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模板8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12:20:07 作者:QJ墨客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模板8篇)

教案的设计应该符合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四年级语文教案:《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利用创设情景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现象,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教学设计】

模式:

课前准备活动反思

教师:查找资料播放歌曲创设情景知识拓展自我评价

制作课件引入课题引导设问整理总结找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针对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2、撰写两百字演讲稿。

教师准备:

1、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

2、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学习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优美的歌曲以及简明的文字材料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新文化运动背景

(展示幻灯片3和4):新文化运动前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设问:新文化运动前,我国经济、政治、思想上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呢?

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自由发言,生生互动,相互补充。

总结归纳出新文化运动背景:

(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3)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新文化运动概况(展示幻灯片6和7):

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并简单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通过介绍让学生感知蔡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内容

(展示幻灯片8):将内容与巴金的小说《家》结合起来。

(展示幻灯片9):将学生分为两组--高老太爷组和觉慧代表组,让两组同学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讨论。

(展示幻灯片10):引导学生通过陈独秀的一句话来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

针对两组学生分别设问:

1、高老太爷组:对待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什么态度呢?

2、觉慧代表组:如何改变高老太爷的这种态度?

得出结论:新思想、新文化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展示陈独秀和胡适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革命的内容。

设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文言文

(展示幻灯片11)觉新与梅的爱情

(展示幻灯片12)琴与母亲的`对话

小组辩论:琴该不该去觉慧的学校读书?

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

(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

两组学生分别就当时的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

了解文学革命的内容

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考并讨论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讨论回答:儒家思想强调的封建等级观念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平等违背。

通过两组学生的对话使学生容易理清文学革命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同时也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强调“民主”与“科学”,努力实现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通过小组合作

组间协作获取信息

通过小组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4、新文化运动评价

(展示幻灯片12)蜕变:高家三兄弟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幻灯片12)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展示幻灯片13)向学生推荐几个书目和影片

讨论回答: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讨,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情操,还能从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5、拓展延伸(展示幻灯片14)主题讲演:

学生活动:通过提前准备的演讲稿抒发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个主题演讲,让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民主”“科学”的内涵,也进一步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二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对政治、经济发挥反作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初步能力;收集并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饱含激情的作品中,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生的意义总是将个人的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

【重点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学生观看《袁世凯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等资料,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被袁世凯所攫取。为了根除封建思想,在思想领域进行反封建运动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课件出示课题)第8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设问: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一些?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哪里?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第43—44页,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归纳)(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背景的方法,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虽是其直接原因,而政治、经济领域的原因则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认识事物要全面。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原因,教师可做简单叙述补充,而思想领域的原因的认识的时候,可出示《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天坛祭天》图,认识其实质和目的实质并非是真的尊孔复古,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而是借此恢复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为其复辟帝制进行大造舆论)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出示图片《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新青年杂志》等图片,并出示板书: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以上内容,尽量由学生归纳总结,在归纳代表人物的时候,运用图片出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的图片,逐一进行介绍,并说明,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邀请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齐集北大,而他们的新思想又主要通过《新青年》杂志进行发表,所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课件展示第二版块)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教师逐一进行讲解,认识其内容其实就是“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出示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用以反对封建专制;“赛先生”(science)指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看法的科学态度。

由于当时尊孔复古的思想很严重,反对借孔孟之道恢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出问题,而反对迷信只能借助科学,同时,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来批判在当时还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不但新鲜,而且对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大口号和主要内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新”的特点,从而为启发国民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过渡)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件出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部分内容: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引导学生认识到,胡适所提出的文学改良的主张,其实质就是从文学形式和内容上同时进行改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于是,白话文在全国推广起来,其中,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胡适的白话诗成为了其中的典范。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辛辣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手法对封建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号召人民起来进行革命,推翻那吃人的旧社会。

(在此基础上,出示胡适的新诗《老鸦》,学生集体朗读)

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顶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提人家飞。

也不能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引导学生体会旧体诗和新诗的区别,认识文学是思想的载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提倡新文学的本质是推动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过渡)在中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课件展示第三版块)

三、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设问:

1、在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内容有什么变化?

2、最早在中国举起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物是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内容就是宣传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在中国首先举起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物就是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地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同时,在1918年,李大钊、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纷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课件展示第四版块)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前期内容的三提倡三反对到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以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成为了近代化的开端;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和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为代表,对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进行了反思、批判和宣战,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一场大洗礼,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进一步设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探索精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等等)

【巩固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并用歌诀进行记忆: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达标训练】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青年杂志》的创办 b、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c、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2、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宣传()

a、民主和科学 b、救亡图存

c、自强求富 d、马克思主义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三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知识与技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首创“文学改良”、鲁迅李大钊的代表作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1、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

2、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点:

(一)创办《新青年》

(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xx 》为阵地,高举和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xxx,反对xxx;

提倡反对,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

(二)文学革命

(1)1917年,胡适发表了《xx 》,随后,陈独秀发表了《xx》,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2)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创作了《xx 》《xx 》等文学作品,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3)“新世纪的曙光”

(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xx 》和《xx 》两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探索的新出路,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填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请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提倡 反对

2、议一议:为什么人们打这场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性质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那几位?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四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化运动人士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材料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五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中学 李晓敏

一、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设计思路:

主标题:“一本杂志与一场运动”,副标题:重返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为历史现场,以陈独秀办刊物为线索,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学流程:

导入: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题记。

生: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屏幕显示:“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陈独秀” 这次陈独秀的探索目标锁定在哪里?改变国民思想。他想通过什么途径?办杂志。

这堂课我们就从陈独秀1915年创办的这本《新青年》杂志入手重返新文化运动的现场,看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先驱们如何将犀利的文章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

师:当时要办好这本杂志,还需要哪些必要的环节?

1.社会调查:突破新文化运动背景。

我们先借助民国元年的这套老教材看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屏幕呈现材料:

图片:1912年面世的《共和国小学教科书》

从民国元年教科书编委会的编书宗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受知识阶层欢迎。 但当时社会的统治者和国民的思想又是怎样的呢? 屏幕显示:

材料一 1914年12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师: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又看到了民国社会的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国民仍深受专制思想影响。

师:透过刚才这两个侧面的调查,同学们会得出什么反馈结果?

生:自由发言

师:确实,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过渡:面对现实的黑暗,陈独秀将聘请哪些特约专栏作家来冲破旧思想的藩篱?

2.聘请作家:落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他们符合《新青年》杂志定位的有哪些作品? 学生看书本回答。

通过这些作品他们想传递哪些思想?

我们先来看陈独秀。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希望青年能进取、向上。而他最有影响力的想法则发表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篇文章中。

我们在看看李大钊的文章:《孔子与宪政》《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师: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

生: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师:接着来看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生: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过渡:为推广白话文,胡适还身体力行,写了很多白话诗,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有意义,白话文更浅显易懂,方便了文化的传播;但确实有点“无病呻吟”的缺点。就这个问题,胡适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胡适《自序》

师:在文学革命遇到瓶颈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鲁迅。读完《狂人日记》这段文字,结合胡适刚才的话,分析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特殊贡献。

生: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回顾,归纳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内容?咱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填空。

过渡:有了充实的内容后,我们下面来帮着设计版面。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我们把第四版预留。请大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给前三个版块定个合适的名称。

3.版面设计: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再运用。 学生自由发言。

如:第一版:民主科学;第二版:平等博爱;第三版:文化视角;第四版:编读往来

4.编读往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这场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六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二)新课讲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七

导入

采用谈话法导入

北大以及北大校训中的民主、科学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100年前,去了解那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而进行的新文化运动。

新课讲授

问: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当时的中国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一、时事所逼:《新青年》的创办

1、背景(1)、经济

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3.)思想上

为了给复辟帝制大造思想舆论,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革命带来的好处,更倾向于怀念浩荡的皇恩;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换来民主共和在中国的实现,却使民主共和思想在知识分子中产生强烈的影响。爱国知识分子对现状不满,问:面对当时的状况,你认为他们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让中国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学生回答后,师:我们看看陈独秀是如何思考的?)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陈独秀认为要实现共和,必须先要进行思想革命。“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经过3个月的忙碌,9月15日,《青年杂志》问世了,就是这份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展示

《青年杂志》创刊号

杂志封面简介

2、兴起、发展

蒙运动的思想革命。没有,就要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

2、《新青年》成长记 展示

…… 4、1926年7月,停刊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北上,此后陈独秀打造了一批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强大编辑团队。《新青年》可以说是从一个省级刊物变成了全国性刊物。所以《新青年》名声鹊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重”了北大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文化资源。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陈独秀对之前国人的救国之路

进行反思后,希望通过创办报刊来洗刷旧思想,那要向国民宣传什么新思想呢?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二、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前期 问:为什么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呢?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问:这句话的核心词是什么?科学与人权(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就源于此)

这两个概念都不是这时才引进到中国的,如果老调重弹,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那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民主、科学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新文化运动侧重于思想方面的启蒙,所以他们强调的是民主意识、科学精神。

民主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还包括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都不是科学家,他们所强调的是希望中国人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树立起依照科学办事的精神,了解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

过渡: 他们认为只有这两位外来的先生才能救中国,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下面我们来学习: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问: 提倡民主为什么要把矛头指向旧道德、指向孔教?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展示材料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孔

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问:这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问:旧道德指什么,有什么具体的危害?(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史料讲解)

“君为臣纲,则臣与君为附庸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父为子纲,则子为父附庸品……夫为妻纲,则妻与夫为附庸品,而无独立之人格。……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ppt 胡适

“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胡适《尝试集自叙》 打开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使新思想从小众走向大众,就不能用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必须要进行文学革命,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1917 年1 月, 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 年2 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好不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几则代表性的材料:

ppt

我们以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鲁迅《三闲集 无声的中国》 “不得新而先殒其旧,„„吾恐国未亡而文字已先之。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1917年

陈独秀、鲁迅他们的思想有点过激,但文学革命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促进文学的发展,出现一大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积极性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怎

么样的变化?

2、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正面提出反帝。

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法)

1、原因

2、首据大旗的李大钊

2013年天津13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本课总结

结语

《新青年》在今天

展示

《新青年》首现 简 体 横 排 版

今天出版《新青年》旨在引导青年人重温这个曾经影响一代人的时代经典,以唤起青年们的觉醒与振作。《新青年》所倡导的民主、科学、人权,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为了使我们国家的民主法治更完善,为了实现我们的科技强国之梦,我们应该象陈独秀他们一样,勇于担当时代重任。下面用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齐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业: 孔子的遭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八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中学李晓敏

一、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设计思路:

主标题:“一本杂志与一场运动”,副标题:重返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为历史现场,以陈独秀办刊物为线索,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学流程:

导入: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题记。

生: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屏幕显示:“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陈独秀”这次陈独秀的探索目标锁定在哪里?改变国民思想。他想通过什么途径?办杂志。

这堂课我们就从陈独秀1915年创办的这本《新青年》杂志入手重返新文化运动的现场,看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先驱们如何将犀利的文章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

师:从陈独秀的话和杂志名称可以看出,他的杂志是如何定位的?生:面向青年,启迪民智

师:当时要办好这本杂志,还需要哪些必要的环节?

1.社会调查:突破新文化运动背景。

我们先借助民国元年的这套老教材看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屏幕呈现材料:

图片:1912年面世的《共和国小学教科书》

从民国元年教科书编委会的编书宗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受知识阶层欢迎。但当时社会的统治者和国民的思想又是怎样的呢?屏幕显示:

材料一1914年12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演出一场“祭孔”丑剧。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师: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又看到了民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学生回答: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国民仍深受专制思想影响。

师:透过刚才这两个侧面的调查,同学们会得出什么反馈结果?

生:自由发言

师:确实,民国初期的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过渡:面对现实的黑暗,陈独秀将聘请哪些特约专栏作家来冲破旧思想的藩篱?

2.聘请作家:落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他们符合《新青年》杂志定位的有哪些作品?学生看书本回答。

通过这些作品他们想传递哪些思想?

我们先来看陈独秀。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希望青年能进取、向上。而他最有影响力的想法则发表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篇文章中。

我们在看看李大钊的文章:《孔子与宪政》《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师: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

生: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师:接着来看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生: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过渡:为推广白话文,胡适还身体力行,写了很多白话诗,我们来欣赏其中一首。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有意义,白话文更浅显易懂,方便了文化的传播;但确实有点“无病呻吟”的缺点。就这个问题,胡适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胡适《自序》

师:在文学革命遇到瓶颈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鲁迅。读完《狂人日记》这段文字,结合胡适刚才的话,分析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特殊贡献。

生: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树立新文学的典范。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回顾,归纳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内容?咱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填空。

过渡:有了充实的内容后,我们下面来帮着设计版面。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我们把第四版预留。请大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给前三个版块定个合适的名称。

3.版面设计: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再运用。学生自由发言。

如:第一版:民主科学;第二版:平等博爱;第三版:文化视角;第四版:编读往来

4.编读往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这场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课堂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