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最新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实用8篇)

最新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实用8篇)

时间:2023-10-13 07:42:34 作者:书香墨最新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实用8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一

1.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1.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精彩段落〕

1.这段文字运用了 、 、 、 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精彩段落〕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人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详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

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四)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要做到要言不烦。

1.柏树下避雨的情景。2.拟人、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间景物的美丽情态,更能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赞美之情。3.这里指老柏树的恩赐惠及作者,如雨泽润物 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及山间万物的感激之情。4.因为我和蚂蚁一起在大树下避雨,所以说是患难的兄弟,更能突出题目中的“友”字。5.不行,本文结尾用省略号,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绝,给人回味的余地;用句号则不够深远。

(五)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要点,按照“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写出学习心得。

(六)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十、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山中的朋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 柏树、蚂蚁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二

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探讨

1、 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 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3)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4、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 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5、 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1)我仿佛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2)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3)我仿佛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印。

(4)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执教感言:

骄傲一点说,我觉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学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能开心的度过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朗读与写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尽管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那么,就让我教给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三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4、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

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多媒体。

1课时。

1、引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过的两篇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

2、全班齐读文中导语。

(投影出示)

1、朗读指导。(投影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学生先自学,后小组进行讨论)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并举例子说明。

3、摘抄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和好的词语写在你的笔记本上。

2、做一份文段阅读巩固课堂所获知识。

让学生产生悬念:《山中访友》是否也是写景的散文呢?

让学生明确学生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

学生根据思考题研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主动总结所学知识。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四

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

1.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1.这段文字运用了        、         、         、         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人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详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四)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要做到要言不烦。

1.柏树下避雨的情景。2.拟人、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间景物的美丽情态,更能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赞美之情。3.这里指老柏树的恩赐惠及作者,如雨泽润物  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及山间万物的感激之情。4.因为我和蚂蚁一起在大树下避雨,所以说是患难的兄弟,更能突出题目中的“友”字。5.不行,本文结尾用省略号,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绝,给人回味的余地;用句号则不够深远。

(五)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要点,按照“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写出学习心得。

(六)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十、板书设计 :

李汉荣

山中的朋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  柏树、蚂蚁

十一、课后小结: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五

1、正确读写“邀”“俯”等8个生字和“清爽”“吟诵”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物我两忘之境,激发类似体验,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5、品味如诗如画的语言,通过摘录、背诵、练笔等形式丰富语言积累。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当然,体会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联想和感受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教师制作《山中访友》ppt课件

一、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

1、天籁之声悦耳悦心

(1)课件播放来自山林的天籁之声。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相继传来风声、河水声、鸟鸣声、风吹树梢声、溪流声、飞瀑声、雷雨声、犬吠声、群鸟归巢声,引领学生美好遐想。

(2)学生闭目静听神游。

(3)交流假想历程。

2、语言描述,牵情入课

师: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充盈着生命的活力,今天请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投入的山林的怀抱,去用心灵陶醉大自然的迷人风景,去倾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好吗。

3、解读题目,激起期待

师:根据预习,我们不难猜出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大自然中的朋友)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作家为什么会称它们为朋友?他“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会晤了哪些山中的“朋友”呢?请让我们快快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吧。

二、触摸大自然的生命因子

1、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1)段前标序。

(2)读对读通。

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比较难读或写得优美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自学字词。

b、认读正确音节。

c、掌握正确字形。

“邀”是“辶”旁;“瀑”的右下角不是“水”;“蕴”的下面不是“温”。

“吟诵”的“吟”,右边是“今”不要多“、”;“挺拔”的“拔”,右边不要写成“发”;“ 奥秘”的“奥”,上面不要封口;“津津乐道”的“道”,不要写成“来到”的“到”。

d、认真书写字词。

把本课比较难写的字词各认真书写三至五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2、默读浏览,寻找“朋友”

(1)默读浏览。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2)全班交流。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岩石、归鸟等。概括地说,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三、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1、自选朗读,积累情感

a、画出生字新词。

1)本文有8个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朗读,积蓄情感。

(2)教师边听边相机指导评价。

2、美文美读,引发共鸣

(1)师:本文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写了“我”先后拜访的十几位山里的“朋友”,请同学们自选最喜欢的描写拜访不同“朋友”的部分美美地读一读。

(2)教师边听边相机品评点拨。

3、赏读赛读,移情自然

(2)学生挑战读、比赛读,师生共读,共同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3)教师一边欣赏,一边相机点拨解读。

四、感受老朋友的德高望重

1、谈话过渡,亲近老桥

(2)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关于介绍“老桥”的图文。

2、自由朗读,分享奇趣

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分享作者与老桥物我相忘的奇趣。

3、教师导读,感悟老桥

(1)师:作者看到老石桥,联想到了哪个词语来赞美他?

(2)围绕“德高望重”一词,结合“几百年”等关键词语,引领学生重点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悉心体会,学习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具体、生动、形象地传达给了我们,读来引人入胜。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六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熟读;搜集古桥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预习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自由轻声读课文。(用笔做上记号)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2.李汉荣老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了“山中访友”?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三、品读体验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再和同学交流划出的句子。

(一)古桥

课件出示: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作者为什么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因为在作者的眼中老桥就如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桥的“德高望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时间长,望重。从“岁月悠悠”这个词可以理解到也许老桥站的时间不止几百年也许时间更长,所以它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唯有你依然如旧。”

(3)总结: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几百年啊,这几百年中,桥上的人(悲欢离合),水中的鱼(由小鱼长成大鱼),空中的月(有阴晴圆缺),都不断地变化着、更新着。只有老桥这样坚韧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为人类服务着,像这样才称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读,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

课件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5.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二)树林里

课件出示: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2.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3)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4)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1)“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3)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课件,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4)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其中一位朋友,将它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2.读第六、七自然段。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四、巩固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推荐阅读:《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板书

出门访友

山中访友拜访老友(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等)

告别朋友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一、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他们有些什么特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小弟弟归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二、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三、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呢?

四、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融入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学生同作者一起领悟大自然,热爱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山中访友课文教案设计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1、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景状物的技巧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就文章标题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作者到山中究竟访问什么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去会一会他“山中的朋友”。

(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走近李汉荣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

2、 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栀子(zhi) 唱和(he) 禅心(chan) 湛蓝(zhan) 憔悴(qiaocui) 逝川(shi)

逝川: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玄奥:玄秘深奥。

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津津乐道: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的题材是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点拨]《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渎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走进山林”后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解思路。

(使学生在自由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自主培养阅读能力)

[点拨]作品依次描述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理解作品中作者“走进山林”后的所见所想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鼓励,这类训练重在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点拨]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在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美)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拌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 探究,领会深层内涵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后练习以及下列问题分小组研讨,深入领会作者匠心,然后在全班分小组发言,教师予以评价点拨。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呼告语,如本段中“德高望重的老桥”。

3、 味文学创作,感受艺术魅力

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