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最新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 蒲公英教学反思(汇总19篇)

最新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 蒲公英教学反思(汇总19篇)

时间:2023-10-13 14:42:15 作者:雨中梧最新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 蒲公英教学反思(汇总19篇)

条据书信是一种常见的书信形式,用于记录、传递和证明各种事实和信息。条据书信的写作需要注重可信度和可靠性,我们可以引用专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来加强信函的可信度。这里有一些条据书信的范本,涵盖了不同类型和场合的书信写作,供您参考借鉴。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一

《蒲公英》一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生活――感慨三个环节来感悟这个哲理。

师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在蓝天下自由飘荡的蒲公英种子,有选择生活地点的自由。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即使现在是一颗蒲公英种子也不例外,他们想去各种地方寻找快乐,观赏风景。师抓住这一心里,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释放自己的这种欲望。

随着音乐,一颗颗小种子在风伯伯的帮助下安下了家。在新的生活地点,种子们体会到了现实和自己的愿望之间的差距。师相机让种子们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因为有了体验和思考,学生诉说的欲望大大地增强了。去了沙漠、湖泊、楼顶的一些种子说得非常悲惨,而去了田野、花园、草地的一些种子说起来又是那样神采飞扬,似乎他们真的在那儿生活了一年似的。

当种子经历了生活的波折后,他们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些种子看到生长在泥土中的同伴的生活后,情不自禁地感叹自己错误的选择,也想起了当初太阳公公的嘱咐。师相机指导学生再来朗读太阳公公的话,让他们认识到老前辈的正确指导对涉世之初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加上教师的逐步引导,生能够初步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二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八篇课文。本文借助蒲公英这一不起眼的植物,用拟人化手法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结局写了听从和不听从太阳公公话的蒲公英种子的不同命运,由此告诫人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我们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

首先,在复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情境,播放有关蒲公英种子去旅行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美。这时,我借机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这段中的句子,他们自然读的非常愉快、非常流畅和富于感情。

接下来,通过阅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了解到有两颗小种子没有和大家一起去泥土里生长,而是做了其他的选择。于是,我让他们在找到种子的选择后,联系图片,分别说说小种子为什么会飞向沙漠和湖泊,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个“小家伙”。三年级的孩子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只要读懂了,他们很愿意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他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各种想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乐于与人交流。

里行间的深刻含义。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很难用准确的语句说出他们对词语的理解。而新课标中也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要让繁琐的词语解释阻碍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受。如何让两者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读,教师的点拨仍是无处不在。

非和自以为是的心态。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和他一起思想,一起说话,一起行动,从而实现语像同构,语情同构,语义同构,学生朗读兴致浓,学的也较深入。

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再一次读读太阳公公的话,联系文中小种子的不同结果,借助多媒体演示的图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这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读课文,而是边读边思考文章的深刻寓意。从而了解太阳公公其实是告诉小种子不要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应该脚踏实地的做人。这样,学生既充分的读了课文,又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一步步理解了蕴含在语句中的深层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展开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朗读,更好的理解了课文,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三

总觉得太阳身上有我们教育者的影子。太阳在这一篇文章中担当了一位热心的长者,不是种子的亲人,却给了蒲公英的种子很多的叮咛,主动地承担一个长者所应该担起的责任,十分的亲切。他的活动应该来说是成功的,大多数的种子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但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的角度来说,有一个孩子“死”,相关的教育工作都是不成功。而且细读了课文,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种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太阳相关“不作为”或“不会作为”而造成。太阳在童话中只是叮嘱,说了很多的“不要怎么做”,也说了“要怎么做”,但工作简单化,完全权威化。他没有将相关教育工作做细做实,他在草菅人命,他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说明白“为什么不能,为什么不要”,他只是提出了要求,简单地以自己为中心帮助种子作出了一种选择。虽然从太阳的经验和我们成人的角度出发,这一种是非常正确,但种子们不会完全接受。太阳没有注重过程,他没有引导种子去分辨表象与实质的关系,没有能引导种子自主、主动地去作出正确的选择,没有教给种子正确的选择方法。而这一种选择对于种子来说是唯一的机会,是种子一生中一次关键的选择。

那两颗死去的种子是可惜的,他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虽然选择错了,但是选择是他们自己作出的,他们曾经在自己头脑中有过美好的向往,有过对未来的向往,他们想过、追求过。他们只是不知道选择后的结果,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而那些进入黑土地的种子,其实也不知道这样选择的结果会如何,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盲从,一种言听计从。从太阳的叮咛开始,他们不问就里,依命而行,表现很大的依赖。

文本的价值取向何在,我没有去翻教学参考用书,但我相信这一次执教的这位老师一定读得很认真。她课堂中的价值取向可能就是官方的观点。这一篇文章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让他们听老人的话,听教师的话,听家长的话,哪怕这些长者的话,教育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也要一味地听从。那这篇文章是“听话教育”的很好的说教材料,列举了不听话的下场,提供了正面论据,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但作为成人,作为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人,我们心里也知道,听话的反面事例也能找出无数。

吃晚饭的时候,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亲戚听,(她也上三年级,但还没有学过。)讲完后让她说说感受,她说:“那两种子太不听话了!”是庆幸还是后怕,我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太阳公公的话很有道理。”女儿补充。女儿已经知道沙漠、湖泊的特点。“他们也应该问问为什么,太阳公公应该说清楚。”是呀!

其实,对于种子来说,飞行后,离开母亲,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场选择。沙漠、湖泊、黑土地,小种子们面对的是财富、快乐和生存的正确选择。选择财富、选择快乐、选择生存都是无可厚非的。两颗种子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选择后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他们不清楚首先需要的是生存,是进入土壤,是生根发芽,他们需要的是合适的土壤、空气、水分、养料、温度。从尊重生命出发,首先他们要活下来。只有生存下来,接下来才能求前进一步的追求。他们充满理想,却忽略了现实。他们首先要生存。

不过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历史也不太肯定这种唯生存的选择。我们的历史中也有许多为了理想,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苦苦的努力。想想“飞蛾扑火”的壮烈,想想坦然就义的英雄;从屈原到文天祥,从陶渊明到梁启超,你能说他们的选择是可笑的吗。你能笑他们的幼稚,你能笑他们的鲁莽。他们的身边我想也会有许多的叮嘱,我也相信他们是多么地不听话。那两个小种子的行为是不是可悲实不可一概而论,那些进入黑土地的种子是不是就真的很幸福,也不可一概而论。只是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都在迷糊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人生的选择。他们的不幸在于,没有学习、没有询问、他们遇到的是一个被人永远赞美,其实不懂教育的太阳。

希望这只是第一批种子的飞行,希望在下一次太阳公公的叮嘱中,有这两名种子用自己的生命来尝试和演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这一种飞尝试能激起更多的去思考,去判断,去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更加的言听计从。“能进入黑土地”是老人、是长者对种子的关心与希望。但其实世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种子的家。最后一片叶子都可以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屋顶上、悬崖上的蒲公英也会遇到它们的知己。

这只是自己对课文的一种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去解读,大家可以一起来研究,但我们不能再让自己成为“只会叮嘱的太阳”。不敢说这篇教材有问题,只想说我们用教材时要有自己的想法,那怕是错的。教学参考书其实也是、一直都是一位只会叮嘱的太阳。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四

歌曲《蒲公英》是一首3/4拍的歌曲,短小、富有梦幻色彩的儿童歌曲。旋律起伏跌宕,抒情优美,蒲公英被风儿一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美梦,引发学生天真的想象。孩子的梦可能是甜美的、愉快的、也可能是离奇的、怪诞的,但音乐里的梦总是充满幻想的。所以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

课件展示洋娃娃的梦画面,背景音乐《洋娃娃的梦》,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想象的积极性,通过看、想、说等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梦的美。“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它是谁呢?谁又能说说看它在干什么呢?”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蒲公英》是一首三四拍的歌曲,节奏平缓,旋律优美。在教唱环节中,我用轻柔的声音:“蒲公英边飞边唱起了歌,那快乐的歌声感染了我们,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轻轻的摇晃着身体也想来唱一唱,那么请小朋友用la来哼一哼旋律”。把学生带到天空、白云的情景当中。良好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演唱欲望,他们很感兴趣的轻轻地哼唱,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在教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蒲公英妈妈,变成一个个小伞兵满天飞,这一过程中我转变角色,和孩子们一块变成天空中的小伞兵,在蓝天上尽情的歌唱。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用打击乐器来给歌曲伴奏,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上来表演。

编创环节中,运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编创的兴趣。我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小动物睡觉的形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孩子们都想参与到游戏当中,最后让他们在聆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来一一扮演,无形中创立了一种自由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得孩子们大胆的参与、充分的表现。

《蒲公英》是一首以“愉快的梦”为主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音乐活动中分享梦中的情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用线条表现音乐的旋律走向。那么怎样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不显单一呢?聆听的音乐和歌曲教学如何去找他们的共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聆听《洋娃娃的梦》和教唱《蒲公英》他们都是在描述的梦境,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那么在感受三拍子摇曳的韵律之后,歌曲的色彩,旋律走向等等都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横向的共同点。

俗话说“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充电,才能将新的理念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们,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才能不断去追求理想中的音乐课堂,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会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引领我的学生们畅游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五

这篇文章是以童话的方式来告诫人们环保有多么重要,课文内将蒲公英和椰子树伯伯都化身为人,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引出环保问题,课文从蒲公英担心开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开花的现状进行思考,结尾以梦境的形式出现,更衬托出蒲公英开花的心愿只能在梦境中实现的悲痛心里。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文章内容较清晰,文体学生比较喜欢,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蒲公英担心开不了花地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渲染,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现在的环境已经遇到了许多问题,在此处让学生自己想象除课文中的汽车尾气、河流污染、噪音外还有什么环境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及问题的回答更能真实的放映出环境问题的刻不容缓,加强了环保意识。最后以自然段的指导朗读也较为成功,学生在体会了环境问题后,就更能体会到蒲公英的担心,让学生作为蒲公英想象着能开出美丽的花来读一读最后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让学生感受到蒲公英梦里的快乐与高兴。

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对童话这种题材的讲解不透侧,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具体的好处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比如说生动、具体、形象,没有深入了解。

2、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是理解,没有对此引发出来的内容进行巩固和进一步了解,应该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或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加深对环保意识的认识,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挖掘的不够透彻。

3、课堂学习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时间,只是一味的让孩子自己品悟,对于童话的方式,学生也没过多的体会,也没发现孩子对这种文体的喜爱。这也是老师的失败之处,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描写,发散的思维方式,应该能赢得更多孩子的喜爱!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六

《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蒲公英种子在不同的选择下产生的不同结局,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文中的对话颇具特色,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特色。学生如果能把人物的语言读好,也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因此,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朗读和角色表演中领悟课文阐述的道理。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太阳公公、落在沙漠里的种子、落在泥土中的种子。太阳公公是作为长辈出现的,在蒲公英种子要出发之前,给它们一个叮嘱。这一部分中,我把“嘱咐”作为重点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先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谁会嘱咐你?”从而知道“嘱咐”一般用在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时候。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嘱咐”造句,不仅是为了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要求,更让学生学会运用,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太阳公公的这句话前,还有一个提示语“亲切”,有了之前对“嘱咐”的`讲解作为铺垫,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长辈对晚辈亲切地说话的样子,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模仿这种语气,读出对蒲公英种子关心的感觉。

小种子的回答中,“一定”两个字表现出非常肯定的语气,句中又出现了两个感叹号,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而前面的提示语“大声”更强调了这种语气。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答应父母的时候,会怎么说,帮助他们读好这句话。

第三自然段是两颗种子的语言,在读落在沙漠中的种子的语言时,由于有平时朗读训练的基础,学生能够自己把“数不尽”“一定”“准会”读出来。这句话虽然前面没有提示语,但是从语言中可以感受到落在沙漠中种子的不以为然的语气,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给这句话加上提示语,帮助他们更好地朗读。读到落在湖泊里的种子的语言时,我强调了“得意”这个提示语,让学生试着把表情也加进去。

第四自然段讲到了蒲公英种子不同的结局,学生能够通过语气的强弱来读出三种不同的结局。

总体上说,学生的朗读还是基本能够读出人物的特色,把关键词语读好。

在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不需要完全照着书本,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说出来,这其实就是融入了课文复述的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动作、表情,把故事能够完整地表演下来。表演完毕,我还设了一个采访的环节,为了把课文的寓意引出来。一开始我还有所顾虑,没有提前跟他们说表演完后要提问,会不会一下子说不出来,但是学生表现得很出色。“落在沙漠里的种子,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落在这里呢?你现在有什么要说的呢?”“落在湖泊里的种子,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落在这里呢?你又有什么要说的呢?”这两个问题问下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不要以为看上去好看的地方一定是好地方,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最后,我又让“太阳公公”说一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劝告它们?”这位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出来,我提醒她要是那两颗种子知道结局,还会这么做吗?她也立刻就回答出来了,说得很完整。

这堂课总的说来还算比较顺利,大多数学生也达到了目标,只是举手的学生还是集中在平时举手比较多的学生中间,其他学生举手很少。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生活实际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思,能仿照句子说话。

3、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精美的图片,看这是什么?(出示蒲公英图片)喜欢吗?请大家用喜欢的语气喊出它的名字。今天我们学习的口吻就是蒲公英,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1、出示蒲公英花图片,观察:它的花像什么?出示词语:绒球。指名读

2、出示蒲公英种子图片,观察像什么?出示降落伞,指名读。结合图片认识花托,指名读。

看到蒲公英的花我们想到了绒球和降落伞,这叫什么?(比喻)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导多音字泊

4、学习“嘱咐”

指名读,提问:嘱咐什么意思。观察嘱咐田字格中读位置,谁来嘱咐一下同学们写这两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口字旁的位置,嘱的右半部分的写法。)师范写,学生自由练习。展示评议。

5、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 、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听边想:蒲公英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2、体会“可爱”。

“绒球”:出示实物,给你什么感觉?“ 洁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白?那洁白的绒球什么样呢?出示图片。带着喜爱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1、快速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湖泊 沙漠 泥土

2、他们为什么飞到不同的地方呢?

3、飞到沙漠的种子:

出示句子:“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抓住金光闪闪、数不尽、百万富翁读出那种自以为是的语气来。

4、飞到湖泊的种子:

出示句子:另一颗种子落在湖泊里,他得意地说:“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指导学生读出那种得意的语气。

5、其余的种子为什么落到了泥土里呢?(因为他们听从了太阳公公的嘱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我们来看看太阳公公时怎样嘱咐他们的?

(2)出示太阳公公的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亲切地嘱咐”。在生活中谁亲切地嘱咐过你?用他们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金光闪闪的沙漠图片:看,多美呀!太阳公公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因为沙漠没有水分,气候干燥,不适合植物生长。)

(4)出示波光粼粼的湖泊图片:这儿这么美,有充足的水,太阳公公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呢?(因为这里没有泥土,也不适合植物生长。)

(5)出示句子“黑黝黝的泥土图片: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结合图片理解黑黝黝的意思。这儿好看吗?好玩吗?太阳公公为什么还让它们去呢?(因为泥土中含有大量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教师介绍黑黝黝的泥土的知识: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有句谚语“黑土地油汪汪,不用肥料长得壮”我们来看看黑黝黝的泥土中的植物长得怎么样。出示植物茁壮生长的图片。指导学生读好黑黝黝。

出示句子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只有……才……”说明了什么。再读这个句子。

6、小种子们听从了太阳公公的嘱咐了吗?他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第二年的春天,他们生活的怎么样呢?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板书:干死 淹死 茁壮成长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出示句子:“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光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茁壮什么意思,选择字典中的解释

竞相:结合上下文理解。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这是一群多么幸福、快乐的蒲公英,他们把大地装点得多么美丽,指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延伸

假如你是落在沙漠、湖泊里的种子,在你生命垂危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呢?

从两颗种子的教训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作业:

回去吧故事讲给家长听,继续阅读有关蒲公英的资料,相信你对蒲公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反思:

一、培养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训练从读中悟的能力。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提高从拓展练习中延伸知识的能力。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上还够多,学生能理解“嘱咐”,也会用嘱咐练习说话。但在如何读好太阳公公嘱咐的话时,学生还未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如果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父母、老师、长辈们是怎样嘱咐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八

蒲公英,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知道蒲公英会随风飘荡,四处为家。课文拟人化的`描述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经验,也能明白为什么沙漠、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会死去,泥土中的会成活。但对其中的寓意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课标还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说话,从而使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教材、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以“学生角色”这一固定模式参与思维,就很可能因为“立于文外”而无动于衷。故,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随蒲公英一同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伞兵”中的一员,想象中想去哪儿就飞哪儿。学生兴致勃勃,想象着自己向往的地方,感受着作为蒲公英的快乐。随后,我又让学生戴着头饰做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即读好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如何劝告误入歧途的两颗小蒲公英种子;再作为生命垂危的小蒲公英种子,说说当时心里的想法等。这样,在课堂上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将学生从文外拉进了文中,使学生更多地触摸到文中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多次的角色转换、想象练说的过程中,学生也已以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教师动之以情地范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由于年龄的差距,学生在扮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时,说话的语气如同在与同辈交流,这样也就谈不上嘱咐了。于是,我马上参与其中:“老师也想来作回太阳公公,好吗?”随后投入地朗读文中太阳公公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长辈应有的语气。课文最后一段,讲述了不同做法的种子的不同命运,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学生读得不明显时,我也示范朗读了。小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模仿力强,课堂上老师为数不多的范读他们会尽心感受,努力模仿。读好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也就蕴于其间了。

在教学中,如果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且形式单一,那么学生读书只会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会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因此,我在让学生以多读来体会文章寓意的过程中,注意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有个别读、自由读、同桌交流读,分角色读等等。另外,在再次让学生读两颗落入沙漠和湖泊的种子的话前,我穿插了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以太阳公公的口吻劝它们。)

师:那两颗种子听得进大伙的劝告吗?

生:听不进。

师:再来读读它们的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颗小种子的孤注一掷,读好对话。这样练读,学生有新的感受,就不会感到枯燥而读得无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寓意的课中,我始终以导拨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逐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课文的寓意。所以说,这堂课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自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最后蒲公英茁壮成长的情景由于电脑操作不熟练没能向学生展示,致使学生少了一份直观感受。再如: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了铺垫。但由于考虑不成熟,相应的图片只是出示了一下,未能发挥其作用。我想,如果能一起贴在黑板上,这堂课的效果会更佳。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九

本文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选择不同环境生长的故事,告诫孩子们要学会听从长辈的忠告,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1、读好人物对话,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学会抵制诱惑。

1、读好对话。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谈话

2、播放动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揭题(学生跟着板书课题,齐读)

二、亲切嘱咐,感受关心

过渡:种子们正在快乐的随风飘荡,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对种子们说什么了?

1、我们也来听听太阳公公的话,想想告诉蒲公英什么了?

2、男生放声读,想想太阳公公告诉种子们什么了?

3、交流。

(1)别落在沙漠里。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沙漠是怎样的?出示沙漠图,

说话,“这里的沙漠,多么。”

板书:金光闪闪

师:这里金光闪闪的,像有许多的金子,多么吸引人那!可是那是沙漠,不能去。

(2)不要被湖泊迷惑。我们再去看看湖泊是怎样的?出示图

说话,“这里的湖泊,多么。”指导朗读。板书:银花朵朵

师:这里银花朵朵,多漂亮那!可是太阳公公说那是湖泊,不要被它迷惑了。

(3)泥土才是生根长叶的地方。

师:太阳公公告诉种子们什么才是它们生长的地方?

电脑出示图,说话,“这里的泥土,多么。”师:这里黑黝黝的很难看,却是很肥沃,能让种子生根长叶。

4、师: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不要到沙漠和湖泊里,而要到泥土里才能生根长叶,这就是太阳公公对种子们的“嘱咐”。

师:你能用“嘱咐”说话吗?

5、师:太阳公公多么关心种子们那,你愿意学学太阳公公来亲切地嘱咐一下种子吗?先自己学,再指名读。

三、同样的关心,不同的想法

1、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两颗种子的话。

2、交流。

(1)一颗种子怎么想的?出示句子指名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导朗读。读出瞧不起人,异想天开的语气。

(2)另一颗种子怎么想的?电脑出示句子指名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导朗读。得意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4、如果你是太阳公公,看到这两颗种子想到沙漠和湖泊里去时,会怎么劝?

四、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命运

1、过渡:可是,这两颗种子没听太阳公公的劝告,还是飞到了沙漠和湖泊里了。

又一年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种子们怎们样了?(齐读)

3、想象说话,引出寓言。

师:假如你是那两颗种子,快要死淹死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师小结:对呀,我们看事情不能被漂亮的外表所迷惑,同时也应该听长辈们的正确指导。

五、抓住重点词语,学会复述故事、

1、出示重点词语,学生自己先练习

2、指名复述

六、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生动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

同学们,喜欢做梦吗?(喜欢)俗话说:“梦是心中想。”有时我们的很多愿望便会在梦中尽情绽放。那么就让我们伸出手一起写一写这个字。谁能用“梦”字给大家组个词?(梦想梦想成真 梦幻 ......)其实,不光我们人类会做梦,在植物王国里有位朋友也会做梦,想知道他是谁吗?(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梦。(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1、蒲公英为什么要做梦?2、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这么多问题在大家心中绽放,看来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有了问题怎么办?(读课文解决)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1、 蒲公英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准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 (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1、蒲公英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你找到相关的段落了吗?(指生读)

(1)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啊?(美丽)板书 做美梦

(2)她的梦境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太阳笑、草原美,微风吹)此时蒲公英的心情怎样?(快乐)

(3)谁能带着蒲公英快乐的心情美美地读读她的梦?(配乐,指生读,老师评价)

(4)让我们大家想象着蒲公英梦中的美景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遍。

2、蒲公英在梦中很快乐,那她在现实中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思考:

(1)1----6自然段讲了什么?

(2)用"—"画出蒲公英不快乐的语句.

(3)蒲公英为什么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

交流讨论

(1)开花前,蒲公英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板书 开花前 担心)

(2)a句1:“唉!”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出这样的叹息?(愁闷烦恼)请同学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

c句2:听了椰子树伯伯的话,蒲公英仍然不放心,脑海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直到眼皮越来越沉重,才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3、蒲公英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那她开花了吗?开出的花怎样呢?指生读第七自然段。

(开花了 开着嫩黄色的花)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文中那个地方告诉你的?)。(“哈,开花了!真的开花了!”蒲公英看着嫩黄色的花,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什么是迫不及待?谁能用“迫不及待”造个句?现在请一位同学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读读蒲公英的话。

4、蒲公英终于开出了漂亮的花,可不幸的事又发生了,开花后,又有哪些不幸的遭遇呢?用“——”画出来。

多媒体出示句子a一辆旧汽车,边咳嗽边喘气,从蒲公英身旁驶过,喷出一股黑烟,呛得她直咳嗽,嫩黄色的花瓣也被弄脏了。

b还有一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从她身旁呼啸而过,差点儿震落她的花瓣。

c地上一只空饮料罐被汽车轮子碾飞了起来,不偏不倚砸在蒲公英的身上。

(1)“边咳嗽边喘气”什么样?

大家什么感受?(难受)带感受读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你有什么感受?(胆战心惊)带感受读。

大家说,经过一连串打击的蒲公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难过、痛苦)

板书(开花后 痛苦)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蒲公英的这种痛苦感受再来读读他的遭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面对如此的遭遇文中的蒲公英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蒲公英擦了擦眼泪,说:“椰子树伯伯,如果人们不乱排放废气,不制造噪音,不污染水源,不乱扔垃圾,我们不就可以生活在美丽的环境当中吗?”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你是怎么知道的?(连用4个不)蒲公英连用了4个不表达了自己希望生活在美丽环境中的强烈愿望。

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指名读师评价)

你希望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用上这个句式来谈一下。(如果我们不…不…不…不…,不就…吗?)

6、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指生答 师评价)

7、就让我们时刻牢记环保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创绿色家园。(板书 保护环境)

1、借助板书 回顾童话

2、想一想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事情发展顺序)

3、升华感悟,再读课题

让我们带着蒲公英的梦变为现实的决心,再读课题。

1、留心观察你周围的环境,了解有没有被污染的情况,人们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再跟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2、假如蒲公英的生活环境一夜之间改变了,请同学们大胆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一

蒲公英,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知道蒲公英会随风飘荡,四处为家。课文拟人化的描述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经验,也能明白为什么沙漠、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会死去,泥土中的会成活。但对其中的寓意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课标还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象说话,从而使学生体会故事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教材、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以“学生角色”这一固定模式参与思维,就很可能因为“立于文外”而无动于衷。故,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随蒲公英一同旅行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伞兵”中的一员,想象中想去哪儿就飞哪儿。学生兴致勃勃,想象着自己向往的地方,感受着作为蒲公英的快乐。随后,我又让学生戴着头饰做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即读好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如何劝告误入歧途的两颗小蒲公英种子;再作为生命垂危的小蒲公英种子,说说当时心里的想法等。这样,在课堂上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的心理,将学生从文外拉进了文中,使学生更多地触摸到文中的语言文字,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多次的角色转换、想象练说的过程中,学生也已以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教师动之以情地范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丰富敏锐的感受力。由于年龄的差距,学生在扮太阳公公亲切嘱咐蒲公英种子时,说话的语气如同在与同辈交流,这样也就谈不上嘱咐了。于是,我马上参与其中:“老师也想来作回太阳公公,好吗?”随后投入地朗读文中太阳公公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长辈应有的语气。课文最后一段,讲述了不同做法的种子的不同命运,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学生读得不明显时,我也示范朗读了。小学生大多反应灵敏,模仿力强,课堂上老师为数不多的范读他们会尽心感受,努力模仿。读好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也就蕴于其间了。

在教学中,如果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且形式单一,那么学生读书只会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会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因此,我在让学生以多读来体会文章寓意的过程中,注意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有个别读、自由读、同桌交流读,分角色读等等。另外,在再次让学生读两颗落入沙漠和湖泊的种子的话前,我穿插了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以太阳公公的口吻劝它们。)

师:那两颗种子听得进大伙的劝告吗?

生:听不进。

师:再来读读它们的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颗小种子的孤注一掷,读好对话。这样练读,学生有新的感受,就不会感到枯燥而读得无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这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寓意的课中,我始终以导拨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逐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课文的寓意。所以说,这堂课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自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最后蒲公英茁壮成长的情景由于电脑操作不熟练没能向学生展示,致使学生少了一份直观感受。再如: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了铺垫。但由于考虑不成熟,相应的图片只是出示了一下,未能发挥其作用。我想,如果能一起贴在黑板上,这堂课的效果会更佳。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二

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以下是这一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近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

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

(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揭示《蒲公英》这则语言故事的道理时,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学中我巧妙创设“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课堂成了心灵的对话,这时的对话才是师生间、生生间智慧的碰撞。

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我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的学生,这时我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说得不对”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呀!

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文多元理解,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使语言文字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活”起来。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求异。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就是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到了升华,主体性得到了落实。长此以往,就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嘱咐”等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学用“嘱咐”造句。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书课题)教学“蒲”字读音及写法。

2、蒲公英的种子什么样子?(师吹手中的蒲公英)。

3、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遇到的不理解的生词自己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四人小组检查自学结果。

3、师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下面生字词。

(2)指导朗读长句子。

(3)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书写。

1、指导易错词写法。

2、描红。

3、评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学生自由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

1、我们小种子们想去不同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老前辈——太阳公公,对我们有什么建议?

2、打开书,读课文。

3、谁来当太阳公公,对我们这些小蒲公英种子提建议。太阳公公是用什么语气说的?练习用“嘱咐”造句。

4、再读一读太阳公公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了太阳公公的话,蒲公英的种子们即小降落伞们怎么做?

2、种子们都到泥土中去了吗?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仔细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看有两颗种子是怎么做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第一颗种子:

(1)说一说这颗小种子看到“黑黑的” 和“金光闪闪的”这两种不同的情景,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兴奋)

(2)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颗种子:

(1)“波光粼粼”是什么情景?

(2)想象一下,在这么美的环境里,这颗小种子想去干什么呢?

(3)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男生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蒲公英们,有的落在沙漠里,有的落在湖泊里,有的落在泥土里,结果呢?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延伸拓展,故事表演

1、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该怎么演。

2、分大组练习表演。语言要通顺,加上动作,表情,可适当加入想象。

3、小组表演,评选出最佳演员。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四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各自去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结果一颗干旱死,一颗淹死。而其他种子听从太阳公公的话,投向黑黝黝的泥土茁壮成长起来。课文蕴涵了要听从正确教导,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大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进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闪闪点点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

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

(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

……

这一教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能耐心倾听,民主接纳,巧妙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独特体验。

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老师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这时老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错了”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增值。

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从中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唤醒创新的潜能。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更是多元的。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五

上了《蒲公英》后,觉得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意犹未尽的地方没有体现出来,后来又看到了几个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片段,觉得其实只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灵活实施都不为过。其中一个片断是这样的:

教学片段:

师: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生:大多数种子听从太阳公公的话落到泥土中安家,有两颗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劝告,非要到沙漠、湖泊中去安家。

师:我们不妨把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行为称为“听从型”和“叛逆型”。

(师板书:听从者叛逆者)

那么,你欣赏哪一类型的人呢?

生:我欣赏“听从者”,他们听长辈的话,所以能茁壮成长。

(这时,有两双举起的小手又放下了。)

师:(指着放下手的一位学生):你有不同的意见吗?大胆说给同学们听。

生:我欣赏“叛逆者”,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那些“叛逆者”不听太阳公公的劝告,自以为是,最后不是都死了吗?真是不听长辈话,吃亏在自己。

生:(急切地站起)我反对!我觉得他们(叛逆者)有主见,不随大流,敢于探索。

生:他们不是敢于探索,而是爱幻想。

生:(理直气壮)一个人有了幻想才能去不断探索!科学家不是都这样的吗?

生:我欣赏“听从者”,他们实事求是,做事脚踏实地,所以能获得成功。

(部分学生鼓掌表示赞同)

生:我还是欣赏“叛逆者”,因为他们不盲从,自己去追求金钱和快乐,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的。

生:(急不可耐地、脸涨得通红)他们自己去追求幸福是好的,可他们最后得到金钱和快乐了吗?是死了!!(最后三个字语气重重的)

生:是的,这也是他们考虑不全的方面,但是,要探索、要有追求总要付出代价的。

师:同学们辩论得真精彩!你们的感受很独特,讲得都很有道理,你们都是胜利的一方。

师:现在,如果你们是两颗落在沙漠里和湖泊中的小蒲公英种子,在生命垂危时,你会怎么想?这时,有其他小种子飞来,他们又会怎样劝告?请你以“蒲公英的呼吸越来越弱了”为开头写一段话。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本教例中,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教者不是照搬教参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就是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到了升华,主体性得到了落实。常此以往,就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六

师: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

生: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

生: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生:你们不听太阳公公的话,才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

生: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长辈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应该仔细想一想,正确的就听,不正确的就不能照着做。

师:对呀,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

生:老师,我有补充。做任何事情前都要三思而后行。

师:说得真好。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想对蒲公英种子说:你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们,但也替你们感到惋惜。

我巧妙创设“对蒲公英种子说一说”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上课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案。“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我不是照搬教参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就是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到了升华,主体性得到了落实。常此以往,就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八

一、创设意境,入境动情。

师:(梦幻般的语调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进入蒲公英的世界。”学生读课题。

师:展示cai课件:无数蒲公英的种子,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带着一个个洁白的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轻扬,似无数的小精灵翩翩飞翔。

生:(充满憧憬地)好美呀!

师:(微笑地)陶醉了,是吗?老师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把它的美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朗读后,进行个别朗读,并说着自己的理由。)

生:我读得轻快、活泼,因为我觉得这时的蒲公英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限欢愉的。

生:我读得舒缓、陶醉,因为我觉得蒲公英飞翔时动作舒展、潇洒,它们正陶醉在飞翔的快乐中。

生:因为我觉得这时的蒲公英成熟了,带着自己的小降落伞,一路飞翔,一路幻想,这真是如诗如梦的境界,我们不能打扰它们,所以要读得轻柔些。

二、倾听质疑,循疑导学。

师:看到蒲公英种子随风自由飞翔,慈祥的太阳公公说话了,你们听……

(cai课件演示,适时出现了笑嘻嘻的太阳公公形象,并录制了它亲切的话语,学生侧耳倾听。)

师:你们听懂太阳公公的话了吗?

生:这是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们,不要到沙漠、湖泊去,应该到黑黑的泥土中去。

生:我听出太阳公公在说话时前后的语气不一样。

生:太阳公公说“别”“也不要”“迷惑”“只有……才……”这些词时,声音特别响。

生:这是太阳公公在嘱咐蒲公英的种子们,要它们千万记住。

师:让我们向太阳公公学习,把我们的爱心献给蒲公英的种子们。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赛读。)

师:你们现在迫切地想了解什么?

生:我想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们记住太阳公公的话了吗?

生:我想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们都飞到哪儿去了?

生:我想知道太阳公公为什么这样说?

生:我想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们后来是怎样长大的。

师:这么多愿望呀,我们怎样实现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向书本请教,从书中寻找答案。

生:可以互相讨论。

生: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师:你们真会学习。好吧,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愿望。

【巧妙引导学生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质疑,循疑导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让我们首先向书本请教,比比谁最会读书。

(学生自由读文,为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老师相机提醒学生注意良好的、有效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生:我知道大多数蒲公英的种子听太阳公公的话,飞到了泥土中。

生:还有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沙漠,一颗落到了湖泊中。

生:飞到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茁壮成长,落到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干死了,落到湖泊里的种子淹死了。

师:有哪位聪明的蒲公英知道吗?

生:我知道沙漠虽然表面上金光闪闪的,但是它全是沙,没有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水和营养,所以蒲公英的种子干死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了解到的。书上说,如果我们地球上的环境再恶化,就可能会被沙漠覆盖,这样植物就不能生长,人类就会灭亡。

师:你能联系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上的知识来理解课文,真了不起,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呢。

生:我知道湖泊虽然银花朵朵,很美丽,可全是水,蒲公英的种子在水里时间长了,就会发涨、烂掉的,也不能顺利生长。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妈妈告诉我的。有一次,妈妈把黄豆浸在水里,可是后来忘记了,过了好几个星期才想起来,结果黄豆烂了。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就这么说的。

师:你能联系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学习,真不简单,祝贺你!

生:泥土虽然黑黝黝的,但是它含有种子生长所必需的水、空气和其它营养。我也是从书上看到的。而且,我们看到庄稼都是种在水里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瞧,聪明屋里飞出了聪明鸟,它们在向你们表示祝贺呢?(cai展示)

三、诵读感悟,体验抒情。

师:蒲公英的种子带着一个个小降落伞,带着自己的想法,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请同学们用心读书,边读边想象,努力体会蒲公英的种子们的心情。

师:你现在能体会到谁的内心了?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生:我感受到了大多数蒲公英的种子很听太阳公公的话,我想用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生:我感受到了另两颗蒲公英种子的自以为是和得意,我想和我的同桌为大家表演。

生:我对他们的表演有意见,因为我觉得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只是看到了沙漠、湖泊的外表美丽,没有想到后果,这不好。所以,我们在朗读它们说的话时,应该带点讽刺。

生:我认为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对美好的地方充满向往,这没什么不好,所以,应把他们的话读得天真、带点幻想。

师:你们谈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老师真为这两位同学感到高兴。同学们,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的选择,你有什么想法,就大胆地说出来,这样你会感到受益匪浅的,学习本身就是和同学的一种交流。

生:沙漠、湖泊不是蒲公英生长的地方,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话,当然没有好下场。

生:人们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可是老师说过,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看到沙漠、湖泊这么迷人,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生:而且它们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

生:它们只知道去追求财富、自己的快乐,不知道考虑后果。

生:但是有的错误犯了就没有改过的机会了,这是很可怕的。

师: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想对你们说:“你们令我感到骄傲!”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着把自己的想法、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比比哪组的表现能引得同学们的喝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后,进行了表演,学生进行了评议,选出了最佳表演组和最佳合作组)。

四、再创情景,升华创生。

师: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为感谢你们对他们的理解,现在竞相开放了。(板书:竞相开放)

师:你们读到这个词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蒲公英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生:蒲公英的花朵在争奇斗艳。

生:我仿佛看到蒲公英花团锦簇。

师:请带着你的想象,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相信,通过听你们的朗读会身临其境。

(学生自由朗读,个人自荐读,师生共同赏读)

(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鼓励用表演的方式展现想象的情景。现记录学生的表演内容之一。)

蒲公英的妈妈:孩子们,你们长大、成熟了,当风儿吹来,你们就要离开我了,妈妈可真舍不得你们呀!

种子:妈妈,放心吧,我们会乘着您给我们的降落伞,找到新家的。

蒲公英的妈妈:我怎么能放心呢?你们不知道呀,去年,我的两个妹妹就是因为不听太阳公公的话,一个飞到沙漠被干死了,另一个飞到湖泊,结果被淹死了。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了。

种子:放心吧,妈妈,我们会小心的。我们记住您的话,一定找到黑黝黝的泥土再落下安家。

种子:我们不会被沙漠、湖泊迷惑了,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我们生长的地方的。

种子:妈妈,我是聪明勇敢的蒲公英,我要飞到沙漠,找到有水的地方,在那儿生长、繁殖后代,时间长了,沙漠就会变成绿洲,就再也不会有蒲公英的种子被干死了。

种子:妈妈,湖边需要绿意,要不然水土会流失,我们就会因为发大水被淹死,所以,我要落到湖边,在那儿快乐成长,这样,我就为保护环境出了力。

蒲公英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3

以下是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所创设的情境:

教学这一自然段,主要抓住“嘱咐”一词,让学生感悟到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种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那么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嘱咐”这个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会议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嘱咐过我们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天冷了,妈妈嘱咐我多穿些衣服;爸爸嘱咐我过马路时不要闯红灯……学生不仅回忆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时也学会了用“嘱咐”造句,这也是本课的饿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嘱咐我们这些话时,对我们是怎样的感情(充满期待、充满关爱),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太阳公公的嘱咐。这样一来,原先还不能很好感悟这段话的同学已经能充满感情地朗读。

以上这一教学案例正是运用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创作也是创作者对生活深刻而独特的体验,作家正是借用文字符号表达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也应牢牢把握这一文艺创作学原理,将文本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