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优质8篇)

2023年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优质8篇)

时间:2023-10-13 20:05:34 作者:雅蕊2023年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优质8篇)

人生是一次长久的修炼,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追求进步。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坚定的信念?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人生智慧的语录,和大家一起分享。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一

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只能从以往自身家庭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小孩,甚至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真是社会的一个悲哀,父母其实也很无能为力。

中国式的家庭比较喜欢一手包办,看到小孩做事慢吞吞,而且怎么也做不好,就直接帮他做了,最后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依赖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她的小孩总是拖拉,不愿起床,她没办法就只能什么事都给他做了,其实家长大可不用管他,他喜欢睡就让他睡,喜欢拖拉就让他拖拉,等他到学校自然就有老师批评,才能慢慢养成他的时间观念,而且一手包办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总是很弱,又很懒散,就是挂个饼在他胸前也会饿死的那种人。

好像越来越多家长都抱怨小孩懦弱,没有主见,或许大部分还是家庭因素起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比较权威,很少有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让孩子做选择,一味的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安排这安排那的,孩子受欺负了立即就挺身而出,没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了家庭的保护伞,我又何须坚强、自立?你说往东我就往东,你说往西我就往西,连站在十字路口耗时间、费脑力去思考往哪走都不需要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二

“大多数孩子磨蹭都不是故意的,你越吵他,孩子越紧张,越没办法集中精力做这件事情了,反而更磨蹭。”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许慧提醒,对待孩子的磨蹭,千万不能采取严厉惩罚等方式。像有一些孩子,先天个性就属于缓慢型,他们对外界反应、探索新事物都不敏感。其他孩子一看到新玩具就咧嘴笑,但他们却要审视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对玩具的喜好。

“类似这样的孩子,任其发展下去,非常可能形成磨蹭的毛病。”许慧说,但是,虽然先天个性相对稳定,但后天环境还是能改善它的,特别是孩子越小,环境对他影响越大。要及时满足他们的物质和情感需要,还要给他们创造更多接受外部信息的机会。磨蹭不是孩子的错,家长多从教养上检讨。

除了先天个性导致,家庭后天教养不当是引起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许慧建议,家长要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检讨:家长做事比较慢,孩子较易受影响。家庭环境嘈杂,孩子做事易受干扰,形成不专一的习惯,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磨蹭。

孩子做事时,家长爱指手画脚或训斥他,造成他做事精力不集中或受到训斥感到紧张,完成事情也会比较慢。有的家长总嫌孩子做事太慢,急着去帮他,结果只会越帮越慢,长期下去孩子形成了思维定势:我就慢慢做吧,反正有人会帮忙的。

还有的家长嫌孩子做事做不好,替代孩子去做,使孩子丧失了不少锻炼的机会,他做事的能力弱,自然就磨蹭。有的孩子做事要求完美,做事也会比较慢,这与平常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有关。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许慧说,学龄前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大约在10~15分钟,家长要适量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不可打疲劳战,否则,疲劳后注意力易分散,也易磨蹭。平常多鼓励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有益于减少做事磨蹭的`发生。

对于爱磨蹭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尝试如下方法:首先,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早晨早起几分钟,让他自己起床、穿衣服、穿鞋子、吃早餐,假若他磨蹭,就坚决收起餐桌,这也算是对他的一个小小的“负惩罚(负惩罚,就是剥夺孩子一个做他喜欢做的事的权利,例如看电视)”,下次为了无须挨饿,他可能就会稍快点吃饭。

其次,假如孩子因为自己的磨蹭迟到被老师批评了,让他自己去面对批评。事后,家长再给他讲明道理,指导他加快做事速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最后,有一些事情,家长可以创设一些情景与孩子比赛,一方面提高孩子做事情的兴趣,另一方面加快孩子做事的速度。“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中第一个逆反期,他们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逆反。

例如,他们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以显示他的自主性。可是,受能力所限,有时候就显得做事磨蹭了。”许慧说,这个时候,家长千万别觉得孩子是故意和你对着干的,即使时间不允许他如此“磨蹭”下去,也要用他理解的方式和他讲理,并且事后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自主做事。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三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小编带大家看看有哪四大方法吧!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四

让孩子们知道金钱是通过父母的辛勤劳动获得的;不是风。我们只有通过合法的付款才能得到钱。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父母挣钱很辛苦。通过努力工作来培养他们并不容易。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让孩子们明白,一个人的收入不属于他,还要支付整个家庭的费用。在教育孩子有关金钱的知识时,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类似的民主讨论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一个真理:收入是用来支付整个家庭的费用,滥用金钱会影响他人的生活。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这八个字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在这面旗帜下,大多数人都能让一位绅士热爱金钱,并以正确的方式接受金钱。依靠你的勤奋和智慧创造财富,挣钱,过上幸福的生活。翻开史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春秋时期的范贝到明朝属于沈万三:从…起清朝属于王炽,走向现代陈嘉庚、李家诚、霍英东这样的绅士,从高官到布衣,从富人到穷人,形成了人杰的方阵,照亮了世界。改革开放后,许多有志之士依靠先富起来的政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赚钱致富。当他们变得富有时,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国家和邻居。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带领村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这些热爱金钱并明智地接受金钱的绅士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孩子们可以用零花钱来满足我们“不赞成”的消费欲望。换句话说,在尊重孩子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如果父母太严格,孩子买什么都要听父母的话,那么孩子就像一个“储蓄罐”,完全失去了用零花钱培养精明消费和理财本能的意义。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使用零花钱时会走一些弯路,这也是他们积累经验的唯一途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他拥有自己的天空,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生活得很好:让孩子明白父母是自己挣钱的,而不是自己挣钱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了解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花钱请人陪他们玩;四年级的'学生花钱请人帮他们的包背书和买零食;中学二年级学生花钱请人帮他们做作业;大学生花钱请人帮他们写论文。这种事情听起来像个笑话,非常令人伤心。当我知道一些外国学生真的靠这个赚钱时,我真的感到无话可说。分数是买来的,朋友也是买来的。学生们的生活已经变成了这样,除了花时间和金钱,还有什么剩下的呢?看来,只要你有钱,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你想上一所好小学,就花钱买学区的房子;如果你不能进入一所好的中学,那就花钱找关系;制造麻烦,花钱解决;在国内上学,在国外花钱。然而,当孩子突然意识到钱不能在某一天解决所有问题时,为时已晚。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五

关于金钱的一些事情,可能家长不太想染孩子过早的接触。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认为金钱是一个肮脏的东西,不过现在好多了,有些家长也是觉悟比较高,开始教孩子怎么样理财。的确,与其让他避让,倒不如正确引导他,因为接触金钱是无可避免的。

钱币、信用卡、账单……大多数孩子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当他看到爸爸妈妈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时,会觉得信用卡充满了魔力,误以为卡里的钱就好像天上掉下的馅饼,永远也用不完。

学龄前的孩子可能还无法理解信用卡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所以,让他认识钱币是第一步。在孩子面前,爸爸妈妈最好多多使用现金消费;数钱的时候,不妨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吧!这样能教会他学数数、学运算,还能培养他的基本生活能力。当然,用现金并不意味着放弃使用方便的信用卡,爸爸妈妈可以在每次收到银行账单时,告诉孩子账单和信用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他慢慢懂得这张小小塑料卡片的实际意义。

通常来说,给学龄前的孩子每月5~10元的零花钱比较合适。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先制订一个“消费计划”。如果是年龄稍长一点的孩子,可以试试让他简单地记一下账,一来可以养成节俭的习惯,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二来可以养成细心的习惯,初步培养理财能力。

从一根棒棒糖,到一件价格不菲的童装,爸爸妈妈都可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价格。这样他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一口气买下好几块巧克力,却得存一阵子钱才能买下上百元的玩具,他也会渐渐了解周围各种物品的价值。

有空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逛商店”的小游戏,你和他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运算能力,也能让他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钱币。

另外,爸爸妈妈之间最好能做到经济透明化。夫妻之间对经济问题的互不信任或互相欺瞒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会模仿父母的举动,在金钱问题上撒谎,长此以往难免形成扭曲的金钱观。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爸爸妈妈一定要认真对待哦!对孩子必不可少的“金钱教育”

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会理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是非常好的做法,若是教育目的一样,但是方法不当的话,这样也不行,这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为了更合理的消费,家长会对孩子说“买不起”来敷衍。其实孩子会不知道吗?你只需要告诉他,钱要留着买更有用的就可以了。

孩子往往受父母花钱的方式以及对金钱的看法而产生对金钱的第一印象,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与金钱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给孩子造成金钱误导。

案例:一天,6岁的明明跟着妈妈去商店。在玩具柜台前,明明盯着橱窗里的那个变形金刚擎天柱停住了脚步。妈妈见状,就对明明说:“那么贵的玩具,我们家可买不起!”拉着明明就走。

专家解析:明明妈妈的这句话的潜台词让孩子费解:是今天买不起,还是永远买不起?或者是不想在这上面浪费钱?。其实,明明妈妈完全可以列一个每月开支计划(哪怕是比较粗略的),帮助孩子清楚地明白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比用“买不起”来搪塞更有说服力。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善于察言观色,通过父母的解释后会放弃。所以,对孩子进行金钱和责任方面的教育,永远不会太早。

提示:平时,全家人可以坐在一起,把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列出来,排除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愿望。然后每月划出一笔钱,轮流帮助大家实现愿望。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实现愿望的机会,而节约和等待将会增添得到心仪礼物时的兴奋。

案例:爸爸妈妈平时不管去哪买东西,总忘不了给宝贝女儿添个芭比娃娃,或者是游戏机。即使妈妈带女儿逛玩具商店时,也都会对女儿说:“你想要什么,只管对妈妈说!”

专家解析:这肯定要宠坏孩子的。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觉得,钱总是会有的,价格从来就不是问题。只要提出要求总会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以后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将很难获得动力。当父母偶尔对孩子的要求说个“不”时,孩子早已不能接受了。其实,花钱和爱孩子是不能划等号的。

提示:父母最好不要随便送孩子礼物。即使带孩子去商场时,也要事先约定好只买购物单上列出的东西。孩子开始时可能会哭闹,但大多数孩子的'适应过程都比父母想象中要快。

案例:嶙嶙去小朋友家串门之后,告诉妈妈:“邻居燕燕的玩具可多了,房间里有好几个芭比娃娃,还有一大盒的泥人呢。”这时候,敏感的妈妈马上说:“你是否又想买新玩具了,你的玩具已经够多了。”

专家解析: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买一两样东西,而是一听到孩子说这些话,就过于敏感了,条件反射式的害怕: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贪婪。其实,可能孩子只是单纯地在描述她所见到的邻居家的情况。父母如果急切地否定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受挫、委屈。不如平静地听完孩子究竟想说什么,问问她有什么想法。而不是急于告诉孩子,你在想什么。

提示:生活中对金钱不要过分强调,也不要毫不在意。即便你还没有正式向孩子传递有关金钱或理财方面的信息,他们也将不可避免地从每天的生活中接收到“金钱”的信息。所以,当父母在与孩子进行“金钱”方面的交流,其实并不是一件易事。

不掩饰“垂涎三尺”:当邻家买了辆气派的新车时,别当着孩子的面,刻意隐藏对美好事物的欲望。而应让他知道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买得起,这并没有什么错。

没有大不了的“郁闷”:账单又来了,当孩子看到这一幕时,要用轻松的语气告诉他,最近钱花得太快了,这并没有什么,就像你遇到不开心的事一样。

我的意思不是钱:“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话在特定的语境里并没有错,但不能用来吓唬孩子。一旦遗失孩子对此可能有不正确的理解是,要用准确、简单的话加以解释。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树立一种钱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用正当的方式来获得,而不是只能靠不劳而获,或者其它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获得金钱。孩子对金钱的认识,父母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六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爸爸妈妈说要送我一个礼物。我回头看了一眼房间角落里堆满的玩具,钢铁侠的面具,蜘蛛侠的玩偶,还有各种卡片和积木。去年我想要一双新皮鞋,爸爸妈妈送给我之后说不可以穿着它玩沙子,不可以碰水,更不可以踢石头。去去年我想要一个弹弓,爸爸妈妈说要拿到100分才可以,我拿到了,他们又说不可以在小区里玩,也不可以去学校玩。我忽然不想要礼物了,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但是爸爸妈妈很开心地问着我问我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以为我会很高兴。我说暂时保密,等我想到了再告诉他们,然后我问我的伙伴们:“你们想要什么礼物呢?”

多简单啊,爸爸妈妈本来就是爱我们的!小a可真逗。可是小a说,他希望爸爸妈妈能好好听她说话,要睡觉的时候吻她一下,能来看她在学校的演出,难过的时候可以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还要天天说我爱你。哦,小a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总是周末才和爸爸见面。

嗯,好像是有道理,虽然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是上次圣诞节表演他们也没来,这个礼物要记下来。

小b可惨了,每天都要去上补习班,咱们的春游啊舞会啊都不能去。所以小b的礼物是要一天的.自由。小b说要是有这么一天,他肯定会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我问他那这一天你要干什么呢?他说要去找我们玩,又改口说要看电视,看一整天的电视,想了想又不愿意,要去海边游泳看浪花!噢,亲爱的小b,你真是呆在家里太久了!

小c的爸爸妈妈总喜欢给他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小c自己可不喜欢,他喜欢蓝色的,酷酷的那种。这些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眼光很好,说我们不懂,真搞不懂这些大人。我的爸爸妈妈还好,不会让我穿不喜欢的衣服,因为我总是跟他们说我长大了。但是有一次我听见他们和邻居的王阿姨说我偷穿爸爸的衣服,他们笑得很开心,一点也没看见我,我都快哭了!我不知道他们看见了,看见了还笑我,真是难过。

小d的爸爸妈妈真是太忙了!忙得我都知道了!小d说他每天回家就和小狗penny一起玩儿,“可好玩儿了,没人管我!”平时小d骄傲地说,所以当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玩游戏时我们真是吓了一跳!好吧,原来小d也很可怜。

什么呀?爸爸妈妈总是跟我们说要养成好习惯,可他们的习惯是不好的吗?小e撅着嘴和我们说:“才不好呢,爸爸说垃圾不要乱扔,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随便就把抽完的烟扔了!我问爸爸为什么呀,他说小孩子不要管啦!哼!”

哦,这真不像个好爸爸!

好好说话?哦,她说的是不要吵架。这一点我也同意,爸爸妈妈吵架什么的可讨厌了,互相不说话,有时候就大声嚷嚷,妈妈还会问我: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呢?爸爸妈妈吵架要帮谁?这可真难!我不知道。小f的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一点儿也不像别的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可没分开过,真让人纳闷。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七

综观眼下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父辈与诅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周旋调节,中介说情,使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父母的亲情。

现实生活中,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而为,也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令人忧虑的是,眼下有很多家庭竟对这种“分工”感到非常满意,因而乐此不疲。殊不知,这种家教分工并不科学,往往利少弊多:

直接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享有较高的威信是父母有效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入,只听一个人的话。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做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如果父母的态度和见总是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是非木清,这很不利于孩于是非观念的形成。

“白脸”纵容孩子“矫”上添“骄”充当“白脸”的一方经常在“红脸”大发雷霆或大打出手之后出面打圆场,充当“灭火器”,负责收拾残局、左右局势,孩子在找到了“规律”之后,一旦犯了错误或有了缺点,就会非常自然地去找“靠山”、“寻袒护”,如此有恃无恐,从而“娇”上添“骄”。

孩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平时的家教过程中千万不要随意“分工”,舞台上扮演“红脸”和“白脸”只能是一种游戏,切勿随意用于家庭教育。

影响儿童心理教育的时效和效果孩子犯错误常常是突发的,做得突然忘得也快,这就需要父母在他们“出事”的当时就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肘,唱“白脸”的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孩子在唱“红脸”的面前学会抵赖,给教育增加难度。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感悟与体会篇八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等孝道文化,父母辛苦养育孩子,没有的得到孩子的尊重和感恩,反而是被孩子拿来比较,这是让父母们很伤心。妈妈们自嘲着,总结了“时下当妈标准”——“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

当这样的'妈妈,真难!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无论妈妈如何普通,孩子都能理解并尊重她。

1、以身作则。幼小的孩子不一定能听懂家长的大道理,却一定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当家长们在孩子面前总是做比较时,就应该预料到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孩子作比较。

2、不以圣人标准苛求孩子。有攀比心很正常,这是心理成长的一个阶段,不要急着去骂他,成年人也知道要藏拙呢。关键是父母和老师要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树立真确的价值观,让他认清母亲的伟大,真心为母亲自豪。

3、教给孩子换位思考。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妈妈也不一定都美若天仙,爸爸一定都高大英俊。关键是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进而体谅父母。换位思考能让孩子明白,当他们攀比父母时,父母心里有多难受。

4、教给孩子美的定义。美丽不一定是外表,美丽可以是一种气质,一种品质,一种内在的素养,教给孩子从更多层次去认识美。

在家庭中,平等、宽容的环境很重要,心理咨询师提醒家长们,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有必要,请咨询专业的咨询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