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大全14篇)

最新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大全14篇)

时间:2023-10-14 18:29:45 作者:纸韵最新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大全14篇)

幼儿园教案的编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的工作,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帮助一年级的教师更好地备课和教学,我们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教案的典型范例。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一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 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 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 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二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三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有序地写出2、5的倍数,然后在整体观察2、3、5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从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数,那我们可以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先让学生独自找36的因数,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找的,通过几位学生找的方法的比较得出较合理的方法。接着又找了15、16的因数,归纳出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四)全课小结

(五)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补充了两个练习:

1、判断题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出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择只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比谁选择得多。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四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学生根据2×6=12先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交流。最后根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学生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兼顾学困生,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研究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准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学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根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数,接着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学生在4×4=16的铺垫下,很容易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2×7=14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六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七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八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

12÷3=100÷25=

220÷4=18×4=

25×4=24×3=

150×4=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们团队所执教的是《因数和倍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引导学生置疑,集体交流,化解疑问

便于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三、练习

练习题设计形式多样,有梯度。既注重基础,又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十一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2分共16分)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都是奇数.()

3.12×10的积一定能被2、5、3整除.()

4.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因数.()

5.把6分解质因数是:6=1×2×3.()

6.2、3、4的最小公倍数是2×3×4=24.()

7.边长是自然数的正方形,它的周长一定是合数.()

8.a是自然数,b=a+1,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1.()

二、单选题(第1小题2分,2-4每题3分,共11分)

1.1、3、9都是9的.[]

a.质因数b.质数c.因数

2.20的质因数有几个.[]

a.1b.2c.3

3.从323中至少减去多少才能被3整除.[]

a.减去3b.减去2c.减去1

4.4和6的公倍数有.[]

a.1个b.4个c.无数个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十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2×7=14,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2×7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十三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篇十四

学习本课之前,本册教材已经安排了认识因数和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这些内容与本节课紧密相联,是学习本课的铺垫和基础。同时,找公因数又是约分的基础,而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本课在分数运算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编写者编写本节课时,贯彻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理念,非常注意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在“找公因数”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

学习本课之前,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倍数和因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积累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形象的数学例证作支撑;同时他们在进行数学概括时往往不够完整,在数学表达上往往不够严谨,这些都需要精心的引导。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因数。

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热情,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能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因数。

教材首先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圈中,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思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材在练一练中,呈现了两组找因数、公因数和公因数的练习,一组是8和16,另一组是5和7。第一组是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找公因数;第二组是找互质数的公因数。我在教学这两种特殊情况时,给出更多的数字,安排了三对数,第一组4和8,16和32,6和24,每对都存在倍数关系,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公因数,然后观察公因数,发现每组的公因规律。第二组安排了三对数3和7,8和9,15和16,都存在互质的关系,也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公因数,然后观察、发现每组的公因数都是1,然后现去想一想,每组数都有些什么特点,从而概括这两种特殊情况组找公因数的方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把四基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对本节课主要选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为了使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和谐统一,我还选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1、学具操作:合理的使用学具能促进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帮助学习建立数学建模。

2、白板运用:恰当的课件演示,给课堂带来清晰的层次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方式。强大的电子白板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4、课堂板书: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一、复习导入。(复习找因数的方法)

回忆旧知识,又是为向新知识的延升做好铺垫。

让学生找出12的所有因数。并说说是怎样找的?找因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白板上出示1、2、3、4、5、6、7、8、9、10、12、15、18、20数字和集合圈1)

让学生将12的因数拖入集合圈中,回忆找因数的方法。怎么找因数才能又快又有顺序?

用乘法算式,有序、不易遗漏

二、探究

探究1:认识公因数。

再找一找18的所有因数,并出示集合圈2,让学生将18的所有因数拖入集合圈2中。

9、18

移动集合圈。展示交集动态的过程。

师:左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12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18的因数)中间的圈里是?(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那我们可以给他取个名字?(公因数)

我们可以将4放到中间的集合圈中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我们就称他为12和18的公因数。

巩固练习。

你学会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了吗?试一试吧。

找6和9的公因数找30和45的公因数

探究2:认识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

如果请你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你会觉得是哪一个数字呢?

巩固练习。

在前次练习的基础上,找6和9;30和45的公因数。

我们学会了找公因数,那同学们能找出这三组数的最小公因数吗?你有什么发现?

所有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

探究3:找特殊数组的公因数。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1、 4和8 16和32 6和24

2、 3和7 8和9 15和16

做完后分小组相互交流,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每组的两个数有些什么特点,和他们的公因数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有这些特点的两个数,它们的公因数都有这些规律呢?分小组验证。

反馈得出结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是两个数的公因数。

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公因数为1。

三、练习反馈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

2、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不但让学生谈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谈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的情绪体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