师:"现在轮到你们了,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念唱式问答。什么动物真是小?小老鼠呀真是小。

什么动物叫喵喵?小花猫呀叫喵喵。

师:"这个难不倒你们,那再来一句。"师:"看看有这么多工具呀,你们都知道吗?我要开始提问喽。"(展示灵巧的工具)什么工具真有用,(卷笔器)呀真有用。(请个别幼儿说--集体说)师:"我还要问,你们准备好了吗?"

3、提趣:

师:"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真的'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一起来帮我解决。"

4、解决问题:

师:"你们想一想谁能来回答,一边仔细听问题,一边动脑筋好好想。"请个别幼儿来试试。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二加三等于几?""什么工具只要一按电钮就可以知道二加三等于几?"(出示计算器)

5、合作问答:

师:"你们现在能完整地回答我了吗?"教师完整地用提问方式演唱,幼儿尝试完整地回答。

师:"我觉得小朋友可真聪明啊,你们是不是也想老考考我呢?"幼儿提问,教师完整地演唱。

幼儿间相互问答式演唱。

6、延伸创作:

师:"我觉得老是这个问题也不好玩,我们来想点别的问题吧?"师:"除了计算机真灵巧还有别的吗?它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工具,玩一玩,并尝试创编活动。幼儿间互相练习用自己的工具问答。(引导,拿同一种工具的幼儿在一起探索。播放计算器伴奏带为背景音乐)

7、结束活动:今天唐老鸭可高兴了。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你们。那么下次再见了!

当儿童了解歌曲后,在歌曲的终几句,老师还能够启迪儿童作出各种各样表明友善的姿势,以突显歌曲中伙伴和睦相处的积极主动感情。唱歌曲上半部分时图,用较差的幅度表明羞涩;唱下半一部分时,用轻快的心态表明伙伴间取得成功合好的荣誉感!

四年级数学认识计算器教案篇八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42页。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1、出示一组计算题,师生同时进行计算比赛。(教师用计算器,学生用笔算。)

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认为这种比赛不公平,用计算器当然算得快等等,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计算器的哪些知识?(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

4、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2)重点讲评3405×26÷195×37,指名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操作过程,其他学生补充、评议。

5、想一想: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把问题记录下来。)

1、各小组汇报疑问之处。

2、同学之间互相释疑,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

3、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计算器,在哪里见过?干什么用的?

(明确这些计算器虽然大小、功能、形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计算的功能。)

4、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计算前面比赛中的另外三道题。(教师巡视需要帮助的学生)

(2)师生第二次竞赛:(选用练一练第1题中的部分习题再补充几道。)

289×108600÷2040584÷456

21.28÷7.6×0÷21.720-3.816+0.903-7.05

(3)反馈结果,交流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象1.25×8,600÷20,21.28÷7.6×0÷21.7不需要用计算器,口算就行了。)

(4)进一步明确计算器要用于复杂的计算,才能显得方便的道理。

1.解决实际问题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约滴0.66千克的水。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约重19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对于计算出来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如果这些水用来大家喝,你知道能解决学校几个班多少时间的饮水量吗?(课后可向学校事务室了解情况,并计算出结果。)

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1×6

441×6

4441×6

44441×6

(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

(3)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444441×6

4444441×6

44444441×6

(4)上面写出的答案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5)运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6)请你运用发现的'规律,自己写出几个算式。(小组交流)

本节课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增加内容。虽然在教材中这是一个新的内容,但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计算器有着程度不同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熟练操作了,面对这个实际情况,我首先从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计算器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用的方法,在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中,重点解决运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按键顺序。

其次,采用师生互助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互相释疑、教师补充这样的学习方式来进一步学习、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唤起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从而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和使用计算器。

第三,新课标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资源”的生活情境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两个环节,借助计算器的计算,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计算器的优越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