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汇总12篇)

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汇总12篇)

时间:2023-10-12 20:18:19 作者:笔舞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汇总12篇)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一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

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作者邮箱:tgdll1979@

[与朱元思书(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四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一课时

投影仪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急(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1、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五

第4周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公开课教案备课人:王成

教师

王成

授课时间

3月10日

课时

1

课题

复习《与朱元思书》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文言文知识:

2、查缺补漏;

3、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

查缺补漏

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步骤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手写)

导入

8~10分钟

课堂训练18~20分钟

自由朗读文章(注解及翻译)5分钟,然后接收以下训练:

1、解释下列划线词:

(1)天下独绝(绝妙)

(2)水皆缥碧(青白色)

(3)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高远)

(5)好鸟相鸣(互相和鸣)

(6)鸢飞戾天者(至)

(7)望峰息心(平息)

(8)经纶世务者(筹划)

(9)有时见日(看见)

2、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一声接一声不停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断地啼。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疑难点拨

5~7分钟

1、通假字:

(1)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一词多义:

(1)绝: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久绝(断、停止)

天下独绝(绝妙)

(2)直:只是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3)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上面)

问题探究

4~6分钟

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课堂提升

5~7分钟

阅读下面选文,分析与课文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明确:相同点:1、都写出了山水之美

2、都有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不同点:课文从情感上说,除了有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外,还有一种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情怀。而选文没有。

作业布置

3~4分钟

1、背诵课文:

2、识记课下注解及翻译;

3、自己归纳《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知识。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19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他的骈文成就很高,《与朱元思书》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当史官时,实写历史,帝不喜,烧其书,罢其官,吴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寻找真趣。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流利地背诵,掌握字音、字形。

2疏通文意,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3积累重点实词含义

自学指导一(5分钟)

听录音,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成韵鸢飞戾天窥柯

与朱元思书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一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俱:完全/都;净:消散;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着)(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许:表约数,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总写,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奔:动作名:奔驰的马)

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水色——缥碧水清——见底、无碍(夸张)水急——甚箭、若奔(比喻)

小结:这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19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教具:多媒体、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背景: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的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隐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介绍:《与朱元思书》从应用范围和标题形式看,属于书信;从文章内容看,属于游记;从语言特点看,属于骈文。骈文主要特点:句式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则注重藻饰和用典。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读文并疏通文字:(略)[关键词会解释,重点句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内容的安排。

(一)问题导学: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从哪些方面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选一人朗读课文,组员边听边思考答案,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指定发言人展示小组意见,别组点评。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读第二段,体会富春江的奇丽多姿,体会多层次写景方法。

(一)问题导学:

4、由上可知,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在组长指导下探究,先各自默读独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在组内讨论,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分组按序展示探究结果,找5个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别组点评。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听一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探讨下边问题。

(一)问题导学: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2、赏析下面两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听朗读探究结果,讨论形成共识。(提示:注意对两句进行比较来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组展示探究结果,别组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理解了文章结构内容,学会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等写景方法,作者写作本文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达标检测(60分

1、填空(10分: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之美。

(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20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水什么特点?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七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八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1、背熟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奇山:“看”(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九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十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习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地位、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吴均的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和骈散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优美的写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需重点介绍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熟读成诵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确立为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为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以有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诵读教学法、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师生立体交流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发挥想象,养成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近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近互补来写景的。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习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习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篇十二

1、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简单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2、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读通大意。

3、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子,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汇,把握景物特点。

2、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圈点批注重点词汇,完成“诵读一一感悟―一品析”的学习过程,把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通过美读,品析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习趣味。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对比阅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并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一)

有一首赞美富春江的诗歌:

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这首小诗短短明句28字,写尽了桐庐风景,写活了富春江的风韵。

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仪用144字也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这篇如诗的短文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骈文家吴均的这篇《与朱元思书》。

设计(二)、―

我国有无数名山大川,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歌唱。浙江富春江一带让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前来游历,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中杰作,后来人们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唐代诗人憧憬着这一带的山水,不仅因为富春江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归来不看岳”之誉的安徽黄山,恐怕还得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的淋漓尽致的描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富春江的无限风光。

设计(三)

利用多媒体出示富春江的视频或者图片,来领略富春江的迷人风光,现在富春江沿途被誉为“黄金旅游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一千多年前给我们描绘的富春江美丽风光。

二、尝试句读,初读课文

1、尝试给本文加标点断句。

多媒体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尝试给原文加标点。

加标点的过程,就是初步理解的过程。

自主合作,探究原文的标点。

看课本,明确标点答案。

(3)认识骈文,了解作者。

加标点的过程里,我们有没有发现该文的句式特点?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下列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所以本文读起来音节和谐铿锵有韵。

多媒体出示吴均简介:

(4)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讨论探究,师生交流明确。’

三、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孑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寓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1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2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学生齐读第2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3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商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竟上”

“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宥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1s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

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负势轩邈山之势泉鸟蝉猿山之音息心忘反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学生齐读第3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四、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多媒体显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班级教师节主持词串词(通用8篇)
    总结经典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写一篇经典文章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总结范文,感受
  • 10-12 经典生活语录短句(模板8篇)
    经典作品横跨各个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如何识别一个经典作品?可以从其永恒的主题、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入手。以下是一
  • 10-12 最新幼儿教育心得分享感悟 幼儿教育知识分享心得体会(优质8篇)
    军训让我意识到纪律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一片片经过精心挑选的读书心得,将为你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分析,让你受益匪浅。幼儿教育心得分享感悟篇一随着社会的不
  • 10-12 笔筒教案大班(汇总8篇)
    幼儿园教案的编写要关注幼儿的综合素养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笔筒教案大班篇
  • 10-12 2023年中职学生廉洁教育班会教案设计(大全8篇)
    教案的核心是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活动设计独具匠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高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中职学生
  • 10-12 最新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优质13篇)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安排的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接下来将分享一些教案模板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实践有所帮
  • 10-12 最新会计系毕业论文(模板7篇)
    岗位职责的缺失或不清晰会导致员工对工作内容的迷茫和工作职责的模糊。员工应该注重细节和完整性,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会
  • 10-12 好句子摘抄短句 感悟的好听句子摘抄(通用8篇)
    爱与速度,齐聚竞技场。运动会宣传怎样使得信息传达更加清晰明了?下面是一些运动会宣传的成功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好句子摘抄短句篇一3、有时候,失望,也是一种
  • 10-12 最新月第一天祝福语(模板8篇)
    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文章的重点和结构写总结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原文或讲述过程。B.详细介绍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式月第一天祝福语篇一20
  • 10-12 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心得体会(汇总8篇)
    军训心得是在参加军事训练期间对所获得经验和感受进行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我觉得写一篇军训心得是很有必要的。点击阅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