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版(实用5篇)

最新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版(实用5篇)

时间:2023-10-14 13:51:40 作者:雨中梧最新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版(实用5篇)

公司宣传语应该能够留给消费者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在购买决策时将该公司作为首选。在制作宣传语时,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增加其吸引力。在这里,我们收集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司宣传语,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一

“我是居鲁士,宇宙的王,伟大的王,强有力的王,巴比伦的王。……世界四方的王……”这样昭示天下的居鲁士就是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居鲁士。他从公元前553年开始,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摧毁了小亚细亚强国米底亚,灭亡了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到第三代——大流士时,波斯帝国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492年的春天,波斯又想征服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希腊城邦了。波斯派出大批战舰入侵和他们隔海相望的希腊,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天有不测风云,波斯的海军在海上遭到飓风袭击,300艘战舰,20000多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波斯的陆军失去海军的呼应,好象一支独臂,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斯的统帅也身负重伤。这次侵略希腊的军事行动不得不半途而废了。

波斯国王暴跳如雷。第二年,他幻想不战而降服希腊。他派出使者到希腊各城邦要“水和土”,意思是让他们臣服归顺波斯。希腊中部和北部的小城邦惧怕波斯帝国的武力,都屈膝投降了。但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岂能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雅典人把波斯使者从悬崖抛入大海,斯巴达人把使者丢进井里,让他们自己去取“水和土?。

大流士一生也没受到这样的羞辱,他恼羞成怒,他决定派最有经验的大将军第二次出征希腊。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处境险恶的雅典,一面紧密动员,加强戒备,一面派当时的长跑能手斐里庇第斯日夜兼程去200多公里远的斯巴达城邦求助。这位长跑健将以惊人的速度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便到达斯巴达。但斯巴达人却以祖宗规定,月不圆不能出兵为由拒绝出兵。斐里庇第斯苦苦哀求,但斯巴达人无动于衷,斐里庇第斯无奈,只好赶回马拉松复命。

雅典人听到斯巴达人不出兵的消息后,他们并不气馁,他们立即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奴隶也编入军队,赶往马拉松,占据有力地形。

按雅典法律,雅典的10位将军在出征期间应轮流掌握兵权,每人一天。采取重大军事行动时须事先经过10将军商量,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做出决议。在雅典军事执政官卡利乌斯的主持下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10位将军围绕着是被动防御,还是主动出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位叫米太亚得的将军主张主动出击。表决时,5票对5票。执政官卡利乌斯支持了米太亚得将军。为了发挥米太亚得的指挥才能,其它将军都自愿放弃自己轮流当总司令的权利,让米太亚得一人全权指挥这场战争。

当时雅典军队有一万人,加上一千援军,总共不过一万一千人。而波斯军队有10万人,而且装备精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米太亚得决定不与敌人硬拚,而是把战线稍稍拉长,把精锐步兵安排在两侧,正面战线上的兵力比较薄弱。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清晨,大战前夕,米太亚得对希腊将士做战斗动员,他说:“雅典是永远保持自由,还是戴上奴隶的枷锁,关键就在你们。”他激动人心的话语,激励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激战开始了,希腊士兵在下面发起进攻,波斯军队不知是计,立即反攻。希腊军队边战边退,波斯军队步步进逼。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埋伏在两侧的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从两侧夹击波斯军。波斯军队由于追击希腊人,战线拉得过长,这时陷入希腊军队的包围,首尾不能相顾,连忙慌忙逃向海边,想上船逃跑。希腊军队尾追至海边,和波斯军展开夺取军舰的战斗。一位叫基纳尔的希腊战士,他奋不顾身地用手抓住战船,被敌人砍掉了一只手,他忍住疼痛,用另一只手抓住战船,终于和战友们一起夺取了一艘战船。这场战役中,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条战船。雅典人牺牲了192人,其中有执政官卡利乌斯和几位将军。当天晚上,斯巴达派来的2000名前锋战士赶到时,只见月光下尸首遍野的战场。

米太亚得急于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正在焦急等待的雅典人民,他又选中长跑能手斐里庇得斯去传送消息。这位长跑能手当时已受了伤,可是,为了让同胞们早点知道胜利的消息,他拚命奔跑,当他跑到雅典城的中央广场时,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激动地喊到:“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啦!”喊声刚落,他便一头裁倒在场,再也没有醒来。

希波战争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马拉松战役是希腊人和波斯人交锋的第一仗,这场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为自由和独立而战的斗志。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和表彰尽职尽力的英雄斐里庇得斯的功绩,1896年,雅典人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距离是马拉松至雅典的距离,根据当年斐里庇得斯经过的路线确定为全程40公里又200米。1920年,经过仔细测定又把距离改为40公里又195米。斐里庇得斯的名字和马拉松战役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一代又一代地留存在人间。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二

攻占温泉关以后,波斯军长驱直入希腊直扑雅典城。然而雅典城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波斯王薛西斯大怒,下令放火烧毁了希腊这座最大、最富庶的城市。

那么,雅典城的居民都上哪里去了呢?

原来,当时在希腊,一直流传着太阳神的一个预言:希腊的命运要靠木墙才能拯救!根据这个预言,有人主张把居民撤到山上去。可是,雅典杰出的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对古老的预言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希腊的未来在海上,太阳神所说的木墙就是指大船。因此他建议所有的妇女儿童都坐船到亚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国的萨拉米斯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都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海湾。雅典和其他城邦的人都接受了他的建议。

就在波斯陆军直扑雅典的时候,波斯海军也绕过优卑亚岛,掠过阿提卡,来到雅典的外港比里犹斯。他们水陆呼应,大有气吞山河,踏平希腊之势。

面对波斯军队的水陆夹击,集中在雅典城南萨拉米海湾的希腊联合舰队发生了动摇。大家对光凭这一点兵力,能否打败波斯大军毫无信心。有些城邦的人打算把船驶离海湾,去保卫自己的家乡。在这关键的时刻,提米斯托克利挺身而出,建议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作战方略。在会上,提米斯托克利慷慨陈词,指出必须把战船集中在萨拉米海湾和波斯海军决战,才能取得胜利。他说,波斯战舰虽多,但船体笨重,因此港窄、水浅的萨拉米海湾能充分限制其优势,而且波斯水手们也不熟悉海湾水情和航路;而希腊人正相反,战船体积小,机动灵活,适合在这个狭窄的浅水湾中作战,加上水兵们在本国海湾作战,熟悉水情、航路、能充分发挥力量。因此,提米斯托克利断言:“我们的舰队在窄海中作战,可以以少胜多。如果撤出萨拉米湾,在开阔的水面上决战,全希腊都要同归于尽。”尽管提米斯托克利说得很有道理,军事会议也先后开了两次,众人还是听不进去。

眼看战机就要失去,提米斯托克利焦急万分。突然,他脑际灵光一闪,想出一条妙计:为什么不请波斯人来帮一下忙呢?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一个贴身卫士,交给他一封密信,让他去向波斯王告密,说希腊海军人心浮动,不敢交战,都想逃出海湾。薛西斯见到密信,十分高兴,立即下令严密封锁海湾,不准放过一条船。

9月23日凌晨,波斯舰队完成了对希腊舰队的包围。海湾西口,200艘埃及战舰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堵住了希腊舰队的退路;海湾东口,800多艘波斯战舰排成三列,将海面封锁得严严实实。薛西斯意在必得,把指挥权交给海军将领阿拉米西亚,自己在萨拉米海湾附近的一个山丘上搭起帐篷,准备悠然观战。站在他身边,手拿纸笔的史官,也正准备如实记录下波斯海军的辉煌胜利。

就在希腊人为是战还是逃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反对过提米斯托克利的将领突然从门外闯进来大叫:“停止辩论,准备战斗吧!波斯人已经完全把我们包围了。”众人见事已至此,才决心听从提米斯托克利的命令,在萨拉米海湾同波斯海军决战。

被逼到绝境的希腊联合舰队在提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迅速展开了阵形:科林斯舰队开往海湾西口顶住埃及人的冲击;主力舰队分为左、中、右三队,集中在海湾东口,与波斯主力抗衡。

也许老天爷也有意邦希腊人的忙。本来希腊海军只有战船358艘,而波斯庞大的海军拥有1207艘战船。但在战役开始前,由于不熟悉天气、航情,波斯海军在实施包围行动时,先后两次遇到飓风,有600艘战舰随风飘碎,战斗力损失了一半。

战斗开始后,双方战舰在性能上的优劣也很快显示出来。雅典的新式三层战舰长40—45米,170名桨手分别固定在上中下三层甲板上。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强,吃水线。而波斯老式挂帆战船,体积大、速度慢、机动性差、吃水深。提米斯托克利发挥自己船小快速的优势,机智地指挥雅典战船不断地向波斯战船作斜线冲击,利用船头一根长约5米的包铜横杆,先将敌人的长桨划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冲撞波斯战舰的腹部。敌舰就这样一艘一艘地被撞沉。一番激战后,波斯前锋舰队抵挡不住,被迫后撤。而正从后面增授的波斯战舰并不知道战况,它们笛鼓齐鸣,猛往前冲。由于正值顺风,鼓成满帆的后援战舰冲入海湾,正好同后撤的前锋舰只迎头相撞,乱成一团。提米斯托克利见此情景,乘机指挥全军四面出击。波斯舰队进退两难,被冲撞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海军统帅阿拉禾西亚见败局已定,只得狼狈后撤。

波斯王薛西斯在山头上从头到尾目睹着这场海战的经过,无奈地看到波斯战舰沉没的沉没,被擒的被擒。八个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200艘战船被击沉,50艘被俘获。薛西斯万万没想到自己失败的如此之惨,不由得呼天抢地,痛悔莫及。

面对失败的现实,薛西斯不得不开始考虑整个远征军的前途。一来海军战败,陆军基本的后勤供给失去保障;二来希腊海军可能会乘胜直扑赫勒斯邦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截断他的归路。于是,他仰天长叹,命令残存的战舰迅速撤到赫勒斯邦海峡。几天后,薛西斯除留下一部兵力在中希腊继续作战外,自己率领其余部队退回到小亚细亚。

萨拉米海湾之战是整个希波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它扭转了整个战局。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消灭了薛西斯留在希腊的那支陆军,大约同时又在小亚米卡尔海角消灭了波斯在那里的残存海军。公元前449年,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彻底打败波斯,双方订立和约,结束了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三

瓦斯科·达·伽马1460年出生,是葡萄牙的著名航海家,他开辟了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4—15世纪时的西欧,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交流也发展起来。由于《马克·波罗游记》对中国和印度的精彩描述,使西方人认为东方遍地是黄金、财宝。然而原有的东西方贸易商路却被阿拉伯人控制着。为了满足自己对黄金的贪欲,欧洲的封建主、商人、航海家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远航大西洋去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

1497年夏天,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着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远征队,从里斯本南部的海港出发,开始了前往印度的航行。

船队由到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家迪亚士领航,经过整整四个月的航行,终于抵达好望角。好望角犹如一个死亡角,在遭受3天3夜狂浪骤雨的袭击之后,船队终于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

1498年4月,远征队来到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位有经验的阿拉伯领航员。在他率领下,达·伽马一行得以安全地横越印度洋,于5月20日抵达印度西洋岸重镇科泽科德。

达·伽马他们一上岸,便被这里的繁荣富庶与异国风光给惊呆了。当一个会讲葡萄牙语的阿拉伯人告诉他们,这里有很多红宝石、绿宝石、有很多香料、丝绸时,他们是多么高兴啊!他们用国内带来的物品和金钱与印度人交换当地的土产、宝石、香料等,价格的便宜,让达·伽马他们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达·伽马在科泽科德竖立了一根显示葡萄牙权力的标柱,正如他在这次航行的途中所竖的其它标柱一样,暴露了他殖民者的强盗嘴脸。长期垄断这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把他们视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并逼迫他们在8月底离开了科泽科德。

回国途中,由于没有向导,达·伽马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坏死病在船员中漫延,不少人因而病倒、死亡。由于暴风雨袭击,船队被冲散。当达·伽马于1499年9月带领船队回到里斯本时,人员已经不到出发时的一半了。

达·伽马首航印度的成功,使葡萄牙举国为之欢腾,国王也极为高兴,下令授予达·伽马贵族称号,并赐给他许多的钱财和地产。此外,从海外带回的各种财物,也卖了许多钱,使船队中每个活着回来的人都发了大财。

这次航行的成功,激起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疯狂热情,从此开始了一个殖民掠夺扩张的新时代。

1502年2月,达·伽马奉命向印度洋做第二次航行,以便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霸权。达·伽马率领十艘船组成的船队,一路上耀武扬威,向沿途居民进行挑衅、威胁、宣布宗主权,还截掠商船、屠杀船员、商人与渔民。到达印度后,又攻占了那里的重镇科泽科德和权钦,使它们成为葡萄牙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根据地。

1503年9月,达·伽马回到葡萄牙,成了全国最富有的贵族。

1524年9月,达·伽马又被任命为葡萄牙在印度的总督,第三次到达印度。然而,此时他已年老体衰,到任不足3个月便病逝,了,此时正是1524年12月24日。达·伽马的一生既是航海家的一生,也是早期殖民者掠夺的一生。他开创的新航线,开辟了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扩张的新时代。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四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篇五

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进行环球航行,但他本人却没能活着回到西班牙。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率领这支船队的哥伦布站在旗舰“圣玛利亚”号的船头,远眺无边无际的大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还有几分恐惧。因为在教传说中,大海的四周是无底的深渊,当船到达那里时会被四周的魔鬼吞没。汹涌的大海使人无法捉摸,此行的结局也许是到达遍地黄金的地方,也许是葬身海底。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地理大发现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伦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身于航海事业发达的意大利热那亚城。他在年轻时就多次参加航海活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和与长期从事远程航行的航海家们的接触,他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当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奇缺,严重地制约了资本的积累。当时欧洲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金币,黄金又是重要的装饰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对它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欧洲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却非常有限。造成黄金缺乏的原因还在于此前东西方之间的不平衡贸易。欧洲社会上层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它产品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却没有可以交换的产品,只有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换,导致了金银的大量外流。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狂热地寻找黄金。哥伦布曾经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有了黄金,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然而到哪里去找黄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海外和东方。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怎样到达那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东方描写得非常富有,说那里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不过,当时到东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遥远的东方要经过千难万险。11世纪时,欧洲封建主曾经组织过十字军,企图到东方掠夺一番,结果是伤亡惨重。采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难重重,当时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对欧洲人仇视的土耳其人占据着,奥斯曼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另外两条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伊斯兰教和教的敌对状态使欧洲人休想经过这里。东方与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经阿拉伯商人转手后要提高8—10倍的价钱。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就想绕过中东地区,另寻途径,到达中国和印度。到了15世纪末期,欧洲人终于具备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条件。

15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事业都可以在国家的赞助下进行。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欧洲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发明的罗盘针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应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这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敢于冒险的航海家和赞助者。在新航路的发现中,哥伦布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到处碰壁,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更不愿把钱用在这种冒险上。1486年,哥伦布来到经济基础强大的西班牙王宫,向西班牙国王陈述了他的主张和设想,并提出了一些条件。西班牙国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伦布签订了“圣大非协定”,决定给予赞助,并事先封他为将要发现的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亲自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及大陆的海军上将,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

经过一番准备,哥伦布终于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哥伦布指挥船队一直向西航行,他对途中见到的每一群海鸟和每一片水草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一点线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几乎要发生叛乱的时候,船头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声惊叫:“啊!陆地!”原来他在月光下隐隐约约地看到前方有一块陆地。天亮时,他们来到了一个岛屿。哥伦布立即上岸,面对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个岛屿就是现在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哥伦布以为他已经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伦布没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继续航行,到达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那里许许多多的大小岛屿。但使哥伦布失望的是,这里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黄金和香料,只是有许多他们从来没有见到的动植物和风土人情。尽管如此,土地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哥伦布作为欧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者,虽然没有得到大量的黄金,但是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需求财富的欲望。起初,欧洲殖民者还不是赤裸裸的抢夺,而是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当时这些岛屿上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还是极其原始的,因此,欧洲人带来的所有制品,甚至废物、玻璃碎片和每张用过的扑克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贝。他们用这些东西大量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印第安人把这些远方来的白人当成神仙派来的贵客,热情的招待,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对于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提防。然而正是这些人宣布了他们灾难的到来。哥伦布到达海地以后,在那里建立据点,把欧洲的先进武器——大炮和火枪带到了岛上,开始了对当地人民的血腥统治和疯狂掠夺。哥伦布为了炫耀他的成功,带着掠夺来的财富和10个印地安人返回,于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罗士港,向欧洲人宣布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这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哥伦布得到了国王的礼遇,成为西班牙的贵族。

不久,西班牙国王决定再次派哥伦布远航。这次,哥伦布先后到达多米尼加、海地等地。此后,哥伦布又两次到达美洲。但由于哥伦布所到之处黄金不多等原因,他并未给西班牙国库带来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贵族的忌恨和排挤。1506年5月20日,他病逝于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

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后来一个叫作亚美利加的意大利冒险家到了美洲大陆的另一边,看到了太平洋,从而证实了哥伦布发现的并不是印度,而是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个新大陆。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与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时,葡萄牙人也在不断地向南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葡萄牙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断地向西航行。早在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就在国王的鼓励下,组织船只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着,葡萄牙人达·伽马(1469—1524年)组织了更大的船队,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先是循着迪亚士发现的航路,于同一年的11月到达好望角,并从那里折向北航行。1498年3月,到达了莫桑比克。在一个阿拉伯向导的指引下,达这里建立据点,但遭到当地人的抵制,所以他在购买了大批的香料、丝绸、宝石和其它东方特产后匆匆返航。他这次所带回货物的纯利润是全部航行费用的60倍。在以后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带来了更多的人马和大炮,打败印度洋上各地有组织的抵抗,建立了许多商业和军事据点,终于控制了这条通往东方的航路。

真正通过探险证实可以环绕世界航行的是麦哲伦。西班牙人虽然发现了美洲,但当时在那里所获得的利益却远远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所获得的多,所以西班牙决意要继续向西航行,以求从西面到达印度。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麦哲伦(1480—1521年)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五条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组成的探险船队出航,先是沿着已经知道的道路向西航行,然后转向南,沿着美洲大陆摸索着南下。途中曾经因冬天的寒冷而停留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后,在春天到来之际发现了美洲南部的海峡,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麦哲伦海峡。在横渡太平洋时,麦哲伦的船队经历了严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难,一些丧失希望的人曾经发动反对麦哲伦的叛乱,叛乱的首领被麦哲伦抛在途中的荒岛上。1521年3月,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麦哲伦的船队在这里得到了补充。麦哲伦在干涉岛上内部战争时,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后来船队沿着已经熟悉的航路进入印度洋,再沿着葡萄牙人发现的航路返回西班牙。当1522年9月船队返回西班牙时,水手们惊奇地发现所使用的日历少了一天。通过这次航行,地圆学说得到了确认。

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的交往进一步扩大,但在初期,由于东西方在经济发展水平、武器等方面的差距,欧洲人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占领殖民地,压迫和剥削当地人民,进行奴隶贸易。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