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汇总8篇)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汇总8篇)

时间:2023-10-12 12:36:11 作者:BW笔侠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汇总8篇)

在编写个人简历时,应注重使用积极、肯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正面形象展示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给出的一些意见建议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开展思考和改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记住,意见和建议是宝贵的财富,只有勇于接受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一

根据最新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5%到25%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而因心理问题导致不能进行正常学习与生活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同时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加,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关注,而如何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目前大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从而为大学生们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由于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们心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转换不适应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均需面临角色转换的问题。首先许多大学新生对所选学校及所选专业并不满意,逐渐表现出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其次就是部分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及新的教育方式不适应,逐渐产生困惑与迷茫,进而出现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存在价值逐渐丧失,由于其在中学时期都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优秀学生,而步入大学生活后学习优势的失去,使其逐渐成为了普通学生,一系列荣誉的消失让他们感到了无助与压迫,从而逐渐产生了一种悲观心态,对自身的存在意义严重怀疑。

2、生活及学习带来的压力

由于长期以来为应对考试而学习带来的影响,导致大学期间对学生们的主要评价方式仍然是通过学习成绩,而许多大学生对本专业并的不感兴趣,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并不理想,并且部分专业课程较多为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有的学生因考一系列证和考研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逐渐引发学生们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甚至交学费和生活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逐渐导致其内心极其脆弱与敏感,不敢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从而发展成内心自闭或是抑郁症,最终不得不退学。

3、情感困惑

大学生阶段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发展过程,基本上生理上已经发展成熟,而对于异性的渴望与关注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恋爱关系的确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许多的大学生却没有处理好个人的情感问题,再加上大学恋爱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失恋,而失恋带来的后遗症是严重的,轻则一蹶不振,无心学习,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1、自身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其次是对一些健康的心理知识进行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学校活动、社会实践及心理素质培养专题讲座等,尝试与多种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沟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经常与熟悉信赖的朋友家人进行倾诉、宣泄。由于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总是难以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导致走向极端,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可以理性的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解决改正,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学校方面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综合水平,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目的,并且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授课程,邀请一些心理方面的权威人士,来对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从而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同时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便于老师对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团队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家庭方面

由于家庭是学生的避风港湾,而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对子女的期待值不要制定的太高,要适当给子女放松的空间,如果家长的期待值过高,子女就会长期生活在前途渺茫无措的状态下,而对家长的爱也附加了条件,进而导致学生们逐渐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不安等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适应障碍、学习及生活压力及情感困惑等,都对大学生们日后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及家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整合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黄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构建[d].重庆交通大学,.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二

近些年来,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由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达成共识,让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缺乏导向性及科学性等。一些高校在投入经营上,拿出的时间、精力较少,缺少实质性的投入和建设,使得这项工作没有组织领导保障,有严重的形式化。

2.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规模有待扩大,管理有待规范

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仅仅浮于表面,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导致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地位得不到肯定,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专业突破,工作量与薪资不成等比,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般由兼职老师担任,辅导员、院领导很多时候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无论从工作重心、人手配备、专业领域上都很难普及和深入,更多地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心理咨询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方法可能因为专业水平不够而欠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都有可能为将来的突发事件埋下祸根。

2.3心理健康教育手法单一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知识教育混为一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法普遍是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以课堂的方式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过于片面,还与实践脱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考核脱离实际,空谈互动性、实践性。老师在实际的心理解惑中手段单一,方法落后,不懂得运用心理专业知识来给学生辅导和解答,一味的苦口婆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三

:大学校园实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提高大学的就业竞争力,还会提升大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的教育问题,以及转变社会经济促使产业结构和科技成效转化的问题,同时还保障了民生,将国家改变为以创业为主带动就业的一个建设型国家。本文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2020年我国要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成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强国.基于此,国家需要一大批创业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方针。大学生是最有活力创新的社会群体,他们肩负着提高全社会人民创新意识的重任,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在大学生群体里培养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他们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1.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培养学生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当前市场经济主要是以竞争的形式为具体表现,我国想要在世界各国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创造能力的群体,竞争要勇于创新,高校应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1]。

1.2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变小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出现了我国社会市场劳动者供大于求的状态。毕业后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是解决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的重要途径。

1.3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教学质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企业转型导致的,创业是一种新的创新活动,要求创业人员既要懂得相关专业知识又要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2]。

2.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方面存在问题

2.1.1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取向不清晰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业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体会其真正含义,改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因此,高校要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只有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创业质量达到一定的高度。2.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是相对陌生的,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其含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这个教育理念一直深入人心,但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自主创业不够重视,将培养学生的着力点放在了就业难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创业的重要性[3]。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观点还没有被社会真正的接纳,也没有得到重视。

2.2大学生相关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2.2.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范围不够广当前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了解,重视度也不够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些具有潜质的学生设定的,也不是只对创业有想法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学生设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为广大毕业生开创了一个新的途径,并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有方向性、目的性。2.2.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制还不成熟,应用也不够广泛。许多学校主要是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知识讲座或者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就业课程,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在各个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不能仅靠学校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以及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观摩这么简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果不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科学地展示出来,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减少了创业教育的主动力。[4]2.2.3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在大力宣传,但是引导力度却不够,并没有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尤其是大学教师,对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一定的认可,但是没有真正的引导;尤其是我们国家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创业投资,就当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还需要提高。2.3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相对薄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高校单方面的支持,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承担的责任。若因外界因素使单位、学校以及政府无法配合,最终就会导致相关政府部门不能给学校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或者相关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没有真正落实,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薄弱。

3.1强化创新创业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校每年毕业人数基本都在500万人次左右,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的增加,毕业生也逐渐增加。面对这种就业压力,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传统的毕业后一味寻找工作的思想,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精神。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建设以创新导向为校园文化,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全校师生的支持[5]。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使创新创业教育实之有效,为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3.2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成长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贡献社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6]。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创新方法,探索发现新鲜事物,并开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应用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师实践教学搭建教学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7]。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创建一个全新的发展体系,全面开展学生的终身教育。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创新,并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如果高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学生就能接触到相对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对接下来的实践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讲授创业经验,并建立一个固定的团队,让大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教师还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学习也得到实现,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育中实践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3.4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培养开拓精神

学习和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永无止境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讲,要适当的改变教学模式,不管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能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例如通过比赛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突破自己,同时在活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以后步入社会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高校必须要实行的一门课程,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而且教育机制还不够成熟,教育水平也比较薄弱,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并对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向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并建立符合我国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能够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熊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求知导刊,2016(20):65~66.

[2]邓剑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5~26.

[3]刘鑫,于萌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122~124.

[4]徐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1):125~126.

[5]陶大伟.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6(29):50~51.

[6]钟丽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实践探索[j].统计与管理,2017(8):189~190.

[7]郭聪.关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36~37.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于20世纪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兴起。我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对此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末开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教育部先后颁发了相关文件,对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为此,我们必须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更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演进及其本质向度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

1.创新教育的起源

“创新理论”最先由约瑟夫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19美籍奥地利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用“创新”理论解释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他探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创新与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形成新的经济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受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创新成为教育的新思潮,创新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最先诞生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其他发达国家逐渐兴起。

2.创业教育的兴起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是培养其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mylesmace)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创新企业管理”。20世纪末美国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设立“创业教育项目”。美国是较早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且具有完备创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已经建立了课程体系健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适当、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展成熟,以及法律对创业培训和小企业孵化保障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均先后采取相关措施开展创业教育。联合国充分肯定了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了相对于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术性护照”、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性护照”之外的以创业能力教育为主的“第三本护照”的主张。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1.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

在国内最先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高校校园的是清华大学。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在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及“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由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大赛汇集了全国一百二十多所高校三百多件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196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xx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开展了教育工作试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20xx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意见》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对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20xx年教育部发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将28所部属院校和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院校列入项目试点名单,对这些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意在促进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20xx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为高校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向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注重思维开发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发展,使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率,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量,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率是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及核心要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及外在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是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深刻变革。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2]。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缓解就业压力上,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这就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教育部《意见》指出: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二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三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思维开发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在专业教育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既没有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仅仅停留在增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上。也有的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基地等,但绝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专业教育的全部过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手段滞后

1.师资方面所呈现的问题

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既存在数量不足,又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不强的问题。多数高校“现有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距甚远”[3]。

2.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多数院校还没有建立起能满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验室;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媒体教学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低,一些创新课程名不符实”[4];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滞后。“实践基地欠缺,多是以企业参观、实训室模拟实训等形式,缺乏实效。”[5]校企协作教学对多数院校来讲还只是探索,或者说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及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的时间较短等原因,也有客观上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此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将会被发达国家抛得越来越远。

(四)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学生积极性不高

1.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宣传滞后,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教务、就业、学团等部门关注,还未引起全面的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挑战,它既不仅仅是增加一两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不仅仅是开设一两个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更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事,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2.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普遍不强,有80%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冷淡,根本就没想过要创业;只有11%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较强,表示有创业的想法。”[6]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颇理解;二是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大赛受限,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战略转变,它不仅仅要求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必须转变,更重要的是学校主要领导、广大教师、学生的思想、理念也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阶段,要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大的方面说这项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迟早。因此,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实际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主修课程,规定合理的教学时数。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创新知识结构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综合性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

2.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各门专业课程教学都必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在深入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学大纲,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教学课时,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及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增加教学的感染力。要注重把校内实践教学、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7]。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衔接、形成合力。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结合本校及专业特点建设创新创业教研中心,打破专业限制,把研究室、实验室、孵化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以往老师做学生看或只是少数学生做多数学生看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要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实践。

2.强化专业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目前,国家、省市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毋庸置疑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但参加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又有一定的专业限制。因此,各高校应以国家创新创业竞赛为引导,以校内创新创业竞赛为重点,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思想水准、认识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创业思维及相应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好一支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共同课的教师队伍。要进行专门培训,使其不但具备先进的思想理念,同时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改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二是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各个专业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技能;三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注重发挥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可把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权威聘为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研究,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

2.加强保障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配合及共同努力。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支出,特别是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项目大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要创造条件,保障房舍、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为慎重起见,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试点阶段要选派得力的干部和有丰富经验且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总之,要强化领导,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2]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载《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年第1期。

[3]李国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载《当代职业教育》,20xx年第11期。

[4][5]杨波葛珺沂:《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第3期。

[6]江彩霞:《基于创业实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载《人力资源管理》,20xx年第9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29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五

摘要:校企合作存在低水平重复问题,资源配制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表现,运用焦虑理论构建资源配制模型图,能够较好地阐明校企资源配制运行机制,剖析资源配制运行机理。

关键词:焦虑理论;校企协同创新;资源配制;机制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很多校企合作都徘徊在低水平重复阶段,校企协同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与制度机制缺失不无关系。资源配制是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由于利益诉求不同,校企双方在资源配制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本文尝试分析各资源配制主体的焦虑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校企资源配制机制模型,探寻校企资源配制的运行机制,以期对相关研究起到启示作用。

一、焦虑问题再认识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它几乎无处不在。“焦虑作为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旧的危险威胁事件的回忆;作为新危险降临的信号,可为自我保存效劳。其功能是指示危险情景来临的一种信号。产生焦虑不由于压抑,而压抑的产生反由于焦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焦虑信号说理论,认为焦虑的发展有两个决定性阶段,第一是原始焦虑(primaryanxiety)阶段;第二是后续焦虑(subsequentanxiety)阶段,后续焦虑是由自我主动发出的动员其内部防御机制来抵御本能的信号[1]。在校企资源配制中,资源配制主体(政府、企业、职业院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后续焦虑问题,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资源配制机制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动员内部防御机制进行抵御,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瓶颈。

二、焦虑理论视角下资源配制主体的行为分析

“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再配置、利益再分配的过程。”[2]校企合作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因在功能、属性、利益诉求上各不相同,参与资源配制合作的话语权、积极性也大相径庭,呈现出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虑问题。

(一)焦虑视角下的政府行为分析

政府是职业教育的购买者,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表现在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3]。事实上,二十年来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大力举办和统筹,国家不断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方针、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就是最好的印证。1996年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08年浙江省出台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随后,许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的促进法规,逐步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和引领作用。然而,出于各种原因,政府在发挥职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表现,其中,无法同时满足职业院校和企业的需求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当前,在创新体系构建、政企职能分离、管理体制完善、技术市场培育等诸多方面都不是十分完善,致使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监管、产权保护、利益分成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空间。资源配制问题涉及到学校、企业等诸多利益主体的权益,其合理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法律保障、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提供的保障平台,可以说,校企协同创新资源配制过程中,政府任何形式的职能缺位,都会影响到职业院校服务能力的发挥和企业合作意愿的实现,阻碍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焦虑视角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作为经济组织,企业的天性在于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创造财富的天性决定企业在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焦虑表现。其中,首要的焦虑表现即为逐利本性和社会责任的冲突,逐利是企业的生存天性,只有在有利可图,至少是投入产出能成正比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参与合作的动力。资源配制本意在于寻求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然而,在资源配制过程中,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或是职业院校提供的人才、智力服务,甚至是低廉的人力成本等。这一点在走访调查企业中得到印证,被调查企业无一例外地承认学校有人才优势,理论创新能力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短、平、快”式的技术革新能力抢占市场,而学校在嗅觉灵敏性和创新灵活性方面都相对滞后,形成企业参与合作的顾虑。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在创造财富、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适时、适当地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强化做大做强的战略意识,短视经营必导致无序竞争,这无异于自掘坟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校企合作长期徘徊于低水平重复,与企业责任意识淡薄不无关系。对于空岗缺员的顾虑是企业在资源配制过程中的另一种焦虑。通常而言,企业的岗位设置、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延续性,人力、科技、信息等资源过于频繁地流动、更换,势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调查中,有企业管理人员表示一名熟练技工人才需要3—5年的培养期,而学生实习期通常为三个月至一年,时限性太强,缺乏弹性,对于企业来说,实习结束就意味着企业空岗缺员,更有甚者,自己辛勤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可能会成为日后的竞争对手,这种“楚才晋用”的情况显然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再者,企业用工的刚性需求与实习生规模量的匹配误差也会给企业造成压力,大规模的实习生能为企业节约部分招聘成本,但实习生通常是“新人”,解决“新人”岗位适应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实习期间实习生真正有效为企业服务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平衡实习短期效益与长远亏空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焦虑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行为分析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事实表明,仅靠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难以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许多职业院校都希望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础,提高其实践教学质量,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既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又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校企合作之路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虽然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但在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表现。一是实习成效监管问题。选择校企合作,学校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的,希望学生在企业中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诸如更多的轮岗实习机会,以便掌握不同的岗位要求和实践技能,决不是像现阶段的实习一样,仅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为实习而实习,这一方面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很多校企合作都是学校和企业的简单约定,缺乏强制性,双方违约成本较低,致使很多校企合作徘徊于低水平重复阶段,流于形式,合作失败案例较多,造成学校、企业等不必要的损失,引起学生及家长的不满。二是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能力欠缺。校企资源共享是解决职业院校师资问题的捷径,因此,职业院校希望通过人才交流的形式,让更多的专业教师有机会通过交流到企业,积累实践经验,向“双师型”教师迈进。然而,现实情况却让职业院校事与愿违,学校必须要权衡教师的思想和利益问题,教师有评聘职称的压力和动力,而到企业交流学习尚不是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教师放低姿态实现由教师到“工人”身份的转变,这不仅会打破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而且还会使教师形成思想问题,如何解决教师的思想芥蒂、权衡教师个人利益等问题都是职业院校在校企资源配制中应考虑的现实问题。

三、基于焦虑理论的校企资源配制机制分析

(一)资源配制体系分析

1.主体系统校企资源配制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在资源配制实践中,政府政策保障作为社会因素无所谓利益倾向问题;学生(家长)只是校企合作具体活动的实践者,在校企资源配制博弈过程中,难以真正左右资源配制决策及进展问题;而职业院校和企业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对于资源配制模式有各自的行为选择,共同构成校企资源配制的主体系统。2.动力系统在资源配制过程中,合作动力源于收益,只有合作能够使收效各方产生合作动力。这种合作收益即是合作剩余,对于校企合作剩余的追求是双方合作的动力。合作剩余源于马克思所说的因分工产生的“协作生产力”,即合作剩余源于企业协作生产导致的生产率提高[4]。合作剩余是指合作者通过合作所得到的纯收益(r1),即扣除合作成本后的收益与不合作或竞争所能得到的纯收益(r2),即扣除竞争成本后的收益之间的差额(r3),即r3=r1-r2[5]。由于合作程度不同,合作剩余的产生形式也不尽相同,职业院校追求的合作剩余在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企业追求的合作剩余可理解为生产成本降低、生活效率提高。在校企资源配制过程中,如果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模式,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就长远发展而言,校企资源共享是能够惠及双方的必然选择。3.保障系统职业教育法规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完整的法规体系,可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具体、明确、可行,可以对校企合作中所需人力、经费、设备及运行得到根本保证[6]。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二十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校企合作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使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难以解决,要改变现状,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体系已势在必行。

(二)资源配制机制构建

现阶段,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资源配制主体焦虑问题仍客观存在,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各利益相关者必须克服自身焦虑问题,共同寻求合作剩余的产生路径,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制。在综合分析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参与资源配制焦虑表现及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校企资源配制机制模型(见图1),模型能较好地阐明校企资源配制机理。模型说明:sp(safeguardsplatform)政府政策保障平台;pb(policyboundary)政策辐射边界;ub(universitybe-havior)职业院校行为规范;eb(enterprisebehavior)企业行为规范;cp(criticalpoint)临界点;sr(stableregion)稳定区域;cr(chaosregion)混乱区域。从模型图看,校企资源配制机制可概括为校企双方围绕政府政策的保障平台而相互作用、互动发展。在校企资源配制过程中,为寻求合作剩余,资源配制主体存在实现良性合作态势的可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保障机制(sp)会逐步完善,呈现上升趋势,如果校企双方在政策辐射边界(pb1、pb2)内合作,则合作剩余(r3)均为正,校企双方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焦虑问题,形成“双赢”态势,资源配制机制运行在稳定区域(sr);反之,如果校企双方一旦突破政策辐射边界临界点(cp1或cp2),任何一方的“违约”行为,都会导致校企资源配制工作走向混乱,资源配制主体的行为突破政策保障机制(sp)约束,资源配制机制运行在混乱区域(cr),致使合作陷入困境,甚至合作失败。

参考文献:

[6]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141—14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六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创业,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当前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对提升我国当前核心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思想产生的条件、过程及其形式和特点,研究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掌握创新创业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才培养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等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规划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学生的创业理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和教育的长足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理论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的转变,开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通道。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通过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落实当前个性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有效推进课本理论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综合实力。(一)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创新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为单一事物赋予了开创性和实际社会生产力。创业是对社会生产者把握时机和统筹规划等方面能力的一种综合,主要包括了创业技能和创业动机两个部分。创新的价值需要通过创业或创造来体现,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本质,创业是创新的实践过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决定作用的是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业意志,勇于创业实践。(二)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缺少创业实践的检验,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来转变。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的理想信念、时事政策、身心健康、职业规划、道德法律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理想,培养健康心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必需的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价值导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赢。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支持,而作为人才储备的大学生群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随着高等学校连年扩招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迫在眉睫。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育人功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顺应时代发展,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一)创业意识教育“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学生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就业形势缺少理性的认识和应对策略。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理论大于实践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相对淡薄,不少学生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已经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的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感受到创新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创业实践中奠定相应的基础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统筹规划和自我发展规划的能力。(二)创业观念教育当前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存在着的一定的偏差。部分创业者认为创业所需要的重点是理念,其过程可以相对简化;而也有人认为创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通过运气来获取成功,这样的想法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予以纠正。在创业观念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考核指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创业观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具体的创业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及解决,然后再利用课程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三)创业精神教育由于当前多数人对创业持有怀疑的态度,所以毕业生没有将创业作为毕业去向的首选。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仅需要在职场中找寻自己的出路,同时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去转变角色,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带动周围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实践中去。(四)创业意志教育随着大学生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加,部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紧张、担忧、浮躁的心理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的不良后果,通过对学生开展创业意志的专题教育,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进一步减少创业压力带来的负面些影响。可以结合成功创业人员进行实际经验交流,借助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创业技能,了解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清楚认识到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和应该面对的问题,帮助学生稳步融入社会,减少在创业期间所造成的消极心理,以此来坚定学生的创业意志。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普遍铺开,但是由于开展时间短,加之学校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借助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唤醒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业意志,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的同时,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大力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多渠道共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可以适当地将部分社会优质资源和资本投入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向多学科开放式发展。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和辅导教师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将日常的教学工作引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项目训练、创新创业比赛、创新成果转化等教育实践环节,逐步探索归纳符合当前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二)完善课程体系针对当前社会创新创业背景要求和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要尽可能打破单一学科限制,进一步开发适合相近专业学习的共性课程和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当前专业发展前沿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与之对应的课题研究,提升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实施技巧等开发出针对教育对象特点的校本课程,利用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学习平台和学习软件,丰富课程种类,完善课程体系。(三)改进考评方式改进考评方式,既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的促进和引领,又要兼顾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个体需求差异,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到考评体系中,将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有机融合,打破以往理论考试独霸日天下的局面。在考核方式上,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考核过程,彻底消除“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更多的关注放到日常的创新实践过程中,通过考评手段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机率和成果转化。(四)强化教育实践学校要加快专业实验室、创业实训室和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并将上述实训场所全部向在校学生开放,通过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基本的实验环境和积极的实践氛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根据当前的学生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指派专门的教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了解创新创业的思路和过程,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对于创新训练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项目,学校可以在师资、场地、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项目落地实施。通过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间接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大多是由从事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老师兼职,其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没有亲身创业经历,只能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的效果差强人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指导学习,鼓励教师亲身实践创新创业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受,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完善创新创业的职业发展路线,明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和具体要求,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开辟新的途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进考评方式、强化教育实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端正创业观念、激发创业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开拓进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展示个性的舞台,科学有效地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七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国家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大学生又处于一个叛逆期,在他们的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笔者对全国各地一些高校的调查发现,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心理咨询老师可能同时也是辅导员、校领导,这会使得他们混淆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各高校中辅导员一般是充当着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量极大,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深入及时了解。还有就是对一些没有学习过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辅导员来说,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产生困惑,不懂得如何处理,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

(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高

笔者还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尽管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有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学校不愿意花心思去经营,学生愿意去进行咨询的.也是少数,甚至还有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学校有这个服务,去进行咨询的学生就更少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同虚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如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大对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发泄室、心理测评室、治疗室等,这些硬件设施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应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动力,让他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做得越来越好。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教师是和大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这些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专业人员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本校心理专业大学生及研究生参与其中。对刚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学生怕受到外人异样的眼光或不想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对心理教育工作有所抵触,这使得许多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展开得并不顺利。然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代表自己就有心理问题,许多成年人也会进行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困惑,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方式,但仅仅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很多情况下,仅仅这一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络咨询、案例分析、游戏等活动,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会遭遇各种问题:情感方面、学习方面、就业方面等等,这些问题会困扰他们,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总结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而又容易出现问题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模式、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03).

[2]刘志芬.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49).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论文题目篇八

:中国现代化市场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作为全新的形式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也逐渐向平等的模式转换,二者皆有平等自主的选择权利,这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仅是机遇,对自身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我们不仅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来在选择岗位时脱颖而出,而在创业时也需要有更加强大独立的创业者精神来面对一系列挑战。未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将逐渐由当代大学生主导,与此同时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方向必须与当下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经济

在当今这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于我们所开发的产品和自身的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凡是没有达到要求的,就有面临淘汰的可能,在科技发达,竞争巨大的现代社会中,无论在什么行业创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用“创新”赢得这个市场,拥有“创新”,才拥有不被淘汰的资本。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就业市场形势变得非常紧张,应届生找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最利于我们的方式就是选择自主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成功创业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是对于自身的,对社会也有贡献。若创业成功者层出不穷,则能很大程度缓解就业难这一问题。当然,大学生创业也绝非易事。一些类似于创业能力、想法、谋略、胆识、人才选择等能力和资质并非靠短期培训就能达成,有些能力只能依附于经验累计才能练就。对于创业的另一大关键是心理准备,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详细的规划,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养,明确自身目标和定位并寻找适合的发展通道,通过细致的准备来克服在创业初期对于创业失败的担心,从而推动创新创业的顺利发展。首先,创新型企业思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纵观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发展中一股强有力的推进力正在形成,创新创业逐渐变成落实和突破个人潜能的个人发展的重要通道,在一次成功的创业活动中,创业者不仅可以为自己创收丰厚的经济回报,也可以使自身潜在价值得到社会的回应,从而使个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获得收获,比如地位、荣耀、他人的尊敬和敬仰等。因此,我们说创业是发展,创业是一种贡献,创业也是一种收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就业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根据有关数据,城乡就业年需求量每年保持在2400多万,在现有的财政结构下,这些年来,求职者只有大约1100万个工作岗位,全年的工作岗位数量约为1300万。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70万,这是历史上最高的。在如此激烈的求职竞争的环境中,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而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创业实践的规划中所展现的自我保存和前进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创业能力,其中包含经市场驾驭能力、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贸业务流程知识,社交沟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如果一个大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后锻炼出这样的能力和水平,那么他不但不能够变成社会的就业环境压力,相反,他们可以利用自营职业的形式增加就业,从而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在市场经济随时连续的推动力下,城乡产业结构也在持续的保持相对应的调整,从而带动了职业岗位的转换以及劳动力的相对转移。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不仅要有工作能力,还要学到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高等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作用。

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源动力,也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重要资本,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就相当于拥有巨大潜力来发展知识经济。21世纪的竞争是金融与国家综合能力之间的竞争。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创建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和核心内容。它还在创新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大学生需要关注创新和创业的四个方面:

1.端正态度,树立自我教育意识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往前走,别人又如何推着你走呢?积极向上的姿态是自我能力培养的条件。积极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在培养优秀良好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获得“选择的自由”。也就是选定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选择对学识的内化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应对外界市场因素和突发情况,并保持合适的态度。只有端正态度,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内化,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尽力培养良好的创业热情和兴趣。

2.制定适合自己的创业能力培养计划

一个创业者,应具有“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把握自己的创业过程,区别理解自己的创业成败,达到自己的创业目标”的规划能力。我们要为自己制订一套详细的创业计划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是长期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在一个长时间的区间里去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也有花几天读一本书、花一个月参与创业培训课程、学习编写创业计划书这样的短期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情况,修改自己的原定计划、思考自己的成败,小结自己的教训和经验。

3.加强全方面、多视角、全过程的创业进修

企业家精神是自我提升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它体现为:为了实现自主创新和创业,我们必须学习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常识和技术技能,获取商业信息和信息,并从销售和销售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博得人脉客户渠道与市场承认。有必然的创业指向,剖析自身能力特性,规划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专业方面的学识以外,还需要学习人文方面的学识;也就是包括了对教科书上直接知识的学习和非直接接触到的日常经验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包括将一些来自感性的认知和实际案例直接接触获得的经验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包括对创业方面的技能掌控,也包括对创业的精神和意识的加强。一方面经过在平日上课中所学习的知识,完成相应的习题,另一方面经过实际课本以外的实训和活动做到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爬到金字塔,鹰和蜗牛的顶端。雄鹰是靠翅膀飞上去的,而蜗牛只能爬上去。蜗牛也许爬了很多年,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停滞过、摔倒过,但只要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它所到的世界、它所收获的成就与雄鹰是一模一样的。”学习的过程贵在坚持,我们或许不能获得胸鹰的天赋,但我们可以像蜗牛一样坚持。

4.如要要证明自己的创业能力,必须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

如果你离开创业实践,创业能力的发展总是在纸面上。大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必须要做到建立创业信心,义无反顾的加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是。当然,我们可以将创业实践活动分为几步: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先打工;其次,尝试做一些有用的创业项目,比如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并尝试将你的项目申请放在学校创业园区;最后,勇敢的创办自己的企业。比如:同学们可以申请参加创新创业学院的集装箱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业实践,或加入学校就业创业协会,或各类工作室,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将发展我们的多方面潜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技能,并探索创业机会。

1.为使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实践教育达到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将优秀学生选拔考核体系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更改,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时刻注意时代需求,在过去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下推陈出新,培育更加适合时代以及能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培育选拔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时,为树立具有适应性和个性化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在体系和形式的整合和内容以及考核模式的定位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因此,构建了满足学生内部需求,满足学生实际,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双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增加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平台来展现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潜力。

2.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这也是高校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自主创新创业的深刻内在意义,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是最初步骤,接着是以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先进示例,以他们的成功事迹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信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潜在能力去创新创业,建立项目,最后一步是为项目和组织形式建立一个以承运人为基础的“创业教育”实践小组,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让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动力在具体实际运作过程中中寻求最为合适的交接点,让大学生自行呈现出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创新已经演变成了我们民族的魂魄,国家弱项兴旺不衰也必须将创新发展成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下的大学生都是新时期的年轻力量,是这个时期最拥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集体,如果这样的集体只会随遇而安,丢失了青春的创新欲望和拼搏能动力,中华民族将会和惰性一样停滞不前,失去能动力。创业是发展新的市场商机,建立创业项目团队,充分利用自己或其他各种渠道资源,创新的产品生产或创新服务,实现创造新市场价值的过程。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xx.01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最新个人德育总结大学生 大学生德育个人总结(精选8篇)
    学习总结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总结和归纳,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有一些学期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并且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个人
  • 10-12 个人优缺点自我评价(汇总14篇)
    自我介绍可以加入一些幽默的元素,让对方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记住你。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有一些通用的表达和句式可以借用,以下是一些范文供您参考。个人优缺点自我评价篇
  • 10-12 家乡的文化活动 小学家乡文化章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意见建议是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阅读意见建议范文时,我们可以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家乡的文化活动篇一回到家乡,我
  • 10-12 2023年吴海宁个人简历(精选8篇)
    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建议,如减少废物排放、加强垃圾分类等。以下是一些常见职位的对应岗位职责,仅供参考和学习。吴海宁个人简历篇一星期日,阳光明媚。我和妈
  • 10-12 高二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高二下学期期末个人总结(汇总16篇)
    个人简历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积累,它能够展示一个人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经历。接下来是一些精心挑选的个人简历样品,帮助求职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高二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 10-12 防溺水广播稿文章(通用11篇)
    意见建议是一种对于现状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找到改进和提升的方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写作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防溺水广播稿文章篇一当我看完《防溺水宣传片》时,仿
  • 10-12 2023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同舟共济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3篇)
    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自我介绍,无论是在参加面试、加入新的社交圈还是交流合作,都离不开自我介绍。以下是一些好的个人简历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 10-12 最新高二自我总结 高二期末自我总结(优秀9篇)
    军训总结是对军训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学习总结的经典文章,与大家分享。高
  • 10-12 2023年跳绳比赛吸引人 一二九跳绳比赛心得体会(优质20篇)
    我想给你一些建议,我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下面是一些经过总结和概括的意见建议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维路径。跳绳比赛吸引人篇一一二九跳绳比赛是一项既考
  • 10-12 2023年收玉米过程 搬玉米心得体会(实用9篇)
    自我介绍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废话,突出重点信息。接下来,我将为您展示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收玉米过程篇一搬玉米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任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我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