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汇总8篇)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10-13 09:49:21 作者:薇儿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汇总8篇)

通过制定教案,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六年级教学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在教学上提供一些参考。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一

1、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流程一:导入

旅游是一种时尚,大家都喜欢,就是古人也十分崇尚,苏轼在赤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跟着柳宗元去游赏西山,看看是否也能有些意外的收获。

流程二: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生字拼音注到文中。

2、听录音,正确朗读课文。

划分朗读节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作者在文中自称“僇人”,你知道作者的生平境况吗?

柳宗元

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

柳宗元,字,唐代河东人,出生于京城长安,著名x家、x家,享年47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你还学过的此种文体的课文有:

4、熟读课文

流程三:合作探究

1、探究第一自然段背诵要领

提示:注意动词、修辞手法。

2、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

流程四:反馈小测

1、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

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朝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山水游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和他的诗《江雪》。

3、指名背诵第一段。

流程五:布置作业

流程六:我的收获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是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勿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翻译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二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见教学目的1、2

:录音机、磁带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三

让学生落实“从读中感悟”的文言教学要求,同时多积累文言语汇,多和作者一起参与情感体验,多和师生一起参与文学评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安排2课时。

一、由现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导入。现在的旅游,主要为的是休闲、娱乐、观光,而柳宗元的宴游则是为了聊以忘忧。

二、简介写作背景。或教师代讲,或学生将查检情况向全班汇报。

三、通读文章,扫清字音障碍。

四、齐读或散读文章,直至读熟而不发涩。

五、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参见“教材分析”的“本文结构”部分。

六、再读文章,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体会物我两忘的境界。读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游记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注重对景物客观细腻地描写,同时他又将这种游记体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主观情感融合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正好合了清朝学者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便是《永州八记》,本篇文章乃“八记”之首,可以说是柳作中山水游记的范中之范。下面拟从两方面加以赏析。

借景抒愤。作者开篇就交代自己远贬僻处的境遇、戴罪之身的身份。何以解忧?唯有寄情山水。于是闲暇之余,便携带志同道合的同伴和仆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其间的辛苦、专注、聊赖,岂一个“找”字了得?!一番皮肉苦后,宴饮之乐该是最幸福的时刻吧。“披草而坐”,此时主仆不分,宾主无别,免却了府衙里的'正襟危坐,免却了办差中的等级森严。可谓随意之至!“倾壶而醉”,比起小酌小饮、独酌独饮,更具豪情。可谓痛快之至!醉酒之后还能痛痛快快地沉睡一场,真真实实地好梦一回。“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所有的烦恼、失意都被弃置梦外,直到“觉而起”、“不欲归”。一天的生活实实在在而又飘飘悠悠,不是神仙境界胜似神仙境界,谁还会想回家呢?可以说,作者把满腔的忧愤都寄托在此了。

天人合一。“借景”真能浇愁吗?非也。“乐”真能忘忧吗?亦非也。于是,冥冥之中,作者转而从自然万物里追寻一种“释怀”,一种“了然”。所以,这里的“天”应该理解为“自然”。作者状物之态,是因为有感物之情,又因为触景伤情,所以物态在作者眼前就具有了幻象的质素。于是花非花,月非月,而是雾中之花,水中之月了。西山还是那座西山,可是今日之司马已非昨日之司马,历经政治变革失败的柳宗元,多多少少已经洞明点儿世事了。于是西山便生出了气势,登高望远,自然有“尺幅千里”的感觉了。文章说,西山“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其实此时的柳宗元已经究通了天人之理,要不然,也就没有了“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种始游西山的独特感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表面上是要写西山的“特立”,似乎是要告诉读者:游了西山,以前游过的这么多山山水水都算白游了。实际上,我们通过文章,隐隐地看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态,努力从政治变革失败的阴影中逃脱的心态,一种回归自然、释怀的心态。应该说,正是这种穷天人之际的顿悟,使作者在游记散文的创作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成为后世之师。

一、将《小石潭记》与本文比较,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内容和写法。

二、再读文章,体会写作特点。读后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可以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展开,形式活泼些。参见“教材分析”的“写作特点”部分。

三、与《三峡》相比较,理解理解柳宗元游记散文的特点。参见“写作特点”部分。

四、归纳文言实词。

五、熟读成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四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游诸山游西山

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4、文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五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必修一教材第三专题中的一篇课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重点考虑要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

一、文言与文学。对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苦于在文言与文学之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有的纯粹当作文言文来教,有的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讲。前者似买椟还珠,后者则囫囵吞枣。我的处理方式是先扫除文言障碍,进行文言积累,再重点研读文学文本,不让疏通文意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二、工具与人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应该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修辞等手段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层次与精神境界的目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紧紧抓住本文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一方面也强调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在行文上的特色。其实,有关作品行文特色的品味最终还是指向了作品的人文主题。

三、引导与开放。新课程强调对话与开放的理念,但一味的对话讨论容易造成教学时间的延缓,信马由缰式的开放也容易“跑野马”而不可收拾。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开放的思考空间,也注意到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以适当的点拨和调控。

四、独立与整合。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既相对独立,又从属于板块与专题。所以,在进行单篇课文教学时还要注意整合。就本课而言,板块内的整合主要就是与《赤壁赋》的比较。对此,我找到了一个整合的“抓手”——贬谪文学与贬谪文化。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适当延伸,不宜过分展开,稍做点拨即可给学生打开一个认识文学现象的窗口。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独特的韵味,品味其语言特色。

3、 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

1、 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和人格特色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教学难点)

2、 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教学重点、难点)

3、 由本篇作品延伸出去,认识中国文学中的贬谪现象。(难点)

课时安排

如学生有充分预习,可安排一课时。如学生预习不到位,可安排1.5课时。

1.略说写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贬逐蛮荒—故交断绝—贫病交迫—老母病故—居处遭火—满怀忧惧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

“诗家不幸”往往却是文学和读者的幸事。和苏轼一样,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诗文,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永州八记》。

2.解题

引导学生分析文题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体现(找出文章照应文题的地方)。

题目中对于理解文意最关键的字眼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见,构成行文的线索。)

就“始得”二字引出对文本的分析研读。分析时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重在比较此前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让学生从一、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比较。在讨论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学生发言的情况,随文分析一些小语段和子问题。

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比较(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 西山游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 过、缘、斫、焚、攀援(积极主动)

2、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

3、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开阔、荡涤心胸)

4、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 ……(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

随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语言句式与内容情调的结合。

“始”前游用顶真句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传达“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神韵。而西山游,则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之情状,与前者迥然有异。(可补充:文中动宾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与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对比,一者节奏急促,一者节奏松缓,正对应了不同的情调。)

随文分析二:围绕西山之“特立”。

1、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2、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

3、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

随文分析三: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两种游览,其人和自然景物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样的不同?

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可引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永州于楚为最南……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不复乐。”)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将自然对象化,往往会把人与自然放在不平等的立场上,或拜倒在自然脚下奉其若神灵,或居高临下妄图操纵自然驾驭自然,或把自然看成包容一切情感的容器,这样就难以进入自然、领略其内在精神;将自然人格化,可以和自然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然,用澄澈的心怀去聆听自然的话语,这样可以发现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而如果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则不但能发现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尘世的束缚,达到思想与精神的解脱自由。柳宗元正是达到了这一境界。)——这一部分有一定深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随机性的处理。

总结:至此,“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这一大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请学生归纳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1、比较苏轼《赤壁赋》与本文的异同

异:柳宗元文章重在刻画描摹,风格清新峭拔,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精神人格层面上;苏轼的文章重在议论,风格潇洒飘逸,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哲理层面上(不但认识到物与我的同,还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物我的关系)。(可补充:“柳氏游记的幽深取径于‘骚’,而宋六家文的旷达则得益于‘庄’。宋人游记佳妙之处,不在‘牢骚’与‘刻画’,而在‘潇洒’与‘议论’。”(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就学生发言情况来处理,不过分追求全面和深入。

同:两文都写于贬谪期间,都写出了作者情怀的变化,最后都陶醉于自然之中,乐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获得了解脱与超越。

2、引申迁移:迁客骚人的山水文学的共性——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

中国古代士大夫中,迁谪文人可谓是一个规模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曾积极仕进,并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于忤逆权贵、犯颜直谏,或由于无辜蒙冤、遭受牵连,被谪远徙,颠沛流离,经历人生坎坷。由于迁谪,文人们大多被削去官职,没有了公务羁绊,因而更容易将精力集中于文学创作。同时,由于迁谪,文人们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更有机会受到江山风物的激荡,以促进他们杰出艺术才华的表现。于是,其文学创作便有可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期。迁谪期间的文人,其生活与思想往往处于激剧变动状态。由于政治理想破灭,生活条件恶劣,亲人生离死别,朋友疏远和政敌落井下石等,各种感情激流般冲撞他们敏感的心灵。他们惊惧于前途的不可知,怨愤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极端怀恋失去的一切,并以异常陌生的眼光和复杂的情绪面对新环境。因而他们更能与同样被冷落的自然山水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更容易体察自然山水的美,更能进入自然山水的怀抱以求得自我的解脱。情动于中而后形之于口于手,从而比往日更具创作欲。所以,许多作家最具价值、最富艺术魅力的诗文大多创作于迁谪期间,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轨迹。可联系屈原《离骚》、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作品。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六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1、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

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攒蹙累积()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四)当堂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七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末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八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抽烟反省检讨书(精选12篇)
    即兴是在即时创造的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它能够展现出个人的创造力和灵感。在即兴创作时,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创作方式和媒介,开阔自己的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即
  • 10-13 驻村工作队度个人计划 个人驻村扶贫工作计划(汇总8篇)
    规划计划可以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高效和有条理。下面是一些规划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驻村工作队度个人计划篇一节后第二天,坐班车赶往扶贫帮扶地佛坪县大河坝镇沙
  • 10-13 最新幼儿园教师运动会主持词 幼儿园教师节工会活动主持稿(实用8篇)
    运动会不仅是比拼实力的竞技场,更是交流友谊的桥梁。宣传语要具有记忆性,通过韵律和修辞的运用,使人们记住并传播宣传信息。运动会宣传语的力量是巨大的,下面是一些经典
  • 10-13 2023年老公给老婆写的保证书房产(实用8篇)
    当我漫无目的地写下第一句话时,即兴的舞台已经拉开了帷幕。即兴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做到合理利用。接下来是一些即兴创作的示范,让我们一同体
  • 10-13 2023年材料个人自荐材料 个人自荐材料(优秀15篇)
    辩论是培养参与者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有益途径。在辩论中,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论点,并通过有效的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该观点。以下是一些关于辩论技巧和策略的精选文章,希望能
  • 10-13 2023年中秋快乐祝福语短信(优质14篇)
    发言稿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统计数据或案例事实等方式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撰写发言稿的过程中,可以多次修改和打磨,以确保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良好的发言稿能够为你赢
  • 10-13 芳菲指的是 以心若静处处芳菲为题的散文(精选9篇)
    爱国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誓言,更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在创作爱国标语时,我们应该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爱国情怀,以真实感人的事例和形象深深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
  • 10-13 补偿贸易借款的合同(优质8篇)
    拟定合伙协议时,双方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并尽量避免出现合作纠纷。如果你需要一份适用于特定行业的转让合同范本,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接获取。补偿贸易借款的合同篇一
  • 10-13 最新家装营销总监岗位职责范文(16篇)
    安全标语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醒人们时刻保持警觉,避免潜在的危险和事故发生。如何设计一条有效的安全标语呢?首先,要简洁明了,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安全提
  • 10-13 最新大学校运会表彰大会的新闻稿(精选8篇)
    环保是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我们身处的地球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保工作。从具体的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