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通用8篇)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通用8篇)

时间:2023-10-13 21:17:18 作者:文轩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通用8篇)

教案中应该详细列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和解释。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案模板。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二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欣赏黄山风光图片

师:想拍照吗?

教师示范,学生用手势拍照。

师:介绍一下拍到什么?你的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老师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94页例1中的两张照片。

师:哪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这两张照片的一样吗?都是在教室里拍的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虽然都是在教室里拍摄的,但是由于拍摄的位置不同,所以拍出的照片也不同。

想想做做1

出示两张校门的照片

师:哪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教学例2

拿出玩具小猪,并将小猪的脸朝着1号位的小朋友放好。

每个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给小猪拍照。

师:仔细观察,你拍到小猪的哪些部位?

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拍的小猪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小猪的哪一面拍摄的?

出示从4个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小猪的照片。

师:从小猪的前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后面吗?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后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脸吗?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右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连朝着哪一面?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左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连朝着哪一面?

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每个小组的四个小朋友看到的照片一样吗?

师:为什么给同一个小猪拍照,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学生换座位拍照。

小组交流,说说拍到小猪的什么,是哪一张照片?

学生再换位置为小猪拍照。

师:一共拍了几张小猪的照片?这四张照片一样吗?分别是在小猪的哪一面拍摄的?

师:拍左侧面的时候,小猪的脸朝哪一面?

师:拍右侧面的时候,小猪的脸朝哪一面?

师:同一个小朋友为同一个小猪拍照片,为什么照片不一样?

进一步强调:由于拍摄者的角度不同,拍到的画面的也就不同。

3、连一连

出示书上小猴图,学生连线。

师:先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师:说一说第一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兰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二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猴的脸朝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三张照片是谁拍到的?他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四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猴的脸朝着哪一面?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想想做做2

学生连一连。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法。集体核对。并说说每个人拍到汽车的哪一面?

2、想象做做3

出示一个茶壶,老师介绍茶壶的各部分名称

每个小组拿出茶壶,并从信封里拿出四张茶壶的照片

学生为茶壶拍照,并选出照片。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面对面的小朋友交换位置,拍照选照片。

师:说说你拍的照片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师:猜一猜,其他的小朋友拍的是哪张照片?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2页一8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求:(1)数法可以不同,但正好要数完

(2)看哪种数法又对又快。

2.分小组操作、讨论。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提出

(1)可2个一数,正好数4次,4个2,用乘法2×4=8。

(2)可3个一数,正好数3次,3个3,用乘法3×3=9。

(3)可4个一数,正好数2次,2个4相加,用4+4或4×2=8。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题。

(1)讲述:“六一”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老师想带小朋友们去“金湖公园”游园,乐意吗?(屏幕出示公园的叔叔正在栽一大盆花。)谁能帮老师有顺序地数一数共有多少朵?学生自由回答,数法不一。

指名上黑板排列蓝花和黄花,其余同学在下面操作学具排列。

(3)引导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如黄花有6朵,启发:“黄花有6朵”还可以怎么说?

引导说出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

(4)讲述: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设问:谁是谁的3倍?你能算出黄花有多少朵吗?

启发: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黄花有3个2朵,用什么方法计算黄花的朵数?学生列式计算。

(5))组织交流讨论并强调列式:2×3=6(朵)或3×2=6(朵)。

2.情境拓展。

(1)公园里的叔叔决定赠送给我们班2朵。(屏幕显示去掉两朵黄花)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黄花有几朵?提醒学生说完整,并会列式计算。

(3)谈话:叔叔还想考考大家。(屏幕出示8朵红花。)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排列,其余同学自己排一排,互相说思考的过程。

3.课堂小结。提问: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哪个字有关?(板书课题:“倍”的初步认识)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朋友们表现真棒,老师也带来了奖品,想奖励给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们。实物出示。在书上填空。组织交流(强调谁是谁的几倍),给予鼓励。

2.做游戏舞蹈“蝴蝶与小虫”。

3.谈话:公园中的小动物见小朋友们表现真出色,特地准备了舞蹈。看,它们来了。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跳舞。

4.谈话:下一站我们一起去“森林餐厅”

想想做做“第4题。

(1)找相应的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

(2)列式计算。

(3)交流: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总结评价。

2.整队、报数。结合列队实际,应用“倍”的知识寻找规律。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观动物学校,你们高兴吗?

二、教学例图

1、出示例题图,组织学生观察

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正在排队做操)

师:小猴告诉我们它站在第1排第1个。小熊告诉我们它站在第2排第3个。

小朋友,你们能说说他们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位置)

2、课件演示: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询问:怎样数到第4排的,怎样数到第2个的?)

师:看来小动物排队做操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表示。

3、课件演示:你能说出其它小动物的位置吗?

(选2个-3个小朋友自由选择小动物说说位置)

4、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

三、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小动物做操有它们的位置,那么我们坐在教室里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呢?

1、师给小朋友明确一条为一组。

2、直接指名某个学生让其他同学说出他的位置。

(如果有错,让学生帮助改正)

询问:第5组是怎样数的?第3个是怎样数的?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位置(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4、师:今天老师发现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上课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

5、你还可以怎样说?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去看看小动物的家。

1、多媒体演示内容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前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我住在第2层第3号”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2)小朋友你们想去小动物的家玩玩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选几只小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小朋友说到哪一个就点击哪个小动物,课件会显示你是否说的正确)

如果有错,请其他小朋友告诉他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3)小朋友,老师家的门牌号是403,说说就是第几层第几号?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

2、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后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第一层第二本是《新华词典》”,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2)然后让学生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3、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到电影院座位的特殊规律,然后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引导学生明确座位一般是单号在一边,双号在另一边。

让根据所给的提示知道怎样来数第几排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1)按要求摆一摆:让学生自己说说根据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先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得出数第几排是按从下往下的顺序来数的,数第几个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数的。)

(2)4人小组合作,一个学生说其他同学摆。

(3)然后再请几位小朋友到上面来通过课件操作,下面的学生说摆在什么位置,上面的同学操作!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学生准备:

钉子板、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剪刀、方格纸、彩笔、拼图用的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骰子、钉子板、积木、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喜欢登山吗?今天钱老师就带你们去登山,(多媒体显示一座山)我们不仅要做个小运动员登上山顶,还要做个小科学家,来探索数学知识。大家准备好,我们出发啦!(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我们先来到第一站:智慧宫。

二、发现问题,探究学习

(一)这里藏着什么样的题目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显示一张的正方形纸)?把它折一下,可以怎样折?

情况一:学生不规则地折。

情况二:学生对折。

×××的方法也叫“对折”,他是把面对面的两个角对齐,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三角形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三角形)。

2、小朋友仔细瞧瞧这个新朋友它长什么样啊?(三角形有尖尖的三个角,有直直的三条边)

3、你们观察地可真仔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三角形,想起来了吗?(显示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标、积木等。)

这些物体上都有三角形。(多媒体显示以上图形的三角形轮廓)

(二)小朋友,祝贺你们闯过第一站!第二站是好玩的“巧手园”,跟着我往上冲啊!(小

朋友和着音乐做动作),巧手园到了,我们进去看看!

1、这里是知识宝库,三角形有很多种,你们看:(演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多漂亮呀!

2、(钉子板跳出来)哟,这是谁呀?你能在它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吗?

3、围好后把钉子板举起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让学生评价,(这个三角形看上去扁扁的,很可爱?。这个三角形看上去高高的,很神气……)

4、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如果再用彩笔把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画在格子纸上,那一定非常漂亮,要不要试试?拿出方格纸开始吧!

教师提示:三角形三个尖尖的角最好画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谈话:有些困难的小朋友别急,我们请出电脑老师来帮帮你!(电脑演示)

折剪重合

3、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多媒体演示重合的过程)这就是完全一样。

4、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小朋友将拼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一一讲评。

(显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在这些地方你找到平行四边形了吗?(演示单个和多个图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

(四)还有最后一站我们就要胜利啦!小朋友,加油啊!这里是科学亭。

钉子板出来:我身上有个什么图形呀?(平行四边形)你也能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围好的把钉子板举起来,选一些错的让学生通过围一围,看一看的方法改正。

2、如果要把平行四边行在格子纸上画出来你们行吗,我们一起试试看好不好?拿出彩笔和格子纸。

3、交流展示

三、课堂小结,巩固拓展。

小朋友恭喜你们到达山顶啦!(音乐起,红旗飘),累不累?

1、用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贴在黑板上。(师生谈话:你是怎么拼的?这是什么?)

2、如果我们再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加进去,就能拼出更好的图形了,你们看:

我们下节课再来拼好吗?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初步认识线段1、感受线段的“直”。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2、找身边的线段。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上来指一指。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3、折线段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4、数线段。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6、连结两点画线段。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集体核对。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1、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1

2

3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七

教材简析:

“认识人民币”这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过去“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较大的突破。过去的教材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现在的教材,要求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要求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课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材从一幅三名孩子在商店里买玩具的画面引入,使学生联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组织学生通过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使学生对人民币形成整体的认识。“试一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元与角间的进率,为学生购物付币做准备。“想想做做”的习题安排得层次分明:第1、2两题让学生辨认小面值的人民币;第3、4两题让学生认识取钱方案的多样;第5题创设购物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拟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都有简单的购物经验,因此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亲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每个学习小组(2人一组)准备一个纸盒,纸盒里面至少有1分、1角、2分、2角的纸币各5张,硬币各5枚;5分、5角的纸币各2张,硬币各2枚;1元的纸币1张,硬币1枚。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出示教材第60页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三个小朋友在商店里买玩具。)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钱)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评析:从购物情景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认识)请你从盒子里找出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分组活动:学生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向同桌介绍。

(3)、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展示出来。

2、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2)、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

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随着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3)、出示教材第60页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4)、提问: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请学生从盒子里用不同的方法拿出1角钱,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

完成课本第60页填空:1元=()角1角=()分

(5)、试一试:一张1元纸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评析:通过换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元=10角”的规律的理解。]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从1张5角、2张2角、5枚1角中拿出5角,鼓励小朋友想出不同的拿法,对每种拿法都要组织学生评价。

(2)“想想做做”第4题

想一想: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

先让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拿8角钱,并在小组内交流。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

用二种人民币怎么拿?

用三种人民币怎么拿?

4、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支4角),自动铅(每支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请学生说说学到了哪些本领?有哪些收获?

放学后,到商店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认识平均分苏教版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茶壶和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总评:本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设计者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作了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2、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2023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一等奖(实用8篇)
    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职责分工,每个员工都应当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第八,注意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岗位职责的典型范例,供大
  • 10-13 公司财务部职员个人工作总结及计划(模板5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对幼儿园一段时间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篇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护师总结的实
  • 10-13 学校食堂错峰就餐实施方案 小学疫情期间食堂错峰就餐方案(实用19篇)
    良好的调研方案能够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工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可行性。下面是一些经典游戏策划案例的介绍,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灵感。学校食堂错峰就餐实施方案篇
  • 10-13 电信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示例(精选8篇)
    通过班主任工作总结,我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经济师的工作涉及到许多领域,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总结。电信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
  • 10-13 2023年教师个人述职总结报告 教师个人工作的述职报告(优质9篇)
    报告范文的撰写过程需要经过严谨的逻辑分析和论证,确保其内容科学可信。报告范文的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观摩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个人述职总
  • 10-13 最新造句教案反思(优秀19篇)
    高三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是一些高中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在编写教案时参考使用。造句教案
  • 10-13 正能量的励志语录经典(精选18篇)
    在重要场合上,致辞致谢是表示敬意和感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写致辞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受众,选择适合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范文八:感谢所有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付出过努力和
  • 10-13 最新爱读书的名言警句 经典读书名言警句(汇总9篇)
    合理的安全标语可以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下是我们为客户创造的辉煌成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爱读书的名言警句篇一研究如何编制书目,如何利用书目的
  • 10-13 2023年酒店餐饮个人简历(优质6篇)
    决议的发布通常需要得到相关方的知晓和认可,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决议的制定需要充分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以避免主观片面的决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决议的经
  • 10-13 最新春节朋友聚会祝福语说(大全8篇)
    凝聚力量,实现突破。心灵相通,团队标语更具力量。众志成城,共创辉煌。春节朋友聚会祝福语说篇一1.夜色茫茫照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往事恍如梦,梦境何处求。人隔千里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