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众数与中位数数学教案(大全8篇)

最新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众数与中位数数学教案(大全8篇)

时间:2023-10-12 20:28:19 作者:琴心月最新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众数与中位数数学教案(大全8篇)

教案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等环节的安排。下面是一些一年级教案的案例,希望对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并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中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3.思想教育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4.经验目标:在已有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统计量知识的基础上,对比认识中位数并了解中位数的优点。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二

素质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步骤

(一)明确目标

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设计

14.2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第12页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三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辅导:(8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四

素质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和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求一组数据的。

2.: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14.2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在一次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576162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五

成绩

100

98

90

60

14

人数

2

3

4

1

1你认为用什么数代表这些同学成绩的一般水平合适?这个数是多少?引导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再汇报。说请你是怎样排列顺序的一共有多少个数据。设计意图:通过适当的习题,加以巩固自主探索出来的中位数,享受数学探索的成功。五、课堂小结回顾本堂课内容。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六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七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本课教学我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景: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可以比较全面、争取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80~81页例3、例4,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能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新授

1、将例题改为7个教师跳绳数据,分别是:238、107、105、102、100、95、93。

问:观察这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追问:你认为3号教师的成绩在这组教师中处于什么位置?

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办法?

可以算出平均数,用3号教师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教师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3号教师的成绩是第几名。

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

2、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学生按要求各自排一排

指出:这组数据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进一步指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提问:把3号教师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这位老师的成绩怎么样?

3、比较:中位数102和平均数120谁更具有代表性。

(2)比120多10下或少10下的有几人?(没有),那么比102多10下或少10下的有几人?(6人)

提问:所以用哪个数代表7位老师的普遍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追问: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

仔细观察这7个数据,哪个数据显得特别?

小结: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些极端数据,这时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说明整体水平比较合适,而一组数据中的数据如果都比较接近,没有极端数据出现,这时用平均数来表示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6、介绍运动比赛中,跳远的成绩不用平均数,也不用中位数,一般采用取最高成绩的方法来评判谁的成绩最好。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出要求: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讨论后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2、组织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独立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组织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数据,而高于平均数的却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也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启发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小于其他的数,所以造成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2题

(1)让学生分别求出表中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机时间比较合适?

(3)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3)题,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

2、做练习十六第3题

先让学生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再组织学生讨论第(2)题中的问题。

补充练习:

1、某厂生产一批男衬衫,经过抽样调查70名中年男子,得知所需衬衫不同型号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型号(单位:cm)

70

72

74

76

78

人数

8

12

15

26

9

回答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1)哪种型号衬衫的需要量最少?有人认为可以不生产这种型号?

(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有人认为可以按这个型号生产?

(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有人认为这种型号的衬衫产量要占第一位。

(4)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有人认为这种型号的衬衫产量要占第一位。

2、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表。

分数

50

60

70

80

90

100

人数

甲组

2

5

10

13

14

6

乙组

4

6

16

2

12

12

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在这次竞赛中的优劣,说明理由。

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