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乘法结合律公式 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9篇)

乘法结合律公式 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0-13 12:08:01 作者:灵魂曲乘法结合律公式 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9篇)

征文是一个展示个人才华和文学能力的舞台,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避免模糊和不明确的表达。请大家欣赏这些精心创作的征文片段,它们不仅思想深邃,而且文笔出色。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一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的第二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基本相同,通过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因此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验证的科学方法。培养自觉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与交换之前,已经会简便运算了。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师之前或多或少有渗透;

二是学生课外学习所得;

三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计算经验。他们根据自己经验,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变乘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结果是不变的,出于需要有时就会对算式进行转换,他们很显然不是通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看来,会不会学生是对定律的意义现有模糊认识,然后我们给他们提炼一个本质、简洁的模型的,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简便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探索数学的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梳理,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最后,当学生已经概括出乘法的.结合律后,如果能进一步追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呢?”通过学生对方方面面的反思,引出最后的概括。这样可能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会更深刻一些。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概括还需要大量地体验,但相信经历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体会到探索的基本步骤。

反思整节课,本课中因为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定律,所以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态势。但在课前对学生学情关注还是不够,做为代班四年的教师应该为此感到愧疚,应该想到有一部分孩子看不见屏幕上的字,课前就应该给孩子们将学案打印出来,那样能节省更多时间,效率会更高一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二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具准备

一些小长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5×1425×4125×8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生:…

生说师板书:(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师:能用乘法结合律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吗?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六)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12×10=10×12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三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乘法结合律的全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授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探索规律的方法与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发现的现象用生活中的事例去加以解释,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或者先把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相乘,再乘第二个数,积不变。并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乘法结合律作比较,学生当时就把这个规律牢记在心中,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字母将乘法的结合律表示出来,学生写出了以下的等式:(a×b)×c=a×(b×c)=(a×c)×b。

在乘法结合律的运用中努力让学生掌握三种情况:

1.计算连乘时,如果其中两个乘数的积是整千、整百、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或乘法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相乘,再与其他数相乘,这样会使计算简便。

2.在乘法中,如果一个乘数是25(或125),另一个乘数正好是4(或8)的倍数,则将另一个乘数分解成4(或8)与其他数相乘的形式,再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或125×8),这样会使计算简便。

3.特殊数的乘积:5×2=1025×4=100125×8=1000等。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其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四

通过本节课教学,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促进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首先,通过教材重组,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得了基础,从而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基础。其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启发学生用抽象的算式来举例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人人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第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因此,课堂上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拓性,出现了许多令我意外而惊喜的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是四个数相乘。另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相乘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的例子等。

2、捕捉和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相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相当拓展,已经不惟书、不惟师,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风貌。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归纳乘法结合律,你能说说吗?”及时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维的聚合。当学生提出“125×16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成功了。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教学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五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c=a×c+b×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六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而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让学生帮助老师搭建领操台需要多少块方砖来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同学们都在探索乘法交换律时,经历了发现规律、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归纳规律的科学探索过程。在归纳乘法结合律时,思维特别积极活跃的同学,更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评价方面,重视增加我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特别是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教学反思《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一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七

老师通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侓的探索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扯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表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以下是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八

老师通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侓的探索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扯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表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以下是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乘法结合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九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基本的多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和有关乘法简便算法的基础,是紧密连接前后教材的桥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基本理念和学生以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实际应用

二、教法分析:

为了很好的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是通过理解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比较对照、区别几种计算方法的异同突出两个数相乘凑整的优越性及由实例列算式到抽象出乘法结合律定理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关于乘法结合律,在三年级的简便算法的教学中已有所孕伏,这是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具体例子概括出一般规律,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为主,讲练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模式,而更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设问题的情境,比较两种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和兴趣,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几种计算方法后总结出把两个能凑整的数放在一起相乘有利于计算的方便快捷。利用原来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示形式迁移得出结合律的字母表示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练习循序渐进,掌握新知。

四、教学模式:

这个部分我分为4个环节: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因此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口算为切入点进行男女生竞赛。由此得出:两数相乘能够凑整的可以使计算比较准而快。

(二)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分4个版块进行:

1、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在这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解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讨论交流

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果,确定了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简便后(课件出示相等关系)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及数字的特点,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确定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这个设计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通过计算得出,也可能利用乘法的意义和交换律得出,仔细观察的学生还可能会注意数字的特点和关系直接得出结果等等方法。从中体现了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也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于正确得出结论的给予鼓励。实践出真理。通过这几组算式的比较对照,学生会发现运算数字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在得出规律后让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通过举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为下一步总结定律做铺垫。起到点面结合的桥梁作用。

3、总结归纳(建立模型)

接着,根据学生原来掌握的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现的形式,利用知识的迁移得出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现形式(课件出示)

在整个教学新知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4、基础练习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犹如工业生产中的“产后服务”。它可以巩固新知,加深记忆。(课件出示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对于(12×□)×5=□×(4×□)不懂填,那么可以马上结合字母公式找准a、b、c分别代表哪个位置的数,对号入座;在这里还要强调数字特点,括号的使用。

让学生判断各题是否符合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加深了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三)解决问题

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要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服务的。

(课件出示)

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找到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对用最优化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并在此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争做社会好公民!

学生练习后进行阶段性小结:在几个数相乘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它们先相乘,使计算简便。

(四)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找出不足及时补漏补差。

(课件出示作业)

针对25×16,如果学生直接进行计算,则没有达到简算得目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会给学生回顾复习时的25×4,引导学生在算式中找出隐含的数字4,把16分成4×4再进行简算。如果学生是把16分成2×8,则全班讲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凑整简算,并提出表扬。

作业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让学生巩固加强所学新知,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引导学生从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方法上进行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课件出示)

一节课的板书目的是要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在我的板书设计中,板书学生通过感知体现重要性的三个算式,乘法结合律的定律是教材的重点,字母公式体现了由个体到一般的概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一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沉闷乏味课堂教学,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乘法结合律的发现与探索活动。这次的数学活动基本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新课引入阶段,开课时我说:“我们师生来个比赛好不好?”听到这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好”。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同学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几道题,很快的就说出了得数,学生看到老师算的这样快很吃惊,也很好奇。在学生诧异之际我出示了课题,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会算的向老师一样快。然后很自然的就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以师生比赛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他们通过直观感知能够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涵义,也能够用具体的算式来验证乘法结合律,用字母、符号来表述乘法结合律,但是当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乘法结合律时,却有点困难。因此 我在讲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时,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乘法结合律,如:通过验证表达结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再解释字母公式。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

通过5×2、25×4、125×8的计算,使学生明确:这三组数的乘积是一个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很大的帮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通过比赛计算(15×25)×4和15×(25×4)谁的计算速度快,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学习乘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简便,但我想这一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我在这里采用了男女同学计算比赛的游戏,即调剂了计算课枯燥呆板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自己有了深刻的体验,感受到学习乘法结合律的必要性。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的内容,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黑板不只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黑板交给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我让各组的代表一边说想法,一边板书算法,学生非常愿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语言流利,板书工整。在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练习密度过小,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影响;另练习的层次不是十分的明显,在练习中没有穿插变式练习,如:25×16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没有设计不能简算的连乘法,使学生灵活使用乘法结合律,让学生判断能否简算,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从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第二、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没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没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二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的第二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基本相同,通过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因此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验证的科学方法。培养自觉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与交换之前,已经会简便运算了。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师之前或多或少有渗透;

二是学生课外学习所得;

三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计算经验。他们根据自己经验,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变乘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结果是不变的,出于需要有时就会对算式进行转换,他们很显然不是通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看来,会不会学生是对定律的意义现有模糊认识,然后我们给他们提炼一个本质、简洁的模型的,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简便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探索数学的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梳理,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最后,当学生已经概括出乘法的结合律后,如果能进一步追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呢?”通过学生对方方面面的反思,引出最后的概括。这样可能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会更深刻一些。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概括还需要大量地体验,但相信经历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体会到探索的基本步骤。

反思整节课,本课中因为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定律,所以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态势。但在课前对学生学情关注还是不够,做为代班四年的教师应该为此感到愧疚,应该想到有一部分孩子看不见屏幕上的字,课前就应该给孩子们将学案打印出来,那样能节省更多时间,效率会更高一些。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三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乘法结合律的事例给学生会更好些。

由于经验的欠缺,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我的语言有些随意,不够正式,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这是非常不足之处,既而需要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还有通过有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也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通过反思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开课加入复习口算,通过5×2、25×4、125×8的计算,使学生明确:这三组数的乘积是一个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很大的帮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通过比赛计算(15×25)×4和15×(25×4)谁的计算速度快,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学习乘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简便,但我想这一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我在这里采用了男女同学计算比赛的游戏,即调剂了计算课枯燥呆板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自己有了深刻的体验,感受到学习乘法结合律的必要性。

3、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的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的内容,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没有结合具体情境教学,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验证,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规律,将计算规律的探索学习与解决问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这毕竟是一堂计算课,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练习密度过小,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影响。还有就是练习的层次不是十分的明显,在练习中可以穿插变式练习,如:25×16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为了使学生灵活使用乘法结合律,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还可以在练习中设计不能简算的连乘法,让学生判断能否简算,从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3、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要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对数学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尝试,就是简单的运用几个算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感知新知识。虽然没有让学生明确感知是生活中的数学,但是可以让学生感觉简单的数学课,简简单单学习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五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三节,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一句口诀能写两道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并且在乘法的验算中已经初步运用过交换律,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就是乘法交换律。理解乘法结合律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让学生重点研究乘法结合律。教材主要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归纳、应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经历感受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思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开课加入复习口算,通过5×2、25×4、125×8等的计算,使学生明确:这乘积是一个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很大的帮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的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没有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还有就是我讲的话过多,学生在课上充当“观众”,被动的接受,或者“坐享”其他同学之成。

2、语言缺乏亲切感、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课堂上不能灵机变动,没有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提出的问题不是特别清楚,以至于学生不能及时的发现规律。

3、在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学生气氛不够活跃,思维不积极,学生没有全部参与进来,我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的意图。在介绍结合律时,应及时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括号的位置不同”。突出括号的位置不同说明什么?这里引导不到位。

4、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要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

5、练习量不够。由于在课堂的细节没有设计和处理,语言不够精炼,导致总结归纳的时间过长,习题没有完成,学生没有更好的进行巩固理解。

从上面的失误中我得出:教师不但要预设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要提前备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总之,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课堂资源生成方面多下功夫。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把握学生、选好教法、达成目标。使每节课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使学生学有所获。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六

通过本节课教学,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首先,通过教材重组,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得了基础,从而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基础。其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启发学生用抽象的算式来举例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人人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第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因此,课堂上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拓性,出现了许多令我意外而惊喜的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是四个数相乘。另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相乘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的例子等。

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产生多种教学资源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给予准确、即时的判断,并且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再生成与提升,不断推进教学过程,显得尤其重要。课前,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课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向,即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动态生成。从学生质疑“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相当拓展,已经不惟书、不惟师,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风貌。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归纳乘法结合律,你能说说吗?”及时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维的聚合。当学生提出“125×16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成功了。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教学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七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是先讲乘法交换律,再讲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都有渗透,而乘法结合律的生成也有赖于乘法交换律,所以先讲交换律可以以旧引新,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结合律做好铺垫。

一、语言不够严谨,要简洁、精炼。在叙述乘法结合律时,要紧扣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二、要注意一下细节问题。在学生讨论、举例时,要求孩子验证等式是否成立时,要求叙述得不够严谨。

三、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解释得不是很到位,需要针对孩子的回答,来着重讲解。

四、对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的体会: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乘法结合律的事例给学生会更好些。

由于经验的欠缺,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我的语言有些随意,不够正式,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这是非常不足之处,既而需要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还有通过有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也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结合律公式篇十九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 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 ,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 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1.练习六第2题。

2、 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 25×17×4(25×125)×(8×4)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