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精选5篇)

最新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10-10 12:39:18 作者:温柔雨最新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精选5篇)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我们应该重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方案制定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篇一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它们有关的课文,第30课《我是什么》。

读课题(板书)。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感知内容。

1.这神奇宝贝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快打开课本144页读一读吧。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1)把新词、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顺。

(2)圈出文中新词语,生字,不会的生字可以找书上的树叶来帮忙或者标记出来。

2、读词语。神奇宝贝给我们带来好多词语朋友,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请看大屏幕。(领读,指名读)

稼,读四声,但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相机指出)

3、带音节学生字:

师:现在我们把书上的树叶请出来,帮我们读准每个字。(领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字中,那几个字读平舌音?(躁,灾),那些字是前鼻音?(淹),那些字是后鼻音?(碰)

4、去音节读生字。这回你们还能读吗?(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趣味识字。(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伺机引导)

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都能记住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识字规律)

换偏旁:躁----操,澡(伸手能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

熟字加或换偏旁雪-----雹

三点水旁的字大多和水或液体有关如:浮、灌溉、淹(出示课件)

谜语:房中着了火(灾)四只小狗张口吃骨头(器)

6、巩固识字: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来玩走迷宫游戏,把它们记得更熟。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从总体了解课文,再合作探究用各种方法识字,记字,用适当的游戏增强识字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品读课文第1段。

1、同学们,你们刚读了课文,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说:水)

2、老师出示水娃娃图: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水娃娃都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自然段,用笔划出来。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云

3、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a、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它要谁的帮忙,才能变呢?)

b、“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师生问答,一个小水珠能变成云吗?它变成汽或云我们能看见吗?多么神奇呀,再读),引导学生用一什么就什么说话。

c、“云姑娘”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你知道吗?

生:白衣服,黑衣服,红衣服

师:那它分别是什么时候用到这些衣服的呢?欣赏图片

(晴天时,她穿白衣,下雨的时候,她穿黑,早晨和傍晚,她披红袍,是谁给云披红衣服的呢?对,是阳光让云披上了红袍。)

师:有了这不同的衣服,云可美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漂亮的云吧!

同学们,你喜欢云的衣服吗?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美?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相信我们会写得更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冲”字的两点水,点和提写时位置要直上直下,写在横中线两边,右边“中”的竖要直而长。

“晒”字的书写:日字旁要写的窄一些,右边第五笔是竖弯,没钩。

“池”字,注意:“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的提要低。池字右边的“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仿照池的写法,写好“浮”字的三点水旁。(学生线描红后书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水善变。变成各种云,多姿多彩。初步了解了水的变化。那么它还会变成什么呢,他为人们做了些什么等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

(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图文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理解文章内容,懂得水的变化)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思考水还能变成什么?

2、在生活中找找,水还能变成哪些事物,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水的认识)

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篇二

本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我的小笔头”四部分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诱发大家积累的热情,感悟积累的方法,一起分享积累的快乐。

2、鼓励学生多读多背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动植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继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把想象的世界变成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谈话激趣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教师总评的评价方法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活动目标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累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欲望;继续培养写作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我的采蜜集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的小本本很丰富多彩,这节课把你最精彩的积累部分给我们大家欣赏欣赏吧!”谁愿意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2、(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小本本)

3、交流时可以分积累的不同开始汇报。

4、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交流。

5、出示书中的这段话。

6、师:“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要你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你的语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的,希望大家继续积累下去,使自己的小本本更精彩!”

二、读读背背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请学生自由读句子。

2、问: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全班交流)

3、1第一句话意思:春天的鸟叫、夏日的雷鸣、秋天的虫语、还有冬天呼啸的寒风,这就是四季的歌。(请学生想象其它关于四季歌的诗句)

2第二句话的意思:因叶落知秋天已到;山高遮住日光,早晨很晚才能见到太阳。(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3第三句话的意思: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动、植物的神奇。

2、让学生学会想象,敢于探索发现。

3、培养交际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读着本单元的这组课文,寻觅着科学家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神奇的科学世界。一次小小的发现也许会演变成伟大的发明。下面听老师讲个故事好不好?传说我国古代著名工匠鲁班上山伐树时,被丝茅草划破了手。他觉得很奇怪,一棵小草怎么会这么厉害?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丝茅草叶子的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于是鲁班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

同学们,你们养过动、植物吗?你最熟悉哪种?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全班互动交际自己眼中的动、植物

三、“我的发现”新闻发布会

师引:大家都知道小壁虎,他会自由自在的在墙上爬行,

如果人有了壁虎的本领那会怎么样呢?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你所熟悉的动植物是否也能给你点什么启示?

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受到的启示。

2、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有问题可以问一问。

四、评价总结

学生参与评价(把握三点:是否用普通话,发现是否新,语言是否生动完整。)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想象探索。科学的发明,人类的创造往往正是一个幼稚的提问,一次天真的探寻,一个看似荒诞的梦想开始的。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妙,让心中那颗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的小笔头创想未来

《综合学习二》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未来的房屋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文本细读:

本次想象作文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设计的。要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羽翼去创造,大胆去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可以熟练的运用所掌握的语汇,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重新组合甚至发明创造出一些新生事物。

教学设计思想:

1.启发学生自由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3.通过系列的、丰富的、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刺激展开想象习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准备科幻片和相关图片。

2、教室四周张挂科幻图片、名人像,创设创新氛围。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提问激趣

师:(讲台上放一个地球仪)从中国到美国,同学们有哪些办法?

(预设可以坐飞机,可以乘轮船,可以坐汽车去。)

师:可是中国与美国之间隔着这么大个太平洋,怎样坐汽车呢?(预设生的回答:可以在太平洋上建一座很长的桥梁。可以在海底建造一座海底隧道,我们可以坐地铁。美国在地球的另一侧,可以穿过地球打一条隧道,这样近多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科学家就是凭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发明了许多东西,使20世纪的科学突飞猛进。

2、科幻片激趣

科学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发明了许多东西,使20世纪有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0年后,100年后,科学技术将出现怎样的奇迹?人类怎样生活?那时的房屋、学校、交通、通讯是什么样的?我们头顶广阔无垠的天空又将是什么样的?请看科幻片《神奇的太空世界》。 (学生看科幻片片)

二、根据学生创想的内容不同分组

(可能会有创想未来交通工具的、可能会有创想未来学校的、未来医院的、未来房屋的……)师引:好,同学你们,大胆想象吧,不会不发生,只怕没想到。对未来的世界要敢于去想,敢于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未来社会。当然想象要合乎情理,不能把神话搬到“未来现实生活”,我们要讲究科学。

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想设计(最好将自己融入其中),代表进行演说。

(其他同学倾听,师生提出更好的补充建意)

四、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创想

五、反复修改,准备参与“最佳创想”的评选

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篇三

1、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提醒人类已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本课《旅鼠之谜》就深刻反映了人类的无限制繁衍所带来的问题。课文虽是自读课,但带给人们的反思却是深刻的。本文内容浅显,极易理解,但本着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2、整体思路

(1)轻松的话题导入。

(2)在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3)通过追问,分析课文其次部分。

(4)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文章带给人们的启示。

(5)分析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区别。

(6)讲述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奇异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文章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进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句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用这种方式讲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本文的重点,不是在给人们讲述故事,而是在于引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的思考。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此文十分感兴趣,这是个极好的切入点,并且课文也十分浅显,因此,对于教材的理解问题应该不大。但学生的见识短浅,思路狭窄,因此,还是应该简单的查找资料,开阔视野。另外,本文对人类的启示是个难点,学生想的也许不够全面和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了。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2)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1、重点拟定原因及怎样落实。

(1)全文围绕旅鼠的三大奥秘展开,后“我”进行追问,使人们对旅鼠有了全面的认识。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学习本文,应全面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在读书中落实这一问题。全文共二十八个段落,集中交待旅鼠奥秘的应从第七段到第十七段。精读这一部分,对抓住全文主要内容很有帮助。文章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分角色朗读会更适合本文,学生也会更感兴趣。朗读后,圈点勾画把握内容要点。

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会用“聪明”、“恍然大悟”造句

2、初步了解汉字的几种构字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磁带、小黑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1. 自渎课文提出要求

(1)把课文多读几遍,要读正确、读流利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爷爷说的话,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说的话。

2、检查自渎效果

(1)、出示词语

嘿 恍然大悟

a、指名认读

b、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形容突然醒悟过来

c、指导书写: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嘿”的第9画是竖不能写成横

d、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2)、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爷爷说了哪几个汉字,这些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

课时目标:

1. 初步了解汉字的几种构字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会用“聪明”、“恍然大悟”造句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擦掉 字义 当初 参天大树

聪明 森林 依靠 恍然大悟

2、指名读课文思考:爷爷说了哪几个汉字(“木、休、沐”)

一、细读课文

1、自由读123自然段,思考:爷爷是怎么样介绍“木”字的?

2、理解爷爷说的话:

(1)、指名读第一句

最早的“木”字就是这样写的,它的上半部分代表枝叶,下半部分代表树根。

a、在这句话中“最早”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b、指导朗读,体会“最早”的含义

(2)、指名读第二句话

你看,这像不像一棵小树呀?

a、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指名读)

b、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回答最早的“木”字像不像一棵小树

(这像一棵小树;这多像一棵小树呀)

(3)、出示卡片“木”字

师:这是最早的——“木”字,上半部分代表——“枝叶”,下半部分代表——“书根”;这多像——“一棵小树”

(4)、指名读第3句

我当初给你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你快快长大,成为森林中的一棵大树。

a、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爷爷为什么给“我”起“林木”这个名字

b、理解“参天”的意思:高高耸立在天空中

c、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 林木的话

师:林木听了爷爷的话该有多高兴啊!林木的话应该把他的那种高兴劲读出来(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4、分角色朗读1、2、3自然段

教师小结:爷爷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最早的“木”字。这样的字有什么特点呢?(字形像一幅画)。在最早的时候很多的字都像一幅画呢!(出示日、月、水、火等象形字)问:这些字,你们认识吗?看看多有意思啊!

二、读4—9自然段。思考:爷爷又是怎么介绍“休”和“沐”的?

1、说说爷爷是怎样介绍“休”的(一个人依靠早大树旁边,这不是在休息吗?)

a、指导朗读

b、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一个人依靠在“大树”旁,这就是休息)

(让学生明白“休”字就是根据一个人靠在大树上所表示的意思造出来的)

c、理解“恍然大悟”

“我”听了爷爷的话,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字形表示字义)

d、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属于这类字?

e、师:那“沐”又是怎么造出来的呢?(指名读爷爷的话)

f、说说像“沐”这样的字有什么特点?(一部分表示字义,一部分表示字音)

g、小结:像沐这类字在我们汉字中占了80%,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早出的字很多

h、练习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理解“赞叹”

“赞叹”可以换成什么词?(称赞)这里为什么不用“称赞”?

2、、指导朗读

用赞叹的语气齐读“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四、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读读下面的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字形

笔 清 燕 王 看 战 雀 灶 醒 鸣

2、造句

聪明······

恍然大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10 听爷爷说汉字

木 字形像一幅画

休 字形表示字义

一部分表音

沐 字形

一部分表义

八、我的教学反思

国培培训方案设计篇五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