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模板20篇)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模板20篇)

时间:2023-10-13 10:13:29 作者:曼珠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模板20篇)

学习总结能够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以便更好地规划和调整学习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一

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幻灯机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3.放大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二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内容:(1)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见书p27);(2)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影响: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三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四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二)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人造卫星】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又陆续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载人航天】,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神六、神七”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国发展高新技术战略——863计划(1986年3月)

诞生: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3月5日,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组织下,100多位科学家研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

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以后增加了第八个领域“海洋高技术”)

当今世界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科技的计划: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科技立国”;西欧:“尤里卡”计划。

认识:中国应积极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进行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教兴国的新途径;加大科技投入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知道其利弊,知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实现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五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图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

经济:发展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六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李秀成率军在青浦大败洋枪队。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华尔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这次农民起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1894年日本出兵朝鲜,接着侵略中国。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1894年9月
黄海大战(黄海战役)地点:黄海大东沟
清方主舰:致远舰
主要人物:邓世昌(民族英雄)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签订时间:1895年4月
中方代表:李鸿章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日方代表:伊藤博文
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起源地:山东
义和团运动: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战胜战役:廊坊战役。
结果:被清政府及外国列强镇压。
时间:1900年~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直接原因: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清政府行为: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经过:大沽——天津——北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七

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3年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成果:到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学校成为科技重要方面军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文化艺术事业:1956年,我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文学奖: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体育运动事业:(4)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更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竞技体育的成就(1)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2)第23届奥运会:实现零的突破(许海峰——男子自选手枪射击金牌)1981-1985年中国女排实现“五年冠”“体操王子”——李宁(3)1990年我国首次举办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4)7月13日年北京申奥成功,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这些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说明了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体现。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八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九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对峙状态。

我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时间:1955年地点:印尼万隆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导”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万隆精神”)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社会国家意识形态不同)。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一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二

学物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光背公式是没有用的,物理公式既少又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却有一定困难。物理定义要逐字深入分析与理解,学物理公式要学会举一反三,透彻理解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定义与公式学透以后就是独立做题了,物理不做题是学不会的。做物理题目不能不会就放着,而是要要从题眼出发,逐步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根据所给条件推出结论来。做题时最好要独立去做,不要直接看答案或者听老师去讲,那样都是没有效果的,对提高物理解题能力帮助不大。

学好物理还要学会分析物理过程,不能看答案很简单,就以为物理不难。其实物理的难点不在于计算过程,而在于物理分析过程。只有学会分析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更精确的掌握物理过程。

学物理要会总结,不能做完题就丢到一边,要把一类题目加以总结,最好提炼出固定的解题模式。对于做错的题目要注意研究错因,思考为什么会做错,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然后多找些类似的题目加以巩固。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三

理解:

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注意:

1、做功:w=fs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3、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四

1、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态变化的概念;

3、熔化和凝固:概念、熔点的定义、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凝固与熔化过程的特点;

5、升华和凝华:概念、特征及相互转化;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4、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定义、物理意义、符号、单位、计算公式及简单的计算。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五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在发光时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

2.介质

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

3.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线、光束

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称为光线。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如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

5.影

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

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

6.日食和月食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当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时,这个地区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

在月球半影区里的人,只能看见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

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只能看到周围的环形表面,这就是日环食。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当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

需要注意的是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只是月亮的亮度有些减弱。

(3)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无论日食还是月食,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但是,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全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可以同时看到。这是因为月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57~59倍,而地球和月球的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的55~67倍,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发生月食时,地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216倍,远远超过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所以,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7.光速

光传播得很快,但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0×108m/s。由于光速很大,要测定光速,就必须利用很大的距离,或者准确地测出很短的时间间隔。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则1光年等于9.46×1012km/s。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六

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能力。应答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2)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项题一定不要缺答。

2、多项选择题的答题

选项中有一个或几个选项是正确的,但不能肯定其它选项一定就是错误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判断,对犹豫不定的结论不要强行选择,以免影响得分。

3、填空题的答题

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或计算过程,但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七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第四单元知识点,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八

一、重力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铅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四、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十九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篇二十

1、力是物体对物体间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3、至少两个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

4、发生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如:磁力。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形变。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快慢,运动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标示力的作用效果(模型法)。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是成对存在的。

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和受力物体。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会议纪要的写法及注意事项(精选8篇)
    公益项目的成功不仅仅依靠捐赠物资,更重要的是关爱和慰问的心意。如何进行公益活动的规划和组织,使其更加有序和有效?通过以下公益总结案例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项目
  • 10-13 2023年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讲话稿精辟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精彩讲话稿(大全8篇)
    一个精心设计的企业标语能够引起潜在客户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选择与企业合作。企业标语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企业的核心信息和卖点,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共鸣。以下是一些
  • 10-13 2023年教育整顿心得体会(优质8篇)
    读书心得是增加读书乐趣的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对所读书籍有更深入的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训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军训经历增添一些色彩和感悟。教育整顿心得体
  • 10-13 最新幼儿园自我保护教案大班(汇总8篇)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安全教案的范文能够给您带来新的教学思路和启示,使您的教学工作更加出色。幼儿
  • 10-13 2023年毕业时学生代表发言稿(精选10篇)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明礼仪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提醒我们保持谦逊、信任和友善的态度。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一
  • 10-13 中专生旷课检讨书(汇总8篇)
    提纲是写作的骨架,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首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是很重要的,确定写作总结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写作效果的关键。小编为大家整理
  • 10-13 新高一军训感悟 高一新生开学军训心得(通用12篇)
    条据是一种记录或证明某种交易、行为或事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供必要的证据和依据。在编写条据书信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交易的核心内容,如金额、时间、地点等。小编整理
  • 10-13 最新以消防安全为 消防安全第一课心得感悟(模板8篇)
    团结合作,共创辉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持良好的信息共享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团队标语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消防
  • 10-13 2023年元旦教师发言(通用7篇)
    文明礼仪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国民素质。在网络时代,如何在虚拟社交平台上展现出良好的文明礼仪?以下是一些网络礼仪的指导原则。从第二部
  • 10-13 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实用14篇)
    读书心得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阅读目标和方向。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们进行教学反思,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教学反思示范,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