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实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0-12 19:32:57 作者:QJ墨客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实用15篇)

教案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备课参考和课堂管理的指导,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经过认真策划和设计的初三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竹影摇曳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遂()寝()荇()柏()

2.解释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搁浅。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传译理解:通过传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四、赏析: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

(一)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赏讲评。

品评范文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创新作文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寝()藻()荇()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习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精读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看图写景抒情。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1、理解“闲人”的含义。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2023年读王子与贫儿的读书感悟(优秀12篇)
    在撰写条据书信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主观评价和个人情感的夸张,以保持客观立场。书信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审查,确保表达清楚,言简意赅。使用合适的模板和示例可以帮助你更
  • 10-12 最新教育类名著读书笔记(大全8篇)
    爱国情,思想纯,凝聚中华儿女心。创作爱国标语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机和趋势,更好地引领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以下是一些打动人心的爱国口号,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教育类
  • 10-12 2023年大运会后勤组给排水工作总结 后勤总结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工会工作总结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推动工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下是一些综合实践的成果展示,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大运会后勤组给排水工作总结篇一后勤工作是
  • 10-12 精彩的领导讲话(大全15篇)
    编辑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如何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是每个编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一些编辑的写作技巧和经验
  • 10-12 最新麻雀教学设计参考期刊 与众不同的麻雀教学设计(实用8篇)
    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它要求人们在学术活动中坚守科学道德。编写诚信总结时,要注意客观评价自己的诚信表现,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以下是一些社会评价和奖励制度,为
  • 10-12 最新钢筋加工合同的主要内容(通用20篇)
    施工合同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石和保障。小编整理了一些成功的和解案例,希望对大家在撰写和解协议时有所帮助。钢筋加工合同的主要内容篇一供方:合同编号:需方:签订地点:
  • 10-12 最新小学六年级毕业班 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家长会欢迎词(汇总12篇)
    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篇一尊敬的老师、各位叔叔阿姨:你们好!我叫张xx,是六年级四班的学生,很高兴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这次的家长会。今天能在家长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发
  • 10-12 推普周活动倡议书(通用12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范文应该具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以下总结范文来源于各种实际案例和实践,希望能够给读
  • 10-12 2023年新员工培训总结 员工培训学习总结(汇总8篇)
    考试总结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总体的分数,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调整。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优秀的学习总结范文,这些范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希望
  • 10-12 最新对乙方有利的门面房租赁合同(精选13篇)
    劳动合同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企业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接下来,将为大家呈现一些实用的借款合同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对乙方有利的门面房租赁合同篇一出租方(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