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评语的内容应该全面、具体,既要突出学生的优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多进行思考训练和创意思维训练。对高中生进行评价是对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肯定和鼓励,下面是一些评语范例,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一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
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
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
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烯烃均能使溴水褪色。
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却能使其褪色。因为烃链越长越难溶于溴水中与溴接触。
7、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8、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
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9、误认为块状碳化钙与水反应可制乙炔,不需加热,可用启普发生器。
由于电石和水反应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产生的糊状物还可能堵塞球形漏斗与底部容器之间的空隙,故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0、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
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二
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_氧化物(al2o3)、_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13.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而不是cooh-
14.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5.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8.过氧化钠中存在na+与o-为2:1;石英中只存在si、o原子,不存在分子。
19.溶液的ph值越小,则其中所含的氢离子浓度就越大,数目不一定越多。
20.单质如cu、cl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
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
(1)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紧靠;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靠;漏斗颈的下端出口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紧靠。
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体或使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析出晶体。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外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1)液体混合物蒸馏时,应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使之与被冷却物质形成逆流冷却效果才好。
(5)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物质的沸点。
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可以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解i2和sio2的混合物。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三
2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
3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
4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no3-
5浓_特性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6王水的成分及特性浓_浓盐酸1:3体积比混合具有极强的氧化性(溶解金、铂)
7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浓
火柴盒侧面的涂料红磷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四
1、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sico).
4、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5、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6、氧化性: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
例:i2+so2+h2o=h2so4+2hi
7、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8、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9、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0、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是否发生双水解。
4.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五
1.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2.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3.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_:2,4-二硝基苯肼,产生_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_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_不能;
(4)鉴别__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_的碘仿沉淀。
4.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5._:区别伯、仲、叔_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_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_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_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_:伯_放出氮气,仲_生成_油状物,叔_不反应。
芳香_:伯_生成重氮盐,仲_生成_油状物,叔_生成绿色固体。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六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b.原子与其离子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七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气体摩尔体积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高二化学知识讲解篇八
(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2.注意:
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与d2o混合为纯净物。
单质1618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o2、cl2、n2、ar、金刚石、铁(fe)等。hd、o、o也属于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