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8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10-13 19:22:22 作者:飞雪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8篇)

在面临困惑或难题时,我们常常需要向他人请示,以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在写请示信时,要重点突出我们的请求和诉求,以便领导能够更好地明确我们的需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示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

1、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买家具的场景,配上我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下子就把学生代入到了一个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紧接着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红,你想买什么家具呢?根据小红家的需要,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个积极动脑,跃跃欲试。在学生充分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

2、多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叙述计算过程等一系列的笔算乘法的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后通过比较124和2132这两题,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乘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你认为该怎么乘呢?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反思,让学生能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而自然联想到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探索出笔算方法后,我因为担心学生没有听懂,怕学生做错,说错,故而引导太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的不够。如果我能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想,去做,去说,相信学生的表现会更出色。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三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佳乐超市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买“3套运动服,每件上衣21元,每条裤子10元,一共花多少元?”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这是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四

p28页、练习六习题6——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法:

启发引导法、归总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的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二、自主学习:10分

1、同桌互相说一说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式表示各个乘法的运算定律。

3、填空:

(8+2)×125=

3×2+7×2=

5×86×2=

(4+2+8)×125=

(3号发言,5号评价,1号补充)

三、合作交流:5分钟

1、124×99+124怎样简便计算?

(1号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四、指导练习:5分钟

103×1220×5524×205

五、小结检测:20分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五

1.以时效为课堂本色,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曾一度迷失在热闹的情境教学中。轻易抛弃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花上大力气为学生组织新材料,当然必要的整合是需要的,但新材料就真的适合学生的学习?新颖材料就更有学习价值?本案例中我就以书本中的情境为学习材料,简单呈现,直接入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于节省时间以投入到有效学习中。

现代教育更重视“因人施教”关注“人的发展”,即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实在课堂就是注重学生情感与能力层面的培养。这一点在本案例中体现在:

(1)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允许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小棒法、画图法、口算法和竖式计算法;通过多样算法的展示构建丰富学习的平台为思维碰撞提供机会,即有说的机会。

(2)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即有说的氛围。

(3)让学生自主归纳算理、优化算法、总结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较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即有用的方法。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其实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问题主动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后产生迁移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本章内容中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教师只要提供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适时小结,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主要体现在:

(1)竖式计算时允许从高位算起和从低位算起并存,等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进位)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2)学习竖式计算法的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数据简单,学生的解决策略是多样化的,而竖式计算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计算表达方式。为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除了要指导学生书写竖式的规范,还要沟通它与其他算法的相通之处,尽显它的优越性,这也是案例中彰现的重要教学思想。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六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b

(2+8)×5;2×5+8×5

(2+10)×3;2×3+10×3

(9+11)×6;9×6+11×6

(12+18)×5;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64×8+36×8

(28+32)×7=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八

几年来,我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下面,就“乘法分配律”一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对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每件上衣65元,每条裤子35元,购买12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算算吗?)

生:(65+35)×12=1200(元)

生:65×12+35×12=1200(元)

师: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200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65+35)×12=65×12+35×12

(学生小组讨论)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叫一套衣服,就是65元和35元的和,买12套衣服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和12个35元的和;每件上衣65元,12件上衣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每条裤子35元,12条裤子就是12个35元,合起来也是12套衣服的价钱,所以(65+35)×12=65×12+35×12。

师:哪位同学听懂了他说的意思?请用简单的语言说一遍。

生:12个65加12个35等于12个65与35的和。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遍。

师:照这样,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立思考。)

(过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教师指名回答。)

生1:(15+25)×8=15×8+25×8。

生2:8×(24+40)=8×24+8×40。

生3:(12+18)×15=12×15+18×15。

……

师:同桌检查一下,对方写的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讨论。

过了5分钟左右,举起了几只小手。

生1:我们小组发现:等号左边的式子不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右左边的式子都是括号内的两个数与括号外的那个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起来。

生2:我们小组从乘法的意义理解发现:比如(15+25)×8=×8+()×8。因为15和25的和等于40,左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40个8,右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15个8加25个8一共是40个8,所以40个8等于15个8加25个8。

……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非常仔细,都代表本组讲出了你们发现的规律。

师:像(65+35)×12=65×12+35×12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你们能不能像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样也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呢?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教师巡视。

生1:我用的字母式子是(a+b)×c=a×c+b×c。

生2:我用的字母式子是c×(a+b)=c×a+c×b。

生3:我用的和生1相同。

……

师:你们真棒!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是乘法运算中的一条定律,叫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常表示为(a+b)×c=a×c+b×c。

师:现在让大家用上面的字母式子记住乘法分配律,你们可以吗?

生:哈哈!这太简单了!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学习,“体验”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35)×12=65×12+35×1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差异性,给没有发现规律的同学以再次发现的机会。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来加深学生的数学体验。又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知识与“乘法分配律”有联系?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什么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中注意引导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