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实用12篇)

最新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0-12 12:10:04 作者:紫薇儿最新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实用12篇)

5.教案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二

2、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如何解释?

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3)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4)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清高、孤傲。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同常人。)

(5)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

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并加以评析。(提示:可从修辞用字用词哲理表达感情描写角度联想等方面来赏析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后一句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侧面烘托出雪笼西湖、水天之间茫茫一片的景色。体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小结: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后来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3.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

(2)哪几个词重读,可以更好地表现他们的高兴?(更、此人)

(3)这种人,指什么人?指有雅兴的人。(指张岱这样的痴人)

(4)痴人碰到痴人,那他们是?(知己)

(5)“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他们痛饮而别。我们把张岱他们在湖上相遇的这一段读一读,注意不要多读。(学生读“到亭上―――金陵人,客此”)

(6)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联系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义来想想?)“金陵”是南京。

(7)南京和明朝有什么关系?请你联系作者对明朝的感情来思考。(会思念明朝、思念故国、因为张岱本来就是个不忘明朝故国的人。)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三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奇遇”,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心,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孤独清高痴人超凡脱俗痴迷自然思恋故国内心孤独)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四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本文写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准确的感受,体会到这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赏雪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却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人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全文不过160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五

l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l       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l       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l       描写手法——白描

l       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一课时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现在就让我们去尽情的感受吧!(多媒体显示雪景及西湖雪景)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此处选学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界,去品味。(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明确: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独、痴)

六、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惊喜、愉悦(湖中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七、巩固与拓展

1、请同学们观赏简笔画,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丽。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描画一个人。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六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七

选择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是因为首先我曾上过这一堂示范课,同样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去把握课文。不过不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动手操作性不强。其次文言文是中国悠久文化积淀下来的珍宝,是悠久文明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悠远时空的再现。北京市昌平四中的林峰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在“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语文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心亭看雪》这一案例就是其中的一个。该案例的教学特点可以为文言文教学的实施提供借鉴。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4.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2.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我认为目标设定是合理的,因为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本节课目标能扣住能力训练重点。

3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匹配?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目标能匹配,在实施文言文的教学中,林峰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的培养,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与意境渲染方面的作用,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常规行为习惯养成等过程性细节的处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品析、积累与回味,大大提高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4教师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是否合理、有效?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说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环境便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与特点,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提供的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充分的铺垫,灵活安排的拓展阅读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点睛之笔。这样安排是合理、有效的。给我的启示是这样设计既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身世,又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此处欣赏景色图片,还丰富了学生内心想像。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5列出本节课的两个优点和两个缺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两个优点是(1)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环境便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与特点,提供的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充分的铺垫,灵活安排的拓展阅读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点睛之笔。(2)对比阅读的安排,让学生再次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两个缺点是(1)应加强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注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2)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6.你是否教授过同样的课文或者类似课文,案例中教师的处理和你的处理有什么不同?

我教授过同样的课文,案例中教师的处理和我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学生合作学习疏通文意中缺少让学生进行评价,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做了评价。此外利用网络资源未能充分做到学生参与动手浏览网页,加深知识拓展的学习。

7.该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1)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西湖的诗句,并将相关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使学生从学习之初就进入了古色古香的文言学习氛围,这一做法也充分显现了该教师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文教学功底的修练。(2)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开展文言文的教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让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再放异彩的最佳选择。(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品析、积累与回味,大大提高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八

1、多媒体显示雪景。

2、导入语:这是一幅什么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

图?同时它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九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教学感言】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课例点评】

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通过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王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例王君老师的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方鸣)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十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点评:一翻虚拟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

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教学感言】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中国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课例点评】

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通过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王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例王君老师的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十一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文章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脉络乐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教案篇十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写了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张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最新教师爱岗敬业演讲稿分钟 幼儿园教师爱岗敬业演讲稿五分钟(优秀11篇)
    演讲稿应该注重节奏和韵律,在语言运用上要有一定的变化和起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竞聘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竞聘。教师爱岗敬业演讲稿分钟篇一各位领导、
  • 10-12 最新实验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实用10篇)
    通过学期工作计划,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学期工作的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护理总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实验小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以多种竞赛
  • 10-12 2023年食品类广告词文案(优秀8篇)
    爱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它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主题。或许是时候给自己一个总结机会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节日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食品类广告词文案篇一中
  • 10-12 最新小学数学期试质量分析报告 小学期中质量分析报告(模板12篇)
    开题报告是一份系统而全面的文档,它包含了对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详细描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起点。最后,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对开题报告的写作有更
  • 10-12 2023年鲸课文教案(实用15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和管理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策划和安排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大家常用的初二教案模板和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借
  • 10-12 最新以奉献为题 爱的奉献为题的演讲稿(精选8篇)
    7.在学习中,是否有什么改进方法或建议来提高学习效果?大家好,我是杨阳,是一名热爱摄影的人。我善于通过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希望能够把这份美与大家分享。以
  • 10-12 2023年三年级英语上学期工作计划人教版 教学工作计划三年级英语(精选8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指在新的学期开始前,对即将要进行的学习和工作安排进行规划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职场人士的学期工作计划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三年级英语上
  • 10-12 介绍信回执单(实用8篇)
    岗位职责可以帮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它们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灵感。介绍信回执单篇一(单位):兹介绍我院同学
  • 10-12 最新研发员个人工作总结(大全8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成长轨迹,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更明确的目标。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出色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研发员个人工作
  • 10-12 立秋节祝福语(精选11篇)
    阅读和学习范文范本可以开拓我们的写作思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列总结范例是根据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整理的,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立秋节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