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评价和反思初二教案的教学效果?利用好初二教案范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观潮》第二课时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重点学习第八自然段,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插叙、对比、反衬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续写故事结局。
教学重点: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凡卡》。
二、体会“悲惨”命运。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是怎样的一个凡卡?
三、新授
(一)体会现实生活的悲惨
他一个人从乡下来到城里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师:是啊,多美好的愿望啊,可是仅仅才三个月,他的生活状态竟是这样的悲惨
1.翻开书,找找课文中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集中地写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第8自然段)
2.自由读第8自然段,思考: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在句子的旁边做了批注,学习习惯非常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汇报。(适时板书:挨打、挨饿、睡不好)
3.学习“挨打”部分
师:是的,老板不顾一切地残忍粗暴地拉着、扯着、揪着凡卡啊!这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活生生被狠毒的老板揪着头发拖出去揍了一顿!(练读、指名读)
4.哀求的第一部分
自由读――找重点词――指名读――师范读――练读――指名读
4学习“挨饿、睡不好”部分
自学,小组交流,从哪儿可以体会到生活的悲惨,并带着你的理解多读几遍。
5、汇报“挨饿”部分“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粥”是说明“挨饿”。体会朗读。多可怜的凡卡啊!让我们带着同情的心读一读这句话。!
6.哀求的第二部分
指名读――小声的读――有气无力地读。
7.汇报“睡不好”部分
8.哀求全部分。
?自由读――指导读(精神萎靡地、微弱地读)
(导语)师:凡卡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他一个劲地求爷爷。
两个省略号、三个感叹号用法。师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
信中还有没有哀求爷爷的语句?找一找再读一读。出示五个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用心读一读这些凝聚着凡卡鲜血和泪水的文字吧!
当老板拿楦头打晕凡卡他晕倒的时候他祈求爷爷:4、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当凡卡觉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指望的时候他再次祈求爷爷:5亲爱的爷爷,来吧!
作者反反复复的写“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吧”你们觉得嗦吗?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写作特点----反复。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反复句子。(三次叹气)正是这个反复的手法的运用才更突出了凡卡的内心世界。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
三、回忆往事,感受快乐
1、体会“景色美”
师:读了凡卡的信我们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课文穿插着凡卡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这部分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鲜明的对比,强烈的落差,这对比反衬,深深打动我们心扉,震撼我们的心灵。就好像以动衬静,静更静以乐衬悲,悲更悲,那是笑中的泪,泪中的笑。
四、讨论故事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师:凡卡终于把信顺利地寄出去了,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它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师:凡卡甜蜜的梦能实现吗?为什么?
师: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像凡卡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凡卡》。这个感人的故事,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出去看爷爷来了没有,却突然被撞住了,立刻躺在了血泊之中,撞住他的人正是那个喝的醉醺醺的邮差,他骑着那匹马,非但没有扶起凡卡救治,开说了一句:“穷小子你该死。”手中还拿着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把那封信撕得一条一条的,凡卡用最后的力气摸了摸那封信的碎片,放在自己的胸口,死了。
2.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例如《名贵的狗》希望大家有时间阅读。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白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为主题展开。《白鹅》作为开篇之作。让学生体会了动物的有趣、可爱,在引导学生关爱动物、热爱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和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
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品词析句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品词析句”的教学方法是对词、句比较、揣摩、品味,是感悟语言的有效方法。作者用词非常生动、传神,例“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等四字词,文中很多句子极富有表现力。教学时,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味词句表达的效果,品出白鹅的高傲性格特点,品出作者对白鹅的无比喜爱之情,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还辅之多媒体、想象说话、朗读感悟法等等。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感受形象
课一开始我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丰子恺的画像和他所画的白鹅图,简介丰子恺。之后请学生概括地谈谈自己对白鹅的印象。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后,质疑:在丰子恺眼里,白鹅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下文学习做好情绪和认知上的铺垫。
接紧着,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第二环节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学生专心地初读课文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筛选出如下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在字音方面,特别注意:颈、侍、倘若、净角、供养不周、窥伺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字形方面,特别注意:颈、饮、侍、厉、餐、堂倌、窥伺、奢侈、等字的正确书写形式;
在字义方面,特别注意:三眼一板、郑重、厉声、高傲、引吭大叫、局促不安、从容不迫、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字词的意思。对于有些难于理解的字词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查字典、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的理解。比如文中的“高傲”的意思应该是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环节3:研读赏析,感受白鹅“傲”,体会作者“情”。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画,哪些词句最能表现出白鹅叫声的.高傲呢?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在体会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白鹅的“高傲”,如让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它可能在喊:。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可能在叫:。通过想象,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到鹅的高傲。
读第4自然段描写白鹅步态的部分: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从课文写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以及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等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这样一对比,从而突出它的傲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可以通过有语气地朗读,来表现出白鹅的特点。
读第5自然段“吃相”围绕鹅吃相最大的特点“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展开,通过对词句的朗读,让学生弄明白怎样才是三眼一板的吃?再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来感受白鹅可笑的样子,非常有特点的一面,它不仅很高傲,而且还显得很死板,不知变通。
读第6、7自然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很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找出最能体现鹅吃相有趣的语句和大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白鹅吃饭时架子十足的特点,即必须有人在旁边侍候,因为它虽然知道狗会常常来偷吃它的饭,但它还是不知变通地总是吃一口饭就走开去远处喝水吃草,当饭被狗吃光,它还要责备人们对他照顾不够。而且从这部分中,也可以再一次感受到这只白鹅的厉害,因为狗每次想偷吃饭时,都得先“窥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吃,而且得趁着白鹅离开时“敏捷地跑”“努力地吃”“立刻逃”,好像在抓紧时间尽量多吃点儿,生怕一会儿白鹅回来对它不客气似的。
“鹅这么高傲可作者讨厌它吗?”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鹅的“缺点”其实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就是反语。除此之外,还用了拟人对比。作者这样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环节4:回应目标,总结全课。
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用”。积累词语是为了“用”,学习方法还是为了“用”。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学会运用。学以致用,从阅读到写作,一脉相承。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有趣的地方背下来
2、根据课文内容,以“我是一只白鹅”为题介绍白鹅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话、写话等训练,不仅提升了感情,而且积累内
化了语言,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本诗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尤以诗句“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回旋反复吟咏,奈人寻味。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意,感受母爱。
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母爱,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及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词。
2.配乐朗读课文。
3.谈读文的感受--母爱。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组织自学。
2.汇报自学。
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读中感悟:
a.你觉得“编进的鸟鸣”会有怎样的声音?读到这里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b.“故乡的声音”会是怎样的?诗句让你想起了怎样的情景?
c.在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带来光明、温暖、信心、勇气等允许学生畅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其中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节。
3.借助课文结构图师生合作背诵诗歌。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齐读《游子吟》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感受母爱,感谢母亲,激发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实践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
(推荐:《同步阅读》之《慈母情深》、《我的母亲》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选一个体现母子情的事物,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
[《斗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巩固7个生字,会写4个字。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4到9小节,领会他们的创意,并学着他们的样子写写自己的创意.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创意.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一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一.复习(4分)
1、开火车读生字,句子.
(1)昨天我们开始学习了15课,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让我们一起先来和他们打个招呼。
(2)读得真棒,那你们能不能读这个。先请同桌二人先读一读,指名读二人,齐读.
二.理解课文,感情朗读.(16分)
3.学生交流,老师出示.谁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4.反馈.
三.读文感悟,相互交流赵小艺
让我们先来学一学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
(一)出示:赵小艺——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体会飘,板书.
2.赵小艺画出风来了,那你能用朗读把风表现出来吗?
赵小艺除了用飘着的旗子来画风,他还怎么来画风了.
(二)出示:赵小艺―――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1.请你读一读句子,说说他还怎么来画风的,你从哪里看到有风了?圈出来
2.又是一阵风,你能用朗读把这阵风表现出来吗?可以边读边做做
四.学习陈丹和宋涛怎么画风的.
你知道别的二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1.出示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1)说说陈丹是怎样画风的,从哪里看出有风?板书.
(2)谁能试着读一读,把你体会到的风带给大家,你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2.出示宋涛——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1)说说宋涛是怎样画风的,从哪里看出了有风?板书
(2)教师在这里发现了二个优美的短语,你能不能照着样子写几个。
(3)宋涛带给大家的是斜斜的雨丝,你能不能用读来让大家感受一下那阵清凉的风?
指名读,齐读整一段
3.齐读4-8小节.
4.三位小朋友用不同的好办法画出了风,你想不想夸夸他们?
五、联系生活,拓展练习(10分)
1.读了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你是不是也已经有了自己画风的好办法.你想怎么画?
2.出示课件,请同桌间先说一说,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想怎么来画风。学生说画风二人..
4.学生展示作品.老师表扬好的同学.
六.学习第九节.(5分)
2.请你再读一读这一小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1)好像说明没有动,只是感觉在动.困为他们画得太像了。
七.书写(5分)
2.接下来老师想请聪明的你们来写写字,看谁还很能干。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生字.并想一想,今天写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同时也想一想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
(1)交流注意的地方:丝,斜,艺,涛,
(2)老师范写难写的字,学生练写,老师巡视.
(3)学生作品展示.
前几天,我上了画风一课,我把自己上课时的感受,以及其它老师对我这一节课的点评,作如下反思。
一、为求精彩,忘记时间。
在让学生写风以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读自己写的一段文章。我指名学生读,学生读到了风吹起纸,风吹得船在前进,风吹得花儿动,以及风吹着风筝飘等等。学生说得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可我总想着还好像不够多,于是让学生点名再说。以至于这里用得时间太多,到后来要写字时,时间有点儿紧了,只够自己范写,学生的书写以及反馈都很仓促。
在这里我还注意到了一点。在写之前,我按排了二个学生说一说你想怎么画风。目的只要是给后进的学生作出一个范例。但在后来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平时还是会写的同学都照着这些同学,以至于自己少了动脑子的机会。有时又想不给学生范例吧。一些学生真的不知道如何下笔。这堂课上,我让二个学生说一说,你想怎么画风,其中的一个好的同学说,我要画一片大草原,风来了,草就低了,牛羊就看得见了。能这样想到的同学真的不错,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表扬了她。这一来,让学生自己写的时候,有好多的同学都写了这一个场景。我就觉得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失去了一次自己动脑及创造的机会。真是左右为难啊。
二、一些细节有待注意。
1、在让学生划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时,在试教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划得内容也相对集中,可真的到自己班里要划时,一些学生没有听清是划“他们怎么画的”。于是他们把整一个句子都划在里面了。而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就叫了一个同学,而这一个学生正是一个好学生,她一口气就把这个内容全部说完了。于是我就马上出示自己划画风的句子。并叫同学们照着老师的订正好。这时徐老师边上正好有个学生他是把整一个句子划了出来,我相信班中也有好多的同学是这样划的。因为自己在平时的作业过程中,也是要求学生划句子时要全句。所以学生划了全句,我马上让学生改过来。整一个过程较快,而且徐老师认为整一个句子也是可以的。这一环节上,自己还是显得急了点。
2、在教学了赵小艺画风以后,我设计让学生读一读四、五、八三小节中其它的句子,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我本来的意思是让学生读出赵小艺的自信来。可是想不到,学生是一读起来不肯停,从中读出了他很聪明的,他是动了脑筋以后再画的,他画出了风,很开心等等。见学生到不了点,于是我干脆读了一遍,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其中看出赵小艺的自信。也许是没有料想到,学生会说开去,而自己只想往下上,所以就显得比较急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第九小节的教学中。在这一节中,自己设想了二个问题,一是画真的动了吗?二是为什么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同样是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一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得还是比较好的,我一发现他们这二个问题都讲到以后,我马上就算是结束了这一小节。连学生讲到他知道显得可以换为变得时,我也只是加以肯定而带过,总得来说,这一段的教学好像没有尽兴。当然也是因为前面写话,并读一读这一环节用了太多的时间,如果再说下去的话,后面就会来不及了。
3、在最后一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在试教的过程中,林老师对我说这句话中有一个意思就是在表扬小朋友们聪明。我一直在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领会到这一点是不是好像难了点。于是我问了一些低段里的老师,他们都觉得只要说到原来画很美,现在有了风就好像活了一样,更好看就可以了。后来我又看一些资料。最后我决定对于这一句作三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原来画美,现在有风就好像活了一样更美了。二是小朋友们高兴,所以看上去画更美了。三是表扬小朋友们很聪明。我当时想如果小朋友说起后二个方面,那我就再补充讲一下,如果小朋友们不提起,我就干脆不讲了。结果学生是没有讲,于是我也就没有为学生讲到这一方面的内容。徐老师听下来,指出这里是有一些人文的精神,老师好像没有涉及到。也就是后面二个方面的含义应该是要为学生讲一讲的。
4、在指导写字的过程。我的目标定为写四个字,然后让学生把难写的字指出来,我进行范写。前二次别的班上课时都说写“涛”字,结果自己班上时,学生觉得要写“斜”,而自己在范写中把左右二边写得一样高低。结果徐老师在评课的过程中,讲得相当仔细,她指出这一个字写时,右边的竖应该是比左边的要长。看来自己真的还没有做到十分的仔细。
一堂课下来,总觉得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考虑问题真的还得更周全一些,课的设计还得更仔细一些。要不然真的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留下遗憾的。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了解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互惠互助的事,激发学生
2、上网阅读有关资料,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助的现象。并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写一个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小故事。
教学准备: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二、网上自学课文。
1、教师:你对哪一组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故事最感兴趣,你就选择相应的这个自然段,好好地读读课文。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读懂课文,你可以先打开“学习提示”,自己读一读。
2、学生自己读一读“学习提示”。
3、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组动物自学。读课文,结合图片等。
4、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学习收获。
三、创设情景。
2、学生帮助小记者提问。
3、采访活动。学生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自由采访,其他学生则是刚才自己选读的那组动物的角色。小记者自由采访,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4、相机指导读好课文。
四、拓展学习。
1、教师: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想不想进一步了解。
3、仿照课文2、3、4自然段,写一个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小故事,用文字发表在交流区。
4、交流评议。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1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作者介绍、解题;
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生字
六、古今异义字(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七、“师”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八、“之”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九、“其”的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十、意动用法(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然后展示课件)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细节描写,叙编《穷人》的故事。
从桑娜和渔夫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续编《穷人》的.故事。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附板书设计:
温暖舒适
穷等待丈夫
人抱回孤儿
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阶段目标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师板书
等待丈夫:温暖、舒适
抱回孤儿:探望西蒙、
坎坷不安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
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1)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2)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
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
(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
(2)当渔夫问她“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
(3)两个沉默是什么意思。
(4)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的脸变得怎样?为什么?
(5)渔夫是怎么决定的?四、评读评写法学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取感人?为什么?
说说渔夫和桑娜各是怎样的人?
指名学生总结全文写了什么?
续编《穷人》的故事注意两点。
(1)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思想不能变。描写桑娜坎坷不安的心情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渔夫:憨厚正直,关心他人的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